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3-12-28 09: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学科教学进度计划

教科书名称 教学班组 每周节数 总课时 数学 14节 280节 周课 题 名 称 完成情次 起讫页码 计划教学时数 章节或单元 况 1 6—21 4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 已完成 2 21—31 4课时 第一单元 有括号、有关0的运算顺序 已完成 3 31—42 4课时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已完成 4 44—59 4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 5 59—71 4课时 第三单元 乘法运算定律 6 71—85 4课时 简便运算 7 86—105 4课时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8 106—124 4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9 125—140 4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 10 — 4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11 — 4课时 12 — 4课时 第五单元 三角形的认识和特性 图形的拼组、密铺 13 — 4课时 14 — 4课时 第六单元 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15 — 4课时 第七单元 统计(折线统计图) 16 — 4课时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17 — 4课时 第九单元 总复习 18 — 19 —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20 —

1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材简析: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

2

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3

五、方法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六、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计划教学时数:64节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目标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标准》P21),采取的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左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象“24-8

5

×2”这样乘除在后的类型是第一次出现),并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块:

1.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 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已遇到过本单元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有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了其中的运算顺序,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归纳,主动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顺序。借助括号的加入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会用括号列综合算式。 五、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6

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1、例2,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探索,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主题挂图 预习提纲:

1、自学课本第4~5页的例题1、2 2、哪些运算符号是同级符号?

3、同级符号的运算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新 1、

展示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

(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初步掌握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自学要求

(1)看:课本P1-5,例1‘例2

(2)想: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3)做: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7

246+83-157 357÷3×59 尝试做第5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 2、 3、

检查预习作业 提出不懂的问题 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自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自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8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四、随堂练习 1、第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2、巧开智慧锁(连线,全体学生必做)

145÷5×6 58+79-29 13×24÷12 135-72+28

108 26 174 91 五、达标检测

(一)计算(全体学生必做)

192+8-157 600÷50×91 980-436+75 45×30÷54 72÷8×95 291-68+951 (二)解决问题(1、2全体学生必做,3、4选做)

(1)左海总站上车的有24人,到了屏山车站下车4人,1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打字员8分钟能打960个字,照这样计算,30分钟能打多少个字?

9

(3)一箱“伊利”牛奶24盒零售价是48元,如果小命买8盒要多少钱? (4)图书馆有故事书78本,上午三年级还回37本,下午四年级借走28本。现在图书馆还有故事书多少本? 五、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一 1-3题做到大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在上个学期已经提了一些,学生对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都已经知道了,所以这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也很主动,可是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是特别好,口算经常出错,这方面还要不断加强。

第二课时 含有两级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6-9页例3,课后“做一做”,练习1第3-9题 教学目标:

10

1、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尝试自学掌握新的运算顺序。 3、通过尝试,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例题板书 预习提纲:

1、自学课本第6页的例题3,课本第7页做一做第1、2题 2、哪些运算符号是不同级符号?

3、同级符号的运算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新

1、展示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2)

(1)熟练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尝试自学掌握新的运算顺序。 2、自学要求

(1)看:课本6-9页例3

(2)想: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 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11

(3)做: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467-240+129 624÷3×2 尝试做第7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学习例3 出示挂图

问: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该怎样解答? 强调列综合算式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总结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么?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答。 2、检查“做一做” 第1题:学生说明运算顺序

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时说明解题思路,并说明运算顺序。四、随堂练习 填空(全体必做)

1、计算582-18×10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

12

2、计算68×10+582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 四、达标检测

(一)计算 (全体必做)

192-45×4 72×5÷36 360÷5+32×5 (二)列综合算是计算(1必做,2选做)

(1)停车场上,车牌号是单数的有46辆,车牌号是双数的车比单数的车3倍多15辆。车牌号是双数的车有多少辆?

(2)一瓶药有80片。如果一位患者一天吃3次,一次4片,吃10天,这瓶药够吃吗?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一 4-7题做到大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24+24+24÷2 (2)24×2+24÷2 =24+24+12 =48+12 =48+12 =60(元) =60(元)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是乘除混合的运算,教学内容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着重在于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先算乘除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决,要先出哪一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算式的解读和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这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还是比

13

较薄弱的,这方面还要加强。

第三课时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页例4,第5页“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提纲:

1.认真读题,你有几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2.教科书上的第二种解答方法你想到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两种方法在计算上有什么区别? 4.尝试完成教科书P11“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新 1、出示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能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14

