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更新时间:2024-06-18 21: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第四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上一章已经谈到,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中将总需求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上。在介绍了总需求的两个重要变量:消费和投资理论之后,我们将在本章进一步分析总需求的变动是如何影响国民收入与国民产出的。同时,我们将上一章介绍的均衡模型拓展,引入总需求中的另两个变量: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因素,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框架。
第一节 萨伊定律与凯恩斯革命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关于国民产出的决定理论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古典经济理论,这种理论强调竞争性市场的价格调节作用,认为通过提高或降低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价格可以消除市场供需双方存在着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达到供需的平衡。在西方经济学术史的大部分时期,这种古典理论占据了支配地位。
20世纪30年代全球爆发的严重而持久的经济大萧条,宣告了古典经济理论的失败。人们意识到纯粹的市场机制实际上对解决经济周期性危机的能力十分薄弱。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从理论上抨击了古典经济理论的观点。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理论所有的假设条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价格的变动是滞后的,工资是刚性的,依靠价格调节已经难以使宏观经济达到理想中的供需平衡,因此必须重新建立新的宏观经济学体系。从那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占据了牢不可破的主导地位。70年代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巨额财政赤字和经济出现“滞胀”(stagflation)现象,人们开始怀疑凯恩斯理论的长期有效性,从而导致古典理论的重新抬头,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理论。
萨伊定律与古典经济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1767-1832)于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是用来交换其他产品,从而形成了某一产品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如果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那么任何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除去自身的消费外,其剩余部分都会用于储蓄,
47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并且任何储蓄的数量都会由于人们对非自己生产产品的需求而将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李嘉图曾经进一步论证到: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出售,任何人出售产品的目的都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有助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别的商品。他认为,需求是无限的,只要资本还能带来某些利润,资本的使用也是无限的。他认为,由于需求只受生产的限制,所以任何数量的资本在一个国家都不会得不到利用。
以萨伊定律为基础的理论所得出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尽管由于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的结构不尽一致,部分商品的过剩和部分商品的生产不足会同时存在,但所有商品都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
萨伊定律之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一百多年被众多经济学家所接受,是因为这一定律与当时的经济背景是相吻合的。这一定律的存在实际上有三个重要的假设的前提条件,如果这三个前提条件不复存在,那么萨伊定律也必然失灵。
(1)
萨伊定律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是:投资恒等于储蓄(I≡S)。这一命题实际上涉及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利率理论。自亚当·斯密以来,利率是如何决定的这一问题,在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中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资本的利率是由资本供给(储蓄)和资本需求(投资)共同决定的。这一观点在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有过完整的表述。如图4-1所述,纵轴代表利率,横轴代表储蓄与投资,S代表资本的供给曲线,它表示与任一利率相对应的储蓄者愿意提供的资本。利率越高,储蓄者愿意提供的资本越多。I代表资本的需求曲线,它也与每一利率相对应,投资者根据利率的高低愿意借入资本的数量。资本需求曲线与利率呈反比关系,利率越低,投资者愿意借入的资本就越多。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储蓄与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正如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使商品的供给与需求趋于平衡,在资本市场上,通过供求不平衡而引致的利率的升降,也会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平衡。
48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R
利 I S 率
投资与储蓄
图4-1 资本的供给(储蓄)与需求(投资)与利率的决定
