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06年高教版)

更新时间:2024-06-02 05: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知识的几种来源:常识、传统、权威、经验、科学。

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科学是命题式的;科学是逻辑的;科学是趋于抽象的;科学是操作的;科学是系统的。

社会研究方法指的是社会学“经验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理论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方法。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具体方法和技术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社会研究中的理论主要由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构成。

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

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其涵盖面就越大,特征也就越含糊。相反,一个概念的抽象层次越低,其涵盖面也就越小,特征也越明确。

所谓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理论构建过程以观察为起点,然后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些观察的理论。而理论检验过程则是以理论为起点,通过演绎推理,做出预言或预测,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验预言的正确性。

所谓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

理论检验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第二,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第三,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的命题;第四,收集有关的资料;第五,分析资料;第六,评价理论。

社会研究的程序:选择问题、回顾文献、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第二章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1 / 19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它主要探讨科学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程序、方法的问题,它是知道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观点。

在当代的社会学研究中可以划分出四种主要的研究范式:后实证研究范式、阐释性研究范式、批判诠释理论范式、后现代主义范式。 后实证研究范式强调客观、精确、系统的经验研究。 后实证研究范式的主要观点是:

1)社会研究的目的和功能。后实证主义强调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客观地描述和解释世界,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对自然现象进行预测和控制。

2)在社会本体论问题上,后实证研究范式认为,人类社会和各种社会制度尽管是通过人们的主观意向和历史实践形成的,但他们是客观存在的,是外在于个人的社会事实和社会实体。

3)在社会认识论问题上,后实证主义者持有一种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即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只能逐渐逼近,但永远也达不到“绝对真理”;研究者应当对现有的各种知识和观点持“批判与怀疑”的态度。

4)在研究方法论上,后实证研究范式强调实证科学的基本方法。 5)后实证范式认为科学研究应当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研究。

阐释是指对人文现象(包括语言和行为)的理解、诠释、演绎和解释,它涉及人与人的沟通和对言行的意义的解读。 阐释研究范式的主要观点是:

1)社会研究的目的和功能是通过对社会行动的主管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理解来真实地说明和阐释社会历史现象。社会研究的基本功能是理解各种社会历史现象的主观意义,在此基础上做出真实的描述、说明和阐释。

2)社会本体论。阐释研究范式认为社会世界不同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动建构的。

3)社会认识论。阐释研究范式认为知识是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人群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同认识。

4)研究方法论。阐释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深入到实地或现场,通过对本地人的观察和访谈来理解本地的社会历史现象。

5)人都具有自己的文化观念、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研究者也不例外;

总之,阐释研究范式强调社会人文现象的历史性、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对社会行动的意

2 / 19

义进行主观理解和阐释,以便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特殊性或典型性做出个性阐释。 批判诠释研究者主张,要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不仅不能回避价值判断,而且还需要“强价值介入”,即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探寻一种合理的价值观和解决方案。 批判诠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社会研究的目的和功能。在批判理论家看来,社会研究的目的是改造社会,人们通过社会研究,可以发现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弊病,由此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 2)社会本体论。批判诠释理论是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社会认识论。传统的批判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4)研究方法论。批判诠释研究不排斥任何研究方法,也不依赖某种经验分析方法。 5)批判诠释理论与阐释范式一样反对实证主义的主客二元论,反对在“事实陈述”与“价值陈述”之间的划分,但与阐释范式所主张的“弱价值介入”不同,批判范式强调“强价值介入”主张通过社会批判和双向阐释,以合理的价值观代“虚假”的意识形态,以合理、合法的社会制度取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研究目的 后实证范式 发现客观规律,解释、预测社会现象 阐释范式 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阐释社会现象的独特性 批判诠释范式 揭示社会问题,批判、改造社会 后现代范式 解构社会秩序和知识霸权,发展自我认知 社会世界是客观存在社会是在人际互动社会是在内部矛不存在客观的整体社会本体论 的实体,也是主要意中不断定义和建构盾和冲突中不断社会,只有断裂、向的产物 社会认识论 的 发展和转型 区隔、差异 价值冲突与协商、极端的相对主义和通过交往、论辩达本土中心主义的认成共识 识论 解构主义的方法、话语分析和“叙事”的方法论 多元主义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是平等的、并存的 客观的、批判理性主主体间性的、双向阐义的认识论 “证伪主义”的假设与释的认识论 投入理解方法、诠释辩证的、历史哲学学方法和历史研究和时间哲学的方方法、各种质性研究法论,诠释学、语方法 用学方法 研究方法论 检验、逻辑方法与经验分析方法的结合 科学研究是价值中立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强价值介入。以新价值观 的,在理论选择和检的价值介入不可避的价值观批判,取验标准选择上是价值免,只能有效控制和代不合理的价值介入的 反思 观 社会研究的主要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侧重从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社会

