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技术

更新时间:2023-05-03 08:1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油层对比原理与方法
吴欣松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Tel:010-******** Email wxs@879289ee998fcc22bcd10db1
第四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技术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及特点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的关键方法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及特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核心是在基准面 旋回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 通量比值 (A /S) 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 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 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 石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储层的展布及其物性 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其在基准面旋 回中所处的位置和可容空间的函数。 通过对基准面旋回的分析,在等时对比的基 础上,可以预测等时地层单元的地层分布样式、 空间展布和储层的非均质性。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及特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特点(邓宏文,2002) ①基准面是控制地层形成的不同地质过程的综合反映,不需 要以海平面为参照面,因此可以同时运用于海相盆地和陆相 盆地; ②该项技术将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相结合,以相互标定的岩 心、测井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依据可容纳空间和A/S 比值的变化趋势识别基准面旋回界面。因而各级次、不同性 质的基准面旋回均具有可识别性。在缺乏不整合发育的地层 中,根据沉积作用的转换即可识别高频时间界面,因此可以 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③基准面旋回内部相域构成的二分特征在不同沉积环境不同 级次的层序中是客观存在的,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相域的构成 是由特定的沉积背景与沉积环境所决定的,不一定符合被动 大陆边缘受海平面控制的三分低位、海进、高位地层模式。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1.基准面
基准面、可容空间和反应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给之间 平衡时的地貌状态(据Cross T A,1994,修改)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基准面是 H.E.Wheeler于1964年提出的, 是指相对地球表面波状升降的、连续的、略 向盆地方向下倾的抽象面非物理面,其位置、 运动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断随时间变化。 T.A.Cross引用并发展了这一概念,并赋 予其时间单元意义。他进一步阐明,基准面 既不是海平面,也不是海平面向陆方向延伸 的水平面。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因此基准面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要求搬 运沉积物的能量同储存沉积物的能量是平衡的。基 准面又是一个势能面,它反映了地球表

面与力求其 平衡的地表过程间的不平衡程度。 ? ? ? ? ? 控制基准面的地质因素: 沉积地形 海湖平面升降 盆地沉降 沉积物补给 沉积负荷补偿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2.基准面旋回 基准面的一个上升与下 降旋回称为一个完整的基 准面旋回。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自旋回与异旋回 自旋回:是指主要受发生于沉积盆地内部或盆 地内某一局部区域自身的过程所控制的沉积旋回。 自旋回形成的沉积层通常连续性差且延续时限较短。 非周期性的风暴沉积、浊流沉积、冲积环境的河道 及凸岸沉积的侧向迁移等都属于自旋回沉积。 异旋回:是沉积体系的各种外部过程所引起的 沉积旋回,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和气候变 化等因素有关。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3. 旋回层序及其规模 地层的旋回性是基准面相对于地表位置的变化产 生的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沉积物路过形成的非沉 积作用及沉积物非补偿造成的饥饿性乃至非沉积作 用随时间发生空间迁移的地层响应。 在各个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岩石为一 个旋回层序(短期旋回形成的旋回层序又称为成因 地层单元,即成因层序)。由于旋回层序的顶底界 和沉积转换面是等时的,因而其以时间面为界面, 是一种等时对比。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各级别层序界面成因、特征和识别标志简表界面 类型 主 成 因 产状及等时性 地表和岩芯剖面 区域构造 运动 与盆 地构 造演化 各阶 段相 关的应 力场转换有关 与同 一构 造演化 阶段 中的 次级构 造活 动强 度周期 性幕式变化有关 与偏 心率 周期中 气候 波动 引起的 基准 面升 降和物 质供给变化有关 与斜 率周 期中气 候波 动引 起的基 准 面 升 降 和 A/S 值变化有关 与岁 差周 期中气 候波 动引 起的基 准 面 升 降 和 A/S 值变化有关 穿越盆地边界的区域构造 不整合面,具大幅度穿时 性 遍及盆地和对应构造演化 各阶段的构造不整合面, 具较大幅度的穿时性 限于盆地范围的次级构造 不整合面和相关整合面, 具幅度不大的穿时性 风化壳,角度不整合或下伏 地层大套缺失的假整合 风化壳,底砾岩,下伏地层 部分缺失的假整合,岩性、 岩相的突变面 古暴露标志,大型冲刷间断 面或侵蚀面,岩性、岩相突 变面 测井剖面 各项测井参数的 突变面 反映不同沉积体系和不同测 井相组合特征的转换面、突 变面 反映同一或相邻沉积体系的 大套进积→退积组合的测井 相转换面、突变面 地震剖面 大型构造削截面、沉积超覆 面,角度不整合面 盆地范围内的大型构造削截 削蚀面,沉积

