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天人合一_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更新时间:2023-04-22 05: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_天人合一_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第29卷 第3期Vol.29 No.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2003年5月May,2003

/天人合一0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徐春根

(嘉应学院政法系,广东梅州514015)

X

摘 要: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紧张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两个方面。如

何消解这种紧张关系显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我国传统/天人合一0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神人以和;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0;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0。/天人合一0思想基本意蕴有四:即政治管理之策;生存状态;道德境界;审美境界。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天人合一0思想对于消解前述紧张关系的有益启示表现在四个方面:(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0有/天0;(2)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3)要建构/民胞物与0的全球伦理;(4)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人生。

关键词:天人合一;紧张关系;生存状态;精神境界;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3)0320026206

时代进入了21世纪,总体而言,全球经济继续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富裕了。然而,随之出现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与现实世界的紧张关系)))反而更加突出。前者具体表现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表现为社会竞争加剧并趋于残酷无情。于是,这世界到底怎么啦?人们在问,在思考,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0思想包涵了丰富的关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的思想,而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所要追求、实现的理想价值目标。下面,我们着重分析/天人合一0思想的发展理路和基本意蕴,并试图从中挖掘、探寻可供借鉴的资源,以及解决问题即实现人与现实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有益启示。

主宰之天,是认为天具有绝对的权威,天统御万物,呼风唤雨,指挥自然界的变化,决定人间祸福。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0天受之。0漏。0

[4]

[3]

[2]

(5八佾6)孟子讲:/昔者尧荐舜于天,而

(5万章上6)老子写到:/天网恢恢,疏而不

(5七十三章6)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皇朝更

[5]

迭、天子继位,称为/奉天承运0。/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0

(5为人者天6)。/天选天子0,天子选大臣,逐级

地选到地方小吏,/天0是最高的主宰。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窥视出我国旧时政治生活的/人治0传统:假借天的名义和权威,举起/天人合一0的大旗治理天下国家)))后来的宋朝水泊梁山英雄起义也是打着/替天行道0的旗帜。春秋时期,孔子慨叹/礼崩乐坏0,其实是慨叹各诸侯对天、对天子/盟誓0制度的破坏和阳奉阴违,慨叹人们对于上天的敬畏之心不如古人那样虔诚了。

/天0具有人的品格,有喜怒哀乐,此即所谓/人格之天0。5易经6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0西汉大儒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0

[5]

[5]

一、/天人合一0思想的意蕴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0思想,包涵丰富的内容。但是,人们对其基本意蕴的认识似乎不很清晰,也不够具体。本文在此拟对/天人合一0思想的概略的历史演进和意蕴作一比较深入的分析。

我们先从最基本的/天0谈起。任继愈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天0的涵义大约有五种:主宰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人格之天和自然之天

[1]

(5为人者天6)他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0

[5]

(5深

察名号6);/以类言之,天人一也0(5阴阳义6)。为什么天

人能够合一?董仲舒认为,是由于人禀受天地的阴阳二气,副于天数的缘故,并且能够相互感应:/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0

[5]

。当然,关于中国古

代思想中/天0的涵义还有其他种类的说法,本文主要采任继愈说。

(5同类相动6)不仅如此,君主的喜怒哀乐

X

收稿日期:2003-01-20

作者简介:徐春根(1964-),男,江西吉安人,嘉应学院政法系,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学

研究。

26

_天人合一_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还会导致天气寒温的变化,/天格0是不容轻侮的。皇帝干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之间关系的探索,其中又以

[10]

了坏事情,上天将降/灾异0加以谴告、惩罚。上天的意志、探索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为重点,由此形成/天人合一0、/天人格是不可违逆的,否则必有祸殃,这对于王权的专制统治,无疑是一种牵制、限制、约束。

天主宰一切,造化一切,也是正义的化身。/天执其道为万物主,君执其常为一国主0

[5]

人之分0和/与天地参0等天人关系上的三种主要学说。

但是,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主旨还是/天人合一0。不过,其中的/合0,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超越于/天0与/人0的/和0)))此点下文会进一步分析。当然,就/天人合一0

