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已定 马原1000机考题库

更新时间:2024-03-01 17: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答案要以绿的为准

答案已由老师核定。试题内容由同学提供,与本校机考题库符合程度未知,仅供参考。

《马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库

绪论 马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 D )

马 A.指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是非正宗的○

C. 是实用主义的马 D.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马

2、马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 ) A. 马哲学 B. 马政治经济学

C. 马科学社会主义 D.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 的学者是( D )

A.马克思 B. 恩格斯 C. 马克思、恩格斯 D.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4、马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D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 ( C )

A.第一个 B.第二个 C.第三个 D.第四个 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 3、哲学正式形成于( A )

A.奴隶制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哲学是(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5、世界观就是( B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1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D ) A.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9、马哲学是整个马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10、学习马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马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B )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2、马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3、马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是( D ) A.前者是完整的理论形态,后者是不完整的理论形态 B.前者承认运动,后者不承认运动

C.前者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后者未能揭示意识的本质 D.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 14、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哲学是( C )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 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

15、马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5、马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D ) A. 阶级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16、马哲学是( B )

A. 哲学发展的最高峰或终极真理

B. 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C. 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D.不可抗拒、永恒不变的原则

2

17、学习马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 增长科学知识 B. 增强语言能力 C. 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D. 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18、学习马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C )

A. 反复阅读教材,背熟每一个要点 B. 亲自参加实践 C. 理论联系实际 D. 虚心向人求教 19、马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D )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马哲学的影响是( C )

A. 使马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证明马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C. 深化和拓展了马哲学世界观 D. 对马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定 21、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它们是( B )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C. 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 D. 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 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B )

A.辩正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 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 C ) A.普遍联系的 B.运动、变化、发展的 C.物质的 D.统一的

2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是统一的

2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C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 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27、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2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C )

A.唯心主义 B.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29、“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 C )

3

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C是掩盖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对立的提法 B.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 D.是被自然科学发展证明了的科学命题 30、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 ( A ) A.物质 B.运动 C.意识 D.实践 31、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观点 3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A )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马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33、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D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4、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C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5、《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 D )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C. 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36、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B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D )

A.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B ) A.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客观规律性

B.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世界,后者认为世界是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

4

C.前者认为人是第一性的,后者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 D.前者是完全错误的,后者有一定的合理性

3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C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0、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D )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41、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C ) 观点 A.形而上学 B.经验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42、“万物皆备于我”是( D )的观点

A.形而上学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心主义辩证法D.主观唯心主义 43、“人为自然界立法”是( C )观点

A.不可知论 B.二元论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4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万物皆备于我”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心外无物”

45、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B )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46、“理在事先”这种认识论的观点是( C )

A.不可知论 B.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47、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B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4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4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 C )

A.矛盾性 B.可知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 5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的绝对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

5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 A )

A.物质范畴 B.存在范畴 C.意识范畴 D.实践范畴

52、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 B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黑格尔 D.达尔文

5

53、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 A )

A.夸克理论 B.达尔文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 54、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D )

A.语言的产生 B.人脑的形成 C.文明的发展 D.生产劳动 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D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5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C )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5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 B ) A.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

B.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C.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飞跃和质变的哲学范畴 D.标志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和位置移动的哲学范畴 58、设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 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5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C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6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D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6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B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6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63、时间和空间是( B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64、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了( B )

A.时空具有相对性,它随人的意志为转移 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C.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D.时空是可变的,是不可认识的

6

6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B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6、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D )

A.特殊现象 B.偶然现象 C.暂时现象 D.普遍现象 67、规律是( A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6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C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 69、认为物质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这是( C )

A .不可知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二元论观点

7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是( D ) A.抹煞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抹煞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 .抹煞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 D.抹煞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71、人脑是( C )

A思维的机器 B思维的源泉 C思维的物质器官 D思维的物质外表 72、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 C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7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7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 ) A.主观性 B.能动性 C.随意性 D.物质性

7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6、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A )

A.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 B.能动的创造规律 C.能动的改造规律 D.能

7

动的创造物质

77、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能够( D ) A.创造客观规律 B.改造历史规律

C.反映客观世界 D.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78、抹煞或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A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79、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A )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 80、实现意识反作用和基本途径是( B )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8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B )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82、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 )B)