超覆面,微角 度或假整合面 限于盆地边缘的构造削截削 蚀面,沉积超覆面,反映地 层不协调关系的连续强反射 界面和反射终于类型 未作特殊处理的剖面很难识 别,或表现为地震反射结构 变化的分界面,地震相类型 转换面 要 识 别 标 志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局部发育的沉积间断面和 相关整合面,较大范围内 具较好的等时性
间歇暴露面,较大规模的冲 刷面,岩性、岩相的突变面 或均变面
反映同一沉积体系中相似或 相邻相序的进积→退积组合 的测井相转换面、突变面
Ⅴ类
局部发育的沉积间断面和 相关整合面,区块内基本 等时 分布范围有限的小间断面 和非沉积作用间断面,主 体为整合面,区块内基本 等时
间歇暴露面,小型冲刷面和 非沉积作用间断面,相似岩 性和岩相组合的分界面
反映韵律性沉积旋回的进积 →退积组合的测井相组合转 换面
一般不能识别
Ⅵ类
小型冲刷面,非沉积作用间 断面,相似岩性、岩相组合 的地层分界面
反映单一岩性或数个岩性组 合的进积、退积、加积或退 积→进积的测井相转换面
不能识别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各级别基准面旋回特征及对应关系表基准面 旋回级次 巨旋回 界面 类型 Ⅰ类 时限范围 (Ma) >100 (T3→E2) 10-100 层 序 定 义 包括盆地演化各阶段的原形盆地完整 的沉积充填序列 以盆地演化各阶段为单位的构造充填 序列(或构造充填层序、构架层序) 一套具较大水深变化幅度的、彼此间 具成因联系的地层所组成的区域性湖 进—湖退沉积序列 一套水深变化幅度不大的、彼此间成 因联系密切的地层叠加所组成的湖 进—湖退沉积序列 一套具低幅水深变化的、彼此间成因 联系极为密切,或由相似岩性、岩相 地层叠加组成的湖进—湖退沉积序列 一套代表最小成因地层单元的单一岩 性或相关岩性的叠加样式 天 文 因 素 构 造 因 素 主要控制因素 与Vail相当的层序地层单元对 比 相当Ⅱ级级层序 不 能 完 全 对 比
区域构造运动 构造演化阶段 的应力场转换 构造幕式性强 弱变化
超长期
Ⅱ类
相当Ⅲ级层序组
长 期
Ⅲ类
1-10
相当Ⅲ级层序
中 期
Ⅳ类
0.1-1
偏心率长周期 可 基 本 对 比
Ⅳ级层序(或体系域)
短 期
Ⅴ类
0.01-0.1
偏心率短周期
Ⅴ级层序(或准层序组)
超短期
Ⅵ类
<0.01
岁差周期
Ⅵ级层序(或准层序)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A、短期旋回层序(V级)? 是根据钻井岩芯和测井曲线等实际资料所识别的最小成因地层 单元 ? 以小规模韵律性湖进面或侵蚀冲刷面及与其可对比的整合面为 边界的,彼此间具成因联系的若干单一岩

