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题库1
更新时间:2024-01-30 05: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绪论 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 D.灵魂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A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 D.灵魂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D )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科学社会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B )
A. 代表人民群众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实现共产主义 D.解放全人类 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国家 C.消灭阶级 D.实现人权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C)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资本论》的发表
C. 《哲学的贫困》的发表 D.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著名的工人运动是(ABD)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工人宪章运动
C.美国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C D) A.中国传统哲学 B.古希腊哲学
C.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D.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 4、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 BCD ) A. 大卫· 休谟 B. 亚当·斯密 C. 大卫· 李嘉图 D.威廉·配第 5、空想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ABC)
A.圣西门 B. 傅立叶 C. 欧文 D. 李嘉图 6、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 ABC ) 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7、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8、下列各项属于对待马克思义的正确态度的有(ABCD )
A.既坚持又发展 B.只有发展,才能真正的坚持
C.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 D.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第一章 单选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C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5、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6、“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9、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C)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1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
1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D)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15、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
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C)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
1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D)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二元论 C.主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C ) A.普遍矛盾 B.基本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18、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9、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C)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20、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23、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C )
A.折衷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 2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B )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C.充分发挥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25、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C ) A. 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2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多选题
1、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 .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 .万物皆备于我 3、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BD)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4、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C)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ABCD)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C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为山九仍,功亏一篑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7、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BD)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8.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唯物辩证法关于因果联系与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有(BD) A.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C.找到了偶然性产生的原因,就把握了必然性 D.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外部原因
10、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保持13年之久的世界记录。科林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记录时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ABCD)
A、创新是永无止尽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事在历史上产生就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1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就是说( A C D ) A. 运动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 B.运动是由物质之外的东西引起的
C.运动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D.运动根源于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有( ABCD ) A.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B.它们统一于社会实践
C.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D.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3、“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B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 C.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1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CD) A.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15、意识是( A B D )
A.人脑的机能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人的头脑里固有 D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6、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1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AC D )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18、下列说法正确表达了时间一维性的有(ABC )
A.光阴一去不复返 B.时间好比长流水,只能流出不流回 C.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D.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19、下列活动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ABC ) A.公安人员办案 B.渔民出海捕鱼 C.农民培育新品种 D.运动员比赛
2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其理由有( ABCD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第二章 单选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C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B)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这种现象表明 (C)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所具有的生理局限是人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C )
A.发现真理 B.认识世界 C.改造世界 D.创立新理论 6、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D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说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8、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D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9、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10、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D )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C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1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B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15、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D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16、认识的初级阶段是(D )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17、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18、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C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19、“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20、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是 (CD )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2、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CD)
A、观念的东西是转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形
3、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CD)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人类可以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4、“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BD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经验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它认为(ABD ) A.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
B.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 C.认识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是一次完成的
D.认识是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 6、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就是说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必须( AB ) A.从实际出发 B.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C.从主体的主观愿望出发 D.从本本出发,从原则出发 7、承认真理绝对性就必然( A B C )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C.承认真理的一元性 D.承认主体的能动性
8、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将会导致( AC )
A.绝对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相对主义 D.实用主义 9、认识的任务是(ABCD )
A.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 B.取得真理性认识 C.取得规律性认识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10、人们在认识上犯错误的原因有(ABCD )
A.人们现实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B.人们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反复性 C.人们的认识能力受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 D.主观上产生错觉 11、认识客体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在于(BCD )
A.一切认识客体都是客观事物
B.认识客体既可能是客观事物,也可能是精神客体
C.客观事物中只有与人的认识活动发生关系的才成为认识客体 D.客观事物是无限的,认识客体是有限的
12、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 ABCD)
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部分 B.无穷的绝对真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C.过去实践业已达到的认识成果 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 13、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有(AC )
A.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14、马克思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 BD )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
C.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D.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15、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ABCD )
A.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B.揭示了认识的总规律 C.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创立了彻底的可知论 16、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是( ABD )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B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C终极真理 D理性认识 17、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ABD )
A.决不能生搬硬套理论 B.必须从实际出发
C.必须从主观想象出发 D.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8.唯心主义认识论( BCD )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AC )
A.反映具有摹写性 B.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C.反映具有创造性 D.反映是主观随意的 20、教条主义( BD )
A.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B.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C.重视感性经验 D.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
第三章 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D)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许多事情我们已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说明 (A)
A、人们必须首先吃喝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4、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A.生产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6、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9、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 C )
