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讲稿
更新时间:2023-09-03 16: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讲稿 选择 20分
辨析 3选2 题
简答 2题
论述 政治经济学 占整张试卷比例较大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 P3
2、 马克思的产生和发展 P4-7
产生:首先,其次。
发展:结合ppt马克思产生的理论背景以及课本P9
3、 马克思问题的变化 ppt
4、 马克思理论体系 ppt
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ppt和课本P14-19
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
7、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关系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并且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共同胜利的情况下才建立的。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和存在两种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建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的同时,不能奢望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可以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只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总体而言,在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既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整个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第二,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
要把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因此,中国在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第三, 正确理解全球化的问题。
必须把全球化的内在本质与全球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区分开来,必须看到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与共产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不同。
总之,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对于我们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形成的背景和问题
1 社会历史背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两大阶级的激烈冲突与社会动荡→人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关系异化;劳动异化与人本质异化)(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 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人的异化
二 问题解决方案与理论主要观点
1 劳资矛盾和人异化两种方案比较
⑴泰罗式的经济大饼原理(劳资合作与心理革命;科技革命;管理革命)(参见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
⑵马克思的工人阶级革命→论证革命的合理性和可能性→马克思哲学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无产阶级哲学。
组成:实践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与人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客观性。
1、世界与人的一般关系
⑴、自然物质关系,即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⑵、认识、心理关系。
⑶、实践关系。
⑷、价值与审美关系。
2、自我中心困境:以自我认识和欲望为中心形成人生价值的同时又使人生陷入片面性和痛苦的自我否定的困境。
例如那喀索斯症。又如,原罪(智慧与爱的局限)。
唯心主义哲学的关键点与实质:认识与具体世界的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3、世界与人一般关系的基础?
是认识或精神?实践?还是自然物质关系?
唯心主义的观点:以精神为本原或基础,以自我为中心。
唯物主义观点:以物质为基础,以世界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以物质为基础,以实践为中心。
意识本质:是以大脑为中枢的神经系统的机能和属性;是对事物的主观反映。
例如:爱的意识的本质。如,董永的爱情心理分析。
意识能动性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性:指意识的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即意识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作用和特性。
⑴、意识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例如,注意力
⑵、能动的创造性认识和能动创造能力。例如预见能力。
⑶、在实践基础上影响人的行为,改造世界的同时塑造自我。
自觉行为成功的条件:行为目标,源自欲望;能力和方法,源自智慧;评价的标准(个人主
观标准);行为的性质(塑造特定的个人←行为←思想感情)。
例如,贾宝玉为什么姓贾?
⑷、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物质与意识关系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决定意识的产生、内容、本质、统一的规范、客观标准、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条件以及意识发展的客观过程和规律。
2、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反作用物质。
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世界具有共同的起源和物质基础。
3、世界具有共同的演化机制和规律:无秩序的非平衡→自组织的平衡系统→熵增加→无秩序的非平衡
4、世界各种事物具有共同的规定性或本质,即具有客观物质性。
思考题:世界统一于存在吗?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前提和条件。
例如,唯心主义与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性的条件和目的。
例如,跳蚤的人生。
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法的问题:世界存在的一般状态?
1、世界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 ?
2、世界是变化的还是不动的?
3、世界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即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争。
4、世界是发展的吗?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含义:是关于物质性的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方式的学说。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事物存在的一般状态——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世界在相互联系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完善。
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事物存在的一般方式和一般状态。包含:
①联系的含义;
②事物的内、外联系构成了事物存在状态。
③事物是一个相互联系具有有序结构和特定自组织功能的整体或系统。
④联系是事物存在的一般方式和一般状态。
例如:蝴蝶效应、短板原理等。
思考题:整体可以还原为部分之和吗?
2、发展的观点:
⑴、发展的含义:指事物整体的自我展开、自我实现和完善的前进性运动总趋势和方向,即事物从潜在到现实的变化趋势。
思考讨论:发展是否包含倒退运动?