A.宿命论的观点 B.唯物论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3、“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B )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B .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 .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8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传统说法)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D )

A.解放思想 B.实是求是(传统说法) C.与时俱进 D. 求真务实 8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B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8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B )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

8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C )

A、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8

C.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8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9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9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D )观点

A.唯物论 B.唯心论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9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C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9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D )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94、在联系问题上,唯心主义者否认联系的( A )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多样性 D.必然性 9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 C )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答案:(C)

2.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主要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D)

3.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B.唯心主义的C.形而上学的D.相对主义的 答案:(D)

9

4.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

C.一分为二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答案:(B)

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答案:(C)

6.下列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白天和黑天的关系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阳光和植物的关系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答案:(C)

7.“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 A.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答案:(B)

8.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优良传统是 A.知行并进推动认识不断发展B.知难行易

C.强调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D.因知以进行 答案:(C)

9.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答案:(C)

10.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D.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 答案:(C)

11.中国哲学家王夫之认为:“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种观点是

A.唯心主义的知行观B.形而上学的知行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观D。旧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答案:(D)

12.“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其涵义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10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答案:(B)

13.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A.阶级性B.客观性C.主观性D.相对性 答案:(B)

14.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答案:(D)

1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答案:(D)

16.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答案:(D)

1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答案:(A)

18.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 答案:(C)

19.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C.国家D.军队 答案:(B)

20.在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B.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关系 C.生产过程中的交换关系D.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关系 答案:

96、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C )

A.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11

C.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 97、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 B )

A不可改变的 B.可以改变的 C.可以任人创造的 D.完全与人无关的

9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99、 “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 B ) A.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10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101.“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0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D )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03、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D )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构成运动

10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105、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D )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106、发展的实质是( C )

A.事物的一般变化 B.运动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量变

10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 D.相对主义的思想 10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12

A. 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09、矛盾是反映( C )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C.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110、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B ) A.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普遍性的特殊性 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11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D ) A.绝对的一致 B.完全的平衡

C.无差别的统一 D.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11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是指两者是( C )关系 A.个别与一般 B.现象与本质

B.C.互为依存互为存在条件 D.外部表现和内部表现 11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A )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绝对的对立 C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D.相互依存 114、矛盾的转化是( B )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 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 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 115、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B )

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

116、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B )

A. 事物的相对性 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

11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 C )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118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 )的关系

A.共性和个性 B.主要和次要 C .多数和少数 D.决定与被决定 11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3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0、唯物辨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C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循环和重复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更 121、新事物是指( D )的事物

A.刚刚诞生的事物 B.形式上的新发展 C.比较弱小 D.符合发展规律 122、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D )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1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2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125、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A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26、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D )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127、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D )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同一性所设定的)特定条件的限制 128、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C )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29、爆发式飞跃是( A )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 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 13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B )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B.状态和形式 C.基本方向和道路 D.客观性和条件性

131、事物的质是指( C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14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132、决定事物的质的是( B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133、一事物的质,只有通过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才能(B ) A.产生出来 B.表现出来 C.发展出来 D.转化出来 13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C )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135、事物的质变是指( D )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36、质与属性的不可分割性是说( D )

A.质与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质与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C.属性是通过质表现出来的 D.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137、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区别的依据是( C )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138、质变是指( C )

A.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更替 B.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C.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D.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139、部分质变是指( B )

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B.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40、质变的复杂性是指( C )

A.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 B.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过程中渗透着量变 D.质变依赖量变的准备 141、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D )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C.量变过程向质变过程的过渡

D.事物的本质属性未变,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 142、事物发展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表现了( D )

A.事物根本的、全局的质变的开始 B.不包含量的扩张和质的变化 C.事物内部各个部分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的不平衡性

15

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

24、马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B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5、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C )

A.求知欲望 B.好奇心理 C.社会实践 D.科学兴趣

26、认识的本质是( C )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27、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B )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28、在下列成对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D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2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C )

A.认识的客体是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现存在的事物 3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体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1、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B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3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D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概念—感觉 D.实践—认识—实践 33、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 C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B.认识—实践—认识的辨证运动 C.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发展 D.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34、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D )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只有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21

C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35、人们认识的起点是( C )

