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考点突破15 元素周期律(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3-07-22 20: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元素周期律

1、X、Y、Z、W是短周期元素,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其单质;Y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s、p电子数相等;Z元素+2价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W元素原子的M层有1个未成对的p电子.下列有关这些元素性质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X元素的氢化物的水溶液显碱性

B.Z元素的离子半径大于W元素的离子半径

C.Z元素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X元素的单质反应

D.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晶体具有很高的熔点和沸点

【答案】C

【解析】X、Y、Z、W是短周期元素,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其单质,X可能为O,也可能为N元素;Z元素+2价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则Z元素的质子数为10+2=12,故Z为Mg元素;Y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

22上s、p电子数相等,外围电子排布为nsnp,处于ⅣA族,且属于短周期元素,所以Y为C

2125或Si元素;W元素原子的M层有1个未成对的p电子,外围电子排布为3s3p或3s3p,W

为Al或Cl,

A.X可能为O或N,氢化物可以是H2O、NH3,水是中性,故A错误;

B.若W为Cl,镁离子与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镁离子半径小于氯离子半径,若W为Al,镁离子与铝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镁离子半径大于铝离子半径,故B错误;

C.Mg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故C正确;

D.二氧化碳晶体属于分子晶体,常温下为气体,熔点和沸点很低,故D错误;

故选C.

2、右图是元素周期表前六周期的一部分,关于X、Y、Z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X的气态氢化物与Y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发生反应生成盐 ②X、Y、Z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X<Y<Z

③Z的单质常温下是液体,可与铁粉反应

④Z的原子序数比Y大19 ⑤Z所在的周期中含有32种元素 A.只有③ B.只有①④ C.只有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3、X、Y为同周期元素,如果X的原子半径大于Y,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

A.若X、Y均为金属元素,则X的金属性强于Y

B.若X、Y均为金属元素,则X的阳离子氧化性比Y的阳离子氧化性强

C.若X、Y均为非金属元素,则Y的气态氢化物比X的稳定

D.若X、Y均为非金属元素,则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Y强于X

【答案】B

【解析】 X、Y是同周期元素,X的半径大于Y,则X的原子序数小于Y。若X、Y均为金属元素,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从强到弱,离子的氧化性从弱到强,故A项正确,B

项不正确;若X、Y均为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从弱到强,气态氢化物越

来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来越强,故C、D项正确。

(m 1) 4、 A、B、C、D、E是位于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已知:①热稳定性:HmD>HmC;②Cm 、E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③A与B都在第三周期,在该周期所有主族元素中,A的原子半径

最大,B的离子半径最小;④A与B质子数之和是D质子数的3倍。依据上述信息用相应的

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

HmD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

(m 1) 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_________,能证明其还原性强弱的离子方程式为Cm 、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E的单质通入A与D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中,其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温下,HmC溶液和足量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液混合,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

式 。在该溶液中溶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 在A、B、C、E单质中,符合下列转化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答案】(1)

2-- 2--(2) S>Cl(2分),Cl2 + S= 2Cl+ S↓

---(3) Cl2 + 2OH= Cl+ ClO+ H2O

--(4) H2 S+ OH= HS+ H2O 离子键和共价键

(5) Na、S

5、下列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 )

A.锂 B.钠 C.镁 D.钾

【答案】D

6、四种主族元素的性质或结构信息如下:

(1)M(写

分子式) (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

(2)Y单质溶于热浓的硫酸产生的气体的化学式为 。

(3)能体现Z单质比Y单质活泼性强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4)常温下,不能与X的单质持续发生反应的是(填选项序号) 。

a.CuSO4溶液 b.Fe2O3 c.浓硫酸 d.NaOH溶液 e.Na2CO3固体

(5)铁元素与Z元素形成化合物FeZ3,FeZ3溶液按右图所示进行试验。装置通电后,连接

电源 (填“正极”或“负极”)碳棒边的煤油颜色将变深,另一碳棒附近溶液将出现

的现象是 。

【答案】(1)(2分); Mg(OH)2(2分)

(2)SO2(2分)

(3)S2- + Br2 = S + 2Br-(或其它合理答案)(3分)

