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宏观-第1章-国民收入核算)
更新时间:2024-04-17 09: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1章 国民收入核算
1.1 考点难点归纳
1.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而微观经济学以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如个人、厂商、行业等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国民收入是进行宏观分析的关键。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
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例如,降低工资对单个厂商而言,可以减少成本,增加利润,进而扩大生产,增加工人,但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人工资,社会总体的消费会因收入的减少而下降,总需求的下降最终导致生产和就业的减少。
2.GDP与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为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前者是一个地域概念,后者是一个国民概念。两者的关系是:GNP=GDP+(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投资利润、劳务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为国民收入核算的基础,例如,美国在1991年后也采用了GDP作为核算基础。
3.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对国民收入(以GDP为例)的核算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后两者较为常用。其核算的理论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
(1)支出法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公式如下:
GDP=C+I+G+(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
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
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
(2)收入法指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之外,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公式如下: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包括租赁收入、专利和版权的收入等。
利润是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
周转税等。
以上用支付法和收入法对GDP的核算,同样适用于GNP。 4.与国民收入相关的几个概念
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实际上包括如下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相互关系如下:
NDP=GDP-折旧
NI=NDP-企业间接税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或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
付+利息调整 DPI=PI-个人所得税
注:利息调整为不包括在利息净额(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利息)之中的个人利息收入,例如政府债券利息收入。
上述关于GDP相关概念的介绍同样适用于GN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
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核算: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厂商)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Y=C+I 从收入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收入:Y=C+S 储蓄-投资恒等式:I=S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以后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2)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核算:消费者(家庭)、企业(厂商)和政府购买 从支出的角度:
Y=C+I+G G为政府购买
从收入的角度:
Y=C+S+T T为剔除了政府转移支付的净税收收入 储蓄-投资恒等式:
I=S+(T-G) T-G可视为政府储蓄(Sg)
(3)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核算:消费者(家庭)、企业(厂商)、政府购买和进出口 支出的角度:
Y=C+I+G+(X-M)
收入的角度:
Y=C+S+T+Kr Kr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如对外国的捐款。 储蓄-投资恒等式:
I=S+(T-G)+(M-X+Kr)
M-X+Kr为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如M+Kr大于X即从外国的主观立场看,收入大于支付,为正储蓄,反之为负储蓄。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Y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GNP、NDP、NI等等,适用于不同情况的分析,但不论Y代表哪一种国民收入概念,只要其他变量的意义和Y一致,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成立。
6.名义GDP和实际GDP
(1)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它是指
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7.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指利用现有一切可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值。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而实际产出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2.1 概念题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中南财大2003研)
2.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政法大学2003研;北交大2005研;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财政部2006研;上海交大2006研;四川大学2006研) 3.名义GDP和实际GDP(武大2000研)
4.潜在产出(北航2004研;北航2006研) 5.国民生产净值(NNP)(武大2001研)
6.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厦门大学2006研)与消费物价指数(人行2000研;武汉大学2006研;南开大学2006研)
7.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南开大学2005研;深圳大学2005研)
8.个人收入(PI)
9.流量与存量 10.重置投资
11.自发投资(autonomous investment) 12.引致投资(induced investment) 13.转移支付
14.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15.四部门经济模型
16.绿色GDP(北师大2007研) 1.2.2 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武大2001研)
1.简要说明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武大2007研)
2.为什么说GNP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北大1998研) 3. 单纯用GNP作为经济活动衡量标准有何不足?(南京大学2006研)
4.请分析GNP与GDP的不同。(南开大学2005研) 5.写出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北大2001研)
6.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与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有何不同?为什么新住宅的增加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DP之中?(武大2002研)
7.说明在证券市场购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天津财大1999研)
8.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北方交大2000研)
9.下列各项是否计入GNP(国民生产总值)?为什么? (复旦大学1995研)
(1)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旧车; (3)购买普通股票。
10.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关系如何? 11.解释“GNP=C+I+G+(X-M)”的内涵。(武大2002研) 12.简要评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方法。(浙大1998研) 13.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人行1998研)
14.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说明“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可能性。(中山大学2005研)
15.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16.试述GDP、GNP、NDP、NNP 、NI、DI和NT几者之间的关系。
17.储蓄-投资等式中的储蓄和投资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投资和储蓄的区别。 18.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GDP?
19.请推导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式。
20.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DI这五个总量中哪一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21.如果在A、B两国产出不变的前提下将它们合并成一个国家,分析合并前后对GNP总和有什么影响,并举例说明。
1.2.3 计算题
1.某地区居民总是把相当于GDP 60%的部分存起来,并且不用缴税也不购买外地商品。今年该地区将总值2000万元的汽车销往邻省,这对该地区的GDP产生了影响,请回答: (1)该地区的GDP增加了多少?
(2)假如当地政府增加同样2000万元购买本地汽车,是否会产生与(1)相同的结果?为什么?
(3)假如政府将2000万元以补贴形式发给居民,该地GDP是否会增加?与(1)相比如何?为什么?(武大2000研)
2.下面是关于GNP、GDP和NDP的讨论。
(1)在1991年,美国的GDP是56775亿美元;GNP是56949亿美元。为什么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差额?
(2)在1991年,美国的GDP是56775亿美元;NDP是50514亿美元。解释这个差额。作为GDP的一部分的1991年的差额具有什么特征?
3.假设有A、B、C三厂商,A厂商年产5000万美元,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买200万美元,C买2000万美元,其余2800万美元卖给消费者。B年产500万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万美元,其中3000万美元由A购买,其余由消费者购买。 (1)假定投放在生产上的都用光,计算价值增加。 (2)计算GDP为多少。
(3)如果只有C有500万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4)如果A厂商有1000万美元的进口值,C厂商有1500万美元的出口值,其他条件不变,GDP是多少?贸易差额是多少?
