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领导学四至六章重点辅导
更新时间:2023-12-30 23: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行政领导学形考四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四章 领导体制与改革发展
本章内容:了解领导体制演变的历史概况,西方领导体制的变迁机器对我国的启示,掌握领导体制的含义与属性、特征与作用、结构与类型。
本章重点:掌握我国领导体制的必然选择与本质特征,我国领导体制的弊端与改革的原则和内容。
第一节 领导体制的基本原理
一、 领导体制的含义与属性
(一) 领导体制的含义
领导体制是指政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领导权限的划分为基础所设置的组织机构及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
具体来说,领导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领导权限的划分与职责的确定是核心。 第二, 领导机构的设置是载体。 第三, 领导层次与领导幅度是内在联系机制。 第四, 侠义的人事制度是外在体现形式。
(二) 领导体制的属性 1. 领导体制的自然属性 2. 领导体制的社会属性
在领导体制的双重属性中,其社会属性是本质属性,而自然属性则是外在属性,随社会属性的发展而发展。
二、 领导体制的特征与作用
(一) 领导体制的特征
领导体制除了具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种根本属性之外,还具备(1)系统性;(2)根本性;(3)全局性;(4)稳定性等四种基本特征。
(二) 领导体制的作用
第一, 科学的领导体制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 科学的领导体制有助于保障领导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三, 科学的领导体制有助于造就更优秀的领导者。 第四, 科学的领导体制有助于建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良性关系。
第五, 科学的领导体制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领导活动的效率并增强活力。
三、 领导体制的结构与类型
(一) 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
第一, 直线式。又称层次制、分级制、金字塔式或传统式组织结构,指一
个领导系统,在纵向上垂直划分为若干层次,从最高的指挥中心到最低的基层单位,形成一个逐渐扩散、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第二, 职能式。又称分职制,它是一种为了完成某一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
或特定的领导功能而成立的某些专门性机构。
第三, 混合式。它是一种将直线式组织结构与只能式组织结构有机结合起
来的组织结构形式。它以直线式结构为基础,在每个领导层次都设立专业性的只能部门,按照只能分工分别出来各类问题。
第四, 矩阵式。它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的
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
这四种基本的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表现形式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的地方,在现实的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形式,并在这些基本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灵活变通,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组织结构的优越性。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来的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设计应以有利于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个性与创造性为原则。
(二) 领导体制的类型
1. 集权制与分权制
集权制指一切重大问题的最后决定权都集中在上机领导机关与领导者。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必须完全按照上机的指示或决定办事的领导体制。
分权制指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有独立的自主权,可以自主解决问题,上级对下级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决定处理的事情不得随便干预的领导体制。
2. 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一长制,又称首长负责制或独任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身上的领导体制。
委员会制,又称会议制或合议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同行使的领导体制。
3. 完整制与分离制
完整制,也称集约制、一元制或者统属制,是指属于同一个领导层级的各机关,或者一个机关中的各个构成单位,部分工作性质异同,其所接受的上级指挥、监督与控制完全集中在一位形成首长或者是一个上级机关的领导体制。
分离制,又称为独立制或者多元统属制,是指凡属同一个领导层级的各机关,或者一个机关中的各个构成单位,不分工作性质一同,其所接受的上级指挥、监督与控制不集中于一位行政首长或者是一个上级机关,而是按照各个行政领导机关的不同职责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限,且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并制约的领导体制。
