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

更新时间:2023-09-21 01:10:01 阅读量: 自然科学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校代码 10530 学 号 200704020329 分 类 号 D917.3 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

学 位 申 请 人 田 丰

指 导 教 师 杜雄柏 教授 学 院 名 称 法 学 院 学 科 专 业 刑 法 学 研 究 方 向 犯 罪 学

二〇一〇年五月八日

Research on Mertons AnomieTheory

Candidate Tian Feng

Supervisor Prof. Du Xiong bai

College Law School

Program Criminal Law

Specialization Criminology

Degree Master of Law

University Xiang Tan University Date May 8th,2010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是一种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犯罪的理论。它是默顿在继承了前人的失范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美国犯罪学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默顿认为犯罪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根源,社会结构无序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默顿的这一理论将犯罪的原因解释为社会结构中的文化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制度性手段之间的脱节。文化目标就是全社会成员所持有的合法目标,是每个社会成员所为之奋斗的目标。默顿将美国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理解为“金钱成功”,而且美国社会对此目标也十分重视。制度性手段就是人们达到目的的符合法律规范的手段,即合法手段。由于社会对合法目标的过分强调,相应地对达到合法目标的合法手段的重视不够,从而使得两者之间脱节。人们无法通过合法的手段达到其所追求的目的,就会产生一种失范的压力。人们为了减轻压力就会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缓解,犯罪行为就是减轻压力的手段之一。

默顿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产生失范压力的主要群体,因为社会底层的人缺乏通向成功的途径。由于社会结构不合理的限制,社会底层的人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实现社会所一致公认的成功目标。为此,处在社会不同结构位置的人就会采取不同的适应类型。默顿将其分为五种类型: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反抗。“遵从”是社会上了大部分人所采取的适应方式,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前提。“创新”也就是犯罪,当人们无法通过合法手段达到合法目的时,非法手段的采取就无法避免,因此犯罪就出现了。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两个因素——合法目标和合法手段的脱节所导致的。由此就为我们研究犯罪和预防犯罪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要想从根本上控制和预防犯罪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结构,使社会的文化目标和合法手段要处于和谐的状态。社会结构的不完善和不和谐是导致犯罪的深层次的原因,通过对社会结构,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就有利于减少犯罪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默顿;社会失范理论;文化目标;合法手段;预防犯罪

I

Abstract

Merton's Anomie theory is a crime theory that explained from the sociological`s view, which were inherit the previous anomie theory and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American history of criminology. In Merton's opinion, crime is a profound source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disorder of social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causes of crime. Merton's theory explain the causes of crime to the disconnect between cultural goal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institutional means for achieving those goals. Cultural goals are the legitimate goals that held and strove for by all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In Merton’s point of view, the common goal of American society is \is success\much attentions to this goal. Institutional means are legitimate means, which is comply with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by which, people can achieve their goals. Since the legitimate goals have been over-emphasized by the society, while the attentions on legitimate means in achieving those goals are less, there come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m. When people can not achieve their legitimate goals through institutional means, a so-called pressure Anomie will be produced. In order to relieve that kind of pressure, people will use a series of methods, committing to crime is a kind of those means.

According to Merton,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are the major groups to produced anomie pressure, because the bottom of society in ignorance of the ways to success, further more, because unreasonable restrictions on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can hardly achieve the common goal of the society even though they worked very hard. Therefore, the location of different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community will take different types of methods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Here are the five methods mentioned by Merton: compliance, innovation, ritualism, retreat doctrine and resistance. Compliance, taken by most people of the society as the adapt method, is also the prerequisite of maintaining a good social order. Innovation is equal to crime, when people can not achieve their legitimate goals through legitimate means, they have no other choices but taking some illegal means, then crime appears.

Merton's theory point out that crime is caused by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elements of social structure: legitimate goals and legitimate means, which provide us with new perspective for our research on crime and crime prevention. If we want to control and prevent crime essential, we have to build a good social structure, and make the cultural goals and legitimate means of the society in a harmonious state. Because the incomplete

II

and inharmonic social structure is the ultimate reason of crime, rearrang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optimizing th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will be conducive to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rim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rime prevention.

