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传
更新时间:2024-02-19 22:19: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行者田一可
课程见证
北京大学教授周建波:假使我在二十多岁听了田一可先生的齐家课程,我今天绝对不只是现在的成就。
课程背景
2015年2月17日,中共XX、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5年春节团拜会。中共XX**、**、XXxx****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得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2015年10月18 日,中共XX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党内纪律规矩的方式,首次将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必将开创党风、政风、社风建设的崭新局面。
2015年10月29日,**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讲话,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养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
2016年1月12日,****在十八届XX纪委六
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讲话,再一次指出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张之洞一生清廉,临终前给子孙的遗言是这样的:“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干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先。” 《大清畿辅先哲传·张之洞传》也记载,张之洞死后“家无一钱,惟图书数万卷”。并不是张之洞没机会敛钱敛财。只要想想他办洋务那些年,整天处理的要务就是修铁路、修码头、办铁厂煤矿、造枪炮子弹、造轮船,以及办各类学校等,在此过程中,他要和多少机构、多少人商议、洽谈关于贷款还款、聘请人员、落实分配等事项,位高权重的张之洞只要愿意,随便动个歪脑筋,就会捞个盆满钵满。但他没这样做,也不屑做。所以他有底气在奏折上说出“尤愿我皇上登正直廉洁之士,凡贪婪好利者概从屏除”这样豪气的话。 总而言之,家风使然也。 齐家对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都是根本中的根本。
《齐家》缘起
去年一段时间流行着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是世界再大,你总得回家。家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家庭的成功才是一个人的终极成功。你在外面指挥千军万马,回到家搞不定那娘俩。媳妇老吵架,孩子不听话。事业没成功,家庭崩溃了。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当下这些问题呢?
《大学》给出了我们答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有人一定会怀疑一本两千多年前的书能解决当下我们的问题吗?
早在1949年,德国的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雅思贝尔
斯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就提出了轴心时代的理论: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这六百年间,在北纬三十度上下,东西方同时出现了一批圣人,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包括犹太人的先知,包括默罕默德,乔达摩悉达多,中国的诸子百家都是同时代出现。人类的文明一出现就是巅峰状态。几千年过了,人类至今没有超越那个时代的智慧。
雅思贝尔斯说:人类个体的每一次伟大进步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所谓经典就是那些常读常新的书。
另外在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过。中国文明一直引领世界文明三千年。
1975年日本的池田大作和英国的汤恩比博士进行过一次世纪对话,展望未来新世纪什么样的文化能拯救未来世界所面临的危机,他们共同认为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篇二:张之洞——清末元戎重臣及洋务大吏
张之洞
——清末元戎重臣及洋务大吏
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 曾求生
清末政坛上,有一位屈指可数的实力人物,这就是兼元戎重臣与洋务大吏于一
身的张之洞。孙中山对他评价道“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时至二十世纪中叶,**(1893—1976)在论及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时还特别强调: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学界泰斗陈寅恪(1890—1969) 在三十年代则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足见今人或者不时感受到张氏的遗泽,或者难以摆脱这位“文襄公”的思想轨范。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有两大端,一是范围广泛的洋务事业,二是名闻天下的“中体西用”论。