4.假设某国某年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资本消耗补偿 雇员酬金
单位:亿美元 356.4 1866.3
企业支付的利息
间接税 个人租金收入 公司利润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红利 社会保险税 个人所得税 消费者支付的利息 政府支付的利息 政府转移支付 个人消费支出
请计算:
(1)国民收入; (2)国内生产净值; (3)国内生产总值;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个人储蓄。
264.9 266.3 34.1 164.8 120.3 66.4 253.0 402.1 64.4 105.1 347.5 1991.9
5.假定一国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下表所示。
单位:亿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
总投资 净投资 消费 政府购买 政府预算盈余
试计算:
(1)国民生产净值; (2)净出口;
(3)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
6.设一经济社会生产5种产品,它们在1990年和1992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下表所示。试计算:
(1)1990年和1992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2)如果以1990年作为基年,则1992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多少?
(3)计算1990-199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992年价格比1990年价格上升了多少? 产品 A B C D 1990年产量 25 50 40 30 1990年价格(美元) 1.50 7.50 6.00 5.00 1992年产量 30 60 50 35 1992年价格(美元) 1.60 8.00 7.00 5.50 4800 800 300 3000 960 30
E 60 2.00 70 2.50 7.根据下列统计资料(见下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及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单位:亿美元
净投资
净出口 储蓄 资本折旧 政府转移支付 企业间接税 政府购买 社会保险金 个人消费支出 公司未分配利润 公司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125 15 25 50 120 75 200 130 500 100 50 80
8.假定一经济社会生产5种产品,其2000年和2002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计算:
(1)2000年和2002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2)若把2000年作为基年,求2002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3)2000年-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2002年比2000年价格上升的幅度。 产品 A B C D E 2000年 产量 25 50 40 30 60 价格(元) 1.50 7.50 6.00 5.00 2.00 产量 30 60 50 35 70 单位:亿美元
个人租金收入
折旧 雇员的报酬 个人消费支出 营业税和国内货物税
企业转移支付 统计误差 国内私人总投资 产品和劳务出口 政府对企业的净补贴 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
产品和劳务的进口 净利息
财产所有者的收入
31.8 287.3 1596.3 1672.8 212.3 10.5 –0.7 395.3 339.8 4.6 534.7 316.5 179.8 130.6 2002年 价格(元) 1.60 8.00 7.00 5.50 2.50 9.设某国某年国民收入经济数据如下表。 公司利润
(1)用支出法计算GDP; (2)计算国内生产净值;
182.7
(3)用两种方法计算国民收入。 10.已知:
工资:100亿美元 间接税减津贴:10亿美元
利息:10亿美元 消费支出:90亿美元 租金:30亿美元 投资支出:60亿美元
利润:20亿美元 政府用于商品的支出:30亿美元 出口额:60亿美元 进口额:70亿美元 政府的转移支付:5亿美元 所得税:30亿美元 (1)按收入法计算GNP; (2)按支出法计算GNP; (3)计算政府预算赤字; (4)计算储蓄额;
(5)计算进出口盈亏。
11.考虑如下价格指数问题。一个只有3种商品进入CPI(消费价格指数)的简单经济,这三种商品是食品、住房和娱乐。假定居民在基年(1987年)以当时的价格消费如下:
食物 住房 娱乐 总计 数量 5 3 4 价格(美元/单位) 14 10 5 支出额(美元) 70 30 20 120 (1)定义消费价格指数CPI; (2)假定定义CPI的商品篮子是以表上所给定的数据为依据。如果1994年的价格为:食品每单位30美元,住房每单位20美元,娱乐每单位6美元。计算1994年的CPI。 12.1976年国民收入的资料如下(单位:亿美元):
租金收入23.3 资本消费津贴179.0
雇员报酬1036.3 个人消费支出1094.0 个人所得税196.9 企业间接税150.5 社会保险金123.8 企业转移支付8.1 政府对个人转移支付184.7 统计误差5.5
私人国内总投资243.3 出口商品与劳务162.9 企业存货调整—14.1 津贴减政府企业盈余0.8 政府采购361.4 个人利息收入130.3 政府对个人或企业支付的利息39.3 政府所得利息22.4 消费者对企业支付的利息25.0 资本消费调整—14.7 进口商品与劳务155.1 净利息88.4 未分配利润56.4 业主收入88.0 个人支出1119.9 公司利润税64.7 公司税前利润156.9 个人储蓄65.9 运用支出和收入法分别计算: (1)NP (2)NNP
(3)NI
(4)PI (5)DPI
12.假定GDP是6 00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是5 100美元,政府的预算赤字是200美元,消费是3 800美元,对外贸易赤字是100美元。
(1)储蓄(S)有多大?
(2)投资(I)的规模是多少?
(3)政府支出(G)有多大?
