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到第四章)
更新时间:2024-05-04 21: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毛泽东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毛概
第一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1、何以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何以可能?
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推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
1
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军事、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路线和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党的成立到大革命失败)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中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1940)等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的思想地位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
3
献。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强调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翌年又载入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4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与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 的要求。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2003年7月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系统的科学理论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与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根本依据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与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2、 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6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司长的李晓西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贯穿于经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也贯穿于改革开放。对政府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本,进一步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合法利益,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在他看来,“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当代人在发展中必须对子孙后代负责,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不但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要求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坚持改革开放。
近年来,为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启动新一轮医改、实施教育改革、启动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积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强社会管理。
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个方面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进一步提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丰富内容。
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 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一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7
四要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与指导意义的界定是:党的十七大党章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看,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它们都以中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作为根本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前提,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作为现实根据,并且是以其前者的思想范式和原理原则,来指导和规范后者的探索、产生与形成,而后者则又以前者为起点、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对前者的继承、深化、发展和超越。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集中体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解决思想路线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
毛泽东最早是在1929年6月14日写的一封信中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他在这封信中从哲学上对当时红四军党内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一些错误观点的存在只是“历史的结穴”,是“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见《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74页) 1930年5月,毛泽东在《调查工作》(1961年,毛泽东将题目改为《关于调查工作》;1964年出《毛泽东著作选读》时,毛泽东将题目又改为《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6页)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更加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批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进一步为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上的论证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实事求是”作为一个命题,最早出现在班固写的《汉书 · 河间献王传》中。班固在文章中称赞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8
毛泽东最先是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522页)
接着,毛泽东又在1940年1月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对于中国革命问题的研究应该取科学的态度,因为“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
进而,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思想溯源
“实事求是”这个词原本是中国的民族语言。它出于《汉书》卷五十三,汉书作者班固评论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唐朝学者顡师古注释“实事求是”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留其真”是“留其正本”。意思是,刘德读书喜欢搜寻较古的版本,因为越古的版本由于后人辗转传抄出现讹误的可能性越小。本意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治学的态度。
后来儒家对它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使实事求是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毛泽东1945年5月31日在党的七大上作了一个结论报告,最后一个题目就是“实事求是问题”。他说:“我们的阵地只能一个一个地夺取,我们的力量只能一点一点地聚集,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问题。······我们要以科学的精神、革命的现实主义,切切实实、一点一滴、一个一个地夺取敌人的阵地,这样才是比较巩固的。” ——《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419页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导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但是在1958年以后,却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这条思想路线,使我们党的工作出现了曲折。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一)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是邓小平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领导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重新恢复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权威,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支持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意义 1979年7月29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
就全国范围来说,就大的方面来说,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
9
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这是很重要的。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0页)
在1979年7月的这次讲话中,他还说: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 1979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说: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邓小平率先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支持和 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如果照“两个凡是”的观点,那就无法正确地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可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人们在“文 化大革命”中形成的僵化和半僵化的思想状态就不 可能改变;也就不可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
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粉碎“四人帮”后,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同志坚持“左”的政治路线,又提出了错误的思想路线,叫做“两个凡是”。我说过,如果毛主席在世,他也不会承认“两个凡是”,因为那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按照“两个凡是”,我就不能出来工作,更不用谈别的问题了。我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九个月,即1977年7月才出来工作的,到那时我才能参加中央的会议。我出来以后,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此开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10页) 邓小平反复强调: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特别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邓小平1987年10月13日在一次谈话中说:粉碎“四人帮”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改革才重新发动了。 (《邓小平文选》3卷第255页)
邓小平强调指出了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专门谈了思想路线问题。他指出:三中全会确立了,准确地说是重申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0
我们说重申,就是说把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恢复起来。这条思想路线,有一段时间被抛开了,给党和国家的形象带来很大的损害。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说,党的这条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确立的,他在领导革命的大部分时间内是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8页)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