(2)萨伊定律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是:劳动市场的均衡可以由工资率进行调整。古典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工资理论证明,当商品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其就业水平就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如图4-2所示,Ls代表劳动的供给曲线,它表示实际工资(W/P)越高,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就越多。Ld表示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这一曲线描述劳动的边际产品,它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品随就业量增加而递减。只要实际工资低于已就业的劳动的边际产品,厂商增加所雇佣的劳动力总是有利可图的。这一模型的假设条件是,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工资会随着劳动的供需状况上下波动。这样,随着货币工资的涨跌,总会有一个实际工资,使劳动力愿意提供的就业量恰好等于厂商愿意雇佣的人数。在图4-2中,与实际工资(W/P)﹡相对应的就业为0N﹡,表示劳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的就业量,这个就业量被认为是充分就业,因为它表示愿意按实际工资就业的人都已经就业。如果事实上还有一些人没能就业,即图4-2中从0N﹡至N1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失业则被认为是“自愿失业”,因为他们所要求的实际工资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边际生产力,所以不可能为厂商所雇佣。
49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实际工资 Ld Ls
(W/P)1
(W/P)﹡
N﹡ N1 劳动量
(3)萨伊定律的第三个前提条件是:货币呈“中性”状。这一前提条件是从第一个条件中推导出来的。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这个命题,实际上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总是要花费掉的,这种花费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投资,而不会把货币作为资产的一种形式贮存在身边。因此,萨伊定律实际上对货币的职能作了这样一个假定,即货币的职能只有两种,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货币不具有价值贮藏的职能。这种假定是与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互不相干的“两分法”(dichtomy)相一致的。所谓两分法,是指在考察商品的价值和生产要素价值的决定因素时,商品的均衡价格(价值)和商品的均衡产量是决定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决定因素。在这方面,货币实际上只起着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对商品的价值决定不具有任何作用。货币供应量的多寡及其增减变化,既不影响商品供需量,不影响商品的供需结构,也不影响商品的交换比率。货币及其供应量只能决定商品价格的名称及其商品的绝对水平。这一特征被称为货币“中性”。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理论是在人们普遍感到古典理论已经不能解释现实经济,认为必须对古典理论进行彻底的评价和修正的时候产生的。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这一著作的出版不仅选择了最合适的时机,而且通论中提出了一整套以全新观点系统阐述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体系,在经济学界形成了强烈的理论冲击波。因此,凯恩斯理论的诞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认为,从短期看,工资和价格并不像古典经济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弹性,现实
图4-2 劳动市场的均衡
50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经济生活中工资和价格实际上是不易变动的。凯恩斯将这种呆滞的工资和价格称为“工资刚性”和“价格粘性”。产生这种粘性价格和刚性工资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多数行业中,工人是根据长期合同工作的,一般的合同期为3年。在合同生效期间,工人的货币工资就是合同中规定的工资。而合同一旦签订生效在短期内是不会随意改变的。其次,为限制垄断和恶意竞争,政府实际上控制了很多产品的价格。如70年代中期,美国的电话服务、天然气、石油、水、电、铁路、航空和海运的价格都是固定不变的。这种价格的变化只有在成本发生重大变动是才会得到调整,而且即使调整其时滞也会很长。再次,由大公司或经济组织规定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价格的粘性。许多跨国公司必须召集大型会议才能决定重要的价格变动,类似石油输出国组织等跨国机构要改变其价格,必须召集各成员国进行协调。正因为如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就会比想象中慢得多,市场的供求变化要经过多种程序才能反映到价格上来。
理论的差异导致政策的差异
比较凯恩斯理论与古典经济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理论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
(1)古典经济理论假定,货币工资会根据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自动调节,因此具
有弹性的工资率会导致充分就业。凯恩斯则认为,工资是呈刚性的,并且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固定不变。
(2)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储蓄是利率的函数,即S=S(r),由于储蓄被定义为收入扣
除消费以后的余额,因此这一函数实际上暗含着另一假定,即消费也是利率的函数,即C=C(r)。再加上投资是利率的函数,即I=I(r),因此利率成为人们计划储蓄与计划投资相一致的最重要的变量。凯恩斯则引入了消费函数这一崭新的概念,认为消费倾向主要取决于收入而非利率,其推论是储蓄也取决于收入,储蓄与投资相等的趋势是通过收入的变化实现的。
(3)马歇尔认为,利率的决定取决于资本的供求,而资本的供求是利率的函数。凯恩
斯则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决定的,从而建立了新的利率理论。
(4)由于利率的高低是由货币供求决定的,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通过利率的变化
导致投资的变化,进一步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通过利率这一中介,影响到经济中的价格水平,也影响到实际国民收入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因此,货币不再呈“中性”。
51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不同的经济政策。由于古典经济理论崇尚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因此反对政府对经济运行的任何干预。古典经济理论认为,由于市场机制能够通过自身的稳定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对产出水平和就业水平不会有影响,反而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波动。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即使在萧条时期,政府的任何支出增加中会产生“挤出”私人投资的效用。