张之洞(1837—1909),字香涛,又字孝达,晚年自号抱冰老人,谥文襄,直隶河北南皮人。出生封建官僚家庭。“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辞章,记颂绝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十三岁为秀才,十六岁考中头名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六岁的张之洞又考中一甲三名进士(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这是一份颇令士子歆羡的履历。相对于万千皓首穷经,亟亟科场功名而终生不可得者, 之洞无疑是幸运者,可谓少年得志,因而荣膺对誉:“近日科名之早者,盛推南皮张香涛”。同治六年(1867年)起,他先后出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涂径。后调朝廷任司经局洗马等职。饱读经书和长期的翰林生涯使早期的张之洞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文人、封建官僚。在他身上浸透着恪守祖训的陈旧政治品性。
以后张之洞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其间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吴大澄、张观准、刘恩溥、吴可读、邓承修、何金寿等人一起,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奕、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有“四谏”、“六君子”、“十朋”之称。张之洞初入仕途,是一个偏于保守的人物,是清流党人。清流党是晚清的一个以批评洋务运动为目标的一个政治派别,而张之洞在80年代以前是这样一个人物。 张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沙皇俄国对我国西部边疆久怀觊觎之心。同治十年(1871 年),新疆发生回民举事,英国卵翼下的中亚浩罕王阿古柏(?—1877)乘机进占乌鲁木齐及吐鲁番一带。沙俄趁新疆动乱局势,拉拢阿古柏,并出兵占领伊犁九城(惠远、惠宁、绥定、广仁、熙春、宁远、拱宸、瞻德、塔尔奇)地区,谎称“只以新疆回乱未靖,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复后,当即交还。”清政府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于光绪三年(1877 年)平息回民起义,剿灭阿古柏。但沙俄自食其言,拒不归还伊犁。次年,清政府派崇厚(1826—1893)出使沙俄,谈判归还伊犁问题。当时张之洞就曾代张佩纶草疏,建议崇厚出使之前先赴新疆实地考察,并与左宗棠定议,然后赴俄,方为适宜。但“疏人不省”,未获效果。
崇厚不懂外交常识,又不了解新疆边境形势,在沙俄的胁迫和愚弄下,不经请示清政府,于光绪五年(1879 年)在克里米亚半岛里瓦几亚擅自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格尔斯签订《里瓦几亚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仅收回伊犁孤城一座,却要割让伊犁周围大片领土,赔款五百万卢布(折银二百八十万两),并对俄开放三条商路,许俄于天山南北路免税通商。更莫名其妙的是,条约定后,电报总理衙门,崇厚竟不待复电,径自回国。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不惟清流中入竞相抨击,就是一般官吏,也对这一既丧权辱国,且不合外交惯例的签约之举大表不满。惟有李鸿章袒护崇厚:“
此次崇厚出使,系奉旨授与
全权便宜行事之谕,不可谓无立约定议之权。”
若先允后翻,其曲在我。”李还主张承认既成事实:“崇厚所定俄约,行之虽有后患。若不免行,后患更亟。”清流派一向反对李鸿章的妥协外交,此次当然更不依不饶。张之洞与张佩纶、陈宝深等屡屡磋商对策,上奏朝廷。据陈宝琛回忆: 自俄起事,公(指张之洞—引注)及张幼樵侍讲与余三人,累疏陈言,各明一义。公构思稍迟,侍讲下笔最速。三人不分畛域,或公口占而侍讲属草,或两公属草而余具奏,或余未便再言而疏草由两公具奏。②光绪五年(1879 年)底至光绪六年(1880 年)一年多时间,之洞为中俄条约问题前后上疏二十余次。在《熟权俄约利害折》中,之洞陈明条约严重损害国家经济利益、政治主权和军事安全,“不可许者十”,“俄人索之,可谓至贪至横,崇厚允之,可谓至谬至愚”。针对“人人知其不可,所以不敢公言改议者,诚恐一经变约或招衅端”的恐俄心理,之洞坚定不移地指出,“必改此议,不能无事”;然而“不改此议,不可为国!”他提出改议之道有四:计决;气盛;理长;谋定。
“计决”,请求立诛崇厚,“治使臣之罪即可杜俄人之口”。
“气盛”,将条约之不公平布告中外,“明谕边臣整备以侍”,鼓舞民气。
“理长”,暂缓收回伊犁,“索伊犁而尽拂其请则曲在我,置伊犁而仍肄责言则曲在俄”。 “谋定”,急修武备,于新疆、吉林、天津三路设防,必要时不惜与沙俄一战。
最后,张之洞总结道:“要之武备者,改议宜修,不改议亦宜修,伊犁者,改议宜缓,不改议亦宜缓,崇厚者,改议宜诛,不改议亦宜诛”。此奏呈上,两宫皇太后随即召见之洞,面询对策,特许其随时可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策,以备咨询。
迫于舆论的强大压力,又考虑到崇厚所订之约确实“流弊甚大”,清政府拒绝批准,并将崇厚羁押刑部,以待惩处,又派曾纪泽(1839—1890)使俄,重议边界条约。
曾纪泽使俄前后,张之洞又连续上疏。或不满清廷屈服于英法等国压力,准备宽有崇厚,坚持将其治罪;或重申“今欲得全和局,仍惟有急修战备一法”,“我多一分兵威则敌少一分要挟”;或指责北洋大臣李鸿章等人当此战云密布之际,泄泄沓沓,无所作为,“甘心畏葸,不能任战”;或批评曾纪泽使俄,但论界务,不争商务,“形迹则界务重,隐患则商务重”,并请“寄知曾纪泽以为辩论之助”。这些奏章率直坦诚,不避权要,不徇私情,其间虽亦不少“书生之见,无当机宜”,沾染清流高言空论的习弊,但一片爱国赤忱,耿耿可鉴,在当年产生了较大影响。近人吴廷燮曾说:”犹忆为儿童时,得公(指张之洞一一引注)论俄约利害疏,朝诵夕录,不遑寝馈。”即为明证。
光绪七年(1881 年)二月,经过反复折冲,曾纪泽代表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这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较之《里瓦几亚条约》,中国还是挽回了部分权益。改约议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清流党人,尤其是张之洞的多次建策,显然也起了重要作用。
清朝末年,有西山十戾的说法,在北京的西山内,有10个精灵,修炼千年,通了人性,投胎转世,祸害人间。附会整个清王朝的重要人物,即:多尔衮是(熊)、洪承畴是(獾)、吴三桂是(鹗)、和珅是(狼)、海兰察是(驴)、年羹尧是(猪)、曾国藩是(蟒)、张之洞是(猴)、西太后是(狐)、袁世凯是(癞蛤蟆)。为什么会用猴子来比喻张之洞呢?