(5天地之行6)。天被认为

是世界上好的品行和行为的源泉。此即所谓/义理之天0。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却显示出复杂的行进态势,主要5中庸6里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0即是说天命、人性、道德、教化,是一脉相通的。天命即是善和仁的根源。孟子主张性善,人心之性善是天之所与我者

[6]

呈现出如下三个思想发展阶段)))实际历史的思想发展并未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而显出很强的逻辑性,即/天人合一0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历史的和逻辑的不完全的一致性:

原始/天人合一0时期,人们没有/认识自己0,对于真实。天所执之/道0、君所执之/常0,就是/天理0,贯彻到

人就是/良心0。后来人们说/天理良心0,实际上大体本于此。这种思想要求人们行为处世要讲/公意0、办事要/公道0/公平0/公正0、要遵守永恒的道德法则即/天理良心0,否则,/无法无天0)))法也是人们根据上天的/理则0、旨意制定的))),势必/天理难容0。臣民要讲/天理良心0,臣民的言行就有准则可循,当然也要受到准则的约束、规范。

天主宰一切,决定一切、生杀一切。所以,先人们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0;/谋事在人,成事在天。0天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人力无法改变,只能尽人事、尽力而为。此即所谓/命运之天0。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0

[2]

(5尧曰6)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死了,孔子无可奈何:/噫!天

丧予!天丧予!0[2]

(5先进6)命是不可更易的,因为这是天

的安排、天的旨意,非凡人、圣人所能左右。

上述四种/天0带有强烈的神灵性、人格性、道德性,实际上是/四维0一体的:主宰之天是主体,其余三类/天0是主宰之天的引申和/题中应有之义0。虽然天是神秘莫测、/玄之又玄0,但是,它毕竟也有其/降甘霖0、/和风细雨0和/天0之造物如河岳山川等可感、可知、可亲近的一面。因此,人们便

必然地会产生与前述四类/天0形成鲜明对照的/自然之天0。自然之天认为/天0是自然存在,这种存在是对宇宙及其运行规律最彻底的抽象。老子著名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0[4]

(5二十五章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

狗0[4](5五章6),这中间的天就是宇宙万物最高抽象的

[7]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0

[2]

(5阳货6)荀子进一步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0他还说:/大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兴。0

[8]

(5礼论6)庄子也讲:/天地固有常

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0[9]

(5天

运6)这里的天即是/自然之天0,并且其运行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不可捉摸的。

概而言之,/天0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自然之天与神灵、人格、意志之天。在古代中国一般人的心目中,/天0兼具这两种性质,而哲人们则或偏重于以自然论天,或偏重于以神灵意志、人格论天。所谓/究天人之际0,主要就是对神

的/天0的认识一片混沌,/自我0对于/非我0即/天0顶礼膜拜、/惟命是从0,/天0在人们心目中就是神,神能生杀一切、决定一切,人基本上处于/未觉醒0状态。5康衢谣6唱道:/立(通/粒0)))引者)我蒸民,莫匪尔极(中正的准则)))引者)。不识不知,顺帝之则。0

[11]

(5仲尼篇6)古文5尚书#泰

誓6中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0;/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0;/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0。上天立君立师都是为了庇佑下民,君主应像父母一样承担保护人民的责任,以实现上天的意志。如果君主虐待人民,那就违背天意,就必然引发/皇天震怒0,导致/天命诛之0

[12]

。远古,如帝尧时期,中华先人原始造

神文化中的自然图腾崇拜,以自然万物为有灵之对象加以崇拜,对于盲目的自然力保持一种顺从、屈服、虔敬的态度,此时的/天人合一0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无意识0的、自然的祈愿:/神人以和0。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大体自春秋末、战国时期始),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逐渐认识了/自我0的存在,/天地之性人为贵0,/人者,天地之心0

[13]

,人能/明于天人之分0、/制

天命而用之0(荀子语);/主体0意识增强,/自我设定非我0,

/人性0得到彰显,人有了/天若不生人,万古常如夜0(冯友兰语)意识,/天0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内容复杂化了:天具层次性即神灵、人格和自然性等;天与人是异质(/天人之分0)的和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与天地参0)以及人是可以有所作为基础上的/合一0。

