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园冶》一书的精髓所在

更新时间:2024-07-06 21: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论《园冶》一书的精髓所在

姓名: 专业: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2013年12 月18日

试论《园冶》一书的精髓所在 Discuss the Essence of Yuan Ye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对《园冶》体现的宜居环境建设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在园林设计建造过程中的指导意义,从而得到对未来宜居环境的建设工作的有益帮助。

Abstract:Combined with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sui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which is reflected in Yuan Ye and discusses the meaning for construction of gardens to help to construct the sui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关键词:《园冶》 宜居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

【Key Words】Yuan Ye; suitable living enviro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一、宜居环境问题

自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日俱增,工业化、城市进程加快,人类居住条件质量提升。然而,现代化的生产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它也给人类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等危机,人类的生存境地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因此,现代西方人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人类居住环境的质量的观念,然而在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 中早就体现了这种意识。中国人关注自身居住环境的意识萌发比较早,而且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理想思维。《园冶》造园理论实际上就是我国古典宜居环境理论,它体现了宜居环境的标准体系、构成因素、营造原则和发展趋势等基本内容和理念。 这里所说的宜居环境是指“宜人的居住地”,是“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人们公认山水园林是最舒适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尽管古典园林只是少数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但它代表着人们追求舒适生活环境的标准和发展趋势,所以是宜居环境的典范。 二、《园冶》之“宜”

《园冶》在追求和营造居住环境质量方面,强调的是“宜人”的价值,在约18000字的文稿中,74处提到“宜”字,是全书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其中相当部分表示“相宜”概念。《园冶》中的兴造论强调“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里说的“因借”、“体宜”,不仅仅是造园审美上的精巧要求,而且是营造对人的居住带来的舒适价值的环境。而人的生存和生活,必然依赖一定的自然环境,只有身处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中,才能实现宜人的生活质量的要求,从而带来高度舒适的令人人心健康的生活。 1、建立人与居住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园冶》并非只是要求自然环境单向为人服务的功能,或者说由人主宰自然环境,只向自然环境索取;而是要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互依共存,这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 然法则,反对把人的意志和要求硬性强加于自然之上。所以,《园冶》在造园组景的巧作中,强调体现“随机”、“随形”、“随态”、“依势”,而“合宜”、“得体”等等,达到自然天成的审美效果。如“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相地、立基营造要“得景随形”;建廊要依地势自然起伏,“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等等。《园冶》 所创造的这种高度人化的自然环境,会启迪人们领悟自然、融人自然,与山水花草树木鸟兽共存共荣,形成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的人居生态系统。 2、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园冶》通过造园理念和手法,展现宜居自然环境所需的生态系统模式,即人工营造的

宜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自然系统。具体体现在园林的选址、空间布局、水的运用、动植物运用上。

2.1空间布局和造园的选址

居住环境的用地空间布局上,通过掇山、理水、植物配置、构建屋宇亭台楼阁、修路筑桥等等景观设置,形成由各自然要素和人工建造组合的园林居住生态系统。 中国传统园林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 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园冶》中计成将园林地非分为六类: 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 江湖地。在园林选址上“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这一原则,在工业化、城市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完全符合当今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躲避城市喧嚣的居住理念。

例如, 关于城市地: 自然景色先天不足, 如欲造园, 当选幽偏之处“邻虽近俗,, 门掩无哗”, 贵在显处寻幽, 闹中取静。界墙高筑, 以隔内外, 粉壁为纸, 花木点染, 架屋随基,安亭得景。院广堪梧, 堤湾宜柳, 虚阁荫桐, 清池涵月。芍药宜栏, 蔷薇宜架。“片山多致、 寸石生情”, 倘能于视线开阔之处, 建楼台以供登临, 则远山近水, 寺院塔影皆可尽收眼底。城市地造园在江南园林中随处可见, 如上海的豫园, 扬州的个园, 南京的瞻园等。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 顺理成章。 2.2水的运用

在居住生态系统中,水作为人类乃至万物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或缺的自然生态因素。《园冶》在构建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在合理配置水资源方面,也有许多真知灼见,提出凡筑必理水,无水不成园。如“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对其水体察看水源、水形、水势和水质,这是理水的第一步。在没有水资源的地方,则“凿水为濠”,“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

“因地制宜“和“师法自然”是中因古典园林中最为重要的理法准则。“低凹可开池沼”“高阜可培,低方宜挖”和“开池浚壑,理石挑山”等因地制宜的理水掇山要律,体现了“盖以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倚;以清幽之趣药浓丽,故能雅”的境界。另一方面,《园冶》强调将大自然中的江、河、溪、瀑等必然水态,通过艺术化、抽象化以疑人工化的处理,形成园林中的各种水景。 2.3动植物运用

