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域文化复习大纲-老师

更新时间:2023-12-30 01: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部分

1. 文化“四层说”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组成。

2. 江苏地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江苏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各种文化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整体文化面貌的总特征,江苏地域文化应以江苏成为一级行政区,即1667年江苏建省为其源头,主要构成为金陵文化、吴文化、维扬文化、徐淮文化和苏东海洋文化。 3. 金陵文化:金陵文化也称“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唐代时亦称金陵)。三国时期孙吴先建都京口(今镇江),后移都建业(今南京),自此形成金陵文化圈。金陵文化以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并存互融为其语言文化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金陵文化区的中心地带。

4. 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5. 维扬文化:维扬文化截庾信《哀江南赋》“淮海维扬,三千余里”诗句为名。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素有“淮左名都”之称,是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的区域文化。

6. 徐淮文化:徐淮文化或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的巍巍雄风为地域文化的标志,主要指以今徐州、淮安、宿迁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徐淮文化区泛指时尚包括连云港和盐城的部分地区。 7. 苏东海洋文化:苏东有近一千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以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为中心的沿海一带区域的地域文化圈。

8 .吴越春秋与吴越文化:春秋中期,吴王寿梦以邗邑(今扬州)为政治、军事中心,自称邗王。后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破楚克郢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勾践败夫差灭吴,范蠡在今南京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古城的雏形。楚怀王灭越,吴越之地成为楚地后,江北彭城之西为西楚,彭城以东至江南吴邑为东楚。在这段时间为吴越春秋,形成的文化和产生的影响称吴越文化。

9. 良渚文化:良渚镇文化遗址为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250~4150年,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一支重要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

10. 江苏历史与古文化:江苏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约一万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南京市鼓楼区北阴阳营的原始村落遗址表明,大约在6000年年前这一带已有原始居民耕作生息。※四五千年前为许多氏族部落。 新石器时代,江苏南部有环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和南京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以及崧泽文化和湖熟文化。 吴地先后产生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3000多年前,江苏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11. 江苏古文化遗址与历史文物 (1)在1993年,南京市东郊汤山葫芦洞发现距今大约30万年的“南京猿人”的两块人类头骨化石,这是江苏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址。(2)三星村、圩墩、寺墩、新岗等是位于常州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国内均有较大影响。(3)在淮安青莲岗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淮安境内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踪迹,学术界称之为青莲岗文化与“青莲岗文化”遗址。(4)九里山彭祖墩遗址在徐州境内。彭祖墩遗址出土了石刀、石斧、石纺轮、陶盆、陶釜、陶鼎及一大批玉器,距今约6000至7000年。(5)徐州的狮子山兵马俑数量、种类繁多,对研究汉代雕塑、社会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极高的价值。(6)徐州狮子山的汉画像石同苏州园林、南京六朝陵墓石雕,并称“江苏文物三宝”。(7)宿迁下草湾文化遗址位于宿迁境内。闻名于世的下草湾文化使宿迁享有世界生物

— 1 —

进化中心之一、人类起源中心之一的美誉。“下草湾新人”在人类发展史上地位重要,标志江苏地区古人类社会活动历史悠久。

12. 江苏行政沿革 在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江苏分属于九州中的徐州和扬州,二州大致以淮河为界; 春秋时,江苏分属于吴、楚、宋,战国时为越、楚、齐的一部分,后归属楚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江苏分属天下46郡中的会稽、东海、泗水、九江和琅玡等郡; 汉代国郡并行,江苏分属于扬州、徐州刺史部和吴楚等诸侯国; 三国时,今苏南、苏北分属于孙吴和曹魏; 西晋初,江苏境内的长江以南属扬州,长江以北主要属徐州; 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今南京),但长江以北控制力不够,陈时基本属于北齐、北周;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江苏境内分置苏州、常州、润州(今镇江)、扬州、楚州(今淮安)、海州、徐州; 唐时,江苏分属于全国十道中的河南、淮南、江南三道; 五代时,江苏先后属吴、南唐、吴越等国; 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路、江南东路、淮南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路、江南东路和淮南东路等三路,金人领有的淮北分属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 元代时,江苏长江以南属江浙行省,以北属河南行省; 明代,今江苏境内分置应天府、淮安府、扬州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徐州府等; 清代时,清初改南京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系取江宁和苏州二府的首字组成江苏省省名,此为“江苏”得名之始,简称苏; 1928年以后,上海市与南京都作为划为中央直辖的特别市划出江苏; 1949年,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以长江为界分置苏南和苏北两行署区; 1952年,撤消行署,苏南和苏北两行署区合并,重建江苏省,南京改为省辖市,为省会,简称宁; 今江苏省设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连云港、徐州、淮阴、宿迁、盐城、扬州、泰州等13个直辖市,分辖64个县(市)。

13. 江苏地理-两江 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东临黄海,东南与上海和浙江接壤; 江苏境内以平原为主,包括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四部分; 江淮平原南北介于通扬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之间,著名的里下河平原位于其中,最低处仅海拔1米。 长江三角洲以扬州、镇江为起点,直至入海口 江苏跨江滨海,海岸线为954公里,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 江苏境内除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外,有淮、沂、沭、泗、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 太湖以2250平方公里面积居全国五大淡水湖第三,洪泽湖以2069平方公里面积居第四。 清初,今江苏隶属江南省,今安徽地称“上江”,苏沪地称“下江”,合称“两江”。另有一说为两江指江南和江西两省。

14. 吴地的地理特征 吴文化区域范围以太湖平原为核心,包括苏南、浙北及上海地区。江苏的吴文化区域主要指紧靠太湖的苏锡常地区。吴地被称作“水乡泽国”,水面占土地面积的17.5%,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丘陵主要有句容、溧水、金坛间的茅山山脉,宜兴、溧阳南部的宜溧低山丘陵。

15. 秦汉广陵文化与重大历史经济文化事件-徐福传说-秦淮 秦汉广陵文化与重大历史事件有:(1)方士徐福领童男女入海求仙人和不死药不返。1986年赣榆县发现“徐阜村”为徐福故里,有人考证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皇帝神武天皇。(2)秦始皇三次东巡途经吴楚,见金陵有帝王之气,于是贬金陵为秣陵,凿钟阜、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以破王气,所开河道故称“秦淮河”。秦淮河位于南京西南面,古时又称淮水,全长110公里,(3)项羽(今宿迁人)灭秦,自立为西楚霸王,都于彭城。刘邦(今沛县人)败楚,建立西汉王朝。江苏境内最有名的侯国是广陵(今扬州)的刘濞(后为首发动八王之乱)。(4)西汉淮阴人枚乘《七发》为汉大赋首篇;沛县人刘向编辑《楚辞》,首先发现屈原《楚辞》的价值。 16. 六朝江东文化与重大历史经济文化事件 六朝江东文化与重大历史事件有 (1)因长江在安徽一带呈南北流向,江南一带古称江东或江左。诸葛亮认为秣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业之宅也。”(2)从公元220年到589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定都,史称“六朝”。(3)永嘉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4)南朝时江南形成山墅经济和寺院经济。(5)南朝时期玄学大畅,道教兴起,佛教逐渐兴盛。(6)南朝时期绘画受印度佛教艺术影响,间接受希腊影响;南朝南京栖霞寺千佛岩佛雕至今存留。(7)东晋“二王”为建康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无锡人顾恺之“才、画、

— 2 —

痴”三绝。(8)数学家祖冲之的“祖率”,世界领先千年。(9)沈约以金陵话为基础发现四声。(10)齐朝刘勰著《文心雕龙》;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梁朝钟嵘著《诗品》。

17. 隋唐苏州扬州文化与重大历史经济文化事件 隋唐苏州扬州文化与重大历史文化事件有:(1)江淮比中原安定,经济繁荣,特别是安史之乱后江淮文化日益发达,“金陵会稽,文士如林”。(2)此时最有名的商业城市是扬州,时人称“扬一益二”,益州即今成都,得益都江堰两千余年。(3)扬州大云寺(今大明寺)和尚鉴真东渡日本。(4)刘知幾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杜佑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扬州人李善《文选注》推动了“文选学”的形成。(5)扬州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享有“以孤篇压倒全唐” 之誉;张继的《枫桥夜泊》写于苏州,寒山寺夜半到客船的钟声早已响遍扶桑;刘禹锡扬州遇白居易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杜牧写扬州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至今箫声不绝;李白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万人传颂。(6)李白惊叹不已的大书法家张旭是苏州人。

18. 宋元江淮文化与重大历史经济文化事件 宋元江淮文化与重大历史文化事件有:(1)北宋时淮南、江东是全国提供财富最多的地区,“苏常熟,天下足”。(2)元代松江黄道婆从海南岛回到家乡乌泥泾,传授新的纺织工具和技术。(3)江南“江东纸”被誉为“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4)宋代通泰盐业发达,元代时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清代两淮盐商集团与山西的票商、广东的行商形成全国最有经济实力的三大商业集团。(5)江苏人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6)海陵(今泰州)人胡瑗创“苏湖教法”。