A.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 C.感觉 D.理性认识 36、在认识的起点的几种提法中,正确的是( D ) A.实践是认识的起点 B.概念是认识的起点 C.表象是认识的起点 D.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37、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D )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38、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B )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39、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D )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40、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41、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D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4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C )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4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 44、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C )

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45、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D )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6、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2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47、真理就是( D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49、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D )

A.真理有用,谬误有害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50、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这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5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B )

A.唯物论 B.辩论论 C.二元论 D.诡辩论

5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B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53、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具有( C )

A.社会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有用性 54、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55、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B )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 56、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C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5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B )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23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8、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 C )

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 C.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D.世界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59、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是( D )

A.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之一 B.唯心主义特有的思维方法之一 C.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的思维方法 D.辩正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 60、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C )

A.分析方法 B.综合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61、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是( A )

A.分析方法 B.综合方法 C.归纳方法 D .演绎方法

第第三三章章 人人类类社社会会及及其其发发展展规规律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

A.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 )

A. 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 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C )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 D )

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全相同 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 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5、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社会规律是( D )

A.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B.革命阶级能够加以改变的 C.偶然事件的堆积 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6、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 C )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C.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

24

D.它们都是通过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起作用的 7、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B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实现的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支配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8、人的活动受着社会历史条件及其规律性的制约,这种制约性表现在( A ) A.人们的思想动机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规律制约人们思想实现的程度 B.人们的自觉活动不能影响历史的进程 C.人们的企图与其活动的结果是一致的 D.人们的主观愿望不可能超越现实的历史条件

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 A )

A.唯物史观 B .唯心史观 C.宿命论 D.英雄史观

10、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B )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关系 D.生活方式 1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中的钥匙,因为劳动是( B ) A.人的本质 B.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C.一切财富的源泉 D.全部人类社会的内容 1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C )

A.人 B.社会活动 C.社会劳动 D.地理环境 14、因为人们有选择能力,因此( D )

A.人们可以改造和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B.人们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们可以超越主观条件的制约 D.人们可以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15、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的正确观点是( A )

A、社会进步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观点 B.循环论的观点

C.倒退论的观点 D.直线式连续发展的观点 16、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 )

A.前进的、上升的 B.周而复始的循环 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 D.不可认识的 17、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B )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25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1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19、社会存在( B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20、下列各项中,全面表述社会存在含义的是( C )

A. 人类所处的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B.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D.人类自身的生产及其条件的总和 2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C )

A.社会运动的领导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国家元首 2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需要通过( A )

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B.社会意识自身的作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生作用 D.社会意识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 23、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D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上层建筑 D.生产方式

2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 )

A.全部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2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地理环境 B.社会存在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26、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D)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7、地理环境要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必须通过( D )

A. 对人的心理素质产生影响 B.对人的生理结构产生影响 C .对民族气质产生影响 D.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 28、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A )

A.生物圈 B.大气层 C.生态系统 D.地理环境 29、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 A )

A.绿色植物 B.人类 C.动物 D.微生物

26

30、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 C )

A.不起作用 B.起核心作用 C.有很大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D.起决定作用 3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B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B.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C.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D.决定社会能否存在

3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 D )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 33、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C )

A.它同自然规律没有区别 B、它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 C.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D、它不依人的活动而存在 34、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B )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生活 D.信息交流 35、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 D ) 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 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36、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B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37、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D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相互形式

C.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38、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 C )

A.生产关系 B.家庭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 3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D )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0、在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 A )

A.生产力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41、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7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42、生产方式之所以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于( A ) A.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它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B.它决定着各个社会形态的全部具体特点

C.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前提 D.它规定了社会生活的所有细节 43、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D )

A.人的体力的支出 C.所有制、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B.人的脑力的支出 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44、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B )

A.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B.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C.物和物之间的关系 D.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45、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D )

A.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各种力量之和

C.各种知识之和 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46、生产力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A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生产管理 47、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C )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形式 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 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 48、生产资料包括(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商品和产品

49、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B )

A.信息传递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控制系统 D.能源系统 50、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 )

A.生产力的发展 C.主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B.科学文化的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5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B)

A.唯一标准 B.根本标准 C.普遍标准 D.特殊标准 5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B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状况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5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A )

A.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28

C.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54、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主要是因为它( D )

A. 是生产力系统中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可以使生产力各要素合理结合 B. 可以直接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D.在当代的物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55、人和物的要素从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关键是( C ) A.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B.正确调整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