例如,人的衰老和死亡是人生的发展吗?9/4
⑵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实质、动力、方式和一般过程,即发展观。
② 世界永恒的发展。或发展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过程和总趋势。
③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发展,资本主义必定被一种更文明的社会形态替代。
④ 社会大多数人将得到更充分的自由发展。
思考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一般动力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不同双方按照相同规则相互斗争的关系。
同一性:指不同事物存在变化规则的相同性。
例如,幸福与痛苦的同一性。
矛盾规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即事物特殊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普遍矛盾的制约之下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的规律。
⑴、事物内外矛盾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例如,人生成败的原因分析
外部原因或矛盾:直接的社会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社会关系网络等。 主观条件:自身的素质,如品德、才能、意志、性格等。
例如,刘备、曹操、孙权的成功因素(10、7号)
⑵、事物特殊矛盾(或矛盾特殊性)与普遍矛盾(矛盾普遍性)相互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普遍性:指矛盾的共性或共同的矛盾存在的广泛性 。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或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或一般规律与个别事件的关系) ①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普遍性作为一般必然规律规定了特殊性发展的一般趋势、方向和过程。
③、互相转化。
问题: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与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趋势的关系?
其一般趋势:现代发达的工业生产技术→大规模的分工协作→(生产要素配置机制)市场经济模式或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的效率与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失败→市场经济模式→全球化→与国际标准、惯例接轨。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矛盾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13/10、15/10
3、辩证思维方式与现代思维方式的关系?
第二章,认识论
一、哲学问题和理论观点的认识困境:人主观认识基础上的哲学观点的客观性何以可能,又
如何判断?即哲学命题的合法性?
例如,月亮,从没有人见过时,存在吗?
怀疑论,如英国休谟(1711-1776,英国哲学家)、德国康德(1724-1804)的二律背反与自在之物不可知。
1、认识是什么?
2、认识何以可能?
3、如何认识?即认识的规律与方法?
4、如何检验认识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合法性。
2、确立一种思维方式。
三、认识的一般过程与总规律——认识方法的基础与核心
1、从实践到认识(问题→调查研究→整理分析→假设→验证→假说)
⑴、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参见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从认识到实践(假说→验证→应用(理论体系→应用技术→操作规程→产品))
3、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
因为,事物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又因为,人类实践和思维能力也是无限(至上性)与有限(非至上性)的统一。14/10下午。
四、认识结果(真理与谬误)的检验方法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问题:如何判断真假是非?
⑴、已知的经验和知识
⑵、权威的理论
⑶、逻辑标准(思维的逻辑规则;事物规律和各个学科的逻辑体系)
⑷、价值标准。例如,邓小平之“猫”。
⑸、审美标准(人类行为完美性的欣赏)
⑹、综合的权威标准(合法性,其实质是实力标准)
1、真理检验标准的争议
思考题:实用主义标准的合理性与危险?
⑴务实;
⑵论证市场经济规则和美国现实生活;
⑶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折衷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
⑷是强者的哲学,是弱者的敌人。
观点:有用就是真理,即有用的观念或经验就是真理。
代表人物:皮尔斯(1839-1914年);詹姆斯(1842-1910年);杜威(1859-1952年)。 问题:人是否绕着松树上的松鼠旋转?
检验的标准:概念或观念的有用性或有效性,即概念或命题引起的实际行动及其实际效果:合理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①、能够协调经验与经验之间或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解决理论争论。
②、能够给人带来利大于弊的好处和实际利益,导致人的成功。
例如,剥削的观念是不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种建立在信用制度上对大家普遍具有利大于弊的可能性或兑现价值的思想工具。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方法、手段、途径、标准。
⑵、判断真理的标准:认识与实践过程及结果的一致性(事实一致性,价值一致性,审美一致性)。
⑶、实践是包含其他合理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是检验其他标准有效性的标准。
⑷、唯有无限发展的实践才可能完全彻底地检验认识和其他标准的真理性。20/10月
3、实践标准在中国的发展
实践标准→实践是唯一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标准→科学发展观的标准
五、认识方法——辨证思维方式
问题:鸡生蛋,蛋生鸡,究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16/4
㈠ 辨证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
1、整体思维原则:
①、整体观(合二为一或相反相成);
阴阳合以化万物
① 、整体联系观(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大局观;立体联系观);
③、系统整体观。
例如:整体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机械还原论)
又如,黑箱方法:通过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间接认识或控制一个系统的方法。
再如,系统最优化原理
2、动态思维原则:
⑴、相对原则(具体事物相对于具体时间、空间和条件而形成确定状态);
例如,一切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⑵、互变原则(即相互作用);
⑶、自我否定和完善的原则,即发展原则;
思考题:事物的发展原则与乐观主义的关系?
