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社区概论》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8 15: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社区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多视角的社区分类 一、麦肯齐的分类

*美国社会学家麦肯齐在《人类社区研究的区位学方法》中,将社区分为: 1、基本服务区

2、在生活资料分配过程中履行次要功能的社区 3、工业城镇

4、缺乏自身明确经济基础的社区 二、纵横分类

1、纵向的分类: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2、横向分类: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业社区 三、功能型社区:

*这种分类方法在二战以后欧美一些学者中间以及我国一些学者中间比较流行 经济型社区、文化型社区、旅游型社区 四、发展过程分类 1、血缘型社区 2、地缘型社区 3、业缘型社区

五、地域分类(最常见、最通用的划分方式) 1、农村社区 2、集镇社区 3、城市社区

第二节 农村社区

一、农村社区的含义

*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农村社区是最早出现的社区类型 二、农村社区的类型 1、农村社区的静态分类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分成平原村、山村、草原村、沿江湖海村、内陆村等 *根据农村社区聚落形态的差异,可以分成散村和集村 2、农村社区的动态分类

*根据农村社区经济活动的性质,可以分成:农业村(种植业)、林业村、牧村(畜牧业)和渔村等

*按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可以分成:基层村和中心村 三、农村社区的特点 1、地域特征:

*土地 *地理位置 *地域范围 2、人口特征

*数量和密度要远低于城市社区 3、组织特征

*社会群体和组织在数量和质量上简单化 *家庭是社区群体和组织的最基本单位 4、文化特征

*维护和延续传统经验 四、农村社区的结构 1、农村社区的人口结构

*农村人口数量:解放前89%,解放后70~80%,第五次人口普查63.94%;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农村人口的构成:年龄构成,劳动年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较城市低,少年儿童比例比城市高;性别结构,男女性别比明显高于城市社区和小城镇社区;文化教育,水平低、文化层次低;职业结构,单一。 2、家庭结构

*家庭规模 *家庭类型 *家庭关系

五、农村社区的功能

1、经济功能——农村社区最重要的功能

2、政治功能:贯彻执行法律和政策,进行社区建设,开展基层管理 3、文化功能

4、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城市社区的含义

*城市社区是人口高度集中,居民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具有综合性社会功能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二、城市的起源 1、城市产生的条件

*代表性观点:防御说、私有制说、阶级说、集市说、地利说 *城市产生的原因:

? 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原因 ? 自然、社会条件直接导致城市的产生 剩余农产品 农业生产 第二、三产业 城市

力的发展 剩余劳动力

2、早期城市的发展状况

*早期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地中海沿岸和印度河之间的广大弓形地带

*中国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出现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为保护财产和镇压奴隶开始修建城池 3、早期城市的特征

*规模、非农人口、农业剩余产品的征收、有象征意义的公共建筑、文学和数字、出现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雕塑艺术、远距离贸易、居民角色 三、城市社区的特征

*本质特征就在于其规模大且密度高的人口以及非农产业活动在一定地域空间的集聚形式

1、城市社区的地域特征

*指坐落在城市地表的位置、范围及特点 2、城市社区的人口特征

*人口数量多且密度大

*人口质量普遍高于农村和集镇 *人口流动性极大

*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人口异质性强且差别大 3、城市社区的社群和组织特征 ⑴社会群体的特征

*主要以地缘和利益为基础

*以利益或兴趣爱好为纽带的社会群体种类、形式愈趋多样化 *不排斥相互之间的感情交流

*解决矛盾、纠纷以理性契约和法律为主 ⑵社会组织的特征

*组织数量众多、类型复杂 *组织功能的专业化

*组织结构严密的科层制 4、城市社区的文化特征

*具有城市文化的一般特质:理性、多元化 *具有城市社区文化自身的特质

*城市社区居民从“住所认同”到“社区认同”,前提条件是社区的环境与质量的状况 四、城市社区的结构

1、地域结构:城市社区的地理位置;城市地域内部出现的不同组合格局 2、人口结构:

*内部结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宗教信仰 *外部结构:人口与外部物质条件的比例关系 3、经济结构

五、城市社区的功能

1、城市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据点 2、城市是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

3、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中心 4、城市是社会前进的基地

六、城市社区建设的典型案例(补充)