C.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D.把科学技术物化在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 56、生产关系是指( D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 D.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57、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或起决定作用的内容)的关系是( D )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B.交换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58、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C ) 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59、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 A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60、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阶级社会是( B )

A.封建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6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D )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2、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 B )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6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B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64、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进步以(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动力 B.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为动力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为动力 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动力

29

65、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 D ) A.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66、上层建筑是指( D )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的科学技术 C.社会的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67、国家属于( B )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6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69、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D )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70、社会形态是( D )

A.社会存在各个方面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7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D )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C.个人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产生的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72、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D ) A.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 C.它继承了人类的先进文化 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7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B )

A.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

B.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 D.落后的社会意识先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74、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 )

A.自然科学 B.哲学和宗教 C.政治思想 D.道德和艺术 75、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体系,包括( C )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传统

30

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76、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C ) A.个人意识 B.社会心理

C.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D.道德、艺术、哲学 7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 B )

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思想上层建筑 78、全部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D )

A.哲学 B.道德 C.宗教 D.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79、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的贯彻主要是通过( D )

A.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实现 B.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来维护 C.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实现 D.政治暴力的强制来维持 80、宗教是( D )

A.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的一种社会心理 B.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C.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精神骗局

D.统治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81、道德的特点在于它 ( B )

A. 是靠政治法律设施的保障来实现的精神力量D.曲折地反映着人的自私的本性 B.是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C.是仅仅在阶级社会中存在和起作用的意识形式 82、艺术的特点是( B )

A.以永恒的、共同的美来概括和影响生活

B、用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通过美的感染力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C.以抽象的、理性的形式反映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D.以超脱阶级偏见的纯艺术反映社会的本质、净化人的心灵 63、资产阶级法律的根本原则是( D )

A.天赋人权 B.人道主义 C.自由、平等、博爱 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84、上层建筑是个庞大的系统,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B )

A.政党 B.国家政权 C.政治思想 D.法律制度 85、简单地说阶级的实质是( C )

A.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B.不同集团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一个集团统治另一个集团 86、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 )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文化标准

31

87、马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C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 B.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

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外来势力侵犯 88、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 C )

A.阶级妥协的结果 B.由人们相互订立社会契约而形成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D.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产物 89、组成国家的暴力机构中,最主要成分是( B )

A.警察 B.军队 C.法庭 D.监狱 90、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B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B.国体

C.政体 D.领土大小、人口多少和力量的强弱 91、马认为,国体是( C )

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B.国家的管理形式

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D.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方法 92、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 B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93、国家的消亡是指( C )

A.封建主义国家的消亡 B.资本主义国家的消亡 C.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消亡 D.所有国家的消亡 94、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 A )

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D.社会分工不同 9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B )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96、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B)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97、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C )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B.高效率的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98、促使无产阶级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是( D )

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 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

32

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加强 D.建立用马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党 99、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B ) 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 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惟一形式

D.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

100、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等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活动,这说明( B ) A.承认主体选择作用就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101、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 D ) 观点 A.宿命论 B.天命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10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B )

A.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们的思想动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D.剥削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03、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D )

A.体力劳动者 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进步的知识分子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104、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A.客观世界 B.主观思维 C.个人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05、杰出人物是指( D )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 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 C.同情劳动人氏的历史人物 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 106、.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指( A )

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B.各行业的知名人物 C.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 D.在历史上打下自己印记的重要人物 107、马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D )

A.先天素质与后天教育的总和 B.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总和

C.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8、人的本质在于( D )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自私自利

33

C.人有思想和理性 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9、下列关于人性的看法,属于正确观点的是( D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之初,性本恶 C.人性无善无恶 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110、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个人的( D )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C.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D.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111、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 D )

A.人的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

B.人的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 C.人的价值就在于采取必要手段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D.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112、衡量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看他职务大小 B.看他社会地位高低 C.看他向社会和他人索取的多少 D.看他对社会和人类是否作了贡献及其大小

113、在价值关系中,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 B )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主客体关系的中介 D.只能是价值客体 11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意义的关键是( B )

A.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B.处理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C.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D.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15、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 A ) A.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B.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C.他们的个人意志 D.他们的天赋条件 116、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 C )

A.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117、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 D )

A.泛指人的自由 B.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C.指人们摆脱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而实现了自由 D.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118、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D )