Key Words:Merton; Theory of anomie; Cultural Goals; Legitimate Means;Crime

Prevention

I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1章 绪 论 ...................................................................................................................... 1

1.1 选题的意义 .............................................................................................................. 1 1.2 研究现状 .................................................................................................................. 1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1.4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3 第2章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理论渊源 .............................................. 4

2.1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4

2.1.1 默顿的生平 .................................................................................................... 4 2.1.2 社会历史背景 ................................................................................................ 5 2.2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理论渊源 .............................................................................. 5

2.2.1 迪尔凯姆社会失范理论 ................................................................................ 6 2.2.2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7

第3章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内容 .................................................................................... 10

3.1 失范概念的重新界定 ............................................................................................ 10 3.2 社会失范的构成因素 ............................................................................................ 12

3.2.1 文化目标 ...................................................................................................... 12 3.2.2 制度化手段 .................................................................................................. 13 3.3 个体失范的类型 .................................................................................................... 14 第4章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特点及其评价 .................................................................... 18

4.1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特点 .................................................................................... 18

4.1.1 研究视角多元化 .......................................................................................... 18 4.1.2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统一 ...................................................................... 19 4.1.3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 19 4.2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评价 ........................................................................................ 19

4.2.1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合理性 ...................................................................... 20 4.2.2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存在的不足 .................................................................. 21

IV

第5章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对我国制定预防犯罪对策的启示 ........................................ 23

5.1 宏观的预防措施 .................................................................................................... 23

5.1.1 社会结构的完善 .......................................................................................... 23 5.1.2 公共政策的完善 .......................................................................................... 24 5.1.3 教育教化的加强 .......................................................................................... 25 5.2 微观预防对策 ........................................................................................................ 25

5.2.1 家庭预防 ...................................................................................................... 26 5.2.2 学校预防 ...................................................................................................... 26 5.2.3 社区预防 ...................................................................................................... 27

结 语 .................................................................................................................................. 28 参考文献 .............................................................................................................................. 29 致 谢 .................................................................................................................................. 31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2

V

第1章 绪 论

1.1 选题的意义

社会失范理论是一种犯罪社会学理论,它最早由法国学者迪尔凯姆引入犯罪学对自杀行为进行分析。默顿借用迪尔凯姆的失范概念并进行结构功能分析,形成自己的社会失范理论以解释美国当时的犯罪现象。在犯罪学的研究中研究犯罪原因的学者很多,因各自所关注的角度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犯罪原因论。默顿从社会结构出发寻找犯罪的原因,与以往的从犯罪个体出发寻找犯罪的原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研究犯罪的原因提出了全新而独特的视角,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视野,而且加深了我们对犯罪原因的认识。犯罪学所追求的目标是通过研究犯罪来预防犯罪。通过寻找犯罪的根源,对犯罪的起因有正确的认识,预防犯罪的目的才能达成。对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社会结构出发对犯罪进行认识,找到犯罪的社会结构原因。因此,此理论不仅能丰富我国的犯罪学理论,而且对我国预防控制犯罪的实践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现状

“失范” (anomie)①一词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其《社会分工论》(1893)一书中提出,用来分析因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他将社会分为机械社会和有机社会,认为机械社会是没有社会分工的,社会团结(或称社会一体化)是以其成员的一致性为特征,社会上的每个群体基本上是处于隔离的、自给自足的状态。而在有机社会中,社会劳动高度分工,不同的社会群体相互依赖,社会团结不再以成员的一致性为基础。失范正是出现在由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他认为法国的工业化所引起的高度的分工破坏了以社会团结为基础的传统。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社会调整机制的落后,使得社会行动得不到调整,社会异常现象就得以产生,导致失范。在其《自杀论》一书中迪尔凯姆扩大和推广了失范的概念,认为社会不仅有调整经济的功能,也有调整人如何认识自己的功能。失范就是社会不能调整人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需要并用恰当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的状态。因此,“犯罪是在缺乏合适的社会规范调整的状态下,个人欲望或需要无限膨胀和用不恰当方式加以满足的产物。”②

1938年默顿在《美国社会学评论》上发表了《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其中他引

① “失范”(anomy, anomia)这一词自从迪尔凯姆首次使用后,常被使用,但含义有变化。 ② 吴宗宪. 西方犯罪学史(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61.