⑷、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原则(事实、过程与理论、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原则)
3、矛盾分析法
⑴辨证否定的整体分析法(一分为二法)
从统一中看到对立
辩证否定法
⑵内外结合的因果关系分析法。
例如:人生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就差一点努力。
⑶矛盾结构分析法(如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的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结构最优化分析;动态结构分析法等)
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①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认识和实践的根本方法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
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原则的基础;
④马克思主义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23/4
⑸矛盾普遍性或共性(必然性、规律性、决定性)与矛盾特殊性或个性(偶然性、现象、非决定性)结合的分析法(矛盾问题精髓)
矛盾普遍性:一类事物矛盾的共同性存在的广泛性。
⑹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㈡ 、辩证思维方式的功能。
问题:辩证思维方式能否解释和解决具体问题?
㈢、辩证思维方式与诡辩论、形而上学的区别?与现代思维方式的关系?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唯物史观概论
一、唯物史观的产生和意义
1、唯心史观及其局限
(1)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
①、神学史观(上帝创造人和人类社会,并且规定人类社会的一切);
② 、思辨历史哲学;
③、英雄史观。
④、历史偶然论
唯心史观: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的本质和根本发展的动力的历史哲学。
(2)唯心史观局限(能否有效解释历史?能否有利于历史进步?能否指导工人阶级的运动?)
问题讨论:中国假如没有毛泽东,中国现在会怎样(更发达?更落后?还是差不多?) ①、没有发现历史动因(精神因素)背后的真正动因(物质因素)。
②、忽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和决定作用,鼓吹英雄史观,从而否定了人民群众应有的权力和利益。28/4
2、唯物史观的意义(课堂补充)
①批判了唯心史观的错误,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从而解放了无产阶级的思想。
②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化,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奠定了基础
④推动了无产阶级专政革命,促进社会主义运动
⑤为我们认识历史,改造社会提供了方法基础
二、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1、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⑵、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自然环境构成社会存在发展的客观基础
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和规律)
⑴、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⑵、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⑶、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发展的动力结构
⑷、生产方式及其决定作用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国家、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4、群众史观
5、无产阶级和社会大多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7/5
三、唯物史观的主要分析方法:
客观原则→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历史主义方法;矛盾分析法→社会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方法→经济矛盾和利益分析法→生产技术和生产因素分析法
四、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
1、客观唯物性或唯物主义原则
2、辩证性或辩证原则
3、实践性或实践原则。
第二节、社会本质和基础
一、社会结构与本质——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社会是一个客观物质的劳动体系或实践系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和一个环节。
2、社会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界一样具有客观必然的规律。从根本上受到自然条件能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如:人活着的理由:“食、色,性也”
问题: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
例如,丛林法则或强盗逻辑(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又如,爱情规则与动物生殖规律
3、可以与研究自然一样用精确定量的方法研究社会,从而揭示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28/10
1、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制约
⑴、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和一个环节,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
⑵、自然规律制约社会发展规律。
⑶、地理环境构成社会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
问题讨论:假设中国政府不出大错,中国在未来50年能否赶上甚至超过美国人的生活水平? 人对自然的影响。
问题讨论:计划生育政策的是是非非?
人口过度增长→资源短缺→掠夺式生产方式→社会矛盾激化→人口控制
第三节、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和动力
一、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方式:生产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即生产系统的结构形式,包括人与物结合的生产技术结构形式和人与人结合的生产关系,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生产活动)的决定作用。
⑴、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形成人和人类社会,即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⑵、生产方式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和手段,为人类社会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⑶、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状态,形成具体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的逻辑:【人与自然矛盾→劳动→生产技术创新和运用(人与物结合形式)→分工协作形式(生产中的人与人结合形式)→生产关系(分工协作→交换活动和交换关系→财产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上层建筑和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与文
化结构→社会结构→社会性质→社会状态或社会形态。
⑷、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源。
思考题:如何看待生产技术决定论
二、社会形态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及其基本矛盾
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组成的统一体。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成上层建筑的根源(目标、方向、动力、条件);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国体);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思考:1、政党和政府的作用?