4. 层级制与职能制
层级制,又称为直线制、层次制、分级制或者系统制,是指将一个领导机关
在纵向上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个下属层级对上一个层级负责,从指挥中心到基层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式的指挥系统,每一个层级的领导业务范围基本相同,但管辖的范围与规模随层级的降低而逐渐缩小的领导体制。
职能制,又称分职制、功能制或者机能制,是指在一个领导机关中在横向上平行地设置若干个职能部门,辅助领导机关实施领导,各个职能部门所管辖的范围都以本领导机关的整体为对象,只是工作的性质与内容不同的领导体制。
第二节 领导体制的历史与现实分析
一、领导体制演变的历史概况
综观领导体制演变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有的学者将这四个阶段概括为原始民主制、君主专制制、分权制衡制与民主集中制,也有的学者根据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将领导体制划分为自然集体领导、个人家长式领导、资本主义社会领导体制和社会主义社会领导体制。二者虽然说法不一,但所指的实际内容大体一致。
二、 西方领导体制的变迁
(一)西方企业领导体制的演变
西方企业领导体制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家长制领导体制。 第二阶段,经理制领导体制。
第三阶段,集中领导、分散管理体制。 第四阶段,职业“软专家”领导制。 第五阶段,专家集团领导制。
(三) 西方政治领导体制的沿革
西方的政治领导体制经历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三种典型形态:
1. 家长制领导体制
2. 议会制领导体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点 第一, 国民主权,即国家主权由国民行驶。 第二, 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种不同职能
的机关行驶,并且互相平衡与制约。
第三, 议会制,即议会由公民普选出来的代表组成,负责制定法律,决定
国事。
第四, 两院制,上、下两院的存在是为了防止议会专制,代表各个不同阶
层的利益,体现出鲜明的权利制衡的理念。
第五, 政党内阁制。 3. 议行合一的领导体制
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相对,强调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指国家机关重要工作的决议和执行统一进行的制度。
三、 我国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与本质特征
(一)我国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1949—1956年,领导体制的基本确立阶段。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行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它的常设机关。国务院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
第二阶段:1956—1966年,对领导体制进行探索与调整并走向集权化阶段。 第三阶段:1966—1976年,领导体制的混乱与畸形阶段。 第四阶段,1976年以来,领导体制的改革发展阶段。
(二)我国领导体制的本质特征
第一,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三,中央集权式的领导体制。
第三节 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领导体制的主要弊端
1. 权力过分集中
权力过分集中给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种种危害: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权力失控;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工作效率低下;等等。
2. 规则和规范仍然缺失
一方面,机构和机构内设岗位的职责界定和行为规范缺失,以致领导活动程序混乱,无章可循;另一方面,行政领导管理法规尚未完备。
3. 组织结构的设置不科学
主要表现为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问题。只有尽可能减少政府的组织层次,并科学地配置相应的幅度,才有可能实现领导体制的科学化与高效率。
二、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领导体制的改革,以党的十五大的召开为分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改革,鲜明地提出了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并把改革目标明确地规定为克服“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开始第二阶段的改革。在改革目标上,更着重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内容上进一步强调民主监督、公众政治参与;在领域上扩展到党的领导体制改革和执政能力建设;在形式上延展到尝试推进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拓展基层政治参与渠道。
三、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与内容
(一)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
1. 环境适应原则: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 民主法治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因此,民主法治不仅仅是改革的价值目标,也是实现组织目标——保证社会公平正义,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