1

用迪尔凯姆的“失范”概念,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出发来寻找犯罪的原因。此论文可能是社会学和犯罪学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随后又发表了《社会结构与失范的连续性》一文。两篇文章共同收录在194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书中。默顿认为,一个协调的社会能够保持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之间的平衡,每个社会都有其文化规定的目标——文化目标,同时社会也会提供实现此目标的手段。但是目标与手段之间会出现不协调,如果手段实现不了目标,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从而导致失范。因此由失范导致的越轨(犯罪)行为是社会结构的产物。自默顿社会失范理论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和重视。成为最具有影响力和持久性的犯罪社会学理论之一。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美国的犯罪研究中占有统治地位,并对当时美国的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①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在现今的美国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有以艾伯特·科恩(Albert Cohen)为代表的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用来专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罗伯特·艾格纽(Robert Agnew)针对失范理论缺乏实证这一弱点,进行改良,形成了一般压力理论;史蒂文·梅斯纳(Steven Messner)和理查德·罗森费尔德(Richard Rosenfeld)的制度性失范理论,此理论以默顿的理论为基础,以文化目标和制度为两翼,解释当代的美国犯罪。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著作对默顿社会失范理论进行研究。只是有不少的著作对此理论作过介绍和评述,如吴宗宪的《西方犯罪学史》,王牧的《新犯罪学》,谢勇的《犯罪学研究导论》等等。学术论文有张小虎发表在《法学评论》2001年第4期的《目标与方法的断裂——对默顿社会反常理论的再认识》;韩笑莲、王广娇发表在《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1期的《社会失范理论——浅析迪尔凯姆和默顿的犯罪学思想》,李媛媛发表在《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第4期的《浅析默顿紧张理论》。总的来说对默顿失范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很少,在我国对其理论感兴趣的犯罪学家不多,除张小虎教授对其理论有一定的研究外,没有看到别的学者的深入论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主,通过对默顿著作的研读,找出其理论的来龙去脉,使之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并通过学习其他学者对默顿理论的介绍和评论,来达到对默顿失范理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研究犯罪是为了很好的预防犯罪,研究犯罪就是为了找到犯罪的原因,也只有找到了犯罪的原因才能预防犯罪。默顿从社会结构出发来寻找犯罪原因,从而也就可以从社会结构入手来制定预防犯罪的对策,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本文认为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从社会结构而不是从个体出发来寻找犯罪的原因,有很大的方法论上的意义,这一研究视角更加有利于认识犯罪的原因。分析其理论、学习其研究方法,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方法论上指导的意义。

① 曹立群,任昕.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108.

2

结 语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在犯罪学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默顿的理论因缺乏实证结果的支持而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但不能说明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因此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本文通过对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理论研究,对其理论的内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虽然其理论不是十全十美,但是能很好的解释底层阶级的经济犯罪。其研究犯罪原因的独特视角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意义。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犯罪原因的理论。从社会结构出发,认为犯罪是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的,这样就不会视犯罪人为异己,不会把犯罪看成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因为犯罪虽然是个体对社会的危害,但犯罪人本身也是受害者。犯罪人是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受害者,这样就有利于对犯罪人的改造,不会对犯罪人采取一种歧视的态度。因此,根据默顿的理论,从社会结构出发,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就能使人们通过合法手段去实现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当合法目标和合法手段统一时,就能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

28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类:

[1]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 [美]罗伯特·K·默顿.论理论社会学[M].何凡兴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3]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林聚任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4]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 张远煌.犯罪学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7] 谢勇.犯罪学研究导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8] 皮艺军.犯罪学研究论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9] 白建军.关系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 赵宝成.犯罪学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1] 曹立群,周愫娴.犯罪学理论与实证[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12] 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3] 刘强.美国犯罪学研究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4] [美]乔治·B·沃尔德.理论犯罪学[M].方鹏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4] [英]莫里森.理论犯罪学——从现代到后现代[M].刘仁文等译.北京:法律出版,2004. [16] [意]切萨雷·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7]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9]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0] 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 渠劲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2] 杨焕宁.犯罪发生机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3] [美]罗纳德·J.博格.犯罪学导论——犯罪、司法与社会[M].刘仁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9.

中文期刊类:

[1] 张小虎.目标与方法的断裂——对默顿社会反常理论的再认识[J].法学评论,2001,(1). [2] 朱力.失范范畴的理论演化[J].南京大学学报,2007,(4). [3] 龙书芹.论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6,(2). [4] 郭星华.社会失范与越轨行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1). [5] 李媛媛.浅析默顿紧张理论[J].新疆社科论坛,2008,(4).

29

[6] 杨高峰.广州中村农民工犯罪原因之解释——以默顿社会失范理论为展开[J].赤峰学院学报,

2008,(2).

[7] 张李进.试论转型期的社会失范及其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8] 刘悦.当代社会越轨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途径——读默顿越轨理论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

报,2007,(2).