镇江 天津 北京 上海 沈阳 南京 青岛 江汉 第四节 小城镇社区 一、小城镇社区的含义

*小城镇社区是指发展规模较小、集中程度较低,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二、小城镇社区的类型

1、按照行政区划

*建制镇和乡镇 2、按地位划分

*Ⅰ级城镇、Ⅱ级城镇、Ⅲ级城镇 3、按城镇的职能划分

*行政管理型、工业聚集型、商品集散型、交通枢纽型、文化景观型 4、按生成原因划分

*农村城镇、工矿城镇、卫星城镇、特殊城镇 三、小城镇社区的特点 1、地域特征

*其所处的特定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生态状况决定其特有的类型特征 *通过与农村和城市相比较而获得的地缘区位

2、人口特征:*人口密度 *人口质量 *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 3、组织特征

*种类较农村社区丰富 *以地缘为基础

*组织结构:有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 4、文化特征(双重性)

*价值体系上,感性和理性成分并存

*内容构成来看,现代型与传统性交融和冲突

*社会心理的构成来看,呈现开放性和保守性兼容的态势 四、小城镇社区的结构 1、人口结构

*数量、素质、年龄构成 2、小城镇社区的家庭结构

*家庭数量不断增多 *家庭结构核心化 *家庭生产职能社会化 3、小城镇社区的经济结构

*小城镇融城乡于一体,经济上兼有城乡经济结构的特点 *农副产品集散地、工业基地 *城乡交换的枢纽和桥梁 *服务业的发展 五、小城镇社区的功能

1、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

2、小城镇是城乡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枢纽 3、小城镇是调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4、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服务中心

第五节 我国的街道社区 一、街道社区的历史沿革

1、建立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66)

1954年《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了街道办事处的三项任务 2、恢复性发展阶段(1976-1987)

1979年人大重新公布1954年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标志着街道管理体制的全面恢复。 工作重点为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服务 3、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的新时期

*社区服务概念的提出

*武汉座谈会、杭州经验交流会

*1993年13部委《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的意见》

*1996年上海城区工作会议,标志着社区服务这一单项性的工作开始转到整体性的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 二、街道社区的特色

1、就行政职能的角度来说,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2、就社会职能的角度,街道社区是我国基层社会的重要载体

3、就社区自治来说,通过居民委员会来加强和完善社区居民的自治体制 4、就社区建设来说,提倡辖区内各类企业、事业法人参与社区共建

5、就政治核心的角度来说,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区建设与管理中的领导地位

第三章 社区理论

第一节 社区理论的性质

一、社区理论起源

1、社会学界一般认为,1887年德国学者滕尼斯的著作《社区与社会》的出版,标志着社区研究的开始和社区理论的诞生

2、社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滕尼斯、迪尔克姆和韦伯

*滕尼斯: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迪尔克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韦伯:传统型社会和理性化社会 二、社区理论在美国的兴盛

1、社区研究在美国早期社会学研究中占着极重要的位置,美国芝加哥学派就以研究人文社区而闻名于世的

2、同一时期,美国学者德林夫妇又开创以小镇韦研究对象的综合研究

3、20世纪50年代以来,再美国社区研究中,社区权利的研究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三、社区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的关系 1、联系:

*研究社区理论属于社会学理论范畴

*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社区,是社会学的一般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在社区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社区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区别

*社区理论是研究区域社会的理论,它属于社会学范畴,但它不一定运用于研究整个社会

*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学理论都能被用来研究社区 第二节 社会体系理论 一、概述

*社会体系理论,又成为社会系统理论,它把社区作为一个社会体系(社会系统)来分析,将社区视为集中于某一地方而又比较持久的体系,许多个人、群体和机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网络来加以分析。 二、社区体系理论的特点

*范围性:社区的物理范围、地理范围、社会的和心理的范围 *结构性 *互动性 *关联性

三、社区体系理论类型

? 美国学者I.T.桑德斯1958年出版的《社区》一书,分析了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社区

包含的体系,在他之后又有许多学者运用体系理论研究社区。

1、交往场地理论

? 交往场地理论把社区视为交往互动的场地,强调社区的社会要素 ?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W.萨顿和J.柯拉渣 2、社区副体系