3. 公平正义原则
4. 效能与效率原则:效率是组织在完成目标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情况,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提高效率意味着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效能是组织预期目标的适应性和能力,实现目标的程度高,则说明组织的效能高。
5. 权责相应原则:其实质是要求职、权、责利相统一,职与权一致、权与责相统一、责和利相关联。
(二)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
1.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提升民主参与的效能。 2. 加强权力制约机制的建设,是加强领导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3. 建立健全公司法体制,持续维护公平正义。 4. 进一步深化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提高领导效能。 第一,根据统一、高效的原则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 第二,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 第三,大力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 第五,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 领导素质与群体结构
本章内容:了解西方的领导素质理论;基本掌握领导素质的含义与特征、内容,领导群体结构的含义与内容,领导素质的测评; 本章重点:掌握领导群体结构的功能,领导者素质的提升,领导群体结构的优化。
第一节 领导素质
一、领导素质概说
(一)领导素质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领导素质,是指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它既包括领导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又有着更加广泛的内容,如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文化专业素质,领导和管理能力等。
领导素质有别于普通素质,具有其独特的个体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 物质性与精神性。 第二, 先天性与后天性。 第三, 适应性与发展性。 第四, 相关性与变异性。 第五, 多样性与综合性。 第六, 社会性与时代性。
(三) 领导素质的内容
1. 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指人作为一个政治角色对政治特别是对自己所承担的政治义务和所享受的政治权利的理解、把握、反映和见诸行动等情况的总和,是人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中培养出来或必须具备的个体特征,是高度政治化的结果。
对于领导者来说,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因为政治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领导的性质和方向,是领导素质中的核心和灵魂。领导政治素质的标准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政治理论、政治知识、政治观念和政治意识、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
2. 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事业心和使命感;二是进取心;三是胸怀;四是公正;五是廉洁。
3. 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指人在其心理生理要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和努力,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才能、本领和技能。
当代领导能力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政治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选材用人能力、计划规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控制与自控能力、应变与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开拓与创新能力、学习能力。
4. 知识素质
知识是与实践密切联系的概念,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综合。具体的说,领导的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宽广的知识面。 第二, 现代管理知识。 第三, 一般的科学知识。 第四, 本职专业知识。 第五, 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 5. 心理素质
领导者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乐观的情绪。 第二, 坚强的意志。 第三, 广泛的兴趣。 第四, 开朗的性格。 6. 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体质和体貌两个方面。体质就是通常所说的体格或体魄,体貌即外形。
(四) 领导素质的作用
第一, 领导素质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力。 第二, 领导素质是一种重要的领导力。 第三, 领导素质是形成优化高效领导班子的基础。