14.说明一个支出大于其收入的国家必然会有对外收支赤字。
1.2.4 论述题
1. 用GDP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缺陷是什么?(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2. 试评述国民收入核算理沦,为什么要用绿色GDP替代GDP?(北师大2006研)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3.1 概念题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目前我国计算GDP是用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三者之和求得。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均是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改用GDP,原因是大多国家都用GDP。同时,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则较易衡量,再加上GDP相对于GNP来说是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当然,对美国来说,GDP和GNP的差异较小,二者使用差别并不大。 3.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
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4.潜在产出: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而实际产出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增加潜在产量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技术进步。
5.国民生产净值(NNP):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
6.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国内生产总值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的
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CPI=
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格计算的价值×100
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消费价格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 7.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中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当年的全部支出总和计算或用全部收入总和计算。从支出方面计算,包括以下四项: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②私人国内投资总额;③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总额;④货物与劳务输出净额。从收入方面计算,主要包括:工资、利息、地租、利润和折旧。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以领土作为统计标准,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外国,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
8.个人收入(PI):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获得的收入总和,它等于国民收入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再投资费,再加上个人转移支付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居民个人可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它是个人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后所剩的余额。
9.流量与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季度,一年)测算出来的数值;而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如2003年12月1日)存在变量的数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流量,而国民财富则是一个存量。
10.重置投资:指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磨损(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自然力的影响(朽烂与腐蚀)以及逐渐的陈旧过时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水平。重置投资是保证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因此,必须按其价值转移和损失程度,以货币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固定资本的更新。重置投资决定于资本设备的数量、构成和使用年限等。
11.自发投资(autonomous investment):与“引致投资”相对而言。它又称“自主投资”,指不受国民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等经济情况影响和限制的投资。新产品和新生产技术的发明是促进自发投资的主要力量。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投资也称为自发投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自发投资的例子有政府投资以及对技术发明做出直接反应的投资等。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收入—支出模型中,自发投资被作为既定的外生变量考虑。
12.引致投资(induced investment):与“自发投资”相对而言。由经济中的内生变量引起的投资,即为适应某些现有产品或整个经济的开支的实际增加或预期增加而发生的投资。引致投资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收入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因为这两者会造成对商品和服务的更大需求。引致投资是通过增加更多的设备来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引致投资在收入支出模型中指收入变动引起的投资,在IS-LM模型中指利率变动引起的投资。反映引致投资与引起这种投资的内生变量之间关系的函数便是投资函数。
13.转移支付: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它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在西方国家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转让性支付。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转移支付又分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1)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从城市居民转向农民。(2)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14.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可供投资的产品包括机械设备、型钢等;可供消费的产品包括食品、服装、日用品等。中间产品是指在核算期间须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能作为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例如服装是最终产品,可以直接消费,但用于服装生产的原材料,如棉布、棉纱等产品就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必须说明的是某些产品,如煤炭、棉纱等,在核算期间没有参与生产而是以库存形式滞留在生产环节以外的这些产品也应理解为社会最终产品。
15.四部门经济模型:指整个经济活动的主体由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四部门组成。
国外部门经济活动是通过进出口来进行的。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有三个漏出量:储蓄、税收和进口,国民收入分为四个部分:消费、储蓄、净税和进口。消费用来购买国内最终产品和劳务;储蓄是国民收入中没有用于购买产品和劳务及其纳税的那一部分;税收是政府从家庭所得到的那一部分国民收入;进口是国民收入中用于购买国外产品和劳务的部分。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有三个注入量: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总支出分为四个部分: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出口。在国民收入核算时,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成立。 16.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 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1.3.2 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武大2001研)
答:参见概念题第1题。
1.简要说明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武大2007研) 答: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有:
(1)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首先,GDP是衡量一国经济福利的一项重要指标。实际GDP衡量了该国满足其居民需要和愿望的能力。从一定程度讲,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决定了GDP的水平和GDP的增长。其次,在长期,GDP依赖于劳动、资本和技术在内的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增加和技术水平提高时,GDP增长。
(2)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虽然经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是长期中决定GDP的基础,但在短期,GDP也依赖于经济的总需求,进而所有影响总需求的变量的变化能够引起经济波动。更高的消费者信心、较大的预算赤字和较快的货币增长都可能增加产量和就业,从而减少失业。
(3)预期在决定经济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居民和企业如何对政策的变化做出反应决定了经济变化的规模,甚至有时还决定着经济变动的方向。
(4)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
(5)无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承认,经济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2.为什么说GNP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北大1998研)
答:(1)福利水平是人们效用的满足程度,而人们效用是由消费活动和闲瑕来决定的,所以一种指标是否很好的反映福利水平,以能否准确地衡量消费和闲瑕来决定。 (2)GNP不是反映一国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有以下原因:
①它包括了资本消耗的补偿,而这部分与消费和闲瑕数量水平无关。
②GNP包括净投资,而净投资的增加只会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未来的消费,这不仅不会增加本期消费,反而会减少本期消费。
③GNP中的政府支出与本期消费没有明确关系,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用于社会治安,这是社会治安恶化的反映,从而很难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加提高了人们的福利水平。
④计算GNP时是加上出口,减去进口,而出口与国内消费无关,而进口与国内消费有关。 ⑤GNP也没有反映人们闲瑕的数量。
⑥GNP没有考虑地下经济,而地下经济与福利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GNP不能很好地反映一国的福利水平。
3. 单纯用GNP作为经济活动衡量标准有何不足?(南京大学2006研) 答:参见论述题第1题。
4.请分析GNP与GDP的不同。(南开大学2005研)
答: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两者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范围不同
GNP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是一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有常住单位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一个地域概念。所谓“常住单位”,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一国的“常住居民”包括:①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②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③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也就是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2)衡量方法不同
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比方说,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就应该计算在GDP中。
(3)内容不同
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 (4)两者的数值不一定相等
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国居民,有时也有外国居民,本国居民也有向外国的经济活动提供要素的。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作为要素收入,既分配给本国居民,也分配给外国居民,相反,国外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也分配给本国居民,这两项的差额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
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GDP为95933亿元,GNP为94346亿元,两者差额为1587亿元,也就是说2001年,外商来华投资和来华打工新增加的价值之和比中国人在国外投资和劳务输出新增的价值之和多1587亿元。
5. 写出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北大2001研)
答:参见简答题第16题。
6. 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与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有何不同?为什么新住宅的增加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DP之中?(武大2002研)
答:参见简答题第7题。
7. 说明在证券市场购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天津财大
1999研)
答:(1)虽然购买债券和股票对购买者而言可以称为一种“投资”,但经济学上规定的投资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投资不一样。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经济学上的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和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指存货价值的增加(也存在减少的可能性)。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中的资本流量。GDP计算时,采用的是总投资而不是净投资。
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买了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NP。当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投资活动。
(2)国民收入核算中核算的是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购买股票和债券的资金,在购买时还没有用于生产,不能产生最终产品,更谈不上价值。但是如果购买股票和债券时支付了一定的佣金和未来可能产生的股息和利息,则应该归入国民收入的核算。因为前者为经纪人的劳务,而后者则是资金利用后的增值。
8. 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北方交大2000研)
答: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这是因为:
(1)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作生产用,比如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GDP。
(2)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利用从纳税人身上所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9. 下列各项是否计入GNP(国民生产总值)?为什么? (复旦大学1995研) (1)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旧车; (3)购买普通股票。 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NP,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把收入从一个人(或组织)转移到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2)购买一辆旧车也不计入GNP,因为旧车在第一次销售时,已被计入GNP,旧车销售只不过是最终经济产品从一个消费者手中转移到另一消费者手中而已。
(3)购买普通股股票也不计入GNP,因为购买股票不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行为,而只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没有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它不属于投资。
10. 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关系如何?