[9] 林聚任.社会学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的策略和途径——默顿思想探微[J].山东大学学

报,1997,(4).

[10] 王林平.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百年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008,(9). [11] 王翔林.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追溯[J].四川大学学报,1993,(1).

优秀硕博论文类:

[1] 田健夫.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4. [2] 孙珑艳.安塞尔新社会方位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3] 林艳.默顿规范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6.

外文类:

[1] R.K.Merton, Social Structure and Anomi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38(3); [2] R.K.Merton.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M].New York,Free Press,1968. [3] R.K.Merton.On Social Structure and Science[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30

致 谢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可叹时间飞逝!三年来在湘大法学院的培养下使得我步入学术的殿堂,法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我获益匪浅。老师的谆谆教诲,同窗的互助互励使得我的学术素养有了本质的提高。本文的完成不仅是三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的基础。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杜雄柏教授。三年来,老师对我学习上的悉心指导和生活上的无比关心,使我无比感激。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求新的学习精神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三年的教诲将是我人生中的宝贵的财富,必定会使我受益终生。

感谢谢勇老师、黄明儒老师、赖早兴老师、谭志军老师、张永红老师、张永江老师、王奎老师对我学习上的指导和教诲,以及对我论文写作提出的宝贵意见。

感谢刑法班的同学,三年来一起学习生活使我获益匪浅。特别是室友付啊、汪晟、李子为、宋熙,三年来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得到了他们许多宝贵的意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学习的支持。没有家人的支持我走不到现在;没有家人的支持我完成不了学业。

田 丰 谨识 二○一○年五月四日

於湘大琴湖公寓2-421

31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 田丰.论海盗罪的国际立法与国内立法衔接[J].青年科学,2009(11):85. [2] 田丰.论刑事和解与严惩犯罪的关系[J].2008年湘潭市犯罪学研究会二00八年

理论研讨会二等奖。

32

第4章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特点及其评价

4.1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特点

众所周知,研究犯罪现象贵在有独特的视角,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视野去探寻犯罪产生的原因。犯罪在表面上看来是犯罪人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的侵害,是一种个人行为。这就自然地从犯罪个体出发来研究犯罪,犯罪人类学派就是这一典型。20世纪犯罪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为犯罪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认为犯罪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默顿认为犯罪行为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社会结构不和谐而导致犯罪现象产生的。通过深入研究其理论,我们看到它能够丰富我国的犯罪学理论。

为了准确地把握默顿理论的实质,做出正确的评价,研究其特点便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笔者认为默顿社会失范理论有以下特点。

4.1.1 研究视角多元化

随着犯罪学的发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造成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犯罪学理论。每种理论都试图找到犯罪的真正的原因,但都有力不从心之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犯罪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单单从某个研究视角出发,就很难获得一个圆满的解释。某种理论可能对某类犯罪有很好的解释作用,但对另外一种犯罪来说可能就无法解释。这也是犯罪学研究理论之多的缘故。由此,也促使了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学科来对犯罪行为进行研究。

提倡理论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是犯罪学研究所必须的。默顿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鲜明地坚持理论研究视角要多元化,他认为从单一视角不能解决所有的犯罪问题,企图建立统一的理论是不切实际至少现在现阶段也是无法达到的。犯罪学研究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是一种科学研究,都追求逻辑的缜密和经验的统一。 犯罪学要想进步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方向对犯罪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只要是能够深刻的认识犯罪根源和预防犯罪的一切的手段和方法都可以尝试;只要是能揭示犯罪的本质的方法都是可以借鉴和运用的。这也是犯罪学这个学科本身的学科性质所决定了的。默顿从社会结构出发寻找犯罪的原因,得出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的结论。从社会结构的视角解析犯罪能够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18