总之,领导素质是领导行为的内在渊源,是开展领导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是领导成功的最重要内在条件,也是事关群体或组织命运与利益的最重大社会因素之一。
二、西方领导素质理论简介
领导的特质理论是指从领导者的性格、生理、智力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和归纳领导者特有品质或应有品质的理论,也就是素质理论。
1. 特质理论一般是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生理特质、个性特质、智力特质、
工作特质、社会特质。
2. 美国学者指出领导者排在前四位的特质是:诚实、远见、懂得鼓舞人心、
能力卓越。
第二节 领导素质的测评与提升
一、领导素质的测评
(一)领导素质测评的含义与作用
领导素质测评就是对领导素质进行检测、测试、测量、验证、判断和评价的总称,是对领导的专项素质或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把握的系统化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其基本特点是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基本用途是:能比较准确地反映领导人才的专项素质与综合素质,能比较准确地鉴定、验证有关领导素质与实际岗位要求之间的实际差距,能为育人、选人、用人及开发领导人才提供全面、系统、科学、客观、权威的佐证。
(二) 领导素质测评的过程与类型
领导素质测评的基本过程:根据领导素质理论和测评目的,将领导素质的各种因素与内容分解成科学具体的领导素质指标,结合领导工作实际,确定测评要素,并将这些指标按有关科学原理编制成完整的测评量表、问卷、程序及其他测评工具,采取自测或他测两种基本方式,充分结合和运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对领导人才进行专项或综合的科学检测、考评与核定,由此得出具有客观公正性和较高可信度的结论,将这个结论用于组织人事工作,也将这个理论反馈于测评之始,以进一步改进、完善和稳定测评工具,从而建立常规的测评工具。
领导素质测评的类型主要分为定性测评和定量测评两种。定性测评主要依靠感觉、印象和经验来完成,所得结论带有主观性;定量测评是运用数学的方法,通过对测评对象有关情况的数据的手机、整理、计算和分析,把握领导者的素质。
(三) 领导素质测评的方法
1. 领导个体素质的测评方法 第一, 因素评鉴法。 第二, 心理测验法。 第三, 情境模拟测评法。 2. 领导群体绩效的测评方法 第一, 双层测评法。 第二, 群体行为测评法。 第三, 人际关系的测评法。 第四, 角色知觉测验法。
二、领导素质的提升途径
第一,教育。教育共有六种基本方式:一是系统正规的学校教育;二是组织的社会教育,也就是权威的社会教化;三是自由的社会熏陶;四是有期待的家庭教育;五是有意识的自我教育;六是补充性的大众化教育,也就是培训。
第二,实践锻炼。
第三,修持。修持是公认的各种德才标准内化、德才水平提升的修炼过程,是在自我要求、自我推动、高度自律的状态下进行的品格锻炼、精神锤炼和才干提升的综合性过程。
第三节 领导群体结构
一、领导群体结构的内涵
(一)领导群体结构的含义
群体:指相互之间有直接影响作用、有共同目标的、较持久的一群人的组合。 结构:指每一个具体系统的构成形式,是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稳定的相互联系。
(二)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 1.年龄结构
领导群体年龄结构,是指一个领导群体中不同年龄成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一个科学而合理的领导群体的年龄结构,应该是呈梯队构成的结构。一般来说,1:2:1的老、中、青比例较为合理。 2.知识结构
领导群体的知识结构,是指在一个领导群体中,不同知识积累和背景的成员之间的搭配组合状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大约只有10%的知识是在正规学校中学到的,有大约90%的知识是在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的。因此,在选择领导干部时,除了重视学历之外,还必须注意考察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 3. 智能结构
领导群体的智能结构,是指一个领导群体中,不同智能优势的人才个体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因此,领导班子应包括不同智能型的人,既要有具备高超创造能力的思想家,又要有具备高超组织能力的专家及具有实干精神的干家。 4. 心理素质结构
领导群体的心理素质结构,主要是指一个领导群体中,不同气质、性格的成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气质,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也是人在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关于速度、强度、稳定性等方面的心理综合特征。人的气质并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对领导者都有利弊。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也就是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领导者的性格也会直接影响领导者的领导方式。
领导群体的心理素质结构应当是成员在气质和性格上能够互补的合理结构群体。一是气质互补。二是性格互补。
二、领导群体结构的功能
(一)群体功能的含义
所谓群体的功能,就是指群体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的作用能力和功效 (二) 领导群体的基本功能
第一, 群体感应功能。 第二, 群体互补功能。 第三, 群体功率放大功能。 第四, 群体自调节与自组织功能。
(三) 领导群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 结构决定功能。
第二, 功能反作用与结构。