性层或多个岩性韵律 层叠加组合而成。 ? 层序的底、顶界可以是小型侵蚀冲刷面、间歇暴露面,也可以 是欠补偿或无沉积作用的间断面,但更多的是相关整合界面。 ? 时间跨度短,但最为均一,为0.01-0.1Ma ? 控制层序发育的基准面升降分别与天文因素中的偏心率短周期 和岁差周期引起的气候波动和物源供给有关。 ? 相当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中的准层序组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B、中期旋回层序(IV级) ? 中期旋回层序属Ⅲ级长期旋回层序中的次一级湖进-湖退 旋回产物,发育于区域性湖进或湖退过程中,大多数具 有较完整的旋回结构。 ? 于盆地边缘发育的此类旋回之间,大多发育有间歇暴露 面、较大规模的侵蚀冲刷面和岩性突变面,盆内则以相 关整合面为主。 ? 层序的时限跨度相对较短,变化亦不大,一般为0.1-1Ma, 说明控制层序发育的基准面升降也与P.R.Vail的Ⅳ级层 序(体系域)基本一致 ? 主要受天文因素中偏心率长周期变化引起的气候波动和 物源供给有关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C、长期旋回层序(III级)
? 依据Ⅲ级界面所限定的沉积充填体所划分的长期 旋回层序,具有区域性湖进-湖退的地层旋回性 ? 主要受同一构造演化阶段或亚阶段控制,并具有 与构造山系的逆冲推覆过程相对应的地质特点。 ? 长期旋回层序由次级的构造作用强度及活动方式 的长周期变化所影响的基准面升降作用控制 ? 层序的时限跨度较长,一般为1-10Ma的特点,因 而将其定格为相当于P.R.Vail Ⅲ级层序的级别上。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4.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通量比值(A/S) 可容纳空间是指地球表面与基准面之间可供沉 积物堆积的空间。可容纳空间增大,沉积物在该可 容纳空间内堆积的潜在速度增加,但沉积物堆积的 实际速度还受沉积物补给速率的控制。 可容纳空间控制了某一时间内在某一地理位置 沉积物堆积的最大值,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 之间的比值 A/S 决定了在可容纳空间内沉积物实 际堆积和保存的程度。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A/S比值决定了沉 积物的内部结构。当A/S比值>1: 水进作用发生,地层呈 退积叠加样式。 当A/S比值<1: 水退作用发生,地层呈 进积叠加样式。 当A/S比值=1: 地层呈加积叠加样式。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5. 洪泛面与最大洪湖泛面 洪泛面是一个将较新地层与较老地层分开的面, 跨过这个面水深突然增加。 最大洪泛面系指基准面旋回中水位上涨达最高 点位置、湖域范围最大和沉积速率最低时发育的沉 积界面,代表基

准面持续上升的进积→退积序列折 向下降的加积→进积序列的相转换面,一般由前三 角洲、浅—半深湖相的暗色泥岩、页岩或泥灰岩组 成,剖面上位于密集段的顶部。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1.基准面旋回与可容空间变化原理 2.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3.相分异原理 4.物质守恒原理 5.短期旋回层序结构特征与分布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1.基准面旋回与可容空间变化原理 ? 基准面是一个相对于地表波状起伏且略向盆地方 向下倾的抽象等势面,是沉积物搬运或沉积的能 量平衡面。 ? 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导致沉积物可容纳空间的产生 或消失等沉积条件的改变。可用 A/S 值进行综 合表征。 ? 基准面一次连续的上升和下降运动构成一个完整 的基准面旋回,并导致地层的旋回性沉积响应。 表明基准面旋回是地层沉积旋回的动力学成因。 ? 沉积旋回是基准面旋回的地层记录,因此基准面 旋回要由地层的沉积旋回来识别。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1.基准面旋回与可容空间变化原理 ? 基准面旋回与沉积旋回都普遍具有多级次性。 最短期的沉积旋回被称为成因地层单元(或成 因层序),它是在一次完整的基准面旋回期间由 成因相关的沉积环境中堆积和保存下来的沉积 物所组成,是符合相序或相序定律(Walther定律) 的最小进积/加积地层单元。 ? 各种级次的沉积旋回都是在一定时间域内的时 间地层单元,一个基准面旋回的顶、底及内部转 换面都是等时的,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2.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在基准面连续变化的时间域内,由于可容纳空间 的变化,地表不同地理位置可分别产生侵蚀、沉积、 路过不留和欠补偿沉积等四种不同的地质作用,导 致基准面上升期堆积在盆地边缘相域内的沉积物体 积增加,靠近盆地中心相域的沉积物体积相应减少; 而在基准面下降期则堆积在盆地边缘相域内的沉积 物体积减少,靠近盆地中心相域的沉积物体积相应 增加。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2.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沉积物的体积变化直接伴随着: ①地层旋回的对称性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②进积加积地层单元的叠加样式的差异 ③反映原始地貌要素保存程度的相的分异作用。 正因为如此,地层记录才具有时空分布的有序 性和三维空间分布的可预测性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基准面旋回内地层叠加样式特征(据Cross,1994,修改) (SS:向海进积 ;VS:垂向加积;LS:向陆进积)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3,相分异原理 伴随着可容纳空