(4)bce(2分)

(5)正极(2分) 溶液逐渐变成浅绿色。(2分)

7、具有相同电子层数,原子序数相连的三种短周期元素X、Y、Z,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 B. 非金属活泼性:Y<X<Z

C.原子半径:X>Y>Z D. 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关系:Y= (X+Z)/2

【答案】D

8、元素周期表中第116号元素已由俄罗斯科学家找到。假设第116号元素的元素符号为R,则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R的非金属性比S强 ②R元素原子的内层电子共有110个 ③R是过渡金属元素 ④R元素原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 ⑤R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3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如果周期表排满,则第七周期的0族元素的质子数是118,所以原子序数为116的元素位于第ⅥA族。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据此可知选项①③④是错误的,其余选项都是正确的,答案选A。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属于中等难度试题的考查。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本题主要是元素“位、构、性”三者关系的综合考查,比较全面考查学生有关元素推断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9、短周期中的A B C D E五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D,C和E分别同主族,A为

2-+非金属元素,且A与B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C的原子序数,C与D的核外电子数相等。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与A只能组成BA3化合物

B.C D E形成的化合物与稀硫酸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A B C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D.E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有强的氧化性

【答案】B

试题分析:短周期中的A、B、C、D、E五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C与D的核外电子数相等,结合所带电荷可知,C为O元素、D为Na;A和D同主族,A为非金属元素,则A为H元素;C和E分别同主族,E为S元素;A与B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C的原子序数,则B的原子序数=8-1=7,故B为N元素。A、N与H元素可以形成NH3、N2H4等,错误;B、O、Na、S形成的化合物Na2S2O3,可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正确;C、H、N、O形成的化合物NH4NO3能发生水解反应,错误;D、亚硫酸、稀硫酸没有强氧化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错误。

10、下列各组性质比较的表示中,正确的是( )

A.还原性:HF>HCl>HBr>HI

B.稳定性:HF<HCl<HBr<HI

C.与水反应由易到难:Cl2>Br2>I2>F2

D.密度:F2<Cl2<Br2<I2

【答案】D

【解析】还原性应是HI>HBr>HCl>HF,A错;稳定性应是HF>HCl>HBr>HI,B错;与H2O反应由易到难顺序为:F2>Cl2>Br2>I2,C错。

11、2011年3月,日本因发生特大地震而导致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严重泄漏。放射性物质

131137131137主要包括53I和55Cs,53I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55Cs则会造成人体造血系统和神经

131137系统损伤。下列关于53I和55Cs的说法错误的是( )

127131134137A.53I、53I、55Cs 、55Cs是四种核素,两组同位素

131137B.53I和55Cs的中子数分别是78、82

+-C.Cs半径大于I半径

D.铯与碘化合生成的CsI属于离子化合物

【答案】C

【解析】根据Cs、I的质子数可推知碘元素位于第5周期ⅦA族,铯元素位于第6周期ⅠA

+-+族,则Cs 与I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Cs的质子数多于I的质子数,故Cs半径小

-于I半径。

12、A、B、C、D四种元素原子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均小于20),其单质及相应的化合物能发生如下反应关系:

2-+

(1)写出四种元素元素符号:A、 B、 C、 D、 。

(2) F的电子式: 。

(3)写出E、F混合后加水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GJ的化学方程式: 。

(5)写出C单质与H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答案】

(1) Al S Cl K(2) (3) 2AlCl3+3K2S+3H2O=2Al(OH)3↓+3H2S

+-↑+6KCl(4) Al(OH)3+NaOH=NaAlO2+2H2O(5) Cl2+H2S=S↓+2H+2Cl

13、在短周期元素中,若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相等,则符合条件的元素种数为(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出的信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14、下述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15、下表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R、W、X、Y、Z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Y、Z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都与R原子的相同

B.常压下,Y单质的沸点比Z单质的沸点低

C.W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比X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强

D.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W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五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N元素,W为P元素,Y为S元素,Z为Br元素,R为Ar元素,则

A、Y的阴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与R原子相同,Z的阴离子核外有36个电子,与R得电子层结构不相同,故A错误;

