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汉语研究十五讲笔记

更新时间:2024-04-05 21: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讲:结构理论与结构层次分析 1、 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2、 替换:在一个语言组合里一个语言项目替代另一个语言项目的过程。 是语言研究中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

等量替换:替换不改变结构的长度。 看书→看报、看戏

超量替换:看电影→看中国电影

不等量替换:替换一定改变结构的长度。

差量替换:喜欢看电影→喜欢看

3、 扩展:一个句法结构由简单变为复杂。

A扩展式在长度上超过模型

条件 B扩展式与模型能有替换关系,即能在相同语境出现。

C模型中被替代的语言项目,到扩展式里,在那个用来替代的语言项目中居核心地位。

*他爱干净→他爱干净的孩子 (扩展通过替换实现,但替换不一定都造成扩展)

A更迭性扩展 老师的衣服→我的老师的衣服 做作业→做完作业 他去→他去北京(定补宾) XZ → XYZ

类型 B组合性扩展 去→我去 批判→批判康德学说 吃饱→吃饱肚子 XO → XY

C插入性扩展 看完→看得完/看不完 AB → ACB

4、 语言结构层次性:①语言结构的层次性对句法结构来说是隐性的。发现敌人的哨兵

②语言结构的层次性是句法结构的基本属性之一。

5、结构的层次分析: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将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结构的层次分析。

由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找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部分,因此又叫“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IC分析法”。 由于层次分析基本二分,所以又叫“二分法”

①美·布龙菲而尔德——首先明确提出并建立

赵元任——最早用之描写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口语语法》 ②层次分析的两个内容:切分、定性 5、 层次分析作用:①适用面广

②能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

③有助于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

6、局限:只能揭示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语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关系。

鸡不吃了

他的篮球够漂亮的了 她的毛衣织得好 关心的是她的母亲 连他都不认识吗

7、“跟X’一样”(比较) 眼睛长得跟小张一样 (跟?不一样) “跟’X一样”(比拟) “像 X似的” 脑袋跟木头一样、脑袋像木头似的 (不像?似的) “像 X似的” (动宾结构)

第四讲:变换理论与句式变化分析

1、产生:层次分析有局限,变换分析法应运而生。

2、变换分析法:是一种语法分析手段,它是利用语言中的变换关系来进行推导验证的方法。

利用由相同词类构成的相关句式之间的可能的联系,通过由变换式所提供的新语境来

观察各语法单位的不同特性达到给句式分类定性或分化歧义的目的。 ①“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名[施]+在+名[处]+动+名[受] A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我发现敌人的坦克时我是在飞机上) 名[施]+发现+名[受]+时,名[施]+是+在+名[处] B他在书上发现这个不同的词语

(他发现的这个不同的词语是在书上) 名[施]+发现+的+名[受]+是+在+名[处] ② 动词[及物]+的+名词语 “关心的是她的母亲” A式:关心她的母亲

B式:关心这件事的是她的母亲 ③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台上坐着主席团(静态) → 主席团坐在台上 A: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C: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 台上演着梆子戏(动态) → 台上正在演梆子戏

B: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D:名词L+正在+动词+名词语 3、变换分析的依据: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⑴同一意义可用不同句法格式表达—存在大量同义格式 ⑵有限的句法格式表达无限的意义—存在大量歧义格式

⑶包含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间存在内在结构关系 4、变换原则:(朱德熙·平行性原则)

①变换矩阵:原句式和实例 变换关系 变换式和实例 ②③纵:左纵例句形式及语法意义必须一致;右同。

④横:共现词的语义结构关系(低层次的语义关系)必须一致。(施受处等) ⑤横:左右语法意义(高层次的语义关系)上的差别一致。 (静态动态)

? 病人在床上躺着 — 病人躺在床上 ? 书在地上堆着 — 书堆在地上

? 孩子在马背上跳着 — 孩子跳在马背上* ? 对联在门上贴着 — 对联贴在门上 ? 刀在石头上砍着 — 刀砍在石头上*

5、作用:更有效地消化歧义格式;有助于探究更深入的语法规律。 (层次分析能分化的歧义句式,变换分析也能;

但能用层次分析分化的歧义句式尽可能用层次分析,不必用变换分析。)

6、局限:不能解释造成歧义句式造成的原因。

第五讲:特征理论与语义特征分析

1、语义特征分析理论:把某一小类实词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语义要素,用于解释说明这些格式同其他格式相区别原因的语法分析理论。

①产生原因:变换分析可以分解歧义句式,但不能解释造成句式歧义的原因。

②“语义特征”:a.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因

b.说明某个句法格式中,相同的词类有的能进入,有的则不能进入。

(综合概括具体的句法格式得到,不能离开具体句式单从词汇角度概括语义特征。)

2、实例

①A.式 “名L+动A +着+名” 动A [+使附着] 台上坐着主席团 B式 “名L+动B +着+名” 动B [-使附着] 台上演着戏 ②“形容词+(一)点儿” 语义特征:[-贬,+可控]

③“名[施]+动+名[受]+给+名[与]”

A类:他送(卖还交)了一本书给小王 动词A:[+给予,-取得,-制作] →他送给小王一本书

B类:他偷(要取买)了一本书给小王 动词B:[-给予,+取得,-制作] →他从别人那里偷了一本书给小王

C类:他做(刻画煮)了一个东西给小王 动词C:[-给予,-取得,+制作] ④“动词+了+时量+了”

