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18课《捞铁牛》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22 11: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8 捞 铁 牛

【教学要求】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熟悉”和“出色”造句。 3.能给课文分段并学习给课文归纳段落大意。 【重点难点】 的。

2.在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3.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来捞铁牛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又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

1

捞 铁 牛

2

??朝的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拴(shuān)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①铁牛是“拴浮桥用的”,说明了什么?]也被大水冲走,[②“冲断”浮桥和

3

“冲走”铁牛,说明了什么?]陷(xiàn)在了河底的淤(yū)泥里。[③这两句话交代了故事的哪些内容?]

4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洪水冲断了浮桥,拴浮桥的铁牛也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K]??水退了,浮桥得〔děi〕重修。[④“浮桥得重修”与下文有什么联系?]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⑤“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说明了什

1

知识点详解 ?

2

①不仅说明了铁牛的用处,也说明铁牛是非常重的,暗示了要把它捞出来的困难程度之大。

3

②说明了黄河的大水来势凶猛。

4

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宋朝的时候)、地点(河中府),讲了铁牛是做什么用的(拴浮桥)和它陷进河底

的原因(被洪水冲走)。

么?]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叫怀丙(bǐnɡ)的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重修浮桥时,怀丙和尚表示能把铁牛捞上来。

??丙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qián)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陷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shénɡ)子潜到水底,用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把绳子的另一头绑(bǎnɡ)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

6

子上。[⑦上面几句话中的“先、然后、再、又”和“熟悉、摸清、很粗的、结实的、紧紧的、牢牢地”等词语,分别说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备工作做好了。怀丙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chǎn)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渐渐减少,船身也慢慢向上浮起,拴铁牛的绳子越绷(bēnɡ)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上拔。[⑧“渐渐”“慢慢”说明了什么?]

??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怀丙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丙让人们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写怀丙和尚是怎样捞出一只只铁牛的。

87

5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5

④讲了需要打捞铁牛的原因。

⑤既说明了铁牛的位置,也说明打捞的难度。

⑥这句话通过人们的议论纷纷,从侧面告诉我们捞铁牛的难度之大。而怀丙说的话,不仅显示出了怀丙的胸有成竹,也引起人们对怀丙捞铁牛的方法的好奇,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6

⑦“先、然后、再、又”明确写出了怀丙工作的先后顺序。“熟悉、摸清、很粗的、结实的、紧紧的、牢

牢地”等词突出了怀丙和尚考虑非常周到,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周密。

7

⑧说明了船身向上浮的过程。

8

·舟桥·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给课文分段。

生字、新词投影,本课的配乐朗读录音。

一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 二 老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1.出示投影并播放录音,订正读音。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标出正确的读音。

(1)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 ) .(2)浮桥得重修。( ) .

(3)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 .

三 老师指导分析字形结构

1.课堂上讨论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充分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记字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字形。如“府、拴、笨”就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府”也可以用“熟字合起来”的方法记忆。同样一个字可以有许多种记忆方法,学生用哪种方法都可以。一些易写错的字,还可以用分析的方法来记,如“绑”需要绳子,因此偏旁是“纟”,“绑”时还要捆几道,因此中间是三横。

2.在记住字形的基础上做练习。 出示投影片。 比一比,再组词。

付( )帮(

府( )绑(

)全(

)拴(

)急(

)稳(

)内(

)丙(

) )

四 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1)学生能自己解疑的就让学生自己解疑,老师指导。

(2)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要借助工具书。如,学生对“浮桥”一词不理解,老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浮桥”就是在并列的船或筏子上铺上木板而成的桥。老师可进一步提问:“这种桥为什么叫浮桥呢?”学生经过思考明白这是因其浮在水面上而得名。这就为第二课时理解铁牛的作用埋下了伏笔。铁牛是拴浮桥用的,可见铁牛的作用多么大。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淤泥:河流、池塘等水底沉积的泥沙。 熟悉:知道得很清楚。 出色:格外好,超出一般的。

五 给课文分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各自然段的意思。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讨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第1自然段:拴浮桥用的八只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第2自然段:重修浮桥需要把铁牛找回来,在人们想不出办法的时候,有个叫怀丙的和尚说他能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3自然段: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第4自然段:怀丙指挥大家把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 第5自然段:怀丙指挥大家把铁牛拖到岸边再拉上岸。 第6自然段:怀丙指挥大家把八只铁牛都拖了回来。

3.让学生思考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意思,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也可分为四部分。四部分的分法见“课文详解”。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捞铁牛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捞铁牛的经过和结果。 4.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捞铁牛的过程。 2.朗读课文。

3.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投影片。

一 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学们,打捞沉到河底的船只或重物,现在做起来并不太困难,可是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宋代,就有人能把沉到河底的铁牛捞上来,多么了不起!他是谁,又是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的呢?读读课文,我们就明白了。

二 讲读第一部分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的是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第1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同时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年代(宋朝)及地点(河中府城外)。第二句讲铁牛被水冲走陷在了淤泥里。从“冲断了浮桥,冲走了铁牛”中,还可以知道黄河大水来势凶猛。