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由于价格的滞后性,市场经济从不平衡到平衡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并且会伴随着经济的剧烈波动。而且,实践也证明,由市场供求力量自发调节的经济,往往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经济,这一经济会始终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徘徊。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由政府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经济推向充分就业的水平。根据这一理论,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刺激需求,从而提高产出水平,减少失业。也可以通过压缩政府开支或增加税收以抑制过旺的需求,从而降低产出水平,以消除通货膨胀。而且,在萧条时期,政府开支的增加会通过乘数效应刺激更多的私人投资,不会起挤出私人投资的作用。同样,政府也可以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产出水平。增加货币供给,可以降低利率,以提高投资需求,从而促使产出水平的提高。而减少货币供给,利率就会上升,这样就可以压缩投资需求,以抑制通货膨胀。
凯恩斯理论对战后的西方各国经济的恢复、增长和稳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进入70年代后,尤其是两次石油危机后,凯恩斯提倡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始显现其弊端,那就是由于政府的过分干预,形成了过高的财政赤字,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持续高涨。同时,这种持续的通涨还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失业率的上升,这就是8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后凯恩斯主义者”开始吸纳古典经济理论中的优点,对凯恩斯理论进行改造,形成了目前众多的经济学流派。尽管如此,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国民产出决定理论仍然是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
第二节 乘数原理
上一章我们已经介绍了一个简单的需求均衡模型,这一模型假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这一章我们将模型进一步拓展。在模型拓展前,我们先引入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multiplier theorem)是凯恩斯国民产出决定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所谓乘数原理,简单地说,就是每增加一笔需求支出(如增加投资△I),由此而引起的国民产出的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支出,而是原来支出的若干倍。这一原理是我们理解凯恩斯理论的
52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重要方面。
乘数过程
我们首先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乘数的变化过程。假如由于利率的降低导致投资增加10亿元,这10亿元的投资增量对国民产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最初,这10亿元的投资由于增加了需求,导致国民产出增加10亿元。由于国民产出的增加会使国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如果一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增加的10亿元收入中有8亿元用于消费,这8亿元新增的消费又会使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8亿元。这是经济对增加投资后的第二轮反应。接着,第二轮增加的8亿元收入按0.8的边际消费倾向,会再增加6.4亿元的消费,从而使GDP和可支配收入再增加6.4亿元。这是经济中的第三轮反应。这个反应过程会一直继续下去。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因此随着这种连锁反应过程的继续,GDP的增量和消费的增量会一轮小于一轮,直到趋于零,所以GDP增量的总和将收敛于一个常数。表4-1展示了这一过程。
表4-1 投资变动的乘数过程 单位:亿元
反应的轮次 1 2 3 4 5 6 ? 合计
上述乘数过程表明,乘数的大小实际上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在每一轮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就高,乘数的值就大。
上述乘数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Y=初始投资数量 10 10 国民产出增量 10 8 6.4 5.12 4.096 3.2768 ? 50 增量的计算过程 1×10=10 0.8×10 0.82?10?6.4 0.83?10?5.12 0.84?10?4.096 0.85?10?3.2768 ? 1?10 1?0.81?I (4-1) 1-b53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上式中,△Y表示收入的增量;
△I表示投资的增量;
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其公式为b?上式中
?C。 ?Y1就是乘数。由于边际消费倾向=1-边际储蓄倾向,因此投资乘数也可以1-b表示为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投资乘数就越小。
乘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解释国民产出的波动和用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由于乘数的作用,任何支出的自发波动会引起国民产出更大幅度的波动,所以国民产出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支出的自发波动。另一方面,当国民产出的均衡水平偏离充分就业水平时,经济会出现失业或通货膨胀现象,政府力图通过对经济的干预使国民产出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会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如增加政府投资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起到刺激总需求,减少失业的目标。但是,支出应该增加到什么水平才能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呢?支出太少对产出的影响不大,支出太多则会使产出在乘数的作用下趋向过旺。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有必要估量乘数的作用,使支出的增加既保证充分就业,又不至于产生较严重的财政赤字。
乘数图示
我们可以通过图示进一步说明乘数的概念。假定政府为刺激需求而增加公共工程的投资,其增量为△I。如图4-3所示,投资支出的增加使总支出曲线从C+I0向上平移至C+I1的位置,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从Y0增加到Y3。