1、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1)明确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1979年7月29日在一次讲话中将毛泽东倡导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概括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0页) 1980年2月29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8页)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其中指出:思想路线是党制定和执行政治路线的基础。党的思想路线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党一贯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根本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在总纲中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提出解放思想
在邓小平看来,粉碎“四人帮”以后,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页) 邓小平认为,这种僵化或半僵化的思想状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这种思想状态特别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是因为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准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追查,就要扣帽子、打棍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只好不去开动脑筋,不去想问题了。
二、是因为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党内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许多重大问题往往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别人只能奉命行事。这样,大家就什么问题都用不着思考了。
三、是因为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干得好的反而受打击,什么事不干的,四平八稳的,却成了“不倒翁”。在这种不成文法底下,人们就不愿意去动脑筋了。 四、是因为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这种习惯势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邓小平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解放思想的科学涵义
“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方面的意义:
11
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又包括对原先的认识中正确部分的坚持和对错误部分的纠正两种情况。
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
解放思想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胡思乱想,而必须与实事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把两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符合客观,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
选》第2卷第364页) (3)科学阐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2、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 (1)继续强调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江泽民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面对进入新世纪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艰巨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明确指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993年8月12日,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1994年3月7日,江泽民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一文中指出: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努力学习和掌握贯穿在邓小平同志著作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1998年1月26日,江泽民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一文中指出:要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尤其要着重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特别指出了创新和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他号召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越袄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不能停顿。 江泽民多次强调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
12
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重新使用“与时俱进”表达的思想是: a揭示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一种永不停步、永不封顶的理论品质; b提倡一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 c明确一条常提常新、永无止境的奋斗要求。 e明确提出了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江泽民指出: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毛泽东:实事求是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江泽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004年1月,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007年,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个表述从党的十二大的党章最早概括到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党章没有任何变动。只是在十四大和十五大的党章中,在这段表述前面加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在十六大的党章中,在这段表述前面变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和关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 1)解放思想的科学含义
解放思想是针对思想僵化的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等错误倾向提出来的。
邓小平: “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 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3
“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的科学含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 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 是我们去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概括为‘实事求 是’。”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最根本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 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体现时代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把握规律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 “富于创造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开拓创新。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不能离开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贯彻思想路线的前提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在动态中实现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与时俱进是贯彻思想路线的目的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统一思想的辩证统一
1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统一思想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社会在不断发展,客观条件在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形成共识;
关键是要对马克思主义有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 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 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尊重实践和群众。
确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
处理好主观预想与实际需要、实际可能的关系。 处理好外地经验与本地 实情的关系。 注重调查研究。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精髓,就是集中人民最精致最珍贵的思维成果的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它们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始终 。 (2)它们体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方面。
(3)它们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成为了一个科学的有机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重新确立,为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也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起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全过程,体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向成熟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5
正在阅读:
毛泽东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到第四章)05-04
词韵表04-22
2013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5:Unit 5 First aid(新人教版04-12
教师工作的心理学策略04-07
2022年度学校德育工作总结.doc04-07
技术负责人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04-07
浅谈VIS对于企业形象的重要性04-24
新闻专业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范例(最新版)04-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毛泽东
- 复习资料
- 第四章
- 概论
- 期末
- 8号楼基础验收总结报告
- 年产2500吨阻燃ABS工艺流程说明书
- 黔东南2011中考英语试题卷及答案
- 徒手外治消渴症
- 最新整理xx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三五”发展规划
- 锅炉安装质量证明书(1) - 图文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及答案_60341459302595687
- 2019年中国石灰石市场分析报告-市场竞争格局与未来动向研究 - 图
- 设计说明书 交
- 中国如何保增长 课程的考试-93分
-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除法》 - 图文
- 管桩厂各操作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目录
- 思想道德修养1-10章
- 镁-镍储氢合金材料的研究
- ANSYSWorkbenchMesh网格划分(自己总结)
- 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实训
- 2.3地基与基础工程表格
- 学习:世纪瑞博—丰信东文案笔记
- ICU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