B、Y为S元素,Z为Br元素,常压下S固体,而Br为液体,所以常压下,Y单质的沸点比Z单质的沸点高,故B错误;

C、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所以非金属性X>W,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W<X,故C错误;

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非金属性Y>W,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的位置与性质、结构的关系,难度不大,本题注意元素的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应用。

16、某学生在做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的实验现象。现在请你帮助该学生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药品:氯水、溴水、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四氯化碳。

(3)实验内容(在下表横线中填写相关内容):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和讨论:

①上述两个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于F2过于活泼,所以很难设计出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其氧化性的强弱。试列举两项事实说明氟的非金属性比氯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探究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①橙(或橙红)

②紫(或紫红)

(4)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1分)

----(5)①Cl2+2Br===2Cl+Br2;Br2+2I===2Br+I2

②F2在冷暗处就可以与H2剧烈反应而爆炸,而Cl2与H2要在光照或点燃时才反应;HF比HCl更稳定

-117、(14分)实验室配制500 mL 0.2 mol·L的FeSO4溶液,具体操作步骤为:①在天平上

称取一定质量的绿矾(FeSO4·7H2O),把它放在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②把制得的溶液小心地注入500 mL的容量瓶中;③继续向容量瓶中滴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2 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小心滴加,直到溶液的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为止;④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的洗涤液都转入容量瓶中,并轻轻摇匀;⑤将容量瓶塞好,充分摇匀。试填写下列空白。

(1)应该称取的绿矾的质量为________,在称取绿矾过程中,若天平略向右偏,要调整天平平衡的操作是______。

(2)上述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

(3)本实验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__,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多次用到玻璃棒,在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在移液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液面时,若俯视刻度线,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没有进行操作④,会________;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后倒出部分溶液,使液面与刻度线相切,会________。

-1-1(5)用ρ=1.84 g·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200 mL 1 mol·L的稀硫酸与上述配

制溶液在步骤上的差别主要有三点:

①计算:应取浓硫酸的体积V=________mL;

②量取:由于量筒是一种粗略的量具,用量筒量取时只能量取________mL或者________mL浓硫酸;

③溶解:注意先加________,再边搅拌边加________。

【答案】 (1)27.8 g 右手拿药匙,用左手轻拍右手手腕,小心振动药匙,使晶体落在左盘滤纸上,直至天平平衡

(2)①②④③⑤

(3)托盘天平、药匙、烧杯、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 加快溶解 引流 (4)偏高 偏低 偏低

(5)①10.87 ②10.8 10.9 ③水 浓硫酸

-1【解析】 (1)考查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m(FeSO4·7H2O)=0.5 L×0.2 mol·L×278 g·mol

-1=27.8 g;考查称量固体物质时的操作和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2)考查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恢复至室温、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3)对于仪器的使用次序和方法,要联系配制溶液的具体步骤来记忆。对于多次出现的仪器的作用要对比记忆。(4)c=nB/V,c与nB正相关,与V成反相关的关系;俯视刻度线时,使V偏小,c偏大;不洗涤玻璃棒,会使溶质没有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nB偏小,c偏小;在倒出溶液的过程中,有部分溶质也会被倾倒出来,最终使c偏小。(5)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与用固体配制溶液的步骤有几点大的区别:计算得出浓溶液的体积、量取时用量筒,对于浓硫酸的稀释,为防止液体飞溅,还要注意加水与加浓硫酸在步骤上的差别。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Ⅰ)(1)甲同学在a、b、c三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mL水,再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依次加入大小相近的锂块、钠块、钾块,观察现象。

甲同学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最剧烈的烧杯是_______(填字母),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想验证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强弱的规律,最好选用第_______周期的_______三种元素。最简单的实验是将大小相近的三小块金属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观察现象。应该看到的现象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就越强。他设计了如图装置以验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可直接证明三种酸的酸性强弱,

已知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B是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1)写出所选用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

(2)写出烧杯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Ⅰ)(1)验证锂、钠、钾的活泼性(或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c 钾的活泼性最强

(2)三 钠、镁、铝

①钠剧烈反应,可能着火或爆炸

②镁反应较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③铝反应比镁缓慢,有较多的气泡产生

(Ⅱ)(1)HNO3 CaCO3 Na2SiO3(或K2SiO3)