答:虽然国民收入核算是事后的统计,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是事前的分析,国民收入核算给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某种启示。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忽略统计误差,支出与收入核算的国民收入恒等。如果经济处于均衡的运行之中,可以认为,经济的运行结果是核算的结果。因此,为了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把经济中的支出和收入分别置于事先加以考察,则恒等式恰好为这些因素运行的均衡条件。
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一个经济的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于国外的需求构成;作为总供给的消费品和投资品则表现为持有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所有者的消费、储蓄和税收。也就是说,构成经济均衡条件的两种力量以事先计划的形式加以考察就演
变为分析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11.“GNP=C+I+G+(X-M)”的内涵。(武大2002研)
答:GNP=C+I+G+(X-M)是用支出法核算四部门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公式。它表示四部门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等于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2)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3)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在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由于技术进步或者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
(4)政府购买G为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支出。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NP。
(5)净出口(X-M)指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12. 简要评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浙大1998研) 答:(1)西方国民收入核算通常通过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发展的程度,衡量生活水平,是存在缺陷的。
①统计中不包括非市场交易活动,即一部分产品和劳务给漏掉了。例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生产以及个人私自交易等。
②国民收入指标不能说明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成本。例如,它无法反映人们的闲暇,无法反映污染程度等。
③西方国民收入核算把所有的市场交易活动都包括进来,并不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中获得的福利状况。例如,赌博盛行,也许GDP很高(如拉斯维加斯),但并不说明该地区的人民过得幸福。
④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国民收入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例如,由于GDP中包含有劳务,两个国家虽然可以拥有相同的GDP,但一个生产粮食,一个生产歌曲,显然,两国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一样。
(2)鉴于以上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修正,提出经济净福利、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等计算方法和指标。近年来,经济学家试图采用“扩充国民收入账户”(augmented national accounts)来修正国民收入衡量的缺陷。其中一项加项为地下经济,但不是所有的地下经济都是加项,例如,医生、保姆、农民的地下活动应计入加项,而赌博、贩毒等地下经济则不计入。另一个减项为环境的破坏。
13. 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人行1998研)
答:(1)国民收入是进行宏观分析的关键,因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
(2)对国民收入(以GDP为例)的核算可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常用的为后两者。其核算的理论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
①支出法指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公式如下:
GDP=C+I+G+(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的是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
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 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
②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公式如下: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除了租赁收入外,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归入其中。
利润指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以上用支付法和收入法对GDP的核算,同样适用于GNP。
(3)理论上讲,支出法和收入法的值应该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所以需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14. 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说明“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可能性。(中山大学2005研)
答:(1)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核算GDP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常用的是后两种方法:
第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谁是最终产品的购买者呢,只要看谁是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居民消费,还有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及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写成:
GDP=C+I+G+(X—M)
第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在这里指人们给企业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③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⑤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
这样,按收入法计得的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它和支出法计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还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2)“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可能性 从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GDP增长虽快,但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却落后于GDP的增长,构成GDP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矛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①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例如,利润收入中要给政府缴纳公司所得税,公司还要留下一部分利润不分配给个人,只有一部分利润才会以红利和股息形式分给个人。职工收入中也有一部分要以社会保险费的形式上缴有关机构。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各种形式从政府那里得到转移支付,如退伍军人津贴、工人失业救济金、职上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可见,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为:
国内生产总值=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转移支付
从这个公式分析,在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由于个人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的快速增长,完全有可能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
②从我国实际情况看,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是靠国债和外贸两个外力支撑的结果,从而表现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常规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长缓慢。最终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GDP仍获得快速增长。体现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中:GDP=C+I+G+(X-M),在消费C增长缓慢的情况下,GDP的快速增长源于投资I和净出口(X-M)的快速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所筹集来的国债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其政策导向是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因素,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连续多年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投资占GDP的比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致于我
们应该注意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中的消费与积累的适度平衡问题了。十年前在制定“十五”计划时,人们认为30%左右的投资率可能是合适的。而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投资占GDP的比率已经达到了将近40%的水平。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前,我国的投资占GDP的比率已经处于逐渐攀升的状态,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这种比率上升的趋势明显加强。保持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适度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千万不可忽视。 投资占GDP的比率的明显攀升必然造成消费占GDP的比率的逐步下降。而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的缓慢。连续多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近乎停滞,更是需要我国政府认真解决的问题。在消费领域内,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消费需求增长相对不足,2001年上半年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低于上年;二是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据统计,表征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十分不利于中长期有效需求的扩大。
15.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答:(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
(2)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16. 试述GDP、GNP、NDP、NNP 、NI、DI和NT几者之间的关系。 答:(1)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范围内一年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
(2)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是按照国民原则来计算的,而GDP是按国土原则来计算的。两者的关系是:GDP=GN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益。 (3)NDP(Net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净值的简称,是指GDP扣除折旧的部分,即NDP=GDP-折旧。
(4)NNP(Net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净值的简称,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
(5)NI(National Income),即国民收入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等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货币值之和。它与GDP的关系为:GDP-折旧-间接税=NI。
(6)DI(Disposable Income),即可支配收入。NI概括了一个社会所有人的总收入,但总收入并不等于可支配收入。某人一个月的总收入中要扣除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和个人所得税;此外,他也会有一些额外的收入,比如国家发给的住房和国家的特殊津贴等,进行了这些加减之后的钱才是这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全社会可支配收入DI就是从NI中扣除相应的项目,即DI=NI-社会保险费-经营利润-企业留利-个人所得税+国家的
转移支付+企业的转移支付+其他。
(7)NT(Net Taxes),即净税收的简称,是指政府的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部分。它与GDP的关系为:DI=GDP-NT
17. 储蓄-投资等式中的储蓄和投资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投资和储蓄的区别。
答:储蓄-投资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以两部门经济为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只要遵循定义,储蓄恒等于投资,而不管经济是否出于充分就业或者是出于均衡。而实际生活中,储蓄主要由居民进行,而投资主要由企业进行,个人的储蓄动机和企业的投资动机不一样,这才会导致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的不一致从而引起经济的扩张或收缩。在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要求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或事前储蓄等于事前投资。在国民经济核算时的储蓄等于投资是指从国民收入的会计角度出发,事后的储蓄等于事后的投资。
18. 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GDP?