A.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高低 B.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D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4

第第四四章章、、资资本本主主义义的的形形成成及及其其本本质质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定社会组织经济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叫( C ) A.生产关系 B.经济制度 C.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 2、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 A )

A.价格机制 B. 竞争机制 C.供求机制 D. 约束机制

3、进入汽车修理厂的汽车是( B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固定资产 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D )

A. 生产工具 B. 劳动对象 C.生产力 D.物质资料的生产 5、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 B )

A.劳动对象 B.劳动工具 C.科学技术 D.生产劳动 6、生产资料包括 ( C )

A. 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D. 机器设备和劳动对象 7、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 D )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平均利润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8、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B )

A. 生产者的活动 B.物质资料的生产 C. 社会产品的分配 D.劳动分工协作 9、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 ( B )

A. 生产工具 B.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C. 劳动资料 D .劳动对象

10、社会生产关系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 ( C )

A. 劳动生产率 B. 科学与技术 C.生产劳动者 D. 社会生产率 11、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由 ( C )

A. 它的创立者的阶级出身决定的 B.它的学习者的构成状况决定的 C.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D.它的研究者从外部强加于它的 12、社会生产方式是 ( C )

A.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统一 B.生产关系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D.经常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1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B )

35

64、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C )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6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 C )

A. 劳动对象所占比重增加,劳动资料所占比重减少 B. 劳动资料所占比重增加,劳动对象所占比重减少 C.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加,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 D. 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加,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

66、产业资本循环作为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是指( C )

A.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统一 B. 购、产、销的统一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 D. 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统一 67、资本周转时间是指( B )

A.生产时间的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68、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以把资本分为( C ) A.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 B.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69、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考察( D )

A.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分类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替换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70、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类的主要依据是( D ) A.产品的价值形态 B.产品的实物形态 C.产品的自然形态 D.产品的最终用途 71、Ⅰv+m>Ⅱc是( D )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7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 D )

A.社会总产品中和剩余价值的实现 B.两大部类增加的生产资料的全部实现 C.两大部类增加的生活资料的全部实现

D.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物质上得到替换 7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B ) A.生产的绝对过剩 B.生产的相对过剩

41

C.对产品和需求过大 D.对产品的需求的绝对减少 74、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依次经历的阶段是( B ) A.生产、购买、销售 B.购买、生产、销售 C.购买、销售、生产 D.购买、销售、生产

75、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B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原材料 D.动力与燃料

76、以下列形式存在的资本中,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可变资本的是( D ) A.原料 B.燃料 C.辅助材料 D.劳动力

77、以下列形式存在的资本中,不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 ) A.原料 B.工具 C.机器 D.厂房 78、、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 A )

A.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B.单个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C.产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D.商品资本的核心

79、生产资料之所以优先增长,是因为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 D ) A.生产规模的扩大 B.产业结构的调整

C.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D.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80、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B )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过剩 D.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 81、考察个别资本循环的目的是( A )

A.考察个别资本运动的顺利进行的条件 B.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速度 C.考察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的变化率 D.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82、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C )

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固定资本大规模的更新 D.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过剩 83、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职能形态是( B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借贷资本 84、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在各生产部门内部( D )

A.一切企业都只能得到平均利润 B.所有企业都不能得到超额利润 C.所有企业都能够得到超额利润 D.少数先进企业仍能得到超额利润 85、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 C )

A.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可变资本 B.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 C.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D.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全部劳动 86、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变为( C )

42

A.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B.市场价格围绕平均利润上下波动 C.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 87、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 B )

A.超额利润 B.超额剩余价值 C.平均利润 D.相对剩余价值 88、资本主义的利润率是( A )

A.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例 D.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89、利润是( D )

A.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B.所用资本的转化形式 C.所费资本的转化形式 D.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90、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2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160万元,可变资本4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40万元,其利润率是( )

A. 200% B.100% C. 25% D. 20% 9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B )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结果 D.剩余价值增加的结果 92、资本主义农业中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B )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垄断 C.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D.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9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在于( D )

A.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引起的 B.商品供求关系变动引起的 C.平均利润变动引起的 D.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 94、平均利润率是( A )

A.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例 B.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C.年剩余价值总量与年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D.社会平均利润总量与社会预付可变资本总量 95、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的概念是( D )

