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疗和颞下颌关节紊乱

更新时间:2024-04-27 11: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正畸治疗和颞下颌关节紊乱(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是目前许多正畸医生和其他口腔医生关心的问题,但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临床医生只是粗略地对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进行检查,关于正畸治疗和TMD的文章和书籍也不多,只是到了近十几年,特别是随着正畸治疗和TMD的诉讼案例数的增多,有关的研究资料才增多[1]。1987年后半年,美国正畸协会针对正畸治疗和TMD实施了一个研究计划,并给来自国内外不同团体和个人的9项研究计划以资助,其研究结果于1991年美国正畸协会年会上向各方报告[2]。我国90年代后的个别正畸专业书有关章节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3,4]。 本文主要针对正畸治疗是否是引起TMD的危险因素这一主题,回顾有关文献,汲

取有用的信息和资料,以便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正畸治疗和TMD的症状和体征的关系(见表1)

表1 正畸治疗对TMD的症状和体征的影响* 作者

研究对象

正畸方法

流行病学方法

结果和结论

两组TMD的症状

治疗组75名 和体征无明显

横断面差别;

Sadowsky,Begole[7](1980) 固定矫治

错未治疗研究 组75名 治疗组TMD的症

状和体征较少

Janson,Hansurd[8]

(1981) Larrson, Ronnerman[9] (1981) Sadowsky, Polson

[10]

治疗组60名 错未治疗组30名

固定矫治

回顾性研究

治疗严重的错不会引起TMD

23例(10年

固定矫治

前青春发育

18人

回顾性合理的正畸治期时正畸治

研究 疗不会引起TMD 疗过)

功能矫治5人

无对照 治疗组207名 错未治疗组214名 22例 369

横断面

固定矫治

研究

前后对照 回顾性研究

青春发育期的正畸治疗不会引起TMD 正畸治疗不会引起TMD 正畸治疗不会引起TMD 正畸治疗不会

(1984)

Pancherz[11](1985)

[12]

Lieberman, et al (1985)

Herbst 非特异性

Dibbets, van 治疗组135人 功能矫治前瞻研

del Weele (1987)

Dahl, et al (1988) Loft, et al (1989) Smith, Freer (1989)

Nielson, et al

(1990)

Egermark, et al

(1990)

Dibbets, van del Weele (1991)

Kundlinger, et al

(1991) Hirata, et al

(1992)

63人

究 引起TMD

固定矫治(随访75人 10年)

治疗组51名 固定矫治

两组的TMD症状

回顾性(弹响、肌 疲未治疗组47

名 功能矫治

研究 劳、下颌偏斜

等)无差别

治疗组219名

接受过正畸治非特异性

回顾性疗的女性的面无对照 研究

部疼痛较对照

组多

治疗组87名 正畸治疗和TMD未治疗组27

固定矫治

回顾性研究 的产生无关

名 治疗组295名

不恰当的正畸固定矫治

回顾性

治疗有一定的未治疗组388研究危险,TMD的产

功能矫治

生和治疗方法

的不同无关 治疗组35名

前瞻研

固定矫治 究

两组的TMD临床

未治疗组203

症状无差别

功能矫治 (随访

4~5年)

固定矫治(Begg)

44%

前瞻研固定矫治组较究 功能矫治组TMD

治疗组111名 活动矫治客观体征较多,

(功能(随访10年后随访无性)39% 15年) 差别

颏兜17%

治疗组29名 治疗组和未治

未治疗组29

固定矫治 回顾性

研究

疗组TMD症状无

名 明显差别 治疗组102名 固定矫治 前瞻研

治疗组和未治

未治疗组42

疗组TMD症状无

明显差别

(随访1年,2年)

Rendell, et al

(1992)

治疗组462

名,其中11人治疗前有TMD症状

前瞻研究

固定矫治

(随访18月)

451人在随访中无TMD症状产生

前瞻研

治疗组和未

固定矫治 究 治疗组发生TMD

治疗组共402

Egermark,Thilander(1992) 的几率较低正

名分为7岁、

功能矫治 (随访畸治疗改善TMD

11岁、15岁

10年)

正常组无TMD的

最多 既往史和临床紊乱指数在各组无差别 临床症状在错未治疗组和正常合组有差

别 正畸治疗可以阻止甚至治愈

TMD

Wadhwa, et al

(1993)

治疗组41名

固定矫治

横断面研究

错未治疗组31名 正常

组30名

Olsson,Lindqvist

(1995)

前后对

治疗组245名 固定矫治

表1 列举了近10余年的有关文献,这些研究多是对参加正畸治疗的研究对象与不同的对照组相比,或是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观察内容基本为TMD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弹响、开闭口轨迹异常,咀嚼肌和关节区的触压痛等,为便于和其他研究结果比较,很多作者采用了Helkimo指数来分析TMD的临床体征。在这些研