动词A:死、伤、断、熄、塌、娶 [+完成,-持续,-状态] 死了三天了 动词B:等、盼、哭、病、想、养 [-完成,+持续,-状态] 病了三天了

动词C:看、听、讲、学、浇、剪 [+完成,+持续,-状态] 看了三天了(2种歧义) 动词D:挂、插、贴、摆、戴、吊 [+完成,+持续,+状态] 挂了三天了(3种歧义) ⑤“名词语+了”

名词语:[+系列推移性,-非循环起始性] ⑥副词+名

程度副词:很青春、太CCTV 范围副词:都大三了

3、作用:A解释句法歧义并分化:

B说明看似相同实为不同格式

4、局限:A不进入格式,语义特征难以看出来。

B语义特征的归纳,需要抽象概括,有难度。

第六讲:配价理论与配价结构分析

1、配价分析:利用动词与不同性质名词之间、形容词与不同性质的名词之间、名词中隐含谓词与不同性质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某些语法现象,这种研究和分析的手段就叫“配价分析”。

2、产生:借用化学中的“价”,引入语法研究的是法国的特斯尼埃

中国最早运用的是朱德熙“动词语+的”

3、动词的价:

0价动词:动0 地震、下雨(自然现象)

1价动词:动1 休息、咳嗽(不及物动词) 2价动词:动2 爱、参观(及物动词)

3价动词:动3 给、送、告诉、退还、赔偿、赠、 ①“动词语+的”

a游泳的、休息的【一价】:

未出现关联名词,可做主、宾。游泳的都已买了票;他骂了游泳的。 如果出现,则不能作主宾语。如:他休息的 b讨论的、反对的【二价】: 未出现关联名词(施or受事),出现其中一个,则指另一个. 我反对的是他,把反对我的都叫来。如果都出现,则不能作主宾。 c给的、租的【三价】

未出现关联名词(施受与)。 不租的举手;小张,我是不租的;不租的是这间房;

②P(歧义指数)= n (配价数) - m (出现成分)

P=0, 不能单独作主、宾指人或物。 注:A分析的仅仅是“的”字短语。 P=1,能单独作主、宾,但无歧义。 “支持我的人” P=2-1

P=2,能单独作主、宾,有2个意思。 B“我浇花的” P=2-2=0,但可作主、宾 P=3,能单独作主、宾,有3个意思。 4、形容词的价

1价形容词:形1 大、漂亮 (一般都是)

2价形容词:形2 热情、负责 (能受“对?”修饰的)

情感态度类:恐惧、热心、气愤、麻木、客气、友善

二价形容词 经验认知类:在行、精通、熟悉

有用无益类:有用、有害、有利、无用、无益

格式:? 对 ? (很)+ Adj

歧义格式:对?的+ Adj 对小王的热情;对他的严格;对老李的麻木

(歧义原因:“情感”类形容词,可以看作是“某人”的“持有”,也可以看作是“针对”“某人”。)

5、 名词的价

0价名词:名0 大海、空气(不要求与其他名词构成依存关系) 1价名词:名1 哥哥;质量;抽屉(领属:称谓、属性、部件) 2价名词:名2 意见、兴趣、态度(抽象)

情感态度类:感情、灵感、反应、好感、态度 见解论点类:看法、偏见、结论、印象、感想 二价名词 作用意义类:效果、意义、吸引力、益处 方针政策类:政策、方针、举措、措施 “对?的+ 名” [二价、抽象、双音节] 同样有歧义 “对?很有+ 名”

第七讲:空语类理论与空语类分析

1、语类:对某些充当特定句法成分的词和词组,或者由词和词组充当的特定句法成分所做的一种更加抽象的概括。

空语类:语句中的某些句法成分位置上没有出现的名词性成分(词和词组)。 2、与“省略”区别:

①省略的成分不限于名词

②省略指没有出现的具体的词,空语类指的是一个名词占据的“位置”。 ③省略带有随意性,据上下文而定,而空语类具有强制性、抽象的系统性(根据核心动词推断)。 3、语迹:名词移动后原来位置上留下的痕迹。 4、汉语确定“空语类”的难点

因为汉语的语法结构没有英语那种主谓一致关系和动宾粘着关系,宾语常常可以省略姑且不论,而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前的名词不但有时可以没有介词之类的标记,哪个是真正的主语和宾语,或者说有几个主语位置和宾语位置不好确定。 ①汉语空语类的确定(沈阳的操作原则)

预选NP原则:所有可能出现在结构中的名词成分

V前NP原则:预选NP中必须并且只能找出一个V前NP,这就是主语。

V前NP—动词前、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加介词(被动的“被、给除外”) V后NP原则:能放在动词后,能放几个。

② 汉语空语类的分类

省略型空语类:省略e 老王病了,所以他今天没来公司。 老王病了,所以e今天没来公司。 移位型空语类:语迹t [s(那几件衣服i )他洗了ti ] [s他(把那几件衣服i )洗了ti ]

隐含型空语类:隐含P 我请他i下午P i去学校。 我i答应他下午P i去学校。

5、空语类与“成分提取”:

转指X的:可以独立使用并有指称作用的“x的”,例a。

自指X的:不能独立使用并且没有指称作用的“x的”,例b。

a1.他开的车出过事故。 a2.他开的(=车)出过事故。

b1.他开车的技术数一数二。 *b2.他开车的(=技术)数一数二。 成分提取:就是要在“转指X的”的“X”中“提取”出一个主语或宾语名词和造成一个名词空位,

这个“空位”就是“空语类”。

如果“X”中提取的空位超过1个,也就是有多于1个空语类,就会造成“x”有多种转指的可能;

他开的车=他开的 开车的人=开车的 开的=人/车

如果“X”中没有发生提取,也就是没有空语类,就成了“自指X的\。 他开车的技术≠他开的

6、英语“that X”与汉语“X的”的异同

不同:①“that x”只能当从句定语,决不能丢掉N独立使用或相当于名词那样来使用。

汉语“x的(N)”中如果是包含提取空位的“X的”,则这个“X的”就可而独立使用。 a.我喜欢妈妈买的(衣服)。

b.*I like (the skirt ) that mother bought for me very much.

②英语“that x”中有没有发生提取和存在空语类,汉语的情况就复杂一些。

a.你先搬他捆了绳子的(箱子)。 b.我没浇过水的(花)都死了。 c.孩子考上大学的(家长们)留下。 d. 自己开伙做饭的(年轻人)挺多。 a、b,“单宾多系动词结构” (盖被子)

捆绳子—VP+NP(动与工具) 捆箱子—VP+NP(动与受事) 浇水—VP+NP(动与材料) 浇花—VP+NP(动与受事) c、d,一价名词,在语义上要求一个相关成分连带。

“孩子”必须能与领有名词构成组合名;如“某人的孩子,某家的孩子”。 “自己”必须能与同位名词构成照应性名词。如“我自己,你自己,他自己”。

第八讲:移位理论

1、移位:动词论元名词向前向后移动位置。是原型结构中的论元NP成分位置的移动。

原型结构——NP1+V1 那只羊跑了

NP1+V2+NP2 邻居杀了一只羊 NP1+V3+NP2+NP3 邻居送了我一只羊 倒装:倒装的成分必须能回到原位置,是一种表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的成分位置变化。 移位的成分不一定都能移回原位置。是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的成分位置变化。 2、多重移位分析: ①简单动词主语把字句:(爆炸、活动、成立、昏迷、断、烂、漏、瞎、肿、塌) 动词是V1,允许NP1由主语移向宾语位置。即由动词前移到动词后。 “把”字句:把宾语位置的NP1再移到动词前来。 Eg.矛盾暴露了-暴露了矛盾-把矛盾暴露了

脚崴了-崴了脚-把脚崴了 ②动结式主语把字句:

VP1是一价动词短语,允许NP1由主语移向宾语位置。即由动词前移到动词后。 “把”字句:把宾语位置的NP1再移到动词前来。 Eg.我们累坏了-累坏了我们-把我们累坏了

好多人病倒了-病倒了好多人-把好多人都病倒了 ③得字式主语把字句:

NP1由“V得”主语移向“V(a)P”主语位置。即由“V得”前移到后。 “把”字句:把向后移的NP1再移到动词前来。

Eg.我愁得大病了一场——愁得我大病?——把我愁得?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高兴得他?——把他高兴得? 小王吓得睡不着觉——吓得小王?——把小王吓得? 桌子擦得亮亮的——擦得桌子?——把桌子擦得? 我追得直喘气——追得我?——把我追得? ④动结式把字句:

NP是补语动词的“主语”,都是可多重移位的某种类型的“主”而非“宾”。 把字句中的NPb ,都有“多重移位”的性质特点。 Eg.哭肿了眼睛——眼睛(哭)肿了——把眼睛哭肿了 踢破了鞋子——鞋子(踢)破了——把鞋子踢破了 打通了电话——电话打通了——把电话打通了 小结:“把”后面的NPb,都一定是某种“主语”。且一定是后项结构的主语。

如果不是,就不能多重移位成为NPb.

Eg.他喝醉了酒 — ×他把酒喝醉了

酒他喝醉了-—酒喝醉了他-—酒把他喝醉了 (喝完了) 她唱红了这首歌

把字句语义:1、NPb受到某种处置或支配 2 、NPb具有被陈述的某种结果或状态。 3、非论元性句首NP:不受动词支配,不直接联系结构中的论元位置。

只能出现在动词前,表“时间、处所、关涉”等名词词组。

论元性句首NP:与论元NP有密切联系,是动词支配的论元成分。 可以在动词后作宾语却出现在动词前,表“受事”。 两类句首NP区别:非论元性句首NP不是句法成分移位造成的,