总之,领导群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般是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促进结构。结构存在,功能存在;结构变化,功能变化;结构破坏,功能也随之丧失。一个良好的领导群体就是要在运动中不断调整群体的结构,实现相对平衡与稳定,使其发挥最佳功能。
三、领导群体结构的优化
(一)领导群体结构优化的意义
第一,领导群体结构优化,有利于实施系统性领导。 第二, 领导群体结构优化,有利于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科学方法。 第三, 领导群体结构优化是高效能领导的需要。
(二) 领导群体结构优化的标准
第一, 立体构成,是组建领导班子的基本要求。 第二, 自我适应。 第三, 协调稳定。 第四, 职权分明。 第五, 高效性。
(三) 领导群体结构优化的原则
第一, 目标原则。 第二, 互补原则。 第三, 精干原则。 第四, 开放原则。 第五, 绩效原则。
(四) 领导全体结构优化的途径
第一, 从整体上选配领导人才。 第二, 努力开发人才资源,重视提高领导者后备队伍的建设, 第三, 大力开展领导者的“继续教育”工作。 第四, 加强领导群体自身建设,这是提高领导群体“自优”能力的关键措
施。
第五,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能上能下、有进有出”的干部制度。
第六章 领导性格与魅力领导
本章内容:了解性格理论以及领导性格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变化;基本掌握魅力和魅力领导的含义,领导形象的含义、特征和影响因素。 本章重点:掌握有效领导及其性格特质分析、魅力领导的特质及行为方式、领导形象的作用及管理原则。
第一节 领导性格的理论分析
一、性格的含义与特征
(一)性格的概念与结构 1. “性格”与“人格”
人格一词在含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是社会上的一般解释;二指权力义务主体之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是心理学上的解释。 2. “性格”与“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二)性格的结构维度与特征
1. 性格的结构维度: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 2. 性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二、性格理论研究的几个代表观点
1. 性格特质理论是领导特质理论的源头。1949年雷蒙德·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编制了“卡特尔16种性格因素调查表”。 2. 类型理论产生于20实际三四十年代的德国,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性格类型的差异。人格类型理论有三种,即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
第二节 性格与有效领导行为
一、领导性格对领导行为的影响
(1)安弗莎妮·纳哈雯蒂对A型性格的行为与领导行为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论是:这一性格影响组织者对组织战略的制定。
(2)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该理论把个体的性格分为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六种类型。
(3)个性心理学研究从典型气质的角度归纳出不同的性格类型对领导者行为的影响。他们把人们分为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二、有效领导与性格特质的关系
1. 有效领导性格特质的稳定性,即在领导者的个性中,普遍包括有助于导向有效领导的特性。
2. 有效领导性格特质的相对性,即领导者的个性特质在不同环境或不同阶段具有相对性。
3. 有效领导行为与性格特质的不对应性。尽管个性是具有稳定性的,并且在特定的情况下对领导行为产生影响,但由于领导活动的复杂性,在个性与领导行为之间可能并不存在同业的确定关系,即有效领导行为与特质的不对应性。
三、与有效领导行为相关的几种性格特质分析
1. 内驱力和权谋倾向
内驱力,也被称为驱力或驱动力,是个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促使或激发自己进行某种行为的那些心理因素。与领导行为有关的几个内驱力的要素包括主动性、成就欲、支配欲和权力动机等。
2. 控制意识
个体的性格可以分为内部控制类型和外部控制类型两大类。内控性格的人,认为结果取决于内在原因,人们的行为、个性和能力是事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生活、工作有控制意识和控制能力。而外控性格的人,更多地认为事情的结果是由机遇、运气、社会背景、任务难度、他人及超越自己控制能力的外部力量等因素所决定的,他们相信命运的安排。
内控型的领导者更可能进行有效领导行为。 3. 情商
(1) 情商与情商的构成
情商及情绪商数,它包含五个主要方面:一是能够觉察和识别自己的情绪,并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二是能有效管理和控制情感情绪;三是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自己的情绪,即自我激励;四是理解他人感受;五是能够以适当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
(2)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情商要素 第一,健康的自信与稳定的情绪。 第二,勇气与意志力。 第三,乐观与热情。 第四,敏感与理解。 4. 性格性别差异 第一, 男性更倾向于任务导向,女性更倾向关系导向。 第二, 男性比女性更专制,更善于智慧别人;而女性比男性更民主,更乐
于让下属参与决策。
第三, 领导角色的性别适应性对领导风格也有影响。
第三节 魅力领导与领导形象管理
一、领导形象的含义、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领导形象的概念与内涵