19. 明清江南文化与重大历史经济文化事件 明清江南文化与重大历史文化事件有:(1)明永乐北迁后,南京为留都,今江苏属于南直隶。清初,今江苏隶属江南省,今安徽地称“上江”,苏沪地称“下江”,合称“两江”。(2)明郑和下西洋。(3)江阴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研究喀斯特地貌比西方早一百多年;上海人徐光启编《农政全书》;吴江人计成著《园冶》。(4)明代东台人王艮创立“泰州学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东林党人无锡顾宪成撰写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5)兴化人施耐庵著《水浒传》,淮安人吴承恩著《西游记》,客居南京的吴敬梓著《儒林外史》,苏州人冯梦龙著“三言”。

20. 江苏近现代历史经济文化大事件 江苏近现代历史和文化大事件有:(1)1842年在南京下关静海寺签定《中英南京条约》。(2)1853~1864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3)1860年,李鸿章建立上海洋炮局;1863年在苏州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最早的近代企业,迁到南京后更名金陵制造局(即现雨花台附近的晨光机器厂),是南京第一个近代工业企业,开江苏近代工业先河。(4)甲午海战后,状元张謇在南通等地兴办民族工业。(5)吴县人冯桂芬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即外语学校)。(6)1909年,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在苏州创办“南社”。(7)清末江苏仅有两江高等师范学校等三所大专院校。(8)二十世纪30年代,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学校,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21. 官办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工业及各自特征 (1)官办近代工业是由当朝有识之士和各地的封将大吏为抵抗西方列强而开办的一些工业项目,官办近代工业的特征是以与军事相关的军工项目为先;(2)民族资本工业是由在野有识之士和地方有实力人物开办的各类工业项目,民族资本工业的特征以与民生相关的工业项目为先。

22. 汉族名称由来 刘邦创建汉朝,中原民族称为汉族,外国人称中国人为汉人,是因为刘邦创建的汉朝,而后因汉武帝独崇儒术,统一了中国人心理素质与基本理念,形成汉民族的缘故。

23. 江苏南北文化交流 汉代以降,中原地区人口大规模南迁加速了江苏文化和中原文化文化融合的进程。 在晋永嘉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24. 江苏地域语言-划分 南北朝形成了江苏境内中古时代江淮语区和吴语区的两大语言板块。 齐梁沈约发现的四声依据是金陵话。 明代以后,“官话”是以江淮方言为基础语言、以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

— 3 —

白话小说为其语法楷模的市民社会语言。 研究者将江苏境内的方言分为苏南吴语区、江淮语区、中原官话区、胶辽官话区4个板块。

25. 江苏地域语言-三次中原化 (1)公元前11世纪勾吴国建立,出现渗入雅言的夷越语——勾吴语;(2)永嘉之乱造成的中原汉语大规模南移形成了“金陵音系”,即南北朝时南朝通语,唐人与日本人称“吴音”,也称“晋语”,齐梁沈约发现四声的依据是金陵话。(3)靖康之难后,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形成江苏境内方言主要为吴语、江淮语、徐州语三分的基本格局。

26. 江苏文化特征 在吴文化的大背景下和富庶安定环境下,孕育了江苏文化由刚及柔、刚柔并济和吸纳、包容、开放、适时顺变的文化特征。江苏人追求尽善尽美,主要表现为:(1)地尽其力:江苏没有闲人,没有闲地。比如古城扬州就是依靠运河水道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清代苏南已经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充分利用了江南的气候条件。(2)事尽其心:江苏人做事唯精而弃粗,小心谨慎,事事推敲,信奉务求认真的求善之道。(3)人尽其才:江苏重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吸引、人才的发挥,如明代状元89人中有16人出于江苏,清代状元112人中有49人出于江苏,江苏的人才之盛可见一般。※举例 27. 江苏文化的特征-水文化特征 江苏水文化的特征表现在这些方面:水的灵动使江苏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智慧特征。(1)勤思。江苏人凡事爱动脑筋而不使蛮力,比如先秦时期的《孙子兵法》,处处体现着多想办法、多动脑筋的指导思想,与当时中原诸子的著作有着明显的不同风格。(2)善思。江苏人眼界开阔,思维敏捷,不仅善于抓住机遇,而且在时机的等待上也善于从大处做好工作,准备之细、忍耐之坚,都是有口皆碑的,比如汉初风云人物张良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3)奇思。历史上,江苏出了许多富于奇思妙想的人物,他们的创新精神留下了丰富的人文财富。 28. 周边地区文化对江苏地域文化的影响 周边地区文化对江苏地域文化影响较大的文化有越文化、齐鲁文化和徽州文化。其原因是:(1)越文化影响较大是因为吴越同族。(2)齐鲁文化影响较大是因为史前徐淮和齐鲁同属一个文化系统。(3)徽州文化影响较大是因为徽商对维扬地区商业文化影响很大。 29. 江苏传统文化经历的四次南北文化大交流 江苏传统文化经历的四次南北文化大交流依次是:(1)永嘉之乱与晋室南迁。(2)唐代的安史之乱。(3)两宋之交的靖康之变。(4)明初迁民云南的同时,将各地富户豪强移民“填实京师”。 30. 江苏教育-教育史 江苏独特的教育史可大致分为官学时期、科举时期及新学时期三个时期进行。 1. 官学时期 (1)东晋在南京始建太学,由国子祭酒主持,以经师、博士、助教为主要教学人员。(2)宋文帝时在南京建立了儒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和玄学馆,分专业招生,这种分专业招生的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创举。(3)梁文帝时编辑的《千字文》是世界教育史上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与宋代《三字经》《百家姓》配套,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必修教材。(4)南朝建康颜之推《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提倡家庭教育、儿童教育的著作。 2. 科举时期 (1)江苏最早建立的茅山书院是宋初全国六大书院之一。(2)朱元璋在南京称王后非常重视教育,改集庆路学为国子学。(3)明代迁都北京后南京国子监仍然保留,称为“南监”,规模超过北京国子监。(3)明末清初爱国学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 新学时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批准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学生由苏、皖、赣三省选送,后易名两江学堂,演变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31. 江苏教育史-馆院学校-官学-书院 江苏地区历来重视教育、尊崇教育的社会基本风貌和民间风俗习惯,为江苏营造了浓郁的传统教育环境自古以来就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古代,官学、私学、书院并驾齐驱,造就了江苏地区完善的封建教育体系。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苏地区成为东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从而带动了江苏教育的发展。官学即封建王朝诏令天下郡国设立的学官,江苏最早的官学当在西汉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诏令天下郡国设立学官的前后。私学是中国历代由私人开设的各类学校,也被称为“学塾”、“书塾”。 书院则是我国古代的高等学府,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形态的私

— 4 —

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教育机制。讲学活动是书院的重要特征。 书院原为官方藏书、校书之所,宋代书院则成为专事讲学、研究学问的教育场所。江苏是书院兴盛发达的地区。最早创办的茅山书院,是宋初全国六大书院之一。经过唐末五代长时期的战争,各地官学受到极大破坏,即使幸存下来,也是徒具形式。宋初真宗(998-1022)年间,句容处士侯遗(字仲逸)居于茅山,在茅山西北创建书院,聚徒讲学,先后达十余年。赵宋南渡,我国理学大盛,一些理学大师往往以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来传播自己的理学思想和艺术主张。明初致力于官学,专重科举。正德之后,官学再度衰微,“学校积驰,一切循故事而已”于是书院再次兴盛起来。清初朝廷对书院采取抑制的政策,并与顺治九年(1652年)明令禁止别创书院,以控制舆论,防止书院群聚结党。但江苏却禁而不止,顺治年间,江苏先后新创或重修了江宁文昌书院、丹徒杏坛书院、丹徒三山书院、昆山梅岩书院和安道书院等。雍正十一年(1733年),诏允各省建立书院后,江苏书院更为兴盛。

32. 江苏教育史-馆院学校-私学-散馆-族塾-家塾-门馆 中国历代由私人开设的各类学校称为“私学”,江苏“私学”有散馆、族塾、家塾、门馆四种类型。(1)散馆,由一名热心办学而又德高望重的当地人首倡,其他群众响应集资兴办的书塾。(2)族塾是一姓家族开设的 “私学”。族塾由该姓家族利用本氏祠堂或本族富户空屋,共同出资聘请教师所办书塾,所收一般都是本族子弟。(3)家塾也称家馆,是富有之家独自出资延师所设的私家书塾,主要用来教育自家的子女,有时也兼顾近亲子女的教育。(4)门馆又称私馆,是私人开设的“私学”。门馆由塾师自备房子,或在自己家中设馆办学,招收学生。

33. 江苏教育史-新式院校 (1)清政府在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的机器学堂是当时南京的第一所新学。(2)张之洞在南京创办了江南储才学堂,后改为江南高等学堂。(3)三江师范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批准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学生由苏(下江)、皖(上江)、赣(江西)三省选送,后易名两江学堂,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前身(我国最早四所高师之一)。

