最新版线束标准

更新时间:2023-08-21 05:57: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最新线束标准

1)

Q/SQR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前 言

本标准参考QC/T29106标准,在满足奇瑞汽车的产品性能的实际情况下制定的。

本标准作为产品质量抽查检验的依据。同时在格式和内容的编排上均符合GB/T1.1-2000和GB/T1.2-2002的规定。

本标准与上一版本的标准主要区别如下: 1. 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更改如下: 增加(新的引用标准):

Q/SQR.04.228 汽车用熔断器 Q/SQR.04.295 线束波纹管

Q/SQR.04.421 电线束绝缘胶带标准 Q/SQR.04.572 线束紧固件标准(试用)

Q/SQR.04.923 替换:

将QC/T 417.1~QC/T417.5改为引用2. 术语和定义的更改

更改端子、护套的定义,删除插接件的定义。 新增插接器、插头、插座的定义。3.要求中做的更改如下:

在4.2.4在4.2.5

在4.4.5、4.4.7、4.6.2中更改为采用标准的检测方法。 在4.12中对电线束的工作温度及贮存温度等级进行更改。 新增4.2.6 新增

新增、4.3.12对电线束的附件材料要求。 4.

25mm/min~l00mm/min改为50±10mm/min。 在Q/SQR.04.935标准的测试方法。 在Q/SQR.04.923标准的测试方法。 5.

6.34.2.6、4.2.7的检验。 6.

在7.12中a)产品名称要求为中英文,b)改为产品图号,增加f)项图纸版本号。 本标准由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工程研究一院提出。

本标准由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标准管理科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工程研究一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定华、赵松岭、徐海良、杨宁、陈明业

本标准所代替的标准历次发布情况为:Q/SQR.04.030-2003、Q/SQR.04.030-2005、Q/SQR.04.030-2006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低压电线束(以下简称电线束)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储存和保管。

本标准适用于标称电压低于50V的各种汽车用电线束(含单根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T 13527.2 软聚氯乙烯管(电线绝缘用) JB/T 6313.1 电工铜编织线 一般规定 JB/T 6313.2 电工铜编织线 斜纹编织线 JB/T 6313.3 电工铜编织线 QC/T 238 QC/T 413 QC/T 414 QCn 29010 QCn 29013 Q/SQR.04.029 汽车用电器盒标准 Q/SQR.04.050 三元乙丙橡胶材料 Q/SQR.04.228

汽车用耐热低压电缆 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缆 汽车用低压电缆 3

本标准采用下列及Q/SQR.04.935中的定义。 3.1

干线 main stem

线束中两根或两根以上电线包扎在一起的部份。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3.2

支线 lateral

电线束中电线的末端没有包扎的部分或单根电线(如图1所示)。 3.3

分支点 embranchment point

电线束中干线与干线或干线与支线中心线的交点(如图l所示)。 3.4

接点 juncture 电线与电线的连接点。 3.5

端子 terminal 插头和插座的统称。 3.6

干区 desiccation bound

3.7

湿区 damp bound

除干区以外,电线束需做特殊防水防护处理的区域。 3.8

刺破连接 SKT

3.9

3.10

护套 housing

接受端子形成电气连接的塑料件。 3.11

插头 male

插入插座形成电气连接的端子(包括电线附件的方法)。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3.12

插座 female

接受插头形成电子连接的端子(包括电线附件的方法)。

图1

4 要求

4.1 4.2 电线束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4.2.1 干线和保护套管长度宜不小于10mm10的倍数。如:100mm、110mm、120mm等。 4.2.2 支线长度宜不小于30mm。

4.2.3 。 4.2.4 4.2.4.1 。4.2.4.2 2所示的a区内。

图2

4.2.4.3 绝缘套管长度

在图2所示的a区长度中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

表1 基本尺寸极限偏差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4.2.4.4 其他

对于其他类型端子(如蓄电池桩头类)的绝缘套管,则需满足4.2.4.1、4.2.4.2要求。

图例: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A— 表示同一主干上相邻紧固件之间的尺寸(包括橡胶件);