答:(1)计算GDP的支出法是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的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在四部门经济中,支出主要有四种:家庭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出口与进口额之差)。 ①家庭消费支出包括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其中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如汽车、洗衣机、电视机等;购买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如食品、衣服等;劳务支出,如理发、医疗和教育等。消费支出用C表示。
②企业投资支出是指企业用于机器设备、厂房和存货方面的支出。投资支出用I表示。 ③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和。修建道路桥梁、添置军事设备和支付警察的工资是政府购买的例子。政府购买用G表示。
④净出口定义为出口额减进口额,以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NX表示净出口,则有:NX=X-M。
(2)根据支出法有: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即GDP=C+I+G+NX。
(3)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GDP,这些项目包括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非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等。②避免重复计算。由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并无明显区别,因而在计算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计算。在实际计算中,如果最终产品的价值全部记入GDP中,那么中间产品就不应记入GDP中,即使这种产品是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购买来的也是如此。如果中间产品在此之前已计入GDP中,那么该产品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只能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方可计入GDP中。
19. 请推导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式。
答:(1)四部门指私人、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四部门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Y=C+I+G+(X-M)
(2)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Kr,这里,C+S+T的意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意义一样,K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3)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就是:C+I+G+(X-M)=Y=C+S+T+Kr,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
I+G+(X-M)=S+T+Kr I+G+(X-M)=S+T+Kr这一等式,也可以看成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因为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以下式子:I=S+(T-G)+(M-X+Kr)。这里,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Kr)则可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的立场看,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这些国家获得收入,X(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这些国家需要支出,Kr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得到收入,可见,当(M+Kr)>X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这样,I=S+(T-G)+(M-X+Kr)的公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4)在分析时是把折旧和企业间接税先撇开的,实际上,即使把它们考虑进来,上述收入构成公式及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也都成立。如果上述Y指GDP,则上述所有等式两边的I和S分别表示把折旧包括在内的净投资和净储蓄。如果Y指NDP,则等式两边的I和S分别表示不含折旧的净投资和净储蓄,如果Y指IN,则C、I、G是按出厂价计量的,等式两边减少了一个相同的等于间接税的量值。可见,不论Y代表哪一种国民收入概念,只要其他变量的意义能和Y的概念相一致,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是成立的。
20. 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DI这五个总量中哪一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由个人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按一定比例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NI,但影响个人收入。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21. 如果在A、B两国产出不变的前提下将它们合并成一个国家,分析合并前后对GNP总和有什么影响,并举例说明。
答:如果A、B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则两国贸易变成了一国两地区之间的贸易,从而影响GNP总和。因为两国未合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这种贸易只会影响A或B国的GNP,对两国GNP总和不会发生影响。例如,A国向B国出口机器价值50万元,B国向A国出口粮食,价值45万元,从A国看,计入GNP的有净出口5万元,计入B国的GNP有净出口5万元。如从两国GNP总和看,两者合计为零。如果合并成一个国家,上述贸易变成了一国两地区之间的贸易,无论是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的角度看,计入GNP的价值都为95万元。
1.3.3计算题
1.某地区居民总是把相当于GDP60%的部分存起来,并且不用缴税也不购买外地商品。今年该地区将总值2000万元的汽车销往邻省,这对该地区的GDP产生影响,请回答: (1)该地区的GDP增加了多少?
(2)假如当地政府增加同样2000万元购买本地汽车,是否会产生与(1)相同的结果? 为什么?
(3)假如政府将2000万元以补贴形式发给居民,该地GDP是否会增加?与(1)相比如何?为什么?(武大2000研)
解:第一种解法:考虑了乘数效应
(1)将总值2000万元的汽车销往邻省,首先导致国民收入的第一轮增加2000万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为1-60%=40%的前提下,该地区将把其中的800万元用于消费,导致国民收入的第二轮增加,这样一直继续下去,便导致了国民收入数倍的增加。
Y=2000×1+2000×40%+2000×(40%)2+2000×(40%)3+?
=2000/(1-40%)
=2000/60%=3333.3(万元)
(2)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因为政府支出中对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是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具体解释如下:当政府向厂商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时候,在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中并没有包括对这些劳务的支出,因而应该加上政府的这部分支出,当政府向居民购买生产要素的服务而生产出物品和劳务的时候,它们也构成社会产品的一部分,因而应该加上政府的这部分支出,因此在国民收入第一轮中增加2000万元,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为40%,在此影响,第二轮增加2000×40%,这样一直继续下去,和(1)的效果是一样的。
(3)该地GDP会增加,与(1)相比GDP增加的要少,第一轮的增加为2000×40%,第
2
二轮的增加为2000×(40%),于是增加的国民收入为:
Y=2000×40%+2000×(40%)2+2000×(40%)3+?=800/60%=1333.3(万元) 因为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发给居民,实际上是一种没有换取生产要素服务的单方面的转移支付,社会产品没有相应增加,因而在计算国民收入时不应该算上这部分的政府支出。
第二种解法:没有考虑乘数效应
(1)支出法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显然该地区的净出口增加了2000万元,而其他项没有变化,所以该地区的GDP增加了2000万元。
(2)产生同样的结果,因为此做法相当于增加了2000万元的政府购买,而其他项没有变,所以最终该地区的GDP仍然增加了2000万元。
(3)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比较小,因为这2000万元是以补贴的形式出现的,并不能记入GDP,而当居民拿到这2000万元后,会将其中的60%存起来,其余的40%会用于投资或消费。因为居民只会将其中的40%用于消费或投资,即只能使GDP增加800万。相对(1)来说,显然这种做法对GDP的贡献比较小。
注意:本题没有说明是否考虑乘数效应,但第一种解法比第二种解法全面,建议在答题时采用第一种解法更好。
2.下面是关于GNP、GDP和NDP的讨论。 (1)在1991年,美国的GDP是56775亿美元;GNP是56949亿美元。为什么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差额?
