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

更新时间:2024-01-29 23: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

(2009年7月1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 鄂政发〔2009〕34号公布)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钢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轻工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订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我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三年目标的实现。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按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措施,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二○○九年七月十五日

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2009-2011年)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贯彻落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推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贯彻国家规划与发挥地方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优化环境实现产业突破,以重大项目推动产业发展,以重大成果规模化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1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均较2008年实现倍增,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产业规模继续保持中部地区第一的位置。全省电子信息企业突破1000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3家以上、50-10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行业前4位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32%,形成光电子、通信设备、集成电路、消费电子、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集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达到4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00万户。\光纤到户\、\三网融合\建设实现新突破,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软件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

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培育8个以上的中国名牌产品。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以上,新产品产值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较2008年提高5个百分点,专利申请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国际、国家标准数量达到30个以上。核心技术有所突破,在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 二、主要任务

围绕国家重点发展的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信息服务等九大领域,结合我省优势和实际,大力推动光电子、通信设备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增长,加快建设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集群,着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通过重大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抓好304个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形成近900亿元的投资规模,实现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确保电子信息产业倍增目标的实现。 (一)大力推动光电子、通信设备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技术领先与规模优势。

抓住国家加速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新一代网络建设的机遇,强力推进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及研发优势,集中力量扶持骨干企业快速扩张,促进产品高端化、技术工程化、产业集约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产业规模上新台阶,巩固光电子和通信设备的优势地位。力争到2011年,光电子和通信设备产业新增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

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光纤预制棒制造等核心技术,加强专业化协作与配套,加快特种光纤的研发和产业化,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光电器件、光模块、关键专用芯片等光通信专业元器件和组件,重点发展集成光子器件和集成光电子器件。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提高片式元器件、高频频率器件、传感器件、新型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进一步消化再创新CO2激光器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泵浦全固态激光器。大力发展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高功率激光特种加工和中小精微激光加工设备和激光医疗设备。 加快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分组传输网设备、下一代传送网设备、自动交换光网络设备、光纤到户宽带接入设备等。加快通信交换设备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以软交换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网络系统与设备。加快发展以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系统与终端设备,加大LTE(长期演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构建完整的移动通信产业链。积极支持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继续组织实施省光电子专项,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核心产品,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扩大优势产业的规模效应,巩固光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的国内领先优势,带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重点抓好长飞公司扩产、藤仓烽火光纤预制棒、烽火通信电信级多业务光接入设备、烽火网络电信级以太网多业务承载设备、武汉电信器件公

司光纤到户用光电子核心芯片、武汉光迅光放大器与子系统、华工正源光子公司980nm泵浦激光器组件、长光公司50万线互联互通型光接入模块、武汉虹信3G直放站和拉远基站、凡谷电子3G基站射频设备、艾维公司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华工团结公司大功率轴快流CO2激光器及其成套设备、华工激光公司光纤激光器激光精密微细加工系统、凌云光电公司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综合微创治疗仪系列产品等125个项目建设,形成约280亿元的投资规模。

(二)加快建设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集群,实现规模与结构协调发展。

围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立足自主创新,加强招商引资,依托国内外大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建设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力争到2011年,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等三大产业集群新增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以上,形成年产显示器1500万台、电脑1000万台、数码相机1000万部、手机1000万部、多晶硅5000吨、太阳能电池1000兆瓦的生产能力。 扩大显示器、电脑、数码相机、手机等消费电子主导产品产量。着力改善消费电子产品配套环境,策划和引进国际知名消费电子方案设计公司以及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尤其是能够填补省内国内技术空白的企业。围绕富士康综合电子基地项目,引导省内电子信息企业加强与富士康的配套协作,提升本地配套产品附加值含量。在平板显示领域,培育壮大液晶模组企业,策划发展液晶面板制造项目,形成\液晶面板-模组-显示器等终

(二)总体目标。

1产业规模达到合理水平。2011年全省钢铁产业形成钢2800万吨、铁2600万吨、材3200万吨的生产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年均增长14%,分别达到2448亿元、2414亿元、14268亿元。全省有色金属产业形成电解铜50万吨、电解铝55万吨生产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年均增长14%,分别达到552亿元、968亿元、376亿元。 2产品深加工能力大幅提升。2011年钢材深加工能力达到1500万吨以上,占全省钢材产量的47%。铜、铝深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和33万吨,分别占全省铜、铝产量的40%和60%。