3 / 19

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宏观研究的主题有:社会变迁的研究;社会结构的研究;社会行为与态度的研究。

中观层次是从群体结构与集体行为入手,直接考察实际的社会单位,如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区。

微观层次是从个人或小群体入手,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交往来发现社会行动的意义、特点及其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

个性解释是指对某一独特事件或个人行为的解释,即对其特殊性或独特性的解释。其主要有几种类型:发生学解释;意向性解释;倾向性解释;多因性解释。

第三章 选题和问题

选题的意义:1)选题实际上决定了研究的方向或目标;2)一项研究课题的选择反映了研究者或研究水平;3)一项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还影响到研究的过程及其方法。 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逻辑过程应该是: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问题。 研究领域一般是指研究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

研究主题就是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收敛。

研究问题主要是指在研究主题的范围内确定自己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选题的依据: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

重要性是指研究课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即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具有的理论意义,或是实践意义,当然也可以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创造性的含义在于首创和创新,他指的是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具体问题,使得自己的研究在课题的所在的领域中增加新的知识。

衡量创造性的标准有三:1)创造性课题表现为这项课题所研究的问题在现有的知识库存中还无法找到,是史无前例,填补空白、开创性的。2)一项课题具有创造性,也可以指的是采用新的理论对一个已经经过大量研究的问题给予新的诠释,或者采用新的方法对一个旧的问题进行研究。3)研究课题的创造性有的时候还表现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做过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或者原来的理论已经不能有效地解释已经发生变化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

可行性是指选择的研究课题要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和各种社会因素相适应,或者说,研究者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时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也要衡量各种社会因素。

4 / 19

从选题的思维方法来说,根本的一点在于思考与怀疑。

问题意识指的是人们在考虑任何问题时都要把这些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的、社会的背景下,都要分析无数个个人是怎样主动参与,“共谋”这样的行为规范的。 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文献述评实际上就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

研究课题最主要的来源是生活实践,经验生活是研究课题来源的源泉。经验生活主要包括单个方面:个人的生活经历,个人对周边世界的观察和通过阅读而获得的各种信息。 查阅文献主要的三大作用:1)可以使研究者详细了解研究课题所在领域的学术成果;2)通过文献查阅可以为研究者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供启示;3)查阅文献可以帮助自己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在更大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背景下分析、解释自己的研究成果。

社会研究的文献形式主要有:著作、论文或研究报告、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等。 文献述评:通过浏览、泛读、精读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参考文献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加以整理,形成一篇文献报告。

文献报告要回答以下问题:1)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已有的理论背景、研究框架是什么?2)这些文献中,尤其是研究报告所反映的研究方式、研究方法有哪些;3)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以往研究中有哪些成果,水平如何?4)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

所谓研究课题明确化就是指对研究课题的具体界定,把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明确的问题,把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变成特定范围或特定领域,把笼统的研究对象变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具体对象。

第四章 研究设计

所谓研究设计是指对研究课题的意义、目的、性质、研究方式、研究设想、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或者说研究设计是按照研究课题的目的和任务,预先制订的研究方案和计划,是社会研究实施的可靠依据。

所谓研究方式是指一项课题在研究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和方式,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课题性质和目的选择与此相适应的研究方式。

研究性质是根据一项研究课题的任务和作用确定的,也就是说这项研究课题是侧重于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或者二者兼有。

研究目的是指一项研究课题仅仅是初步了解调查对象的一般状况,还是要对社会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描述,或者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现象变化的内在规律。

5 / 19

研究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社会调查、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是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社区研究等。 实验研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实地实验、实验室试验。

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或研究性质,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调查来检验和发展社会理论的,是一种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它试图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运行规律,并从理论的高度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应用性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 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探索、描述和解释。