34. 江苏教育史-教会学校 美国教会在苏州建立东吴大学,这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建的最早的大学之一。 同治、光绪年间,外国教会利用特权在华办学,实施文化侵略。先后有法国传教士在扬州创办达义小学堂,美国传教士则在苏州创办小学堂,在镇江创办润州书院,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

35. 江苏教育史-江苏洋务活动对江苏教育的促进 江苏洋务活动对江苏教育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促使江苏出现了兴办新学的热潮。(2)促进江苏实业教育(即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3)促进建立了一批教会学校。(4)促进了江苏师范教育的蓬勃发展。 36. 江苏教育史-江苏师范教育发展的特点 江苏师范教育发展的特点主要是:(1)以取法日本为主,以师范教育为先导,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2)师范教育的发展主要靠本省实业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运用自身的影响和社会力量。

37. 江苏教育史-科举制度影响 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设进士科,为我国科举制度之始。科举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举措,打破了魏晋时期以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九品中正制带来的积弊,使许多有才能的寒士有机会施展抱负,进入仕途,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对自古重视教育、尊崇教育江苏地区而言,意义和影响更为显著。

38. 江苏教育史-科举进士 明代全国共取进士22980人,其中江苏籍进士2721人,占总数的11.84%。 清代,全国共取中进士26391人,其中江苏籍进士2923人,约总数的11.1%。 清代全国共录取文状元114名,江苏就占49名,其中单苏州就有26名,为全国第一。

39. 文化著作 从周秦到明清,全国有五分之一的文学家出在江苏。(1)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子》是江苏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一部巨著。(2)西汉淮阴人枚乘《七发》为汉大赋首篇;(3)沛县人刘向编辑《楚辞》,首先发现屈原《楚辞》价值。(4)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地专论创作的文章。(5)钟嵘的诗歌评论专著《诗品》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6)南朝时江苏境内产生的学术著作很多,影响巨大的有:晋葛洪的《抱朴子》、范缜的《神灭论》、梁昭明太子

— 5 —

萧统编的《文选》、齐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等。《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文总集,由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纂而成。(7)梁文帝时编辑的《千字文》是世界教育史上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8)南朝《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提倡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的著作。 40. 文化著作 (1)《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兴化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客寓南京的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三言”为苏州人冯梦龙所著,以上均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名作。(2)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的金圣叹是苏州人;毛伦、毛宗岗父子是苏州人,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瓶梅》。(3)明末清初如皋人李渔(祖籍浙江兰溪)为学术大家,著小说《无声戏》《十二楼》,戏剧《笠翁传奇十种》,理论《闲情偶记》等,影响深远。(4)金坛人段玉裁一生最得意之作《说文解字注》历时30余年。

41. 诗词书画 谢灵运的山水诗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谢灵运和谢朓合称“大小谢” 南唐后主李煜填词技艺娴熟,情境别致,被誉为“词中之帝”。

42. 在书法上,东晋并称“二王”的是指建康人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一直被尊为正统书法的主流;唐代“草圣”指苏州人张旭。

43. 吴曹不兴(吴兴人)与晋顾恺之的画作被誉为“曹衣带水,吴带当风”。 梁张僧繇的人物画号为“张家样”,与吴道子并称“疏体”;刘宋陆探微“一笔画”,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号为“密体”。 南唐画院的董源和巨然以山水画出名;唐代王洽以“泼墨”闻名于世。 元四家中常熟人黄公望工诗词,善书法,其传世画迹主要有《富春山居图》。 明代中叶,江苏画坛产生了著名的吴门画派,形成江苏绘画的又一高峰。明苏州吴门画派代表是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 明代中期诗坛有“吴中四才子”,为祝允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 清“四王”中王时敏等都是苏州人;龚贤等“金陵八家”;郑燮等“扬州八怪”在扬州卖画为生。

44. 著名人士与主要业绩 明代政治家高启是苏州人。 明末清初江苏无锡人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晚清南京人魏源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45. 近代晚清状元张謇在南通海边大规模围垦,成为有名的实业家。 1905年由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立的南通博物苑是我国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荣氏兄弟因为经营茂新、福新面粉公司和申新纺织公司,实力雄厚而被称为“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46. 现代教育家江苏有陶行知、陈鹤琴等。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在南京创办培养小学教师的晓庄学校。 47. 近代历史学家顾颉刚是苏州人,代表作《古史辨》;诗词大家南京人唐圭璋编《全宋词》;社会学家费孝通是吴江人,代表作《江村经济》;近代无锡人钱钟书作《围城》。 48. 江苏人文荟萃 :(1)以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为代表的历代诗人,在江苏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2)书画家顾恺之、龚开、米芾、唐寅、边寿民、郑板桥、龚贤。(3)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4)近现代散文家朱自清、诗人柳亚子、当代作家苏童、黄蓓佳、范小青、毕飞宇。(5)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6)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江其虎等。(7)以刘田依(刘田一)、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程大利、亚明、言恭达、汤永、宋文治、傅抱石、钱松喦、林散之、徐培晨、刘继青、肖娴为代表的书画艺术大师享誉世界。

49. 江苏经济-文化特征 江苏经济文化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均衡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江苏在农业、工业和商业这三大经济领域中都处于领先的地位。(2)充满活力,历史上,江苏经济始终处于超越自我、敢为天下先的发展形态中,即使是在遭受战乱、自然灾害的打击后,也可以最迅速地恢复、发展起来。(3)文化含量高,儒工商同道,科技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江苏商人亦儒亦商,重利也重义。※举例

50. 江苏经济-基本状态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形成经济优势。(2)善于把握机遇,发展区域经济。

— 6 —

(3)江南江北经济地区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4)经商意识相对淡薄。(5)负重运行。

51. 江苏经济-江苏地区老字号的文化特点与意义 江苏地区老字号的文化特点与意义主要是:(1)是才子文化培养出的儒商特征的明显体现。(2)充分呈现着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3)老字号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4)老字号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坚。(5)老字号对近现代的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6)江苏地区老字号是文化大省的一个窗口。

52. 江苏经济-农业 江苏粮食作物两大品种是小麦和水稻。 在江苏新石器时期的马家滨文化遗址,发现我国最早的粳稻。 苏州草鞋山遗址、淮安青莲岗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等均发现了稻作遗址。 到了清代,苏南已经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 明清以来,江南粮食的总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0%。 53. 江苏经济-农业古代地位 宋代由于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为一石半,太湖地区当时流传有“苏常熟、天下足”之美誉民谚。 人们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宋时苏州的繁荣程度。 54. 江苏经济-农业经济作物 江苏经济作物有棉花、蚕桑、茶。近代通州、如皋、海门三县几乎全部种植棉花。江苏产棉集中的地区是南通市。明清以来,南通一带生产的“通花”质量上乘,冠绝亚洲。 55. 江苏经济-农业-农业技术 (1)江苏是水乡,许多地名含水,如江阴、淮阴、泗水、江宁等。江苏科技与水有密切联系,如地理环境多以“圩”、“塘”、“墩”等水利工程名称命名。(2)中国古代“五大农书”有两本是江苏人写的,即宋《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6. 江苏经济-纺织 (1)宋末元初,棉业种植技术进入江苏。(2)元代,松江黄道婆从海南岛回到家乡乌泥泾,传授学自黎族的新纺织工具和技术。江苏棉纺织业的突飞猛进发展,松江黄道婆在其中作了重要贡献。(3)明清之际,苏州与江宁(江宁)、杭州并列为我国丝绸生产的三大中心,江苏占其二,且苏州被誉为“丝绸之府”。(4)无锡薛氏父子由于对缫丝业的成功经营而被冠以“缫丝大王”。 南通仿真绣创始人是清末民初刺绣艺术家沈寿。

57. 江苏经济-纺织-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一种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提花锦缎,南京云锦是至善至臻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 南京云锦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典雅,色彩富丽,宛如天上瑰丽、璀璨的云霞,故名“云锦”。 南京云锦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现代只有南京生产。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与苏州缂丝并誉为“二大名锦”。 南北朝的刘宋时,南京就可能生产云锦了。 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南京的丝织业在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58. 江苏经济-纺织-苏州刺绣 苏州自古就有精湛的织绣工艺,“苏绣”已成专用名词。苏绣即苏州刺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苏绣在图案、针法、色彩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以其“精细雅洁”而闻名天下,与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绣”。

59. 江苏经济-冶炼技术 (1)无锡取名是因为秦代锡山产锡,汉代时锡已采尽。(2)吴越青铜兵器制造技术水准高,如“吴刀”。 吴人干将、莫邪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铸剑师。(3)江苏冶炼主要是铜铁。近代机械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无锡、常州、南通。

60. 江苏经济-盐业 春秋战国以后,江苏制盐业始终发达,清代两淮盐商集团与山西的票商、广东的行商形成全国最有经济实力的三大商业集团。

61. 江苏经济-盐业-淮盐 淮盐顾名思义以淮河为界,淮河南为淮南盐,淮河北为淮北盐。明、清时期,淮盐以色白、粒细、质量上乘作为贡盐,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62. 江苏经济-航运 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扬州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元朝重修大运河,奠定了江北运河沿线在全国的运输枢纽地位,使当时的南京、苏州、扬州列名世界十大城市。