A.政治态度的根本对立 B.思想观点的根本对立 C.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D.社会分工的不同地位 10、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 11、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
A.客观世界 B.主观思维 C.个人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D )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应当从( D )中去寻找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上层建筑 D.生产方式 16、生产资料包括(D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一切劳动产品
C.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D.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17、社会基本矛盾是( A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
18、“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
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会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9、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C )
A .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B.它是生产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C ) A. 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是否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多选题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BCD ) A.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2、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BCD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3、不能因为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这是因为( BC ) A.社会规律无需人参与而自发起作用
B.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其实现程度也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人的意识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过程,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D.人无法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4、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B )
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B.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印记 C.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D.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
5、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 D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平衡的 6、社会改革是(ABC )
A.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B.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革
C.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 D.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7、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ABCD)
A.是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
B.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C.把物质决定精神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
D.既认为社会历史具有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 8、人类劳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表现有( ABC) A.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B.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C.是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D.可以不受任何自然规律的支配 9、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BD )
A.哲学 B.监狱 C.语言学 D.法院
10、下列思想体系中,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有(ABC)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 C.宗教 D.自然科学
11、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在于(ABC )
A.前者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后者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B.前者一般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后者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 C.前者一般是不需要采取暴力形式;后者往往要通过暴力形式 D.前者不触及生产关系;后者触及生产关系
12、人类社会是和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其表现有( ABC )
A.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B.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 C.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D.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自发地起作用 13、社会存在包括( ABC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14、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ABD ) A.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它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和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量变的动力 C.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解决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 15、社会改革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ABC )
A.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B.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
C.社会改革为新制度的诞生作量变的准备 D. 可以改变历史变化的方向
1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17、劳动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因为(ABCD ) A.劳动是推动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决定性力量 B.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C.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源泉
D.从生产劳动的观点来考察人类历史,才能客观地、全面地揭示人类社会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 18.国家和氏族组织的区别在于( CD )
A.国家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氏族组织则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
B.国家需要维持社会秩序,氏族组织则不需要维持社会秩序 C.国家按地区划分其居民,氏族组织则按血缘关系划分
D.国家是统治阶级手里的暴力工具,氏族组织则为全体成员服务 19、“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C)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2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C D )
A.经济基础的变更会立即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发生根本变革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具有独立性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四章 单选题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B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2、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都是由( D )
A、价值构成的 B、货币构成的 C、资金构成的 D、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3、商品经济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行为是( B ) A.市场竞争 B.商品交换 C.劳动力买卖 D.追求利润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C )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剥削的矛盾 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D.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的矛盾 5、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D )
A. 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6、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D )
A. 剩余价值如何生产的问题 B.剩余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 C.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形式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7、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D )
A.资本家之间协商的结果 B.资本家垄断的结果
C.同一部门的各个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D.不同部门之间各个资本家竞争的结果 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主要、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A ) A.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C.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9、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D)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0、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出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 C )
A. 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1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12、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的原因是( D)
A .用不同的剩余价值进行计算的 B.用相同的剩余价值计算的 C.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本质,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D.计算利润率的预付资本总是大于计算剩余价值率的可变资本,而又都是用相同的剩余价值量进行计算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C )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D.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企业内部生产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1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C.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D.货币实现了价值增殖 15、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 B )
A.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D.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16、资本与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 D )
A.能否作为流通手段 B.能否作为支付手段 C.能否购买商品 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17.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指( C )
A.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B.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 18、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9.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C)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20.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D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多选题
1、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有(ABCD )
A.一般价值形式 B.货币形式 C. 偶然的价值形式 D. 扩大的价值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果是( ABCD )
A. 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为100%时,是表示( BCD )
A工人一天的全部劳动时间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B.工人一天劳动创造的价值有一半为资本家无偿占有
C.工人一天劳动时间里,为自己劳动与无偿为资本家劳动的时间相等 D.工人一天劳动创造的价值中,工人得到的与资本家占有的相等 4、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ABCD )
A.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 B.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C.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D.自然条件 5、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AC )
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量不变的资本 D.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AB )
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7、商品的内在矛盾有( ABD )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D.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8、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9、剩余价值( ABD)
A.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 B.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C.是由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 D.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0、决定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是( CD )
A.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增加供给以满足消费需求 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 D.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强制压力 11、相对过剩人口(BCD )
A.产生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
B.产生的原因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D.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2、可变资本是( ABC )
A.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由工人购买生活资料的那部分价值 B.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C.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 D.购买原材料、燃料的那部分资本
13、下列选项中,正确理解资本的选项有( ABCD )
A.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 C.资本是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资本是一种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 14、剩余价值率是( ABCD )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D.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被资本家占有的比例 15、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BCD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五章 单选题