? 这一理论将社区视为大社会的副体系 ? 代表人物:R.L.沃伦 3、社区纵向格局和横向格局

? 沃伦在分析宏观体系和社区副体系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纵向格局和横向格局的概

? 社区的纵向格局是指社区内各种社会组织和副体系同社区之外相应体系、组织之间

的结构功能关系

? 社区的横向格局是在同一个社区内各种组织和子系统彼此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 ? 对社区纵向格局的研究:沃伦着重分析了社会宏观体系对地方社区的影响,以“社

会纵向格局”的概念来分析现代社会

? 对社区横向格局的研究:沃伦指出其重要特征是:社区内各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以地

缘关系为纽带,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于同一社区内。

第三节 结构功能理论 一、概述

? 结构功能主义在社区研究中强调整体性原则

? 功能理论还注重对结构关系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探讨 ? 注重文化体系的比较 二、基本概念 1、功能

? 功能是整个理论的核心

? 运用结构理论分析时必须注意两点:第一,避免陷入“万能的功能主义假设”之中;

第二,不只限于对社会系统的分析

2、功能需求 3、功能替代

4、显功能和潜功能

三、结构理论在社区中的应用

1、布朗指出,当进行实地研究时,必须首先对社区社会生活,即它的社会结构的功能加以直接研究

2、结构功能的观点是把社区看中是由各种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部分所组成的整体,各部

分对整体发挥一定的作用。 第四节 社区行动理论 一、概述

? 社区行动理论注重分析社区领导层、决策过程、社区参与等问题与社区变迁的关系。 ? 中心要点是强调社区行动的社会关联性、社区是一个互动的复合体 二、社区行动的标准

1、社区行动的特征: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行动目标是试图解决涉及社区成员共同生活问题

2、区分社区行动和就地行动

、社区行动的标准:考夫曼6标准、格林和梅约的标准、桑德斯标准

? 考夫曼6标准:全面追求利益与满足需要的程度 该行动认同于地方性的程度

当地居民参与的人数、状况和程度 当地社团参与的数目及重要程度 该行动保持或改变当地社会的程度 该行动的组织强度

“程度”由强到弱,则是由地方行动向就地行动转变 三、社会行动类型 1、突发性的社区行动 2、习惯性的社区行动 3、创始性的社区行动 四、社区参与

1、社区领导的分类:

? 非正式领袖 ? 制度性领袖 ? 权力精英

? 社区各类领导者 、影响社区参与的因素:

? 职业因素 收入因素 教育因素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婚姻状况 居住时间

团体的因素

第五节 社区的人文区位理论 一、 概述

二、 芝加哥学派是人文区位理论的创始人

人文区位学这一术语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帕克于1921年首创

“社区含有空间地理的意义,每个社区都有一定的地点,组成该社区的人在该社区中亦有一定的住所。他们在地方经济中有一职业” 二、理论派别

(一)、古典人文区位理论 1、古典人文区位学概述:

? 代表人物:帕克、伯吉斯、麦肯齐

? 这种理论借助于生物学进化论的原理强调研究城市的空间格局 2、古典人文区位学的研究对象

? 不同群体之间的生物关系,以及文化和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所造成的区位状况

? 帕克把人类组织分为两个方面:社区和社会 3、竞争与自然区域

? 竞争是社区生活的主导过程,是影响和决定城市空间的主要因素

? 竞争一旦决定了城市空间的格局,就会发展出一种以各个不同群体的相互依存为基

础的“共生”关系

? 对于土地的竞争,使不同的人口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里,这就形成了自然区域

? 自然区域由竞争形成,但又处于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中,是古典人文区位学家最基

本的分析单位 、麦肯齐的补充 ? 浓缩 ? 离散 ? 集中 ? 隔离 ? 侵入 ? 接替

二)、社会文化区位理论 1、概述

? 把文化和价值作为人文区位理论的核心 2、主要人物及观点

? 主要代表人物:怀利

? 文化因素对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

? 海克斯切认为美国城市的空间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在自由、个人主义、

发展和事业成功等方面的价值观 三)、新正统区位理论 1、概述

? 克服古典人文区位的理论的缺陷并加以复兴 2、两位代表人物:怀利和邓肯

? 怀利修正了古典区位理论,探究的焦点从空间分布转移到人口适应,并认为技术、

文化和社会组织是关键的适应机制

? 怀利认为支配社区的主要区位学的原则是“相互依赖” ? 邓肯的“人文区位复合体”模式补充了新正统理论。 ? 四个变量是:人口、组织、环境、技术

? E1表示郊区化前的城市环境 P表示人口急剧增长 T表示交通工具的改善 ? O表示解决城市环境恶化的组织 E2表示经过改善后的城市环境

? 邓肯认为,区位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动,必然会影响作用到其他部分。 (四)社会地区分析理论 1、概述