63. 江苏经济-船舶-中外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中,以郑和七下西洋和利玛窦传教成就最为突出。 郑和七下西洋,其率领的船队穿过马六甲海峡,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时使用的巨型宝船建造于南京。 常州西郊距今2800年的周淹城遗址中,出土有四条独木船,最大的一条有11米长。

— 7 —

64. 江苏经济-民间工艺 江苏的民间工艺艺术在明清时就享有盛名。宜兴紫砂陶器、无锡惠山泥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扬州玉器与漆器,淮阴剪纸年画、、南通风筝、常州梳篦、苏州和扬州的盆景、苏绣和南京云锦等都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工艺精品。

65. 江苏经济-民间工艺-陶瓷 (1)扬州唐城出土唐代青花瓷,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花瓷。(2)扬州也是唐代生产唐三彩的基地之一。(3)宜兴出土宋代紫砂窑址,其中著名的有东坡壶。

66. 江苏经济-民间工艺-陶瓷-宜兴紫砂陶特征 (1)明清时期,宜兴以紫砂陶著称于世,成为中国的“陶都”,并可以上溯至宋代。如宋代宜兴著名的紫砂东坡壶。(2)宜兴紫砂壶因其造型古朴别致,气质特佳,经茶水泡和手的摩挲后,会变为古玉色而备受人们青睐。(3)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珍视,除了色泽古朴凝重,造型千姿百态、匠心独具、韵致宜人,具有艺术鉴赏价值之外,还在于它的实用价值。(4)紫砂茶具内外均不施釉,具有理想的致密度与气孔率,用其泡茶,盖不夺香,无热汤气味,冷热变态应性好,寒日注入沸水或置文火上炖烧,均无胀裂之虞。

67. 江苏经济-民间工艺-无锡惠山泥人 无锡惠山泥人被誉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誉满中外。惠山泥人的特点是绘塑结合,所谓“绘七塑三”,色彩浓重,对比强烈。

68. 江苏经济-民间工艺-桃花坞木刻年画 桃花坞木刻年画始于明末,清雍正、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与天津杨柳青木刻年画和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并称“中国三大木刻年画”。 69. 江苏经济-民间工艺-杖头木偶 江苏泰兴以杖头木偶最为盛行,被称为“木偶之乡”。

70. 江苏经济-民间工艺-上党挑花 上党挑花是镇江一些地区妇女日常习作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作品风格朴实无华,独具魅力。

71. 江苏地方戏剧 (1)江苏地方戏有扬剧、淮剧、锡剧、沪剧、淮海剧、苏剧、白局等。(2)江苏曲艺有扬州评话、苏州评弹等。(3)最负盛名的江苏民歌是《茉莉花》,属于杂剧中的“鲜花调”,源于元杂剧《西厢记》。

72. 江苏地方戏剧-昆曲 南戏在昆山一带流行和发展,到明初有了“昆山腔”之称。明中叶魏良辅做了第一次大的改革,梁辰鱼《浣纱记》传奇为昆腔确立了基础,张风翼《红佛记》传奇后,昆曲进入艺术店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有“百戏之本”的称誉,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73. 江苏地方戏剧-扬剧 扬剧是在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一个地方剧种。

74. 江苏地方戏剧-淮剧 淮剧是一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又名江淮戏。明清时代,江苏盐城、阜宁、淮安、清江市一带,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表演方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从而形成了淮剧。

75. 江苏地方戏剧-锡剧 清乾隆中期发源于无锡、常州的一种地方戏曲,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初为乡民用小曲说唱故事,称为“东乡调”,后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进入城市以后,发展为“大同场戏”。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就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锡剧。

76. 江苏地方戏剧-江苏梆子戏 江苏梆子戏主要流行于徐州一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77. 江苏地方戏剧-泰兴花鼓 泰兴花鼓用红灯作为主要道具,用泰兴方言演唱,所用曲调具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风味,舞步和动作幅度大且灵活、风趣。

78. 江苏民俗风情 (1)游艺活动 这是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包括爬城头、游石湖、元宵观灯、花担、踩高跷、跳“五猖”跑马灯;(2)竞技民俗一般表现为力量和技巧的角逐,

— 8 —

包括端午赛龙舟、斗羊、斗鸡、赛马、抖空竹。江苏游艺民俗种类繁多,除以上活动外,还有舞龙灯、狮子舞、打湘莲、送麒麟等。

79. 江苏民俗风情 每年正月十六,南京人都有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上城头览胜,即所谓“走百病”、“踏太平”的习俗。 跑马灯苏、锡、常一带称“调马灯”,徐州、邳县等地沿用“竹马”之名。跳马灯多在元宵灯会或节日游行时于街市、广场表演。 五月初五,即端午赛龙舟,一般说是为纪念屈原,而苏州等地竞龙舟是为纪念伍子胥。 南通狼山火把节,每年元宵夜举行,是汉族唯一的火把节。 溱潼会船是泰州市溱潼地区特有的民俗活动,于每年清明次日举行。 徐州沛县“斗鸡”相传起于汉高祖刘邦之父,是将两只雄鸡置于场地上,使之互相啄斗以供人们观赏。

80. 江苏宗教史-道教 (1)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楚国沛地居住达10年之久,孔子曾前往沛地向老子访学。(2)在道教发展与变革史上,吴地方士葛洪、陆修静和陶弘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晋句容人葛洪使道教的基本教义完成了从“致太平”到“求成仙”,即从救世到度世的过度,道教追求肉体飞升、不死成仙的基本特征得以完全形成;在江苏生活的陆修静融合天师道和神仙道教,促进了明间道教向官方道教的转化;南京人陶弘景创立了茅山宗,标志着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正式完成。(3)南京朝天宫是南京现存最古老的道观遗址,三茅宫和北极阁也因道教而得名;(4)茅山道院位于句容市东南部茅山,道教将茅山道院列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

81. 江苏宗教史-佛教 (1)梁武帝由道教改崇信佛教,使南朝佛教发展到了顶峰。(2)唐、宋、明、清间佛教以儒化的禅宗最盛。(3)镇江宝华山因隆昌寺而成为“律宗第一山”。(4)常州天宁寺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合称东南禅宗四大丛林。(5)兴化的上方寺被誉为“苏北第一刹”,后被毁,重建后周围有碧波荡漾的数千亩水面环抱。(6)扬州大云寺(今大明寺)是唐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所在之处;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是由张家港黄泗浦启航的。

82. 江苏宗教史-其他教派 (1)耶酥会传教士利玛窦于1595年起最早来江苏传天主教;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1843年起最早来江苏传基督教。(2)天主教最早在南京建堂传教的是意大利籍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 (3)唐代伊斯兰教传入扬州。伊斯兰教唐代称“大食教”,明代称“回回教”、“天方教”,明末清初称“清真教”,解放前普遍称“回教”。(4)伊斯兰教约在南宋时期传入南京,原丰富路清真寺相传始建于宋代。

83. 学术流派-泰州学派 明代泰州人安丰场人王艮创建的泰州学派是明代最著名的哲学流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的显学。泰州学派在我国的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84. 学术流派-乾嘉学派 清代乾嘉学派又称朴学,亦称之“考证学”,梁启超称之为清学中“正统派”。清代乾嘉学派的学术思想对江苏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乾嘉学派内部又分戴震的吴学和皖学、扬学。 85. 学术流派-扬州学派 扬州学派是乾嘉学派的重要分支。乾嘉学派是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以考据为治学方式的学派。扬州学派中代表人物汪中著有《述学》《广陵通典》《容甫遗诗》等。阮元著有《畴人传》《研经室集》等,他一生全力传播民族文化,在当时影响很大。王念孙参改《楚辞》《淮南子》《易林》,生平主要著述有《读书杂志》《广雅疏证》《道河议》《河源纪略》等。 86. 江苏建筑-古镇民居桥塔城陵 (1)江苏古镇、民居建筑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徽派风格。绿水绕人家,黑白分明,两厢不造房而是高围墙,形成天井,以栏杆式建筑为主。江南代表古镇有同里、盛泽、周庄。(2)江南以石拱桥最多见,吴县宝带桥最长最大最著名,始建于唐代。(3)古塔中最著名的有南京栖霞寺舍利塔、苏州虎丘斜塔等。(4)南京明城周长67.3华里,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砖城,比当时巴黎城大一倍。(5)帝皇陵寝中著名的有南京明孝陵、扬州隋炀帝墓、江宁南唐二陵等。

— 9 —

87. 明孝陵-明祖陵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祖陵是明朝四大陵之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

88. 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指五代南唐国建立者李昪的永陵和中主李璟的顺陵,都位于南京城南江宁牛首山附近的的祖堂山南麓。