论元性句首NP一定是句法成分移位造成的。

比较:礼堂里(我们)开大会 大会(我们)不开了 那起事故(我们)写了报告 报告(我们)写好了 分裂移位: ①分裂前移

a.我刚浇过花—花我刚浇过()。 动词后有语迹。 b.我刚浇了花—花我刚浇了水。

你快吃了药 —药你快吃了它。 单宾多系,语迹被另一个覆盖;或语迹被代词复指。 c.我刚浇了花 — 花我刚浇了这盆。 (句首名词成分只是原论元NP的一部分, 你快吃了药 — 药你才吃了一片。 留在原位的直接受动词支配。) 【a、b是由动词后论元NP整体移位过来的,为典型的“论元性句首NP”】 【c是论元NP的分裂移位造成,可称为“非直接论元句首NP”】 √论元NP整体移位后,原论元位置要么出现“语迹”,要么出现“复指代词”,这样移位成分与原位置的“语迹”或“复指代词”就构成一种“约束关系”:即两个成分的所指类型和语义所指范围完全相同,二者具有“成分同指性质”。(并且属于同一个“成分支配位置”) √由名词词组分裂移位形成的两个成分之间的所指关系不再是“约束关系”,存在的是“成分异指性质” ②广义的论元NP分裂移位

整体论元NP中任何具有指称作用的体词性成分,都可以经过分裂移位成为句首部分。 (可以是名词词组、修饰语,移位后可以不再受动词支配) Eg.我切了羊肉片— 羊肉我切了片

我才写了文章的开头— 文章我才写了开头 他折断了蝴蝶的翅膀— 蝴蝶他折断了翅膀 ③论元NP后移

Eg.两只小鸟落在树上了——小鸟落树上了两只 老王的心脏病又犯了—老王又犯了心脏病 动物园一只狗熊跑了—动物园跑了一只狗熊(原论元NP中分裂后移的成分是真正论元NP) √分裂后移——“存现结构”

原论元动词前NP是一种狭义的领属性NP:分裂后移后,表“领”的定语留在原位,并改由这个成分充当主语,是“非直接论元句首NP”。后移的成分才是真正的论元NP。

他(的)老伴儿死了 — (他)死了老伴儿 他(的)老毛病犯了— (他)犯了老毛病 衣服(的)扣子掉了— (衣服)掉了扣子 工厂(的)围墙塌了— (工厂)塌了围墙

√分裂前移——都是假性论元NP移位。留在原位置的才是受动词直接支配的,前移的成分

成为“非直接论元句首NP”,不受动词支配。

√分裂移位都会造成一种形式上的假象:多一种论元成分。 不管怎么移位,语义角色始终不变。(分裂到前面的比留下的范围大) ④分裂前移2种情况

A论元NP定语成分分裂前移: 他锯木头板条 → 木头他锯了板条

他编柳条筐 → 柳条他编了筐

他折断了蝴蝶的翅膀 → 蝴蝶他折断了翅膀

B动词后论元NP的中心语前移: 我只抽万宝路香烟 → 香烟我只抽万宝路

他可送了我不少礼物 → 礼物他可送了我不少 你一定要多吃新鲜的蔬菜 → 蔬菜你一定要多吃新鲜的 (一价V) 我的一个钱包掉了 整体移位 V1+NP1 我掉了一个钱包 分裂移位 NP1定+ V1+ NP1中 NP1中+ V1+ NP1定 NP2定+NP1+ V2+ NP2 刚从国外回来的,领导表扬了小王。 (二价V) NP1+ V2+ NP2 NP2+NP1+V2 领导把刚从国外回来的小王表扬了 NP1+NP2+V2 刚从国外回来的小王被领导表扬了 NP2+V2+ NP1 一锅饭吃了20个人。 草食动物、汽车租赁公司 NP2中+NP1+ V2+ NP2定 小王,领导表扬了刚从国外回来的。 V2+ NP2+的+ NP1 贴身保镖、言情小说、适龄青年 NP1后移,进入交际状态,倒装 还怕了你,我。 (三价V) NP2+ NP1+ V3+ NP3 刚从国外回来的小王, NP3中+NP1+ V3+ NP2+ NP3 书,领导给了刚从国外回来的小王一本。 NP1+ V3+ NP2+ NP3 领导给了他一本书 NP3+ NP1+ V3+ NP2 那一本书, 领导给了刚从国外回来的小王。 NP3定+NP1+ V3+ NP2+ NP3中 小李买来的, 领导给了刚从国外回来的小王一本书。 NP2定+NP1+ V3+ NP2中+ NP3 中国留学生,他只给过小张一些资料.(同位) 第十讲:约束理论与语义所指分析 1、 语义所指:

句子里面的词语成分与外部客观世界中的哪个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物相联系。(广义) 句子里面某个成分A与句子里面的另一个成分B是不是指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狭义) √ 只有当A是“代词”(人称、反身)或是“空语类”时,才涉及与B的所指关系。 2、“语义所指”主要研究的问题:第三人称代词、反身代词、空语类。

①反身代词一般出现在宾语位置,与已出现的名词成分同指,表示其行为动作发自于自身。Eg老王试图自己解决问题。

老王知道自己喜欢小李。 老王认为小李喜欢自己。

②空语类的语义所指关系主要就是确定空语类与结构内某个名词同指或不同指。 [老王i说[小李j不认识(ei/j/k)]]。 [ 老王i说[(ei/ j )不认识小李k]]。