? 认为在城市内相同社会身份或性质的团体常居住在相同地段,称社会地区 2、社会地区分析理论的三个指标

? 社会地区理论由美国学者薛夫奇和威廉斯于1949年提出,他们提出的三个指标是:

以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测量的“社会状况”;以生育率、妇女就业人数、单身住户书目测量的“家庭状况”;以外国移民或黑人的百分比测量的“种族状况” 第六节 社区的人口理论、文化理论 和权利结构理论

一、社区的人口理论 (一)社区人口理论概述 ? 分析社区的人口特质

? 戴维斯主张人口学和社会学的学者至少从四个方面考察社区:研究人口结构变迁和

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关系;研究居民生活态度与社区社会制度的关系;研究劳动人口与人口结构及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人口结构与家庭组织的关系 (二)、影响社区的人口因素 1、人口数量对社区的影响 2、人口构成对社区的影响 ? 人口的自然构成 ? 人口的社会构成 ? 人口分布 ? 人口素质

二、社区文化理论 1、概述

? 文化研究是社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 社区文化对社区生活 2、社区文化变迁

? 导致社区文化变迁的要素主要有两种:社区自身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变迁 3、社区文化的功能 ? 传承功能 ? 认同

? 社区的整合与延续 三、社区的权力结构理论 1、概述

? 1953年,亨特出版了《社区权力结构》一书,标志着社区权力研究正式开始和这一

流派的正式形成 2、亨特的权力结构理论

? 社区“真正”领导人物对社区的影响

? 亨特在研究中使用的最多的方法是与社区内处在重要位置上的人进行面谈 3、戴尔的理论

? 罗伯特·戴尔在1961年发表了《谁在进行统治》一书,集中研究社区中已经做出

的决策

? 多元文化的民主

第七节 中国的小城镇理论 一、概述

? 自社会学引入中国后,城镇研究便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1930年燕京大学建立了

清河实验区

? 真正大规模的城镇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 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 二、小城镇的形成、特点及功能 1、小城镇的形成

? 由农村交换集市逐步发展成小城镇——小城镇形成的基本方式 ? 在方便的地理位置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

? 随大城市某些设施扩展而生成的小城镇

? 以某项特种手工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小城镇 ? 以乡镇企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小城镇 2、小城镇的特点 ? 过渡性 ? 融合性 ? 流动性

3、小城镇的功能

? 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基地

? 小城镇是城乡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枢纽 ? 小城镇是调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三、小城镇面临的问题

? 小城镇人口聚居规模小、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化 ? 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小城镇理论现状及研究意义 1、小城镇理论现状

? 关于小城镇的概念城乡归属问题 ? 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问题 ? 关于小城镇功能问题

? 关于小城镇规划和建设问题 2、小城镇研究的意义

? 是社区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一个新的研究单位

第四章 社区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区研究方法概述 一、社区研究及其方法

? 美国芝加哥学派在方法上主要是人文生态学方法 ? 林德夫妇——社区综合研究方法 ? 亨特——社区权力研究方法

? 我国社会学家——社区文化研究方法

二、社区研究方法的特点

1、具有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特点 2、在方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 社区研究的整体系

? 社区研究的要素取向性:地域与区位研究取向、人群、心理取向、制度与文化取向 ? 三、社区研究方法的类型 ? 1、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

? 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 访谈式问卷调查法

? 发放式问卷调查法 ? 邮寄式问卷调查法 ? 访谈调查法

? 个案调查法 ? 座谈会法

? 观察法:非参与式观察法和参与式观察法 ? 文献研究法:一般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 ? 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法 ? 2、社区研究的专业方法:

? 社区区位研究方法、社区文化研究方法、社区权力研究方法、社区网络研究方法、

社区制度研究方法

3、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和专业方法的关系:

? 社区转亚研究方法的实施必须借助于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1、什么是问卷调查法:

? 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它是研究者在一定的理论框架指导下,根据一定的研究目

的设计调查问卷,并用来对调查者进行调查的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方法。

2、问卷法的类型

? 按照问卷填答者的不同,可分为自填式问卷调查和代填式问卷调查

? 自填式问卷调查,按照问卷传递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报刊问卷调查、邮政问卷调查

和送发问卷调查

代填式问卷调查,按照与被调查者交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访问问卷调查和电话问卷 3、问卷的设计:

⑴、问卷一般由卷首语、问题与回答方式、编码和其他资料四个部分组成 ⑵问题的种类

? 背景性的问题,主要是被调查者个人的基本情况

? 客观性问题,是指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种事实和行为

? 主观性问题,是指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愿望等一切主观世界状况方面的问题 ? 检验性问题,为检验回答是否真实、准确而设计的问题 ⑶设计问题的原则:

? 客观性 ? 必要性 ? 可能性 ? 自愿性 二、访谈法

1、什么是访谈法

? 访谈法也称访问法,它是一种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有计划的面对面的交谈收集研

究资料的方法。

2、访谈法的分类

⑴结构式访谈与非结构式访谈

? 结构式访谈,也称标准化访谈,它是一种调查者使用预先设计好的调查提纲,按一

定的步骤和程序对调查者进行访谈式调查的方法

? 调查

? 非结构式访谈,也称为非标准化访谈,是指调查者不使用调查提纲,制就某一主题

或某一问题与被调查者进行开放式的交谈、收集资料研究资料的方法。

⑵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 个别访谈即对单个调查对象进行的访谈

? 集体访谈也就是我们通产说的开座谈会。集体访谈的注意事项:第一,人数以5~7

人为宜;第二,防止可能出现的影响访问对象充分发表意见的群体心理现象

⑶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 直接访谈即访谈者与被访谈者通过面对面的互动所进行的访谈,结构和非结构式访

谈、个别和集体访谈都属于直接访谈

? 间接访谈,是指访谈者不直接与被访谈者面对面接触,而是借助于某些工作所进行

的访谈,比如:电话访谈

3、访谈的过程

? 设计访谈提纲 ? 恰当进行提问

? 准确扑捉信息,及时收集有关资料

? 适当地作出回应

? 及时作好访谈记录,一般还要录音或录像 三、观察法

1、什么是观察法

?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凭借某些工具,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现场观察,

从而收集研究资料的调查方法。

? 观察法是最基本、最普通,同时也是最容易使用和操作的调查方法

? 观察法与日常观察的不同点:观察法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系统的观察活动;观察

法有时需要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是一种科学研究者必须的研究能力

2、观察法的分类:

? 根据不同的标准,观察法可以分成结构式观察法和非结构式观察法、直接观察法和

间接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四、文献方法 1、概念:

? 文献方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收集与分析各种书面文献资料及其他资料

的方法。

2、参考文献与资料文献

? 参考文献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参考、借鉴的他人已有的以文献形式保存的研究

成果。

? 资料文献则是指那些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作为原始资料或分析对象使用的资料 ? 参考文献和资料文献的根本区别是:参考文献作为研究者的借鉴而存在,资料文献

则作为研究者的原始分析资料或研究对象而存在

3、资料文献分析方法

? 作为研究对象的资料文献可分为两类即:定量的数据资料和定性的文字或其他符号

资料

? 对数据文献资料的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定性文献资料的分析则采用内容分

析方法

? 二手资料统计分析法,研究者在使用数据时,要做到:第一,解剖数据结构;第二,

将数据纳入自己的研究框架;第三,创造性的使用数据

?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资料文献的内容进行特定分析,从而揭示文献中蕴涵的

被研究对象的信息与规律的方法。

五、实验法

1、什么是实验法

? 实验法即是用做实验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资料的研究方法。 2、实验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 传统意义上说,实验法主要是在自然科学中使用,社会科学中很少使用,随着科学

的发展,社会科学中也开始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

3、实验法的分类

? 按实验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条件实验法

? 按实验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一实验组实验、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以及多组

