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

更新时间:2023-05-23 00: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

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60分)

1.《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曰:“文帝不明而喜察 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汲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

A.发挥三省的监督牵制作用

B.完善朝议谏诤制度

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 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

2.《资治通鉴》卷第十八记载,徐乐上书给汉武帝说:“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与这一观点的精神实质相似的是

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B.天下为公 C.民为邦本 D.安土重迁

3.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其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这里所说的“社会状态”是指

A.元朝政府停止科举考试 B.明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意识的成长

C.清朝大兴文字狱 D.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表一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其中,影响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

C.政府财税政策的变化 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D.社会结构的变化 5.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官阙).三曰谦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这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是

A.依法治国 B.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C.推动社会进步 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6.“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7. 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

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 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

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 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

8. 费正清认为: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

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的破产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D.各种救国思想盛行

9.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

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10. 六十余年来,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和缓。这一期间双方有过两次如胶似

漆的蜜月期。既值得留恋,也值得检讨。这“两次如胶似漆的蜜月期”是因为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

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12.“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

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表明( )

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 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 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3.《左传》记载晋国大夫赵简子曾于公元前493年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

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遭到破坏

C.县的面积比郡大 B.分封等级秩序变动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14.据《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

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下列和材料中反映的思想不一致的是

A.“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

D.“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15. 汉代刘向《说苑》:“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

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 从史料研究的角度看,对这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揭示了吴国灭亡的原因

B.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C.材料不可信,吴人不可能衣豹裘、狐裘

D.有助于研究古代江南地区纺织业的发展情况

16.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 使富者足

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17. 据记载:从1900年至1911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

自来水厂、电力公司、机器厂等20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33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鼻祖”。当时广州市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B.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C.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 D.政治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18.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

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19.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到“像今天我们常说的‘国家’‘社会’等等,原

非传统观念中所有,而是海通以后新输入的观念。旧用‘国家’两字,并不代表今天这涵义,大致是指朝廷或皇室而说。自从感受国际侵略,又得新观念之输入,中国人颇觉悟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材料表明

A.在传统观念中已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概念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国民的基本责任

C.维护国家利益是国民应尽的责任

D.旧用“国家”并非是指朝廷或皇室

20. 1953年3月16日,发布《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的社论,这些文件指出领导农业生产要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生产关系的改变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否则,生产会受到损失。这说明中共中央认识到

A.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要保护个体农民利益

B.农业生产要走合作化道路

C.只有以小农经济为主体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已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

21.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

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22.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

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 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 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 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 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 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23.《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

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24.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

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25.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

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2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

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

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27.道光帝对签定《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

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A.平等外交思想 B.屈辱外交思想

C.传统夷夏思想 D.殖民外交思想

28.“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

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9.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

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30.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

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二、材料题(31题,25分;32题,15分;共40分)

31.(25分)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

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hh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