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幼师专科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

更新时间:2023-03-16 14: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幼师专科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

作者:孔霞 田秀玲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01期

摘要:幼师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最终由主观意识产生,但在其形成过程中,影响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各种客观因素也以类主体的存在方式在主体潜意识层面操控并决定着幼师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并长期与之共存。单纯以人类为主体的发展观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主体间性理论提出,“人类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态,应当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类之间的真正统一”。所以如何使参与幼师专科生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类主体”间互利共融、和谐共存,将成为幼师专科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发展的最有效推手和最终目标。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出现的一个范畴。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的。主体间性区别于主体性,但主体间性并不反对主体性。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占有性,强调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征服与占有;而主体间性则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强调的是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以实现认同、达成共识。该行为者面对的是一个他置身于其中的、必须与之交往的,同时又与他发生联系的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它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是强调整体性和和谐性的存在。主体间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即成为类主体。类主体强调的是人类的主体性,它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类之间的真正统一。 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探讨幼师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问题,立场和态度就需要有一些反常规的变化。自从20世纪90年代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我国,至今有不少学者都阐述了主体间性在教育中的运用,但大多数是探讨在课堂教学、师生关系、辅导员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其假设的“类主体”都是教师和学生。实际上,在主体间性理论中,“类主体”已经跨越了人的范畴,在主体间性视域的世界中,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也可以成为“类主体”而对“主体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教育情境中,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具备文化内涵的物质”。当然,在有两个以上“主体人”参与的活动中,“主体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状态及自身变化应当是教育行为的主要着力点,同时也应当被看作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作用因素。

从以上所描述的更广义的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我们认为幼专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明确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体地位,因势利导学生的需要

职业价值观是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职业所形成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体现了职业属性、结构、功能对主体需要与兴趣的满足关系。只有当职业自身属性与人的需要发生关系,且达到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lu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