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题库
更新时间:2023-11-17 23: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微生物题库
一、名词解释
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2、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有时为内部),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时,该细胞就迅速生长繁殖。结果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并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colony)。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微μm ,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4、菌苔:是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由许多细菌细胞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相互连成一片的大量菌落群体。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
5、荚膜糖被:某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其细胞壁外分泌的一层松散、透明、粘液或胶质状物质。主要成分为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6、鞭毛: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的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为1~10根,具有运动功能。
7、蓝细菌: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8、L-型细菌: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
9、渗透压: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间若被一个半透性的膜隔开时,由浓溶液中的溶质所产生的机械压力,即为它的渗透压值。
10、水分活度:在天然和人为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
11、天然培养基:一类营养成分即复杂又丰富,且难以说出其确切化学组分的培养基。指一些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或其提取物制成的培养基。
12、组合培养基:按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精确设计后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各成分包括微量元素的量都确切知道)配制成的培养基。
13、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了少量凝固剂而配制成的半固体状态培养基。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5%左右的琼脂制成。
14、选择培养基:一类根据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及敏感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利用它可将某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菌种筛选)。
15、鉴别培养基: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需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也可加入指示剂,制成鉴别培养基。)
16、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方式 17、同步培养:是一种培养方法,它能使群体中不同步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群体细胞。
18、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19、接种龄:指接种物或种子的生长年龄,即它生长到生长曲线上哪一阶段时用来作种子的 20、生长限制因子:凡是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营养物就称生长限制因子
21、石碳酸系数: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
22、遗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23、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性和内在特性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表现
24、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即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25、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26、饰变: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即指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27、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
28、诱发突变: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29、突变率:某一细胞(或病毒体)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
30、移码突变:一种诱变剂引起DNA分子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密码的转录和转译发生错误。也属于DNA分子的微小损伤。
31、转坐:DNA序列通过非同源重组的方式,从染色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同一染色体上的另一部位或其他染色体上某一部位的现象,称为转座。凡具有转座作用的一段DNA序列,称转座因子。
32、定向育种:用某一特定环境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地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积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古老育种方法。 近年发展代谢类似物的梯度培养皿法。 33、诱变育种:是用物理或化学的诱变剂使诱变对象内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引起性状变异并通过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变异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34、回复突变:突变体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过第二次突变得到恢复,这种第二次突变称为回复突变。
35、营养缺陷型:经诱变产生的一些合成能力出现缺陷,而必须在培养基内加入相应有机养分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株。
36、野生型: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为该微生物的野生型。
37、原养型:指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与野生型的表型相同。 38、基本培养基:满足野生型菌株营养要求最低成分的组合。 39、完全培养基:满足一 切营养缺陷型生长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40、补充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有针对性地加入一或几种营养成分以满足相应营养缺陷型生长的组合培养基。
41、基因重组:凡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
42、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把它组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化后的受体菌,称转化子。
43、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44、普遍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
45、局限转导:通过极部分缺陷噬菌体对供体基因组上特定小片段进行“误切”,而将其遗传性状
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
46、接合: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
47、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亲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 48、有性杂交:一般指性细胞之间的结合和随之发生的染色体重组,并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
49、准性杂交:同种生物的两个不同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的杂交方式。
50、菌种衰退:指某纯种微生物群体中的个别个体由于发生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该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衰退性的量变或质变的现象
51、菌种的复壮:狭义:从衰退的菌种群体中把少数个体再找出来,重新获得具有原有典型性状的菌种;广义:有意识地利用微生物会发生自发突变的特性,在日常的菌种维护工作中不断筛选“正变”个体。淘汰已衰退的个体
52、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53、材料劣化:工农业产品因受气候、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作用而被破坏的现象 54、极端微生物:凡依赖于这些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55、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 56、条件致病菌:凡属正常菌群的微生物,由于机体防御性降低、生存部位的改变或因数量剧增等情况而引起疾病者。
57、菌群失调:正常菌群由于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其中各种微生物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破坏,能引起疾病。
58、微生态学:旨在从细胞和分子不平上研究微观层次上的生态学规律。
59、微生态平衡: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保持着一个十分和谐的平衡状态,在菌群内部各微生物间也相互制约,维持稳定、有序的相互关系。
60、微生态制剂:依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活菌制剂,功能是维持宿主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宿主的微生态失调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
61、无菌动物:凡在其体内外不存在任何正常菌群的动物。起源于1928年,主要用于实验,能排除正常菌群的干扰。
62、悉生生物: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即已知其上所含的微生物群的大生物。
63、根际微生物:生活在根系临近土壤,以来根系的分泌物、外渗物和脱落细胞而生长,一般对植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正常菌群
64、互生:两种单独分开生活的微生物共同生活时,可互为对方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或一种微生物生命活动(代谢产物) 改善另一微生物的生活条件。可分可合,合比分好。
65、共生:两种微生物紧密地生活在一起,彼此依赖,相互为对方创造有利的生存条件,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换代谢活动的产物; 在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一旦彼此分离,各自就不能很好地生活。
66、菌根:有些真菌能够在一些植物的根上发育,菌丝体着生根的表面或侵入根内,形成两种生物的共生体-菌根。
67、寄生: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68、拮抗:一种微生物生命活动中,通过产生某些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能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毒害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现象