3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全省骨干钢铁企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达到80%,钢材\双高\产品达到85%,连铸比达到98%,高炉喷煤达到150千克/吨,高炉入焦比低于310千克/吨。铜冶炼总回收率达到97%。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5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吨钢综合能耗低于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低于5吨,电炉钢冶炼电耗低于300千瓦时/吨。铜冶炼综合能耗低于450千克标煤/吨,原铝直流电耗低于13500千瓦时/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0.8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1.8千克,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100%

综合利用。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拓展市场,保持钢铁、有色金属产业平稳增长。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带动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产业需求,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房地产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路桥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钢需求扩大的机遇,加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调整,提供适销对路产品,推动钢铁、有色金属企业为下游用户提供选材、用材等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东风、神龙、武船、青船、一冶、十五冶、中铁十一局、中建三局、武桥重工等重点用钢企业优势,提高省内重点工程、标志性建筑使用湖北钢材、有色金属产品的比例。推进美的、海尔等家电企业扩大湖北冶金产品采购量。

(二)调整品种结构,壮大龙头企业实力。

支持武钢充分发挥硅钢片、高性能工程用钢产品优势,提升超纯净钢冶炼技术水平。重点发展高磁感冷轧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高耐候钢、石油储罐钢、管线用钢、桥梁用钢、工程机械用钢等产品。完善三冷轧、三硅钢等技术改造工程,加快武钢高速铁路用轨道钢研发。青山厂区形成钢材产能1640万吨。

支持武钢集团鄂钢公司以宽厚板产品为重点,重点发展宽幅高强度船板、桥梁板、容器板、锅炉板、高强度和耐磨结构板等高附加值专用板材及高性能建筑用钢。加快4300毫米单机架宽厚板生产线项目建设。形成钢材产能500万吨。

支持新冶钢扩大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工模具钢、中厚壁无缝钢管等品种规模,重点发展发动机曲轴用非调钢、系泊链钢、石油机械用钢、工程机械履带用钢、航天特殊材料用钢、风电轴承用钢等。加快273和460机组钢管热处理生产线和1600吨快速锻造、4500吨锻造液压机组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形成钢材产能430万吨。

支持大冶有色冶炼系统改造项目,加快矿山生产能力接替工程。重点开发合金铜管、电子铜箔、金银饰品等新产品。形成电解铜产能50万吨。 支持中铝大冶铜板带高精度铜板带加工项目建设,发展电子引线框架铜带、电缆铜带、无氧铜带、变压器铜带、紫铜带、黄铜板、阻燃电缆、动力电缆、特殊电缆等铜精深加工产品。形成铜板带加工产能1335万吨。

支持铝冶炼企业采用大型预焙阳极电解铝技术改造提升铝冶炼水平,加快铝材深加工项目建设,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潜力大的铝板、电工圆铝杆、钢芯铝绞线等深加工产品。

(三)着力建设钢材深加工集群,扩大重点产品深加工规模。 推进武钢400万吨全流程汽车板生产基地建设,生产高档轿车板、高档彩涂钢板在内的冷轧、镀锌、镀锡、彩涂卷板等产品,进一步满足汽车、造船、家电产业发展需要。推进武钢阳逻200万吨深加工基地以及武钢集团鄂钢公司100万吨钢材深加工基地建设;推进武钢在团风建立60万吨钢材配送基地。加快团风钢结构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潮流钢构、精诚钢构发展重型钢构产品;支持鸿路、博来、风华发展彩钢板、异型钢产品;支

持立丰、富迈仕、江蕲发展金属加工件产品。

推进三峡全通公司500万吨冷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家电板、仪表装潢装饰材料。培育黄石240万吨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宝钢(黄石)涂镀板生产线、山力公司冷轧薄板涂镀生产线、业正公司涂镀板生产线、华亿公司镀锌板生产线、同大公司冷轧薄板生产线等项目。 (四)加强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进步。

落实和实施国家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支持开发前沿技术和关键产品生产技术,自主开发钢铁、有色金属生产工艺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推广400兆帕及以上高强度钢筋的生产、应用和节材技术。支持开发铜冶炼及加工短流程工艺技术、共伴生铜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支持铝电解企业积极开发电解铝节电技术及高档中厚铝板加工等关键技术。支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提高创新能力建设。

