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

更新时间:2023-09-01 01: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语选读

克 己 复 礼

论语选读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 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 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论语选读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夫礼,体情而防 乱者也。……非夺之情, 所以安其情也。” (《春秋繁露· 天道施篇》) 可见,“礼”本身是情理兼顾的,只不 过要求用理性调节情感 欲望,使其不像脱缰 野马一样失去约束罢了。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 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 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 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 语》一书的始终。

论语选读

【评点】“克己复礼”是孔子政治 思想的核心。孔子对没落的“周 礼”这个奴隶制的等级制度采取 维护态度,并且坚决反对“僭越” 行为,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 守一面,必须认真分析和批判。

论语选读

然而他对“周礼”,对现实,亦非完全 满意。如“周礼”规定“学在官府”, “国之贵游子弟与焉”。可是孔子打破 了这种局面,自己创办私学,实行“有 教无类”的方针,这对于向民间传播文 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为他对 “周礼”亦有不满之处,故采取“损益” 态度。孔子对“周礼”的“损益”正是 他的政治思想的二重性、矛盾性的表现。 孔子对“周礼”的“损益”,正表现了 他积极向前的社会改革思想。

论语选读

3-14子曰:“周监(1)于二代(2), 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 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 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 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 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 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论语选读

【评点】本章孔子赞美周朝礼仪制度的完备。 周的礼仪礼乐制度,以夏后、殷商两代文化 为镜子,有传承、有损益、有超越,使周代 数百年文化粲然大备,繁荣昌盛。 孔子生活的鲁国,在西周初年本是周公 长子伯禽的封国,也是殷遗民的主要聚居地。 当伯禽就国之际,便将大批的典章文物带往 鲁国,从而使鲁国从一开始就有较高的文化 素质。尤其是鉴于周公的勋劳,当其去世之 后,周王

室允准鲁国破格使用天子之礼乐, 遂使鲁国在周王室衰微之后得以保存较为完 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和文物。

论语选读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孔子目睹列国 交争,于是愈加感到西周以道德为 本位、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礼 乐文物,不仅给人从肃穆庄重的感 染力,而且因此而对周初制度发出 由衷的赞叹。本章内容,正是孔子 面对现实而生发的思周情怀,才使 他有条件据鲁而创立儒家学派。

论语选读

在孔子看来,周礼是最完善的政治 制度和伦理规范。因为周公受封于 东方的鲁国,文化中心东移,于是 春秋时代“周礼尽在鲁矣”(《春 秋左传》)。所以“吾从周”,也 指“鲁所存周礼而言”,“从周” 也就是“从鲁”。由此可见,孔子 是个持文化发展论者。

论语选读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 见周公(1)。”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 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 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 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 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论语选读

【评点】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德 治思想,源于周公的“明德、慎罚” 的治国原则。孔子在学术思想上继 承了周公治世治国重在人类精神道 德建设,尤其重在修民之德的思想 传统。孔子盛赞周公的文治武功, 而且向往能够践履躬行周公之道。

论语选读

本章是孔子感叹自己年事已高, 但大道却仍未能施行。所谓梦见周公, 未必是真的说梦,而是未能推行大道 的隐语。从唯物历史观来看,行周道 以救世,是历史进步还是历史反动, 这要与孔子所处社会性质联系起来认 定孔子是哪个阶级的代表。不过,孔 子爱周礼、行周道是为了救世救民, 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论语选读

3-1孔子谓季氏(1),“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2),孰不可忍也!”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 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 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 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 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 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 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 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 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 此事的基本态度。

论语选读

【评点】春秋时代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下层 政治势力对上层支配集团迫切要求超越和取 代的心理,业已成为一种氛围、气候。诸侯 独立、大夫专政、陪臣执国命等现象出现, 君臣父子兄弟之义、行、慈、孝、爱等伦理 规范毁坏。周礼作为社会秩序主要表现形式 虽未在政治舞台上完全消失,但“礼崩乐坏” 的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以精神价值为本, 崇仁贵义的时代将结束,由此而导致追求物 质价值、以“

利”为上的牟取物质利益时代 的到来。

论语选读

6-25子曰:“觚(1)不觚,觚哉! 觚哉!”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 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 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 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 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 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论语选读

【评点】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说:有 人猜想,“觚有棱角,才能叫做觚。可 是做出棱角比做圆的难,孔子所见的觚 可能只是一个圆形的器,而不是上圆下 方(有四条棱角)的了。但也名叫觚, 因之孔子慨叹当日事物名实不符,如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之类。”本章孔子借物抒情,感叹周道 衰微,感叹当时世风日下,君不君、臣 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

论语选读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 (1)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矣;自大夫 出,五 世希不失矣;陪臣③执国命,三世希 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 大夫天下有道, 则庶人④不议。” 【注释】 (1)礼乐征伐:指制作礼乐 及发令征伐的权力。 ②希:同,‘稀,很少。 ③陪臣:大夫的家臣。 ④庶人:老百姓。

论语选读

“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 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 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 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 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 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 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 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 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 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论语选读

【评点】孔子这段话,是他从考察历史, 尤其是春秋时期的各国历史所得出的结 论。孔子认为,政权传代的长短,与这 个政权的执政方式是否合“理”有关。 “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朱熹 《集注》)。例如鲁国三桓当政,季氏 自季友专政,经过文子、武子、平子、 桓子而被家臣阳虎所执,是孔子所亲见, 所以说“五世希不失”。至于“陪臣执 国命”,如阳虎、公山弗扰等都是当身 而败,不曾到三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ho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