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3-06-05 21: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蒜叶的生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球的反弹高度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圆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

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

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

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

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

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

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x+50<200 2x=200

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算式中的x都是未知数.

(2)探究方程的意义.

提问:把这四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指名学生交流分法,学生可能会按照是否是等式把它们分为两类.

教师小结:有两个是等式,两个不是等式;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像x+50=150、2x=200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把这两个方程读一读.

提问: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

指名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两点比较重要?(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关键词)

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提问:例1中的等式是方程吗?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教师小结: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反馈时说一说其他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提出要求:将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并读一读你改成的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并读一读.

注意:这里的未知数不一定是字母x,其他字母也可以.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还知道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通过天平的平衡来探究等式的性质的过程,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方程,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写出几个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写的方程,并说出它为什么是方程.

3.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今天我们再让“天平”这个好朋友来帮助我们继续学习与方程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2页例3第一幅天平图.

谈话: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集体汇报.(天平两边增加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出示左边的例题图,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10克的砝码,等式可以怎样写?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10=50+10.

出示右边的例题图,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同样重a克的砝码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a=50+a.

谈话:观察这两组图及等式,分析、比较等式两边及结果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出示例3下面两幅天平图.

谈话: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先完成填空,再比较你所写出的等式,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指名说说填写的等式.

板书:x+a=50+a→x+a-(a)=50+a-(a)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3)出示刚才的两个结论,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述等式的性质.

教师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板书:等式的性质)

(4)完成教材第3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

提问:为什么填“+25”和“-18”?加、减号如何确定?可以填写其他数吗?

学生交流: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的左边“+25”和“-18”,右边也要“+25”和“-18”,加号、减号、数字必须完全一样,否则等式左右就不相等了.

2.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3页例4,提问:你能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吗?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方程.

指名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板书:x+10=50.

(2)提问:怎样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想法:

①(40)+10=50,x=40.

②因为50-10=40,所以x=40.

学生反馈,教师肯定这两种方法.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用等式的性质来求x的值.

教师边示范解题过程,边讲解书写格式:

①首先要写“解”字;

②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这道题要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

③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上下对齐.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格式错误.

(3)指导检验.

谈话:x=40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可以利用等式的意义对方程进行检验,只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即可.

教师边板书边说明检验方法及书写格式.

(4)师生共同回顾求x值的过程,并明确: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三、反馈完善

1.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以及检验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馈:第1题中天平的两边同时拿走一个梨,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可以看出1个梨和3个桃同样重.第2题中天平两边同时拿走3个橘子,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可以看出2个橘子和1个苹果同样重.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到黑板前板书自己;列出的方程.

集体订正:第一题列出的方程可以是x+22=84、84-x=22,如果学生列出84-22=x这样的方程,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列方程时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方程.第二题列出的方程可以是x+x+x=96、3x=96,可以让学生比较哪个方程更简洁.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教师小结:可以用解方程的思路解答,也可以根据方程的检验方法来找答案.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学会了用它来解只含有加或减的简单方程.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

第 2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难点:对等式性质(2)的探索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解方程:75+x=105 x-4.6=8.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一些性质,谁来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3.引导:这就是我们刚学习的等式的性质,你觉得等式除了具有这样的性质外,还会有其他性质吗?

学生猜测.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小结: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我们需要对它进行验证.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等式的其他性质,看看大家的猜测是否成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5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x=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2x=20×2)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20×3=20×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用等式怎样表示?(3x=20×3),也就是3x=60.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两边同时除以0呢?为什么?

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独立完成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0x=960)

40、x、960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每一步的依据.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6题.

学生独立解方程,指名板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解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7题.

学生同桌说说图意,然后列出方程并解答.

指名交流,并要求学生说说列方程的依据,并口头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还学会了用这样的性质来解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第一单元课题:练习一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步计算的方程,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能列简单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练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自觉检查等良好学习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巩固对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的掌握.

教学难点:简化解方程的步骤,培养学生解方程时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谈话:之前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等式的性质完成“练习一”.(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板演.

找出解方程的过程中有省略步骤的解法,集体评价.

提问:这里的过程与此前解方程的过程比较,省略了什么?

教师小结:书写时可以适当省略.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9题.

出示题目.

谈话:要先把x的值代入“○”左边的式子,计算出结果后,再与“○”右边的数比较大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0题.

指名说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周长.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1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理解题意.

指名说说“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2题.

提问:你能找到每道题的数量关系吗?与同桌交流.

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4.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3题.

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用等式的性质思考并口答.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2.师生共同小结.

第一单元课题: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未知数是减数的

方程.

2.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方程的思想,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正向思考来解决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培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7情境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交流.(两个学生在测量体重)

谈话: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十分旺盛的时期,身高和体重时刻都在变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关于测量体重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7.

(1)出示教材第8页例7情境图.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提问: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数量关系.

指名回答.

回答预设:

①小红去年的体重加上2.5千克等于今年的体重.

②小红去年的体重减去去年的体重等于2.5千克.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列出方程.去年的体重不知道,可以设去年体重为x千克.

板书: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教师强调:这里要写“解”字,表示下面是解题过程,而“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这句话必须写出来,表示下面列出的方程是什么意思.