1、二战后私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D )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 C.国际托拉斯 D.跨国公司 2、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企业竞争的目的是为了(C )
A、获得平均利润 B.获得超额利润 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消灭中小企业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B )
A.保证少数金融寡头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C.保证中小企业获得稳定的利润 D.保证国有企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B )
A.产业资本 B.金融资本 C.银行资本 D.商业资本 5、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 D )
A.价值规律已不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价值规律和垄断前一样起作用 D.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6、决定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主要因素是资本主义( A )
A. 基本矛盾 B.经济危机 C.阶级斗争 D.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 )
A. 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结合 B.工业垄断资本同银行垄断资本的结合 C.垄断资本同非垄断资本的结合 D.私人垄断资本同国有资本的结合 8、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 C )
A、竞争手段实现的 B.宏观调控实现的 C.垄断价格实现的 D.工业企业实现的 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统治者是( D ) A.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和工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家 D.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1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其实质是(D) A.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B.消除经济危机的爆发
C.加强垄断资本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 D.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11、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C )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
A. 国内市场竞争激化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经济加强的结果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D)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1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C) 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A)
A.全面的社会化 B.全面的商品化 C.全面的市场化 D.市场的计划化 多选题
1、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ABCD)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矛盾是(BCD)
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4、垄断形成的原因(ABCD)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 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5、垄断价格(BC)
A.完全是人为定价 B.受替代品竞争的制约 C.受市场需求量的制约 D.违背了价值规律 6、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ABCD) 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7、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ABCD)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实行部分国有化
C.实行职工持股 D.推行企业民主,实现劳资合作 8、以下说法中正确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是(ABD) A.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
B.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表现 C.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
D.社会福利计划力图纠正市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 9、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BCD) 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0、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ABCD) 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六章 单选题
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B )
A.巴黎公社 B.苏维埃俄国 C.中华人民共和国 D.越南 2、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C )
A.夺取政权 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C.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 A )
A.社会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初级阶段 4、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 C )
A.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B.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C.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D.由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 5、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共产主义同盟的成立 C. 共产国际的成立 D. 《资本论》的发表 6、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D )
A .苏维埃 B. 十月革命 C.里昂工人起义 D.巴黎公社 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D)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8、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B) 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A) A.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B.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10、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了(B)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11、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 ( A )
A .马克思和恩格斯 B. 列宁 C. 斯大林 D. 毛泽东 12、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的是 ( B )
A .马克思和恩格斯 B. 列宁 C. 斯大林 D. 毛泽东 1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D)
A.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B.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 C.人民群众有当家做主的权利 D.人民群众享有完全的自由 1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D)
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产主义
多选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B )
A.无产阶级专政 B.社会主义民主 C.实现共产主义 D.全人类解放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是因为( ABCD )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B.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制约 C.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D.国际环境的挑战
3、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各有其特殊性,其表现有( ABCD)
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其具体发展道路具有各自的特点 B.各个国家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各有不同 C.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转变时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D.有些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的转变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可能超越某一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4、空想社会主义者(ACD)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要求埋葬资本主义
5、19世纪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ACD)
A.英国的欧文 B.英国的斯密 C.英国的傅里叶 D.法国的圣西门 6、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因为(ABD) A.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7、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D) A.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夺取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C.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8、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要(ABC)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从本国国情出发 C.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D.以发达国家为样板 第七章 单选题
1、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表明劳动( D ) A.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 B.已成为纯粹的娱乐和消遣
C.已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D.已成为一种高度自觉、自由、自主的活动 2、人类解放就是(C )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 3、采用“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方法的是( B )
A.空想社会主义者 B.马克思主义 C.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段话出现在(D) A.《资本论》中 B.《共产主义原理》中 C.《哥达纲领批判》中 D.《共产党宣言》中 5、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C)
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 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 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D.高新技术发达的生产力 6、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 A ) A.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C.实行按需分配原则 D.实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 7、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 B )
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 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C.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自由王国”指的是(D)
A.资本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多选题
1、共产主义是(ABC )
A.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 B.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C.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伟大实践 D.渺茫的幻想 2、人类解放的实现( ACD )
A.彻底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 B.指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
C.彻底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D.最终消除人对人的剥削关系、压迫关系、统治关系 3、 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ABCD)
A.资本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 C.原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下列属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两个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有(BC)
A.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和垄断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D.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5、 其他思想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ABC) A.前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后者从客观规律出发
B.前者侧重于描述未来社会的细节,后者侧重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C.前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后者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ABCD )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D.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7、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BCD)
A.人的发展最理想的境界 B.个人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 C.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D.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 8、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是(BCD)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C.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复习重点:
1、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P19-24)。 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P54-57)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66)
4、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P158)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P160) 5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P204-207)
正在阅读:
马原题库101-30
教师辞职报告02-25
上诉人何学标、符丽文与被上诉人佛山市三水千叶花园房地产有限公司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一案04-30
麦当劳员工培训方式和劳动管理制度09-02
中国智能手表市场调研报告01-21
阿房宫赋知识点总结07-18
知识产权法奥鹏资料11-07
社会工作导论重点10-23
报关单证实务(含答案)05-0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题库
- 马原
- 包括2个1.1类在内的500多个临床批件,本周你值得拥有(审评周报68期)
- 王村煤矿二〇一三年材料管理办法
- 商业化特点
- 计算机网络试卷-3
-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电视片脚本
- 2010年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doc
- 工程测量作业指导书A
- 组成原理复习题
- 毕业生论文8小时5
- 无机化学练习题2
- 日语基础语法
- 王泽鉴物权法上的自由与限制
- 宁化一中历届学生名单
- C语言程序设计复习题(选择题)新 2
- 2009年6月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统考真题
- 浅谈有机太阳能电池与无机太阳能电池
- 北京市青年企业家协会通讯录
-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使用总结 - 图文
- 财社字60号--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
- 亚低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