天人关系思想发展过程中最高级的状态(大体自战国时期始,但以宋时为盛)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0。此时,天仍具神性,不过/神性的天0是一个/虚位0的天,平时一般不会过问/人事0,天人实现新的高层次的和谐/合一0:/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0[9]

(5齐物论6);

/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0

[14]

;/乾称父,坤成母;予兹藐焉,

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0

[15]

张载的意思是,人生于天地之间,

天为父,地为母,民乃我之同胞,物乃我之伙伴。在这个阶段,/天人合一0升华为一种高远、超拔的精神境界,人能从

27

_天人合一_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天道自然0的体悟中获得强烈的美感体验和道德熏陶。例如,孔子在江川上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0

[2]

(5子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0

(5梁惠王上6)荀子说得更具体,/草木林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0(5富国6)荀子的意思是,向大自然索取,要顺其自然,自然资源才不会枯竭,因而,/百姓有余食也0。辛弃疾也有感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赋诗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0

(辛弃疾5西江月6)

[8]

[3]

罕6)/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0(苏武);/俯视清水波,仰看

明月光0(曹丕);/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0(嵇康);/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0(陶渊明),等等,这些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迷人的画卷。

总结上述,即从对于/天人合一0思想的曲折的发展历程的上述简单的分析中,我们约略可以归纳出其所包函着的如下四方面意蕴。

(一)/天人合一0思想是政治管理之策

总体而言,神灵、人格、意志之天以及/神人以和0思想是中国古代实施政治管理的法的和道德的理论基础)))大与儒家总是希望从大自然/得到些什么0的功利主义的和谐思想不同,道家则希望从相反的方向出发实现人与自然的/非功利0的和谐。例如,在庄子看来,自然与人类原本体内容前面已有一些叙述,此处作一点补充。老子认为,天下万物是一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0。道是什么?/自然无为0。所以,治理天下也应该遵循/自然无为0之道,/无为而无不为0,即循宇宙之性之规律而不逆性妄为实施政治管理。实际上,孔子也非常崇尚/无为而治0,他曾感叹,/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0

[2]

(5卫灵公6)儒家认为天子/安天下0是/奉天

承运0。在这一前提下,儒家认为人可以有所作为、人不能消极等待天的安排,而是要尽力与天配合(以德配天),要/知天命,尽人事0;并且,/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下而未始遗人0

[16]

。所以,

儒家讲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以个人修身为根本。而修身的核心,则是尽心、知性、知天,与天地合德。这样,修齐治平合一,内圣外王合一,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天下大治,天下太平。

(二)/天人合一0是理想的生存状态

/天0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0则意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境界,是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价值目标的现实追求和理想选择。远在唐尧时代,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据记载,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口唱诗歌道:/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0旁观者山呼大德。于是,景星曜于天,甘露降于地

[17]

。这是远古农

业社会人们生活的理想状态)))而实际上,远古的人们却受尽了天灾人祸的煎熬。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靠天吃饭0是我国人民的一句口头禅,人们祈愿/风调雨顺0,以求/五谷丰登0。由此人们自然会问,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和谐?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人要善待大自然、遵循大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5逸周书6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05管子6认为,人不能/上逆天道,下绝地理0,否则/天不予时,地不生财0。孔子主张/钓而不网,弋不射宿0[2]

(5述

而6)。孔子的意思是,人向大自然索取要留有余地,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持久和谐。孟子告诫人们,/数罟不入洿池,

28

是合一的、和谐的,只是由于人放纵自己的欲望,并且出于对知识、理性的盲目乐观而任意行事,才破坏了这种天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他主张/常因自然0、/不以人助天0,要求人们克服知识、理性引起的狂妄自大,使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法则。出于这样一种思想,庄子对当时各家学说及其影响下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应当消除一切人为建构,重新回到自然的怀抱,恢复天人关系和谐的主张

[10]

。庄子写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

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0[9]

(5大宗师6)庄子认为,

在没有生的希望或生存已然处于困境的情况下,经过努力所实现的所谓的和谐固然也可以珍惜,但是此种和谐,怎么比得上自然而然状态下自由自在的和谐啊!