69、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的水体表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70、捕食:一种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其他小型生物来满足生存需要的现象。
71、型: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72、菌株: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起源于共同祖先并保持祖先特性的一组纯种后代菌群)。
73、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74、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二、填空题
1、细菌的外表特征可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3方面加以描述。 (形态、大小、细胞间排列方式)
2、细菌的形态基本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三大类 ((球形 杆状 螺旋状)
3、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呈红色的是___________性细菌。 (革兰氏阴性菌) 4、细菌鞭毛的功能是___________。 (运动)
5、原核生物的一般构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和______ 。 (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核区内含物)
6、大肠杆菌长为2.0μm,宽为0.5μm,其大小表示为_________。 (0.5μm×2.0μm) 7、原核生物的特殊构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 (荚膜、芽孢、鞭毛、菌毛、性菌毛)
8、通过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染色呈________色。 (紫色)
9、真细菌类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10、细胞质内形状较大的颗粒状构造称为内含物,包括各种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贮藏物、羧酶体、类囊体气泡(伴孢晶体)。 11、鞭毛的化学成分为________。 (蛋白质) 12、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为________。(裂殖)
13、G-细菌细胞外膜的构成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脂多糖磷脂蛋白质(外膜蛋白))
14、脂多糖(LPS)是由3种成分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类脂A、 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
15、芽孢萌发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过程。 (活化、出芽、生长) 16、缺壁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种类型。 (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支原体)
17、根据外表特征,真细菌可以分为6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18、根据Woese的分类系统,原核生物包括两个有明显区别的域,分别是________域和________域。(古生菌、真细菌)
19、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肽聚糖磷壁酸) 20、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不同处是它有________和________。(细胞核细胞器)
21、在真核微生物细胞质内存在着沉降系数为________s的核糖体,而其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则
存在着______s核糖体,原核微生物细胞质内存在着沉降系数为________s的核糖体。(80 、70、 70)
22、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不同处是它_______________。(发展出了一套完善而精巧的膜系统。)
23霉菌有性繁殖形成的孢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24、真核微生物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 )。(80S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核糖体为70S) 25、真核生物细胞中细胞核内有一个或数个称为核仁的小体,是合成__________的场所。(核糖体)
26、蕈菌二级菌丝通过__________使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锁状联合)
27、霉菌菌体均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________。(菌丝体) 28、非细胞生物分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群。(病毒、亚病毒) 29、真病毒的基本化学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核酸、蛋白质)
30、病毒的衣壳粒排列组合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种。(螺旋体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
31、烈性噬菌体的复制增殖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
32、烈性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时期 (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
33、温和噬菌体可有三种存在状态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
34、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类。 (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
35、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嗜细菌体、嗜放线菌体、嗜蓝细菌体)
36、动物病毒的核酸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dsDNA 、ssDNA、 dsRNA 、ssRNA)
37、昆虫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包涵体叫_______,由此将昆虫病毒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多角体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
38、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基团转移)
39、影响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营养物质本身、微生物所处的环境、微生物细胞的透过屏障)
40、培养基应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矿物质(无机盐)、水)
41、培养基按成份不同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天然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组合培养基))
42、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微生物非为四大营养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
43、一般按照培养基的外观物理状态,将微生物培养基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固态、液态、半固态、脱水培养基)
44、以氨基酸的和合成能力,可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分成两种,即________和_________。(氨基酸自养型、氨基酸异养型)
45、以对生长因子的需求,可可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分成两种,即_______和_______。(原养型、野生型营养缺陷型)
46、以取食方式,可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分成两种,即_________和_________。(渗透营养型、吞噬营养型)
47、抗代谢药物中的磺胺的结构与细菌的生长因子对氨基苯甲酸高度相似,从而竞争性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使其不能合成__________。(叶酸)
48、根据微生物的_________不同,一般可把典型微生物生长曲线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生长速率常数、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49、实验室常用的湿热灭菌方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_等。(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间歇灭菌法、加压蒸汽灭菌法)
50、获得微生物生物量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干重法、湿重法、比浊法、生理指标测定法)
51、获得微生物细胞数量的方法有_____、______和_____等。(细菌计数器计数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比例计数法、亨盖特滚管法)
52、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高温、辐射作用、过滤、渗透压(干燥、超声波等)
53、获得细菌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机械法、环境条件控制法) 54、获得细菌同步生长的机械法具体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离心法、过滤分级法、硝酸纤维素膜法)
55、获得细菌同步生长的环境条件控制法具体有______、______和______。(温度培养基成分控制黑暗和光照交替培养)
56、按控制方式分,连续培养的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恒化培养恒浊培养) 57、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如:青霉素) 、破坏细胞质膜(如:多粘菌素)、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如: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等)
三、判断
1、 细菌的细胞壁中都含有肽聚糖。 (Y)
2、 在自养菌的二氧化碳固定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磁小体。 (N) 3、 细菌芽孢的生成是细菌繁殖的表现。 (N) 4、 原核生物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内无细胞核。(Y)
5、 蓝细菌内含叶绿素a,是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和光合细菌属于同一类。(N) 6、 细胞的荚膜只能用荚膜染色法才能观察到。 (N)
7、 放线菌具有菌丝,并以孢子进行繁殖,它属于真核生物。 (N) 8、 脂多糖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特有的成分。 (N)
9、 枝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物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Y) 10、 11、 12、
(Y) 13、 14、 15、
细菌主要是以有性繁殖方式进行繁殖。 (N) 芽孢是真菌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N)
细菌菌的细胞壁化学成分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N)
蓝细菌细胞和其他原核生物都含有两个至多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 (N) 蓝细菌在分类地位上属于低等植物范畴。 (N)
病毒粒虽然很小,但它们的群体形态往往肉眼可见,或者可以借助于光学显微镜观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Y) 55、 56、
构成病毒衣壳的亚单位衣壳粒的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病毒具有各自的特殊形病毒的效价测定方法中,直接方法比间接方法测得的病毒粒子数少。( ) (N) 态。 (Y)