支持中冶南方、中冶连铸、都市环保等高科技企业发挥技术优势,为冶金行业提供优质的工程设计、成套设备制造、工程总承包等一条龙技术服务,培育创新型生产服务业。

(五)加快资源开发,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开展技术合作,探明新的矿石储量。支持采用合资、合作、收购股权等方式,整合省内外矿产资源,增加企业可控制资源。支持武钢、新冶钢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加快鄂西高磷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努力缓解铁矿石资源紧张局面。支持武钢、新冶钢、大冶有色等加强国内外矿资源的合作开发,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元化矿石供

货渠道,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六)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钢铁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干熄焦、煤调湿、脱硫、除尘、水循环利用等技术,推广副产煤气(焦炉、高炉、转炉)的二次能源利用和高炉渣、转炉渣综合利用,支持武钢、新冶钢建设干熄焦、低温烟气余热发电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节能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武钢烧结机脱硫改造、工业港污水处理厂及循环利用项目、新冶钢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等项目,扩大冶金渣综合利用范围和深加工能力,冶金渣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100%。 铜冶炼中充分利用余热生产蒸汽和发电,循环水回用率提高到80%。支持大冶有色回收利用稀贵金属资源,重点提高铂、钯、金、银、铋等稀贵金属的回收率;采用新工艺,扩大再生铜产能;实施废酸资源化与生产废水\零排放\工程;开展炉渣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废铅蓄电池以及电子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支持湖北金洋公司废铅酸蓄电池低温连续熔炼项目、荆门格林美公司二次镍钴锌粉体材料加工项目建设。 三、政策措施

(一)贯彻落实国家钢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国家出口退税和专项支持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做好项目单位与国家专项的衔接工作,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充实完善省钢铁、有色金属产业项目库。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整合省级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优化资金投向,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钢铁、有色企业自主创新和

淘汰落后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氮肥工业主要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加大节能和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不鼓励单纯扩大生产能力为目的的新建和改造项目,重点形成以宜化、中石化湖北化肥、三宁公司、当阳华强、潜江金华润为重点的氮肥生产体系。磷肥工业要抑制近年来新上磷肥装置过快过猛的态势,引导磷肥生产向资源地和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以宜化、洋丰、大峪口、枝江三宁、远安东圣、武穴祥云、孝感黄麦岭为重点的磷肥生产体系。争取化肥生产总量达到740万吨(折纯,下同),其中氮肥330万吨、磷肥410万吨,高浓度磷复肥占磷肥的比重达到9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磷肥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品种,推进沙隆达公司含氟高效除草剂及百草枯改造项目建设。壮大仙桃仙隆公司和阳新晨天化工等一批农药及农药中间体骨干企业。 (五)大力发展精细化工。

充分利用现在基础条件,抓住武汉乙烯项目建设和我省磷盐化工快速发展的机遇,重点发展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的精细化工产品。

涂料行业重点发挥武汉地区涂料产业基础,开发高装饰性、高耐候性、高功能性的环保型涂料产品。重点培育2-3家骨干企业,形成行业龙头,带动涂料行业健康发展。

染料行业以湖北楚源为重点加快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系列产品的发展,活性染料向全色谱调整,向功能性产品转化,扩大生产能力,开发高新品

种,到2011年染料产品生产能力达10万吨。

新领域精细化工重点发展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造纸化学品、胶粘剂、电子化学品、油田化学品、表面活性剂、皮革化学品、生物化学品、有机硅、化学催化剂、橡胶偶联剂等,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推动园区化发展和清洁生产,2011年我省主要石化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指标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氮肥行业重点推广废水闭路循环等技术,磷肥行业重点推广硫酸生产余热回收等技术。充分依托我省的资源优势和大型骨干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主的大型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态工业园,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磷化工、盐化工综合工业园。重点支持磷石膏、磷渣、黄磷尾气等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扶持中低品位矿选矿、窑法磷酸、湿法磷酸精制、型煤造气、缓控释化肥以及\三废\综合利用项目。

(七)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加强环境容量调查和规划,引导石化产业合理布局。抓住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着力打造承接转移平台,加快我省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实现产业联合布局、集中布局、上下游一体化布局。加快化工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新建项目必须进入合规设立、环保和安全设施齐全的产业园区,现有企业逐步迁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根据现有化工园区资