2、政治制度的作用?如分粥制度的不同效率。
3、如何辩证看待当代社会的制度?
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态的规律
问题:中国政治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改革的必要性?3/11、4/11
3、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
三、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的作用
问题讨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与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人们群众作用的表现
3、人们群众力量的源泉: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结合,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作用的体现者。
4、人民群众力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与民主
⑴、人民群众的数量不断增加。
⑵、先进生产力、生产方式的代表
⑶、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人民群众素质和觉悟的提高
⑷、社会交往的进步,使人们群众更紧密联系起来和团结起来。
第四章、资本主义社会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
导论:批判理论专题纲要
1、概述
2、剩余价值理论
3、无产阶级贫困论(私有制与市场机制——劳动力价格——货币与通货膨胀——资本市场与利润掠夺——社会福利的本质——经济危机的灾难)
4、无产阶级无权论(民主理论——民主的实际)
5、社会危机论
6、本质和痼疾未变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构成和主要观点。
1、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和依据
⑴、普遍的伦理价值:自由;民主;平等;自我实现。革命人道主义。其功能是充当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道德谴责的主要指导原则。
⑵、无产阶级的价值立场和观点、制度的受害者以及制度的潜在的掘墓人。
⑶、人和社会的解放。一种解放了的未来的可能性,一种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一种共产主义的可能性。
⑷、资本主义社会破坏了过去已有的民主、平等和道德。
2、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体系构成的几个方面
⑴、对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分析与批判
①、劳动价值论
②、剩余价值论
③、相对贫困论
④、资本运行盲目论
⑤、经济危机论
⑥、垄断必然论
⑦、资本本质未变论
⑵、对资本主义政治的批判
①、资本主权论与片面民主论
②、虚幻平等论。
⑶、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
①、资本权利和利益论证的工具;
②、意识形态控制与文化压抑论。
⑷、对资本主义社会人异化的批判
3、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基本问题和观点
⑴、非正义的剥削。资本主义制度是以工人们无偿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这是独立于这种或那种经济政策的,是所有形式的经济收益和利润的来源。这种社会非正义的极端表现就是对儿童的剥削、低于基本生活费的工资、不人道的劳动时间以及无产队级悲惨的生活状况。但是,无论工人的状况处于何种历史时刻,这种制度自身在本质上都是非正义的,因为它是寄生的,是剥削直接生产者的劳动力的。这一论点在《资本论》中占有核心位置,是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得以形成的本质要素。
⑵、因异化、物化、商品拜物教而丧失自由。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尤其是工人——服从于他们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统治,后者以自治的被崇拜物的形式存在,摆脱了前者的控制。这一论点大量出现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也出现在《资本论》论述商品拜物教著名章节中。
马克思对于异化的分析的核心观点就是指出资本主义其实是某种被去魅化的“宗教”,商品替代了神的位置:“工人们越是在其劳动中疏远自己,他所创造的疏远的、客观的世界就越是强大,而他却变得贫穷……宗教的情况同样如此。人安置在上帝那里的东西越多,他自己保留的就越少。”拜物教的概念涉及的是宗教史、偶像崇拜的原始形式,这包含了所有宗教现象的原则。
诸如雨果·阿萨曼、弗兰兹·辛克拉曼和恩里克·杜塞尔(Hugo Assmann, Franz Hinkelammert, Enrique Dussel)之类的解放神学家,他们大量引用马克思著作在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来谴责“市场崇拜”,这并非偶然。
⑶、社会生活金钱式的量化。由交换价值利润核算以及资本的扩张控制的资本主义,趋于消解和破坏所有关于质的价值观:使用价值、伦理价值、亲情和人类情感。取代存在的,只剩下支付贷币——按照卡莱尔的著名的表述,即现金交易——以及“冷冰冰的利已主义的算计”。(《共产党宣言》)
现在,对量化和拜金主义——卡莱尔(卡莱尔是对资本主义持浪漫—保守的批判的典型代表)