究中,被引用较多的是 Sadowsky和其合作者的系列文章。 1980年,作为美国国家牙科研究院关于正畸治疗和TMD的研究项目之一,Sadowsky和BeGole[7]对75名成年人(曾在青春发育期接受过正畸治疗)和75名错未治疗组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两组TMD的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差别,并且治疗组TMD的发病率较对照组有一个低的趋势。1984年,Sadowsky和Polson[10]分别在Illinois和Eastman两地进行独立的研究,在Illinois有96位在青春发育期接受过正畸治疗的成年人作为治疗组,103名错未治疗者为对照;在Eastman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111人。两地研究结果综合显示青春发育期接受正畸治疗一般不会增加或减少患者日后罹患TMD的危险性。1991年,Sadowsky

等还对拔牙和不拔牙治疗对TMJ的影响做了纵向研究。

Egermark等(1990)对7岁、11岁和15岁3组共238人进行纵向研究,其中35人接受过正畸治疗,在随访的4~5年中,15岁年龄组约有20%的观察对象有TMD的临床体征,但治疗组和未治疗组TMD的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差别。1992年,Egermark等将观察例数扩增为402人,随访10年,研究结果显示15岁组正畸

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存在微小差别。 Dibbets和van der Weele在新西兰长达15年的纵向研究中,把参加正畸治疗的111人(平均12.5岁)纳入研究范围,其中39%用活动矫治器,44%用固定矫治器,另外17%采用颏兜治疗。研究对象未拔牙者占34%,拔除4颗前磨牙者为29%,拔除其它牙齿者占37%。随访至4年时,有主观症状的从20%增加到62%,客观检测出的弹响(clicking或crepitation)从23%增至36%,随后逐渐稳定下来。X线显示髁突在随访的前4年中有轻度改变,随后有25%趋于稳定。作者认为随访第1年中3种治疗方法在结果上存在的统计学差异应归于年龄因素,10年后年龄因素的影响消失。随访15年时,拔除前磨牙组的主观弹响多于其他组,且该组弹响发生的频率、主客观性、甚至在治疗前均高于其他组。作者认为,与

拔牙治疗本身相比生长方式可能更是造成治疗后TMD的主要原因。 此外,Janson和Hansurd[8]、Larsson和Ronnerman[9]以及Dahl等人的研

究都是质量较好和引用较多的文献。

二、拔牙治疗和TMD的关系

如上述的Dibbets等的研究,一些学者对拔牙治疗和TMD的联系也做了许多的临床研究(见表2)。焦点之一就是担心在前磨牙拔除后,由于前牙内收过度,造成下颌后移,以至髁突后移位,从而造成不利的影响。 Janson和Hansurd[8]对在青春发育期做过正畸治疗并已停止戴用保持器平均5年的60例Ⅱ类1分类错合患者进行纵向调查,其中30人为拔牙治疗,30人为不拔牙治疗,先用头帽和activator治疗,然后用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另设30例未治疗者为对照。结果显示,不拔牙组Helkimo指数增加的较少,作者认为早期采用不拔牙治疗有利于改善功能紊乱。Sadowsky等(1991)研究发现,拔牙组和不拔牙组治疗后

弹响的发生率均降低,并认为弹响的发生与拔牙与否无关。

三、正畸治疗对髁突位置的影响

关于正畸治疗特别是功能矫治器对髁突生长影响的组织学方面的研究多不胜举。那么,伴随着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齿的移动以及上下颌骨相对位置的改变,髁突位置是否变化并且是否会成为导致TMD的原因之一呢?事实上,髁突的位置存在很多变异,后移的髁突不一定伴随关节盘的前移位。但仍有为数不多的研究涉及了该问题(表3),一些研究认为,正畸治疗后髁突的位置有一定的改变,但不一定会导致TMD。由于部分研究存在方法学问题,缺乏一定的说服力,所以还需要

进一步的研究。

表2 拔牙和非拔牙正畸治疗对TMD的影响

作者 研究对象 正畸方法 流行病结果和结论 学方法

拔牙组30人

Janson, Hasurd[8]

(1981)

前瞻研

固定矫治头不拔牙组30究 早期不拔牙治疗

人 帽,activator+固有益于功能紊乱

(随访定矫治 的改善

错未治疗5年) 组30人 拔牙组24人

Rinchuse, Sassouni 不拔牙组25

(1982)

错未治疗组25人 Sadowsky,et al

(1991)

拔牙组87人 不拔牙组68

固定矫治

前后对照

固定矫治 Edgewise

治疗组和未治疗

回顾性

组的非功能侧接

研究

触无差别

治疗后弹响发生

率下降 拔牙与否不会有增加TMD的危险

治疗组111名 (拔除前磨

Dibbets, van del 牙32人,拔Weele (1991) 除其它牙41

人,不拔牙37

人)

拔牙组29人

Kundlinger, et al

不拔牙或未(1991)

