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情

更新时间:2024-07-10 22: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市情

重庆位于东经105°17ˊ-110°11ˊ、北纬28°10ˊ-32°13ˊ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属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重庆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山城,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既以江城著称,又以山城扬名。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市), 其中15个区、4个县级市、21个县(自治县)。市民以汉族为主,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藏族等50多个少数民族。200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144.2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37%。

一、历史重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的发祥地 重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公元前11世纪时名江州。因流经重庆的嘉陵江古称渝水,隋开皇三年(583年)在此设置渝州,是为重庆简称“渝”的由来。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宋光宗),取“双重喜庆”之意,在此设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至今已800多年。重庆曾经是巴国首都,农民革命政权大夏国国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故又为“三都之地”。

重庆的悠久历史可上溯到远古的原始时代。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为巫山人,距今已204万年。约3000年到4000年前,在重庆沿长江两岸,已有原始村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姬于巴,以江州为首府。隋开皇三年

1

(583年)改楚州为渝州。宋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为恭州。淳熙十六年(1189年)8月,因其地为光宗皇帝赵惇潜藩之地,依潜藩升府的惯例,恭州升府且命名为重庆。

淳佑二年(1242年),四川制置司移驻重庆府,重庆首次成为四川地区行政军事中心。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西夏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攻占重庆,建立农民政权,于二十三年(1363年)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定都重庆。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亡大夏,1913年,四川军政府废府设道,以道统县。仿重庆大都属川东道。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庆开埠,重庆逐步由川东军事重镇向长江上游重要商贸城市发展。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市组织法》,“市”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1929年2月,在巴县城区正式置重庆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939年5月5日,升重庆为特别市,由行政院直辖。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1945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同年12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0年4月,重庆成为西南行政区直辖市,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1953年3月12日,原重庆市由大行政区直辖市改为中央直辖市,仍由西南行政委员会代中央进行领导和监督。1954年6月,改为省辖市,7月正式并入四川省。1983年,国务院决定将重庆市列入首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辟为外贸口岸。1996年9月,重庆代管“两

2

市一地”(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同年6月18日,市五大家当日分别挂牌,标志着重庆成为继京、津、沪之后的第四个直辖市。

特殊历史、地理、人文原因,经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使重庆积累沉淀了独特的历史民族文化。

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是巴族和巴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反法西斯的抗战文化―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抗战八年,重庆作为中国战时的首都,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最重要的时期,文化教育、艺术思想界大师毕至,英才荟萃,并且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镇,作为一种重庆历史、文化现象,至今是不可逾越的高岗,对中国的复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曾与华盛顿、莫斯科、伦敦等世界名都齐名。这段不朽的历史和红岩精神,形成了重庆独有的抗战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独领风骚的三峡文化―长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巨龙文化”,最能展示它神韵的,则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地域文化异彩纷呈,素以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和历史文化而著称于世。尤其是展示当代中国人伟

3

大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三峡工程,与长江之雄奇、乌江之天险、嘉陵江之秀丽、大宁河之神秘,以及巴渝历史人文相融合,构成了长江三峡库区独特的文化大观。

二、现实重庆-西部大开发的热土、三峡工程库区腹地 重庆工业发端于19世纪中叶。1840年前后,重庆地区传统的个体手工业迅速向作坊、工厂、店铺发展,商品生产发展速度加快,创办了一批手工业企业,生产纺织品、食品、铁器、铜器、瓷器及工艺装饰等产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庆的近代工业在一些大型手工业工场和作坊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起来。1890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签订,重庆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02年万县辟为通商口岸。1917年,重庆在万县设立分号。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重庆逐步由川东军事重镇向长江上游重要商贸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刘湘在重庆设置商埠督办处,任命杨森为督办,督办市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定重庆为陪都,重庆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地位日渐显现。随着长江沿岸及沿海400多家工厂和6.6万多职工内迁重庆,重庆工业急剧发展,成为“国统区”最大的工业中心。1939年-1945年,重庆工业企业发展到1694家,职工增强到20多万人。战时重庆工业的发展,改变了重庆经济结构,使重庆由一座商业城市发展成为战时我国唯一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积淀了一定的物质财富。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工业建设,经历了建国初期、三线建设、改革开放三次发展

4

高潮。建国初期,重庆曾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为中央直辖市。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使重庆逐步成为我国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重要基地。1983年国务院决定将重庆市列入首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辟为外贸口岸,加速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

1994年,江泽民同志视察重庆并题词:“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1997年3月,中央批准并经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明确赋予了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开发“桥头堡”的历史重任: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龙头”作用、“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重庆在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重庆市在全面推进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过程中,面临着三大机遇、五大优势。

三大机遇:中央直辖赋予重庆省级行政管理权限及体制上的机遇;三峡工程建设巨大投入的机遇;西部大开发特殊优惠政策的机遇。

五大优势:一是区位条件优越。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贵昆特色经济区战略支撑点位置,是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结合部;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重点开发地区。具有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区位优势。

二是基础功能完备。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

5

方式为一体的立体交通枢纽,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线在重庆交汇,5000吨级船队可由长江黄金水道直航重庆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万州机场已经投入使用,黔江机场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之中。重庆是中国西部电网负荷中心之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大,能源保障程度高。重庆还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邮政电信枢纽,是联系西南地区的邮电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在国内大中城市之间开展了商包直投、邮政快件、特快专递等业务和国家邮件互换业务,邮电通信畅达145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建筑建材、食品、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实力雄厚,是全国重要的摩托车、汽车、仪器仪表、精细化工、大型变压器、中成药生产基地,已成为全国十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四是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富集。全市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34所普通高校,38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0多万普通高校在校学生,60多万科技人员。