冯天瑜先生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就张之洞这个人的表现来看,就他的一生的经历来看,他是一个多变,很灵活,变化很多,猴子比较灵活,是不是与此有关系?另外是不是跟张之洞的形象,他个人的形象有关,《清史稿》的《张之洞传》,对他的形象有这样的这个八个字,说他“短身巨髯,风仪整峻”。因为张之洞其貌不扬,个子瘦小。从今天我们看到一些张之洞的照片,他跟一些中国人在一起,尤其是跟一些洋人在一起,要比那些洋人要
矮一个半头,估计他的身高不会超过一米六,比较瘦小。所以把他比喻为猴,冯天瑜先生认为可能与他一生的行为,以及跟他的个人的身体条件存在着某种关系。
当然张之洞入仕的历程,与他在晚清操纵中国政坛的一个重要人物慈禧太后之间存在特殊的关系,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这一层关系,张之洞后面的业绩是不可能的。
张之洞26岁中进士的进程有点特殊。由于他的殿试文章比较尖锐,对于时政有所批评,所以考官不高兴,当然也承认他写得不错,就把他的这份卷子列入三甲末名,就是第三等的最后一名。后来主考官把他提到了二甲,提到了第二档。因为是殿试,最后谁阅卷呢?是两宫皇太后。慈安是一个挂名的,她不会去管这些事情,真阅卷的是慈禧,就是西太后。慈禧这个人是很有眼光的,她在阅卷当中,发现了张之洞的职训文章写得非常好,就特别把他从二甲拔到了一甲第三,那就是探花,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这个地位就很高了。所以张之洞跟慈禧的渊源很深,张之洞是慈禧发现的一个人才,所以被称作太后“手擢之人”,就是提亲手提拔的一个人,这是他跟慈禧的一层关系。慈禧有恩于张之洞,反过来,张之洞也报答了慈禧,这个叫做投桃报李啊。
在1879年的时候,同治皇帝已经死了好几年,光绪继任帝位,这里面有一个什么问题呢?按照清朝的祖制,前面的皇帝死了,那个皇帝又没有自己的亲生血骨,没有儿子,那么就应该选一个他的下一辈的侄儿继位,就是选溥字辈,就是溥仪的那一辈人来当,但慈禧不愿意,如果选溥字辈当皇帝,慈禧是什么身份呢?那就是太皇太后,而根据清朝的祖制,太皇太后是不能垂帘听政的。所以慈禧就违背祖制来选择一个什么人继任当皇帝呢?选同治皇帝的叔伯兄弟,这就是光绪皇帝,于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在朝廷里面言官有很多的批评意见,这对于慈禧的地位有威胁,涉及她的权力的合法性问题。现在的一个统治者,他的权力的合法性要通过民主法制来确定,而那个时候是要根据宗法制度,由宗法的近支性来决定,是近支还是远支来确定合法性。而在1879年的时候,这已经是光绪年间了,当时正在安葬同治皇帝入陵墓,有一个参与安葬工作的吏部主事叫吴可读,“可”以“读”书这两个字,看名字,这个人就是个书呆子,认死理,他上了一封奏折,对慈禧很不利,而且还没有办法对他兴师问罪,怎么呢 ?他自杀了。这叫做尸谏,这就对慈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满朝议论纷纷,正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候,张之洞已补授国子监司业,获得自具上疏的资格。他审时度势,凭着对于礼制的精熟,与宝廷联衔上疏,迎合慈禧之意,称“皇帝生有皇子,即继承穆宗为嗣”,又进一步为慈禧当年的举措辩解,说立载湉之举“出于两宫皇太后之意,合乎天下臣民之心”,“本乎圣意,合乎家法”。一番宏论,“援引经旨,侃侃谔谔,辨明继嗣继统之异者”,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上了一个奏折,回应了朝野的议论,维护了慈禧的正统地位,帮助慈禧太后走出了困境,进一步博得她的“恩宠眷顾”。所以慈禧对于张之洞心存感激。
张之洞在以后的仕途当中,在漫长的封疆大吏任上,在办实事的过程当中,要遇到很多问题,有政敌的攻击,还有财政的困难等等,慈禧是他坚定的支持者,没有这个支持是不可能成事的。中国的近代化运动是后发次生型的,是自上而下的得以推进的,不是像英国、法国那样的原生型近代化运动,从底层,从下面的资产阶级发展起来向上推进。中国、日本,包括俄国,都是后发次生型的,是要从上面发动的,彼得大帝发动,明治天皇发动,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慈禧太后发动。所以慈禧太后是否支持至关重要,而她是支持张之洞的。这里还要交代一层意思: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尤其是李鸿章,长期主持洋务新政,权力非常大。曾国藩兄弟辞世以后,朝廷、慈禧既要利用李鸿章的淮系来办洋务,增强国力,富国强兵,同时又是不放心的,如果只有一个尾大不掉的地方力量,对朝廷是很危险的,所以朝廷、慈禧太后要扶植一个另外的力量,也是办洋务,而且也要办出实力来,与李鸿章的淮系相抗衡,而张之洞就是慈禧,就是当时的朝廷所选择的一个重要对象。所以张之洞后面的业
绩固然跟张之洞个人的励精图治,跟他的雄才大略有关,同时跟整个晚清总的格局是相关的,是这个总的这个格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881 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成为封疆大吏。首劾布政使葆亨、冀宁道王定安等黩货,举廉明吏五人,条上治晋要务,未及行,移督两广。其政治态度为之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在这以后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位文襄公兴实业、练新军、办学堂,造成一种耸动朝野视听的格局,产生了全国性影响。《清史稿·张之洞列传》所载“莅官所至,必有兴作。”且每干一事,必成一事。务宏大,不问费多寡。张之洞因此成为洋务运动晚期的最大代表。
1882 年(光绪八年),法越事起,建议当速遣师赴援,示以战意,乃可居间调解。因荐唐炯、徐延旭、张曜材任将帅。十年春,入觐。四月,两广总督张树声解任专治军,遂以之洞代。当是时,云贵总督岑毓英、广西巡抚潘鼎新皆出督师,尚书彭玉麟治兵广东。越将刘永福者,故中国人,素骁勇,与法抗。法攻越未能下,复分兵攻台湾,其后遂据基隆。朝议和战久不决,之洞至,言战事气自倍,以玉麟夙著威望,虚己听从之。奏请主事唐景崧募健卒出关,与永福相犄角。朝旨因就加永福提督、景崧五品卿衔,炯、延旭亦皆已至巡抚,当前敌,被劾得罪去,并坐举者。之洞独以筹饷械劳,免议。广西军既败於越,朝旨免鼎新,以提督苏元春统其军,而之洞复奏遣提督冯子材、总兵王孝祺等,皆宿将,於是滇、越两军合扼镇南关,殊死战,遂克谅山。会法提督孤拔攻闽、浙,砲毁其坐船,孤拔殪,而我军不知,法原停战,廷议许焉。授李鸿章全权大臣,定约,以北圻为界。叙克谅山功,赏花翎。 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砲厂,开矿务局。