使用的另一个术语——的斗争成为浪漫主义的核心之一。作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浪漫主义批判者,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在这一方面,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相比,造成了对社会关系的某种极度的贬低,以及某种伦理的倒退: “最终,这个时代到来了,在其中,所有人都被视为不可避免地是交换、交易,也许还有转让的对象。在这个时代之前,德性、爱情、观点、科学、是非观念等等,可以被转让,而不是交换;可以被赠与,而不是被出售;可以被占有,而不是被购买,而现在,简单地说,所有东西最后都成为可以交易的了。这是一个普遍败坏、彻底唯利是图的时代,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在这个时代里的任何事物,道德的或是物质的,都具有某种可以用金钱衡量的价值,而适合它的价值则需要由市场来评定。”
货币的力量是这种资本主义的数量化要求的最冷酷的表现方式之一:它歪曲了所有“人的和自然的品质”,把货币作为衡量它们的尺度:“货币的数量成为了人们越来越独一无二的和强大的财产;同时,货币把所有东西都降低为某种抽象观念,在自己的运动中把自己降低为某种量化的存在。”
⑷、资本主义制度的非理性。生产过剩造成的周期性危机削弱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这揭示了其非理性的一面。“不合理”是《共产党宣言》中使用的一个术语:存在“过多财富的占有”,而大多数人则缺乏必须的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当然,在每个工厂的生产管理上,这种全球性的非理性与某种部分的、局部的理性并不矛盾。
⑸、资本主义的现代野蛮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资本主义是历史进程的载体,这点特别是通过生产力指数的发展实现的,并因此而创造出新的社会的物质条件,创造了一个自由而团结的世界的物质条件。但同时,就其“使得每个经济上的进步成为某种公共的灾祸”而言,它也是某种社会退步的力量。考虑到资本主义的一些最丑陋的表现形式,比如穷人法或救贫院——那些工人的巴士底狱,马克思在1847年写下了下面这些令人吃惊并具有预言性的文字,似乎已经有宣布法兰克福学派的到来:“野蛮状态重现了,但这一次它产生于文明内部,而且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一种麻疯病式的野蛮状态,是文明的麻疯病式的野蛮状态。”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却显得不够明确不够充分,这在今天成了热点话题:
资本主义的殖民性的/帝国式的扩张,对于殖民地人民的残暴统治,而这些殖民地的生产力则屈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并造就了资本的积累。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那里发生了如下的变化:如果说,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似乎在赞颂“农夫”或“野蛮”国家对布尔乔亚文明的屈从,那么在他写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他显然关注到了西方统治的阴暗面,但他仍然将这视为必要的恶。
只是在《资本论》中,特别是在论及资本的原始积累的章节中,我们才能发现对殖民扩张的恐怖的真正批判:当地居民或者屈从,或者被消灭,佂服战争,以及奴隶贸易。按照马克思引述M.W.霍维特的说法,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野蛮状况和罪行,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在任何其他种族中都未曾有过,野蛮的、残暴的、冷酷的并且是无耻的”,这并没有被简单地视为历史进步的代价,而是明确地被称为“恶行”。
⑺、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共产党宣言》为对自然的统治而欢欣鼓舞,而这有赖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扩张。只是在这之后,尤其是在《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自然环境的侵占才被考虑到。在一处著名的段落中,马克思认为,根据资本的破坏性逻辑,劳动力的损耗和土地的损耗之间是成正比的:
“资本主义农业的每一进步,并且只是剥削工人的技艺的进步,也是掠夺土地的技艺的进步;每一次短期的多产的进步,也就是一次对这种多产基础的长期破坏的过程……资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同时消耗着两个产出所有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劳动力。”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关于进步的真正辩证的观点,这可能是某种体系化的生态学思想的起点,只是马克思在
这里并未进一步论述这个思想。
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道德性:
新教伦理的6种基本假设。根据基斯—鲁卡斯的研究,新教伦理包含以下基本假设:
(1)人要为他们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负责;
(2)人性基本上是罪恶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一种意志行动来克服;
(3)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艰苦工作实现物质繁荣;
(4)社会的主要目的是维持使物质繁荣成为可能的法律和秩序;
(5)不成功或越轨的人不应受到帮助,虽然应该做出有限度的努力,以便恢复或激发这些矢意者为了他们自己更加努力工作;
(6)对变迁的主要激励是在经济或物质方面发现奖赏和惩罚
马克思引用托·约·邓宁的观点作注:“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斯·韦伯也说:“资本主义性质的获利,作为一种投机活动,在所有使用货币进行贸易,并且通过克门达、租税承包、国家借贷、战争资助、公爵朝庭及官吏为这种获利提供机会的各类经济社会中都一直盛行着。同样,这种投机者的内心态度,即嘲笑一切伦理限制的态度,也一直是普遍的。获利过程中的绝对的和有意识的冷酷无情的态度常常最紧密地与最严格地遵从传统联系在一起.”