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对于确定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进行初步了解和熟悉的过程。 描述性研究是系统地了解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其发展过程,通过对现状的准确、全面的描述,反映总体的特征及其分布,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解释性研究是要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探索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揭示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解答社会现象“为什么”的问题。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具有内在的联系,他们之间是一个逐步递进的关系。从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到解释性研究构成了一条科学研究链,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从探索性研究开始,然后过渡到描述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发展到解释性研究。

分析单位,顾名思义,是指一项研究用来观察、描述和解释的单位,它可以考察和归纳相同事物的特征,解释分析单位中社会现象之间的差别。

分析单位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五种:个体;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和社会事件。 个体指个人。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组织是指具有特定目标和正式分工的、有计划建立的结构严明的制度化群体,即正式组织。 社区作为一定地域中人们的生活共同体,也可以作为研究中的分析单位。

研究者在使用分析单位概况研究结论时要注意避免区群谬误和简化论两种错误。区群是指在个体之上大于个体的群体、组织和社区。区群谬误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意味着从层次比较高的“区群”分析单位得到的结果似乎也可以在层次比较低的“区群”或个体中得到证实,也就是说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高的(或区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低的(或非区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

6 / 19

简化论又称作简约论、还原论。简化论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还原”为构成事物的若干个“元素”,整体等于部分的总和。第二,可以把社会现象分割成各自独立的几个方面,例如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文化的,企图用其中一个方面的特征解释和说明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且强调自己解释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没有意识到社会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任何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都可以归为以下三类:社会特征或社会背景、行为、态度和意见。 社会特征也称为社会背景或社会状态,它可以描述分析单位的基本状态和特征,属于客观性资料。

行动通常被理解为行为,但是按照社会学的理解应该是“行动”,它是指发生在两个人以上,能够满足各自欲望的活动。

态度和意见属于主观性资料,它们和观念、信仰、动机和行动偏好一般归之于价值取向类的研究内容。

根据时间点的选择,研究方法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也称为横剖研究或截面研究,它指的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调查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横向研究通常用于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也可以用于解释性研究。

纵向研究也称为纵贯研究,指的是在比较长的时期内的若干个不同时间点上的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社会现象的发展过程,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探讨社会现象的前后联系,力图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纵向研究包括三种类型:趋势研究;同期群研究;同组研究。 趋势研究指的是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同期群研究又称同龄群研究、世代研究、人口特征组研究。

同组研究又称为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他指的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方案设计的作用:首先在于研究方案是研究者对研究项目总体设想的概括和详细说明;其次,方案设计的作用还在于向有关方面申请研究项目和科研经费;再次,研究方案的设计便于对整个社会研究过程实施监督、管理和控制。

研究方案的设计要遵循系统性、规划性、可行性和留有余地(灵活性)的原则。 具体的研究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2)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或设想;3)说明具体的研究方式、性质、目的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果形式;4)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具体内容;5)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即培训安排;

7 / 19

6)确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研究方案撰写的要求:1)提出和阐述研究的主要问题;2)有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评价;3)问题和假设;4)研究方法的说明;5)研究步骤的说明;6)研究的重要意义;7)经费概算。

第五章 抽样

为什么要抽样?主要是考虑研究成本和研究的可行性。

抽样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非概率抽样,主要是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选取对象;另一种是概率抽样,主要是按照随机原则来选取对象,完全不带研究者的主观因素。两种方法的差别是,在概率抽样中,能够比较清晰地估算出抽样误差,这样根据被抽出的少数对象的情况,便可以对全体对象的情况进行推论;而在非概率抽样中,则无法估算抽样误差,这样有时即使碰巧抽到的少数对象确实具有代表性,研究者也不知道,因为,非概率抽样的代表性只有将抽出的少数对象的情况,与全体对象的情况比较后才能得知,所以,非概率抽样是无法对全体对象进行推论的。

抽样的术语:总体、样本和元素;抽样框和抽样单元;参数值、统计值和抽样误差。 抽样的步骤:设计抽样方案→抽取样本→评估样本。 几种常见的非概率抽样方法:方便、配额、判断和雪球。

方便抽样又称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使用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法来选取样本。

配额抽样首先根据某些参数值,确定不同总体类别中的样本配额比例,然后按比例在各类别中进行方便抽样。

配额抽样有两点先天不足,首先,为了不偏离总体,配额矩阵中的数字必须十分准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总体的最新资料,但这并不容易做到。其次,尽管配额方法是一种改进,但最后抽样仍由访问员根据方便原则执行,他们从某些特定的矩阵格子中选择样本时,有很大的随意性。