3、统治原则:一个节点可以“统治”其平行节点和平级节点以下的节点,但“不统治”其上级

节点和本身下级节点。 NP节点统治VP节点,也统治V/NP节点。

人称代词所指规则:位于被统治节点上的成分如果是名词(非人称代词),不能与统治节点

的任何成分同指。

Eg:(1)小芳i嫉妒(那些)认识她i的人。 (2)她i嫉妒(那些)认识小芳k的人。

S 缺点:没有说明在什么情况下名词和人称代词一定同指。

他i喜欢小李j 。 NP VP 他i的妈妈j喜欢小李k。 V NP

NP

VP V NP

反身代词所指规则:反身代词一定与其最内层的统治节点上的名词同指,又叫“局部统治”。

S (1)[老王i批评了自己i]

(2)[老王i知道[自己i错怪了小李j]] NP VP (3) [老王i知道[小李j批评了自己i/j]] V S

NP VP

V NP

4、约束原则:

①“照应词”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即必须与域内指人名词同指) Eg:[小王i喜欢自己i]

小王i知道[小李j喜欢自己j]] [小王i喜欢自己i的照片]

小王i知道[小李j对自己j的评价]

②“代名词”在管辖语域内自由(即不可以与域内指人名词同指,但可以与域外名词同指) Eg:[小王i喜欢他j]

小王i知道[小李j喜欢他i/k]] [小王i喜欢他j的照片]

小王i知道[小李j对他i/k的评价]

③“指称词”在管辖语域内外永远自由(即不管与语域内还是域外的指人名词都不能同指) Eg:[小王i喜欢那姑娘j]

小王i知道[小李j喜欢那姑娘k]] 她的弟弟认识小王

5、问题:凡是能用照应词的地方就不能用代名词,凡是能用代名词的地方就不能用照应词。

?老王i看到了自己i的照片。 老王i看到了他i/j的照片。 6、简单句内人称代词规则 ? 在句子S内,当NP1统治NP2时,若NP2中“他”是中心语,则NP1的中心语不能

与之同指;若NP2中“他”是修饰语,则NP1的修饰语不能与之同指。 小王喜欢他。

小王的老师喜欢他。

小王(我、你)的爷爷喜欢他的孩子。 7、练习

画出树形图并说明相关“原则”“规则” 小王的姐姐喜欢她自己。 小王说姐姐喜欢她。 他的妈妈喜欢小李。

小李的老师认识他的弟弟。

第十讲:指向理论与语义指向分析 1、语言成分之间的“相同”“相关”关系

语义所指是语言成分之间的“相同关系”,当然也是“相关关系”。 语义指向(semantic orientation)是“相关关系”。

Eg老李认为他做得很对。 (“老李”与“他”是否相同,也可以说是否相关) 老王吃光了,老李吃饱了。 (“光”“饱”与什么相关)

·语义指向不一定只是关于名词的语义指称问题,也包括其他实词(v、a、ad)的语义指称问题;专门指一个成分与另两个、多个成分中的某一个具有“相关”的关系。

·语义所指问题可看作是语义指向问题,语义指向问题则不一定都能归为语义所指问题。 2、语言成分之间的 “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句法结构关系:结构中成分与成分之间具有主谓、动宾、动补、定中、状中、联合等表面上能看到的形式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结构中成分与成分之间具有动作与施受、工具、对象、处所及事物的领属等背后隐藏着的语义关系。

她的毛衣织得好。(“毛衣”和“织”之间无结构关系,但可以有“动—受事”语义关系;

“她的毛衣”:偏正结构,但是语义上可能是“领属”也可能“非领属”关系)

鱼不吃了。(主谓结构,却有“受事—动”和“施事—动”的语义) 她唱红了这首歌.

·相同的句法结构形式具有的语义关系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反。 吃面包 / 吃食堂 / 吃快餐 / 吃大碗 / 吃老本

狭义的语义指向主要指当一个结构中某个成分可能与另两个或以上成分都具有语义关系时,如何确定其中实际发生的一种语义结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几个选一个”的问题。 这药你快吃了它。(“药”与“它”指同一件东西) 水我都浇了花了。(同时支配)

小李刚死了父亲。文章我写了开头。(动词可支配两个名词) 他在火车上写标语。反对的是他。(两个谓词成分)

3、 语言成分之间的“多指单义关系”与“多指歧义关系”

多指单义关系:结构上某个成分可能与其他多个成分在语义上相联系,

但不会造成不同的理解。

多指歧义关系:在某一类结构中,某个成分不但可能跟多个成分在语义上相联系,

而且这些语义联系在理解上也是不确定的。

他崴了脚。(脚崴了/*他崴了。)

老王答应我再写一篇。他在桌上写字。(不知道跟哪个成分联系) 他追得我直喘气。我骑累了马。(重合,必须隐含一个,不易看出) 进口彩电、发现了敌人的哨兵、走了一个小时了、

砍坏了 砍光了 砍累了 砍钝了 砍快了 砍疼了 砍坏了 4、汉语语义指向分析:

①动词和名词之间支配性语义指向关系:指谓语中心语和被支配语的语义指向关系

贪污了厂里一笔巨款 .找二楼老王 (*找二楼 ; 找老王)单焦点指向 切萝卜丝 编柳条筐 ( 编柳条 ; 编筐) 多焦点指向.

A如果动词支配的名词词组是由两个都可以受动词支配的同一语义类的名词组成,动词的指向有唯一焦点.

东西没吃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

面包吃得不多,只吃了一个面包. (一个,面包 ) 为同一语义类名词.

