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党与政治

更新时间:2023-12-03 18: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政党与政治

1.请述政党的概念。(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一节)

政党是近代以来社会政治主体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政党的斗争是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政党的构成要素:一定的组织结构和规划;一定的稳定的组织成员和领袖;有代表本阶级、阶层或集团根本利益的政治纲领;积极参与政治实践。政党的特征: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领袖集团主持的;具有组织纪律性。政党与阶级之间的关系: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是一定阶级的政治发展达到一定成熟程度的标志,也是一定阶级从自在阶级转变到自为阶级的标志。

2.请述政党的分类?(教材第一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二节) (1)资本主义政党;(2)民主社会主义政党 ;(3)共产主义政党;(4)民族主义政党。

3.请述共产党的转型。(教材第二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二章第二节) 共产党的转型:(1)作为革命党和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之间的区别(从政治统治方式、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来看);(2)执政党的功能转变。

4.推动中国近代政党萌芽的因素。(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二节) (1)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民族危机的加深;(3)中央权威的衰落

5.请分析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执政潜质上的异同。(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三节)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执政潜质上的相同点:提出了完整的三民主义作为党的政纲;国民党也采取了民主集中的政党样式;国民党也要产生自己的核心;国民党要保持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就要保持一定的民主。 不同点:国名党军队的失败;国民党发展外围组织的法西斯性质和大搞派系军队的做法。 6.孙中山的建党思想;(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三节)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和当时的其他志士仁人一样,也是首先从西方寻找思想武器的。在政党问题上,孙中山曾一再申明:民权思想来源于欧美,政党的产生则根植于民权思想。因此在他的建党思想中始终交织着他对欧美议会民主和政党政治的批评与认识。大体说来,孙中山关于政党政治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学习、仿效欧美再到批评、再建的过程。孙中山的建党思想着重于提出革命的主义和纲领。从建同盟会、组建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到改组中国国民党,孙中山的一系列建党活动,始终体现了他的“以党建国”的思想,并且在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党治国”的观念。在孙中山晚年,“以党建国”和“以党治国”被融为一个概念。1905年同盟会创立时,实行总理制,总理之下分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改组国民党标志着孙中山的建党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孙中山在为国民党一大致开幕词上说:“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要把国民党再来组织成一个有力量有集团的政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对“以党治国”的含义,孙中山解释说:“所谓以党治国,并不是要党员都做官,然后中国才可以治,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中国然后才可以治。简而言之,以党治国,并不是用本党党员治国,是用本党的主义治国,??至于本党党员,若是确为人才,能胜大任的,自当优先任用,以便实行本党主义;倘若有一件事发生,在一个时机或一个地方,于本党中求不出相当人才,非借才于党外不可。”结合孙中山的“联共”、“容共”的实践看,孙中山关于政党与政党关系上显然是一个大党主义者,主张一党独裁。关于政党的运行机制,他不仅要依靠国民党建立一个新国家,而且这个国家还要靠国民党去治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放弃了过去曾有过的“党争”观念和西方政党政治的思想,反对西方议会制中的那种政党间的角逐和竞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晚年的“以党治国”思想已经与欧美的政党政治不同,他放弃了西方政党政治中自由竞争的观念,主张只由一个政党单独治国;同时,孙中山不主张建立西方式的“政党内阁”而主张“还政于民”,这两者是矛盾的。还有,西方的政党政治是与代议政体密不可分的,而孙中山的“以党治国”与建立“直接民权”的政权相联系,但究竟什么是直接民权,孙中山没有说清楚。

从党的活动看,总的来说,孙中山肯定并重视政党在革命中的作用,并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政治理论和政党理论,而不盲目抄袭西方,不愧为伟大的中国民主主义政治家和革命家,他在晚年提出“以俄为师”,提出联共政策,并借助于共产党对国民党进行改组,为国民党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他全部建党活动和建党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页,也使他40年的革命生涯达到了高峰。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尽管有上述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孙中山建党思想和对政党之间关系和政党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特别是他的大党主义、一党独裁思想、

个人权威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以党治国”思想,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尤其是当这些思想被后来国民党反动派所利用,在中国建立起一党专政制度的时候,更是如此。

7.请述竞争性政党在中国行不通的三个原因。(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四章第一节)

原因如下:一是封建势力强大,他们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政党体制;二是中国资产阶级软弱,缺乏竞争性政党体制的客观物质基础;三是缺乏民众基础。

8.请述“一党独大型”体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教材第五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五章第三节) “一党独大型”体制又分别表现为“法西斯主义一党制”、“民族主义一党制”和形式上多党、实质上单党的“一党多元制”的多种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政治;各政党能力在现实中不平等,有一个明显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的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主导性政党内部派系斗争合法。形成原因:以专制主义为特征的政治文化;利益之争;地域之争。

9.请述多党合作的必然性。(教材第六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六章第二节)

多党合作的必然性:错综复杂的社会阶级结构是我国多党合作现象的物质基础;中国反动统治的专制化程度和政治发展任务的艰巨性,是中国党派合作的基本政治背景;中共依靠自己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逐渐成为中国多党合作的主导力量,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10.请述1928年后国民党党制国家的基本特征。(教材第五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五章第一节) 1928年后国民党党制国家的基本特征:一是国民党军队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二是国民党的秘密组织在强化国名党统治方面起了特殊作用;三是三民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国民党维持其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工具。

11.请述台湾经验的启示。(教材第七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七章第二节)

台湾经验的启示:我们不应完全排除以党国体制为起点的双重转型也可能出现成功的民主转型。政治领导者往往根据眼前政治需要来选择宪法制度和党内的决策机制,而忽视其长远的政治作用。

12.请述协商式政党政治的优、缺点。(教材第八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八章第二节)

协商式政党政治的优点:既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又能保证占少数地位人的民主权利,具有兼顾性;能保证在社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平稳的过渡性。协商式政党政治的缺点:容易导致个人专制;过程容易流于形式;多党合作的不成熟性。

13.请述现阶段完善中国政党制度的措施。(教材第九章第三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九章第三节)

现阶段完善中国政党制度的措施:参政党的代表性与群众基础也应得到重视;坚持参政党的功能开发;党的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密切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执政党要坚持依法治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ko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