源、市场、上下游产品配套情况,按照辅助工程一体化、\三废\集中治理、基础和物流设施服务共享等要求建立一批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石化产业集群。在现已初步形成的宜昌、石首、荆门、应城、武穴和潜江等6个产业集群基础上,新增武汉化工新城、襄樊、天门、沙市、仙桃等5个石化产业集群。

(八)支持企业联合重组。

支持我省具备比较优势的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形成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打造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居全国领先地位的石化龙头骨干企业。到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石化产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中石化武汉分公司和荆门分公司成为中西部地区大型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湖北宜化成为我国重要的磷、盐化工及化肥生产综合性的产业集团和亚洲最大的联碱生产企业;洋丰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磷复合肥生产基地;兴发集团建成中国最强世界知名的国际化磷化工企业;湖北楚源精细化工集团成为国内最大和全球重要的活性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生产企业;祥云集团成为我省东部最大的磷肥生产企业;沙隆达公司保持我国农药生产企业的龙头地位;三宁公司成为我省重要的集煤化工、磷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一体的大型化工企业;中南橡胶集团、双星东风轮胎有限公司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汽车用胎和橡胶制品生产企业。 (九)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抓紧淘汰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严重的

落后产能。炼油行业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化肥行业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产能。农药行业依据行政法规,淘汰一批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加快淘汰电石、甲醇等产品的落后产能,提高污染防治和产业发展水平。 三、政策措施

(一)贯彻落实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政策。按照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石化产业特点,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国家鼓励发展方向,做好产业对接,组织符合国家产业支持方向的项目,积极向国家申报,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整合省级财政性资金,优化资金投向,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化工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力度,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省产业集群发展资金、外贸出口资金要加大对重点产业集群和出口龙头企业的扶持。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兼并重组、技术创新等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三)加强信贷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石化企业充分利用证券市场、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资源,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使用国外贷款,鼓励和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石化产业改组改造。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我省石化产业的发展,通过银企合作,增加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流动资金供给,支持省重点石化企业(集团)资产重组。加快重点项目贷款

审批速度,及时为省重点项目提供信贷资金。

(四)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继续抓好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支持开发大型粉煤气化、窑法磷酸、湿法磷酸精制、磷石膏再利用、武汉乙烯下游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重点推广洁净煤气化、废水闭路循环、余热回收、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减排的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鼓励石化企业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生产装置的自动控制水平,完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加大电子商务在采购和销售领域的应用范围。 (五)完善化肥储备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化肥储备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收储我省行业骨干企业的产品。调整和完善省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加大储备力度,增加储备品种,提高储备规模。 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表(略)

湖北省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2009-2011年)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贯彻落实国家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保纺织工业平稳运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坚持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发展并举,努力开拓国

目尽快建成发挥效益;对基本面较好、带动就业明显、市场预期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帮助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融资产品、贷款担保等服务方式;加大担保机构为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努力拓展融资渠道。

(四)加快品牌培育,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选择1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企业,以终端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和完善技术研发中心、设计创意中心和品牌推广中心,提高品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步伐,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提升企业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

(五)保障棉花供应,提高棉花质量。加大对棉农的政策性补贴,保护棉农种棉积极性,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改良棉花品种,加强棉花收购、加工管理,提高我省棉花品质,为纺织企业提供优质原料。 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表(略)

湖北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2009-2011年)

为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给我省装备制造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我省装备制造业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承接转移,扩大需求;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成套化、自主化工作;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引进战略投资,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提高本地配套水平,加快建设\武汉\、\荆宜\、\襄十\(即武汉城市圈、荆州和宜昌、襄樊和十堰)三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的全国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总体目标。

1行业平稳较快增长。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1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370亿元,实现三年倍增。

2培育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形成30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位的拳头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84个省名牌产品。

3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形成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3家过50亿元、5家过30亿元、29家过10亿元的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

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4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省装备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平均达到产品销售收入的35%以上,重点领域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5个。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基础件产品水平得到提升。

5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全省装备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保持装备制造业平稳较快运行。

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抢抓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机遇,运用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做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加强生产运营协调,创新管理方式,抓好成本、安全、质量和节能等基础管理,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支持担保机构简化贷款担保手续。提高审保和放贷效率。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

(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快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我省装备制造业国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特高压输电技术、固体废物综合