实验

第三节 社区研究中的网络分析方法

一、社会网络及其功能

1、什么是社会网络

? 社会网络是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建立的人际关系系统 ? 群体、组织、社区之间建立的关系也称为社会网络 2、社会网络的结构与功能

⑴社会网络的两大要素:人和人际关系

⑵由于交往频率的不同,可以分成强关系社会网络结构和弱关系社会网络结构 ⑶社会网络的质量

? 社会网络的质量涉及网络连接线(关系)的作用问题

? 网络连接线中流动的信息对网络主体来说价值越高表明网络的质量越高

? 高质量的信息可以用三项指标来衡量:信息的真实性、信息的丰富性、信息对网络

主体的有用性

⑷社会网络的功能

? 社会网络对个人(网络主体)所具有的功能:第一,社会关系网络对人的社会化功

能;第二,社会网络的情感交流功能;第三,社会网络的互助功能 ? 社会网络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 使用网络方法研究人际关系最早当属美国学者莫雷诺于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所谓

社会关系计量研究

1、心理—社会网络关系分析方法

? 创始人莫雷诺,其贡献是创造出后来被称为社会测量学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社会测量学对心理—社会网络的研究通常包括如下方法和程序: ⑴用问卷法收集资料:

? 通常只要求被调查者回答2~3个问题就行了,它测量的是群体中各个个体之间的互

相选择和互相排斥

⑵用矩阵法列出成员的相互选择和排斥 A B C D E F G A ﹢ ﹢ ﹣ B ﹢ ﹢ ﹢ ﹣ C ﹢ ﹢ ﹢ ﹢ ﹢ ﹢ D ﹢ ﹢ ﹢ E ﹢ ﹣ ﹢ ﹢ ﹢ F ﹣ ﹣ ﹣ G ﹢ ﹢ ⑶网络图分析法

A D E F B C G

⑷群体内聚力计算法

? 群体内聚力﹦群体成员实际相互选择数÷群体成员理论选择数 ? 群体拒斥力﹦群体成员的相互拒斥数÷群体成员实际相互选择数 ⑸海得以其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著称 O O

+ _

P X P X 平衡状态 不平衡状态

2、埃默森得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 埃默森是把社会交换理论和网络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的第一人 ? 埃默森对两个关键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行动者,即建立网络交换关系并进行交换活动的主体;交换关系,即行动者之间通过交换资源而建立起来的网络关系

? 埃默森认为现实社会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交换网络类型

⑴独占型交换网络

1 1

1

BBAB3 ⑵封闭型交换网络

B1 B2 A1 B3

⑶多向垄断型交换网络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网络分析方法

? 两个代表人物格拉诺维特和博特

? 格拉诺维特的两项贡献:第一,首次提出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关系理论;第二,提出了“内嵌性”理论

? 博特对社会网络的贡献是提出了“结构洞理论” ? 当代社会网络分析已经形成两大特点:第一,社会网络分析已成一种社会学研究范式;第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更加复杂。 三、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社区研究中的运用

1、社区内群体与组织内部的结构与人际关系研究 2、社区人际关系研究

3、社区中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第四节 社区研究中的区位学分析方法 一、区位学分析概述

? 区位分析方法是一种涉及空间与方位的分析方法 ? 社区学研究中系统分析空间问题开始于社区研究 ? 社区研究的区位学分析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⑴区位学分析方法是一种以空间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区位学分析里的区位具有两重含义:一定的空间位置、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

⑵区位学分析是一种对人与空间区位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 ⑶区位学分析是一种对人与区位空间关系的系统分析方法

? 区位学分析方法分为:社区的环境区位分析方法和社区的行为区位分析方法

二、社区环境区位学分析方法

(一)城市社区的环境区位分析方法 1、同心圆分析模型

?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伯吉斯于1925年提出城市环境区位分析的同心圆模型。

? 城市同心圆分析模式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反映的是当时城市发展的现状,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扇形分析模型

? 美国经济学家伊特通过对美国城市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于1939年提出了不同于同心圆模式的城市环境扇形分析模型。 3、多核心分析模型