C+I C+I1 C+I0 △I ?Y?1?I 1?b 45° Y 0 Y0 Y1 Y2 Y3
54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图4-3 增加投资的乘数效应
然而,国民收入的水平并不是从Y0直接增加到Y3的,而是经过一系列的连销反应后,由原均衡点逐步趋向新的产出水平均衡点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初的投资增量使产出水平从Y0增加到Y1,其增量相当于投资的增量。然而,Y1实际上并不是均衡产出水平,因为在第一轮投资过程中增加的收入会有一部分按b的比例用于消费,从而使消费增加了b·△I,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导致企业生产的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即从Y1增加到Y2。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下去,通过乘数作用才使国民收入最终增加到Y3的水平。
价格水平变化对乘数的影响
凯恩斯理论产生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因此在理论论证方面是假定短期内价格水平不变。因此,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假定国民收入变化只是由总需求自发变化而引起的产出水平变动。
在经济萧条时期,国民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距较大,经济中存在着大量未得到利用的生产资源,如闲置的设备、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失业的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当总支出增加时,由于乘数的作用会使国民产出成倍的增加。然而,随着产出水平逐渐接近潜在产出水平,未利用的生产资源越来越少,总支出与总需求的增加就越来越可能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所以,较真实地描述现实情况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产出水平越高,对应的价格水平也越高。而且,产出水平越接近潜在产出,总供给曲线AS的斜率就越大,支出变化的乘数作用就越小,直到乘数作用消失。
55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P AS
AD1 AD0
E1 P1 P0
0 Y0 Y1 Y2 Y* Y
图4-4 价格水平变化对乘数的影响
图4-4说明了价格水平变化对乘数作用的影响。假设投资的增加使总需求曲线从AD0
向右移到AD1,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相交于E1点。在这个均衡点上,价格水平是P1,国民产出是Y1。如果价格水平保持在原来的P0上,投资的增加会使国民产出水平增加到Y2,投资支出的乘数效应等于
?Y2。但是,由于价格水平的变化,投资的增加只能使国民产出?I?Y1?Y1?Y2。显然,<。这一变化过程表明价格?I?I?I从Y0增加到Y1,投资的支出乘数等于
水平的变化会削弱支出变化的乘数作用,也就是说,支出乘数会因为价格水平的上升而缩小。
价格水平变化对乘数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越大,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引起的价格水平上升幅度就越大,支出乘数的值就越小。当产出水平接近或超过潜在产出水平时,短期总供给曲线趋于垂直,这时,即使总需求增加,企业由于生产资源已充分利用,没有可能提高产出水平以增加总供给,因此只能使价格水平上升。
由此可见,乘数这个分析工具,只是在经济不景气或经济衰退时期有用,在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时期就不适用了。
56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税收乘数=边际消费倾向×政府支出乘数
即: -b1 (4-5) =-(b?)1?b1?b一般说来,由于边际消费倾向b的值小于1,因此税收乘数小于政府支出乘数。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考察税收随收入变化条件下的税收乘数。我们已经谈到,如果政府税收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话,如果税率为t,则消费函数可改写成:
C=a+b(1-t)Y
将这一公式重新代入一般乘数公式(以投资乘数为代表),投资乘数公式将改为:
?Y1 (4-6) =?I1-b(1?t)11就小于一般投资乘数。可见,税率t
1-b(1?t)1-b显然,只要税率t大于零,投资乘数
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消费倾向。
在政府按税率t征税的情况下,税收政策对国民产出的影响表现为税率变动对国民产出的影响,其影响程度表现在下面税率乘数上。
?Yb =-?T1-b(1?t)
平衡预算乘数
我们现在进一步考察政府税收乘数与政府支出乘数之间的关系。假如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决定增加政府支出,同时,增加这笔政府支出所需资金的来源是增加税收。那么这一收一支,对国民产出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根据以上所述,政府增加一笔支出△G所引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量为?YG=而增加课税△T所引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减量为?YT=1?G,1-bb?T。因此,要知道政府通过增1-b税来增加政府支出这一措施对国民产出的影响,只需将上述两个乘数相加:
1b?YG+?YT=?G-?T
1-b1?b1b =(?)?G(?T=?G)
1?b1?b1?b =?G
1?b =△G
62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上述公式表明,政府通过平衡预算的方式,其结果也是导致国民生产总值的净增加,其增加的数额等于政府支出增加的数额,因而政府平衡预算的乘数的数值为1。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所讨论的平衡预算乘数,并非通常意义的财政收支平衡问题,而是指政府增加支出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同量的税收。正如乘数效应既可以导致国民产出多倍扩大,也可以导致国民产出成比例减少一样,如果政府削减支出的同时也减少同量的税收,其结果是国民产出将因此而减少,减少的数额等于政府削减的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政府的转移支付是指政府为了对贫困居民进行补助,或对各种灾难进行援助,在其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转移给消费者的那部分支付。由于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因此转移支付可以看成是政府税收的一个减项。如果用R代表转移支付,那么转移支出乘数就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Yb (4-7) =?R1?b如果我们将政府支出乘数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作一比较。由于边际消费倾向b总是大于1小于0,因此政府支出乘数
1b总是大于政府转移支出乘数。政府增加支出△G和1?b1?b增加同量的政府转移支付△R,对国民产出的效应一定是前者大于后者,即
