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的好方法,明心见性

更新时间:2023-05-24 08:4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儒释道三教入道第一法门,值得大家好好学习,所以拿出来分享

靜心訣要(靜學指微)

大道無多子,唯在清靜一法門。故靜字訣,乃為修道第一訣,一切法門,均從此一法門下手。身靜則生陽,心靜則生慧,氣靜則生神,神靜則生精;而一以心靜為頭腦。靜則定,定則得。白玉蟾祖有言:「大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靜為基。」又云:「薄滋味以養氣,去瞋怒以養性,處卑小以養德,守清靜以養道。」而老子之學,則純以清靜無為為主旨。故清靜法門,實為三教聖人所共守。而世人則無不在競逐勞役的紛紛擾擾中討生活,殊不知:「半日安閑半日佛,片時清靜片時仙」也。要作仙作佛作聖人,甚至是得大智慧,立大功,創大業,樹聖德,均非從此靜字下手不為功!

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故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惟欲遣欲澄心,首須攝念歸靜,行住坐臥,皆能存心於內而不離腔子裏,返居神室,而無思無慮,無念無欲,寂然不動,方可謂之守靜之功篤也。心能靜定虛寂,內守無為,而不放失其本心良心,則自可徹見先天之靈明真心矣。道家習靜,首在求此真心為用。真心之用,為無用之用,無用之用中藏大用,真精真氣真神之三品大藥,均從此而生者也。

儒释道三教入道第一法门,值得大家好好学习,所以拿出来分享

學道人貴能心靜神清,心靜則泰然自得,萬事不足以擾之;神清則燭照朗然,萬物不足以亂之。靜時察萬事,自然皆有欛柄;清時觀萬物,自然皆有春意。清靜二字,一生受用不盡,非富貴中人所能得也。昔郭康伯遇一仙翁,授以保身衛生之術云:「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此為養生要著。心生則種種意生,心滅則種種意滅。意生則事生理生,而事障理障亦隨之。事生理生則神濁,事障理障則神迷;此皆所以為道之賊也。

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守,心滅則神存。古真謂「心死則神活,心生則神死。」心死者,虛之謂也。心生者,實之謂也。老子貴虛貴無,如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心則尤然,一住事物則擾於事物,一住理法則紛於理法,而不得其虛靜矣。心不虛靜,則神不清明。儒家常言清明在躬,此須自「虛靜其心」中來。虛則靜,靜則清,清則明,明則靈,故苟能一心虛靜,寂寞無為,不生一念,不染一塵,則自能虛靈不昧,而得神化通矣。程明道於「靜後見萬物皆有春意」時,曾為詩曰:「閑來無事

儒释道三教入道第一法门,值得大家好好学习,所以拿出来分享

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覲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婬貧作樂,男兒到此是英雄。」蓋人生無論處任何境況中,能靜觀萬事萬物,則不但可無入而不自得,且亦得見「道心」與「天地之心」於無形也。

學道人總以清靜其心為第一要著,打坐即所以求心清靜也。故一上座,即宜將內外心境妄想雜念,一刀斬斷,一齊放下。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內外俱泯,能所變絕;久久自可入道。清時能見性,靜裏好參玄。 玄中子云:「當坐時,欲求能靜,務宜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非莫問,人我兩忘,百惡俱息,八風不動。」另有八字工訣,即凝神寂照,一靈獨覺。初下手,切宜注重心息。水火真經云:「欲從心起,息從心定;心息相依,息調心靜。」再宜注重神氣。胎息經云:「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再後工法更多。然總不外煉精化氣(初關),煉氣化神(中關),煉神還虛(上關)等三關工夫。至最後一關,則為煉虛合道。

於坐中久靜,則自陰氣潛消,元陽滋長;萬塵不染,一靈獨照。元陽長則命光生,長生久視之道在此。一靈照則性光現,神通變化之道在此。所謂天眼通 ,他心通 ,宿命通,漏盡通等等,皆由此一靜中生出。

儒释道三教入道第一法门,值得大家好好学习,所以拿出来分享

道佛門中上乘人士,均諱言神通,以此亦礙道也。靜則定,靜定則超脫淨盡,而心海性天,亦平靜無波,朗照無遺,故可得入神明之境。故古真謂:「靜能通神,定能入化。」昔伊川入嵩山訪王子真,子真早候於松下。問其何以知之,曰一年前即已知之。蓋伊川先一年亦動念訪王,而以事未果耳。後又入高山訪董五經,五經便先為之務茶果以候,程問何以能爾,曰:「衹是心靜,靜而後能照。」此等告知神通,以及其他更大神通,道佛門中俯捨皆是,惟常被一般人目為怪異耳,實則潛修之士,有之亦諱莫如深,不肯以炫人。王董二人,亦旨在禮數,非欲故為神異之能也。性功如此,命功中又何獨不然?故習靜,全是功夫,惟其功夫在「強內」耳,與用動功以「強外」者不同。 惟修道習靜,非從以養生為事,尤在其「靜能增慧,靜能開悟,靜能入聖,靜能證道。」得道之士,不但臨生死之際,能談笑脫去,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事,亦類能心中了了,其以致此者,即在由靜而生之定慧力耳。惟此仍無關於大道!大道不在於生死事,不在於神通事,此為切要語。