间的变化和沉积物的体积分配, 保存在中、长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同一地理位置不 同层位相同相域地层的几何形态、相组合与相序、 岩石多样性、层理类型和岩石物性的差异称之为相 分异。 相分异原理反映了随着沉积条件(A/S)的改变, 相域内原始地貌要素类型和保存程度的变化。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相分异作用有两种主要的类型: 第一种是在基准面变化周期中的单个相属性的改变。 例如,高可容纳空间与低可容纳空间形成的河道砂体, 其几何形态度与厚度比、侧向连续性、相互截切程度、底 形类别与保存程度、底部滞积厚度与类型等均有明显差异。 第二种相分异作用类型表现为在沉积地形剖面的相同位置 相或相序的变化。 常见的例子是面下降期波浪为主的开阔海相临滨沉积环 境与基准面上升期开阔海湾、河环境潮汐流为主的沉积环 境的交替。地貌要素交替出现在沿沉积剖面相同位置相同 的水深范围。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向海步进的分支河道 低可容空间 河道砂宽厚比 向海步进的分支河道 高可容空间
砂体连通性
底形多样性 及保存程度
滞流沉积物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不同A/S比值条件下的河道相序变化形成机理示意图 (Cross,2000)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4,物质守恒原理其主要含义是地层在时间上是连续的,没有间断而地层 的沉积却不是总连续的。 在一个地层旋回内,有的地理位置地层连续沉积,中间 没有不连续界面(或沉积间断面),有的位置地层的沉积是不 连续的。但是,物质在一个完整的旋回内是守恒的,只是其 地理位置发生了迁移。 一个地区不整合面的存在,意味着在其下方的终止位置 上必然堆积着对应此不整合发育期被剥蚀的物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对比,并非等厚岩层的对比,而是 岩石对岩石,岩石对界面或界面对界面的对比。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4.短期旋回层序结构分布模式? A型——向上“变深”非对称型(低可容空间;高可容空间) ? B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低可容空间;高可容空间) ? C型——对称型 (不完全对称;近完全对称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1)A型——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结构? ①仅保留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下降半旋回表现为 冲刷作用,即受层序顶部冲刷面下切侵蚀作用造成地层缺 失,相当于层序下降半旋回沉积的时间跨度。 ? ②层序的底界面大都为具下切侵蚀作用的冲刷面,层序由 超覆底冲刷面的单一岩性