现在,去年的体重相当于已知,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这道题.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解法:

x+2.5=36

x=36-2.5

x=33.5

提问: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这一数量关系,我们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指名回答.

板书:36-x=2.5

提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先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x,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师边指导边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板书:36-x+x=2.5+x

36=2.5+x

2.5+x=36

X=33.5

(2)讨论:我们已解出x的值为33.5,这个值是否正确?你打算怎样检验?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可以先检验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验方程的解,也可以看两种方程的解答结果是否相同.

强调: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记得写“答”.

(3)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①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

②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并写出“答”.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提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等量关系?你是根据那句话找到的?

学生回答,并补充数量关系,如果有不同的数量关系可以另外补充.

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口答检验过程.

展示个别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怎样解.

学生独立解方程.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2题.

先同桌之间说说图意,然后列出方程解答.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列方程的依据,并口头检验方程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步骤是:先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再设未知量,列方程并解答,最后检验作答.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解题的基本步骤.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素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期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地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图.

谈话:西安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著名的景点,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它们气势雄伟,是西安的标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和它们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教材第9页例8)(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8.

(1)提问:认真阅读题目,想一想,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汇报.

提问:你能从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让学生独立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学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2)学生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集体交流.

板书: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提问:你会解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的形式,再用之前学过的方法继续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x-22+22=64+22

2x=86

x=43

答:小雁塔高43米.

提问:你打算怎样对结果进行检验?

学生独立检验,指名汇报检验方法.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香港青马大桥的长度×16+0.8=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怎样列出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步骤和依据,以及检验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7、8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列方程.

四、课堂总结

你想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解方程吗?请阅读教材第10页“你知道吗”,并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

师生共同小结:学会了列方程解决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练习二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c、ax÷b=c的方程,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

2.在探索并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高列形如ax±b=c、ax÷b=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解形如ax÷b=c的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之前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二”的部分题目.(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解方程20x÷2=360时,第一步需要做什么,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0题.

(1)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S=ah÷2

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指名口答.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2)让学生观察第二幅图,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3.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3题.

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指名板演,结合学生的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4.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4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同桌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5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练习课你有哪些收获?对今后的解题有什么帮助?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能列此类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点:列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出示颐和园图片)这是颐和园,坐落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它是清末皇家园林,为我国的古典园林之首,也是世界著名园林之一.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出示例9的文字部分)

提问: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已知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要求颐和园的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大约各有多少公顷.(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继续教学例9.

1.学习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颐和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了看得更清楚,你有什么好方法?(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

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提问:从这幅线段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是怎样知道的?如果用方程来解,你觉得设哪个量为x比较合适?

同桌讨论后汇报.

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怎样表示水面面积?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图上标出来.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继续完成板书.

小结:设陆地面积为x公顷,水面面积就可以用3x公顷来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提问:根据题中的哪句话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完成板书:

陆地面积+水面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3.尝试解方程.

提问: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请同学们试着列出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方程并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3x=290.

谈话:这个方程与我们之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你会解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独立解方程.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这个方程的?

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及步骤.

小结:我们在解答这个方程时,首先利用乘法分配律将方程化简,变成我们学过的方程,再解答.

4.检验.

提问:如何得知我们解出的这个结果是否正确?你准备怎样检验?

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把x=72.5代入到方程检验,看x+3x是否等于290.

谈话:除了把x的值代入方程进行检验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检验,看水面面积是不是陆地面积的3倍.想一想,按照这样的想法应该怎样检验?

学生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板书:

72.5+217.5=290(公顷)

217.5÷72.5=3

教师小结:解形如ax±bx=c的方程时,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将方程化简,变成我们学过的方程,再解答;检验时,可将得数代入原题,也可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检验.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适时提示: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

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相交流解题过程与结果.

思考: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与例题有什么异同点?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我们设一个数为x,另一个数用几x来表示,再根据数量间相等关系列方程作答.

第一单元课题: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

第 2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形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列上述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准确找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一辆客车每小时行驶95千米,3小时行驶()千米.

(2)一辆货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3小时行驶()千米.

让学生独立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速度×时间=路程)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行程中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0.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等量关系.

谈话: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填线段图.

提问:你能根据自己填的线段图,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在小组里交流你找到的关系.

学生交流讨论,并集体汇报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

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提问:你能根据“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列出方程并解答吗?

学生独立列方程并解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教师板书:

解:设货车的速度是x千米/时.

3x+95×3=540

3x+285=540

3x=255

x=85

答: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

提问: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列怎样的方程?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汇报.

(3)小结方法.

2.讨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集体汇报.

教师小结:应用学过的公式、数量关系或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并利用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相交流解题过程与结果.

思考: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4题.

提问:解这些方程的第一步需要做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如何检验.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三”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说说每道题列出的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根据“甲行驶的路程+乙行驶的路程=总路程”及“速度和×时间=总路程”等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第一单元课题:练习三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能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根据题意列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谈话:之前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解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谁来说说怎样找等量关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展示几名学生的解题过程.

集体订正.

指名说说解题方法及依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交流反馈时,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10题.

订正时说一说列出等量关系式的依据.

3.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11、12题.

指名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整理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题中的信息)

4.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13、14题.

指名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及等量关系.

5.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15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说一说这两题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完成后,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6.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思考题”.

指名读题,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启发:甲第一次追上乙,实际上是指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f4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