修行功夫,當初入手,靜心最難。在靜坐中,有時萬念併發,此滅彼起,大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之概。欲收拾愈不能收拾,有如「紅

儒释道三教入道第一法门,值得大家好好学习,所以拿出来分享

杏枝頭春意鬧,綠楊牆外出鞦韆」者是。欲斬截愈不能斬截,有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者是。故呂祖有「煉心至靜」,達摩有「制心一處」之教,均以心機難息也。是故靜心之要,首須「息心」。禪宗有「牧牛圖」,道門有「收馬圖」,(注參上乘修真大乘集。)均息心法也。經謂「心為賊王」,故擒賊先擒王,修行先擒心。如何降服其心?三教聖人,均以此為首要。將心覓心,了不可得。將心遣欲,遣欲心是心;將心止念,止念心是心;將心斷緣,斷緣心是心;將心簡事,簡事心是心;將心參禪學佛,參禪學佛心是心;將心了生死大事,了生死大事心是心。總之,凡有所事,即是心在;欲得無心,總非易事。此須漸修,非可一蹴即就;此關功夫,非可頓悟即得:觀牧牛牧馬二圖,即知其言之不謬也。故道家用煉心二字,煉心者,煉去其人欲之心,攀緣之心,忿憤之心,恐懼之心,好惡之心,浮競之心;總之,要在煉去動心,而歸於一靜耳。

玄關秘論曰:「心牽於事,火動於中。心火既動,真精必搖。故當死心以養氣,息機以死心。」旨哉言乎!凡俗心被物轉,聖人心轉卻物。心役於物,則神動於中。識神既動,真神不生。或於役於事物,或沾染於名利,或癡迷於生死,或執滯於道法,有一於是,

儒释道三教入道第一法门,值得大家好好学习,所以拿出来分享

便即生心。有住生心固非,無住生心亦非。一有所生,便有所用;一有所用,便有所失,而非真心矣。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凡心死則聖心見,塵心死則真心見,人心死則道心見,法心死則天心見。尋著汝父母未生前本來心住處,返本還源,歸根復命,便是汝大休歇處!在息心處!此正達摩祖師所謂:「心本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竇持禪師不雲乎:「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源到處閑。斗轉星移天欲曉,白雲依舊覆蓋山。」能得息心妙用,則自有境無礙,所謂:「蟬噪林逾靜全,鳥鳴山更幽。」與「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者是也。

本淨禪師有云:「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又云:「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此時徹了語。若再向上一着則是:「莫謂無心即是道,無心還隔一重關。」以著有著無,住有住無,兩俱不是也。前者破有,教汝莫執有;後者破無,教汝莫執無。故永嘉禪師嘗謂:「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非有非無即墮非。」以兩俱不可墮也。

六祖有言:「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又云:「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心迷則心生,心悟則心寂。心生則念生,心息則念滅。我息一切心,即無

儒释道三教入道第一法门,值得大家好好学习,所以拿出来分享

一切念。我無種種心,即無種種念。修行人如能七日七夜不動念頭,即可得正道。古德云:「諸人心心不息,念念無住。若能於不息處息,於念處無念,自合無生之理。」此是寂心息念一法。永嘉云:「凡俗多於事礙理,境礙心;常欲逃境以安心,遣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此亦即寂心息念一法。

心可成佛,心可成道;心亦礙佛,心亦礙道。就其可成言:即心即佛,即心即道。就其不可成言:即心非佛,即心非道。前者就真心言,後者就凡心言。前者心心無念,後者心心有念。故夾山密公云:「心本是佛,因念起而漂沈;巖實不移,因舟行而鶩驟。」眾相現而本體不動,聲色俱而不隨不壞;如雁過長空空無跡,影沈寒水水無心;但自得真心自體矣。」

玉虛子詩謂:「物物元無物,心非形亦非;三般觀曉悟,悟者不知誰?」又云:「無無藏妙有,有有觀真空;湛然俱不立,常寂性融融。」這是徹了語。此意通三教,萬法無二門,入者有得!圭峰禪師謂:「心無自相,托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故現。」若能心境俱泯,體用兩寂,則自心境兩不相礙,本源湛寂清明,自在虛靈,則此心便不祈靜而自靜,不祈息而自息矣!

儒释道三教入道第一法门,值得大家好好学习,所以拿出来分享

總之,三家聖人教人,總以靜心為入門訣。心不清靜,不能一塵不染,一念不生,一切修為法,皆無從落腳生根也!

(按:本節可參第五卷之「靜字訣」一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h2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