或多个岩性,如砾岩、砂质砾岩、 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向上变细“加深”的 沉积序列。 ? ③形成于A/S值<1的条件下,按岩性组合和沉积序列特征, 可细分为A/S<<1低可容纳空间和A/S<1的相对高可容纳 空间2种亚类型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1)A型——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结构 ? A 型结构在河流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均有发育, 尤其在河流和三角洲平原的上游地区,常常由多 个河道砂体连续叠加组成A型旋回结构 ? 层序的主体由水道砂体组成,微相类型以河流相 河道亚相中的边滩、三角洲平原亚相中的分流河 道以及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支河道为主, 不同微相类型的水道化砂体成因及岩性特征虽然 差异很大,但旋回结构非常一致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A1型:低可容纳空间型? 形成于A/S远小于1的基准面上升过程中,即可容纳空间远 小于沉积物供给量的低可容纳空间沉积背景中; ? 多为单个或两个岩性组成的水道化细砂岩一粉砂岩体,砂 体内多具向上变细的正粒序,底、顶均为冲刷面,如三角 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 成因与超短期基准面上升过程中,因沉积速率远大于可容 纳空间增长率,致使可容纳空间始终处于充满和进积状态 有关; ? 当基准面一旦下降,沉积物即经受冲刷侵蚀作用,造成上 升半旋回上部的细粒沉积物侵蚀缺失或仅保存中下部的较 粗粒部分。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A2型:高可容纳空间型? 形成于A/S远小于1的基准面上升过程中,即可容纳空间由 小于至接近沉积物供给量的高可容纳空间沉积背景中。 ? 在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由完整的高可容纳空间超短期旋回 结构,自下而上为冲刷面或砂、泥岩突变面—水下分流河 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或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沉积组成向 上加深变细变薄的上升半旋回正韵律结构,底顶为弱冲刷 面或无沉积间断面. ? 成因可能与基准面上升过程中因沉积速率由大于向接近可 容纳空间增长率转化,形成充满可容纳空间的进积一退积 序列有关。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2)B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旋回结构 ? 该类型主要发育于研究区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和 远砂坝及前三角洲沉积区。 ? 其特点是以保存下降半旋回沉积记录为主,上升 半旋回主要表现为无沉积间断面或水进冲刷面, 以这类界面为底界,向上发育变粗的沉积序列。 ? 按下降半旋回成因特征和保存状况同样可分为低 可容纳空间和高可容纳空间两个亚类型。
三、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B1型:低可容纳空间型 ? 发育于距物源区相对较近和基准面下降过程中 沉积物供给较充沛,可容纳空间相对较小和A/S 值由大于向小于转化的沉积背景中。 ? 主要出现在三角洲前缘的远砂坝、河口坝地区, 由远砂坝或河口坝或前三角洲泥一远砂坝或河 口坝沉积组成向上变浅变粗的下降半旋回反韵 律结构,底为无沉积间断面,顶为弱冲刷面或 整合界面。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B2型:高可容纳空间型 ? 发育于距物源区较远和基准面下降过程中沉积 物供给量有限,可容纳空间相对较大的沉积背 景中。如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环境,以 及由前三角洲远砂坝河口坝组成的弱进积层序, ? 其特征是自下而上由泥岩、粉砂质泥岩或粉砂 岩组成向上变浅略变粗的下降半旋回反韵律结 构,底为无沉积间断面,顶或为无沉积间断面, 或为整合界面,抑或为弱冲刷。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3)C型——对称型旋回结构? ①层序由基准面上升和下降两个半旋回叠加组成,具有相 对较完整的韵律性湖进—湖退沉积旋回记录 ? ②层序内发育有两类界面,其一为层序底、顶界面,其地 质属性或为小型冲刷面,或为相关整合界面,其二为短期 洪泛面,垂向剖面上位于进积(或加积)→退积→加积 (或进积)作用形成的由粗变细复变粗(或由浅变深复变 浅)的沉积序列中部,相当于短期基准面由上升折向下降 的相转换面位置 ? ③此类旋回比较常见,形成于A/S值≥1的条件下,以洪泛 面为对称点。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完全、近完全、完全对称 型三种亚类型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1) 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旋回结构(C1型) 广泛发育于河流和三角洲沉积区: ? 在河流相沉积区,此亚类型的上升半旋回各由单个或多个辫状河心滩、 曲流河边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组成向上变细加深的正韵律半旋回,下 降半旋回则各由洪泛沉积的泥、粉砂岩薄互层或充填废弃河道的泥岩夹 间歇河道含砾砂岩或决口扇砂岩组成向上略趋变粗变浅的反韵律半旋回, 层序的底、顶界均为冲刷面。 ? 在三角洲沉积区,此亚类型主要出现在偏上游的三角洲平原区,上升半 旋回由单个或多个较厚的分流河道含砾砂岩、砂岩和薄的天然堤粉-细砂 岩、分流间洼地泥岩组成向上加深变细的正韵律半旋回,下降半旋回大 多由厚度不大的决口扇砂岩、粉砂岩与薄层泥岩互层组成向上略变浅变 粗的反韵律半旋回,层序的底、顶界面以小型冲刷面为主。 ? 在三角洲前缘区,