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十二年,兼署巡抚。於两粤边防控制之宜,辄多更置。著沿海险要图说上之。在粤六年,调补两湖。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为什么把他从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呢?那是路政之争的产物。修铁路当时有两种意见,李鸿章是主张修从港口到北京的铁路,有很多人反对,认为修了这样的铁路很危险,外国人一下就可以打进北京来。张之洞认为“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徵兵、转饷次之。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镇。此幹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於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北路责之直隶总督,南路责之湖广总督,副以河南巡抚。”
主张修内地腹地的干线,这就是芦汉线,“芦”就是芦沟桥,因为当时的铁路不能修到京城里面来,修到京城里面来就把龙脉给挖断了,哪能干?只能修到京城的郊区,所以当时叫芦汉铁路,“汉”就是汉口,后来我们叫做京汉铁路,后来长江大桥修好了以后,就一直通到广州了,就是京广铁路,那个时候叫芦汉铁路。那个时候修芦汉铁路是很不简单的事,一定要派重臣来掌管,那就选中了张之洞,就把他从两广总督调任到湖广总督。他在湖广总督任内,一当就是17年,1889到1907,1907年他才调到朝廷当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被称作入阁拜相。这在晚清是很少有的,一个大臣在一个地方当封疆大吏长达将近20年之久,这是极少的。我们不能说是绝无仅有,因为还有一例,那就是李鸿章当直隶总督达到21年之久,只有这两例,其他的就只有几年。为什么不能让一个人在一地当权太久啊?当得太久就尾大不掉,那就可能对XX有威胁。让张之洞任湖广总督这么长时间,表示了对他的信任,同时也说明当时朝廷希望张之洞以湖北,尤其是武汉为基地,建设起一个跟北洋相抗衡的第二个洋务中心,我认为是有这么一个意图的。当时的李鸿章的基地是在保定和天津,
这是北洋,所以当时说,人才不是归于津门,就是归于武汉,就是成了两大中心。张之洞在湖北经营近20年之久,所以他把湖北说成是他的第二故乡。
他在湖北经营洋务新政,大略有三方面内容。
第一个方面就是兴实业,就是建设现代化的工矿企业,从这一点应该说是走到了全国的前面。我们举几个例子。 一个就是当时建设了汉阳铁厂,汉阳铁厂是不仅仅是中国,而且是整个亚洲第一家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在湖北,张之洞的创办了中国以至亚洲第一家钢铁工业企业——汉阳铁厂。汉阳铁厂规模宏伟,日本记者对它的描绘是“烟囱凸起,矗立云霄;屋脊纵横,密如鳞甲;化铁炉之雄杰,碾轨床之森列,汽声轰轰,锤声丁丁,触于眼帘,轰于耳鼓”。当汉阳铁厂出铁之日,举世为之轰动。上海洋报馆即日刊发传单,发电通知各国。西方人则惊呼“中国醒矣”,“黄祸”不远。还有一些外国人预言,湖北大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湖北将成为中国的匹兹堡、米克里斯布鲁及威斯法里亚。诚然,由于昧于中国国情,西方人士对汉阳铁厂的前途未免估计过高,但无论如何,第一家现代化钢铁企业的出现,是中国向近代化进军的振奋人心的号角,也是中国近代化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信号。 另外张之洞办的汉阳枪炮厂,开始叫湖北枪炮厂,后来叫湖北兵工厂,以后叫汉阳兵工厂,也是19世纪90年代初期办的,不仅仅是晚清,一直到民国年间,一直都是中国最大规模的陆军兵器的制造中心,这是在张之洞手上完成的。此外,与它比肩并立还有大冶铁矿、马鞍山煤矿等重工业。
第四个大的企业就是布纱丝麻四局,纺织工业包括织布,纺纱,织麻,织丝。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个中国的纺织工业中心,这都是在张之洞手上完成的。他的兴实业,应该说走在当时中国的前列,所以武汉到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个近代工商业中心,包括它的对外贸易额都是这样的。甚至于机器工业,有些大的机器工业比上海的规模还要大,这都是在张之洞手上完成的。这是张之洞不无自豪地将它们称为“自相挹注”的工业体系。
在积极兴办近代工矿企业的同时,张之洞还以一种开明的姿态赞助民营工商业,在他的扶持与推动下,辛亥革命前,武汉地区开办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四十余家。
第二个方面就是办文教,办现代文化教育。张之洞在办洋务的过程当中,深深感到人才不足,他说现在不仅仅是贫于财啊,而尤其是贫于才,后面那个才是人才,没有人,没有可用之人。这个可用之人显然是指的能够从事现代化事业的人才,所以他非常重视办新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搞书院改制,把旧的书院改制成为新学堂式的书院,尤其是像两湖书院,两湖书院培养了很多重要的近代人物,比如像黄兴等人,都是两湖书院出来的,这是一种形式,就是书院改制。书院是中国从唐宋以来的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保留书院这个名称,但是它的内容和方式已经改了。另外就是创办大量的新的学堂,尤其是很多的专科的学堂,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办的自强方言学堂,方言在晚清就是指的外语,方言学堂相当于外语学校 ,自强方言学堂就成为我现在服务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所以武汉大学的校史是追溯到1893年。根据考证,湖北武汉地区的文教设施,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几乎都要追溯到张之洞那里。
张之洞还是晚清留学生运动的最重要的提倡者,他的《劝学篇》的下篇,或者叫外篇,上篇又叫内篇,内篇是讲的中学为体的,外篇是讲的西学为用的,外篇里面专门有一篇叫《游学》,游学就是留学。留学生运动是他提倡的。他有一句名言,叫做“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在他任湖广总督期间,湖北派出的留学生占全国四分之一。
第三个方面就是练新军。他在暂时署理两江总督的时候,编练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支新式军队,叫江南自强军,他1895年,1896年在南京(那时候叫金陵)编练江南自强军,后来他返任湖北以后,就编练湖北新军,湖北新军就成为晚清最精锐的新军之一。晚清最精锐
