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环境评价 学2013级学姐整理老师上课重点 -

更新时间:2024-04-01 19: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系统

1、环境保护及管理实用的环境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要素: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3、环境因子:环境中对人类或人类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及其影响的表征因子。环境因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注意:环境要素强调环境的基本物质组成,而环境因子则更强调对人类的影响。

4、最小因子定律【最小限制律】:环境质量的优劣, 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 不能用其余的处于优良状态的环境要素去替代或弥补。 5、环境系统的定义:

A. 《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和《环境科学大辞典》: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由围绕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整体”。 B、环境系统是一个巨大、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是由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环境这两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所组成的整体。(从大系统或复杂巨系统观点出发)

C.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与环境污染及控制有关的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从污染控制工程和环境管理角度出发)

第二节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

1、填空: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

2、简答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3、对比概念:环境质量是客观存在的,它能反应环境系统的自然环境功能状况和社会环境功能状况,可以作为评价环境价值的因素之一;环境价值是人类社会主体对环境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定性或定量描述,它表达了人类社会主体

对环境客质量(客体)的认识。环境评价是对环境价值这一评价对象进行评定,而环境影响评价则是评价主体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的环境价值变化作出判断和评估。环境评价是环境价值及其变异性的评价。

4、环境质量参数是根据环境质量的客观属性提出的,用以表征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所采用的一组参数。通常, 环境质量各组成要素的状况可以由一系列表征参数加以描述。

5、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环境价值是指人类社会主体对环境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定性或定量描述,它表达了人类(主体)对环境质量(客体)的认识。

第三节 环境影响与环境质量变异

1、环境影响:指人类或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作用和所引起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人类或人类社会的效应。通常认为,环境影响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两个方面。 2、划分依据:影响来源/影响效果/污染情况/污染范围/建设项目阶段/建设项目数量/影响程度/累积效应/环境要素

3、环境质量变异:是指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力作用下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动及演化过程。这种环境质量变动及演化过程所遵循的客观规律称为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

第四节 环境评价概念与评价类

1、环境评价:指对一切可能引起环境质量变异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规划、经济建设在内的一切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从保护环境和建设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从广义上讲,是对环境系统的结构、状态、质量、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对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协调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等。 2、环境评价基本内容

1、对环境质量(客体)变异进行识别;

2、对人类社会(主体)生存发展的需要进行分析; 3、对环境系统的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估;

4、对人类社会行为与环境系统质量改变之间的关系进行评定。

3、环境评价的目的:调整人类社会自身的行为,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下的环境质量朝着更加有利于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方向变化。

4、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识别和评定。虽然传统意义上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及预断评价三种类型,但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是对环境质量现状的评价和探讨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方法与途径。环境评价狭义地被称为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规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并对各种替代方案进行比较、提出各种减缓措施,从而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评价活动。 6、环境评价内涵的理解要点:系统性、客观性、价值性、主观性、变异性 7、环境评价的类型划分

目前,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完整统一的类型划分方案。常见的几种类型划分:

8、环境评价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它是关于环境价值和环境质量变异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科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质量概念的实质与表述;2、环境价值与环境质量的关系;3、环境质量变异规律;4、环境价值、环境质量变异与环境评价的关系;5、环境评价的标准体系;6、环境评价的理论体系;7、环境评价方法学;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9、环境评价的技术支持系统;10、规划与建设项目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环境评价实践;11、环境评价成果表述、质量控制与管理;12、环境评价结果与人类社会行为决策之间的反馈机制。

第二章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评价标准概述

1、环境基准: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称为环境基准。它是由污染物与特定对象之间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不考虑人为、社会经济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力。

2、环境标准:以环境基准为依据,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所制定的限制值,它具有法律强制性,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修改和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中定义: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的总称。 3、环境标准的作用

制定环境计划和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 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 实施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环境保护法实施的重要依据 4、环境标准体系

按照环境标准的性质、功能和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分级,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称为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的环境标准若分成三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基础和方法标准;

若分成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二级:国家级标准、地方级标准局 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