4.1.2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统一

默顿针对其老师帕森斯的纯理论研究的缺陷,提出了理论研究必须要有实证研究,以克服以往只关注纯理论的研究而忽视经验研究的不足。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么怎样去验证理论的合理性呢,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实证去检验,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实证研究必须以理论为指导,而理论研究离不开实证证明。默顿认为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互渗透,是任何理论研究所必须的。对以往的那种只有假设的而没有实证研究的理论他是很反对的。犯罪研究是从犯罪现象入手,运用各种理论对犯罪现象进行分析的,尽管没有统一的理论的指导(也不可能有统一的理论的指导),是用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来综合研究,单一理论不可能全面深入的解释犯罪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实证研究总结犯罪事实,对犯罪原因进行分析,找到犯罪预防的方法,通过系统的分析总结后就可以上升到理论高度。虽然说理论的研究需要实证的检验,但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因为理论没有实证的检验而否定其价值性。理论具有前瞻性和一定的抽象性,如果提出什么理论就必须用实证去检验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4.1.3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默顿对犯罪现象的研究也十分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尽管其从社会结构出发来寻找犯罪的原因,认为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似乎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犯罪,但是其研究也不乏微观性。比如,默顿具体指出了五种具体的失范的类型便是证明。这对我国犯罪学研究不无借鉴意义。在犯罪的研究中,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两者之间应建立起统一的关系。宏观研究视野开阔从而能从整体把握犯罪现象。这就为我国的犯罪学研究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从而就能避免研究上的片面性。尽管看上去好像各个犯罪学理论是针对具体的犯罪现象而提出的,但是各个理论之间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宏观研究就能够弥补微观的不足和方向感不足的缺失。微观研究的任务就是彻底地对每个犯罪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尽管有可能存在片面性,但也有其深刻性的一面。这也是单一研究所不可避免的,因此就需要宏观视野的指导。因此,在对犯罪现象进行微观研究,讲求实证的精确性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整体研究的视角,从宏观上把握,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评价

自默顿的《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发表以来,其理论受到学界广泛的赞扬与重视,可以说是20世纪至今社会学和犯罪学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论著之一。尤其是越轨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经典文献之一,默顿的理论在美国社会学和犯罪学的理论研究中

19

产生了至为深远影响。① 因而社会失范理论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犯罪学理论之一。美国犯罪学家拉里· 西格尔将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分为三类:社会结构理论、社会过程理论和社会冲突论,社会结构理论主要有社会解组理论、社会失范论、相对剥夺论等。社会失范理论作为社会结构理论,从社会结构出发、从社会本身出发来研究犯罪的原因是其最大的特点。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认为犯罪是由于社会结构对社会中的某些人产生一种犯罪的压力,从而使社会中的某些人们产生犯罪行为。 撇开犯罪人个体的生理因素,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不合理的分析,得出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的结论,从而为寻找犯罪原因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为犯罪学理论的丰富做出了贡献。

4.2.1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的合理性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抛开社会个体的犯罪原因,从社会结构出发来寻找犯罪的原因,得出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就为我们认识犯罪的原因提供了一条很好的研究途径。犯罪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也是犯罪产生的原因之一。 社会失范理论的基本理论假设:社会失范是文化规定的目标与社会结构化了的实现该目标的途径间的脱节所导致的,这种失范状态是导致犯罪的根本原因。因此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首先,研究视角的独特决定其理论认识的深刻性。以往的犯罪学理论一般是通过对犯罪个体研究寻找犯罪的原因,如犯罪人类学。20世纪以来引入社会学对犯罪进行研究,从社会方面寻找犯罪的原因,为研究犯罪提供了新的方向。默顿从社会结构出发,认为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犯罪的原因。笔者认为,其对犯罪的认识更为恰当,社会结构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合理对预防犯罪有着治本的作用。经济的平等是每个人所追求的,至少经济的最低保障是人所必须的。国家合理的经济结构保障经济的平等是至关重要的。对社会底层群体来说,经济无保障是引发犯罪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国家要完善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次,理论的提出与实证的相结合使得其理论具有生命力。自默顿的理论提出以来,对犯罪学界的影响巨大,一直是人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这一理论不仅能很好的解释下层社会的犯罪,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理论对上层社会的犯罪也有着很好的解释能力。文化目标与合法手段这两个重要的因素对解释大多数犯罪来说都是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的。文化目标会激发出犯罪的动机,当没有办法通过合法的途径去达到其目标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现犯罪的结果。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具有生命力体现在美国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有艾伯特·科恩(Albert Cohen)为代表的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此理论用来专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罗伯特·艾格纽(Robert Agnew)针对失范理论缺乏实证这一弱点,进行改良,形成的一般压力理论;史蒂文·梅斯纳(Steven

①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42,345.