2-2-(2)CO2+SiO3+H2O====H2SiO3↓+CO3

2--或2CO2+SiO3+2H2O====H2SiO3↓+2HCO3

【解析】(Ⅰ)(1)锂、钠、钾是同主族碱金属元素,很明显甲同学是想验证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强弱的递变规律。反应最剧烈的应是钾。

(2)验证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强弱的规律,最好选用第3周期的钠、镁、铝三种元素。因为与第2、4、5、6周期相比较,第3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较典型。三种金属中钠最活泼,遇水就剧烈反应,与盐酸反应更剧烈,产生大量热,放出H2,可能会着火或爆炸。铝金属活动性最弱,与酸反应比镁要缓慢,但也能产生大量气泡,镁与酸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Ⅱ)丙同学的实验是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由题意可推测,A为HNO3,B为CaCO3,C为Na2SiO3或K2SiO3。

19、一位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列实验。

Ⅰ.(1)将钠、钾、镁、铝各1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____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____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2)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利用下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仪器B的名称为________,干燥管D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___________ 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_____溶液吸收尾气。

(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A中加盐酸、B中加CaCO3、C中加Na2SiO3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_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C中干扰实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________溶液的洗气瓶除去。

【答案】(1)钾 铝 铝

2--(2)S+Cl2===S↓+2Cl

(3)锥形瓶 防止倒吸

(4)变蓝 NaOH[或Ca(OH)2]

(5)有白色沉淀生成 饱和NaHCO3

【解析】(4)本实验利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然后让氯气与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反应,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来比较氯和碘非金属性强弱。过量的氯气会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应用碱液吸收。(5)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比较硅和碳的非金属性强弱,制二氧化碳过程中有杂质氯化氢存在,不能说明是二氧化碳与Na2Si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应先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氯化氢。

20、把一定量某碱金属与5.4g铝的混合物放人足量水中,金属全部溶解,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11.2L,向所得溶液中通人过量二氧化碳,过滤,把滤液减压蒸发得固体33.6g,此碱金属相对原子质量为多少?

【答案】 23

21、某金属元素X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取该元素的单质0.6 g与足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可得到1.0 g氧化物XO。试通过计算推导出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答案】第三周期ⅡA族

【解析】设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r,则由题意知:

2X+O2===2XO

2Ar 2(Ar+16)

0.6 g 1.0 g

2Ar2(Ar+16)=,解得Ar=24 0.6 g1.0 g

由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所以X的原子序数为12,该元素是Mg,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ⅡA族。

22、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分别代表元素符号),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B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反应生成一种盐X;

D与A同主族,且与E同周期;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4倍;C与E同主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X的化学式为______,D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2) 元素的非金属性C______E(填“>”、“<”或“=”),下列各项中,能说明这一结论的事实有______(填序号)。

① 氢化物H2E的酸性比H2C强

② 氢化物H2C的热稳定性比H2E强

③ 氢化物H2E的水溶液放置在空气中会变浑浊

(3) 将由BC和BC2组成的混合气体通入下图所示装置中,用来验证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氧化性强。

已知(ⅰ) 浓硝酸能将气体BC氧化成BC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BC。

(ⅱ) NaOH溶液与BC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2BC2=NaBC2

32O

NaOH溶液与BC气体不反应

a. 装置①、②、③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b. 通入混合气体之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某另外一种气体,试推测先通入的该气体可以是______(填一种气体的化学式)。

c. 能够说明实验已成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NH4NO3 ;(2) > ②③

(3) a:H2O、稀HNO3、浓HNO3

b:CO2(N2、H2合理答案均可)

c:装置②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23、有关元素X、Y、Z、D、E的信息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化学用语表示):

(1)X的一种氢化物可用于实验室制取X的单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Y与Z的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E元素与Y元素可形成EY2和EY3两种化合物,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通常实验室配制EY3溶液时,可直接用水溶解EY3固体

②EY2不能通过单质直接化合产生

③铜片、碳棒和EY3溶液组成原电池,电子由铜片沿导线流向碳棒

④Y、Z、D的离子半径大小依次减小

(4)Y的最高价氧化物为无色液体,当0.25 mol该物质与一定量的水混合得到一种稀溶液时,放出Q 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E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腐蚀时正极上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MnO2【答案】(1)2H2O2===== 2H2O+O2↑

(2)HCl>H2S (3)②③

(4)Cl2O7(l)+H2O(l)===2HClO4(aq) ΔH=-4 QkJ/mol

--(5)O2+2H2O+4e=4OH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推断可知:X为氧元素,Y为氯元素,Z为硫元素,D为钠元素,E是铁元素.然后结合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基本理论知识即可解答.