判断抽样又称立意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或专家判断来选取样本。

判断抽样经常被用于以下三种研究场景。首先,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择特别能提供信息的独特个案。其次,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取很难以接近的特殊人群。最后,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取某些特殊个案类型,以便进行深入研究。

雪球抽样也称网络抽样,是一种根据已有的研究对象的介绍,不断辨识和找出其他研究对象的累积抽样方法。

8 / 19

几种常见的概率抽样方法:随机、系统、分层和多阶段整群等。

简单随机抽样也称纯随机抽样,是指研究者严格按照随机原则来抽取样本。 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抽样效果与简单随机抽样相同,但操作起来却容易得多。 分层抽样是指研究者先把总体分为若干个同质的层(次级总体),然后用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每层中抽取样本元素。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前提:首先,在无法获得抽样所需要的总体元素名单(抽样框)的情况下;其次样本分布过于分散,实地调查的成本及其昂贵。 多段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会显著高于其他一段概率抽样。

实际进行多段整群抽样,需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要决定是多抽样,还是多抽群中的元素;其次,处理群大小不等的情况。

如果不考虑经费问题,那么样本规模主要取决于抽样精度和总体标准差。一般说来,抽样希望达到的精确度越高,总体的异质性程度越显著,所需的样本规模就越大。首先,抽样精度是指抽样中达到的精确度,其实就是能够容忍的抽样误差e;其次,总体标准差σ是反应总体元素间异质性程度的指标。

第六章 社会研究中的测量

测量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耐心、细致的系统观察。

测量过程包括三个步骤:首先,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或者说对测量对象形成概念化认识,这就是“概念化”过程;其次,针对需要测量的概念,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这属于“操作化”的内容;最后,用测量工具对测量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

在测量过程中,另一项工作是相伴而行的,这就是对测量质量进行评估,即根据一些标准来判断对社会现象的测量是否成功。

所谓信度是指使用相同测量工具重复测量同一个对象时,得到相同的研究结果的可能性,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而效度是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真实含义,指的是测量的准确性。

概念化是社会测量的第一个环节,是对概念的含义和应用范围给予清晰说明的过程,即在理论层次上对概念进行名义定义。

要想具体测量这个概念,需要把概念抽象的名义定义进一步具体化,使其转化成能从经验上进行观察和测量的变量和指标,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操作化。

9 / 19

在量化测量中,测量指标的精确度是用测量层次来衡量的,按精确度由低到高,测量分为四个不同的测量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和定比。 定类测量是根据属性的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分类。

定序测量不仅对属性进行分类,而且还根据属性强度的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顺序排列。 定距测量是以相等的固定间距(标准间距)来确定属性强度的实际距离。

定比测量是在确定了间距数字后,通过确定有实际意义的零点,将属性强度间的比例关系用间距数字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出来。

信度是指使用相同指标或测量工具重复测量相同事物时,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 根据测量过程中不同的误差来源,可以给出信度的不同定义方法,常用的有: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折半信度。

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信度,是用同一种测量工具在两种不同场合对同一群受试者前后测量两次,然后计算两次测量分数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说明两次测量的一致性程度越高,也就是说相关系数反应的是测量分数的稳定性程度,故称作稳定性信度。

复本信度是等值性信度的一种,它比再测信度的工作量大,因为,同一个测量工具(调查问卷、心理量表等)要构建两个完全等值的(平行的)复本,两个复本要包含相同数量、类型、内容和难度的题目。

所谓的折半信度,是指用一个测量工具对同一组一群受试者实施一次测量,但将奇数题和偶数题分开计分,再计算奇数试题和偶数试题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效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程度。 社会研究中常用的评估效度的方法:表面效度、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

表面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或学术界形成的共识之间的吻合程度,如果吻合程度高,则表面效度就高。

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被测量概念的全部内涵,测量工具代表概念定义的内容越多,则内容效度越多。

效标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一些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这些标准能够精确表示被测概念。根据比较标准与测量结果之间是否在时间上有延迟,又可将效标效度分为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两种类型。

预测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测量对象一段时间以后的表现(预测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程度越高,则预测效度也越高。

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在测量过后,马上知道测量的程度,因此,只能寻找一个已被断定具

10 /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hl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