A.劳动生产率 B.剩余价值率 C.年剩余价值率 D.利润率 96、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 D )

A.改进技术 B.价格竞争 C.降低成本 D.资本转移 97、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表明( B ) A.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C.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 D.平均利润率取代了价值规律 98、超额利润是( D )

43

A.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 B.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C.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差额 D.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99、部门内部的竞争,结果形成( A )

A.社会价值 B.生产价格 C.平均利润 C.垄断价格 100、生产价格形成的条件是( D )

A.剩余价值的产生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平均利润的形成 101、平均利润的来源是( B )

A.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各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C.本部门预付资本的总额 D.全社会预付资本的总额 102、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D )

A.生产价格 B.社会价值 C.超额利润 D.平均利润

103、从产业资本循环的商品资本的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是( C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业资本 D.借贷资本 104、商业利润率相当于( A )

A.平均利润率 B.贷款利息率 C.存款利息率 D.剩余价值率 105、生产性流通费用的补偿是通过( B )

A.商品价值的创造获得的 B。商品价值的实现获得的 C.商品价值的形成获得的 D.商品价值的增值获得的 106、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是( A ) A.借贷资本 B.商业资本 C.产业资本 D.银行资本 107、银行利润的来源是( D )

A.银行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 B.银行资本所带来的收入

C.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 D.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108、资本主义银行的职能是( D )

A.吸收存款和销售债券 B.发放贷款和买卖股票 C.期票贴现和买卖股票 D.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109、资本主义地租的来源是( B )

A.出卖农产品所实现的剩余价值 B.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 C.土地本身所创造的收入 D.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110、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 A )

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建筑地租 D.垄断地租 111、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B )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44

C.土地可以作为商品买卖 D.地主与农业资本家的矛盾 112、股息收入的资本化是( D )

A.股份资本 B.股东投资 C.股票面值 D.股票价格 113、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是( D )

A.产业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 B.货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 C.生产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 D.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 114、纯粹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的源泉是( D )

A.商品价值 B.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D.剩余价值 115、商业利润是商业店员( C )

A.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商品价值 B.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 C.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D.全部劳动时间创造的商品价值 116、职能资本包括( B )

A.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 B.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C.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 D.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

117、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 C )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银行资本 118、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 A )

A.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 B.中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 C.优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 D.各种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二个阶段是( C )

A.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资本积累阶段 B.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C.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D.垄断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是( C )

A.前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 C.垄断资本主义 D.后资本主义 3、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A )

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B.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C.自由竞争阻碍生产集中 D.生产集中消除自由竞争 4、垄断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其本质都是( D )

A.垄断先进技术 B.控制产品生产 C.操纵销售市场 D.获得垄断利润 5、 垄断价格的出现( D )

A.违背了价值规律 B.否定了价值规律

C.使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D.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6、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表现在( B ) A.银行直接控制了工业生产 B.由普通的信贷关系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45

C.不仅是信用中介,而且是结算中介 D.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7、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占统治地位是( C )

A.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 B.争夺短缺资源的产物 C.生产的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D.资本主义国际竞争的结果 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代表着( D )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D )

A.资本主义自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国家力量逐渐增强的表现 C.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反应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

10、把一些在法律和生产上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领域上统一起来的垄断组织是( A )

A.辛迪加 B.卡特尔 C.康采恩 D.托拉斯 1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实现统治的手段主要是( B ) A.个人联合 B.参与制

C.控制新闻出版等宣传工具 D.设立“民间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12、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向私人企业订货的形式属于( C )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B.国有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国有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D.国民经济计划的一种方式 13、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是( )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A )

A.通过国家的力量,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B.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创办国有企业,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渡。 C.通过实行计划化,促进社会生产协调稳定的发展

D.通过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有利于整个社会和全体劳动者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15、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是( D )

A.卡特尔 B.康采恩 C.托拉斯 D.混合联合公司 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的计划管理的作用是( B )

A.可以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缓解其矛盾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7、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B )

A.垄断消灭了竞争,垄断与竞争不相符 B.垄断不能消灭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C.垄断虽不能消除竞争,但削弱了竞争 D.垄断消灭了自由竞争 18、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D )

A.各国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体化 B.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趋同化

46

C.各国经济体制的一体化 D.资源配置的一体化 19、 欧盟建立的重要动机之一是( A )