总结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14/5
二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枢纽。
2、奠定了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基础
3、改造和超越西方资本主义。
4、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思考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
一、劳动价值论的问题和内容构成
1、问题:社会财富是谁创造的?即社会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2、劳动价值论的构成:
⑴、劳动二重性;
⑵、商品二因素;
⑶、价值与价值形式;
⑷、价值规律;
⑸、商品生产的矛盾。
二、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
1、商品与商品生产的条件⑴、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⑵、商品生产的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3、商品二因素:
⑴、使用价值
⑵、价值及其来源
⑶、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统一性或一致性;相互排斥性。
4、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具体劳动构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构成价值。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⑴、商品价值量的衡量和计算问题:、
② 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
③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单位必要劳动量:一个单位的商品可以分配到的社会必要劳动。
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与生产效率关系:反比例关系。
⑶、生产效率与商品供应量的关系:正比例关系。
2、价值形式:
⑴、简单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⑵、货币
①、货币的含义和实质
②、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关系:反比例关系
③、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④、纸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⑶、通货膨胀:通货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导致的纸币贬值与物价上涨现象。 ⑷、货币的职能
3、价值规律
⑴、价格的影响因素:
② 供求关系;
②、单位产品的边际效用;
③、垄断等限制条件;
④、风险;
⑤、货币发行量等等。
例如,广州快餐的价格涨跌。
众多影响因素都以社会必要劳动为基础。
⑵、价值规律:劳动创造价值并且等价交换的规律,即等量的劳动交换等量的劳动。 ⑶、价值规律与价格关系
⑷、价值规律的作用(对商品的交换和生产的影响)
①、自发调节生产要素的配置。
②、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④、导致垄断,阻碍技术进步
⑤、可能引起贫富两极分化,形成马太效应。
⑥、可能导致比例失调和资源浪费,即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⑴、私人劳动
⑵、社会劳动
⑶、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价值交换和实现的矛盾):私人劳动不能或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影响(即为什么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盾?)
⑴、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⑵、是商品经济的其他矛盾的基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⑶、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⑷、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
21/5
四、劳动价值论的争议、合理性和意义
(一)、劳动价值论概说——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内在逻辑关系和分析方法。 思考:穷人的面包与富人的钻石的价值?
1、劳动价值论的含义
2、问题:
⑴、商品经济价值或财富创造的矛盾和规律?(总问题)
⑵、谁创造社会财富?
⑶、财富分配的正义性?(立场和问题)
3、主要观点
⑴ 、主要观点或内容构成
①、劳动二重性
②、商品二因素
③、价值规律
④、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⑵、内在逻辑关系
4、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方法
⑴、立场和出发点
⑵、唯物史观的分析法。
①、生产关系的本质分析
②、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对劳动价值论的误解和质疑
1、种种误解及其背后的原因
争议:评“资本也创造价值”?
⑴、劳动只是物质产品生产部门工人的劳动,不包括技术研发、服务和资本家的管理等劳动。
⑵、只适用于物质商品的生产领域,不适用于整个商品生产(第三产业)领域的商品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更加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⑶、只说明了工人活劳动的价值,不能解释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是偏见。
⑷、劳动创造价值,不同于社会财富生产。(《导引》P167)
⑸、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生产要素报酬论、边际效用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等)截然对立。
边际效用理论
均衡价格理论
2、误解或分歧的焦点:
⑴、生产者的活劳动是不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⑵、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冲突?实际上,劳动与资本的价值创造之争?