线粒体是存在于微生物细胞中的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的细胞器。 (N) 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愈高,其视野面越暗。 (Y) 鞭毛是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Y)
细菌、放线菌适宜在微酸性条件下生长。 (N)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只能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Y)
在芽孢萌发前,可用加热等物理或化学处理使其活化,这种活化过程是可逆的。 (Y) 处于萌发阶段的芽孢,具有很强的感受态。 (Y)
细菌和真菌的鞭毛都是以旋转方式来推动细胞运动的。 (N) 细菌的鞭毛是通过其顶端生长而非基部生长而伸长的。 (Y) 放线菌基内菌丝无繁殖功能。 (N) 放线菌基内菌丝无繁殖功能。 (N) 酵母的有性繁殖是形成接合孢子 (N)
酵母菌细胞和真菌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甾醇成分。 (Y) 真菌的细胞壁化学成分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Y) 霉菌的孢子是霉菌的休眠体。 (N)
线粒体是存在于微生物细胞中的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的细胞器。 (N)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膜模式构型称为 液态镶嵌模型。 (N) 霉菌菌落边缘细胞的菌龄比菌落中心的细胞菌龄短。 (Y) T4噬菌体粒子的形态为杆状。( ) (N)
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以的细胞生物,但就某一种病毒而言,它仅能感染一定种类的微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 (Y)
以高浓度的噬菌体悬液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可形成单个噬菌斑。 (N) 溶源性细菌在一定条件诱发下,可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寄主细胞。( ) (Y) 朊病毒是只含有侵染性蛋白质的病毒。( ) (Y) 一种细菌只能被一种噬菌体侵染。( ) (N)
所有成熟的病毒粒均由壳体、核心和包膜结构组成。( ) (N)
能够引起宿主或宿主细胞一定特异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称为病毒的效价。( ) (N) 噬菌体的分离和计数常采用双层平板法 。( ) (Y)
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以DNA形式为主,而细菌病毒的核酸以RNA形式为主。( ) (N) 病毒是非细胞型的,通常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核酸构成,有的具有包膜。( ) (Y) 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宿主)进行增殖。( ) (Y) 亚病毒因子都不具有独立侵染能力。( ) (N) 细菌的溶源性是可以遗传的。( ) (Y)\\
温和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始终不裂解寄主细胞。( ) (N) 据目前所知,类病毒的侵染对象都是高等植物。( ) (Y) 所有病毒的基因组核酸都是感染性核酸。 (N)
温和噬菌体的游离态是指已成熟释放并有侵染性的游离噬菌体粒子。(Y) 逆转录病毒的核酸RNA可以反转录为DNA。( ) (Y)
病毒与质粒的主要区别是,病毒能以非感染态存在于环境中,长期保持其感染力。( )
生物、植物或动物。( ) (Y)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微生物培养基中的碳氮比系指单位体积中碳源的重量与氮源的重量之比。( ) (N) 一些细菌尚可以石油、天然气、石蜡以及胶质沥青等作为生长的碳源。( ) (Y) 光能营养型微生物是指能够以日光作为能源的微生物。( ) (Y)
在工业发酵生产中用于大量产生代谢产物的发酵培养基,应以低碳高氮(即碳氮比低)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和氢细菌生长所需要的碳源物是 CO2。(Y) 培养异养微生物,只要提供有机物碳源就完全可以满足其生长需求。( ) (N) 大多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属于化能自养型。( ) (N) 半固体培养基常用来观察微生物的是否具有运动特征。 (Y) 基础培养基可用来培养所有类型的微生物。( ) (N)
培养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必须同时加入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及嘧啶。( ) (N) 对含乳糖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可以121.3℃加热20min即可。 (N) 伊红美蓝(EMB)培养基中,伊红美蓝的作用是促进大肠杆菌的生长。( ) (N) 原生动物通过膜泡运输的方式获取营养物质。( ) (Y)
微生物不存在运送大分子营养物质的方式,所以微生物不能利用纤维素、淀粉等大分被动运输是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 (N)
伊红美蓝(EMB)培养基中.伊红美蓝的作用是促进大肠杆菌的生长。 (N) 培养基中蛋白胨可以作为天然的酸碱缓冲物质。 (Y)
为使微生物生长旺盛,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越高越好。 (N)
为宜。 (N)
促进扩散必须借助于特异载体蛋白和能量。( ) (N)
子物质。( ) (N)
88、只有自养型微生物才能够以CO2作为碳源进行生长。 (N)
89、以(NH4)2SO4为氮源培养微生物时,会导致培养基pH升高。 (N) 90、碳源对配制任何微生物的培养基都是必不可少的。 (N)
91、原核生物可以通过体内的液泡,调节渗透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N)
92、真核微生物可以通过在体内贮藏糖原、PHB等大分子复合物,来调节渗透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N)
93、巴氏灭菌属于湿热灭菌法中的常压法。 (Y) 94、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可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 (Y) 95、微生物个体细胞虽小,也存在个体生长现象。 (Y) 96、研究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常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Y)
97、比浊法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可能直接获得微生物的数量指标。 (N) 98、显微镜下,用血球计数板可以直接计细菌数。 (N)
99、平板菌落计数法得到的数据以单位样品中的菌落形成单位表示。 (Y) 100、一般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比涂布平板法测定的菌数多。(Y) 101、在一定范围内,微生物生长速率与营养物浓度呈正相关。 (Y)
102、加压蒸汽灭菌法,操作中可以不排气,因为锅内同样可以达到灭菌所需的压力。 (N) 103、干热灭菌比湿热灭菌作用温度高,所需时间就相对短。 (N)
108、1:600稀释时某化学试剂10min内能杀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1:60稀释的石炭酸相同,该化学试剂的石炭酸系数为10。 (N)
109、巴斯德消毒法不能杀死细菌的芽孢。 (Y) 110、棉花也可以作为过滤除菌的介质。 (Y) 111、表面消毒剂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N)
112、质粒作为细胞中的主要遗传因子,携带有在所有生长条件下所必需的基因。(N)
113、F质粒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菌株称之为F+。 (N)
114、证明突变与环境的不对应性的经典试验是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和植物病毒的重建试验。 (N) 115、移码突变是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基因突变部位后面所有基因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都发生错误的一类突变。( ) (N)
116、移码突变只影响突变点后该基因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而不影响其他基因的阅读框架。 (Y) 117、在DNA复制时,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称为转换。( ) (Y)
118、在DNA复制时,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一个嘌呤所置换,称为转换。( ) (N)
119、在基因的编码区发生碱基置换,就一定引起其表达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 ) (N) 120、碱基置换会造成点突变,但不一定会影响其产物的表达。 (N) 121、Ames试验中所用的指示菌是大肠杆菌。( ) (N)
122、在筛选抗性突变株时,在培养基中常加入某种产物的结构类似物,它只起选择作用,而无诱变作用。( )(Y)
123、营养缺陷型微生物在基本培养基与完全培养基中均能生长。(N) 124、在制备酵母原生质体时,可用溶菌酶破壁。 (N)
125、饰变是生物在环境条件改变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表型变化,它是生物自发突变的结果。 (N) 126、饰变是生物在环境条件改变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表型变化。 (Y)
127、准性生殖可使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以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而产生重组子。(Y)
128、用青霉素浓缩放线菌营养缺陷型的原理是在基本培养基上,野生型因生长而致死,缺陷型因不生长而存活,从而达到浓缩目的。 (Y) 129、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Y)
130、细菌生长需要偏碱性的环境,所以只有少数地域的土壤中有细菌存在。 (N) 131、水体中如果有微生物存在,则不能实现水体的自身净化作用。 (Y) 132、真正的海洋细菌在缺少氯化钠的情况下是不能生长的。 (Y) 133、除了在热带海水表面外,在其它海水中发现的细菌多为嗜冷菌。(Y) 134、空气中无原生的微生物区系。(Y)
135、腐烂指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酶解有机质使其劣化的现象。(Y)
四、问答题
1、简述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答:(1) 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2) 为细胞的生长 分裂和鞭毛的运动所必须 (3) 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4) 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2、请简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答: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有害也有利。 (1)害:人和动、植物多种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引起食品、工农业产品腐烂变质。 (2)利:是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工业(化工、石油开采、冶金)、农业(杀虫剂、细菌肥料、沼气发酵、饲料青贮)、医学(抗生素、菌苗、类毒素、代血浆、医用酶类)、环境保护(三废处理)、环境监测(气象、考古)、生物工程等各个方面、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实验对象。 3、简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细胞基本构造。
答:基本形态(1)球菌:按其排列方式又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2)杆菌:细胞形态较复杂,有短杆状、棒杆状、梭状、月亮状、分枝状。 (3)螺旋状:可分为弧菌(螺旋不满一环)和螺菌(螺旋满2~6环,小的坚硬的螺旋状细菌)。
此外,人们还发现星状和方形细菌。 基本结构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基质,核糖体,质粒,拟核,鞭毛或纤毛构成,但支原体,L细菌无细胞壁。 4、请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答:(1)G+、G-主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结构所决定。 (2)G+的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减少,透性降低,不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3)G-的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溶解,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 5、为什么把蓝细菌划归原核生物?
