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课堂笔记

更新时间:2023-08-17 16:43: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 篇 导 言

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1.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自从莱昂内尔·罗宾斯于1936 年对经济学下了上述定义以来,这个定义就一直在英美等国教科书中占统治地位。

稀缺性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2.关于个人做出决策的基本结论

由于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经济学研究就应该从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开始: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人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3.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以下三个原理是关于人们如何互相交易的: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

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单纯的市场调节经常会导致市场失灵,而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4.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

从讨论个人如何做出决策开始,然后考察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所有这些决策和相互交易共同组成了“经济”。最后三个原理涉及到整体经济的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即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结果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人们通常认为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权衡取舍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1)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正如其他学科一样,经济学观察一个事件,建立一种理论,并收集数据来检验这种理论。但是,收集数据来检验经济理论是困难的,因为经济学家通常不能从试验中创造数据。这就是说,经济学家不能仅仅为了一种理论而控制经济。因此,经济学家通常采用从历史事件中收集到的数据。

(2)假设的作用

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例如,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假设世界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一旦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种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更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的国际贸易。

(3)经济模型

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他们的主题。像所有科学家一样,他们做出了适当的假设并建立了简化的模型,以便解释周围的世界。两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是循环流量图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4)循环流量图

循环流量图表明了物品和劳务、生产要素以及货币支付在家庭和企业之间的流动。该图是经济组织的简要表述。经济决策由家庭和企业做出。家庭和企业在物品与劳务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家庭是买者而企业是卖者)以及生产要素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企业是买者而家庭是卖者)上相互交易。外面一圈的箭头表示货币的流向,里面一圈的箭头表示相应的物品与劳务的流向。典型的循环流量图如图2-1 所示。(参见概念题第1 题)

(5)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

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经济可以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或它之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生产,但不能在该边界以外

任何一点上进行生产。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不是它以内)的点代表有效率的生产水平。

生产可能性边界也表明了用另一种物品来衡量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

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从而增加了经济所能生产的产量。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例如,联邦赤字、失业率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政策。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整体经济的变动产生于千百万个人的决策,所以,不考虑相关的微观经济决策而要去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固有的联系,但这两个领域仍然是不同的。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探讨不同的问题,所以,它们有时采用相当不同的方法。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即实证表述,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规范分析即规范表述,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这两种表述的关键区别在于如何来判断其有效性(validity)。原则上,实证表述是可以通过对证据的检验来肯定或是否定的;而规范表述除了事实,还包括价值,判断一项政策是好是坏不仅仅看科学事实,还包含对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政治哲学的看法。当然这两者也是互相关联的,实证分析会对规范分析

产生影响,但规范分析结论不仅需要实证分析,还需要价值判断(Value judgment)。

研究经济学需要记住这两种分析的不同,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当经济学家解释经济运行情况时,他使用前者;当提供帮助来改善经济后果时,他使用后者,此时他就是政策顾问。

4.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经济学家向政策制定者提供相互冲突的建议的原因有两个:

(1)科学判断的不同。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经济学家会有不同的科学判断。例如,经济学家对家庭储蓄对储蓄税后收益变动的敏感程度看法不同。

(2)价值观的不同。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例如,经济学家对于是否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看法不同。

在现实中,虽然经济学家对于许多问题有正常的分歧,但在许多经济学原理上是极为一致的。

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1.专业化与贸易

经济学是研究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如何进行生产和分配的。在全球经济下,人们可以选择自给自足,也可以选择专业化生产,相互之间进行贸易,导致经济相互依存。国家和个人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解决由于稀缺性引起的问题,并从中获得好处。

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相互依存和贸易之所以合意,是因为它可以使每个人享用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与劳务。

2.比较优势原理

有两种方法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一个可以用较少量投入生产物品的生产者被称为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小的人被称为有比较优势。贸易的好处是根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1)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生产一种物品需要资源少(比如说劳动时间少)的生产者称为在生产那种物品时具有绝对优势。这就是说,效率最高的生产者(有最高生产率的生产者)有绝对优势。

(2)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每个生产者的实际成本,而比较优势比较每个生产者生产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在比较两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时,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时有比较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人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外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的倒数。若一个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比较高,那么他的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比较低。