2.通过句子比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老师出示投影片:

(1)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陷在了淤泥里。

(2)黄河两岸拴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 比一比,哪句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后认识到:第(2)句中的“拴浮桥用的”这个短语说明了铁牛的用处,同时为下文捞铁牛埋下了伏笔。

3.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个意思?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这段共有三个意思:第一,讲捞铁牛的原因;第二,讲捞铁牛的困难;第三,讲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表示他能把铁牛捞上来。

4.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的原因。(重修浮桥,就需要用铁牛拴住浮桥。而现在铁牛被大水冲走了,只有把铁牛捞回来,才能把浮桥拴住,浮桥才能修好。)

5.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捞铁牛有什么困难。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1)铁牛很笨重,每只有好几吨重。 (2)陷在河底淤泥里,拔起来很费劲。

(3)铁牛埋在水底下,看不清具体情况,捞起来更困难。

6.指名读第2自然段第二句:“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老师提问: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悟出:这是从反面强调捞铁牛的困难大。指导朗读这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7.课文还有什么地方说明捞铁牛的困难大?

“议论纷纷”这个词。理解“议论纷纷”的含义。(许多人小声地说个人的看法。这里有困难大、无计可施的意思。)

8.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叫怀丙的和尚是怎么说的?把怀丙的话画出来,读怀丙的话,然后说说你对怀丙的话有什么想法。(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从怀丙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有信心,而且已经想好了捞铁牛的办法。)

老师要在学生理解了怀丙说的话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怀丙的话。要读出成竹在胸的语气。 9.指名朗读第一部分,老师小结并过渡到第二部分。

怀丙想的是什么办法呢?他又做了哪些准备呢?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

三 讲读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捞铁牛前,怀丙指挥大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做了这四项准备工作: (1)摸清铁牛陷在哪儿。

(2)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3)拴船搭架子。

(4)下水用绳子把铁牛拴住。

2.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这四项准备工作中,前一项是完成后一项的基础,后一项是在前一项做好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一部分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连句成段的,即先做的工作先说,后做的工作后说,一句紧接一句,顺序不能颠倒。

3.逐句理解怀丙为什么要做这四项准备工作。 (1)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第一句话的。

“怀丙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陷在哪儿。”

“熟悉水性”是指善于游泳;“摸”是探明、弄清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怀丙首先做调查,摸清铁牛沉在河底的具体位置,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表现了怀丙做事科学、认真的态度。

(2)填空,体会填入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入“两只”“很大”“满”这几个词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因为铁牛很“笨重”,所以要“很大”的船,而且一只大船还不够,需要“两只”才拉得出铁牛。船上装少量的沙子不行,必须装“满”才够。

(3)指名读最后两句,看看哪些词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拴得紧紧的”“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这些词语都是为了表现铁牛笨重,并根据实际情况做的准备工作。

(4)对于怀丙的这些准备工作,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在理解了怀丙的四项准备工作后讨论回答,这些准备活动都说明怀丙针对铁牛笨重这一特点,以科学的态度做了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

4.指导朗读第二部分,重点词语加重语气。

四 讲读第三部分

1.小组学习,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首先,请小组中一名同学读课文,也可请三名同学一人读一自然段,然后讨论:怀丙把铁牛从河里捞出来,做了哪几步工作?最后请一组汇报。 怀丙为从河里捞出铁牛做了三步工作:第一步,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靠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第二步,水手们划桨,把铁牛拖到岸边,然后一齐把铁牛拖上岸。第三步,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余的铁牛一只只拖上岸。

2.出示投影,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老师出示投影。

怀丙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渐渐减少,船身也慢....慢向上浮起,拴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上.............拔。 .

读这一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并想想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通过朗读,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的作用是船上的泥沙逐渐“减少”,水的浮力把船往上托,船身就慢慢地“向上浮”。这样,原先拴住架子和铁牛的绳子就会越绷越紧,把陷进淤泥里的铁牛不断地往上拽,铁牛就从淤泥里被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上拔”。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这一关联词,把前后两句的意思说一说。

如:因为怀丙和水手们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里的泥沙减少了。 因为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了,所以船身慢慢地向上浮。 因为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所以拴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

也可以把前边的结果作为后边的原因,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因为怀丙和水手们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了,船上的泥沙减少了,所以船身慢慢地向上浮,等等。

3.实验演示。

在学生理解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再用实验的方法突破学生对于浮力不太理解的难点。

实验时,老师演示过程,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说明。如能让学生自己演示过程、自己说明更好。

4.指导朗读。

5.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后,怀丙又指挥大家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自由读第5自然段,两人一组商量讨论,交换意见。

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怀丙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铁牛拖上岸。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继续利用水的浮力,让铁牛在水里,水手们使劲划船,拖着它在水里走;二是铁牛太笨重了,船上的水手是有限的,即使铁牛在水里受到了水的浮力,水手们还是得要使劲划船才行,到了岸边,人就多了,许多人一齐用力就可以把铁牛拖上岸。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怀丙和尚不仅有科学的态度,还运用科学的原理,而且处处想得都如此细致、周到,真值得我们好好儿地学习呀!