B当一个名词词组中两个同语义类名词要分开在一个结构中共现时,就只能指向语义范围小的部分.

女朋友最喜欢玫瑰花. 花女朋友最喜欢玫瑰.

我吃了妈妈买的面包. 面包我吃了妈妈买的. 妈妈买的我吃了面包.

(玫瑰花 拆分为 玫瑰和花 花范围大于玫瑰 语义指向玫瑰) (妈妈买的面包 拆分为 妈妈买的和面包 ) ②多个动词和多个名词之间的选择性指向关系: A指向关系由动词的类别造成.

我们 n1 进行v1了企业职工 n2考察 v2. 【“我们”是“考察”的施事.】

我们 n1得到 v1了企业职工 n2拥护 v2. 【“我们”是“拥护”的受事.】结构层次相同 B由结构的形式造成

孩子n1哭 v1肿v2了眼睛n2. 【孩子哭; 眼睛肿; *孩子肿】 孩子n1砸 v1碎v2了玻璃n2. 【孩子砸; 玻璃碎;*孩子碎】

孩子n1听 v1烦v2了说教n2. 【孩子听; *说教烦; 孩子烦】 带宾语的: 把 玻璃砸 v1碎 v2了

*把说教听烦了 把孩子听烦了

结论:凡是能够换成把字后面的名词,都与动词2有动名的语义指向关系. ③动词与名词之间存在的特征性指向关系

A (在)汽车上看书 *书看(在)汽车上 (事件发生的处所) *(在)靶子上射箭 箭射 (在)靶子上 (事物趋向的处所) (在)黑板上写字 字写(在)黑板上 (事物存在的处所) B 修好了 晾干了 洗干净了 修坏了 买大了 挖浅了

挖深了 剪短了 切薄了(VA动补结构,补语形指向名词,可以加把) 形有褒义时,句子产生实现的结果,如洗干净了。 形有贬义时,句子产生偏离的结果,如修坏了 。 中性:形与动词1是逆向关系(剪短为顺向),那么剪长了只表偏离的结果。

形与动词1是顺向关系或没有顺逆关系时,就有实现和偏离两种意义.(如:挖深了) 结论:意义的不同是由于不同类的形跟受事名词的搭配特征指向不同造成的. ④修饰语可能多指向但语义指向关系比较确定: 不很好 ( ”不”指向“很好”,”很“修饰中心词好。) 很不好 (“不”修饰“好“,中心词为”好”)

A不同位置修饰语有不同语义指向。不去图书馆借书 只他昨晚写了一封信

他只昨晚写了一封信 (“只”类强调,修饰成分挨着修饰的焦点) 我刚看完这本书 (“刚”指向谓语)

我们应该相互帮助. (”互相“指向主语”)

总共招收五个学生. (总共“指向数量词”五个”) (都为状语) ⑤修饰语多指而且语义指向关系不确定 A 多指单义关系:

老王喜滋滋的炸了盘花生(老王喜滋滋的/*花生喜滋滋的/*炸(这个动作)喜滋滋的) B多指歧义关系:

这些点心他们几个都吃了 (对比这几个人都吃了 这些点心都吃了)

老王一早上就写了三封信 (通过口语上的重读或用上下文的关连可以消除歧义.) 多指歧义关系

a 副词的指向问题(产生歧义原因) ㈠副词本身有很多意义

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错 递进甚至 产品都通过了检验 总括全

汤都凉了 甚至,已经,全部 ㈡副词的某个义项,有不同的指向

我和他都看见了 总括前面连词词组我和他 小王都看见谁了 总括后面疑问词谁

㈢都总括前面的成分,但这些成分可有不同的意义类型 全体同学都参加 总括统指性成分 每位同学都参加 总括逐指性成分

㈣总括成分可以有不同的结构类型

每逢节假日领导都来问候 (总括成分节假日为时间名词) 公路两旁都是成片的白扬

“都”既可指向前面成分,又可指向后面成分,既可指向名词成分,又可指向谓词成分。 b介词的指向问题(主要是在字做状语时的指向问题) 老王在房顶上发现了敌人 c否定成分的指向问题

他不是父亲。 否定父亲的外延关系相对某人

否定父亲的内涵特征有孩子 否定父亲的内涵特征成年人

⑥综合:结构中修饰语成分和中心语成分的语义指向关系

㈠V好N 开好车(就睡吧) 表完成义的动词后缀,作完某事以后 (认真工作)开好车 表结果义的结构补语,把某事做圆满

(我不愿意开旧车)喜欢开好车 表事物性质义的定语,做某种比较好的事或选择 消除歧义的三种方法:

开好车 成分插入 开好了车 可表作完某事以后

成分位移 把车开好 可表把某事做圆满

隔开V与好N 开了好车 可表做某种比较好的事或选择

㈡老王有个女儿,很满足。 老王有个女儿,很漂亮。 老王有个女儿,很骄傲。(是否有歧义,指向什么)

第十一讲:范畴理论与语义范畴分析

语法意义:通常指不是由词语、语境、推理产生而是由语法形式产生的意义。 语法范畴/语义范畴: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