B— 表示插接器末端与相邻分支点、插接器末端与相邻紧固件之间的尺寸; C— 表示分支点与分支点、分支点与紧固件之间的尺寸。

注:应优先保证“A”尺寸的符合性。

图3 尺寸测量图

4.2.6 护套末端与保护材料之间的尺寸

护套末端与保护材料(波纹管、PVC殊规定),如图4所示:B应大于A。

4.2.7 其他

12mm18mm,进行端子压接作业中,双绞线拆开的长度不能超出50mm。如图5所示。

图5

QC/T 414的规定。 4.3.2 QCn 29010和QCn 29013的规定。 4.3.3 插接器应符合Q/SQR.04.935的规定。

4.3.4 电线应分别符合DIN 72551、JASO D 608、JASO D 611、JIS C 3406、的规定。铜编织线应分别符合JB/T 6313.1、JB/T 6313.2、JB/T 6313.3的规定。 4.3.5 软聚氯乙烯管应符合GB/T 13527.2的规定。 4.3.6 橡胶制品材料应符合Q/SQR.04.050的规定。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4.3.7 电线束绝缘胶带应符合Q/SQR.04.421的规定。 4.3.8 电器盒应符合Q/SQR.04.029的规定。 4.3.9 电线束熔断器应符合Q/SQR.04.228的规定。 4.3.10 电线束紧固件应符合Q/SQR.04.572的规定。 4.3.11 电线束波纹管应符合Q/SQR.04.295的规定。

4.4 端子与电线连接应优先采用压接方法,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4.4.1 5所示的a区中可见电线导体,但不能妨碍插接。

4.4.2 绝缘层压接部位经不少于3个循环的弯折试验后,在图6所示的b4.4.3 采用压接方法的端子与电线压接处的横断面应符合附录A4.4.4 杂等缺陷。

图6

4.4.5 Q/SQR.04.935的5.3.5规定。 4.4.6

7所示a区内可见电线端部。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图7

4.4.7 端子与电线连接处的接触电阻(电压降)应符合Q/SQR.04.935的5.2.3规定。 4.5 接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4.5.1 采用压接方法时,导体不应压断,接点横断面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4.5.2 采用钎焊的方法时,不允许使用腐蚀性焊剂。焊点应光滑,不允许存在漏焊、未焊透、焊剂夹杂等缺陷。

4.5.3 缺损和绝缘层熔化现象。如图8所示,焊接与未焊接的过渡部位a应呈圆弧状,导体端部。

4.5.4 接点应牢固,根据接点的连接方式,应符合4.5.4.1或4.5.4.2的要求。

4.5.4.1 3的规定。

表3

表4 撕裂力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4.5.5 干区和湿区接点表面应做绝缘和防氧化处理并保证绝缘良好,保证接点位于绝缘保护的中部, 4.5.6 湿区接点的绝缘处理部位经防水试验后绝缘电阻不低于100MΩ。 4.6 密封要求

4.6.1 密封塞在压接时不应损伤。电线和密封塞与端子压接后,在图9电线绝缘层的端部。

4.6.2 Q/SQR.04.935的5.5.3或者5.5.4规定。

4.7 电线束包扎时,在胶带包扎结束时应原处缠3护套管时,应无位移和影响电线束弯曲现象。

4.8 使其紧密套在连接部位上,应无位移、脱开现象,并符合4.2.4

4.9 4.10 电线束中线路导通率为100%

图9

4.11

4.11.1 电线束应分别按表5安装位置经耐低温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中4.7、4.8、4.10的规定。 4.11.2 电线束应分别按表5安装位置经耐高温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中4.7、4.8、4.10的规定。 4.11.3 电线束应分别按表5安装位置经QC/T 413中3.10.3规定的耐温度变化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中4.7、4.8、4.10的规定。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4.12 电线束经QC/T 413中3.11规定的耐温度、湿度循环变化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中4.7、4.8、4.10的规定。

表5 工作温度及贮存温度(℃)

4.16 阻燃性要求

线束阻燃性能按照 4.17 5

2h后进行。

28℃ 45%~75% 86kPa~106kPa

5.2 电线束尺寸用钢卷尺检测,应符合4.2的规定。

5.3 电线束外观用目视法检查,应符合4.4.1、4.4.3、4.4.6.1、4.5.2、4.5.3、4.5.5、4.6、4.7、4.8、4.9的规定。

5.4 绝缘层压接部位弯折试验按图6所示进行。以轴线为基准弯折30°,再向相反方向弯折60°,然后回到轴线这一过程为一个循环。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5.5 电线与端子连接、刺破连接、接点的拉力和撕裂力试验应用示值相对误差不大于1%的拉力试验机检测,拉力试验机夹头的位移应匀速运动,其速度为50mm/min±10mm/min。 5.5.1 电线与端子连接、刺破连接、接点的拉力试验沿电线轴线方向施加拉力。 5.5.2 无焊料焊接接点撕裂力试验如图10所示。