89. 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90. 江苏建筑-园林建筑与园林文化 (1)春秋战国时代,江苏已有园林艺术的萌芽。(2)江苏私家园林最早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苏州,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了寺观园林。(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江苏园林最初形成期,唐宋时期是江苏园林走向繁荣的阶段,明清时期是江苏园林高度繁荣期。(4)江苏园林大多在苏州和扬州,南京也有不少,但存世不多。(5)江苏园林的基本特点为以下三点:a.宅第园林较多。b.石头文化丰富。c.精巧秀丽的建筑风格。(6)江苏宅第园林较多的原因主要是:a.隐逸的世风。b.由经济实力而产生的享乐思想。(7)石头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有:a.单独供人欣赏。b.建筑假山。c.做步石、台阶、石凳石桌等等。(8)江苏园林建设一般有背景层次、中境层次和近境层次三个层次。(9)江苏园林创造意境美的艺术要素有:a.通过空间关系的处理,形成虚实结合的动人意境。b.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使游客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发现无限,感到意味无穷。c.通过水面渗透,创造出不尽之意。d.通过借景、框景、对景等艺术手法,创造诗情画意。e.追求“禅境”。(10)苏州四大古典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1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会议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一致通过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作为典型的“苏州古典园林”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等五处园林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2)扬州个园以其雅健的独特风格享有盛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3)无锡蠡园因相传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于蠡湖,留恋此地美景不忍离去而得名。(14)日涉园建于明万历年间,取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语意。 91. 人文胜地 苏轼先后十一次旅居常州及常州府所属宜兴,最后病故于常州顾塘桥。东坡公园是一处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江南园林,该园原名东郊公园、义舟亭等,系南宋时常州市民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常来,泊舟于此而建。 文游台因苏轼路过高邮时,曾和秦观等当地文人在此饮酒论文而得名。 92. 孔望山摩崖造像是一组东汉摩崖佛教艺术造像,为我国最早的石窟寺艺术雕刻。 93. 连云港市将军岩的原始壁画就反映了本地先民对农业的重视。

94. 徐州汉画像石 徐州汉画像石有着突出的艺术特征,它是绘画与雕刻结合的产物。在雕刻手法上,主要运用了阴线刻和浅浮两种形势。阴线刻,是在磨平或不磨平的石面上,以细线刻出物象;浅浮雕,是在粗糙的石面上略做弧面的浮起。浅雕细中求力,如高古游丝;浅浮雕凝重古拙,粗中见细。这两种雕刻的共同特点是以线造型,将立体的物象化作飞动的线条,意存笔先,气脉相贯。构图布局繁密充盈,画面上台阁车马充塞天地,密不透风,空白处还要填以飞鸟走兽,似乎有犯中国画之大忌,然而其宾主分明,安顿有致,主题突出,条理欲显,使画面繁而不乱,密而不窒,给人以感情热烈、奔放粗豪的感觉。 95. 马陵山 马陵山古人也称为陵山、马岭山,地处苏北鲁南,是一条北南走向的低山丘陵,北起临沭县曹庄,跨临沭、郯城县、东海县、新沂市,南止于宿迁境内的骆马湖边,整个山体连绵起伏,长达百余公里,状如奔马而得名,古代号称“八百里马陵”,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及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96. 金山 镇江金山位于镇江市西北,是著名的旅游点,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许多人文故事,有着“神话山”、“故事山”的美誉。

— 10 —

97. 焦山 焦山位于镇江市东北的江中心,浮于江上,和金山遥遥相对。它又名樵山、谯山、狮子山、浮玉山、荷叶山等。山高71米,周长2000余米。因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焦山满山苍翠,犹如古代美人头上的螺髫,十分俏丽。山南有创建于东汉的定慧寺,隐于万绿丛中,只见山不见寺,民谚有“焦山山裹寺”( 又有“焦山山包寺”)之说. 98. 项羽戏马台遗址 公元前206年,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南山上构筑丛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等,故名项羽戏马台。现仅存遗址。

99. 项王故里 宿迁的项王故里又称“梧桐巷”、“项里”, 是楚国贵族、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拔山盖世”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项王故里坐落于宿迁市宿城区南郊、古黄河与大运河之间,徐淮路东侧。后院有项王手植“天下第一槐”及项里桐。

100. 虞姬公园 1929年为纪念虞姬建于其故里宿迁,有蒋介石手植百龄枸杞。

101. 洪泽湖水下城 烟波浩淼的洪泽湖水下,掩埋着一座巍巍宏伟的城池,那就是在历时上闻名遐迩的泗洲城。由于泗洲城建在洪泽湖畔、淮汴二水交汇处,地势低洼,明代弘治年间,黄河决荆隆口,淹没了当时被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城的泗州城,这就形成了今天的洪泽湖水下城。

102. 镇淮楼 镇淮楼始建于北宋初年,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清代为镇压淮河水患,始名镇淮楼。镇淮楼屹立在喧闹的淮安市区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城的象征。

103. 明代酿酒作坊遗址 发现了明末清初古酿酒作坊遗址,距今有300多年历史,以及酒坛、酒壶、酒杯、酒糟等与酒有关的器物。

104. 江苏岁时饮馔风俗 (1)立春日。古代有“咬春”的习俗,唐代已有“春盘”。(2)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3)三月三,是古代南京诗人聚会的日子。(4)清明节,苏州、扬州等地要吃青团。(5)四月八,即浴佛节,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这天要用乌饭供佛,然后散发弟子,据说食之可以消灾。(6)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古代苏州地区叫“白赏节”,即白相(玩耍、游乐)的日子。

105. 江苏饮食文化的特色 江苏饮食文化的特色是(1)起源早;(2)文士的推动;(3)理论贡献大。个人对江苏饮食文化贡献最大的是客居南京随家仓一带的袁枚,编写了《随园食谱》。

106. 我国菜系与苏菜构成 我国四大菜系分法时,由鲁菜、川菜、苏菜、粤菜构成,八大菜系分法时,由鲁菜、川菜、苏菜、粤菜、湘菜、闽菜、徽菜、浙菜构成,其中都有苏菜。苏菜系由扬州、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地方风味构成。

107. 江苏境内菜肴风味 江苏境内菜肴的四大风味是指淮扬风味、苏锡风味、金陵风味和徐海风味。金陵风味是指以南京中心的地方风味,古称京苏大菜;苏锡风味古称吴菜,包括苏州、无锡一带,西到常熟,东到上海、松江、嘉定都在这个范围内;淮扬风味又称维扬菜或淮扬菜,以扬州为中心,以大运河为主干,南起镇江,北至两淮,东及于沿海地方;徐海风味指徐州、连云港一带的地方风味。

108. 江苏境内菜肴风味-扬州菜肴的特征-扬州烹饪的格调 扬州菜肴是淮扬菜的主体。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大运河开凿以后,扬州成为盐漕两运、物资集散和进出口口岸的水陆交通枢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有个性鲜明的烹饪和原料实力,酝酿出“清鲜平和,浓淡兼备,物产丰富,咸甜适度,南北皆宜”的风味特色,很早就确立了中华一大风味菜系之地位,扬州烹饪格调高雅,富有文化品味。主要具体特征与特点为(1)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2)烹饪格调高雅,富有文化品位。代表性菜肴有八宝葫芦、扒烧猪头、彩蝶飞舞、琵琶对虾、菊花海螺等。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被誉为扬州菜肴的三颗明珠。

109. 饮食文化 江苏饮食文化主要是茶和酒两大类,茶文化集中于苏州地区。 个人对江苏饮食文化贡献最大的是客居南京随家仓一带的袁枚,编写了《随园食谱》。

110. 饮食文化-物产-茶 苏州吴中区东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 3. 云雾茶

— 11 —

111. 饮食文化-物产-淮安茶馓-平桥豆腐-黄桥烧饼 (1)淮安茶馓制作始于唐,成名于清,选用面粉、麻油、精盐等原料精心加工而成。(2)平桥豆腐是江苏淮安的一道名菜,属苏菜系。平桥豆腐选用内脂豆腐,将其切成一致的菱形小块,配以鸡肉丁、香菇丁、香菜沫,用鲫鱼脑起鲜,因其起锅时淋了一层明油,看似不冒热气,其实很烫,一定要小心慢用。平桥豆腐经济实惠,美味可口,食而不腻,清素入味。(3)黄桥烧饼本为泰兴市黄桥一带挑夫的快餐,因《黄桥烧饼歌》而传名大江南北,并入选开国大典国宴。 112. 饮食文化-物产-秦淮八绝 早在六朝时,夫子庙就已是商业和娱乐中心,明、清时更为繁华。流传至今的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味小吃,因工艺精细、造型美观、选料考究、风味独特而著称,成为我国四大小吃群之一。其中“秦淮八绝”指的是这八绝:(1)魁光阁五香豆、五香茶叶蛋、雨花茶;(2)永和园开洋干丝、蟹壳黄烧饼;(3)奇芳阁麻油干丝、鸭油酥烧饼;(4)六凤居豆腐涝、葱油饼;(5)奇芳阁鸡丝面、什锦菜包;(6)蒋有记牛肉汤、牛肉锅贴;(7)瞻园面馆的红汤爆鱼面、薄皮包饺;(8)莲湖甜食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五色糕团等八套风味小吃。