北宋哲学家张载则以宗教性的博爱的胸怀指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0张载的/天人合一0说则包蕴了人类博大的关爱情愫,他所指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和谐。这是人与现实世界的最高层次的理想的和谐状态,这一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0思想精华所在。也许,晋朝的陶渊明的/桃花源0理想之境,就是张载、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所向往的/天人合一0的生存境界。

(三)/天人合一0是超拔的道德境界

/天人合一0说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0

[2]

(5子罕6)他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0

[2]

(5雍也6)孔子试

图从四时流转、万物荣枯中体悟出人生的真谛。宋朝文天祥承亚圣孟子的/浩然正气0说,他在其5正气歌6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月。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0文天祥把对天地的信仰、对人生理想信念与品格的捍卫上升到捍卫宇宙浩然正气的高度。这是/仁者0的风范,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0的道德境界。

道家始祖老子主张/道法自然0。譬如,老子注意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0[4]

(5七十八章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0

[4]

(5四十三章6)等等。老子从对于自然现

_天人合一_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象的观察思索中得出总的看法:天道自然。自然就是自然与自然、人与人)的紧张关系,其大体情况已如前述。如何

而然,不是为了什么,也不受谁的支配,清新寡欲,不妄作、消解此种紧张关系)))即如何实现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人不胡为,崇柔贵弱,关切民生疾苦,/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0

[4]

与自然的和谐?具体的办法、措施当然多种多样,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0。

在此,值得着重指出的是,通过如上对我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0思想的考察、分析,我们认为,/天人合一0思想对于消解人与现实世界的紧张关系,实现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下面,笔者基本循沿如上对/天人合一0思想意蕴分析的理路,就其可能给予我们的一些启示作一些粗浅的阐述。

(5四十九章6)。这就是老子

深邃的天道与人道相通/合一0的体恤民生疾苦、关注弱势群体的道德情怀。庄子的道德世界更加高远,他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0

[9]

(5齐物论6)为最高境界。从

/齐物我0(/天人合一0)观出发,庄子得以摆脱世俗名利欲望的羁绊和奴役,面对/千金重利0、/卿相0之/尊位0的诱惑,他断然发出/子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0的空谷足音

[18]

(一)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0有/天0

(四)/天人合一0是高远的审美境界

庄子的/齐物我0实际上是超越于/物我0,继而/齐生死0、/齐是非0,实际上也是超越/是非0、/生死0)))/齐0不能望文生义地简单地理解为/等同0。庄子自问,/天下有至乐无有哉?0他认为,/至乐0是有的,不过,/至乐0不是直观的/生的快乐0、/死的解脱0,而是对于生死的超越过程中所获得的顺应自然的内心灵魂的舒畅

[9]

(5至乐6)。这种/顺

应自然的内心舒畅0就是对于日常经验的辩证否定,就是高蹈于/物0之外的艺术审美的自由自在的/逍遥0[9]

(5逍遥

游6)。/逍遥0是庄子对/天0与/人0的/超越0或/合一0的忘我的审美体验)))/至乐0的感受。作为审美境界的/天人合一0的另一典型代表是玄学的/天人合一0。玄学家倡/越名教而任自然0,继而有著名的/竹林七贤0的/竹林放达0和他们的/为艺术而艺术0。玄学的/天人合一0则是群体关系的自然化,是超越了道德伦理框架的哲学境界和审美境界--这就是/魏晋风度0。所谓/魏晋风度0,正是以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审美态度或具有审美意味的哲学态度去观照自然、体验人生,并通过自然人生(象)去领悟、把握玄理(意),因象得意,得意忘象

[19]

。魏晋玄学家已不再满足于

浅层次的/天人合一0的快乐之境,而要求在哲学层次上,向俗世/存在0及其超脱意义上的/天人合一0的审美深境开拓、擢升,这是对生命、人的存在意义的哲学咏叹!

