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强化理论在“国培计划”项目具体实施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2:3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强化理论在“国培计划”项目具体实施中的应用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重大项目,于2010年开始实施,致力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项:“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具体实施主要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毫无疑问,这一全国性的教师培训计划的开展和实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朱东旭(2010从它的国家公共价值、社会价值、教师专业发展价值等方面指出其重要性。1袁淑娟(2014则指出其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了雪中送炭”和“促进了教师教育改革”三个方面。2但随着“国培计划”的深入开展,它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视角,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学习,从实际培训的所感所思出发,浅析其在“国培计划”项目具体实施中的应用。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Skinner's reinforcement theory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3、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他们认为,人或者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者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因此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零强化三种类型:

第一种: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例如,企业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如奖金、休假、晋级、认可、表扬等,以表示对职工努力进行安全生产的行为的肯定,从而增强职工进一步遵守安全规程进行安全生产的行为。

第二种: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若职工能按所要求的方式行动,就可减少

1朱东旭.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 2010, 22(6:3-8,25.

2袁淑娟.做好国培项目,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问题的研究——浅谈“国培计划”项目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11.

3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生于1904年,他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是第二个获得这一奖章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的学术观点上属于极端的行为主义者,其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不去推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

或消除令人不愉快的处境,从而也增大了职工符合要求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例如,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告知工人不遵守安全规程,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得不到安全奖励,于是工人为了避免此种不期望的结果,而认真按操作规程进行安全作业。

惩罚是负强化的一种典型方式,即在消极行为发生后,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威慑性的手段(如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给人带来不愉快的结果,或者取消现有的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

第三种: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撤消。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例如,企业曾对职工加班加点完成生产定额给予奖酬,后经研究认为这样不利于职工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不再发给奖酬,从而使加班加点的职工逐渐减少。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二、强化理论具体应用的行为原则

强化理论具体应用的行为原则是根据强化理论的原理、特点,并通过实践,再总结、提炼出来,它作为指导原则应贯穿于强化理论的各项应用中。原则包括以下五个要点: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如有的人更重视物质奖励,有的人更重视精神奖励,就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一次定得太高,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4及时反馈。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一个人在实施了某种行为以后,即使是领导者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这样简单的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如果领导者对这种行为不予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所以,必须利用及时反馈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强化理论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以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三、“国培计划”中具体培训项目的特点及普遍存在的误区

“国培计划”的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这两个方面;而更为具体的,还有教育目标、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手段、教育改革前沿等方面的内容。而实际接受培训的教师则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国培计划”的具体培训项目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一方面具有一种长期性,即:参训教师接受培训的相关内容、理念、文化、技能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国培计划”对参训教师及未参训教师的行为影响也不一定能够在短期内显现。因此,“国培计划”的具体培训项目实施往往没有考虑到这些培训内容的具体差异,最后使得培训的有效性被大打折扣。

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特点以及当下在“国培计划”具体培训项目实施中常见的误区,“国培计划”在具体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

1、内容要求层次性

在实际培训中,虽然参与培训的对象都是各校教学骨干,但实际上存在“打擦边球”的现象,这是现实中存在的“工学矛盾相”造成的。并且讲师在培训过程中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对象,跟谁都是一个内容,这样往往没有好的效果。对于一些理念性、技术性方面的内容,可采用这样的培训方法,但如果进行深入的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建设,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2、形式要求生动性

“国培计划”的具体培训项目与我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有显著不同,一方面在于作为成年人,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兴趣度很低,吸收困难,另一方面在于这种培训相对比较讲求投资回报率,即必须能够提升参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对教

学教育有所贡献和进步。因此“国培计划”的培训也不例外,传统的讲授式的培训方式效果很不理想,没有针对成年人学习的特点,也没有针对学校的具体教学问题和教学特色,因此,往往让人觉得培训不能立竿见影。

3、相关主体重视程度及设施配套

由于近年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名目繁多,令人应接不暇,加之这些培训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故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相关领导对“国培计划”没有予以重视和支持,这种矛盾特别反应在相关设施的配套问题上,和教师培训与教学的冲突问题上。这是由于领导的任期不长,但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长期行为,两者之间的悖论造成的。常见的情况是,领导在培训启动会上作一次动员讲话以后就不再重视,只是偶尔过问一下。实际上就是办事人员在做这项工作,也仅仅为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而做,培训效果自然“打折扣”。

四、强化理论在“国培计划”项目具体实施中的应用

将强化理论在“国培计划”项目具体实施中进行运用,应将强化理论具体应用的行为原则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特点相结合。下面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即培训的策划、管理方面等和微观上(具体培训教学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宏观维度

1、强化理论应用到中小学教师培训,应注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层次性 “国培计划”是骨干培训项目,参与培训的教师一般都是教学一线的教学骨干,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特别是班主任,更是难以挤出时间学习,工学矛盾突出,严重影响培训质量。因此,在进行相关培训时,需要切实考虑参与培训教师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层级和教学科目的教师,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

2、强化理论应用到中小学教师培训,应注意培训中组织要求完整性

针对中小学教育及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中小学教师培训也应被视为一个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学校或教育环境上下对培训的内容及内涵达成共识,还需要调用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和实施工作。这是各个具体的教育单位重视“国培计划”的一种表现,能对实际参与培训的目标对象起到一定正强化作用,有助于调动起他们意识中对培训内容及文化的认同和接受。