11。这是因为尽管增加的政府转移支付额全部转为个人的可?G>?R(△R=△G)
1?b1?b支配收入,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所以△R中有一部分成为储蓄而“漏出”。
其次,我们再比较一下政府税收乘数-bb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可以看出两1?b1?b者绝对值相等,正负号相反。这显然是因为税收减少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而转移支付则增加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税收乘数与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相等,是因为这些收入可带动消费的数额都会按边际消费倾向的比例扣除。因此,如果政府增加税收的数额全部用于转移支付,那么对国民生产总值将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第四节 引入进出口因素
前面的分析都是假定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中讨论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的关系。然而,现今经济几乎无一不是开放型经济,随着新技术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可转
63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变。因此,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的关系也应当考虑进出口因素。
开放经济的国民产出决定
对国内的生产厂商来说,其生产的产品无论是卖给国内消费者,还是卖给国外消费者,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在国民产出决定过程中,产品的出口与在国内消费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出口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这部分需求来自国外。相反,进口则是在国内产出的基础上额外增加的供给,或者说是国内需求的外移,它的作用是减少国内总需求。由于在短期国民产出决定中,资本的内流与外流,与产品和服务的进口与出口具有相同作用,为使分析更为简单,我们这里只考虑进出口在国民产出决定中的作用。
我们曾在前面章节中介绍了封闭经济条件下国民产出的决定问题,其产出的均衡公式为:
C+S+T=C+I+G
如果将进出口因素纳入上述均衡公式中,则得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产出均衡公式:
C+S+T+M=C+I+G-X
或 C+S+T=C+I+G+(X-M)
在这一公式中,总支出不是由三个部分组成,而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构成。
净出口在国民产出决定中的作用可用图4-7说明。在不考虑对外经济联系的封闭经济条件下,国民产出是由C+I+G曲线与45°线的交点E0决定的。E0所对应的国民产出Y0就是由此决定的均衡产出水平。加入净出口后,其总支出曲线就会上移(净出口是正值),从而可以得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总支出曲线C+I+G+(X-M)。这时,国民产出就由C+I+G+(X-M) 曲线与45°线的交点E1决定,E1对应的国民产出Y1就是由此决定的均衡产出水平。
64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C+I+G
E1 C+I+G+(X-M) C+I+G E0
45° Y 0 Y0 Y1
图4-7 加入进出口因素后的总支出模型
很明显,净出口的数额对于国内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是有影响的。当出口大于进口,即净出口为正值时,国民产出水平高于没有对外贸易情况下的国民产出。当进口大于出口,即净出口为负值时,国民产出水平将低于没有对外贸易情况下的国民产出。但是,如果一国的国民产出已经达到了充分就业水平,则增加出口与在同样情况下增加国内需求一样,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这时如果增加进口将会有助于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
进出口乘数
如前所述,国内需求的变动,如投资的变动或政府支出的变动,都会引起国民产出按照某一乘数发生更大幅度的变动。如果加入进出口因素后,乘数效应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开放经济中的对外贸易变动。
引入进出口因素后,其乘数作用除了受边际消费倾向倾向的影响外,还受到边际进口倾向的影响。举例来说,假定某外国公司决定增加购买1元中国的钢材。这增加的1元出口将增加1元的收入。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8,那么就会有0.8元被中国人用于消费支出。但是有出口就会有进口,假定边际进口倾向为0.1,那么在增加的0.8元消费支出中,就会有0.1元用于购买外国的产品或服务,而用于购买国内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变为0.7元。按照这一变动模式,在考虑乘数作用时,就必须考虑居民消费开支中进口的“漏出”问题。这样,
65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就可以得出下列进出口乘数公式:
?Y1 (4-8) =?X1-b?m?M上式中,m为边际进口倾向,其公式为。
?Y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上述公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相加等于1,因此乘数公式中的1-b实际上就是边际消费倾向s(s?储蓄倾向的倒数
?S)。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也就是边际?Y11?。对国内总需求来说,进口与储蓄的功能一样起着“漏出”的作1?bs用。这一漏出会改变支出曲线的斜率。这样,进出口乘数公式实际上是由两个“漏出”因素所组成,因为这一公式可以变型为
1。从中可以看出,进出口乘数的大小实际上取决于s?m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越小,进出口乘数就越大。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1,即新增收入不会全部用于储蓄和进口,因此收入的增长总会引起总支出或总需求的增加,这样进出口乘数通常大于1。出口的增加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国民产出有更大的增加,而出口的减少则会导致国民产出发生更多的减少。
第五节 财政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财政支出的扩大或政府税收的削减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解决失业问题;而财政支出的压缩或政府增税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因此,政府的财政政策对于平抑短期的经济周期波动,稳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自动稳定器