(狭义)词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又叫“语法范畴”。

语义范畴类型

(广义)句法范畴: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又叫(句法)语义范畴。

A词法范畴:主要指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综合性语言)中的一些语法意义类型。可分成两种。 体词属性范畴:即综合性语言中由名词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性 在语法意义上作用已不大明显。

数 某些语言中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单数/复数,动词三单变形) 格 某些语言中表示名词与其它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 有定和无定 某些语言中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

谓词属性范畴:即综合性语言中由动词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时 某些语言中表示V所反映的动作发生时间和说话时间关系的一组特

征。(现在/过去/将来)

体 某些语言中表示V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

(进行/完成/未完成等)

态 某些语言中表示V与主语名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被动) 人称 某些语言中表示V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不明显。

√汉语属于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

㈠汉语中可能不存在某种属于词法的范畴意义。 (人称 、性、数)

㈡很多在其它语言中属于词法范畴的意义在汉语中并非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

a没有“格”范畴,靠虚词、语序等句法形式来确定;

b没有定或不定冠词或其它词形变化来区别名词“有定无定”,而用指量词或数量词表示。这本书读完了/书买回来了(动词前的N不管什么形式都是有定的) c用词汇形式表示动词的“时”。 如“他将去上海” d动词后面加助词表示相应的“体”的意义。

“V了”表完成,“V着”表持续,“V起来”表动作开始,“V过”表经历等。 e汉语表示主动和被动的“态”的意义时,主要是利用语序变化。 主动句:“施 动 受” 被动句:“受 介 施”

B句法范畴:只要是句法结构形式体现出来的某一种语法意义,就都可以归入“语义范畴”。

对汉语显得特别重要。

㈠句法手段:词类的搭配选择、语序和虚词、句调和语气

语义范畴: 类别范畴 、 关系范畴 、句式语气范畴 (各种语言)

㈡汉语更细更多类别,甚至其他语言中表现为词法范畴的一些也可归入汉语的”语义范畴“。

时间范畴、空间范畴、数量范畴、领属范畴、自主范畴、动态范畴、顺序范畴、持续范畴、趋向范畴、 指示范畴、情态范畴、体貌范畴、程度范畴等。(汉语中大量语法现象和自主范畴、顺序范畴意义有关)

1、自主指用来区别汉语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动作行为的某些差别的一种语义范畴。

自主动词:看、听、说、写——施事者有意识地发出的动作行为,动作者一定是“施事”,谓语表“动作行为”。 非自主动词:病、长、醒——不是有意识发出的,动作者是“主体”,谓语更多表“变化或属性”。

可分析大量句法结构和语法意义的差别: a使动结构:积极使动结构(自主动词)、消极使动结构(非自主动词) b动补结构:自主动词——加“开”(趋向)。 加“下去”(时间延续)。 加“上”(目的) 念书→念上书了(非自主)

加“到、着”(得到) 找、买→找到、买着(非自主)

2、顺序范畴:只有具有顺序意义的名词才可直接充当谓语(包括受时间、范围副词修饰,后可加了) A多个名词的组合:诗人杜甫、省会太原

B定中偏正结构中多个定语:大体是“时间>空间>颜色外观>质料功能”。 (对立项少的>对立项多的)

C (虚词)语气词: a表时态——了、呢1、来着 b表疑问或祈使——呢2、吗、吧1、吧2

c 表说话人态度或情感——啊、呕、呢3、哎 顺序固定,[a>b>c] 遵循“词语数量由小到大”的顺序原则。(换角度:语义接近) 3、时间范畴 ①跟名词有关的时间范畴意义:时间(名)词 时点(时刻)时间词 定位性 时间词

时段(时长)时间词 历程性

相对时间词(时间词所指变动不定,如过去、将来、去年等)

时间词 周期不连续的 (初伏、中伏、一更、两更等) 绝对时间词 元素不连续的(元旦、春节、立春等) (固定且循环) 周期连续的

元素连续的(春天、冬天等) √时间词连用构成主谓、同位结构的规则: a相对时间词>绝对时间词

b都是绝对时间词,则周期连续时间词>周期不连续时间词

c都是周期连续的时间词,则差不多可互为前后。更常见的是元素连续>元素不连续。 √时间词连用构成偏正、联合结构的规则:

偏正:时间范围大的>时间范围小的 (有时中间可加“的”) 星期五晚上7点 上古先秦时代 联合:两个时间词必须属于同系列,且一定遵循时间发展顺序。

(有时可加和、或、还是。)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决惩治腐败。 ②跟动词有关的时间范畴意义:

a动作行为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意义。

b谓语动词的“时体”,即关于动作开始、进行、完成等时间体貌的意义。

现汉里表“时体”的标记:了(完成体)、着(进行体)、过(经验体)、

起来(开始体)、下去(持续体) 谈起来、说下去 来着和特定条件下的“的”都可标示已然体。

汉语的“时”,更多依靠加上表示“过去”、“现在”、“未来”的词语表示。 c动词本身表现出的时间特征。

时间意义可用三个语义特征标示: [±完成]、[±持续]、[±状态]