答:蓝细菌无叶绿体,无真核,有70S核糖体,而且细胞壁中含有肽聚糖,对青霉素和溶菌酶十分敏感,这些特性使得蓝细菌无可置疑的被划入细菌之列。
6、革兰氏阴性细菌去细胞壁后的形态名称是什么,为什么革兰氏阴性细菌较难去壁?
答:(1)革兰氏阴性细菌去壁后的形态叫球状体(2分);(2)由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包含内壁层由肽聚糖层,外壁层由内向外分别是脂蛋白、磷脂层、脂多糖层。(6分)
7、如何保证革兰氏染色结果准确可信?
答:(1)染色材料要用指数期培养物;(3分)(2)对于未知菌,要用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标准菌株做对照。(3分)(3)注意染色过程操作要规范,尤其注意关键步骤脱色要适度,其他还要注意涂片要薄要匀,固定强度适当,每种染料要覆盖整个菌斑。(6分) 8、固体培养基上,细菌形成菌落有哪些共同特征,为什么?
答:(1)共同特征:小、湿润、粘稠、与基质结合松散,易被剥离,质地均匀,各部位颜色一致。(4分)(2)原因:个体微小,细胞内质地均一,无细胞器分化,细胞无形态分化(4分)。 9、芽孢的概念、产芽孢细菌的种类、特点及应用?
答:(1)概念: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细胞质浓缩凝集,逐步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休眠体,称为芽孢。(3分)(2)产芽孢菌的种类:主要是G+细菌的两个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3分)(3)特点及应用: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是否能消灭芽孢是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标;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芽孢萌发的特性,可用于菌种筛选;产芽孢的细菌多为杆菌,也有一些球菌。芽孢的有无、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芽孢与营养细胞相比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芽孢染色)(6分)
10、请介绍一下荚膜的功能。
答:①保护作用。荚膜的存在有利于细菌防止干燥的危害,不易干死,有利于防止被吞噬(如有荚膜的肺炎球菌不易被白血球吞噬,毒性大),有利于防止噬菌体的侵袭;②贮藏养料。当缺乏营养时荚膜物质可作为C(或N)源和能源被利用;③表面附着作用。在废水生物处理中有利于污染物被吸附在细菌表面;④ 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⑤ 堆积代谢废物。 11、为什么放线菌属广义细菌范畴?
答:①形态:放线菌的菌丝体为单细胞,菌丝直径比真菌细,与细菌接近;②细胞构造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无核膜、核仁和线粒体等,核糖体为70S;细胞壁含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不含几丁质,纤维素,革兰氏染色阳性;③习性:对环境pH值的要求是近中性或微偏碱;④抗性:凡能抑制细菌的抗生素也能抑制放线菌,而抑制真菌的抗生素对放线菌无抑制作用;对溶菌酶敏感。
12、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特点及菌落特征如何?
答:(1)个体形态特点:放线菌的单细胞为分化的菌丝体,根据菌丝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可分为:基内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4分)菌落特征:质地致密、干燥、多皱、小
而不蔓延、不易挑起,正反面颜色不一致,表面有放射状沟纹。 13、放线菌有哪些繁殖方式?
答:放线菌主要以产生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另可产生包囊孢子,横隔孢子等;营养菌丝及液体培养条件下,还可以菌丝片段的形式进行繁殖。
14、“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同:个体小,革兰氏阴性,寄生性,致病性,繁殖方式;异:生活力,构造和大小,枝,无细胞壁可独立生活;立,有细胞壁,个体大,存在不完整代谢产能系统;衣,有完整细胞结构,个体很小,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15、细菌细胞壁的功能及结构?
答:要点:细胞壁的功能:(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2)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3)渗透屏障,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于800)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4)细菌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的物质基础;细胞壁的结构:G+细胞壁,特点:厚度大(20~80nm),化学组分简单主要为肽聚糖和磷壁酸;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薄(仅2~3nm),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内壁层:由肽聚糖组成;外壁层:内层为脂蛋白,中间为磷脂层,外层为脂多糖。 16、试比较细菌和酵母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
答:要点:1)细菌和酵母菌分别属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因此它们在细胞壁的成分上区别较大。细菌的细胞壁:可分为革兰氏阳性细菌G+和革兰氏阴性细菌G-。G+菌细胞壁成分有: 肽聚糖 、壁磷壁酸、膜磷壁酸; G-菌细胞壁成分有: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蛋白质。酵母菌细胞壁成分有:葡聚糖、蛋白质、甘露聚糖、几丁质、少量脂质。2)细菌和酵母菌由于壁的成分不同所以制备原生质体用的酶制剂也不同。细菌原生质体的制备:细菌细胞悬浮液置于高渗液中,采用溶菌酶处理。 酵母菌原生质体的制备:酵母细胞悬浮液置于高渗液,采用蜗牛酶处理。
17、酵母菌群体形态怎样,与细菌相比有何异同?
答:与细菌菌落类似(4分),较湿润,较透明,表面光滑,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具有假菌丝的种类菌落较平坦,表面和边缘较粗糙(类似有鞭毛细菌);不同点(4分):外观:较大,较厚,较稠,较不透明;颜色:颜色单调,乳白或矿烛色;气味:具酒香味。 18、什么是效价?其测定方法有哪些?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间接方法。
答: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测定方法:直接法,电镜直接计数法;间接法,双层平板法。间接方法(双层平板法):先在培养皿中倒入底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再倒入含有宿主细菌和一定稀释度噬菌体的半固体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计算噬菌斑的数量。
19、烈性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分哪几个时期,各期又有何特点?
答:①潜伏期:细胞内已经开始装配噬菌体粒子并可用电镜观察到; ②裂解期: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 ③平稳期: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已全部裂解,溶液中的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 20、简述病毒的特点。
答:① 形体微小,一般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 ② 具有比较原始的生命形态和生命特征,缺乏细胞结构,仅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每 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③ 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病毒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不能离开寄主细胞独立复制和 增殖。病毒利用寄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通过自己的遗传信息进行复制、装配子代病毒。有的病毒可以整合到寄主基因组上,并且诱发潜伏性感染。 ④ 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 ⑤ 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⑥在离体条件下,以无生命的生物分子存在,但是长期保持侵染活力。
21、病毒区别于其他有细胞生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①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 ②几乎所有的毒粒中只含有DNA或RNA; ③在细胞外不能增殖,不能象原核和真核一样进行细胞分裂。 22、何谓溶原菌体,简述其特点。
答: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基因组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随寄主细胞分裂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因而被称作温和噬菌体。被侵染的细胞被称作溶原性细胞或称菌。溶原性细菌的特点:(1)可稳定遗传:子代细菌都含有原噬菌体,均具有溶原性。具有“免疫性”:溶原菌对其本身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的噬菌体具免疫性,对非同源噬菌体没有免疫性。溶源转变:由于溶原菌整合了温和噬菌体的核酸而使自己产生一些新的生理特征。(2)可复愈:在溶源菌细菌群体增殖时,部分细胞丧失细胞内的噬菌体,成为非溶源性细菌 。可自发裂解:温和噬菌体的核酸也可从宿主DNA上脱落下来,恢复原来的状态,进行大量的复制,变成烈性噬菌体,自发裂解几率10-2~10-5 。可诱导裂解:用化学、物理方法诱导。 23、动物病毒的释放方式有哪些?