A.增强与美国抗衡的能力 B.增强与东盟抗衡的能力 C.提高与日本联合时的身价 D.加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能力 20、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D

A.既互相控制、又互相反控制 B.既互相剥削、又互相反剥削 C.既互相利用、又互相反利用 D.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斗争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D )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托拉斯 C.国际辛迪加 D.跨国公司 2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 B )

A.各国民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C.欧洲的国际资本市场 D.西欧北美的国际资本市场

23、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是( C ) A.资本输出 B.劳务输出 C.商品输出 D.货币输出 24、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经济特征是( B ) A.货币输出 B.资本输出 C.劳动力输出 D.自然资源输出 25、“参与制”是金融寡头(A )

A.在经济上实现其统治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B.在政治上实现其统治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C.在文化上实现其统治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D.在军事上实现其统治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2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C )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 2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订货或采购是( C ) A.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的一种方式

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一种方式

C.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的一种方式 D.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一种方式

28、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 B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欧洲联盟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七国集团 29、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意味着( D )

A.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B.资本输出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D.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的特出特点是( B ) A.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B.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C.借贷资本的国际化 D.货币资本的国际化 31、二战前的国际分工是( A )

47

A.工业国与原料国之间的垂直分工 B.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分工 C.按工艺实现的专业化分工 D.按生产阶段实现的专业化分工 3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是( D )

A.各国民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拥有海外机构最多的银行 C.欧洲的国际资本市场 D.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33、跨国公司是由( C )

A.联合国有关机构出资建立起来的 D.多个国家的垄断组织共同组织起来的 C.一国的或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 B.原料出口共同投资建立起来的 34、冷战结束后,欧共体进一步加快一体化的进程,它于是1993年初转变为 A.欧洲自由贸易区 B.欧洲联盟 C.大西洋经济联盟 D.西欧北非经济共同体 35、产业资本的国际化是指私人或国家垄断资本( B )

A.对国外输出借贷资本 B.对国外直接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 C.在国外建立金融资本的银行网 D.将商品输出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36、资本国际化逐步扩展的进程是

A.从商业资本到借贷再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B.从借贷资本到商业资本再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C.从产业资本到借贷资本再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D.从商业资本到产业资本再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37、贸易全球化的实现是( D )

A.随着封向资过渡而实现的 B.随着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而实现的 C.随着国际上的垂直分工发展到水平分工而实现的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实现的 38、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 B )

A.生产力自身运动规律决定的B.生产关系一定要先例生产力的状况规律决定的 C.价值规律决定的 D.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39、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种趋势的根源是( A ) A.垄断统治 B.竞争的存在 C.资本主义私有制 D.资本家追求垄断利润 40、对垄断资本家来说,采用新技术的原因是( C ) A.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B.提高产品质量 C.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 D.提高生产效率

4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食利国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D

A.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食利者人数不断增加B.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占有和瓜分殖民地 C.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增加商品输出 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增加资本输出 42、一般来说,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链条中( C )

A.最坚固和环节 B.最复杂的环节 C.最薄弱的环节 D.最明显的环节 43、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 )

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B.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资本主义

48

C.最终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全世界同时进入社会主义 44、垄断资产阶级采用“福利政策”的结果( C )

A.减轻了对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剥削程度B.能够提高工人其他劳动者的实际工资 C.不会降低对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D.表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并非对立

4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增大资本输出是形成( C ) A.食利者阶层的主要原因 B.宗主国的主要原因 C.食利国的主要原因 D.附属国的主要原因

46、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替代是一个( C )

A.短暂的过程 B.自然渐变的过程 C.历史过程 D.生产力发展的自发过程 47、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一定调整,这种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 A )

A.一定的促进作用 B.一定的阻碍作用 C.极大的促进作用 D.彻底解放的作用 48、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解决的根本办法是资本主义制度( B )

A.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B.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C.不断地自我扬弃 D.向国际垄断过渡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马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4. 在整个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D )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49

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 )

A.物质性 B.存在性 C.可知性 D.运动性

7.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下列选项中,强调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C ) A.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B.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9. 社会意识是( C )

A.社会环境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认识的客体是( A )

A.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D.外部自然界 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对待马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1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C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4.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 15.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B )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1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宿命论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观点

1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和壮大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说明( C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hh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