(三)、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性
1、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的各个观点是否有效。
2、物不能自动创造任何价值和使用价值。
例如,皮尔的发财梦。(见《教学案例解析》P236-237)
3、劳动的含义和具体形式以及度量方法。
思考题:机器人的工作是不是人的劳动?
4、商品生产、交换(经济关系)的价值、本质、质和价格、现象、量之间的关系。
(四)、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基础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石。
4、揭示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引导市场经济。
第三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的产生、增值和分配问题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1、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⑴、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思考题:资本与货币的区别?
⑵、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G+△G),
价值增值与交换的价值规律矛盾。价值增值来自哪里?
2、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之一: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
3、条件之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⑴、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⑵、劳动力的价格——工资
工资的本质
工资形式: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工资制度。例如泰罗的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度;福特制。
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1、剩余价值的来源:可变资本V
2、m'与剥削程度。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利润与利润率P'=P/V+C=利润/成本。
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剥削程度。
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延长劳动时间或者提高劳动强度。
②、其危害
③、争取缩短工作时间的斗争。
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生产效率提高→超额剩余价值→竞争与生产技术普及→部门生产效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商品价格下跌→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生产效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剩余价值增加
②、其影响:推动技术竞争和发展;缓和劳资矛盾;更具有可行性;并没有改变工人剩余劳动作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
5、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⑴、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⑵、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①、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质。
②、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过程。
③、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
④、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依据它,才可能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思考题:科学技术是独立的剩余价值的来源吗?
社会总劳动。
三、产业资本的循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⑴、产业资本循环:指资本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值并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⑵、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过程24/11
⑶、资本循环实现的条件
①、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并存。
②、时间上相继转化
③、生产和交换的各个环节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
四、资本积累
1、⑴、资本积累
⑵、资本积累的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⑶、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⑷、资本积累的制约因素:
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②、生产率的高低;
③、所有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
④、资本家垫付的资本.
2、⑴、资本原始积累
⑵、资本原始积累方法
⑶、资本原始积累的原罪
4、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⑴、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基础上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V.
⑵、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
⑶、相对人口过剩:
①、原因;资本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
②、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失业形式。流动形式的失业;潜在失业;停滞形式的失业;结构性失业。
思考讨论题:失业的影响?
⑷、无产阶级贫困
①、相对贫困
②、绝对贫困
思考题:
1、穷则能变吗?
2、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意义?
五、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内在矛盾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实现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即市场自发调节资本不能很好地符合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比例关系。
因为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2、积累与消费的矛盾,即生产无限扩大与消费萎缩的矛盾。
3、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萎缩之间的矛盾
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私有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市场机制盲目性——贫富分化——供求脱节——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社会革命——新社会的曙光
★法国学者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作为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马克思的幽灵》出版于1993年10月,是德里达根据自己是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举行的“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国际研讨会上的两次专题发言而写成的。此时正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之后不久,所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学者认为,“建立一个国际新秩序的时代已经来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极对立的历史行将结束,未来的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以及由之而生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体系一统天下,就像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所宣称的,历史的终结行将来临,未来将是自由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谈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这种乐观情绪,德里达不无嘲讽地说:“配合着流畅的进行曲节奏,它宣称:马克思已经死了,共产主义已经灭亡,确确实实已经灭亡了,所以它的希望、它的话语、它的理论以及它的实践,也随之一同灰飞烟灭。它高呼:资本主义万岁,市场经济万岁,经济自由幸甚,政治自由幸甚!”