24、(18分)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

(4)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答案】

(1)淀粉KI试纸变蓝

--(2)Cl2+2Br===Br2+2Cl

(3)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震荡。静置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4)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的设计和分析。(1)A中产生的黄绿色气体为Cl2,氯气遇湿润的淀粉KI试纸时,发生反应:Cl2+2KI===I2+2KCl,产生的I2遇淀粉变蓝,可以证明氯气的

--氧化性强于碘。(2)B中Cl2与NaBr发生置换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

(3)C中NaBr与氯气反应生成NaCl和Br2,将C中溶液滴入D中,振荡,发生反应:Br2+2KI===I2+2KBr,静置后D中溶液分层,下层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显紫红色,可以说明溴的氧化性强于碘。(4)过程Ⅲ主要是为了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25、根据提供的条件推断元素,并按要求填空:

(1)第3周期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同。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四种元素,它们氢化物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都与Ar相同,这些氢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 、 、 、 。

(3)短周期中某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则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

【答案】(1)Al2O3 Al(OH)3+ OH====Al-+2H2O

(2)SiH4 PH3 H2S HCl (3)

【解析】(1)结合周期数=电子层数,故该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3,即铝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是Al2O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Al(OH)3,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l(OH)3+OH====AlO2+2H2O。

(2)Ar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都是18,则这四种氢化物分别是SiH4、PH3、H2S、HCl。

(3)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且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是8,则该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6,即第ⅥA族元素,又因为氧元素无最高正价,故只能是硫元素。

26、已知主族元素R的最高价氧化物R2O 4.7g溶到95.3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5.6%,R原子核中含有20个中子;主族元素Q,其单质能与水剧烈反应放出O2,并能跟R形成典型的离子化合物RQ。试通过计算求:

(1)R和Q各为什么元素(写出推导过程);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R和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4.7g R2O溶于多少克水中,使每50个水分子溶有1个R(写出计算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R为K元素,Q为F元素。

(2)R在第4周期ⅠA族,Q在第2周期ⅦA族。

(3)90.9g

【解析】试题分析:(1)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生成ROH的质量为x。

R2O+H2O === 2ROH

2M+16 2(M+17)

4.7g

x

w(ROH)=×100%=5.6%

M=39。则R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9-20=19,为K。又因Q能与水反应置换O2,并能跟R形成离子化合物RQ,则Q为-1价元素,为ⅦA族,则Q为F。

(2)R在第4周期,ⅠA族;Q在第2周期,ⅦA族。

(3)K2O +H2O===2KOH

94g 18g 2mol

4.7g m(H2O)

n(KOH)

共需水:0.9g+0.1mol×50×18g/mol=90.9g。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化学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化学计算的性质,题目难度中,考查学生对周期表的掌握程度及化学计算的能力。

27、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它们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甲、乙、丙、丁,几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I所示。常温下0.01mol/L-1丙溶液

PH=12;XY2分子是非极性分子,但科学家在特殊条件下制得了XY2的原子晶体,其晶胞结构如图II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甲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

XY2分子中, 键与π键的数目之比为_________;

XY2原子晶体的1个晶胞中含有_______个原子。

W、X、Y、Z四种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工业上用氯气与潮湿的丁反应制备次氯酸的酸酐(棕黄色气体),同时生成小苏打和食盐混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Na2O2+2H2O==4NaOH+O2↑

(2)sp3 1∶1 24 (3)O>C>H>Na

(4)2Cl2+2Na2CO3+H2O==2NaCl+2NaHCO3+Cl2O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fz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