与庄子、玄学家等/游心于物外0的浪漫主义审美旨趣

相异,唐朝诗人的/天人合一0审美境界却显出另一番景象。张若虚5春江花月夜6写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0王维5山居秋暝6对于月亮也情有独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0诗人们赋予月亮丰富的审美内涵,月亮的自然属性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情感体验,自然美与人性美,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心灵与/天0相通而合一,人生步入高远境界。

二、/天人合一0思想的当代启示

当代社会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人与现实世界(包括人

在非自然之天四义项下,/天0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权威地位,/天0能主宰一切,/天0有人格、有人情味儿,在这种情形下,/天0是人们生活、行为的道德和法律基础,人们的内心对于周围世界有一种敬畏之心,人们的行为能够检点、向大自然索取也有分寸,从而易于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谐共存。然而,在当代,/上帝已死0,/天0的神性、道德的权威消失了,在/重估一切价值0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好像失去了一种无形的/约束力0,而变得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其结局必然是: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滥用,大自然生态受到严重毁坏而失衡。欲改变这一状况,就要重新唤起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尊重、敬畏之心。由于在人们的心目中原始的/天0的神性的地位已基本不复存在了,虽然如此,我们却可以从古代/天0的神性的权威作用中得到启示,即重塑人们心中的/上帝0,填补原始的作为道德和法律基础的/天0的缺位,以使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有/天0也有/法0。欲达此目的,具体要作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重塑/大法0。其一,/道法自然0,就是要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辩证法办事,以使人类免受自然界的惩罚。要让人们懂得,/自然是我师0,逆性而为,人类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点,恩格斯讲得非常透彻:/蔑视辩证法是要受惩罚的。0又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

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0

[20]

其二,动用

国家机器,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切实可行的自然保护法规,强制人们执行,真正走依法进行环境保护之路。

其次,重/铸0青/天0。这里的青/天0,就是环境伦理,是道德的澄明清朗的天空。人们自觉依照神圣的环境伦理道德行为,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0)))/和一0。当然,环境伦理是当代世界范围内有识之士正在思考、酝酿、讨论中的伦理体系,它的具体内容见仁见智,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从各自的角度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期最后取得一个基本共识。从中国传统儒家/天人合

29

_天人合一_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一0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此一思想最深厚的伦理基础就是/仁爱0。孔子说:/仁者,爱人。0

[21]

[2]

乏整体和谐观念的、不合作的、妄自尊大的狂妄行为,为世界爱好绿色和平环境的人民所不耻。

(5颜渊6)如

何实现仁?孝是根本。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0恕仁也。0

[22]

(三)要建构/民胞物与0的全球伦理

笔者以为,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

他又说:/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

。这就意味着,孔子把人们对待生物的态度、紧张,归根到底还是根源于人对物的态度、人对人的看法

上。人,以为自身为/万物之灵长0,因而不知深浅地、肆意地、不计后果地征服、虐待、甚至蹂躏自然,结果受到了自然的严惩)))这里,人类忘却了: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0(马克思语)。

另一方面,人,在现实世界,被划分为不同群落、种族或者个我、他我等等。由于某些群落、种族、个我视自身利益

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人们道德要求的高度。这显然突破了固有的家庭与社会伦理思想范畴,由家庭、社会进一步拓展到生态自然,把对待生物的态度看做是道德问题,初步实现了由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向生态伦理的拓展。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的环境伦理的古代思想资源。道家/天人合一0学说,也给我们建构环境伦理提供了丰富的资

源。譬如,道家提出/师法自然0、/天人和谐,不以人灭天0、高于一切,以/我0的价值为价值、以/我0的意志为意志,因/以-天和.为美,以-止.为德0、/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0

[23]

等思想,对于抑制地球环境恶化、消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反思人与自然割裂的教训,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和信仰是有积极意义的。总之,建构全球环境伦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限于篇幅,笔者在此就不进一步深入阐释了。