篇三:清、明二朝
清朝:
皇帝:
清朝的皇帝.下高阳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K827/272:2大清十二帝 范胜利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2K827/447 大清十二帝 李思平编著 北京出版社 2007
K827/293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彩图珍藏版 阎崇年著
中华书局 2006 K827/204
大清皇帝覃东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K827 /80
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 阎崇年著 华文出版社 2005 K827/74
努尔哈赤传 阎崇年著 北京出版社 1983 K827.49/5
正说顺治 陈涴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K827/100
康熙大帝 阎崇年著 中华书局 2008K827/265
康熙评传.上 孟昭信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K827=49/10/:1 康熙评传.下 孟昭信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K827=49/10/:2 清圣祖康熙:中华帝国史上最出色的皇帝朱元鹏著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9 K827/297 原来康熙 张研著 重庆出版社 2006 K827.49/19 正说康熙 王晓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K827/165 康熙评传 孟昭信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K827/144 康熙皇帝 赵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K827.49/2 康熙 钱宗范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0 K827.49/3 正说雍正 阎爱民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K8 27/101 雍正传冯尔康著 人民出版社 1985 K827.49/8原来雍正 张研著 重庆出版社 2006 K827.49/20清世宗雍正:康乾盛世的政治强人程军川著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9 K827/296 清高宗乾隆: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的老船长红钊著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9 K827/292 乾隆正传郭成康著 XX编译出版社 2006K827/112
正说乾隆白新良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 K827/103
乾隆 钱宗范著 广西人民 K827.49/9 清太宗全传 孙文良,李治亭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3 K827.49/15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茅海建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K827/187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 茅海建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K827.52/27咸丰皇帝喻大华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0 K827/479 正说光绪徐彻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K827/104 光宣列传金梁 辑 大中国图书公司 民国 K827.52/30
最后的皇帝 吕永岩著 新华出版社 2012K827/457
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 张骥良著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8 K827/284
末代皇帝溥仪与我李淑贤口述 京华出版社 2007 K827/221
我的前半生:全本 爱新觉罗·溥仪[著] 群众出版社 2007 K827=72/2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著 东方出版社 2007 K827.7/109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著 同心出版社 2007 K827.7/110
溥仪的后半生 王庆祥著 东方出版社 2007K827.7/111
溥仪外记 杨照远, 刘晓晖编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 K827.7/107
法庭上的皇帝:溥仪在远东国际军事审判中作证始末王庆祥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5
K827.6/29 我的丈夫溥仪:末代皇帝成为公民后的真实生活李淑贤忆述 团结出版社 2007.01
K827/257
溥仪离开紫禁成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回忆吕长赋等编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5
K828.6/8
妃嫔:
大清皇宫里的女性迟双明编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07 K828.5/17
神秘的孝庄皇后.明清卷·人物孟昭信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02 K827/251
清孝庄皇太后传刘晓东编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0 K827/366
这一朝兴也太后亡也太后.孝庄丁燕石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1 K827/450
