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意义分析

更新时间:2023-05-31 21: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意义分析

通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大致

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马克思的政治异化理论阶段。此时,马克思主要用异化概念说明人同国家的关系。这一阶段马克思提出两个主要思想:一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为确立人是历史主体的思想。政治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过程中阐述的。黑格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两个有限性领域,国家才是它们的统一和真理。马克思颠倒了被黑格尔倒置的关系,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个人组成家庭进而组成社会,这是经验事实。家庭是国家的“天然基础”,市民社会是国家的“人为基础”。“市民社会”在当时被理解为个人经济活动领域,是物质生活的总和。马克思紧接着提出了市民社会、国家同人的关系问题,把国家看成是人本质的异化。

第二阶段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阶段。异化劳动理论可以看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集中阐述,对于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马克思突破以往异化观的限制,把异化概念用于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以及劳动与资本的对抗关系,说明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关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入到社会经济关系领域,异化不再是个人的感觉和心理体验,克服异化不能只靠理性认识,而必须诉诸革命实践,改造现存社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是马克思首先阐述的异化劳动的一个方面。劳动异化的本质在于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分离,并反转过来成为奴役和压迫劳动者的物质手段。

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从劳动者个人角度上看,就是劳动者自己生产一个异己的对象世界。个人奉献给劳动产品的越多,留给自己的就越少;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看,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分离,也导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只有在自然界中并通过自然界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命活动。而在异化劳动中,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自然界,自然界就越来越不属于人的劳动对象,越来越不给人提供维持生存的必需生活资料。

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的异化,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二个方面。在此,作为生命活动的劳动与劳动者相分离,变成外在的繁重的、强制的东西。自由自觉的劳动本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和确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但在异化劳动中,劳动对人来说变成了动物性活动,是异己的活动,表现为物的活动,是为了物而进行的活动,而不是人的和为了人而进行的活动。劳动活动异化的结果,是把人的活动变成了动物的活动,把人降低为动物。“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三个方面内容。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在于,本来作为人类生存基础和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了;作为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的生产活动,变成人的异己本质,变成压制劳动者的力量,变成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人能自觉地进行生产实践,这是人相对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可是异化劳动中,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把自己降低为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本质———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自下而上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97个人同类本质的异化,既包括现实的人即他的人的本质,成为“非人”,也包括人在意识上歪曲反映人的本质,把自己的“非人的”本质看作“人的”本质,因而这里也包括运动者精神的异化,即精神上的空虚和自我丧失。人同人的异化,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第四方面内容。这是对以上三方面进一步思考的结果。把异化推进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考察,因为在社会中,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人的异化关系也不例外。

异化劳动的任何表现,都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的力量。”[1]99这样,马克思从人与物的关系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看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且进而表明了私有制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能是相对立的异化关系。

第三阶段,是马克思的社会异化理论阶段。这一阶段的异化理论,成为说明人与社会关系的对抗性质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的一般原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人是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形成社会;另一方面,社会又是人生活的环境,制约着人的活动。人创造环境,环境又改变着人。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第一个方面,即人创造社会的问题,在劳动异化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第二个方面,即社会改变人的问题,在社会异化理论中得到了集中的说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2]人们是在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这种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是任意的,而是在一定存在、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从事创造活动的。理解了这一方面的含义,对于我们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说,社会异化理论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在社会异化理论中,理论中心较前发生了变化。全部历史观的根据问题就是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里,马克思从异化史观进而发展到唯物史观,根源也在于抓住了这个历史观的根本问题,并且在解决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中,坚持了历史的逻辑与理论的逻辑的统一。 其次,在社会异化理论中,异化理论的内容转向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且对于这一问题有更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的劳动者分工和私有制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对抗性质。这是劳动者个人与他的活动结果的对抗关系在社会内部的反映,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对劳动的奴役、阶级对抗和阶级统治、社会发展的自发性、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对立、国家对个人的统治、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欺骗性等等。二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这里主要表现在社会通过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也就是意味着个人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压抑、摧残,社会发展使个人的发展动物化、片面化、畸形化。总之,社会发展泯灭个人发展。

再次,在社会异化理论里,异化范围较异化劳动理论扩大了。此时,异化领域不再限于宗教、国家或生产劳动,而是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由人的活动所形成的整个社会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产,从生产力到意识形态,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等等,在分工和私有制条件下,都有和人相异化,成为统治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在所有的这些异化中,经济异化是基础,政治异化、意识异化是经济异化在它们各自领域的反映。社会异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必然反映在个人心理上,表现为不适感、压抑感、孤独感、精神分裂甚至自杀等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异化归结为个人心理过程。通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异化概念的背后隐藏着社会的深刻的经济、政治、思想的危机,隐藏着人的生存危机,隐藏着克服这些危机的不同社会利益冲突。在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对此马克思的异化观点给我们提供了应有的理论警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ey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