财政政策的实施与否主要取决于政府决策机构对经济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大小是判断政府能力的有效尺度。然而,即使再精明的政府,其对经济的判断也会受到许多假象的蒙蔽。因此,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育财政体制中起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会随着经济周期性波动起到自动调节经济的作用。
财政中起着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减小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减小乘数值的因素。自动稳定器的直接作用是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并通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影响消费水平。即使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变,因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使
66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可支配收入发生变化时,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当投资等自发支出发生变动时,自动稳定器就会削弱自发支出变动的乘数作用,缩小因支出变动而引致的国民产出波动幅度。
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国家中,与财政政策相关的自动稳定器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是税收的自动变化。我们知道,税率的变动会改变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导致乘数的变动。经济中的大部分税收依赖于经济活动的水平,随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而变动。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经济大幅度增长,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也随之普遍增加,从而导致税收的增加。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经济产出水平下降,个人和公司的收入普遍减少,税收也随之减少。由于税收的这种随经济周期的自动变化,即使政府不调整税率,现行的财税制度也会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由经济中其他因素波动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中,有很大一部分将被税收的变动而吸收,使可支配收入的变动相对小一些,从而对稳定总支出水平有一定作用。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可以假设一种极端的情况,即税率t=1。假设人们对未来的投资前景抱有乐观的预期,纷纷增加投资支出,使总投资增加100亿元。这100亿元的自发性投资的增加可以使国民生产总值直接增加100亿元。由于税率为1,因此这100亿元投资所产生的10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增量全部为税收所吸纳,对可支配收入毫无影响,从而不会诱发新的消费支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支出乘数为1,100亿元投资的增加只引起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00亿元,而不会引起更大的波动。
税收对经济的自动稳定作用主要取决于税率的大小、所得税起征的水平和税率的累进程度。一般地说,税率、所得税起征水平和税率的累进生活程度越高,税收的自动稳定作用就越大。
第二是政府的转移支付。将政府的转移支付作为一种自动稳定器,是因为它同税收的作用一样,有助于稳定可支配收入,从而有助于稳定消费支出。转移支付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变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在萧条时期转移支付增加;在繁荣时期转移支付减少。
社会保险基金是转移支付的主要项目。当人们失业时,他们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老年人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金。由于就业人数是随经济波动的周期而变化的,在经济繁荣时期,失业人数减少,转移支付也减少;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增加,这部分转移支付也会相应增加。
转移支付中的各项福利性支出,如医疗补助、困难家庭补助等也具有相同的作用。这类福利性支出的数额往往视家庭的收入水平而变动。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水平下
67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降,这类福利性支出就会增加;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人们的收入水平上升,这类福利性支出就会减少。
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政策也起着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在经济衰退时,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下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随之下降。这时政府会增加对农业的转移支付,以维持农产品的价格,保证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的相对稳定。
第三是政府购买。将政府购买作为一种自动稳定器,是因为政府购买往往比较稳定,一般不会随经济波动而波动。这是因为政府在购买方面的许多支出是由法律规定的。这种比较稳定的政府购买支出如果在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增加,则意味着易变动的投资和消费等需求对经济的影响力减弱,从而使经济保持相对稳定。
当然,财政政策中的这种自动稳定器不可能起到烫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因此,除了自动稳定器外,政府还必须实施有效的财政干预政策。
干预性财政政策
干预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整政府的税率和支出,以使经济能够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的政策。这一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公共工程计划。这一计划是政府反萧条的主要手段,即规划大规模的公共投资项目以安置失业人员。由于这些公共工程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设计、购买材料到施工等一系列工程,因此这些工程往往效用较低,效率较差。如果要提高公共工程的质量,所用的时间会较长,因此反萧条的作用会被减弱。有时,当一项在经济萧条时期规划的公共工程,从计划、绘制蓝图、购买材料、施工、峻工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几年时间,界时萧条时期可能已经结束,经济已经进入高涨时期。这样的公共工程不仅没有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加剧经济的波动。