郭锐:根据动作在时间轴上表现出的“起点”、“续段”、“终点”的时间过程性质给动词进行时间特征分类。 动词类别 时间特性 无起点无终点 有起点无终点 有起点有终点 无起点有终点动词 点(瞬间)动词 例 是、等于、以为、作为 认识、知道、当心 坐、住、爱、依靠 离开、灭亡、消除 来、忘、看见、收到 动词性质 状态 状态 变化 变化 动作 静态 动态 Va Vb Vc Vd Ve √汉语中要表示现实发生的状况a有些动词结构就要加“着、了、过、正在、呢”等,否则就只能表非现实的状况(祈使、意愿、计划、规律、习惯等)b有些不必加就可以表现实状况 c有些不管加不加都可以表现实状况, a他抽烟。(习惯)他看电视。我去上海。(意愿)猫吃老鼠。(规律) ——动态动词 b他姓王。我认识他。他喜欢猫。小刘是大学生。 ——静态动词 c他看见一个人。他看见了一个人。 代表团昨天到达北京。代表团昨天到达了北京。 ? “不”与“没”的否定:“不”否定的是非现实情况(如习惯、意愿、规律),“没”否定的是现实状况。

他不抽烟。 我不去上海。 狗不吃老鼠。 他没抽着烟呢。我没去过上海。狗没吃老鼠。

看见、到达。只能由“没”否定,所以即使不加“了”也只能表示现实状况。

4、空间范畴

①跟名词有关的空间范畴意义 处所词:(广)表示地名、机构的专有名词或可以当作地方看待的普通名词。

(狭)本身就是处所,包含方位词。

形状:某个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形状显示出来的空间特点。

这种空间主要通过方位词组(NP+F)中的方位词F作为“确认值”来确定名词NP所具有的空间性质,即通过F来确定NP.从这一角度看,物体占据空间范围的形状有点、线、面、体的区别.(内、上、下)

方向:指某个物体所面对的方向显示出来的空间特点。通过(NP+F)中NP确认F。通常都要出现

一个表示具体物体或环境的名词来作为方向的参考点,如果没有出现名词而直接说方位词,则是以说话人本身或说话的环境作为确定方向的参考点。

顺向互动模式:即将人自身的前后左右方位投射到物体上,二者方向完全一致。

如衣服、裤子、遥控器等,是人要进入其内部或持有这一物体来确定其方向。

面向互动模式:即将人自身的前后左右方位投射到物体上,二者方向完全相反。

如镜子、写字台、墓碑等。

√有生命、形体似人,其方位取决于自身的特性:感觉器官的一面为“前”。 √运动状态的物体:前进的方向称为“前”,相反方向称为“后”。(在烈士墓前一站下车) ②跟动词有关的空间范畴意义

句子中表达空间处所意义主要也都跟处所词有关,可以通过动词跟处所词相联系产生的处所义来表达。如:去北京、回学校等。

区分非VF动词结构和VF动词结构的处所意义:

a1(在)汽车上看书 a2 *书看(在)汽车上 非VF动词结构 b1*(在)靶子上射箭 b2箭射在靶子上 VFb动词结构 c1 在黑板上写字 c2字写在黑板上 VFa动词结构 5、数量范畴 ①数量词自相组合:同时间词

名量:一本、两张(专用)。一屋子、两桶(借用) ②数量词的类别 动量:一趟、三遍(专用)。看一眼、喝两口(借用)

时量:等一会儿、走了三天

③暗含:不用数量只用某个没有客观数量义的词表示的数量意义。

重叠(次次)、 “一+借用量词”(一屋子“满”) 虚指:表示的数量是故意夸张的“虚数”或“约数”。“三”“九”、看了半天、眨眼之间

④主观:带有对数量意义的主观评价;既可表“大”,又可表“小”。(不同的心理视角)

他吃了两个苹果。

干了就半天。一干就半天。 (表时间的数量词)

一会儿饭就做好了。不一会儿饭就做好了。 (肯定否定意思一样)

⑤ 数量词语对句法结构和词义表达的制约作用

? 对句法结构能否成立的制约作用

必须有数量词才能说 泼了他(一身)水。来这儿(两个)人。

挺干净的/一个房间 *挺干净房间

表动态的“着”排斥数量词 山上架着两门炮(静态)

空缺重复“再”排斥数量词 今天没了吗?明天再吃(两杯)吧。

? 对名词词组的移位形式的制约 工厂的围墙塌了→工厂塌了一堵围墙(移位后要加才能说) 6、领属范畴:客观世界中存在着物与物之间领有或隶属的关系。这种客观的领属关系可以为人们所认知,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表领属范畴的语法结构。

①领属结构体是由两个语义成分组成的,即领事(也称领格)和属事(也称属格)。

领事是领有者,它指称领有某物的物。属事是被领有者,即从属于领事的物。 “我的眼睛”中,“我”就是领事,“眼睛”就是属事。把领事标记为N1,把属事标记为N2。

②几个格式: a.N1+的+N2

b.N1+有+N2

c.N1+领有+N2 ( “具有”、 “拥有”、“含有”) d.N2+属于+N1 (或N1+隶属于+N2)

e.N2+是(属于)+N1+的 ( “归于”、“归属于”) f. N2+为+N1+所有

凡能互相变换的,N1和N2之间有领属关系; 反之,凡不能互相变换的,N1和N2之间无领属关系。

③ 领属词组对句法结构构成和变化的影响 a领属词组造成句法结构的性质变化。确定典型或狭义领属词组的标准—某些结构中动词前后的成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jo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