5、污染物排放标准按适用范围可分为: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6、环境方法标准:环境保护工作中,以试验、分析、抽样、统计、计算等方法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是制定和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统一管理的基础。

7、在环境标准体系中, 环境基础标准处于指导地位,是制定其他环境标准的基础。

8、环境标准是环境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标准所具有的法律约束性是我国环境保护法所赋予的。

9、环境标准制定的依据

1、以环境基准值作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 2、以国家环境保护法以及有关的政策、法规作为法律依据;

3、以当前国内外各种污染物监测、评价和处理技术水平作为技术依据; 4、以环境质量的目前状况、污染物的背景值和长期的环境规划目标作为环境标准实施时间段的适时性依据;

5、以国家的财力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作为标准制定的经济合理性和社会适应性依据。 10、环境标准制定的原则

做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既要体现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法规,又要与当前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同时应将保护自然资源、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不受破坏作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高级目标; 制定环境标准要有相对稳定性,并要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及时做出合理修订。 11、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主要环节

组织环境质量标准编制组,并制定编制计划; 开展科学实验和全面调查及专题研究;

初步拟定分级标准值,进行可行性调查检验和修正,通过社会、经济、技术评定; 环境质量标准的审批和颁布。

第二节 我国常用的环境评价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3类)(1996)

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特殊工业区。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3级)(1996)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2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 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注:一类区适用一级浓度限值, 二类区使用二级浓度限值。 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6、标准综合: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6、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7、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8、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1991)

7、我国常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4、造纸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GB3544-2001) 5、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04) 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Ⅲ、Ⅳ) (GB18352.2-2001、 GB18352.2-2005) 7、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

第三章 区域环境背景调查 第一节 环境背景值概念

1、环境本底值: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物质的组成量,它是一种特定的环境背景值。

2、环境基线值:指针对一个地区进行日常环境监测所获取的该区域各个部分环境质量参数的现状实际值,它可以作为该区域今后环境质量变化的参照值。 3、环境背景值:指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相对清洁区环境监测所得到的环境质量参数的统计平均值。

4、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基线值的差异可以反映出到目前为止该区域内不同地区受污染和破坏程度的差别。

第二节 区域环境背景综合调查

(三)土壤环境背景调查

(四)大气环境背景调查

(五)水体环境背景调查

(六)生物环境背景调查

(七)社会经济环境背景调查

第四章 环境评价方法 第一节 环境评价方法的作用和分类

1、环境评价指数法的优缺点

优点(即环境质量指数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缺点:环境质量指数与环境标准没有办法直接联系,等级和标准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等级需要自己划分,主观性大 2、确定评价的环境要素及评价因子的依据 能满足预定的评价目的和要求 已经确定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尽可能选择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因子,并考虑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现有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能够获得监测数据和满足测试条件的因子

第三节 环境质量的功能评价法

1、积分值法的基本原理:

2、M 值法的环境质量级别

3、W值法的基本原理

注意:

W值法是以污染最严重的两个因子的评分值作为依据, 进行环境质量等级判别, 从而突出主要污染因子的作用。 W值法环境质量分级

4、专家判断法的特点

(1)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异做出价值判断

(2)既可以做出定性评价,又可以对难以用数学模型定量化的因素做出定量、半定量的评价

(3)可以包括不同领域的专家,充分发挥专家集体的作用 5、专家法中最著名的一种是德尔菲法

第五章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概念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

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精度:所谓评价精度是指评价获得的结果与环境质量真实状况的差异,差异越小则精度越高。一般来说,评价精度是由环境要素取样密度控制的。

第二节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1、空气污染指数评价法的含义,质量指数和污染指数的含义

2、上海大气质量指数法的优缺点:突出了最不利因子的影响,但又过分夸大了最不利因子的影响。

3、中国最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中API的各种(作业题目重点掌握)同时自己查询标准(老师给了一个PDF)

第三节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因子的选择原则

2、评价因子的类别

内梅罗指数法的优点是:考虑了参与评价的所有因子的平均水平;突出了污染最重因子的影响;与水环境功能结合。

课后训练:

(六)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推荐的指数法

三、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 1、评价程序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 地下水监测、勘探及试验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的选择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模式及评价方法的确定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表达 2、地下水评价的方法

课后训练:根据下表数据,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书181)

第四节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程序

2、评价方法

3、评价标准的确定

4、评价的基本参数

第五节 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评价

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 2、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指标

3、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标准

常用的评价指标有水的透明度、磷含量和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饱和度等水质基本特征。营养等级可划分为贫营养、中营养和富营养。

截至目前, 我国尚没有正式的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标准, 国外相关标准也很不统一。

4、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1、营养状况指数法(TSI)

卡森根据湖水透明度(SD)、浮游植物现存量Chla(以叶绿素a为代表)、湖水总磷浓度(TP)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以透明度为基准确定确定了营养状态(TSI)指数,以1~100的连续数值作为湖泊富营养化状态的分级标准,评价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状况的营养状况。

卡森营养状况评判标准TSI:

TSI<40为贫营养; TSI在40~50为中营养; TSI>50为富营养。

有时常用TN/TP比率评估水体何种营养盐不足:

① 对藻类生长来说,TN/TP比率在20:1以上时,表现为磷不足; ② 比率小于13:1时,表现为氮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 TSI是以透明度为基准, 推算其它指标的TSI指数, 忽视了浮游植物以外的其它因子, 如水色、溶解物质和其它悬浮物质对透明度的影响, 而这些影响一般情况下是不可忽视的。

当湖水过于浑浊或水草繁茂时, TSI是不适用的。

2、为了弥补卡森评价方法的不足, 日本学者相崎守弘等将以透明度为基准的TSI修改为以叶绿素a含量为基准的指数形式, 提出了修正的卡森指数TSIm, 并规定TSIm <37, 为贫营养型; TSIm =38~50, 为中营养型; TSIm >54, 为富营养型。

3、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见书201页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一条)

2、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内容

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区别)

5、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规定

6、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界定原则

7、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建设项目的界定原则

8、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界定原则

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是确定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的重要依据! 9、环境敏感区的界定原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 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 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10、红线部分

11、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1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阶段的划分

1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14、填空题: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总体设计和行动指南 15、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内容

第七章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1、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污染源

2、污染源调查的目的(以下的话用自己的语言整理)

3、工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内容(每一点要写出7-8个)

4、产污系数与排污系数:产污系数(污染物产生系数)是指在正常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或产生污染活动的单位强度(如质量、体积)所产生的原始污染物量;污染物排放系数(排污系数)是指上述条件下经污染控制措施削减后或未经削减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量。 5、工程分析的概念、作用、工程分析的方法(书265) 6、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考大题,书266)

第二节 污染源评价

1、污染源评价的概念

2、什么是等标准污染负荷,什么是等标污染负荷法?

3、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的判断

第八章 建设项目对环境要素影响的预测技术

第一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技术

1、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是在气象动力和气象热力两种因子的作用下进行迁移和扩散的。 (1)气象动力因子

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动力因子是风和大气湍流。

风:气象上把空气质点的水平运动称为风,而将空气质点的铅直运动称为升降气流。风的特征用风向和风速来表示。

大气湍流: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流体运动。通常将流体的极端无规则运动称为湍流。大气的极端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风速的脉动和风向的摆动就是湍流运动的结果。 (2)气象热力因子

温度层结与大气边界层 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与逆温 气温的干绝热递减率 大气稳定度

2、源强: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排放速率。或单位时间污染物的排放量。源强的计算(书277页10-3)(279页10-5,10-6)

3、高斯烟流模式基本假设

4、高架连续点源烟流扩散模式(书285页10-9)

第二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技术

1、水体的自净

第九章 建设项目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

2、项目周围地形特征的划分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

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大题)

6、评价工作程序

7、评价等级用什么来划分

8、污染物分类(填空或者选择)

冷却水与被冷介质之间由热交换器壁或设备隔开的,称为间接冷却水。

9、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条件的确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ei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