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

更新时间:2023-12-20 18: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鼓 胀

[概述]

一. 定义: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系因肝

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晚期可出现吐血、便血、昏迷等症

病机: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 概

括 临床特征: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脉络

暴露。

病位:肝脾(肾)

二·源流

(一)关于鼓胀病名的论述 关于鼓胀的病名,古代文献有很多称谓,如水蛊、蛊胀、膨亨、蜘蛛蛊、单腹胀等。 1.《内经》首称鼓胀。如《灵枢·水胀篇》说:“鼓胀如何?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2.《诸病源候论》称为水蛊。如《诸病源候论·水蛊候》说:“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

1

声,……名水蛊也”。 3.《医宗必读》称为蛊胀。如《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说“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 4.《证治要诀》称为膨亨、蜘蛛蛊。如《证治要诀·蛊胀篇》说“盖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蛊也,俗称之膨亨,又谓之蜘蛛病”。 5.《景岳全书》称为单腹胀。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篇》说“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胀。” (二)关于鼓胀病因病机的论述 1.《内经》认为是浊气在上,或热邪为患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浊气在上,则生真胀。”

《内经·至真要大论篇》说“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感染“水毒”“寄生虫”有关

3.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本病属阳热为患

《素问玄机原病式·腹胀大篇》说:“腹胀大,鼓之如鼓,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肿胀热甚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阳热气甚,则腹胀也”。 4.李东垣《兰室秘藏》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脾胃虚

2

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指出:“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满。”

5.朱丹溪《格致余论》认为本病为湿热相生为患 《格致余论·鼓胀论》指出:“情内伤,六淫外袭,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

6.张景岳《景岳全书》认为本病饮食不节,饮酒过度有关

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少年饮酒无节,多成水臌”。

7.喻嘉言《医门法律》认为症、积块,可转化为鼓胀

如《医门法律·胀病论》指出:“胀病亦不

外水裹、气结、血凝,…… (三)关于鼓胀治疗的论述

1.晋代葛洪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至今是临床治疗鼓胀的一个重要的治标方法。

2.明代李《医学入门》提出补中行湿消积的方法。 《医学入门·鼓胀篇》曰:“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3

三·范畴

西医学的肝硬化腹水及其他疾病出现类似鼓胀的证候时,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1 、黄疸、胁痛、积聚迁延不愈。

黄疸失治 湿热或寒湿阻滞中焦,土壅木郁

气机升降失常,肝失调达 致肝脾俱损 迁延日久,伤

及于肾,肾失开合,水湿内停 气、血、水互结 渐成鼓胀

胁痛迁延 胁痛病在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肝气犯胃,脾失健运,湿浊

内生 迁延日久,病及于肾 开合不

利,水湿内停 最终气、血、水互结 渐成鼓胀

积聚迁延 积聚病在肝,肝脾受损,脏腑失和

4

气机阻滞,瘀血内停 迁延日久,病及于肾 开合不利,水湿内停 最

终气、血、水互结 渐成鼓胀

2、情志不遂

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脉络瘀阻 气 而

血 成

忧思恼怒,肝失调达 水 鼓

互 胀

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

湿潴留 结

3、酒食不节

脾胃受伤,运化失职,水湿内生,困阻中焦 气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jb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