概而言之,新的/上帝0即上述/法0与/天0得到了重塑,人们在处理与大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受到了如上的/三重约束0,人类生存环境才有可能在根源上得到保护。

(二)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

老子视野中的宇宙图景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0

[4]

(5四十二章6)

老子实际上是把世界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各具体事物间相生相依。中国古代/天人合一0思想中的天与

人不是简单地合并之合,而是/和一0)))这是问题的关键。孔子讲/和而不同0。荀子也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0

[8]

(5天论6)5淮南子6称:/阴阳合和而万物生。0

[24]

西周末年史

伯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0[25]

。不同事物间的差异、矛盾

及其平衡、整合、统一,才会、才有可能产生新事物。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0哲学中上述关于整体和谐的思想,对于当今世界范围内所积极推行的保持生态平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各个国家或地区是地球村中的一个或大或小的村落中的村落;另一方面,/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0(马克思语),所以,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相存相因相依、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际上是谁也离不开谁。因此,人们只有树立整体和谐、/万物一体0、天地人一统、人定和天(而不是简单的人定胜天)的观念,全人类真正携手并进,共同合作、一起努力,才有可能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维

护生态平衡,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遗憾的是,一些国家缺乏合作的诚意和远见,例如,某些国家拒绝签署旨在限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京都议定书6、以及拒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国际公约,这就是一种缺

30

而导致了人群、人际间的仇恨、仇杀,于是,战争、掠夺、恐怖袭击等等就不可避免。于是,生化和核武器等重型的毁灭性武器的滥用,造成自然环境和资源等的/不可逆转0的破坏和毁灭)))/不可逆转0的破坏和毁灭,到底意味着什么,还是留给文学家去描述吧!因此,改变传统的人对物的态度、人对人的看法,一句话,改变人的狂妄、目空一切,吸收中国古代/天人合一0思想中的/民胞物与0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一内容)))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伙伴)))提高到全球伦理(普遍伦理)的高度,以此洗净某些人群肮脏的灵魂、净化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内心世界宏大的博爱。/民胞物与0作为具有普适性的全球伦理的/金规则0,除却其包含尽量避免、甚至终结人的/同类相残0和/自掘坟墓0(即毁坏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活动内容外,它必然还包括如下一些意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0;善待大自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人也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物0)))譬如江河湖海、天空大气、土地森林等就不应该被污染、毁坏。也许,/民胞物与0作为全球伦理的/金规则0,真正被全人类接受、奉行之日,就是/大同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绿色和平世界0的到来,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0的千古理想实现之时。

(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人生

当代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水平越来越高,竞争异常激烈、甚至残酷无情、/你死我活0,就业压力空前加大。人们生活在焦虑、恐惧、紧张、劳累和不安等的折磨之中。人们似乎变得更加富有、阔绰,但又似乎/一无所有0,人类好像失去了很多很多)))友谊、信任、真挚关怀等,而变得人情淡漠,/人对人像狼0(霍布斯),或者,换句话说,/人类穷得只有钱0了。

中国古代哲学作为内省的/天人合一0精神境界(包括

道德与审美境界),笔者以为,对于消解上列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人们内心的痛苦、矛盾,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孔子说:/道不行,乘槎浮于海。0

[2]

(5公冶长6)孔子指出,他

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筏到海上去。也许,在广阔的海

_天人合一_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洋,他的心胸可以变得更宽广、精神可以更自由自在。庄子的情趣更高远,在他看来,所谓/千金重利0、/卿相0之/尊位0这些身外俗世之物,对于维护自己的本心又有何益处呢?游心于/大化0、醉心于自然(如原始的/污渎0),超越天地、死生、荣枯,/无为有国者所羁0的/逍遥游0,才能产生真正的美感,才是/至乐0)))最为快乐的。玄学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0,/竹林放达0,/清虚静泰,少私寡欲0,那份潇洒、超逸、逍遥,至今也为广大文人所称羡。东晋的陶渊明,辞官归隐,寄身自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0(陶渊明5饮酒6)陶公远离污浊官场,寄身清明、旷达的自然,其高贵品质,为后世景仰。