处置技术、重大装备自动化成套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力度,努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大集团。

重点培育武汉重工集团、三江航天工业集团、中冶南方工程技术公司、湖北航宇装备有限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鼓励采取联合、并购、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直属企业和省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四)发展壮大一批产业集群。

依托我省特色优势产业,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数控机床及板料加工机械、发电与输变电设备、石油化工工程成套设备、冶金设备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加强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湖北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新优势。 三、重点发展领域

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业现有重点优势领域,突出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替代进口的10类重大产品、成套装备和相关基础件。 (一)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及数控系统。

抓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研发的机遇,重点发展重型多坐标联动数控龙门镗铣床等系列产品、重型数控板料加工机械、大型数控插齿机;五轴以上数控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数控车床、

磨床系列产品,大型立、卧式加工中心、复合加工机床、数控专用机床产品;数控系统及新型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单元;高精度电主轴及其伺服单元;直线电机及其伺服单元;数控回转工作台、大型交换工作台、数控刀架、精密滚珠丝杠副、新型气动液压件等功能部件。

重点依托武重和三环锻压、长机科技的机床优势,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推进武汉重工集团与华中数控公司的合作,巩固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及其数控系统的优势;支持三环锻压机床与比利时LVD公司的合作,打造中国最大的锻压机床龙头企业;支持长机科技发展大型插齿加工设备;加快发展普及型数控机床;支持华中数控开发应用中高档数控系统。

(二)大型清洁高效发电和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备。

重点发展600MW及以上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电站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热电联产机组,大型水电机组和抽水蓄能水电机组,核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兆瓦级以上大型风能发电设备的核心功能部件。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交流和直流输变电产品、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加快武锅与阿尔斯通合资项目建设,打造全球先进的锅炉生产基地;积极争取支持长动与西门子合资合作,提升汽轮发电机、热电联产和余热综合利用发电机组的优势;抓住东方电气与武锅合作的契机,拓展合作领域,发展核能发电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研究开发大型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型能源装备,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武汉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依托国家电网武汉高压研究院高压输变电技术、高电压测试技术和高

电压大电量及电磁兼容技术的优势,研发500-1000千伏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特高压电力系统动态监测与控制、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等关键技术及设备;支持企业开发生产高压超高压电缆,提升高强度铝合金、铝包钢、光纤复合导线和海底电缆、阻燃电缆的产业化水平。推动西门子输配电集团的\输变电设备制造\和阿海珐集团的\大中型输变电设备制造\武汉阳逻基地建设;支持发展电力远程控制装备、电力电子无功补偿设备、特高压合成绝缘子、500千伏及以上断路器和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系列真空断路设备、全绝缘户外环网开关柜、无励磁分接开关、滤波器、电抗器等高压、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的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主导产品。 (三)大型薄板冷热连轧及涂镀层成套设备。

重点发展大型板坯连铸机、大型薄板热轧机组、冷轧机组和涂(电)镀层成套设备,形成冶金成套设备自主开发、本地化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冶金装备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支持中冶南方自主研制冷轧机组,加快实现极薄板五机架全六辊冷连轧机组产业化和双机架平整机国产化;支持中冶连铸发展高端板带和电镀成套设备;支持黄石山力公司发展大型化(热镀锌25万吨级以上、彩涂板12万吨以上)、柔性化、高效化、清洁化、节能化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 (四)激光加工设备。

重点发展大功率激光器及激光加工设备、中小功率激光精微加工设备、激光医疗设备、激光全息防伪材料等系列产品。支持华工团结激光公司及华工恒信等企业消化再创新CO2激光器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半导体

激光器及泵浦的全固态激光器,开发生产高功率激光设备,以及中小功率激光精微加工设备;支持楚天激光公司等企业开发生产激光医疗设备和激光美容医疗产品等;支持华工图像公司开发应用填补国内空白的综合防伪全息快速定位烫印技术。加快配套技术扩散,带动产业链上配套企业的发展,力争激光成套设备产业链配套环节综合配套率达到60%以上。 (五)环保机械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