正畸者68人

拔除4个前磨牙25人

Kremenak,et al

拔除2个上颌

(1992)

前磨牙25人;不拔牙组68

人 Artun, et al

(1992)

拔牙组29人 不拔牙组34

固定矫治 功能矫治

前瞻研拔牙和TMD症状究(随和体征的产生可访15能无关,主要是生年) 长方式的影响

固定矫治

两组在肌电、髁突

回顾性

位置等方面无差

研究

组间Helkimo指

数无差别

固定矫治

前后对

不拔牙组和拔除照

4个前磨牙组治疗后Helkimo指数得到改善 拔牙组髁突偏后者较多,不拔牙组

回顾性

偏前的较多;髁突研究

后位不是拔牙治

疗的结果

头帽+弹力带口外,颌间牵引

O'Reilly, et al (1993) Luppanapornlarp, et al (1993) Stagger (1994) 拔牙组60人 不拔牙组60人 拔牙组33人 不拔牙组29人 拔牙组45人 不拔牙组38人 固定矫治 颌间牵引 纵向研TMD的症状和体究 征组间无差别 固定矫治 回顾性TMD的症状和体研究 征在组间无差别 治疗后两组的垂前后对直距离均增加,无照 显著差别 固定矫治 表3 正畸治疗对髁突的影响

作者 研究对象 正畸流行病学方方法 法 固定矫治 断层 Edgwise23两组髁突位置基本居中,无明人 显差异,但变异较大 Begg7人 固定矫治 70%下颌向前,下颌支轻度开口向旋转,其余样本髁突远中Edgwise 移动 结果和结论 30例完成治疗(拔除4 Gianelly, et al (1988) 个前磨牙) 37例治疗前 42例(拔除4Luecke, et al 个前磨牙) (1992) 治疗前后对比 拔牙组29人 不拔牙组34人 断层 头影测量 Artun, et al (1992) 固定矫治 +弹力牵引 两组髁突位置存在差别,但无治疗前的资料 拔牙组33人 Luppanapornlarp 头影拔牙组下颌近中移动较不拔固定矫治 不拔牙组29测量 牙组更明显 et al (1993) 人 治疗组(轻度骨性Ⅲ类 治疗组髁突颈部较对照组细 颏兜治疗后髁突向前弯曲,关节窝加深加大 下颌生长方向改变,下颌支向后旋转 Mimura, Deguchi 错(1996) 头影19人) 测量 颏兜 功能性前牙反16人 四、不同矫治技术的影响

从表1和表2可看出,许多作者也很关注不同矫治技术和TMD的关系,如Dibbets、Janson、Pancherz等等,多数人认为矫治技术的类型与TMD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五、总结

1997年McNamara在提交给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关于TMD治疗技术评估会议一文中,指出:1)健康个体也可产生TMD的症状和体征;2)TMD的症状和体征随年龄(直到绝经期)有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青春发育期,因此,正畸治疗期间产生的TMD不能归于治疗本身;3)一般来讲,青春发育期的正畸治疗不会增加或减少日后产生TMD的机率;4)作为正畸治疗的一部分,拔牙治疗不会有增加TMD的危险;5)正畸治疗方法的类型与增加TMD的危险性无关;6)尽管正畸治疗的目标是达到稳定的咬合,但若是不能达到特定的“标准”,也不会产生TMD的症

状和体征。 回顾近十余年关于正畸治疗和TMD的文献可看出,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临床资料的分析,真正符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不多,存在样本偏倚、对照不足等方法学问题。由于正畸治疗周期长,治疗对象多为青少年儿童,因此生长方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参考文献

1 McNamara IA. Orthodontic treatment and tempoeomandibualr disorders.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1997: 83: 107 2 Behernts RG, White RA. TMJ research: responsibility and risk. 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 1992,101 3 林久祥主编. 现代口腔正畸学. 第2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 380~

407 4 段银钟, 林珠. 主编. 口腔正畸生物学. 第1版.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4:214~224 5 Renders RM. Orthodontics and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1966~1988). 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 1990,97:43 6 Sadowsky C. The risk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for producing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 literature overiew. Am J Orthod Orthod

Dentofac Orthop, 1992,101: 79 7 Sadowsky C and Begole EA. Long-term status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d funtional occlusion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Am J Orthod, 1984,

86:386

8 Janson M, Hansurd Functional problems in orthodontic patients out of

retention. Am J Orthod, 1981,81:173 9 Larsson E, Ronnerman A. Orthodontics and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Eur J Orthod, 1981,3: 89 10 Sadowsky C and Polson AM.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nd functional occlusion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results of two long-term studies.

Am J Orthod,1984,86: 386 11 Pancherz H. The Herbst appliance - its biologic effects and clinical

use. Am J Orthod, 1985,87: 1 12 Lieberman M and Gazit E. Mandibular dysfunction in 10~18 year old school children as related to morphological malocclusion. J Oral Rehabil,

1985,12:20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gy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