此类上升半旋回各由较厚的水道砂质砾岩、含砾砂岩、 砂岩、粉砂岩夹水道间粉砂质泥岩、薄层泥岩组成向上变细加深的正韵 律半旋回,下降半旋回由薄的浅湖泥岩夹薄层粉砂岩和水道间泥质粉砂 岩、泥岩或薄互层泥、粉砂岩组成粒度略变粗或泥质含量减少的反韵律 半旋回,层序的底界面以小型冲刷面为主,顶界面大多数为整合界面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2) 近完全—完全对称型旋回结构(以下简称C2型) 以上升和下降两个半旋回沉积厚度近于相等或完全相等 为特征。在三角洲和河流冲积平原中广泛发育,其剖面结构 与C1型相似,差别在于代表下降半旋回沉积的泛滥平原泥岩, 决口扇粉-细砂岩,或以充填废弃河道为主的泥岩、间歇河道 砂质砾岩、砾质砂岩的沉积厚度有所加大,主要出现在冲积 平原上的低洼部位;在三角洲沉积区,主要出现在近河口的 前缘部位,由分流河道含砾砂岩、砂岩、天然堤泥质粉砂岩 和分流间洼地或前扇三角洲泥岩、以及决口扇或河口坝粉-细 砂岩组成由粗变细复变粗的对称型旋回。层序底界面一般以 小型冲刷面为主,顶界面为弱冲积面或相关整合界面层序底 界面和顶界面或为小型冲刷面,或为相关整合界面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3) 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结构(C3型) 与C1型相反,以下降半旋回厚度大于或远大于 上升半旋回为特征,研究区该亚类型不发育,在三 角洲沉积区偶见。此亚类型主要发育在前缘与前三 角洲过渡带,其上升半旋回主要由薄的分流河道 (或前缘席状砂)砂岩、天然堤粉砂岩、分流间湾 或前扇三角洲泥岩组成向上迅速加深变细的正韵律 半旋回,下降半旋回由远砂坝薄互层的泥、粉砂岩 和较厚的河口坝粉、细砂岩夹泥岩组成向上变浅和 粒度加粗的反韵律半旋回,层序的底、顶界一般以 整合界面为主,顶部偶为小型冲刷面。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的关键是识别地层 记录中那些代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地层 沉积旋回。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的界面既可以是不 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沉积作用 的转换面。 ? 由于沉积作用的转换面具有较严格的等时 对比意义,因此常作为时间地层单元对比 的优选位置。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1. 基准面旋回划分应遵循的原则 ? 中期和短期基准面旋回应以长期旋回为框架。