在宜居自然环境中,绿色是主角,是宜居环境生态平衡的主导因素。《园冶》 特别关注植物的运用,根据居住地自然条件、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的生境要求和植物造景功能,进行合理配置,提出在江南可以用来绿化美化居住环境的植物种类达30多个,包括松、柏、桐、槐、枫、杨、柳、梅、竹、橘、桃、李、梨、桂、荆、棘、萝、薛、菊、兰、荷、芍药、蔷薇、芭蕉、桑、麻、芦、茹、萝、荪 等等,体现了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植物不仅可以构成景观,而且还可以形成微观小气候环境和“自然天成”的生态系统,从而提升人居环境的舒适度。 《园冶》还认为动物是宜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自然因素,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重 要对象。所以,《园冶》描绘了令人陶醉的人与动物共享生活乐趣的图景:“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白茹红寥,鸥盟同结矶边”;“养鹿堪游,种鱼可捕”;“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卷帘邀燕子,闲剪轻风”;“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看竹溪湾,观鱼壕上”;“梧叶忽惊秋落,虫草鸣 幽”;“寓目一行白鹭,醉颜几阵丹枫”;“风鸦几树夕阳,寒雁数声残月”等等。

《造园》的早园理念和手法不仅构成了宜人的景色,还通过人工选择代替自然选择,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达到人居生态系统的新平衡,形成有益于人类生存的宜居生态系统。

3、自觉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对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利用和建设,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对此,30多年前《园冶》已明确提出。如在造园时,工地上遇到古树等珍贵的自然资源,要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出现毁灭性破坏,“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枉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显然,这个理念在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园冶》强调要保护森林资源,明确告诫人们:“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把损害山林资源的行为看作是一种犯罪,这是一种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难能可贵。不仅如此,针对在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过程中占用土地、损坏植被等问题,提出:“开林须酌有因”。尽管自然资源可为人类服务、为人类开发利用,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坚持取之有道、开发有度的原则。而对于那些不宜建造舒适的居住设施的地方,不应强行开发,而应改善自然环境,“别难成墅,兹易为林”。在前工业化时代,对于水质、空气、噪声以及光污染还不曾被提及的情况下,《园冶》 提出的这些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理念是相当先进的。

三、对现实园林设计工作的启发

《园冶》产生于370多年前,体现了农耕文明条件下、农业生产方式为背景的居住环境理想模式,但是对现代社会建设宜居环境方面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重视寻求幽静

近代城市噪音的干扰十分严重,在工程设施和建筑设计中的减噪技术措施的办法中,扩大城市绿地的范围,增加公共园林的面积,是最有效的积极措施之一。现代社会交通方便,公共园林的选址可以算是远近皆可。《园冶》提出山林、城市、村庄、傍宅、江湖等地造园,可谓无所不包了。归根结底,追求的都是幽静。

如今城市居住区内活动空间的选择要选择便于居民使用之处,不能都选偏僻幽静之处。但是院内也不可处处设置楼台,处处热闹。也要用树木、景墙等分隔出幽静的地方,与园外喧闹空间形成对比,还现代居民一个静土。 2、重视原有景物的利用

院内的原有景物,要加以利用。比如利用原有的地势地形来造景,或者对园内的土地充分利用。在现代造园中,不少人喜欢挖湖造景,而挖出的泥土可以再加以利用,达到土方平衡的效果。《园冶》中对于植物的利用提过“多年树木”要保护,宁可建筑物稍稍“让一步”,这株树木就“可以立根”保留下来。对成片的山林,对“参差之深树”更应该十分珍视。 3、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环境建设中,特别是园林建设中,人们在理念上,往往把《园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当做技艺标准,未能充分认识这一理念的核心价值地位。在实践中,往往追求外在形式上与大自然“相似”,在主观上以模仿自然为满足,忽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一本质要求其结果往往对原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人为地大动干戈,使之面目全非,又另行建造所谓“新”的人工环境和唐突的建筑,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这些都是理念上进入建设与自然环境对立误区所导致的。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是《园冶》造园理念的精髓。它所追求的无论是“人作”景观,还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或优化自然环境,不仅要形似自然,更要神似自然;要求不仅是外在形式上模仿自然、酷似自然,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减少人作痕迹,其内涵上保持天然属性。这就是要尊重自然,爱惜自然,呵护自然,不强加于自然,坚信人造终究不如天造。 四、总结

我国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特别是工业、农业和科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损害,对自然资源产生了巨大损耗。这不仅影响和制约了现代化进程,更严重地损害了现代化的质量和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建设的燃眉之急,从而成为国家的意志和重大战略。长远来说,生

态文明建设做好了,未来宜居环境建设的完善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张薇 《园冶》文化论 2.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3.韩建华 《园冶》中“因借”思想对构筑人居环境的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i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