113. 南京-地名由来与行政变化 南京,历史上曾有十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素称“十朝都会”。南京城历史悠久。远在6000多年前,在玄武湖湖畔,就出现了原始的村落。 春秋时代的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现今朝天宫后山上建立冶铁作坊铸造兵器取名冶城,这是最早出现于南京的一座土城。 公元前472年,越国范蠡在吴越西境、今南京城南长干里修筑越城,为南京古城雏形,表明南京建城已有2480多年历史;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在今南京下关一带的龙湾埋金以镇东南“王气”;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楚怀王在今清凉山附近置金陵邑,南京第一个古行政名金陵从此开始。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把金陵邑改为秣陵县,秣陵成为南京的又一别称,汉代亦沿用此名称。 三国时代,公元212年孙权建城在此,南京得名为建业,亦称建邺;公元229年,东吴自武昌迁都于此,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首都。 是诸葛亮认为秣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业之宅也。”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又改名秣陵,第三年又改称江宁县,这是南京名江宁的开始。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因愍帝名叫司马邺,为避讳逐改建邺为建康,南京又得一别称。 东晋与被称为“南朝”的宋、齐、梁、陈是年代相继的5个王朝(317年~589年),都城都是在吴建业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连同在此之前的东吴,把南京作为都城的有六个朝代,时间达360年之久,所以南京隋唐时有“六朝古都”之称。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建康城被荡平,另于石头城筑新城,因蒋山(紫金山)而得蒋州城之名。 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1年)改江宁为归化,公元626年又改归化为金陵,公元627年,又更金陵名为白下,成为南京又一别称。 五代杨吴时期,设置金陵府。 公元939年,李昪在南京建立南唐政权,改称江宁府; 明朝朱元璋公元1356年攻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1368年称帝于此,改应天府为南京,从此南京一名正式出台; 明朝永乐19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顺天府),应天称南京。 清朝复称江宁府,但习惯上仍称南京。 太平天国1853年在南京定都,改名天京,并在占领区苏南地区建天京省和苏福省;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于1912年01月0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成为国民政府首都。 现为南京省辖市,江苏省省会,

114. 南京地理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山区,位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东连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接太湖水网,北接辽阔的江淮平原;距人海口380公里,“黄金水道”长江穿越境域,江宽水深,万吨海轮可终年畅通,是一个天然的河海良港。 南京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长而春秋短。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年平均温度16℃。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8℃;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8℃。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无霜期长,年平均239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

115. 南京栖霞山秋天红叶漫山,似火似霞,蔚为壮观,曾被清乾隆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 116. 南京北极阁的观象台,是我国明代设备比较完善的一座天文台。

— 12 —

117. 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以花岗石为墙基,全长35.267公里,总长度为世界第一。 118. 南京梧桐树干挺直,冠大叶阔,“绿色隧道”“南京的名片”等都是世人给它的美誉。

119. 莫愁湖及名称的由来 莫愁湖古称横塘,因其依石头城,故又称石城湖。相传南齐时,有洛阳少女莫愁,勤劳、善良,美丽、聪明。年15岁,父亲病死,为葬父只好卖身。正巧,家住建康石城湖边的卢员外在洛阳,见莫愁美丽聪明,就买为儿媳。莫愁葬父后,挥泪辞母南下。不久,北方边塞受到敌军侵犯,丈夫应征戍边,谁料一别十载杳无音讯。纯朴的莫愁把心思寄托在帮助邻里扶危济难的善行之中,深受邻里称颂。但遭公公反对,莫愁不堪诬陷凌辱,投石城湖而死,以示反抗。后人怀念莫愁,便把她住过的地方和石城湖改称莫愁湖。 湖区园内有胜棋楼、郁金堂、赏河厅、光华亭等建筑。楼、轩、亭、榭错列有致,堤岸垂柳,海棠相间,湖水荡漾,碧波照人。胜棋楼、郁金堂、水榭、抱月楼、曲径回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绿荫之中,一派“欲将西子莫愁比,难向烟波判是非。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拍云飞”的宜人景色,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胜”、“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誉。 1979年,在莫愁故居郁金堂侧赏荷厅的莲花池,塑起一尊二米高的莫愁女汉白玉石雕像,为莫愁湖增色不少,现已成为南京标志性景点之一。 近年来,莫愁湖公园从日本引进的大批鸢尾花卉,鸢尾专类园坐落在院内北圩水榭周边,是国内首家品种最多、栽植规模最大的菖蒲专类园。

120. 瞻园-建造布局和特征 瞻园分东、西两部分,东部是在原有山水骨架基础上整建的,占地8亩;西部则是为了满足现代游人活动的需要而扩建的,占地4亩。 东部由主体建筑静妙堂,即面阔三间的鸳鸯厅将景区分为南、北两区,由曲廊、溪涧相衔接,堂北过一草坪,隔水池以北假山为对景,堂南接水榭为大小二水池。此种将园中山池置于厅堂前后形成主要对景而园东之亭廊与园西之假山、峡谷遥相对峙构成不对称平衡的做法,是我国传统的园林布局方式。 西部分南、中、北三景区,南部为一组建筑群,由大厅、楼厅、小厅及庭院组成独立的僻静景,建筑分量较重;中部为一草坪,扩大了游人公共活动的场所,草坪东有曲廊,正北端为几重叠落廊并接一方亭,由亭向北可达北部水院。三景区特色各异,由曲廊有机衔接,功能、艺术得以充分发挥。

121. 镇江-地名与历史沿革 考古发现,“宜”为镇江最早地名,是3000年前周康王封给宜侯的领地;春秋时期称朱方,三国时镇江称“京口”,南朝宋代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还曾用谷阳、丹徒等名称。1113年北宋建镇江府,始称镇江。辛亥革命后称丹徒县,1928年改为镇江县。1929年至1949年2月为江苏省政府所在地(其中1937年至1945年镇江沦陷期间,省政府迁往苏北)。镇江、常州地(专)。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设镇江专区,同时撤销常州专区,原所属武进、溧阳、金坛3县划归镇江专区管辖。镇江专区辖镇江市和丹徒、扬中、丹阳、江宁、句容、溧水、武进、溧阳、金坛、高淳11个市县,专署驻镇江市。 1954年,镇江市改为省辖市。 1956年,武进县(驻常州市)划归苏州专区,原属苏州专区的宜兴县划入镇江专区。扬中县划归扬州专区,后复划回镇江专区。原属扬州专区的仪征、六合、江浦3县划入镇江专区,后复划回扬州专区。镇江专区辖10县。 1958年8月,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专署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辖的常州、镇江2市划归常州专署领导。将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撤销丹徒县,并入镇江市。原属苏州专区的武进县划入常州专区。辖2市9县。 1959年9月,常州专区改名镇江专区,专署由常州市迁驻镇江市。辖镇江、常州2市及武进、扬中、丹阳、金坛、溧阳、宜兴、高淳、溧水、句容9县。 1960年,武进县划归常州市领导。 1962年,常州市改为省辖市。常州市领导的武进县划归镇江专署领导。恢复丹徒县。原由南京市领导的江宁县划入镇江专区。镇江专区辖1市11县。 1970年,镇江专区改称镇江地区,专署驻镇江市。辖镇江市及丹徒、扬中、丹阳、武进、宜兴、金坛、溧阳、江宁、句容、溧水、高淳1市11县。 1971年,将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镇江地区辖1市10县。1949年4月23日镇江解放。划城区和近郊为镇江市,划四乡为丹徒县,均隶属苏南行政区镇江专署。

122. 镇江方言属于江淮方言,但带有明显的向吴方言过渡的特征。

— 13 —

123. 镇江“三山”指金山、焦山、北固山,与长江、京杭大运河组成一幅山水长卷,素有“天下第一江山”、“城市山林”之美称。其中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有江南“水上公园”之誉。 124. 镇江境内长江刀鱼、鲥鱼、鳗鱼、河豚是名贵品种。

125. 镇江西津渡古街六朝时期建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遗迹。 126. 苏州城建早、规模大、变迁小,古城区至今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唐代,苏州成为江南运河的交通枢纽,人口稠密,百工兴旺。苏州的城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桂花。

127. 无锡 公元前202年,无锡正式建县,始有无锡名称。

128. 无锡深得长江、太湖、古运河的水运之便,明清时期即成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

129. 阿炳一生共创作和演出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名曲。 130. 无锡近代工业兴盛的评价 无锡发展近代工业较早,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粮食加工、棉纺、漅丝和机械等工厂。抗战前夕,无锡成为全国第三大工业城市,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号称“小上海”。

131. 常州是一座文化古城,史称“龙城”。

132.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上古史籍《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因蜀冈一带多丘陵,故命名广陵。

133. 扬州 隋唐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所谓“扬一益二”是指扬州和成都。所谓“淮左名都”是指扬州。 唐代的扬州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是一个国际性贸易大都市。其中有很多是阿拉伯商人定居扬州,甚至在中国科举入仕。 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诗句写得是扬州的繁华。 扬州是唐代生产唐三彩的基地之一;