? 旋回的转换点处可以是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也 可以是地层沉积作用的转换面和沉积连续面,但在 区域上应存在与之对应的不整合或沉积间断面。 ? 要正确区分由沉积间断引起的地层缺失和由张性断 层引起的断缺。 ? 要充分利用多种资料,在旋回识别中相互验证,剔 除假象。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2.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的方法 A 依据岩心或野外露头识别旋回界面地层剖面中的冲刷现象及其上覆的滞留沉积物,或代 表基准面下降于地表之下的侵蚀冲刷面,或代表基准面 上升时的水进冲刷面。后者与前者的区别是冲刷面幅度 较小,且其上多见盆内屑。 ? 作为层序界面的滨岸上超的向下迁移,在钻井剖面中 常表现为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移动,如浅水沉积物直接覆 于较深水沉积物之上,两类沉积之间往往缺乏过渡环境 沉积。 ? 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上转换位置,如水体向 上变浅的相序或相组合向水体逐渐变深的相序或向组合 的转换处。 ?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2.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的方法 A 依据岩心或野外露头识别旋回界面
地层堆积样式变化
河流冲刷面及滞流沉积
相类型的突变面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2.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的方法 A 依据岩心或野外露头识别旋回界面? ? 暴露剥蚀面(古土壤及干裂)一般是三级层序界面的标志 砂、泥岩厚度旋回性变化,如层序界面之下,砂岩粒度向 上变粗,砂泥比向上变大;层序界面之上则反之。这种旋 回的变化特征常以叠加样式的改变表现出来。 岩性相同但是颜色发生变化的位置。层序界面附近沉积物 的颜色一般为氧化色,如棕色、褐色、棕红色等。 泥岩颜色的突变面:在上、下两套较深水灰绿色、灰色泥 岩中间,夹杂着一套氧化环境的褐色或红色泥岩,意味着 其间有层序界面存在。
? ?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
含砾砂岩与下伏粉砂岩突变接触 MSC3旋回底部特征 旋回底部特征( 3733米 MSC3旋回底部特征(鄂8 3733米)
泥岩与上覆砂岩接触关系, 泥岩与上覆砂岩接触关系,波痕 MSC6旋回底部特征 旋回底部特征( 3665米 MSC6旋回底部特征(鄂9 3665米)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
上 石 盒 子 组下 石 盒 子 组
下 石 盒 子 组
山 西 组
棋盘井下石盒子组-山西组不整合界面
棋盘井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界面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岩性地层 GR 系 统 组 段20 200
基准面旋回 深 度 m3440
颜 色
岩性剖面 短期 中期 名称
微相
亚相

粒度中值 岩心照片 (

mm) 储集 性能0 0.15
山 二 下 1 山
3450
8
天然堤 + 沼泽MSC4

沼泽 分支河道3
3460
7 0
3470
7
沼泽MSC3
角 三 角4
0
分支河道 沼泽洲
3480

西3490
8
洲7
山3500
MSC2

分支河道0

1
统 系 组 2
3510
7
天然堤
2
3520
8
MSC1
沼泽

7
3530
鄂11井旋回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沉积相的关系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2.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的方法 B 依据测井识别旋回界面 在应用测井曲线进行 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相、 沉积层序的划分时,主要 利用其标志性特征的几个 结构要求,包括形态、圆 滑程度、接触关系、组合 特征、叠加样式等测井相 特征加以判别 。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沉 积 转 换 面
地 层 不 整 合 面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2.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的方法 C 依据地震识别旋回界面地震剖面上反映地层不协调关系的地震反射终止-削 蚀、削截与上超,可代表区域性侵蚀间断或无沉积型的间 断。其中削蚀、削截是指原始倾斜的地层在水平方向上的 角度交切,其成因与构造隆升、周期性暴露或受低位期河 流回春影响有关,在盆地边缘向盆内的过渡带,在冲积扇、 河流或三角洲沉积体系向盆内方向推进过程中,由河道侵 蚀下切并向盆地方向延伸的侵蚀冲刷和沉积充填作用,可 形成区域性大范围发育的不整合面,其中以发育在近冲断 带的盆缘隆起区,而在持续稳定沉降的盆内,则表现为上、 下平行的整一强反射界面。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3. 洪泛面的识别方法? 在短期和中期基准面旋回中,洪泛面可位于层序的顶部与 顶界面重合,甚至缺失洪泛面,但更多的是位于层序内部 并将层序分隔成基准面上升和下降两个半旋回。识别短期 和中期基准面旋回中的洪泛面产出位置及其沉积学意义, 对确定旋回的结构类型和分析旋回的叠加样式至关重要, 也是一定范围内对地层和砂体进行追踪和等时对比的重要 线索。 ? 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中,洪泛面一般位于层序的内部,成因 与基准面大幅度上升达最高点位置后,出现区域性的欠补 偿或无沉积作用有关,在区域地层对比上,亦具有极其重 要的等时对比意义。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3. 洪泛面的识别方法湖泛面上、下,岩性常具有突变特征: 此界面之上,一般为颜色相对较深、质地较纯的泥岩,其 内可见水平层理等静水沉积环境的层理构造,并可见黄铁矿 等反映还原环境的自生矿物,且向上