说慈禧 隋丽娟著 中华书局 2007K827/268
慈禧太后私生活秘史 德龄原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K827/118
正说慈禧 徐彻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K827/72
清兹禧皇太后传 李立新,吴丹编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0 K827/334
大臣: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 周远廉,赵世瑜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 K827.49/18
多尔衮传奇阚红柳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K827=49/3
历史上的多尔衮 纪连海[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 K827/192
清十二帝疑案XX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K827=49/9
爱新觉罗毓嶦回忆录 爱新觉罗毓嶦著 华文出版社 2005 K827/90
末代皇弟溥杰传 (日)船木繁著 民族出版社 1998 K827.5/27=2
末代王爷:奇忠义自传奇忠义著 新华出版社 1991 K827.7/121
纪晓岚应对人生的九九个方略史林编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 K827=49/4
纪晓岚传奇刘仲华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K827.49/17
纪昀评传.下 周积明著 南京大学出版 2011.4K827/434/:2纪昀评传.上 周积明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4K827/434/:1
解秘学问大师纪晓岚:一代文宗的书生本色何香久著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8 K827/306
清史专家解密乾隆与和珅李景屏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8K827.49/21
和珅: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秘史李娟, 李微微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K827/199
和珅传奇 张杰,王虹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K827=49/1
正说清朝十二臣:解密历史真相 走出“戏说”误区.图文本余沐著 中华书局 2005
K827/158
历史上的刘墉 纪连海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K827/191
纪连海品读康乾名臣 纪连海著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7 K827/176
掌上曾国藩 胸中大智慧 朱新月著 新华出版社 2010 K827/404
曾国藩:将坚忍进行到底尚景建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K827/218
曾国藩谋略与方圆之道 张雷锋编著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8 K827/375
曾国藩评传梁绍辉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K827/146
曾国藩评传.上梁绍辉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4 K827/398/:1
曾国藩评传.下梁绍辉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4 K827/398/:2
曾国藩那套本事 谭晓明编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K827/459
为人处事曾国藩,立业成事胡雪岩.第2版李娜编著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K827/458=2
曾国藩智谋全书 曾国藩著 北京出版社 2007 K827/314
中兴名臣曾国藩人生智慧全集 K827/376隋晓明,赵文明编著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
曾国藩家训.下 成晓军,唐兆梅编著 重庆出版社 2006K827/360/:2
曾国藩家训.上 成晓军,唐兆梅编著 重庆出版社 2006K827/360/:1
名人评曾国藩.下 成晓军主编 重庆出版社 2006K827=52/11/:2 曾国藩官场绝学 林之满主编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K827/35/:1-4
曾国藩全书.曾国藩大传 林之满主编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K827/34/:1-4
原来曾国藩牛贯杰著 重庆出版社 2006K827/119
曾国藩读书记 罗益群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K827/53
曾国藩做人性格绝学 方道译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3 K827/54
曾国藩反败手腕 曾国藩原典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K827=52/2
曾国藩宦海密谈录:与心腹幕僚赵烈文的九十九次倾心交谈史林译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 K827=52/9
曾国藩成大事的九九个方略 史林编著 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9 K827=52/7
曾国藩家书 钟叔河 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86K827.49/14/:1-4 曾国藩传朱东安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K827.52/6