134. 扬州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发端,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沟通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而开凿的邗沟,是京杭古运河的最早一段。贯通了长江与淮河。

135.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为目前国内唯一的雕版印刷博物馆。 136. 泰州素有“鱼米之乡”、“生猪之乡”、“银杏之乡”、“水产之乡”之称。

137.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展示了人民海军从泰州白马庙诞生后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138. 徐州-彭城名称由来 (1)远古时代,徐州是我国东夷族的发祥地,邳州大墩子、刘林和新沂花厅等新时期文化遗址的出产文物证明,早在距今6000年前徐州一带就有了人类活动。 原始社会末期,帝尧封黄帝后裔篯铿于今徐州市区建大彭氏国,筑城于彭,故徐州始有彭城之称。秦汉之际,各地反秦力量拥立的楚怀王和西楚霸王项羽皆曾建都彭城。汉王朝建立后,高祖刘邦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号称楚国,都彭城。至今有5000多年文明史。(2)篯铿后裔彭祖有中国“第一位职业厨师”美誉,因善食寿八百,一说徐州因此而名“彭城”。

139. 宿迁位于江苏北部淮水之阳,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公元762年,为避唐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沿用至今。

140. 宿迁文化特征 (1)闻名于世的“下草湾文化”使宿迁享有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人类起源中心之一的美誉。“下草湾新人”在人类发展史上地位重要,标志江苏地区古人类社会活动历史悠久。(2)名人文化及其文化发扬,如西楚霸王项羽、一代烈女虞姬、民族英雄杨泗洪、新四军师长彭雪枫、少年英雄韩余娟等,弘扬其历史业绩和精神品格,在社会经济活动、城市文明建设中地位重要,并发展为重要的地域人文精神。(3)民间传统文化异彩纷呈。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使淮海戏、泗洲戏、花船戏、柳琴戏、天岗锣鼓等传统文化艺术绽放出异彩。(4)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要素构成之一的特殊文化形式——酒文化悠久醇厚。以洋河、双沟等为代表的白酒企业在社会文明及城乡经济建设中贡献卓著。(5)文化产业较为发达。(6)自然生态、润朗灵动的湖河文化与新兴独特的经济形态,如“中

— 14 —

国花木之乡”、“中国意杨之乡”、“中国螃蟹之乡”等,展示出独特文化及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7)宿城区、宿豫区使用中原官话方言;属县沭阳、泗阳、泗洪为江淮官话。(8)市树为杨树、槐树;市花为桂花、紫薇花。

141. 宿迁-水产之乡-中国螃蟹之乡 宿迁水域面积350万亩,境内有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淡水湖,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盛产银鱼、青虾、螃蟹等50多种水产品,泗洪县还被原国家渔业部命名为“中国螃蟹之乡”。

142. 民国时的江苏省于连云港埠设连云市,为建制最早的省辖市之一。

143. 连云港的经济特征 农业:连云港境内的平原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属于冲积一海积平原,因长期受海水冲作用,含盐量较高,仅在距海较远的部分才可开垦为农田。但由于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为农业和渔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连云港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花生,还盛产林木、瓜果、桑茶、竹、药材等。云台山的云雾茶为江苏三大名茶之一,珊瑚及金香玉竹为江苏名特产。水生动物中的海洋水产品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72.8%,海州湾渔场为中国8大渔场之一,主要经济鱼类为带鱼、黄鱼、加吉鱼4大类。前三岛海区为江苏唯一的海珍品基地,主要有刺参、扇贝、鲍鱼等。近海水域和内陆水域是对虾、海带及淡水鱼类的生产基地。 工业:连云港无产丰富,矿产资源共计40余种,主要有海盐、磷矿、金红石、水晶、石英及大理石等。喜人的是,现已初步勘探出黄海大陆架上蕴藏有丰富的海底石油。淮北盐为全国4大海盐产区之一,锦屏磷矿为全国6大磷矿之一。东海县的金红石矿储量达250多万吨,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红金矿。蛇纹石矿的开发已成为上海宝钢的重点配套工程。 东海县是我国水晶的重要产区,年产500多吨,占全国产量的一半,现有水晶加工企业300多家,有水晶制品一条街,素有“中国水晶之乡”、“中国石英之乡”的美称。 鄣榆县班庄雪花白大理石全国最优。 港口资源是连云港市最有特色的一大优势。主要表现为:连云港与海州湾沿岸附近的燕尾港、海头港、小丁港乃至石臼港等,构成中国未来大型的港口群体,具有较强的对外贸易能力;同时燕尾港、海头港、小丁港地势开阔,可容纳大规模的临海工业,特别是建设大型港口电站、钢厂、化工基地和运输机械、拆修造船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

144. 淮安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扬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历史上的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

145. 盐城置县始于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建盐渎县。 盐城市海岸线总长582公里,占江苏省的56%,海岸线为全省最长。 盐城曾是苏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有“苏北延安”之誉。 146. 盐城的经济特征 盐城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江苏农副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盛产稻米、大麦、小麦、玉米、薯类等粮食作物以及棉花、油料、桑蚕、水果等经济作物。现有耕地1168.5万亩,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480万吨,年产棉花20万吨,产量居全省首位,是闻名全国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已建成8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6个优质棉基地县。同时,年产桑、香料、芦荟、薯干、茧3.4万吨,产量居全省第二。油料、生猪、家禽、鲜蛋产量在全国占重要位置。大蒜、中药材、薄荷、猪皮制革、山羊板皮、兔毛、羊毛、家禽羽毛等土特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为轻工、纺织、食品、饲料加工提供了充裕的原料。畜禽饲养、淡海水产品养殖、特种水产品养殖、栽桑养蚕、果树栽培是盐城的传统副业,其产品丰富和品质优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滩涂经济具有重要地位。境内滩涂面积680万亩,占全省的75%,每年还以5万亩的成陆速度向大海延伸。辽阔的滩涂提供了良好的水产和经济作物资源,有对虾、鳗鱼苗、贝类等品种繁多的海产品,还有芦苇、香料、中草药、饲料等500多种植物。近几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发沿海滩涂资源,积极发展水产、畜禽和林果生产,培植发展了一批规模龙头企业,加快了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盐城市水域广阔,内河水面达200多万亩,盛产鱼、虾、蟹、鳖、菱角、荷藕等。盐城市的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个县列入省级农产品产地认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种植业产地有212个、面积223万亩,畜牧业产地87个、畜禽规模1799万头

— 15 —

(只),全市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称号的产品共有179个。 147. 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丰市境内,主要保护对象为麋鹿及其生态环境。

148. 南通的地理特征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北翼,处于沿海经济带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素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和“中国近代第一城”之美誉。南通地处北纬31°41'06\~32°42'44\,东经120°11'47\~121°54'33\。东濒黄海,南倚长江,与上海市和江苏省苏州市隔江相望,西和泰州市毗邻,北同盐城市接壤。全市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24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60.81平方公里。全市境内拥有江海岸线364.91公里。※据古文化遗址考证,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境内海安青墩地区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五六千年前,南通绝大部分地区还是茫茫海域。从汉代开始,先后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沙洲并接,才形成了今天的南通境域。 汉代,在今如东一带有一块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时沙洲与扬州东部沙咀的并接是南通成陆史中的第一次沙洲连陆大并接。当年这里是海陵县(今泰州市)东境。 南北朝时,南通市区一带有一块叫胡逗洲的沙洲。胡逗洲先后与其东边南布洲、长沙、东社洲等沙洲并接,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与其北边的如皋大陆并连,这是南通成陆史中沙洲连陆的第二次大并接。10世纪中期,后周在这里设立通州。11世纪中期,东布洲的连陆试南通成陆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并接。唐初到五代,长江口有东沙、西沙、东洲、西洲等沙洲。东洲和布洲与大陆连接后称东布洲,东布洲与西沙及一些小沙洲合称海门岛。东布洲与大陆连接后,现在南通市的东部范围大体形成。 元末到清初,通州东部海岸发生大规模坍塌。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从通州余西到余东一线以南的长江中,一个个沙洲纷纷出现。18世纪中期建立海门隶厅,此后海门厅及其以东、以南的沙洲逐步与通州大陆连接,这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四大并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南通的境域形成。

149. 南通处于江海交汇处,素有“江海门户”之称。 “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和“中国近代第一城”是对南通美誉。 南通市海岸类型齐全,其中基岩海岸为江苏沿海各市中独有。

150. 南通文化特征 南通文化有这些特征:南通历史悠久,底蕴颇具特色,其文化有“南风北韵”之誉。(1)以东夷文化为远源,以吴越文化为承续,南北融合,然吴文化居主导地位。(2)襟江负海的独特地缘,经济地理文化有边缘性和次海洋文化特征。(3)近代文明文化发达。(4)现代南通话属于江淮方言,又分为通泰片、南通片,但具有较浓厚的吴语色彩,是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过渡方言。(5) 南通的市树为广玉兰,市花为菊花。