(二微观角度

强化在教学中的运用要使强化发挥对学生行为的积极促进作用,需重视以下问题:

1.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

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只有当学生主动地去认识强化时,才能领会教师的要求和期待,进而改进行为方式,使强化所提供的信息发生作用效果。也就是说,一切外部强化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内部活动才能被接受,“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缺少学生积极参与的强化将失去价值。

(DO: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各种实际、有效、生动的形式,在教学前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教师的威信——有效强化的重要条件

威信是教师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威信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能信赖,并自觉服从于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由亲和信而发自内心主动地接受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由亲和信,产生情感共鸣,同忧乐,共好恶。

(DO:教师应注意其形象、个人魅力,注重自我修炼,特别是在与学生初次打交道时,注意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注意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③强化物的性质——有效强化的必要条件

强化物是进行强化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称。一般而言,肯定性的强化物(表扬的话、亲切的笑容、满意的表情、奖品、竖起的大姆指,作业本的一朵小红花等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接受和内化教师的要求;而否定性的强化物(批评的尖刻的字词、失望的神情、冷笑、嘲弄等让学生紧张,产生心理压力(焦虑、烦燥、不安、忧郁、甚至攻击性行为。虽然否定性强化物也有助于学生减少或改变某种行为。但其负面影响比肯定性强化物更为严重,故强化中以使用肯定性强化物为主,否定性强化物为辅。

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强化物的多样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员工的需求,并考虑企业的实际条件,创造性地选择最恰当的强化物,从而使得强化的效果能达到最优。

2.有效强化的基本原则

强化的原则指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进行强化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一致性原则,指教师对学生强化的内容、性质、标准要坚持一致,强化所提供的各种反馈信息要前后一致,避免相互矛盾。如某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而另一教师却对学生的这一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或是某教师今天表扬了学生的这一行为,明天又批评这一行为。如此这般,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此,强化要坚持一致性原则。教师首先得消除没有目的性的随心所欲的评价行为,克服不良情绪对强化的干扰。

其次,教师要保证标准和方向上的统一。教师不能嘴上说好,行为、表情表现却是根本瞧不起;或嘴上说不好,而心理上赞赏不已并流露于言谈举止中。这种不

一致,造成学生迷惑、混乱。最后,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确定共同的强化标 准,形成教育的“合力”。 (2客观性原则,指强化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以致使强化不 符合实际情况。 只有客观科学地强化,才能切实反映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心悦诚服, 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违反此原则就会扭曲强化的意义。强调客观性原则: 第一,要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以达到强化的准确与恰当。 第二,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成见效应。 教师不能以自已的主观意愿和 偏见来评价学生。 第三,以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强化。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强化的某一种形式也 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强化要有针对性,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好的学生也会 有不佳的行为表现,而差的学生也有好的行为表现。 只要比过去有了进步,都应予 以肯定;比过去有了退步,都应予以否定。 第四,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 崇高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能使教师关心、 尊重、 信任学生,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和强化过程中的主 体,积极发挥强化的积极影响,减少负面影响、强化是促使学生行为进步的手段, 并非整人的工具。 (3及时性原则,指教师在学生行为反应后及时给

予信息反馈,以提高学生对 强化的认识和理解。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实践经验证明,教师提供反馈愈及时、具 体、明确,则对行为的强化效果愈佳。及时的强化利于学生行为与强化之间建立 直接联系,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 如果某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过长,介入一些不相 关的行为和刺激,则使强化的指向不明,对行为的影响作用混淆紊乱。 这要求评价 要及时、明确。教师工作要细致、全面、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查 缺补漏,适时恰当。 (4效能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强化对行为积极有效的影响。 尽量 减少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论肯定性的或否定性的评价对学生都有利有弊。 过多的肯定性评价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相应行为,但滋生傲慢、 自满的心理,过多 的否定性评价,能减弱或改变某些行为,产生消极的心理。 (DO: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教育(正强化、负强化)的意识(是否 及时)、方法、实施技巧等。) 五、强化理论的评价 强化理论主要是强调从外部加给人的环境因素对人行为和认识产生的影响, 至于这种外部因素如何通过人的认识和心理而起作用, 强化理论则没有着重地加 6

以说明。即是说,它忽略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具有机械 论的色彩。 但是,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因 为, 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 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将来是 否重复发生。那么,与其对这种行为和后果的关系采取一种碰运气的态度,就不 如加以分析和控制, 使大家都知道应该有什么后果最好。 这并不是对人进行操纵, 而是使人们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因而,强 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培计划”专题网[EB/OL]. [2015-1-12].http://www.gpjh.cn/cms/gpjj/index.htm. [2] 李强,秦萍.大家精要 斯金纳[M].1.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1. [3] 朱东旭.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 2010, 22(6:3-8,25. [4] 袁淑娟.做好国培项目,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问题的研究——浅谈“国培计划”项目培训 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11. [5] 苏筱.\国培计划\的发展现状探索[J].高等教育在线, 2013(3. [6] 李佳杰 .\国培计划 \背景下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2(9.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g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