曾国藩大传 马东玉著 团结出版社 K827-52/2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成晓军著 重庆出版社 2006.12 K827/258
曾国藩成功全集李贺编著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10 K827.52/56
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 [美]刘广京,朱昌凌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12
K828.49/7
李鸿章传苑书义著 人民出版社 K828.49/6
洋务之梦:李鸿章传成晓军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7 K827.52/18
困经:李鸿章一生的九大布局 李鸿章原典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 K827=5/1
原来李鸿章 牛贯杰著 重庆出版社 2006 K827.52/54
李鸿章评传 谢世诚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K827/135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漩涡里的重臣与帝国雷颐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 K827/399大清公使曾纪泽 冯惠明著 作家出版社 2012 K827/481
曾胡官商启示录:曾国藩胡雪岩成败得失详解代冬聆编著 XX编译出版社 2009
K827/374
李鸿章评传.下 谢世诚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4K827=52/21/:2李鸿章评传.上 谢世诚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K827=52/21/:1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 李细珠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K827=52/6
张之洞传奇 张建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K827=52/5
张之洞谋胜心策 (清)张之洞原典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 K827=52/1
境经:张之洞一生的九大心智 (清)张之洞原典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 K827=52/8 张之洞评传 冯天瑜, 何晓明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K827/152
张之洞评传 冯天瑜编著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5K827.5/17
张之洞评传.上 冯天瑜, 何晓明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4 K827=52/18/:1-1
张之洞评传.下 冯天瑜, 何晓明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4 K827=52/18/:2
张之洞大传 马东玉著 团结出版社 2008.01 K827.52/55
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谢放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7K827.52/14
左宗棠评传.上孙占员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4 K827=52/15/1
左宗棠评传.下孙占员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4 K827=52/15/2
左宗棠评传董蔡时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K827.49/7
左宗棠评传孙占元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K827/147
施琅将军传施伟青撰文 岳麓书社 2006K827/157
施琅与台湾施伟青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K827/52
林则徐评传林庆元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4 K827/437
林则徐传杨国桢著 人民出版社 1981 K827.5/7
林则徐传章欣 著 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87 K827.52/12
林则徐书札手迹选 林则徐著 紫禁城出版社 1985K827.5/14
林则徐年谱 来新夏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K827.5/16
林则徐评传 林庆元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K827/178
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厦门大学历史系《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编写组编 福建人民出版 社 1978 K827.5/5
制夷之梦:林则徐传 屈小强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K827.52/15
郑观应评传 易惠莉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K827/130
郑观应评传.上 易惠莉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4 K827=6/11/:1
郑观应评传.中 易惠莉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4 K827=6/11/:2
郑观应评传.下 易惠莉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K827=6/11/:3 郑观应传夏东元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K827.6/12=2
龚自珍年谱 郭延礼著 齐鲁书社 1987.10 K827.49/12