答:1)无包膜的病毒,如腺病毒通过细胞裂解或局部破裂而释放。2)有包膜的DNA病毒,如疱疹病毒,以细胞质中通道释放到细胞外3)有包膜的RNA病毒,如流感病毒用出芽方式通过寄主细胞膜,释放到细胞外并获得细胞源性的包膜和产生刺突。 24、简述微生物细胞单纯扩散运输营养物质的机理。
答:微生物的细胞质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膜蛋白组成的半透膜,具有疏水屏障作用。通过物理扩散方式,质膜允许许多小分子,非电力的尤其是亲脂性的分子被动的通过。微生物细胞吸收O2,CO2,乙醇和某些氨基酸分子时,采用单纯扩散。 25、微生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它们各有什么主要生理功能?
答:碳源: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源;氮源: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能源: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能源;生长因子: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无机盐:为微生物提供除碳,氮以外的各种重要元素;水:利用水中的氢来还原CO2以合成糖。 26、与促进扩散相比,微生物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营养物质的优点是什么?
答:主动运输与促进扩散相比的优点在于可以逆浓度运输营养物质。通过促进扩散将营养物质运输进入细胞,需要环境中营养物质浓度高于胞内,而在自然界中生长的微生物所处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往往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促进扩散难以发挥作用。主动运输则可以逆浓度运输,将环境中较低浓度营养物质运输进入胞内,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繁殖
27、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培养基pH值可能发生的变化,有哪些方法可维持培养基PH想对稳定。 答:培养基的pH可能发生如下变化: (1)如微生物在含糖基质上生长,会产酸而使pH下降;以(NH4)2SO4作N源,会过剩SO42-,而使pH下降。(2)微生物在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时,会产NH3而使pH上升;分解利用阳离子化合物如:NaNO3,会过剩Na+ 而使pH上升。通常采用下列两种方式稳定培养基PH值:(1)内源调节:在培养基里加一些缓冲剂或不溶性的碳酸盐;调节培养基的碳氮比。通过培养基的内在成分对培养基 的pH起调节作用。(3)外源调节:按实际需要流加酸或碱液
28、简述什么是主动运输与基团转移么区别和联系?
答:主动运输是物质进入细胞的一种方式,,即细胞会针对某些特定物质通过消耗能量, 借助载体进行逆浓度的输送。基团转位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其基本特征与后者一样,区别在于被转运的物质一旦进入细胞后,分子结构发生改变,通常是接上某种基团(通常为磷酸基团),使之不能穿过细胞膜重新回到细胞外。
29、某些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求是具有较高的专一性,可利用它们通过“微生物分析”对样品中维生素或氨基酸进行定量。简述该试验如何实现。
答:(1)将缺乏维生素B12但含有过量其他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分装于一系列试管,分别定量接入
用于测定的微生物;(2)在这些试管中分别补加不同量的维生素B12标准样品及待测样品,在适宜条件下培养;(3)以微生物生长量(如测定OD600nm)值对标准样品的量作图,获得标准曲线;(4)测定含待测样品试管中微生物生长量,对照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品中维生素B12的含量。 30、何谓培养基?培养基有何用途?并举一例说明之。
答: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培养基的用途有:1)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2)获得微生物的代谢产物。3)分离、纯化、鉴别微生物。4)用于微生物细胞总数的计数。如、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用于食品细菌总数的测定;伊红美兰培养基用于鉴别水中大肠菌群。 31、理想的凝固剂应具备哪几个特性?
答:1)不被微生物液化、分解和利用 2)在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内保持固体状态 3)凝固点温度对微生物无害 4)不因消毒灭菌而破坏 5)配制方便,价格低廉,透明度好。 32、什么是培养基?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是什么?
答:培养基(medium)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理化适宜,经济节约。
33、设计一个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菌株并进行诱变育种的方案。
答:(1)从土壤中分离纯化产淀粉酶菌株依据(6分):①采样可选淀粉丰富的地点;②通过资料检索找到并设计一个理想的培养基配方,该配方的唯一碳源应该设计为淀粉,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并有淀粉水解圈产生的菌株即为筛选的目的菌株;③分离好氧菌所以采用好氧方式的平板分离培养或液体分离培养;④采用简便迅速,有一定准确性的检出方法,提高筛选效率。如利用淀粉酶分解圈的大小鉴别各菌株的淀粉酶分泌能力(可用碘液测试)。在平板上⑤挑取多个有生产潜力的菌株(水解圈较大的细菌单菌落),并在平板上多次纯化,然后4摄氏度斜面保存。然后4摄氏度斜面保存。(2)高产淀粉酶菌株的诱变育种,采用初筛和复筛方案进行诱变鉴定: ①诱变(4分):选择合适诱变源,可采用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相结合的复合诱变方式。 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遵循这样一些原则:①使用简便有效的诱变剂;②选用优良的出发菌株;③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浮液④使用最佳诱变剂量 剂量 = 强度(浓度)× 作用时间 相对剂量 = 杀菌率;⑤利用协同效应;⑥寻找和利用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⑦设计高效率筛选方案;⑧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新型筛选方案。 ②初筛(2分):以淀粉水解圈为指标,在平板上做定性、半定量的测定,观察突变株的生理效应范围。选留较多有生产潜力的菌株。 ③复筛(2分):经初筛对少量生产潜力大的菌株的代谢产物量作精确测定。可用摇瓶发酵模拟生产测定其淀粉酶活,筛选产酶能力强的菌株。 ④遗传稳定性鉴定(2分):筛选出的菌株,要经过多次传代之后,再进一步在鉴定其产生淀粉酶的能力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产生了回复突变,则需要重复诱变筛选过程,直至到筛选出遗传稳定的高产菌株为止。 34、说明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
答:(1)目的明确:该培养基的应用目的,如:是培养菌体还是积累代谢产物?是实验室种子培养还是大规模发酵? 代谢产物是初级代谢产物还是次级代谢产物? (2)营养协调:营养物质的浓度适宜;营养物质之间的配比适宜;(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pH;渗透压和水活度;氧化还原电位;(4)经济节约:配制培养基时应尽量利用廉价且易于获得的原料作为培养基成份,特别是在发酵工业中,以降低生产成本。
35、介绍泡菜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的消长情况,并说明泡菜形成的原理。
答:微生物消长情况:蔬菜上的带有的野生乳酸菌,利用蔬菜中的可溶性养分进行乳酸发酵,形成乳酸,好氧微生物的增殖可消耗氧气,形成厌氧环境,因而乳酸菌成为优势,而其他不耐酸及好氧微生物受到抑制。传统方法制作泡菜的原理:利用了选择培养基及厌氧培养的原理,使混在蔬菜表面的乳酸菌成为优势菌,高盐和酸化的培养条件抑制了不耐盐不耐酸的微生物,甚至将其杀死。
36、什么是质粒,有哪些特点,质粒的种类有哪些?