重点发展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除尘系统装置、污水处理系统、废酸除硅再生机组等大气治理、工业污水处理等环境净化和危险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系列产品。支持凯迪、安环院、都市环保等企业形成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和污水处理核心技术,承接电厂脱硫、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工程;提高武锅碱回收锅炉、潜江环保除尘成套设备、宜昌力帝报废汽车拆解设备、仙桃衡德生活垃圾处理成套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武汉鼓风机、广水风机、龙净环保、襄樊五二五泵业、武汉四方泵业、天虹仪表等企业发展环保装备配套产品,提高环保设备本地化配套率。 (六)大型石油钻采设备。

重点发展大型石油钻机,车装钻井、修井和固井、压裂设备,天然气压缩机等系列产品。依托江汉石油四机厂为主体的荆州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巩固提升车装钻井、修井和固井、压裂设备的优势,发展大型石油钻机及海洋石油钻修井工程装备;支持江汉石油三机厂发展大型天然气压缩机、抽油机等主导产品,加快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机械生产出口基地。

(七)航天航空设备。

围绕航天器、大飞机、灭火救援水陆两栖飞机和浮空飞行器及其关键部件,大力推进重大装备、关键工艺产品自主化和产业化。依托三江航天集团、605所、航天42所、航宇救生装备公司、武汉航达航空科技公司等军地企业和科研单位,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工艺产品的研究开发,大力发展大飞机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航空座椅配套产品以及拓展与航空相关的航空培训、使用、维护、服务等。 (八)新型包装、纺织和建材机械。

重点发展数字化成套纺织设备、包装机械、新型涂布机等系列产品。巩固京山轻机包装机械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智能化、成套化水平;提高宜昌纺机、天门纺机和黄石印染机械制造水平,促其向智能化、成套化、环保化方向发展;支持沙市轻机开发生产替代进口的新型涂布机等造纸设备;支持华新集团、航天双龙等企业发展大型超大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混泥土揽拌车、泵车等。 (九)大型工程与农业机械。

重点发展轨道工程、系列挖掘机等大型施工工程机械,大吨位起重机、叉车等系列产品。依托中铁科工集团、武汉重工、武船、三江集团万山公司、南车集团长江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和合资合作等途径,开发生产大断面岩石掘进机、轨道工程设备、轨道交通车辆,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支持武桥重工发展大型桥梁、港口专用机械;积极引进徐工、三一重工和小松等知名企业,发展大型施工工程机械;依托

湖北神牛、永祥粮机等企业,发展大马力拖拉机等农业耕作机械和农产品成套加工设备。 (十)重点基础件。

大型铸锻件。合理配置资源,向专业化生产集中,实现资源、设施共享,支持大冶、阳逻建设大型铸锻件加工中心;巩固强化大型船用曲轴、冷热连轧机铸锻件等主导优势产品,重点向高附加值、新技术产品方向延伸,满足电力、石化、冶金、船舶等行业的发展需求。

基础零部件。重点发展数控功能模块,大型、精密轴承,高压柱塞泵/马达、液压阀,气动元件,橡塑密封件,高强度紧固件等;联合高校等科研力量,重点突破中高端基础零部件研制难题。

加工辅具。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型腔模具、精密冲压模具、高档模具标准件,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量仪,精密高档磨料磨具等;积极支持武汉、十堰、随州、鄂州模具产业基地建设。 四、政策措施

(一)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鼓励出口政策、补贴节能产品政策、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强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能力建设。积极谋划一批对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影响的装备大项目,争取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落实和争取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优惠政策。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整合省级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优化资金投向,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

力度,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省产业集群发展资金、外贸出口资金要加大对重点产业集群和出口龙头企业的扶持。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兼并重组、技术创新等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三)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从2009年起,省级以上预算内投资项目要支持自主化技术装备,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中须附设备采购清单及采购方案,并在招投标阶段落实;省内大型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需要订购和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的,优先向省内企业招标。

(四)落实国家首台套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有关要求,对在鄂企业和科研院所研制生产的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对订购和采用这一重大技术装备的投资主体,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补助,省给予省内企业适当补助,并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一批优势装备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大力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我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项目的投入,引导商业银行改进和完善对装备制造业的信贷服务,尽量满足装备制造企业在投资、销售、出口、境外投资等环节的资金需求。

(六)积极支持和推进兼并重组。出台在人员安置、资产划拨、财税分配等方面鼓励性政策,支持优势装备企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并购、控股。 (七)鼓励开展装备租赁业务。研究制定鼓励我省有实力的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支持意见,重点是支持开展省产装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g4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