(二)论述题部分 参考

1. 举例说明江苏传统文化的特征(对应举例说明) 答:江苏传统文化的特征主要是:

(1)水文化、智者文化形成的智慧特征。长于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世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一是勤思。江苏人凡事爱动脑筋而不使蛮力,比如先秦时期的《孙子兵法》,处处体现着多想办法、多动脑筋的指导思想,它的深刻性来自于作者强烈的思考欲望,与当时中原诸子的著作有着明显的不同风格。 二是善思。江苏人眼界开阔,思维敏捷,不仅善于抓住机遇,而且在时机的等待上也善于从大处做好工作,准备之细、忍耐之坚,都是有口皆碑的,比如韩信早年的“胯下之辱”。

三是奇思。历史上,江苏出了许多富于奇思妙想的人物,他们的创新精神留下了丰富的人文财富,比如当代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形成了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解决了许多前人遗留的问题。

(2)南北文化形成的宽容特征。江苏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特征。 一是价值多元化。江苏人在价值取向上不偏执,最突出表现是历史上江苏虽重儒学但并不轻商,工商同道,在儒学之外的商业等领域里获得成就的人同样可以获得社会的尊重。

二是富于交融性。历史上,西晋之末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和两宋之交靖康之变等社会动荡使北方文化

— 16 —

大规模进入江苏,但江苏文化并没有受到冲击,相反是迅速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在文化大交流中形成新的文化中心,文化交融使江苏文化充满了活力。

三是社会和谐。江苏的地理位置使江苏文化有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条件,使江苏文化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发展形态,不封闭,不排外。对待矛盾少有激烈的行为,而是柔性化解,求同存异。和睦相处成为江苏居民的自觉追求。

(3)富庶安定形成的尽善特征。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重心同步推进。例如:善于“变通”,富有“日新其业”的创造精神。

地尽其利:江苏没有闲人,没有闲地。比如古城扬州就是利用运河水道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唐代即有“扬(扬州)一益(成都)二”之说。再如,清代苏南已经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充分利用了江南的气候条件。

事尽其心:江苏人做事唯精而弃粗,小心谨慎,事事推敲,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明之道,而是务求认真的求善之道。

人尽其才:江苏重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吸引、人才的发挥,。比如,明代状元89人中有16人出于江苏,清代状元112人中有49人出于江苏,江苏的人才之盛可见一斑。

例如:例如: (提示:例考虑可举王羲之和王献之、曹不兴、顾恺之张旭、李渔,以及饮食文化、状元数量比例、人才辈出等,但均应说出相应事迹。) 2. 试述富庶安定环境下的江苏文化特征并举例说明。(参见第一部份,各人应适当举例并体现个性化) 3. 试述南京文化的特征。or试述金陵文化的特征 答:南京文化的特征:(1)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南京的自然地貌不仅有着大展宏图的阳刚之气,也有其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令无数诗人词客为之讴歌。如钟山(紫金山)、九华寻胜(小九华)、梅岭暗香(梅花山)、石燕凌波(燕子矶)、万种风情(秦淮河)……对地名如此这般的诗化,是人们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美好表达。(2)凝重的历史沧桑感: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应天、南京、天京……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3)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至今仍沿用的内城门有太平门、金川门等。外城门有麒麟、仙鹤、观音、佛宁等门,600年来一些城和门虽相继废去,城门名却一直作为当地的地名使用。(4)文脉相承的龙凤文化:南京作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梳理南京的地名,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与龙凤有关的地名。地名中这种攀龙附凤的文化现象,虽有一定的皇权意识的残留,但现在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南京的繁荣昌盛,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寄托和憧憬。如,龙蟠里、龙蟠路、丹凤街、凤凰街、回龙台、凤凰台、来凤街、仪凤门等等。(5)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历史上南京地区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六朝时期南京(时称建业、建康)佛教盛行,梁代达到顶峰。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在当时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6)“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南京地名深受科举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它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项组织制度。南京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这种影响在当今南京的许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见。如成贤街、夫子庙、贡院、四牌楼、三牌楼、朱状元巷、沈举人巷、上江考棚、三元巷、文德桥等等。(7)朱门豪宅的士族文化:封建京都王侯所聚,分布闾里。南京现有地名中有许多是历代官宦府邸名称或围绕这些官邸派生的名称。如周处街、谢公祠巷、王府巷、汉府街、常府街、程阁老巷、三元巷等等。同样,官衙所在地也多有反映在地名中,明代的有相府营、户部街、校尉营、水佐营、城佐营等等。此外,明代还留下一些反映军队建制的卫所地名,反映军藏的仓库地名,还有以军事编制单位而遗留下的地名,如小营、马标等。(8)浓郁的古商业文化气息:南京现有的许多地名中保留了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民社会生活的信息。在这些地名中,与“市”、“坊”、“廊”等相结合的地名尤具代表性,“市”是指交易地点的指称,“坊”是工场,而“廊”为古商业街。明代建都后,南京城市经济发展尤为迅速。这是一个含有城市工商业者、农户、士子、官宦、艺人和流动性商贩等多层的复合群体。市民社群的形成,使城市社会生活更为复杂,文化生活多样化,传统的以士大夫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已不能适应他们的文化需求,于是市井文化也应运而生。所谓“十里秦淮”便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代表。(9)异彩纷呈的平民文化: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附载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如桃叶渡、莫愁湖、螺丝桥;或许携刻着一件不平凡的历史,如卸甲甸、大胜关、胭脂井;或许彪

— 17 —

举着一个杰出人物,如大中桥、豁蒙楼、点将台、逸仙桥、中山桥、中山门;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如蕃人河、三步两桥;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如斗鸡闸、虫人街、劳劳亭、狗耳巷、破布营,等。概而言之,寥寥数字的地名浓缩了当年的社会生活,当时的文化!

4. 试述江苏南北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应适当举例)

答: 江苏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特征。(1)价值多元化。江苏人在价值取向上不偏执,最突出表现是历史上江苏虽重儒学但并不轻商,工商同道,在儒学之外的商业等领域里获得成就的人同样可以获得社会的尊重。(2)富于交融性。历史上,西晋之末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和两宋之交靖康之变等社会动荡使北方文化大规模进入江苏,但江苏文化并没有受到冲击,相反是迅速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在文化大交流中形成新的文化中心,文化交融使江苏文化充满了活力。(3)社会和谐。江苏的地理位置使江苏文化有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条件,使江苏文化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发展形态,不封闭,不排外。对待矛盾少有激烈的行为,而是柔性化解,求同存异。和睦相处成为江苏居民的自觉追求。 5. 试述江苏老字号文化的特征 (江苏地区老字号的文化特点主要是以下六点: (1)是才子文化培养出的儒商特征的明显体现。(2)充分呈现着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3)老字号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4)老字号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坚。(5)老字号对近现代的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6)江苏地区老字号是文化大省的一个窗口。参见第一部份,各人应适当举例并体现个性化) 答:江苏老字号文化的特征:(1)才子文化培养的儒商。江苏经济的发展就是苏商中读书人多,知书达理者多,不以巧取豪夺图暴发,而以勤劳智慧求发展。才子文化使苏商表现出更多的儒商气质。儒商气质使江苏老字号更加看重传统道德,自觉地以传统道德创业,以传统道德兴业,以传统道德守业。在全国的商业活动中,各代苏商在外的口碑都很好,他们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获得经济收益。老字号的招牌名称就可以见到儒商的追求,如吴江震泽镇有130多年历史的老店“存心德药店”,就是其创始人邵泉富根据父亲的遗愿而由“介眉堂”改来,寓意“存心为父争气,以道德经商”。(2)老字号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一方面,江苏的老字号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行业,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行业齐全中又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如老字号中饮食与医药的商铺就几乎占了一半,这是一种文化现象。老字号的振兴、保护和相关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老字号文化已经成为展示江苏文化强省面貌的一个窗口。(3) (4) (各人应适当举例并充分体现个性化) 06. 试述江苏经济发展的特征。(参见第一部份,各人应适当自行举例并体现个性化) 答:(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形成经济优势。(2)善于把握机遇,发展区域经济。(3)江南江北经济地区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4)重实业,经商意识相对淡薄。(5)负重运行。

07. 试述中山陵的建筑特征。 答:中山陵的建筑特征:(1)陵园建筑由吕彦直设计,该方案是根据孙中山先生一再强调的“唤起民众,以建民国”的警言设计的,寓“木铎警世”之意。陵墓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由南而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面积共8万多平方米。(2)从空中俯视中山陵,整个建筑群恰似平卧在碧绿绒毯上的警钟:山下孙中山铜像是钟的尖顶,半圆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窿圆顶,恰似圆形的钟摆锤。(3)中山陵陵园建筑以民族传统风格为主,同时也巧妙自然地融合了西方近代建筑艺术的精髓,整个陵园采取传统的中轴线式排列,建筑群协调统一,浑朴自然,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08. 试述吴地古典园林有哪些建筑特征。(参见第一部份,各人应适当自行举例并体现个性化)

— 18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k4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