答: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就是典型的质粒。 质粒的特点: (1)多为麻花状的状的超螺旋结构;(2) 质粒分子的大小范围从1.5~300kb,相当于核基因组的1% ;(3) 特有基因,并非必不可少;(4) 一种复制子,分为严紧型和松弛型。(5)质粒可以转移、消除,也可以成为附加体。质粒的类型:1)F质粒 2)R质粒 3)Col质粒4)Ti质粒5)Ri质粒 6)mega质粒 7)降解性质粒。 37、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答: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四个环节。第一步,诱变剂处理:与上述一般诱变处理相同。?第二步,淘汰野生型:在诱变后的存活个体中,营养缺陷型的比例一般较低。通过抗生素法或菌丝过滤法就可淘汰为数众多的野生型菌株即浓缩了营养缺陷型。第三步,检出缺陷型:具体方法很多。用一个培养皿即可检出的,有夹层培养法和限量补充培养法;在不同培养皿上分别进行对照和检出的,有逐个检出法和影印接种法。可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室具体条件加以选用。第四步,鉴定缺陷型:可借生长谱法进行。 38、什么是转导?试比较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的异同。
答: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普遍转导与局限转导的区别:携带供体部分遗传物质 (DNA 片段 ) 的噬菌体称为转导噬菌体。在噬菌体内仅含有供体菌 DNA 的称为完全缺陷噬茵体;在噬菌体内同时含有供体 DNA 和噬菌体 DNA 的称为部分缺陷噬菌体 ( 部分噬菌体DNA被供体DNA所替换 ) 。根据噬菌体和转导 DNA 产生途径的不同,可将转导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即,局限性转导颗粒携带特定的染色体片段并将固定的个别基因导入受体,故称为局限性转导。而普遍性转导携带的宿主基因具有随机性。 39、试说明利用菌丝过滤法“浓缩”营养缺陷型的原理、步骤及其适用范围。
答:原理:?在基本培养基中,野生型的孢子能发芽成菌丝,而营养缺陷型的孢子则不能。步骤:将诱变处理后的孢子在基本培养基中培养一 段时间后,用合适滤纸过滤,如此重复多次,即可 除去大部分野生型,达到浓缩营养缺陷型的目的。 适用范围:丝状真菌或放线菌。 40、什么是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
答: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一类,泛指细胞内(或病毒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基因突变的特点:1、自发性,非人为的诱变因素下发生; 2、可诱变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10~105倍; 3、不对应性,环境与变异无对应性; 4、稀有性,生物体的自发突变率为10-10~10-12; 5、独立性,一个基因的突变对其它基因突变无影响; 6、稳定性,突变性状稳定、可遗传;7、可逆性,有回复突变。
41、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的三个经典实验是什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答:三个经典实验:变量试验、涂布实验,影印平板实验。解决的关键问题:检出在接触抗性因子前就已产生的自发突变的菌株。
42、设计一个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菌株并设计诱变育种的方案
答:(1)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菌株:①采样可选淀粉丰富的地点;②通过资料检索找到并设计一个理想的培养基配方,该配方的惟一碳源应该设计为淀粉,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并有淀粉水解圈产生的菌株即为筛选的目的菌株;③分离好氧菌所以采用好氧方式的平板分离培养或液体分离培养;④采用简便迅速,有一定准确性的检出方法,提高筛选效率。如利用淀粉酶分解圈的大小鉴别各菌株的淀粉酶分泌能力(可用碘液测试)。(2)高产淀粉酶菌株的诱变育种:获得高产淀粉酶出发株进一步以高产淀粉酶为指标进行诱变育种,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遵循这样一些原则:①使用简便有效的诱变剂;②选用优良的出发菌株;③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浮液④使用最佳诱变剂量 剂量 = 强度(浓度)× 作用时间 相对剂量 = 杀菌率;⑤利用协同效应;⑥寻找和利用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⑦设计高效率筛选方案;⑧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新型筛选方案。
43、试述用艾姆氏(Ames)法检测致癌剂的理论依据、方法概要和优点。
答:原理:(1)“生物化学统一性”法则:人和细菌在DNA的结构及特性方面是一致的;能使微生物发生突变的诱变剂必然也会作用于人的DNA,使其发生突变,最后造成癌变或其他不良的后果。(2)诱变剂的共性原则:化学药剂对细菌的诱变率与其对动物的致癌性成正比;超过95%的致癌物质对微生物有诱变作用;90%以上的非致癌物质对微生物没有诱变作用。步骤: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菌株在基本培养基[-]的平板上不能生长,如发生回复突变变成原养型(his+)后则能生长。 即在含待测可疑“三致”物例如黄曲霉毒素、二甲氨基偶氮苯(俗名“奶油黄”)、“反应停”等的试样中,加入鼠肝匀浆液,经一段时间保温后,吸入滤纸片中,然后将滤纸片放置于上述平板中央。经培养后,出现3种情况:(1)在平板上无大量菌落产生,说明试样中不含诱变剂;(2).在纸片周围有一抑制圈,其外周出现大量菌落,说明试样中有某种高浓度的诱变剂存在;(3)在纸片周围长有大量菌落,说明试样中有浓度适当的诱变剂存在。优点:此法具有快速(约3天)、准确(符合率>85%)和费用省等优点。由于生物体内、体外可能存在的差异,可在体外加入哺乳动物(如大鼠)微粒体酶系统,使待测物活化,使Ames试验的准确率达80-90%。
44、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三种方式:转化、转导和接合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答:相同点:(1)片段性,仅一小段DNA序列参与重组;(2)单向性,即从供体菌向受体菌(或供体基因组向受体基因组)作单方向转移;(3)多样性,即转移机制独特而多样,如接合、转化和转导等。不同点:外源DNA的来源及进入途径有差异:(1)转化的DNA来源于供体裂解的DNA片段,与受体细胞表面的特异性DNA结合酶结合,导入受体细胞;(2)转导的DNA来源于温和噬菌体的不正常的裂解性循环,以温和噬菌体的不正常裂解性循环形成的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导入到受体细胞中;(3)接合的DNA来源于F质粒或F质粒的不正常切离或F质粒的携带,以F质粒及性菌毛为介导,将外源DNA导入到受体细胞。 45、菌种衰退的概念,如何防止衰退?
