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立意之虚实转换法(教师版)

更新时间:2023-11-21 22: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文审题立意之虚实转换法 学案(教师版)

一、题目回顾

2002年上海题“面对大海” 2007年江苏题“怀想天空” 2011年天津题“镜子”

二、同学们看到这样的题目,你们会如何写?难吗? 思考: 1、“大海”有什么特点?可以联想到什么?

特点:平和、博大、包容

联想到:征服大海,蓝色文明 海文化 2、“天空”有什么特点?可以联想到什么?

特点:明净、辽阔、深邃

联想到:(现实的 历史的 文化的 心灵的 思想的 理想的) 天空 3、“镜子”有什么特点?可以联想到什么?

特点:光洁、平滑、可观照

联想到:以事为镜、以人为镜、以史为镜 小结: 实题虚写:

面对命题是具体的物象或实事,据实写来,往往是就事论事,立意肤浅。可以根据材料的深层含义展开联想和想象来立意,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借助于虚拟的“形象”来表

达思想。

三、例文鉴赏

你看世界,世界看你

当你做病毒检测的时候,一定会用到显微镜,那样你就能清晰的判断出病毒的类型,以便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当然,如果你不幸选择了望远镜,那我敢保证,你眼前一定是模糊一片,你一定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但,如果你想用“显微镜”一样的方式,去审视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他们的性格、行为或举止,我想那更是一个糟糕的结果,我敢保证你最终会一个朋友也得不到,因为他们在你的观察下,会变得满身瑕疵 ,一无是处。记得古人也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确实如此吗?如果你有幸站在放光镜(平面镜)面前,你的确可以审视一下你的尊容,但如果不幸,你对面

就立着一面“哈哈镜”,我想你不一定会真的哈哈大笑--因为你或许会丑态百出,或许会面目可憎,那是真的你吗?

也许你的理想是某一天能够走遍世界,但其实,在迈步之前,你应该学会观察或审视世界。你不能盲目的行走,也不能固步自封,只会东张西望。是的,我们应该把眼光投向长远,甚至是未知的领域,至少我们能事先辨别方向,约略定位自己的坐标,也能感知你所处的环境。古人不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的凝重的一望吗?那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更是崇高理想的酝酿。

远望是为了远行,也是为了让我们跳出我们所处的坐标点,至少可以避免沉溺“灯下阴霾”,摆脱因拘泥一点,而一叶障目。但要远行,自然要日积跬步。因此,我们还要善于低下头,脚踏实地,做好我们身边清楚而具体的每件事情,必要时,我们应该用一下“显微镜”,去观察事物关联的蛛丝马迹。也许我们不会完美,但应该有追求完美的执着和坚持。这个过程自然也很辛苦,不然古人也就不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悟了。 理想总是丰满,但现实却颇为骨感。要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使我们在经过努力之后,越来越切近我们的理想,其实,我们是需要乐观的,当然不妨站在“哈哈镜”面前去自嘲一下,当然也包括别人的调侃,甚至讽刺。这是成功必要的经历。如果说远望与显微的观察,是为了处理好我们与我们所在世界的关系,那么,当我们站在“哈哈镜”面前的心态和勇气,其实是需要我们有直面别人,甚至是自我的勇气。我们不能在世界里像堂吉诃德那样横冲直撞,独来独往,我们必须学会合作与分享,这样我们才能快乐的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但即使全世界,都众星捧月般的支持你,但你始终可能会面对两个自己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像真实的你和镜子中的你,有时并不完全统一,那么说服自己 ,为信仰、信念、理想而坚持,有时比说服别人理解、支持和尊重更为重要。世界是我们的,我们是世界的,我们在尝试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观察与感知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观察我们,因此,我们在改变世界的同时,还要学会适应世界和身边的人。处理好我们与世界,我们与别人,我们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我们达到目的之前必须要处理和面对的很重要的一个前提。

如是,轻装上阵,带着我们的理想,向着目标进发,离“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境地,其实就已经不再遥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人合一,谁奈我何呢?

简评:以“镜子”引出对人生的思考。“镜子”是实,由此引带出的人生理想是虚,全文谈在实现人生理想时行可用三种“镜子”来观照,深入浅出,发人深思。

练习:以“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文章。运用化实为虚方法,可如何审题立意?

分析:“春暖”、“花开”都是实在的,可观可感的。寓意“带来希望、前景美好的东西”。 据此可立意为“追寻希望,追寻春天的色彩”。又,怎么才能春暖花开?可立意为“耐心等待、坚持、磨炼而终将成功”等。再从关系角度分析,其形成因果关系,据此立意要顺其自然、抓住机遇等;还可看作条件关系,春暖了花才会开,据此立意环境很重要,要追求温暖

的春天,冲破困境见光明等。 四、真题回顾

2007年安徽题 “提篮春光看妈妈” 2007年上海题“必须跨过这道坎” 2009年广东题“常识” 思考: 1、“提篮春光看妈妈”中哪个是虚?可以联想什么内容来写?

“春光”,春光是虚指,可以联想骄人的成绩、丰硕的成果,美好的情感等来写 ,“妈妈”可实可虚,可以联想实指的赐予生命的妈妈、谆谆教诲的良师、临危济困的路人,虚指的山

水灵动的自然、亲情弥漫的故乡、欣欣向荣的祖国来写 2、“坎”指什么?如何转化为实?

“坎”是虚指一些艰难、挫折、逆境 等,可写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也可以写指一个家庭、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等 3、“常识”是什么?可以写什么内容?

“常识”是普通的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 可以写生活的常识,生存的常识,

法律的常识等。 小结: 虚题实写:

如果题目是一个概念,或仅仅提供了一个精神范畴,往往需要展开联想、想象,联系社会人生,把虚化的概念和现实的人(事)联系起来,然后确定立意。 五、例文鉴赏:

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仑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苦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淡茫地对你说声“不知道”。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叠”“不知道!”“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可以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

不拘小节嘛。”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常识的引导。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活可以由父母包办,各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俨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难道还事事都找个电话问父母?而连自己都照料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

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广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但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 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 【点评】

点评人:邓玉环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题目化用俗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吸引人。把“常识”比作“干粮”——基本的生存物质(把常识实化),强调了“常识”的基本要义,题目与正文内容相得益彰。 全文围绕“常识”作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强调了普及生活常识的必要性。文章内容充实,开头针对教育界重“高端学问”的传授,忽略普及生活常识的现象,呼吁社会不要轻视常识。然后从常识对日常生活的引导,常识是科技的基础,以及需要质疑常识三方面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尾扣题,结构严谨。本文最突出的是语言表达具有形象性,生动自然,有个人见解,感情真挚。

但本文的书写不够工整,对常识的表述还不够精确,个别语句有瑕疵。

练习:以“发现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运用化虚为实的方法,可如何审题立意?

“美丽”是虚的,因此我们可以写实在的内容,例如:发现生活的美丽;发现人生的美丽;

发现自然的美丽。再细点:发现山川的美丽,发现山村的美丽,发现山民的美丽等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kr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