以如上/好入名山游0、/侣鱼虾而友麋鹿0的/天人合一0的思想境界和高远行为,对照我们今天所遇到的所谓的人际冲突、烦恼、痛苦、忧郁,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在很多情况下或许是自找烦恼、自寻/短见0、自讨没趣。因此,我们为何不学一学中国古人呢?在工作之余、竞争之余、日常交往之余,远离/城市孤岛0的喧嚣,远离日益恶化的/都市视觉环境0(如水泥墙、霓虹灯等的呆板、刺目),投身于自然的怀抱吧,/认识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0,返归到人的/本真0,这也许不失为一个减轻工作、竞争、学习和生活压力的有益的方式。在自然中,我们呼吸新鲜空气、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毛毛细雨,寄情于山水花草树木鱼虫之间,获得那全新的审美体验,摆脱日益商品化的艳俗外观和工具理性式的无情的程式化、标准化、机械化,自然的美正在那里召唤我们、洗礼我们的身心。此时此刻,我们在亲近自然、认

找到了/本我0、/真我0。我们的精神境界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天人合一0,/物我0(拜物癖和内心的烦躁)两忘,宠辱皆忘)))我们可能体味、享受到那份本来就应该属于我们自己的宁静、潇洒、超逸、逍遥。

参考文献:

[1] 任继愈.试论/天人合一0[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1).[2] 论语[M].[3] 孟子[M].[4] 老子[M].

[5] 董仲舒1春秋繁露[M].

[6] 邵秦./天人合一0说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2001,

(2):83.

[7] 李慎之.对/天人合一0的一些思考[N].文汇报,1997-05-13.[8] 荀子[M].[9] 庄子[M].

[10] 方立天.先秦哲学与人类生存智能[N].光明日报,1999-03-19.[11] 列子[M].

[12] 陈来1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三

联书店,1999:183-184.[13] 礼运#礼记[M].

[14]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M].[15] 张子正蒙#乾称篇[M].[16] 张载1易说#系辞上[M].[17] 击壤歌[A].论衡#艺增[M].[18] 司马迁1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M].

[19] 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M].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253-267.

[20]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3-158.[21] 后汉书#章帝纪[M].[22] 孔子家语#弟子行[M].

2002-06-18.[24] 淮南子#天文训[M].[25] 国语#郑语[M].

庄子环境伦理思想探析[N].光明日报,

识自然的同时,反观我们人类本身,可能突然会发现:人性、[23] 任民,李迎春.老子、

人生、生活原本也很美!/觉今是而昨非0,以前的贪欲、多愁善感、抑郁、烦躁不安多么可笑、没有必要啊)))我们变得质朴、纯真、/复归于婴儿0)))我们超越了俗世的个我,

责任编辑 刘荣军

TheDoctrineofHarmonyoftheHeavenandManandtheContemporaryRevelation

XUChun2gen

(Departmentofpoliticsandlaw,JiayingCollege,Meizhou514015,China)

Abstract:Tensionrelationsbetweenmanandthisworldincludethetwosides:oneisbetweenmanandnature,anotherisbetweenmanandsociety.Howshouldweclearupthetensionrelations?Therearevariouswaysbyallappearances.Inthisarticleweemphasizetoanalysethetraditionalthought,harmonyoftheheavenandman,andfindoutthatthisthoughtexperiencedthreeseedtimesinthehisto2ry:1,harmonyofGodandman;2,harmonyoftheheavenandmaninthefoundationofseparationofheavenandman;3,harmonyoftheheavenandmaninthefoundationofharmonyofmanandman.Accordingtotheknowledge,weacquiredfourrevelationstoclearupthetensionrelations:1,buildthe0law0and0heaven0inordertoprotectthebalanceofnature;2,establishtheconceptionofwholeharmo2ny;3,erecttheworldwideethicof/peopleareourbrethrenandeverythingsonearthareourfellowmen0;4,gobacktothenatureandenjoythenaturallife.

Keywords:harmonyoftheheavenandman;tensionrelation;existentstate;spiritualstate;revelation

3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ff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