答:衰退:指某纯种微生物群体中的个别个体由于发生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该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衰退性的量变或质变的现象。防止衰退的措施:1)减少传代次数;基因的突变往往发生在菌体繁殖、DNA复制过程中,因此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移种和传代,把传代数降低到最低水平。2)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培养条件对菌种衰退有一定的影响,选择适宜原种生长的条件可以防止菌种衰退。3)利用单核体传代及选育;在放线菌和霉菌中,用菌丝接种因其含有多核会出现衰退和不纯,而有孢子因其是单核不会发生这种现象。构巢曲霉如用它的分生孢子接传代容易发生衰退,而用子囊孢子传代则不易退化。菌种选育时,应尽可能使用孢子或单核菌株,避免对多核细胞进行处理。4)经常进行纯种分离,并对相应的性状指标进行检查;5)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46、菌种保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方法?
答:基本原则:挑选典型菌种的优良纯种;尽量使用分生孢子、芽孢等休眠体;创造有利于休眠的保藏环境(如干燥、低温);尽可能多的采用不同的手段保藏一些比较重要的微生物菌株。措施:降低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低温、干燥、缺氧和添加保护剂等。具体方法:传代培养保藏法、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载体保藏法、寄主保藏法、冷冻保藏法、冷冻干燥保藏法。 47、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率高的原因是什么
答:湿热灭菌法主要是通过热蒸汽杀死微生物。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力比干热大,其原因有三:一是湿热中细菌菌体吸收水分,蛋白质较易凝固,因蛋白质含水量增加,所需凝固温度降低;二是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三是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当气体转变为液体时可放出大量热量,故可迅速提高灭菌物体的温度
48、根据微生物单细胞生长曲线可将分批培养的单细胞生长分为几个时期?请简述研究单细胞生长曲线的意义。
答:可分为四个时期它们是: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其意义在于各时期微生物单细胞的状态是不同的,因此研究它们对食品加工和保藏有重要意义。各时期的区别是:①延滞期:为细胞适应期,细胞数目没有增加;②指数期:由于营养丰富,细胞数目以几何级数增长;③稳定期:由于营养的消耗,代谢产物的积累,新增细胞数与死亡细胞数相等;④衰亡期:细胞出现自溶,呈现负生长,次生代谢产物从细胞内释放出来。研究意义:食品加工原料和食品贮藏应在对数期前进行处理完;发酵用菌种可用对数期的细胞;一些初生代谢产物可在稳定期的后期结束发酵;而次级代谢产物则要在细胞自溶后才能获得。 49、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原理是什么?
答:可通过理化因子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具体方法和原理是:1)化学因素:①抗微生物剂 是一类能够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它可分为杀菌剂、抑菌剂、溶菌剂;②抗代谢物 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常常需要一些生长因子才能正常生长,那么可以利用生长因子的结构类似物干扰机体的正常代谢,以达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目的。如磺胺类药物;③抗生素 是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是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它们的化合物,它们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质膜、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等方式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或杀死它们。如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物理因素:①温度 当温度超过微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或低于生长的最低温度都会对微生物产生杀灭作用或抑制作用。如,1210C可用于杀灭物品上所有的微生物;4C可以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②辐射作用 利用电磁辐射产生的电磁波杀死大多数物质上的微生物。如紫外线用无菌室的灭菌;微波可通过热杀死微生物;③过滤作用 溶液或空气通过微孔膜滤器可以将溶液或空气中微生物除去;④高渗作用 提高微生物细胞环境渗透压,使原生质中的水向环境中扩散,导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使微生物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如高糖,高盐均可抑制微生物生长;⑤干燥 降低微生物细胞环境的含水量直至干燥,就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如干燥可防止食品的腐败;⑥超声波 由于超声波探头的高频率振动,引起周围水溶液的高频率振动,最后导致细胞裂解,达到灭菌的目的。如采用超声波可以制备消毒奶。 50、什么是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连续培养,是指向容器中连续流加新鲜培养液,使微生物的液体培养物长期维持稳定、高速生长状态的一种溢流培养技术,故它又称开放培养。 连续培养理论基础:由于对典型生长曲线中稳定期到来原因的认识,采取相应有效措施推迟其来临,从而发展出现在的连续培养技术。稳定期到来的产生原因:1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2 营养物的比例失调,如碳氮比、 pH、氧化还原势等;3 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酸、醇、毒素等)。
51、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的稳定期到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因素实现连续培养? 答:(1)产生原因: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 营养物的比例失调,如碳氮比、 pH、氧化还原势等; 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酸、醇、毒素等)。(2)连续培养,是指向容器中连续流加新鲜培养液,使微生物的液体培养物长期维持稳定、高速生长状态的一种溢流培养技术,故它又称开放培养。
52、单细胞微生物生长周期中稳定期的特点如何,产生原因是什么,实践意义怎样?
答:稳定期的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0;(2)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值; (3)合成次生代谢产物;(4)细胞内出现储藏物质,芽孢菌内开始产生芽孢。产生原因:(1)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2)营养物的比例失调,如碳氮比、 pH、氧化还原势等;(3)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酸、醇、毒素等)。稳定期的实践意义:(1)是发酵生产中以菌体为终产品的最佳收获期;(2) 某些代谢产物特别是次生代谢产物发生在此阶段,某些细菌的芽孢也发生在此阶段,故又称作代谢产物合成期。
53:、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有什么危害,具体有什么现象?
