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617传播学理论之传播

更新时间:2023-04-12 08:2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1 页,共 46 页

目录

2018年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617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冲刺五套模拟

题(一) .................................................................................................................................. 2 2018年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617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冲刺五套模拟

题(二) ................................................................................................................................ 10 2018年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617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冲刺五套模拟

题(三) ................................................................................................................................ 20 2018年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617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冲刺五套模拟

题(四) ................................................................................................................................ 29 2018年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617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冲刺五套模拟

题(五) (38)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2 页,共 46 页 2018年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617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冲

刺五套模拟题(一)

说明:根据本校该考试科目历年考研命题规律,结合考试侧重点和难度,精心整理编写。考研冲刺模考使用。共五套冲刺预模拟预测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冲刺必备资料。

——————————————————————————————————————————

一、名词解释

1. 口语传播

【答案】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总之,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2. 随机抽(取)样(randomsampling )

【答案】随机抽(取)样是指保证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的调查方法,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多级抽样。

3. 古登堡

【答案】古登堡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介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标着人类进入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4. 选择性记忆

【答案】选择性记忆是受众在处理信息之际的选择性倾向之一,即受众在接触信息后,保留在记忆中的往往是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兴趣、需求、立场、态度或观点一致或接近的内容,选择性记忆的倾向,在实验心理学中也得到了证明。它与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认知一样,都是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5. 抽样

【答案】抽样是指一种以概率论为基础,按随机原则从被研究的总体中,抽选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估计和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抽样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针对调查对象的性质、研究目的和工作条件的不同随机抽样通常采取四种形式:①简单随机抽样一一按总体原有状况,不加任何限制,保证各个单位以及单位的各种组合都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3 页,共 46 页 同等可能被抽到;②等距抽样一一在己排有一定顺序的总体单位中,每隔一定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组成样本进行观察;③分类抽样一一根据事先了解将总体单位预先分类,使各类之内的单位性质尽量接近,从每类之内按一定比例随机抽选调查单位,共同组成样本;④整群抽样一一以包含若干调查单位的群作为抽样单位进行抽选。

6. 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

【答案】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二、简答题

7. 大众传播研究中的“两级传播”理论是在什么样的研究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对传播效果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答案】(1)“两极传播”理论提出时的研究背景①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的广泛应用 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传播流”研究,“传播流”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等。

②“伊里调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历时半年,对俄亥俄州的伊里县600名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做了一项实证调查,7次追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宣传期间,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而改变了原来意向的人只有8%。即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因素。这一结论显然与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直观感觉大相径庭。为了弄清其原因,研究人员又对全部调查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通过这次分析,他们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舆论领袖”和“两极传播”。

(2)“两极传播”理论对传播效果研究的影响

伊里调查发现,在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这部分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0/u 。研究人员将他们与一般受众做了比较,发现无论对报纸、杂志还是广播,意见领袖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4 页,共 46 页 过程做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两极传播”理论为否定当时甚为流行的“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播效果研究进入“有限效果论”阶段。

8. 当我们进入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时,“大众传播”这个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是否己经失去原有的意义和用处了?

【答案】(1)当我们进入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时,“大众传播”这个概念发生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①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②过去,“大众传播”的定义一直相当明确。可以用以下三项特征来确定:

a.它针对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

b.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在时间安排上通常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在特征上是稍纵即逝的。

c.传播者一般是某个复合组织,或者在某个复杂的组织之下运作,这通常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环境下的“大众传播”概念没有失去原有的意义和用处。

①当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真正形成时,受众的反馈成为主导因素。“大众传播”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得到丰富和发展,它不再是没有反馈的单向传播。但并不能说大众传播已经失去的原有的意义和用处。

②无论大众传播采取何种形式,它都将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大众传播是社会的耳目。它为社会提供做出决策的途径;提供认识自身的集体声音。它是传达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方式。

9. 议程设置理论给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带来了哪些新思路?

【答案】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研究而言,议程设置理论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

(1)该效果理论一改关注态度和行为的研究传统,转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大众媒体对受众认知的影响上。它研究的是人们“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

(2)该理论关注的是整个信息环境对公众的影响,而不是某条信息的微观影响。

(3)议程设置研究提出,大众传播对于公众的环境认知具有强大的影响,这对20世纪X10年代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有限效果理论是一个重要的修正。因为影响态度的因素过于复杂,所以信息传播在其中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研究态度之前的认知却可以看到大众传播的重要作用。

(4)议程设置理论形象地说明了大众媒体、公众意见和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在现实政治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议题是当前最重要的、最需要优先考虑的议题。议程设置过程是事件的推动者们为了获得媒介工作者、公众和政治精英而不断进行的竞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i7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