第二是就业计划。政府的就业计划是近年出现的一种稳定经济的政策工具。这一计划一般由地方政府发起,雇佣失业工人的期限在一年左右。由于这种计划期限短,产生的影响比较直接,因此可以避免公共工程时间长的弱点。
第三是转移支付计划。前面已经谈到,政府转移支付中的一些项目可以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制定一些额外的转移支付计划,如延长失业工人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期限等。当然,各国政府对这些额外的转移支付计划会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因为转移支付项目往往与工资一样,具有刚性。有些在萧条时期实施的转移支付计划,到繁荣时期也取消不了。
68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第四是改变税率。改变税率既可以刺激经济复苏,又可以抑制经济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削减所得税率,以维持一定水平的可支配收入。消费者一般会对税率的变动作出迅速反应,而且其效应的波及面较广,所以税率的变动通常被认为是稳定经济的理想工具。
三、挤出效应
为进一步认识财政政策的作用,我们要对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挤出效应”作一分析。所谓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增加支出,会造成物价上涨,从而导致利率上升,投资减少。随着投资的减少,人们的消费也会随之而减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说是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挤出效应也就产生了。
在一个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如果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同样也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尽管这不象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形成的完全挤出。政府支出的增加一般总会使总需求水平提高,产出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从而使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造成利率上升和投资下降的情况。
政府支出挤占私人支出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也多,这时利率的上升对投资的影响也大。所以说,挤出效应大小与乘数大小成正比。
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越敏感,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产出水平的提高,对利率上升的压力也就越大,挤出效应也就越大。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敏感度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幅度就越大,对私人投资的挤占也就越多。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这一敏感度表现为投资的利率系数,这一系数越大,利率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所导致的挤出效应也就越大。
在以上四个因素中,由于第一和第二个因素的变动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挤出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和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在一个市场化不很健全的国度中,由于利率的敏感度不高,挤出效应不会很大,因此财政政策的效果会相对比较明显。
69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专栏4-2 案例:中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对中国政策制定者的一次严峻考验。在此之前,中国政府一直在对付1992年以来所产生的通货膨胀问题。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了冲击,在中国国内对要不要调整经济政策产生了分歧。但在人民币面临贬值和大量失业的现实面前,中国政府决定从1998年上半年开始启动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不足之处是这个政策出台略显迟滞了一段时间,因为中国经济的运行早在1996~1997年间就已发生了一些根本性变化,社会总需求已出现不足,物价水平急剧下跌,通货紧缩已露端倪,但人们还陶醉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成就之中。中国经济增长率在1998年大约减少了1~2个百分点,这就促使政府下决心连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些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1998年,针对国内投资需求不足,中央决定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所筹资金扩大基础设施建设;1999年继续增发1100亿元国债,所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和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等。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连续运用,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成效,当年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率1.5个百分点。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没有这几年连续实施强有力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有1998年以后中国经济连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通货紧缩将会进一步加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你是如何看待1998年中国政府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2、 你是如何评价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所产生的后果? 3、 请评价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70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本章小结