(2)在1991年,美国的GDP是56775亿美元;NDP是50514亿美元。解释这个差额。作为GDP的一部分的1991年的差额具有什么特征?
解:(1)GNP=本国要素在国内收入+本国要素在国外收入; GDP=本国要素在国内收入+外国要素在国内收入; GDP和GNP之间的差额就是外国人所获得的净收入;
GDP小于GNP说明美国(1991年)的居民在国外所获得的收入多于外国人在美国所获得的收入。
(2)当资本被用来生产时,会发生消耗即折旧。因此GDP和NDP之间会存在一个差额NDP衡量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所生产的产量的净值,它是产量的总价值减去资本在生产总产量中所消耗掉的价值差。
3.假设有A、B、C三厂商,A厂商年产5000万美元,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买200万美元,C买2000万美元,其余2800万美元卖给消费者。B年产500万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万美元,其中3000万美元由A购买,其余由消费者购买。 (1)假定投放在生产上的都用光,计算价值增加。
(2)计算GDP为多少。
(3)如果只有C有500万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4)如果A厂商有1000万美元的进口值,C厂商有1500万美元的出口值,其他条件不
变,GDP是多少?贸易差额是多少?
解:(1)A的价值增加为:5000-3000=2000(万美元)
B的价值增加为:500-200=300(万美元) C的价值增加为:6000-2000=4000(万美元)
合计价值增加为:2000+300+4000=6300(万美元)
(2)最终产品价值为:2800+500+3000=6300(万美元)
式中2800、500、3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
(3)国民收入为:6300-500=5800(万美元)
(4)原来GDP为6300,现在加上进出口因素,GDP变为:6300+(1500-1000)
=6800(万美元),其中贸易顺差额,即净出口额为:1500-1000=500(万美元)
4.假设某国某年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资本消耗补偿 雇员酬金 企业支付的利息
间接税 个人租金收入
公司利润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红利 社会保险税 个人所得税 消费者支付的利息 政府支付的利息 政府转移支付 个人消费支出
请计算:
(1)国民收入;
(2)国内生产净值; (3)国内生产总值;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个人储蓄。
解:(1)国民收入=雇员酬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
业主收入
=1866.3+264.9+34.1+164.8+120.3
=2450.4(亿美元)
(2)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
=2450.4+266.3 =2716.7(亿美元)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
=2716.7+356.4
=3073.1(亿美元)
单位:亿美元 356.4 1866.3 264.9 266.3 34.1 164.8 120.3 66.4 253.0 402.1 64.4 105.1 347.5 1991.9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的转移支付+红利
=2450.4-(164.8+253.0)+347.5+105.1+66.4 =2551.7(亿美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2551.7-402.1 =2149.6(亿美元)
(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
=2149.6-64.4-1991.9
=93.3(亿美元)
5.假定一国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下表所示。
单位:亿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
总投资 净投资 消费 政府购买 政府预算盈余
试计算:
(1)国民生产净值; (2)净出口;
(3)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 解:(1)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500=800-300(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亿美元)
(2)从GNP=C+I+G+NX中可知NX=GNP-C-I-G,因此,净出口NX=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d=NNP-T=4300-990=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3310-3000=310(亿美元)
6.设一经济社会生产5种产品,它们在1990年和1992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下表所示。试计算:
(1)1990年和1992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2)如果以1990年作为基年,则1992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多少?