领导形象是指组织成员或社会公众对领导者的外在风度、气质,以及通过领导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品德、能力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和形成的整体印象。
领导形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 领导形象主体包括领导者本人又包括组织成员或公众对其进行的综
合评价。
第二, 领导形象既包括领导者在进行公务活动时所得到的评价,也包括领
导者在进行非公务活动时得到的评价。
第三, 领导形象不仅包括领导者个体的形象,也包括领导群体的形象,二
者在形成的过程中相互影响。
第四, 领导形象的评价主体不仅包括与其领导行为直接相关的组织成员和
社会公众,也包括与其行为无关的公众。
(三) 领导形象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1. 领导形象的特征
第一, 领导形象具有客观性。 第二, 领导形象具有主观性。 第三, 领导形象具有稳定性。 第四, 领导形象具有发展性。 2. 领导形象的影响因素
第一, 影响领导形象的内部因素。性格是对领导形象影响最根本的内
因。除此之外,领导者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也是领导形象的重要内因。
第二, 影响领导形象的外部因素。领导环境是树立领导形象的外部环
境。领导环境是包括领导体制、领导活动的对象以及其他有关因素在内的复杂整体。
二、魅力领导的特质与行为方式
(一)魅力与魅力领导的含义
魅力是以希腊语中“神圣天赋”为词源的,强调下属对领导者本人的信赖和服从。
魅力领导:指那些具有高度自信、明确的目标、出色的形象管理技巧和表达技巧,更多地依靠激发组织成员的热情,而不是依靠制度规范所授予的刚性奖罚措施来获得他们的高度认同和追随,共同为组织愿景而努力的领导者。
(二)魅力领导的特质
1. 高度自信
2. 精力充沛,充满激情 3. 积极乐观,坚忍不拔
4. 有勇气,愿意承担风险和责任 5. 敏锐,决断力和调控力兼备
6. 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杰出的激励本领
(三)魅力领导的行为方式
魅力型领导者区别于一般领导者的特征: (1) 反对并努力改变现状;
(2) 积极进行领导,善于树立领导形象,使自己在组织中成为值得追随的
模范英雄人物;
(3) 设置有挑战性的、与现状距离很大的目标; (4) 对自己的判断力和能力高度自信;
(5) 口才好,能清楚、有效地向下级说明自己的理想和远大目标,并使之
认同;
(6) 敢于冒险;
(7) 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并采取果断措施改变现状;
(8) 更喜欢用自身的专场和与下属的有效沟通来说服人和影响人; (9) 经常突破现有秩序的框架,有时会采取一些超常规的手段; (10) 说服、影响和改造追随者,使之与自身的目标一致。
三、领导形象的管理与领导魅力的培养
(一)对领导形象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领导形象对领导活动的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领导形象对组织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领导形象对组织成员的形象管理和行为管理发挥示范作用。
(二)领导魅力、领导形象以及领导绩效的关系
领导魅力作为领导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可以塑造良好的领导形象,并推动组织健康发展,也有可能引导组织成员走向背离组织目标的方向。这样的领导者既能够成就组织,也能够毁灭组织。
(三)领导形象管理的过程及其原则
1. 准确设计领导形象
第一,以有关法律规定和制度规范为依据。 第二,要与领导环境的要求相一致。
第三,要以自身素质条件为基础,实事求是。 2. 科学建构领导形象
第一,正确认识领导形象。 第二,正确使用权力。 第三,加强领导魅力建设。 3. 着意维护领导形象 第一, 加强学习,提高领导者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第二, 加强性格管理,提高领导者的情商水平。
正在阅读:
行政领导学四至六章重点辅导12-30
《溶液》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07-22
华能电厂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设计及施工方案12-19
课时40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01-08
商务谈判 总复习指导练习题01-28
关于物业部成立客服接待中心的实施方案04-30
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12-08
全国1大中型矿业集团简介 来源04-0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四至
- 辅导
- 重点
- 领导
- 行政
- 自动生成文章目录的操作
- 安全员素质提升考试卷
- 循环流化床锅炉经济配煤的应用探析
- 西南大学2017在线学习《书法》参考答案
- 燃烧学B
- 初三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 2005年李肇星外长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
- 与书在一起的日子作文800字正式版
- 采购成本分析与控制培训课程
- 《中式面点制作项目课程实施计划书》
- 单片机试卷B卷(2012-2013年)
- 电厂技改施工方案
- 集输大队地面建设调研报告
- 浅谈美工课程对智障儿童缺陷的补偿作用
- 采矿工程的毕业论文0
- 公考常识判断练习题附参考答案(77)
- 2018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
- 世界各组织、机构全称及缩写
- 论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理解
- 化妆品门店销售技巧和销售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