一般均具有向上变粗的 沉积序列由较纯泥岩向上变为含粉砂泥岩、粉砂岩。 此界面之下,岩性发生突然变化,表现为岩性相对较粗含 粉砂泥岩、粉砂岩等,有直虫孔等反映浅水的沉积构造或根 土层。洪泛面因水深突变致使铀的富集,常表现为自然伽马 曲线尖峰的特点,而电阻率、声速值低。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3. 洪泛面的识别方法? 发育于短期和中期基准面旋回中的洪泛面在常规地震剖面 中较难识别,特别是中期和短期旋回层序的厚度因低于或 远低于二维或常规三维地震剖面所能描述的地层厚度下限 而难以识别。 ? 发育于长期基准面旋回中的最大洪泛面主要出现在大套泥 岩的连续沉积过程中,常表现为空白反射或一系列具平 行—亚平行、中—强振幅、中—高连续、低—高频反射波 组中,因而要确定其具体发育位置也较困难,可通过连井 剖面的合成记录加以确定,通常标定在反射波组中的强震 幅、断续—较连续同相轴上,以代表基准面由上升折向下 降的转换位置。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鄂18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3. 洪泛面的识别方法 在钻井中识别标志较清晰: ? 测井曲线表现为单向或脉动性移动达低幅极限 位置后折向幅度增高的转换面,对应的电性特 征为低电阻、低电位和高伽玛、高声波时差。 ? 在钻井岩芯中表现为向上变细加深沉积序列顶 部的泥岩段(中期、短期旋回层序)或位于大 套质纯泥岩段的中部(长期旋回层序)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段 盒 83640
GR20 200
深 度3630
颜 色5
岩性剖面
中期 旋回

GR0 200
深 度3480
颜 色14
岩性剖面
中期 旋回

9
3490 3500
14 10
14
6
10 14
3510

13
10

352014
7

5
盒 8
10 14 10 4 14 10 14 10
3530
3650 3660
3540 3550
14
8
10 14 10
10
上3560

14
3570

鄂17井
3670
5
8 下
苏18井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4.旋回等时对比 地层旋回的对称性变化表明:在时间地层单元 沉积的范围内,由于体积分配作用沉积物的堆积是 不连续的,因而在不同地理位置,地层有时由岩石 +岩石组成,有时由岩石+不连续界面组成。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其时间对比关系是: 冲积平原环境基准面下降期间形成的地层不连 续面在时间上相当于沿斜坡向下临滨或三角洲环境 中基准面下降期形成的地层; 临滨位置的准层序上覆的洪泛面(海、湖侵冲刷 不整合面)在时间上相当于海(湖)岸平原和冲积平原 位置基准面上升期沉积的地层。

这是基准面旋回等时对比的重要概念。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4.旋回等时对比 在成因(旋回)层序的对比中,基准面旋回 的转换点即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或由上升到下降 的转变位置,可作为时间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 因为转换点为可纳空间增加到最大值或减小 到最小值的单向变化的极限位置,即基准面旋回 的二分时间单元的划分界线(Cross) 。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关于短期旋回划分问题的讨论:沙漏形还是纺锤形?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的关键技术关于经典层序高分辨率层序的统一性问题:能还是不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hn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