2、导入新课提出自学要求 ①看:课本第10页例4

②想: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③做:尝试做第11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学习例4 出示例4,学生读题

问: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 学生上台板演。

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5

2、检查“做一做”

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四、随堂练习

想一想,不改变计算结果,哪些小括号可以不写,在题的前面画“√”(全体必做) (205-101)÷8 (98×4)-198 (235÷5)×8 563-(98-27) 720+(3×2) (150+50)÷40

四、达标检测

(一)青蛙算数(视各小组学生视度由小组内独立完成) 36÷9×5 (48-43)×3 32÷8+56÷7

(68-28)×(12+28) 15×4+16

(二)解决问题(1全体必做,2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1)张华家离学校780米,他每天上学要走12分钟,照这样的速度,他去离他家1040米远的陈均家,要走多少分钟?

(2)希望小学三年级共有3个班,平均每班45,共为学校搬砖4320块,平均每人搬砖多少块?

课后作业:练习二1-3题写在大作业本上

16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

员,下午要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70÷30-180÷30 (2)(270-180)÷30

=9-6 =90÷3 =3(名) =3(名)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课后反思:本节课大部分同学能通过分析处理信息探索解题思路并正确列出式子,同时掌握有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掌握括号的用处。

第四课时 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3页例5、第12页“做一做”,练习二第4、5、6题。 教学目标: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提纲:

1、自学课本第10、11页的例题4 2、算式中有括号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7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新 1、出示学习目标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良好习惯。 2、导入新课提出自学要求 (1)看:课本第11页例5,

(2)想: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3)做:尝试做第12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

18

学生独立解答

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说明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2、检查“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 第二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1、小结

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有括号的最先算。 四、随堂练习

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1-111÷37)×5 1000-(280+650÷13)

(95-19×5)÷74 (270+180)÷30-15)

19

四、达标检测

1. 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000÷(16+832÷13) (326+95×25)÷37

(7236÷18-228)×28 (4275-24×75)÷25

2.解决问题

(1)水果店运来苹果、橘子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橘子每箱20千克。一共运来多少千克水果?

(2)张老师要批改5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22篇。如果每小时批改9篇,还要几小时能批改完?

课后作业:练习二4-6题写在大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四)

(1)42+6×(12-4) (2)42+6×12-4

=42+6×8 =42+72-4

=42+48 =114-4 =90 =110

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0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掌握并总结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但有一小部分同学计算时不够熟练,运算顺序又混淆了。

第五课时 0的运算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1、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借助故事引起学生对0的有关知识的回忆,使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重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小组准备一副扑克牌。 自学提纲:

1、看课本第11~13页的例题5和例题6 2、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呢? 3、在计算有0的运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新

21

1、出示学习目标

(1)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借助故事引起同学们对0的有关知识的回忆,使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2、自学要求

(1)看:课本第13页例6,

(2)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3、做:(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自学检查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22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四、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总结有关0的运算

问: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关于0的运算。 重点讲解0不能作除数 出示5÷0和0÷0

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

说明:0作为除数不能找到确定的商,也没有含义,所以0不能作为除数。 五、随堂练习 脱式计算

400+612÷12×4 118+153÷17×9 480-(32+32÷4) (374-265+238)×6

六、达标检测(一、二全体学生必做,第三题做做题速度快的学生做。) (一)列式计算

1、82与15的差,乘32与18的和,积是多少? 2、1650除以5的商,加上16与8的积,和是多少? 3、25与16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二)解决问题

(1)小红5天看了100页的书,照这样的速度,她要看一本400页的《故事大全》

23

需要多少天?

(2)高师傅每小时做45个零件,朱师傅每小时做51个零件。两个各做8个小时,朱师傅比高师傅多做多少个零件? 课后作业:第习二7-9题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教学反思:算,学生在前面几个学期中都已经学过,但是还没有综合探讨关于0的运算。学生可能对于关于0的除法的解释会更加困难一些,所以在探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探讨研究。学生的论证更具说服力,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的事件上,而且能够根据一道算式来说明。

第六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7-17题 教学过程:

24

一、课前整理

1、预作:练习二7-17题

2、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出四道混合运算,说明运算顺序(题目自拟)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师引导归纳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7题

可以用三步计算也可以用两步解决,审题后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题思路。 2、练习二第8题

学生经历填表——说思路——观察比较表中数据变化这一过程,加深对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的理解。 3、练习二第9题

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 4、练习二第10题

启发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题意,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想法。 5、练习二第11题

先让学生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作后组织全班

25

交流思考过程及依据。 6、练习二12、13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7、练习二第14题

引导学生明白不同图形代表不同的数,弄清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启发学生用代换方法进行思考

五、总结全课: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七课时 单元检测

检测内容:第一单元过关冲刺

检测目的:通过检测及时掌握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6

3、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五、课时安排:5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确定物体位置

教学内容:课本P17~18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自学提纲:

27

1.查找相关资料,举例说明什么是“定向运动”。 2.你认为确定1号检查点的关键在哪里?