5.6 5.6.1 试样的制作

将受检试样按图11所示位置()截断后,取其中一侧作为试样,其断面应磨平,5.6.2 试样检验

A要求对照检验。

图11

5.7 端子与电线连接处的接触电阻(电压降)试验应按照Q/SQR.04.935中5.2.3规定进行测量。 5.8 用图12所示装置进行接点防水试验。将经过防水处理的接点浸泡在不低于100mm深的水溶液中1h后,用直流电压100V±10V,量程0~200MΩ(示值误差为±3%)的绝缘电阻测试装置或精度为1.5级的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1—绝缘电阻测试装置或兆欧表;2—经防水处理后的接点;3—电极;4

图12

5.9 线路导通、短路、错路的检验,在专用检验装置上进行。

5.10 电线束耐低温试验:将试样放在表42℃,时间为8h,再在常温下放置24h后,检验电线束应符合4.11.1

5.11 电线束耐高温试验:将试样放在表4温度偏差为±2℃,时间为8h,再在常温下放置24h4.7和4.8的规定,整体电线束应符合4.10的规定。

5.12 电线束耐温度变化试验,根据试样的安装位置将表4中下限工作温度值和上限工作温度值作为试验温度,2h,温度转换时间不大于12min,循环次数为5次。再在常温下放置24h后,4.7和4.8的规定,整体电线束应符合4.10的规定。

5.13 电线束耐温度、湿度循环变化试验,按QC/T 413中4.11在不工作状态下进行,再在常温下放置24h后检验电线束应符合的规定。

5.14 QC/T 413中4.1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检验电线束应符合4.135.15 中4.13规定进行,试验后检验电线束应符合4.14的规定。 中的规定进行机舱温度试验,对安装在机舱里的线束进行布点采集温度数据,试的要求。

5.17 4.15.2的要求。 6 检验规则

6.1 电线束须经检验合格方能出厂,并附有证明产品质量合格的文件或标记。 6.2 电线束的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6.3 出厂检验应符合表6的规定。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表6 出厂检验内容

f) 国家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6.5 进行型式检验的产品,应从出厂检验合格的能够覆盖整个加工工艺的产品中随机抽取。共抽取10个样本,先按出厂检验项目检验,合格后分成三组,第1组为2个样本;第2组为1个样本;第3组为7个样本。每组样本的检验项目和检验顺序应符合表7规定。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表7 型式检验项目和顺序

6.6 6.7 6.8 7 标志、包装、储存和保管 7.1 标志

7.2 7.3

d e) 用户要求的条形码; f) 图纸版本号。 7.4 包装

7.5 同一包装箱内应装入同一种类、同一型号的电线束,也可以根据用户要求包装。包装箱应牢固,每箱总质量一般不超过50kg。

7.6 包装箱内应有出厂合格证或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内容如下: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a) 产品名称及型号; b) 检查日期; c) 检查员签章; d) 制造厂名称; e) 图纸版本号。

7.7 包装箱表面应有清晰的标志,内容如下:

a) 收货单位名称或地址; b) 产品名称及型号; c) 包装数量; d) 包装箱尺寸; e) 总质量、净质量; f) 制造厂名称和商标;

g) “防潮”、“小心轻放”标志及字样。 7.8 储存和保管

产品的储存和保管应符合QC/T 23822年时,产品仍应符合本标准上述的规定。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端子与电线导体压接处和压接接点处横断面的要求

A.1 端子与电线导体压接处和压接接点处横断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A.1.1 如图A.1所示,导体中所有单线的断面应呈不规则多边形,

导体与端子相接部位、单线与单线之间应无明显缝隙,端子压接部位应包住全部导体。端子压接的卷曲部分a、b必须相接,且对称。

A.1

A.1.2 如图A.2所示,端子压接卷曲部分a

c的距离d不小于单线标称直径的1/2。

图A.2

A.1.3 如图A.3所示,横断面底部两侧的毛刺高e应不超过端子压接后的厚度g,毛刺宽度f应不超过g的1/2。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图A.3

A.2 A.2.1 如图A.4所示,端子卷曲部分a、b之间有缝隙。

A.2.2 如图A.5所示,端子卷曲a或b

图A.4

最新线束标准

Q/SQR.04.030—2007

图A.5

A.2.3 如图A.6所示,横断面上端子压接部位出现裂纹h。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ly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