6.其他的铁牛是怎样捞上岸的?“这样的办法”是什么办法?课文为什么不再写一遍这种办法?

这一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课文把捞一只铁牛的经过写得详细、具体,而捞其余七只铁牛的过程只用“同样的办法”一笔带过。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避免了重复。

7.铁牛都捞上来了,现在谁能说说当初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河里捞上来。)

18 捞铁牛—和尚怀丙

↙ ↓ ↘

铁牛陷淤泥—和尚做准备—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

1.重点部分,也就是捞铁牛的准备工作部分,通过课件动画展示,学生理解和掌握得较好,学会了抓住关键词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准备工作的第三步,并船搭架,学生不易理解,应有效地利用课件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并船搭架,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准备工作。

2.由于学生年龄小,不懂得浮力的知识,所以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之后,老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浮力的作用,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理解捞铁牛的原理,从而明白怀丙和尚的方法好在哪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本课的生字,再组词。 付(府)(王府) 全(拴)(拴住) 本(笨)(笨重) 邦(绑)(捆绑) 生(性)(性情) 劳(捞)(打捞) 急(稳)(稳重) 夸(跨)(跨过) 斗(料)(料理)

2.按课文分好的三部分,从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相应的段意。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拴浮桥的铁牛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说他能把铁牛捞上来。 (3)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一只只铁牛。 (2)怀丙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3.巧填反义词组成语。 (出)生(入)死 (深)入(浅)出 眼(高)手(低) (阳)奉(阴)违 避(重)就(轻) 天(南)地(北)

一 怀丙和尚简介

怀丙,生卒年不详,北宋出色的工程力学家,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僧人,精于建筑工程技术。他创造的浮力起重法,曾在16世纪被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1501~1576)用来打捞沉船。

据史书记载,怀丙和尚聪明善思,曾多次解决当时的工程难题。

(一)神奇换腐柱

天宁寺凌霄塔位于正定县城内,是城内现存的四座塔中最高的一座,约41米,现为九层,四层至九层为木结构。塔内中心立有一根木柱,直达塔顶,这是唐宋时期常用的塔心柱式,现在全国的佛塔中却仅此一处,堪称孤例。这根柱子的作用就是使塔保持稳定性,北宋时柱子坏了,塔便向西北倾斜。普通工匠不能修理,怀丙来到塔里测量了柱子长度,以此尺寸重新做了一根木柱,并请人帮他抬到了木塔中部。之后,怀丙支走了帮忙的人,关起门来施工。过了很久,怀丙终于把烂柱子换成了新柱子。神奇的是,人们没有听到他使用斧子、凿子等工具的声音。

(二)巧思正石桥

赵州洨河上建造了一座石桥,为了使桥梁坚固,工匠在石头里灌了熔化的铁水。后来有人盗走了石头里的铁,桥因此倾斜。上千名工匠试图扶正大桥,都无功而返。

怀丙和尚说,往桥下的石头中灌铁,可以扶正。乡民们踊跃捐助石块。怀丙和尚在石头上凿洞,熔化铁水横贯其中,果然扶正了石桥。

(三)智慧捞铁牛(详见课本) 二 浮桥简介

浮桥古时称为舟梁。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故有“浮航”“浮桁”“舟桥”之称,属于临时性桥梁。由于浮桥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 浮桥的结构形式有两种:①传统形式。在船或浮箱上架梁,梁上铺桥面。②舟、梁结合形式。舟(箱)体、梁、桥面板结合成一体,船只首尾相连成纵列式,或舟(箱)体紧密排列成带式。上、下游设置缆索锚碇,以保持桥轴线的稳定。桥两端设栈桥或跳板,以与岸边接通。为适应水位涨落,两岸还应设置升降栈桥或升降码头。

浮桥可说是大型桥梁的先祖。它是用船渡河的一个发展,又是向建造固定式桥梁的一个过渡,成为介于船和桥之间的一种渡河工具。

浮桥构造并不复杂,架拆也方便,但维修费用高。平时可用以应急救灾或作为临时性交通设施,战时可用以保障军队迅速通过江河。为增加其机动性,常用轻金属制成自行式的。

三 浮力应用

浮桥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浮力的伟大奇迹。相传11世纪初,在蒲州附近潼关以北的黄河上曾架起了一座很大的浮桥。浮桥的缆绳用8只铁牛系住,这些铁牛立于两岸,每只铁牛重数万斤。后来由于洪水泛滥,浮桥被冲垮,铁牛也沉入河中。和尚怀丙用两只装满了泥沙的大船,派人潜入水中,用绳索把铁牛和大船系在一起,然后把船中的泥土除去,利用大船所受的浮力,把铁牛拉了起来。

四 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谁来读一读第6自然段?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的办法是怎样的办法? 生:读第6自然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j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