20

Messner)和理查德·罗森费尔德(Richard Rosenfeld)的制度性失范理论,此理论以默顿的理论为基础,以文化目标和制度为两翼,解释当代的美国犯罪。因此,默顿的理论为后来的犯罪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4.2.2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存在的不足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自提出以来,对美国的社会学和犯罪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任何犯罪学理论都难以做到完美无缺。因为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研究视角即有各自的侧重点,因而难免会出现片面性。自默顿社会失范理论提出以来,同样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当然其理论也的确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对犯罪者和犯罪行为解释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默顿的理论主要被用来分析美国社会底层群体的犯罪问题,因此它无法解释中产阶级犯罪及很多严重的白领犯罪;(2)该理论主要针对的是财产性犯罪,故不能说明凶杀伤害、强奸等暴力犯罪。因为暴力犯罪的动机通常不在经济方面,而是出于愤怒、嫉妒或寻求刺激等情感需求;(3)虽面临同样的社会压力,很多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人并为选择犯罪途径来实现经济成功的目标。该理论无法解释这一事实,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忽视了重要的个人因素的差异;(4)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大多数青少年在进入成人期后停止犯罪。这就是一个问题:人主观上的压力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吗?;(5)除经济目标外,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追求教育、体育和其他社会目标。对青少年来说,他们近期的生活中,非经济的目标往往更为重要,如拥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或成为出色的运动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失范理论所强调的阶级因素无法解释,因为人的体能、智力、性格和家庭生活等个人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6)默顿的理论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①

正如批评他人者往往也有值得批评的地方。我们看到,以上的质疑也存在片面性。(1)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虽然主要用来解释底层群体的犯罪,但是不能因此就否认其理论能解释上层阶级的犯罪,上层阶级也有其奋斗的目标,当其无法通过合法手段达到这一目的时也同样会通过犯罪的途径去达到其目的,如官员贪污等。(2)针对默顿理论不能说明凶杀等暴力犯罪的批评,笔者认为,任何理论都有其研究的视角和侧重点,任何一个理论都不可能解释所有类型的犯罪。(3)批评默顿理论忽视个人差异,则是对默顿理论的误解,默顿理论的研究视角就决定了其研究的侧重点,默顿是从社会结构出发寻找犯罪原因的,默顿不是忽视个体差异,而是分析时抛开个体层面,单单从社会结构层面去谈犯罪的。一个犯罪学理论我们就不能指望能面面俱到,用其解释所有的犯罪。(4)对默顿经济目标的质疑,也是没有很好的理解默顿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假设。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价值观也是多元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① 曹立群,任昕.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108.

21

其实在默顿的著作中不乏多元性的主张。默顿认为,导致失范的压力在社会中的分布式不均匀的。默顿认为社会结构最容易给最软弱的阶层(下层社会)产生导致越轨行为的压力。默顿在解释产生压力的时候只是为了简化问题,把金钱成功当作是主要的文化目标,尽管在众多共同价值观中还有其他目标。例如,“智慧和艺术成就领域提供了另外一些无需巨额金钱报酬的职业模式。文化结构将名誉附加到这些职业上,社会结构允许得到这些东西,这样,系统就有些稳定了。潜在的越轨者人然会遵从这些辅助的价值体系”① 因此默顿的价值观念也是多元的。统一的价值目标的假设只是为了论述上的简洁。(5)认为默顿的理论缺乏实证也是站不住脚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对默顿的理论无论是概念上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现在的美国社会日趋变化的经济的不平等以及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变化及其对人们的影响,使得生活在美国底层的群体面临两难的选择:流离失所还是犯罪。默顿的理论也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对其合理性进行检验,主要是检验其理论所关注的目的与现实的差异对犯罪的影响以及对犯罪率的影响。例如,研究通过人们对自己经济状况的态度来直接测量压力。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自己的经济状况的不满会导致犯罪。这一实证研究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艾格纽(Robert Agnew)等1996年完成的。② 同样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也能解释不同社会的犯罪率。经济的不平等的这一客观事实会刺激社会底层的群体的经济成功的欲望,特别是当他们目睹周围的人取得巨大的成就时,从而有可能导致犯罪的增长。研究表明经济不平等是预测不同社会犯罪率最有效的方法,这一研究结果由史蒂文·梅斯纳(Steven Messner)所证实。

因此,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默顿的理论属于社会结构理论,其理论研究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研究路径。社会失范理论的结论是认为社会结构也是导致犯罪的原因之一,犯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我们不能要求默顿的理论能解释任何犯罪。也不能以此视角下的理论为标准来评判彼视角下的理论,理论之间往往也不具有可比性。

①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54. ② 曹立群,任昕.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109. ③ 曹立群,任昕.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109.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l6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