(3)比较优势与贸易

无论绝对优势如何,如果生产者生产每种物品的机会成本不同,每个生产者就应该专门生产其机会成本低的产品。这就是说,每个生产者都应该生产他们有比较优势的东西。然后他们可以用自己的一些产品交换其他产品。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差别引起了贸易的好处。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量就会增加,而且,经济蛋糕的规模的这种扩大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是因为它使每个人可以从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4)贸易的价格

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者的机会成本之间,卖者可以以高于其机会成本的价格出售一种商品,买者可以以低于其机会成本的价格购买一种商品,结果双方的状况都将改善。

3.比较优势的运用

比较优势原理解释了相互依存和贸易的好处。由于在现代世界中相互依存如此之普遍,所以,比较优势原理有许多应用。比较优势原理适用于国家与个人。经济学家用比较优势原理支持各国间的自由贸易。

各国之间的贸易遵循同样的比较优势原理。在国外生产并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称为进口,在国内生产并在国外销售的物品称为出口。即使美国在生产汽车和粮食上都有绝对优势,它也应该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东西。由于美国粮食的机会成本低(更肥沃的土地)而日本高,所以,美国应该生产更多的粮食并出口到日本,以交换从日本进口的汽车。

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

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1.市场与竞争

市场(market)是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买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物品或劳务的需求,而卖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物品或劳务的供给。

(1)市场类型的划分与特征

市场类型的划分与特征如表4-1 所示:

表4-1 市场类型的划分和特征

(2)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指竞争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有两个主要特征:

①用于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

②买者和卖者如此之多,以至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价格。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所以,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

2.需求

(1)定义

一种商品的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需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3)需求的表示

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需求曲线: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据需求定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对某种物品或劳务需求的总和。把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可以得出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表示在所有其他影响消费者想购买多少的因素保持不变时,一种物品的总需求量如何随该物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

(5)影响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

当人们改变他们在每种价格上希望购买的量时,需求曲线移动。使需求曲线移动的最重要因素是:

① 收入

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②相关物品的价格

替代品: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当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的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③嗜好

如果你的偏好转向一种物品,这就引起该物品的需求增加。

④预期

对未来收入或价格的预期将影响今天一种物品的需求。

⑤买者的数量

总之,在某种既定价格时,任何一种增加买者希望购买的数量的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某种既定价格时,任何一种减少买者希望购买的数量的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3.供给

(1)定义

供给是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2)供给定理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也减少。

(3)供给的表示

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根据供给定理,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

市场供给量是在每种价格时所有卖者供给量之和。为了得出任何一种价格时的总供给量,可以把个人供给曲线轴上表示的个人供给量相加。市场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总供给量如何随着它的价格变动而变动。

(5)影响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当生产者改变他们在每种价格上希望出卖的数量时,供给曲线移动。影响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

①投入品价格

一种物品的供给量与生产这种物品所用投入的价格负相关。

②技术

技术进步通过减少企业的成本增加供给量。

③预期

对未来的预期将影响今天一种物品的供给。

④卖者的数量

总之,在某种既定价格时,任何一种增加卖者希望生产的数量的变动都会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在某种既定价格时,任何一种减少卖者希望生产的数量的变

动都会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供给与需求的结合

(1)均衡

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买者与卖者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使市场趋向于均衡。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存在物品的过剩,引起市场价格下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存在短缺,引起市场价格上升。

(2)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当分析某个事件如何影响一个市场时,可以按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或者是在一些情况下,使两种曲线都移动。

第二,确定曲线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第三,用供求图来比较原来的均衡与新均衡,这表明这种移动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数量。

(3)供给曲线移动被称为“供给变动”,而需求曲线移动被称为“需求变动”。沿着一条固定供给曲线的移动称为“供给量的变动”,而沿着一条固定需求曲线的移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4)当供给或需求移动时,价格和数量发生的变动

表4-2 当供给或需求移动时,价格和数量发生的变动

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

1.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公式

需求价格弹性指衡量某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相对变动的敏感性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需求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一般用中点法计算(P1,Q1)和(P2,Q2)两点间的需求价格弹性,公式为:

需求的价格弹性 =( 2 1)/[( 2+ 1)/2] ( 2 1)/[( 2+ 1)/2]

分子是用中点法计算的数量变动百分比,分母是用中点法计算的价格变动百分比。

(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

有相似替代品的物品往往富有需求弹性,因为消费者从这种物品转向其他物品较为容易。

②必需品与奢侈品

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

② 市场的定义

范围小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往往大于范围大的市场,因为范围小的市场上的物品更容易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e8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