(3)计算1990-199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992年价格比1990年价格上升了多少? 产品 A B 1990年产量 25 50 1990年价格(美元) 1.50 7.50 1992年产量 30 60 1992年价格(美元) 1.60 8.00 4800 800 300 3000 960 30
C D E 40 30 60 6.00 5.00 2.00 50 35 70 7.00 5.50 2.50 解:(1)1990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5×25+7.5×50+6×40+5×30+2×60 =922.5(美元)
1992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6×30+8×60+7×50+5.5×35+2.5×70
=1245.5(美元)
(2)1992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5×30+7.5×60+6×50+5×35+2×70
=1110(美元) (3)1990-199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为1245.5/1110=112.2%
可见1992年价格比1990年价格上升了12.2%。 7.根据下列统计资料(见下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及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单位:亿美元
净投资
净出口 储蓄 资本折旧 政府转移支付 企业间接税 政府购买 社会保险金 个人消费支出 公司未分配利润 公司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解:(1)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500+(125+50)+200+15
=890(亿美元)
(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折旧
=890-50
=840(亿美元)
(3)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
=840-75
=765(亿美元)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政府转
移支付
=765-100-50-130+120 =605(亿美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605-80
=525(亿美元)
8.假定一经济社会生产5种产品,其2000年和2002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计算:(1)2000年和2002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2)若把2000年作为基年,求2002
125
15 25 50 120 75 200 130 500 100 50 80
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3)2000~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2002年比2000年价格上升的幅度。
产品 A B C D E 2000年 产量 25 50 40 30 60 价格(元) 1.50 7.50 6.00 5.00 2.00 产量 30 60 50 35 70 2002年 价格(元) 1.60 8.00 7.00 5.50 2.50 解:(1)2000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5×25+7.5×50+6×40+5×30+2×60=922.5(元)
2002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6×30+8×60+7×50+5.5×35+2.5×70=1245.5(元)
(2)若以2000年为基年,则2002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5×30+7.5×60+6×50+
5×35+2×70=1110(元)
(3)2000年-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245.5÷1110=112.2%
所以,2002年比2000年价格上升了12.2%。 9.设某国某年国民收入经济数据如下表。
单位:亿美元
个人租金收入
折旧 雇员的报酬 个人消费支出 营业税和国内货物税
企业转移支付
统计误差
国内私人总投资 产品和劳务出口 政府对企业的净补贴 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
产品和劳务的进口
净利息 财产所有者的收入
公司利润
(1)用支出法计算GDP; (2)计算国内生产净值;
(3)用两种方法计算国民收入。
解:(1)用支出法计算GDP=C+I+G+(X-M)
=1672.8+395.3+534.7+(339.8-316.5)
=2626.1(亿美元)
(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2626.1-287.3 =2338.8(亿美元) (3)用支出法计得的国民收入为:
31.8 287.3 1596.3 1672.8 212.3 10.5 –0.7 395.3 339.8 4.6 534.7 316.5 179.8 130.6 182.7
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支出+政府对企业的净补贴 =2338.8-212.3—10.5+4.6 =2120.6(亿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国民收入为:
国民收入=个人租金收入+雇员报酬+净利息+财产所有者的收入+公司利润
=31.8+1596.3+179.8+130.6+182.7 =2121.2(亿美元)
10.已知:
工资:100亿美元 间接税减津贴:10亿美元
利息:10亿美元 消费支出:90亿美元 租金:30亿美元 投资支出:60亿美元
利润:20亿美元 政府用于商品的支出:30亿美元 出口额:60亿美元 进口额:70亿美元 政府的转移支付:5亿美元 所得税:30亿美元 (1)按收入法计算GNP; (2)按支出法计算GNP; (3)计算政府预算赤字; (4)计算储蓄额;
(5)计算进出口盈亏。
解:(1)按收入法计算GNP:
GN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减津贴 =100+10+30+20+10=170(亿美元)
(2)按支出法计算GNP:
GN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90+60+30+(60-70)=170(亿美元) (3)政府预算赤字=政府支出-税收
其中,税收=所得税+(间接税-津贴)
=30+10=40(亿美元)
政府支出=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
=30+5=35(亿美元)
所以,政府支出-税收=35-40=-5(亿美元) 即政府预算有盈余5亿美元。
(4)收入分配为消费、储蓄和政府净收入,即:
收入=消费+储蓄+(税收-转移支付)
储蓄=收入-消费-税收+转移支付=170-90-40+5=45(亿美元)或,
因为(投资-储蓄)+(政府支出-税收)+(出口-进口)=0 所以储蓄=(政府支出-税收)+(出口-进口)+投资 =-5+(60-70)+60=45(亿美元)
(5)计算进出口盈亏
进出口盈亏=出口-进口=60-70=-10(亿美元)
11.考虑如下价格指数问题。一个只有3种商品进入CPI(消费价格指数)的简单经济,这三种商品是食品、住房和娱乐。假定居民在基年(1987年)以当时的价格消费如下:
数量 价格(美元/单位) 支出额(美元) 食物 5 14 70
住房 娱乐 总计 3 4 10 5 30 20 120 (1)定义消费价格指数CPI; (2)假定定义CPI的商品篮子是以表上所给定的数据为依据。如果1994年的价格为:食品每单位30美元,住房每单位20美元,娱乐每单位6美元。计算1994年的CPI。 解:(1)CPI是指城市居民所购买的典型商品篮子的现价的加权平均数同这一篮子商品的基年价格加权平均数之比。公式为:
CPI??ptq0?pqi0i0ii?100%
(2)1994年的支出=5×30+3×20+4×6=234(美元)
1987年的支出=120(美元)
因此,CPI=(1994年的支出/1987年的支出)×100=234/120×100=195 12.1976年国民收入的资料如下(单位:亿美元):
租金收入23.3 资本消费津贴179.0 雇员报酬1036.3 个人消费支出1094.0 个人所得税196.9 企业间接税150.5
社会保险金123.8 企业转移支付8.1 政府对个人转移支付184.7 统计误差5.5
私人国内总投资243.3 出口商品与劳务162.9 企业存货调整—14.1 津贴减政府企业盈余0.8 政府采购361.4 个人利息收入130.3 政府对个人或企业支付的利息39.3 政府所得利息22.4 消费者对企业支付的利息25.0 资本消费调整—14.7 进口商品与劳务155.1 净利息88.4 未分配利润56.4 业主收入88.0 个人支出1119.9 公司利润税64.7 公司税前利润156.9 个人储蓄65.9 运用支出和收入法分别计算: (1)NP (2)NNP (3)NI (4)PI (5)DPI 解:(1)用支出法: NP=个人消费支出
私人国内总投资 政府采购 进出口净值
用收入法:
NP=雇员报酬
业主收入
1094.0 243.3 361.4 7.8 1706.5 1036.3 88.0
租金收入 公司税前利润 存货调整 净利息
资本消费调整 -津贴
+政府企业利润 统计误差
企业转移支付 企业间接税 资本消费津贴
(2)用支出法: NNP=个人消费支出
私人国内净投资
私人国内总投资 减去资本消费津贴 政府采购 进出口净值
用收入法:
NNP=雇员报酬
业主收入 租金收入
公司税前利润 企业存货调整
资本消费调整 净利息
-津贴减政府企业利润统计误差
企业转移支付 企业间接税
(3)用支出法: NI=NNP
-企业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 -统计误差
+津贴减政府企业利润
用收入法:
NI=雇员报酬
23.3 156.9 -14.1 88.4 -14.7
0.8 5.5 8.1 150.5 179.0 1706.5
1094.0 64.3 243.3 179.0 361.4 7.8 1527.5 1036.3 88.0 23.3 256.9 -14.1 -14.7 88.4 0.8
5.5 8.1 150.5 1527.5
1527.5 150.5 8.1 5.1 0.8 1364.2 1036.4
业主收入 租金收入
公司税前利润 企业存货调整 资本消费调整 净利息
(4)用支出法: PI=个人所得税
个人支出 个人储蓄
用收入法:
PI=NI
社会保险金
公司未分配利润 公司利润税 企业存货调整
-资本消费调整
+政府对个人转移支付 政府对个人或企业支付的利息 -政府所得利息
+消费者向企业支付的利息 +企业转移支付
(5)用支出法:
DPI=个人支出
+个人储蓄
用收入法:
DPI=个人收入
-个人所得税
88.0 23.3 156.9 -14.1 -14.7 88.4 1364.2
196.9 1119.9 65.9 1382.7 1364.2 123.8 56.4 64.7 -14.1 -14.7 184.7 39.3 22.4 25.0 8.1 1382.7
1119.9 65.9 1185.8 1382.7 196.9 1185.8
12. 假定GDP是6 00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是5 100美元,政府的预算赤字是200美元,消费是3 800美元,对外贸易赤字是100美元。
(1)储蓄(S)有多大?