历史上的李连英 [纪连海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 K827/274
章太炎评传姜义华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K827/30
沈钧儒年谱 沈谱等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2K827.6/39
我本红尘惆怅客:纳兰的词与人生 K825.6/519
曹雪芹家族文化探究曹雪芹家族文化研讨会组委会编 当代中国出版社K820.9/19
谭嗣同评传 李喜所著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10K827.49/10
刘知几传注 海人民出版社编辑 编者 1976 K827.42/1
其他:
洪?a href="http:///shigejianshang/"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诗\ 郦纯 著 人民出版社 1978 K827.5/1=2 洪秀全评传崔之清, 胡臣友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K827/148 洪秀全传 彭大雍等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2K827.52/53洪秀全评传.上崔之清, 胡臣友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4 K827=52/23/:1 洪秀全评传.下崔之清, 胡臣友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4 K827=52/23/:2 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 档案出版社 1992.5 K827.49/13 一个真实的赛金花志勤编 东方出版社 2007 K828.5/15名妓赛金花遗事 王健元编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K828.52/1 清代七百名人传 蔡冠洛编著 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4 K828.49/2/:1-3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 杨延福,杨同甫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11 K82-63/5/:1-2 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 李华川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02 K827/51 满族宗谱研究 李林著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6K820.9/9 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 朱丽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K820.9/7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危局造就英雄时光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K827/249
明朝:
皇帝:
洪武皇帝大传吕景琳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4K827.48/10 朱元璋评传.上 黄冕堂,刘锋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K827=48/4/:1 朱元璋评传.下 黄冕堂,刘锋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K827=48/4/:2 明太祖朱元璋传 和氏璧,矫海燕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0K827/365 朱元璋时代 张成付编著 哈尔滨出版社 2008 K827/230 细说明成祖 王日根, 何锋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K827/140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毛佩琦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6.11 K827.48/21 永乐皇帝大传毛佩琦著 辽宁教育 K827.48/13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第2版 何宝善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06 K827.48/21=2 宣德皇帝大传赵中男著 辽宁教育 1994 K827.48/14 正统皇帝大传赵 毅,罗冬阳著 辽宁教育 1993 K827.48/9 成化皇帝大传方志远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01 K827/245 成化皇帝大传方志远著 辽宁教育 1994 K827.48/15 弘治皇帝大传郭厚安著 辽宁教育 1994 K827.48/8 正德皇帝大传李 洵著 辽宁教育 1993K827.48/16 嘉靖皇帝朱厚熜 何宝善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 K827.48/5 嘉靖传胡凡著 人民出版社 2004 K827/49 嘉靖皇帝大传林延清 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3.12 K827/39 万历皇帝大传曹国庆著 辽宁教育 1994 K827.48/12 崇祯大传:插图本晁中辰著 九州出版社 2006 K827/253
正在阅读:
张之洞传02-19
音乐节目广播稿02-23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技办字〔2011〕205号附件1 - 电视中心01-12
舟山市电力安装公司05-16
区规范公务接待经验交流材料02-11
趣味生物知识竞赛100选择题附答案11-01
我们班的新鲜事作文500字07-03
春节期间慰问贫困群众工作情况的报告08-08
学打羽毛球之路作文450字06-19
质量信息分析和处理控制流程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