3.对于1号检查点的位置还可以怎么描述?你认为确定位置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动手在平面图上标出例2各建筑物的位置,说一说有哪些步骤? 5.尝试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P17~18

(2)你能回忆哪些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说一说。 (3)根据教材介绍,你了解到什么知识?有什么困惑?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出示情境图

28

(1)他们在干吗?(定向越野运动)

(2)你知道什么是公园定向运动吗?(出示资料)

(3)你们想去参加定向运动吗?如果你想去参加定向越野运动,首先就必须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这样才能赢得比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物体的位置”。 2、下面是一次定向运动的地图,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例1图) (1)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 (3)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5)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 (6)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 (7)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8)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为什么? 小结: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

——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四、随堂练习

1.完成书上21页 练习三的第3题

2.生介绍自己家在学校什么方向?距离多远? 3.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29

五、达标检测

▲ ○ ◎ ? ◇ □ ? ● 1、你能填一填吗?

(1)◎在?的( )方向上, ?在◎的( )方向上。 (2)△在?的( )方向上, △在●的( )方向上。

(3)?在( )的正北方,( )在?的正北方。 (4)?的南偏西是( )。 (5)▲在?的( )方向上。

2.(1)超市在小红家( )方向( )米处,也可以说在小红家( )方向( )米处。

(2)小红家在超市( )方向( )米处,也可以说在超市( )方向( )米处。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快速地确定物体的位置吗?说说看,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课后作业:练习三1-3题用铅笔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

30

确定物体的位置

确定物体位置两个条件 1、确定角度 2、确定距离

教学反思:是学生在学习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前面的学习掌握还可以,但是这节课主要在于怎么确定位置,由于复习所用时间太多,造成后面的时间很紧,所以第二节课我就直接开门见山,学生出示了三种说法:东北、东北偏东、东偏北。然后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第一种说法不是很准,第二种说得很麻烦,第三种比较合理、准确。“那这样说就能找到吗?”学生指出还要量出角的度数,从而进一步引出距离,学生就明白了能够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第二课时《绘制平面示意图》

教学内容:课本P19 例2 教学目标:

1.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自学提纲:

31

1.完成例3的空白处,想一想: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它们的方向和距离呢?

2.根据例4的路线图,把“校园定向运动”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说给家人听。

3.尝试完成教科书P22“做一做”、P23“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同学们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同学们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同学们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2、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P19 例2

(2)你了解到哪些知识?说一说。

(3)你知道绘制平面示意图有哪些要求吗?说一说。 (4)有什么困惑?

你能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吗? 1.风筝博物馆在文化广场的北偏东45方向1000米处。 2.图书市场在文化广场的正东方向2000米处。 3.移动营业厅在文化广场的西偏北30方向2000米处。

32

4.贸易大厦在文化广场西偏南60方向2500米处。 5.鹿园在文化广场的东偏南15方向1500米处。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师: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 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 150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 200米处。 2、新知学习

A、.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B、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 150米, 200米和 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C、.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33

D、.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 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四、随堂练习

1、做一做: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这两块内容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小组内活动。

2、练习四的第3、4、5、6也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五、达标检测

你能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吗? 1.风筝博物馆在文化广场的北偏东45方向1000米处。 2.图书市场在文化广场的正东方向2000米处。 3.移动营业厅在文化广场的西偏北30方向2000米处。 4.贸易大厦在文化广场西偏南60方向2500米处。 5.鹿园在文化广场的东偏南15方向1500米处。

六、课堂总结 3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上节课是给出地图,说出位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出了方向和距离,我们就能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课后作业:练习三4-7题独立完成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绘制地图

1、 2、

教学反思

教学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量角器用不好,个别学生分不清内刻度线外刻度线,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观测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明白;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1、确定观测点和方向标,选定单位长度线段所代表的距离。2、确定各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3、以选定的单位长度计算出图上距离,然后在射线从观测点开始量出图上距离,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写上物体名称。

35

先确定角度 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第三课时《看地图》

教学内容:课本P22 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自学提纲:

1、自学课本P22 例3尝试解决P22 做一做

2、说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位置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位置上?你发现什么?