五是市场潜力巨大。重庆人口众多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度、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和城镇工矿企业搬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产业升级等都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重庆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把握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机遇,突出抓好党中央、国务院

6

交给重庆的三峡库区移民、扶贫攻坚、振兴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四件大事,取得了初步成效。2004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65亿元,增长1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9608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分别比直辖之初的1997年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之比由1997年的 : : 调整为2004年的16.2:44.3:3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5亿元,同比增长14.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302亿元,同比增长40.5%,比1997年翻了两翻。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2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35元,分别同比增长13.9%、14.5%,比1997年分别提高 。

重庆市已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站在了“加快推进富民兴渝,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重庆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不大,搞好“五个统筹”的基础实力较弱;二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不协调;三是各地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难度大;五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六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统筹自身发展与对外开放条件差。

三、未来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重庆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05年,奠定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

7

要基础,基本小康水平有所巩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左右(2004年已提前完成);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7%左右,城镇化率达到41%以上;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农村、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52%、36%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30%。

第二步,2006-2010年,构建起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框架,达到较为宽裕的小康水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美元左右;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8%;农村、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47%、33%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36%。

第三步,2011-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左右,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00美元左右;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3%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农村、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39%、29%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5%。

本届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目标。2003-2007这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切实抓好本届市委、市政府任期内的各项工作,奠定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社会的坚实基础。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地方财政收入在2002年基础上翻一番,到2007年分别达到3200亿元和突破3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

8

破1万元;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都市发达经济圈保持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渝西经济走廊跳进中部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力争赶上西部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

围绕上述目标,总体上又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两个10年):前10年打牢基础,后10年经济腾飞。

2010年前,打牢基础、积累后劲阶段:富民兴渝实现新的突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西部大开发见到明显成效,城乡居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基本框架。

2020年前,加速发展、增强实力阶段:富民兴渝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两番,西部大开发见到全面成效,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全市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增强,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根据全市发展总体目标要求,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中心城市:建设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合的现代化大都市。

主城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辐射区”; 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示范区”。

渝西地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富集带、大中小城镇连绵群、现代农业展示区。

三峡库区:建设成为新型资源加工基地、国际黄金旅游带、高效生态农业走廊。

渝东南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武陵

9

山区经济高地。

工作重点:“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 (一)建设长江上游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文化中心。

依托重庆特大城市和万州、涪陵等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形成商品流、物资流、商务信息流“三流”合一、相互促进的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商贸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

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类银行和非金融机构,加快培育以重庆为中心的区域性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在长江上游地区充分发挥信贷与资本的聚合调节作用,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发展先进科教文化,大力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到2020年,建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绩效方面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长江上游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技术交易中心为特色的科技中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利用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的质量,建设长江上游文化中心。打造“数字重庆”加快信息化进程,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

10

用,建设长江上游信息中心。

(二)建设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 以“八小时”重庆交通工程、“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为重点,加快骨架公路建设,在2010年左右初步建成“二环八射”骨架公路网络,高速公路里程达2000公里,使重庆成为西部地区干线公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建设遂渝、万宜、兰渝、南涪、涪利等铁路,努力形成以主城区为枢纽,8条国家干线铁路经过辖区的铁路网络,成为我国西部铁路干线密度最大的地区;建设“一大两小”机场,谋划巫溪-巫山-奉节支线机场,增强航空枢纽功能,形成航空网络;构筑以主城、万州2个主枢纽港和涪陵、江津等5个重要港口为中心的发达港口体系,以长江、嘉陵江、乌江和渠江、小江、大宁河“三主三干”航道为骨架的干支相通、通江达海的叶脉型长江上游内河航道体系,使重庆港成为上海集装箱和航运中心的末级港,带入全球集装箱联运网络;建设好管道运输系统。最终建成长江上游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2010年实现信息高速互联互通,建成重庆信息港,形成长江上游通信枢纽。

(三)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长江上游现代化产业基地。

从重庆突出的二元结构矛盾出发,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建设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装备制造业、天然气化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撑,以现货穿凿为基础的长江上游现货产业基地。

11

主要工作措施:

(一)坚持解放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政治文明为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以精神文明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把握工作重点:全面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牢发展基础;科学进行产业布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牢产业基础;积极实施人材强调战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牢人才基础;从重庆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打牢体制基础。

(三)突出内引外联: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突出落实好川渝经济协作“1+6”协议;渝黔经济协作“1+16”框架协议;渝港“9+1”合作框架;渝澳“8+1”合作框架。

(四)着力改善环境:加快以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和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两大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三峡库区水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主城区大气和噪音污染控制、渝西地区次级河流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作。

12

(五)力求大手笔:本着“一年起步、五年有明显成效、十年大变样”,按照“项目带开发、项目促发展”的方式,切实规划好、建设好一批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项目,尤其是要将西部大开发40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万亿元)以及以北部新区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中心城镇工程”作为我市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好。

(六)努力形成合力:以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持科学理政、民主施政、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黔江精神,打造知识重庆、礼仪重庆、诚信重庆、魅力重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形成合力。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h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