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的水体表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
长繁殖的现象。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藻类除通过消耗水中的氧气危害养殖业外,很多藻类还能产生各种毒素,使动物得病或死亡,因此由于富营养化作用致死的鱼等水产品不能食用。(1)藻类等过量生长,产生大量的有机物。异养微生物氧化这些有机物,耗尽水中的氧,使厌氧菌开始大量生长和代谢(2)分解含硫化合物,产生H2S,从而导致水有难闻的气味,而且一些藻类产毒素。水体出现大量沉淀物和异常颜色,鱼和好氧微生物大量死亡,人类饮用水源受到威胁 “水华”和 “赤潮”就是由富营养化而引起的典型事例:“水花”或“水华”(water bloom):发生在淡水水体,藻类(主要是微藻)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出现颜色,并变得浑浊,许多藻类团块漂浮在水面上形成;赤潮或红潮(red tides):发生在咸水水体,某些甲藻类大量繁殖,从而使海水出现红色或褐色。
54、说明空气中的微生物类型有哪些,对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消毒灭菌的有哪些措施? 答:由于空气中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条件贫瘠,又有阳光照射,其中紫外线有杀菌作用。所以空气中无原生的微生物区系,能存在于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是耐受性好的种类,如细菌的芽孢和霉菌的孢子。空气微生物消毒灭菌措施:凡须进行空气消毒的场所,例如医院的手术室、病房、微生物接种室或培养室等处可以用紫外线消毒、福尔马林等药物的熏蒸或喷雾消毒等方法进行。为防止空气中的杂菌对微生物培养物或发酵罐内的纯种培养物的污染,可用棉花、纱布(8层以上)、石棉滤板、活性炭或超细玻璃纤维过滤纸进行空气过滤 。 55、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答:(1)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通过粘附和繁殖能形成一层自然菌膜,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保护膜,可促机体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及定植,从而对宿主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正常菌群还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以及产生抗生素、细菌素等起作用。可以说正常菌群是人体防止外袭菌侵入的生物屏障。(2)刺激免疫应答。正常菌群释放的内毒素等物质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保持活跃状态,是非特异免疫功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合成维生素:如核黄素、生物素、叶酸、吡哆醇及维生素K等(4)降解食物残渣:便于机体进一步吸收。 56、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答:1、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微生物最大的价值也在于其分解功能。它们分解生物圈内存在的动物和植物残体等复杂有机物质,并最后将其转化成最简单的无机物,再供初级生产者使用。 2、微生物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微生物参与所有的物质循环,大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都受到微生物的作用。在一些物质的循环中,微生物是主要的成员,起主要作用;而一些过程只有微生物才能进行,起独特作用;而有的是循环中的关键过程,起关键作用。 3、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光能营养和化能营养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它们具有初级生产者所具有的二个明显特征,即可直接利用太阳能、无机物的化学能作为能量来源,另一方面其积累下来的能量又可以在食物链、食物网中流动。 4、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微生物和动物、植物一样也是由物质组成和由能量维持的生命有机体。在土壤、水体中有大量的微生物生物量,贮存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 5、微生物在地球生物演化中的作用;微生物是最早出现的生物体,并进化成后来的动、植物。藻类的产氧作用,改变大气圈中的化学组成,为后来动、植物出现打下基础
57、说明流水不腐的概念及原因,举例说明微生物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答:(1)即水体自净作用。广义的水体自净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受污染的水体逐渐自然净化,水质复原的过程。狭义的水体自净是指水体中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净化的作用。(2)微生物所起作用:好氧菌的降解作用; 原生动物等的吞噬作用;水体食物链的富集作用; 致病菌一般对营养要求苛刻,因此在一般的水中只能存活2-3天;水表微生物会受辐射等作用而被杀灭等。
58、举例说明环境中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怎样,微生物学工作者的任务是什么?
答:(食品、农副产品上的微生物)不利影响由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腐烂、变质,不能再食用
或使用;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的重要途径,引起传染性疾病;很多微生物在食品、农产品上生长后会产生对人有害的毒素;肉毒毒素、黄曲霉素等。可采用多种方法防止微生物对食品等的破坏,防止工业产品霉腐的方法: (1)控制其温度、湿度、氧气和养料等微生物赖以生长繁殖的外界环境条件; (2)是采用有效的化学抑菌剂、杀菌剂或物理杀菌剂,以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或直接杀死它们; (3)三是在工业产品加工、包装过程中,尽量保持环境卫生并严防杂菌的污染等。 有利影响: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制备风味食品,如酱制品、米酒、腌酸菜等。任务: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有害微生物。
59、微生物的菌株有哪些特征?
答:(1)菌株实为一个物种内遗传多态性的客观反映,其数目无数,(2)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3)菌株与克隆的概念相同,(4)不同菌株间,不作为鉴定用的小性状不同,(5)遗传性型的标志,变异后为新菌株,(6)菌种后应标以菌株名称,(7)名称可随意定。 60、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工作步骤?
答:(1)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微生物纯培养的获得: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倒平板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法。(2)测定一系列必要的鉴定指标;(3)查权威性的菌种鉴定手册。
61、建立16 S r 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
答:a)使生物进化的研究范围真正覆盖所有生物类群;传统的生物进化研究,主要基于复杂的形态学和化石记载,因此多限于研究后生生物(metazoa),而后者仅占整个生物进化历程的1/5;b)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正确衡量生物间系统发育关系的方法;c)对探索生命起源及原始生命的发育进程提供了线索和理论依据;d)突破了细菌分类仅靠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的限制,建立了全新的微生物分类、鉴定理论;e)为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建立了全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特别是不经培养直接对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研究。 62、何谓系统发育树,Woese提出的“三域”指什么?
答:系统发育树:在研究生物进化和系统分类中,常用一种树状分枝的图型来概括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树状分枝的图型被称为系统发育树。美国伊利诺斯大学Woese基于16s和18srRNA寡核苷酸序列提出:域比界高,过去称原界:(1)古细菌原界(Archaebacteria) ,包括产甲烷细菌、极端嗜盐菌和嗜热嗜酸菌;(2)真细菌原界(Eubacteria) ,包括蓝细菌和各种除古细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3)真核生物原界(Eucaryotes),包括原生生物、真菌、动物和植物
63、菌种鉴定的基本工作步骤是什么,鉴定微生物遗传型的核酸的分析指标有哪些?
答:(1)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2)测定一系列必要的鉴定指标;(3)查权威的菌种鉴定手册。通过核酸分析鉴定微生物遗传型(1. DNA碱基比例的测定,2. 核酸杂交法,3. 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4. 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
64、什么是原核生物,按Woese的分类系统包括哪些类群
答:(1)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被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亦即广义的细菌。(2)按Woese的分类系统包括真细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支原体和立克次氏体)和古生菌。
正在阅读:
微生物题库11-17
2010.06.10中国现代文学作业109-17
先进性教育谈心活动工作情况汇报09-08
生产网络的串扰分析07-26
2015年人教版年春五年级数学期中测试卷(无答案)11-11
和君创业-建筑产业研究报告3.706-02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安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07-17
一句话英语情书02-18
平安银行监管意见整改报告04-0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题库
- 微生物
- 关于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 引领教师教育改革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
-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
- 2018年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一模英语试卷
- 行车轨道安装
- 企业与公司法资料自2
- 六年级语文归类复习
- 如何用Ucinet生成网络结构图,只有excel中的原始数据
- 浙大中控DCS与PLC和单片机串行通讯的实现
-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政策解读
- 201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学案(必修2)--醇和酚完美版
- 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和答案
- “四舍五入法试商调商”练习课教学设计 - 图文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 融创-合生创展品牌研究报告
- 铁路货物运输组织习题1
- 《冬日看海人》教案-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 《成本会计》习题及答案
- R语言判别分析实验报告
- 新海高中录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