3、两个相对的事物相对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4、你有什么困惑?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新 1、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同学们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同学们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

36

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导入新课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四、随堂练习

画一画

37

1.航天博物馆在广场的正北方向3千米处。

2.海月电子城在广场的正南方向2千米处。

3.图书大厦在广场的东偏北250方向上,距离4千米处。 4.剧院在广场的西偏南400方向上,距离2千米处。

5.急救中心在广场的东偏南300方向上,距离4千米处。

五、达标检测 1、反馈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2、完成练习四第1、2两题 3、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六、课堂总结

38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练习四1-4题独立完成,并用铅笔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看地图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学习方向知识为主,学生对各个位置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进行了生活实际操作,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祖国的伟大,祖国人民的伟大。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第四课时 《描述并绘制简单路线图》

教学内容: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自学提纲:

1、自学课本P23 例4

2、例4和例3有什么不同点?说一说。

39

3、你会用学过的知识描述每一段赛程吗?(小组内说说)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自学目标

自学课本P23 例4

2、例4和例3有什么不同点?说一说。

3、你会用学过的知识描述每一段赛程吗?(小组内说说) 4、有什么困惑? 尝试解决P23 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教学例4 1、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3)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40

2、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3、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4、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做一个定向运动员应该具备的方位知识,不过,真

40°

千米

300千米

20 ° 千米 25° 正的定向运动还需要强健的体魄和无畏的精神。在平时,我们要加强锻炼,等你觉得准备得比较充分时,就可以参加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刺激的活动了。 四、随堂练习

1、谁来说说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老师给知一个方向(邮局在百货大楼的东面),学生说出其他的3个方向。

41

3、看图说方位:出示挂图,同桌互相说说谁在谁的哪一边。 4、分组活动:送...回家(用东西南北卡片) 五、达标检测

根据玲玲的描述,把她行走的路线图画完整。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后作业:练习四5-9题独立完成,并用铅笔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绘制线路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教学反思:

学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从以往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出错的地方主要是方向上的表述(方位和角度)。今天,我上本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每天上学的路线,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又是一个难题,因为课堂上学的是平面图,而这是实际生活,又是立体的,通过引导后逐步弄清了,在此基础上,我出示路线图,

42

让学生先尝试说(先请优秀学生说,再请中等学生,最后请后进生说),然后结合学生的描述进行评点。整堂课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描述为主轴,对正确评点的学生给以鼓励。整堂课气氛较浓,学习热情较高,避免了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一堂课中100%的同学参与了,作业反馈的情况也很乐观。

第五课时 单元检测

检测内容:第二单元过关冲刺

检测目的:通过检测及时掌握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知识基础: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

43

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采取的措施: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3课时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44

自学提纲:

1.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呢?

2.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发现。

3.除了教科书上的3种方式,还有其他方式吗?这些方式都有什么特点?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尝试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P27~29 例1、2

(2)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它们分别是什么? (3)你能举例证明加法运算定律的成立吗?(举例) (4)你有什么困惑?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自主探究

45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教师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四、随堂练习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5+( )=75+( ) 36+( )=64+( ) 56+44=( )+( ) A+( )=12+( )

46

五、达标检测

(1)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390+280=280+390 A+40+60=40+60+A (10+30)+50=10+(30+50) 20+50+30=20+50+30 30+(A+50)=(30+A)+50 B+900=900+B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5+( )=75+( ) 36+( )=64+( ) 56+44=( )+( ) A+( )=12+( )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390+280=280+390 A+40+60=40+60+A

(4)雄城商场1—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雄城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

(5)第三小组六个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28厘米、136厘米、140厘米、132厘米、124厘米、12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0+30)+50=10+(30+50) 20+50+30=20+50+30 30+(A+50)=(30+A)+50 B+900=900+B 五、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47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教学反思: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简单的加法口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自然的知道两个加数位置调换计算结果不变这道理来总结出加法交换律。通过学生自己控讨,很自然的就知道了加法交换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定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应很好。再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8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举例等活动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教学重点:通过大量实例的验证引发对规律的认识。 自学提纲:

1.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的路程”的两种算法中,为什么第二种会比较简便? 2.你能用简明的方式来表示这个简便算的定律吗? 3.尝试完成教科书P31“练习五”第4题。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自主探究

49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四、随堂练习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hn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