在以“耗损殆尽(一个不会老的世界的画面)”为题的第三章中,德里达列举了冷战结束后“新世界秩序”中存在的“十种祸害”。这些祸害是:
1.由新市场、新技术和新的全球竞争造成的失业;
2.对无家可归的公民参与国家的民主生活的权利的大量剥夺,对如此众多的流亡者、无国籍者和移民的驱赶或放逐;
3.在欧共体诸国之间,在欧共体国家与东欧各国之间,在欧洲和美国之间,以及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之间发生的经济战争;
4.在自由市场的概念、规范和现实方面控制矛盾的无能,即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它们的国民,甚至是为了保护一般的欧洲人或西方人免于成为廉价劳动力而建立起来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和进行的干预主义的拍卖战;
5.外债和其他相关机制的恶化使人类的大多数处于饥饿或绝望的境地;
6.军火工业和贸易被列入西方民主国家科学研究、经济和劳动社会化的常规调整范围,是比毒品还要大的世界上最大的交易;
7.核武器的扩散甚至连国家机构都再也无法控制了;
8.由一种古老的幻觉和观念,一种共同体、民族——国家、主权、边界、本土和血缘的原始概念的幻觉所驱使的种族间的战争在加剧;
9.那些超效力的和纯粹资本主义的幽灵般的国家遍布于各大洲,包括东欧从前的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黑手党和贩毒集团的世界范围的势力的存在;
10.最为重要的是,国际法及有关机构仍主要受特定国家的民族——国家的操纵,如法律面前国家的不平等,某些国家在国际法事务中控制军事力量的霸权等等。[2-6]
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黑手党、贩毒集团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莫尔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痛斥了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指出这是羊吃人。圣西门把无政府状态称作"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认为经济自由必然导致这一状态。傅立叶认为雇佣劳动制度是"恢复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欧文抨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根源。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剥削关系,工人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却被工厂主、商人、银行家、经纪人、收租者、食利者以及达官显贵所瓜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都沦为"工资制度的奴隶"。空想社会主义者都确信,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新和谐公社
1824年,欧文变卖了所有家产,带着四个儿子和一批朋友,还有百余名志同道合者,从英国出发,乘风破浪横渡大西洋,驶向美国。
到了美国印第安纳州,他立刻去寻找最适合他建立新社会的地方。结果,他用20万元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于是,一个完全新型的“世外桃源”——“新和谐公社”就这样开始一砖一瓦兴建起来了。
这个村庄地处丘陵起伏、碧水长流的地带。村外的山岗和谷地上,是一片又一片的葡萄园,紫红色的串串葡萄挂在绿叶成荫的架下,把村镇周围点缀得分外秀丽。远处,与天际相连的绿茵茵的草场上,牧羊人头戴宽边草帽,悠闲地随着雪白的羊群向前走动。村后的果园里,苹果树、桃树、李树排列成行,好像村子的翡翠屏障。往村子里走,只见街道两旁种着白杨和桑树,还有美丽的金雨树。再往里,是相隔不远的一处处厂房,有面粉厂、鞋帽厂、啤酒厂、麻布厂,另外还有酒坊和染坊。到了村子的中心,可以看到崭新而又整齐的住宅和各种公用建筑,还有会议厅、阅览室、学校、医院和接待室,偶尔也可以见到作为临时住房的圆木小屋。这些房子的周围,是连成一片的小花园。微风吹来,村里到处飘逸着花草的芳香。
这岂不是一个“世外桃源”吗?是的,这的确是很理想的“世外桃源”。然而,它也确实在这世界上存在过4年之久。它的地址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南部沃巴什河岸边,名字叫“新和谐公社”(或叫“新和谐村”)。
这与充满血腥的资本主义腐朽统治下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欧文带领全体公社成员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他们规定,全体公社成员按照年龄大小从事各种有益的劳动。5岁到7岁的儿童,一律无条件入学,朗朗的读书声给全体成员一
正在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讲稿09-03
公共政策学各章历年真题(完整版)05-13
二年级语文期末检测教学质量分析12-03
立约定金诸问题探讨05-27
春到公园作文450字07-04
2017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试06-19
2015红领巾监督岗实施方案12-22
并行计算系统可扩展性的研究08-15
优秀工会积极分子材料02-12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讲稿
- 马克思主义
- 概论
- 补充
- 原理
- 基本
- 新版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家居中的学问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2018新版教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
-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
-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 双培养工作计划
- excel练习——成绩单
- 如何写好政务信息zwxx
- 投资理财分享报告会_投资改变生活
- 如何设计绕包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工艺+设备选型+财务概算+厂区规划)标准方案
- 十天学会单片机C语言 郭天祥---课后习题答案
- 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实施细则
- 零售药店新人员岗前培训试题
- 天津理工大学 操作系统 存储器的分配与回收算法实现 实验报告
- 电影《生死抉择》观后感
- 保险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西城区2010-2011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数学文科
-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 天津理工大学操作系统实验2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试题.docx汇总
- 平行检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