(2)投资(I)的规模是多少? (3)政府支出(G)有多大? 解:(1)由Yd=C+S可知
S=Yd-C=5100-3800=1300(美元) (2)由I+G+(X-M)=S+T可知:
I=S+(T-G)+(M-X)
=1300-200+100 =1200(美元)
(3)由Yd =Y+TR-TA可知:
TR-TA=5100-6000=-900
由G+TR-TA=200得:
G=1100(美元)
14.说明一个支出大于其收入的国家必然会有对外收支赤字。 解:由恒等式S-I=(G+TR-TA)+NX ① 一国总收入AS=C+S+TA-TR 一国总支出AE=C+I+G AE-AS=I-S+G+TR-TA>0 ②
由恒等式①可知 I-S+G+TR-TA=—NX 代入②得:NX<0
即若一国支出大于收入,必然存在贸易赤字。
1.3.4 论述题
1. 用GDP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缺陷是什么?(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答:GDP是现代国际社会用来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标准。虽然GDP概念被普遍运用,但是它在衡量各国经济活动时,却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水平的标准,GDP有以下几个缺点:
(1)GDP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
因为GDP的统计数据基本是根据市场交换而获得的,对那些虽没有经过市场交换,但却对人们生活水平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就不能通过GDP反映出来。例如,在一个自给自足程度较高的经济社会,其GDP数据一定低估了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所以,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同,GDP便不能作为一个精确的衡量标准加以比较。另外,人们的休息、娱乐也是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GDP对此却没有反映。假如GDP的下降幅度不至于严重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当减少劳动时间造成GDP这种下降时,人们可能会因获得更充足的休息时间而感到幸福。
(2)GDP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结构 比如两个国家的GDP相同,其中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主要在于制造导弹、武器等军用品;另外一个国家却主要在于建立学校教育设施、文化体育中心以及公园等娱乐场所,则GDP无法对两者的差别作出反映。而这两个国家在产品和服务上结构的不同,对各自国家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
(3)GDP不能反映产品和服务的进步
由于GDP的数据是根据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统计而得,而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可能会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因而GDP不能反映出这种技术水平的进步。例如现在生产出来的汽车要比半个世纪以前生产的小汽车质量、性能都好得多,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在的生产成本可能比过去低得多,而GDP对此却无法反映出来。
(4)GDP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
GDP许多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得出来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误差。有些是根据人们的申报得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申报时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而统计出来的数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分。此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具体的政策规定不同,故统计出来的GDP并不基于同样的标准。
2. 试评述国民收入核算理沦,为什么要用绿色GDP替代GDP?(北师大2006研) 答:(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GDP称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由于GDP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经济单位(包括住户)的生产成果为对象进行核算的,它的核算覆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并具有国际上通用的核算原则与方法,是衡量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活动总量的国际通用语言,因此GDP是全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根本体现,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参数,尤其是在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宏观监控以及宏观经济分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GDP具有局限性。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变化,GDP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更不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收入分配的差异和社会公平度,因此GDP不是万能的。
(2)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从传统意义上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绿色GDP”,使其能更准确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的比重越高,表明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即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负面效应越低,即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排放废物或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越少,反之亦然。用绿色GDP替代传统的GDP可以较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衡量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程度,弥补传统GDP的不足。
正在阅读: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宏观-第1章-国民收入核算)04-17
海城市东四方台温泉管理区管委会(现已更名为海城市腾鳌温泉管理05-04
秉道教育--2013年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 图文09-27
停车场岗位工作职责及管理规定10-17
如何调动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积极性03-06
无人机通信链路组网方案设计 - 图文02-26
应急预案编写程序08-24
阅读的力量作文300字06-17
C语言试卷一二11-04
《辉煌中国之圆梦工程》观后感04-0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国民收入
- 真题
- 核算
- 详解
- 经济学
- 宏观
- 西方
- 考研
- 51CTO下载-cisco4006配置手册
- 施工模板计算课程设计计算书
- 小学奥数举一反三(五年级完整版)
- 公司委外设备维修及零部件采购的管理规定
- 奥鹏《法理学》练习题
-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服务和监管的通
- 副井绞车房重建施工组织设计 - 图文
- 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获得者简历(17)兰州军区
-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18)
- 人机工程学试题库1答案
- LTE差小区处理思路和步骤
- 大学体育网球专项理论题
- 汉中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 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 修辞辨析
- 会计函校计算机机房建设与管理
- 坚定信念 反对邪教心得体会
- 春节对联大全2015
- 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相关法律规定
- 2014-2019年中国工程机械租赁行业全景调研与产业竞争格局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