在讨论国民产出决定时,必然涉及到古典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大差异。以萨伊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崇尚市场机制,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解决经济的一切问题。这种理论的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萨伊定律上,即“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这一理论瓦解,凯恩斯理论应运而生,提出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新宏观经济学。
总需求是如何影响国民产出的?本章引入了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凡构成总需求的每一项支出,都会通过边际消费倾向而使国民收入成倍的增加。乘数的基本公式为:
1,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b的大小。本章在介绍了乘数的基本公式:投资乘1-b数后,通过逐步引入政府支出与收入、进出口等因素后,讨论了各类收入与支出的乘数效应,从而构成了一个乘数体系。
在讨论了各类乘数对国民产出的影响后,本章对财政政策的作用与效应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71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关键术语
萨伊定律 政府支出乘数 财政政策 凯恩斯革命 税收乘数 自动稳定器 货币中性 预算平衡乘数 挤出效应 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投资乘数 进出口乘数
复习思考题
1、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2、怎样理解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3、如果对一国的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将富人的收入转移一部分给穷人,这种做法是否会提高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为什么? 4、试比较各类乘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政府改变税率对国民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
6、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7、政府支出的增加额如果全部来自于税收的增加会对国民收入产生什么影响? 8、试论述乘数原理的适用性。 9、设有下列简单经济模型:
Y=C+I+G C=80+0.75Yd Yd=Y-T T= -20+0.2Y I=50+0.1Y G=200 上式中:Y:国民收入;C:消费支出;Yd:可支配收入;T:税收;I:投资支出;G:财政支出
请根据上述模型,求出国民收入、消费、投资、税收的均衡值及投资乘数。
10、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为b=0.8,边际税率t=0.25,
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能否最终消灭财政赤字?
72
第4章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关键术语
萨伊定律 政府支出乘数 财政政策 凯恩斯革命 税收乘数 自动稳定器 货币中性 预算平衡乘数 挤出效应 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投资乘数 进出口乘数
复习思考题
1、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2、怎样理解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3、如果对一国的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将富人的收入转移一部分给穷人,这种做法是否会提高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为什么? 4、试比较各类乘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政府改变税率对国民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
6、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7、政府支出的增加额如果全部来自于税收的增加会对国民收入产生什么影响? 8、试论述乘数原理的适用性。 9、设有下列简单经济模型:
Y=C+I+G C=80+0.75Yd Yd=Y-T T= -20+0.2Y I=50+0.1Y G=200 上式中:Y:国民收入;C:消费支出;Yd:可支配收入;T:税收;I:投资支出;G:财政支出
请根据上述模型,求出国民收入、消费、投资、税收的均衡值及投资乘数。
10、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为b=0.8,边际税率t=0.25,
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能否最终消灭财政赤字?
72
正在阅读:
总需求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06-18
ShopEx_手册,店主,二次开发必备04-28
2012高考数学考点 知识点05-20
南京工业大学仪器分析期末试卷05-02
2014 - 2015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练习卷(4)03-01
浙江省2009年地面气象测报技能竞赛试题-理论试题01-16
小学生二年级关于第一场雪的作文06-13
有趣的字理识字11-01
《雨点儿》的教学设计05-25
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与流程05-1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产出
- 国民
- 需求
- 决定
- 理论
- 青岛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
- 中控室窑操作员作业指导书
- 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 红阳猕猴桃整形修剪图说新排版
- 外国文学史整理版
- 关于液化空气(福州)有限公司液空中国福建煤气化项目环境
- 2013注会《税法》知识点:工资、薪金所得四种特殊形式
- 六年级英语Asking the way教案
- 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转让问题的几个案例
- 李爱华 塔里木教育论坛论文
- 医疗核心制度考试试题
- 2018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
- 年度所得税申报手册 - 图文
- 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 2015省外播音命题即评
- 1七年级数学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 文论专题参考答案(选择题)
- “电子商务技能”赛项说明会的通知
- 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2010年上半年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总结
- 九年级数学上册52统计的简单应用习题1无答案新版湘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