? 美国学者哈里斯和乌尔曼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 ? 理论基础同样是地租理论

? 以上三种模式是城市环境区位分析的经典模式

? 二战后出现更加复杂的多种城市环境区位分析模型,如:地带分析模式、理想城市分析模式、殖民化城市分析模式、城市链、彗星式大城市 (二)乡村社区环境区位学分析方法

? 从方法上说,乡村的环境区位学分析难度要大于城市环境区位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乡村环境区位之间的差异要远远大于城市之间环境区位的差异 1、乡村环境区位的结构形态分析方法

? 即从乡村村落的构成状态与平面分布形态的角度,对乡村环境区位进行分类分析:

? 其一,集村,集村又可以分为块状村、列状村、路村、街村等不同类型 ? 其二,散村,散村又可以分为孤立住宅、疏村、路状疏村

2、乡村环境区位的功能分析方法

? 从乡村社区生产功能的角度对乡村社区的环境区位进行分类分析的方法。它把乡村分为:农业村、牧业村、渔业村、林业村等不同环境区位类型 三、社区的行为区位学分析方法 (一)什么是行为区位学分析方法

? 就是以社区的环境区位为基础,分析环境区位对社区中的人们行为的制约与影响的研究方法,具体表现为研究人们的行为空间或活动空间,并由此进一步分析社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社区行为区位分析的内容 1、工作行为空间分析

? 工作行为又成为职业行为,是人类最为普遍,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行为 ? 工作行为空间分析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不同社区人们工作行为空间的比较;社区内人们工作行为空间的变化研究 2、消费行为空间分析

? 人们消费行为空间不断扩大

3、休闲行为空间分析

? 可供人们选择的休闲方式的空间扩大

? 人们远距离休闲的机会增多,大大扩大了人们休闲行为空间

4、交往行为空间分析

? 人们交往行为空间的增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五章 社区人口

第一节 社区人口的概念和特点

一、社区人口的概念 1、人口的概念

⑴人口是指存在于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表现为一定结构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 ⑵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方面内涵:

? 第一,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 第二,人口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 第三,人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2、社区人口

? 社区人口是指某一社区内全部个体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纽带联结点的社会群体。 ? 地域上有了更明确的空间限制。

二、社区人口的特点 1、较强的地域性 2、规模的有限性 3、一定的同质性 4、人口活动的关联性 5、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 第二节 社区人口结构

一、社区人口结构的概念和种类 1、社区人口结构的概念

? 社区人口结构,也成为社区人口构成,是指社区人口本身在一定时间的内部组合状

态,一般用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来表示。 ? 人口结构是一个历史范畴 2、社区人口结构的分类

? 社区人口的自然结构,主要包括性别、年龄

? 社区人口的地域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

结构

? 社区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宗教结构、教育程度结构、婚姻

家庭结构、职业结构

二、社区人口的自然结构 1、社区人口的性别结构

? 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 出生性别比=﹝某年出生的男婴数÷该年出生的女婴数﹞×100%

? 婴儿性别比=﹝某时点1周岁以内的男婴÷该时点1周岁以内的女婴数﹞×100% ? 社区人口的性别结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既有自然生理因素,又有社会、经济、文

化因素

? 就每个社区而言,社区当前的人口性别比取决于四个因素:出生婴儿性别比、男女

两性死亡率的差异、迁徙人口的性别差异、人口的年龄结构

2、社区人口的年龄结构

⑴国际通常按三分法划分年龄组:

? 少儿组:0~14岁 ? 成年组:15~64岁 ? 老年组:65岁以上

⑵用人口金字塔表示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

三、社区人口的地域结构 1、人口自然地域结构

? 指人口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的分布形成的组成状况,说明人口发展的地点和空间

?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是不均衡的,人口自然地域结构也是不均衡的

2、人口的行政区划结构

? 它是根据人口在各个行政区域的分布而形成的人口结构 ? 人口行政区域结构是由行政区域和人口两个要素构成 ? 这种地域结构的变动,是由行政区划变动、人口变动或两个因素同时变动引起的

3、人口的城乡结构

? 它是指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比率,反映人口在城市和乡村中的分布情况,计算公式:

城镇人口比率=(城镇人口数÷ 总人口数)×100% 乡村人口比率=(乡村人口数÷ 总人口数)×100%

? 这个比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四、社区人口的社会结构 1、民族结构

? 是指按不同的民族标志来划分的民族人口结构,它是社区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宗教结构

? 是指社区中各种宗教信仰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3、教育程度结构

? 指一个社区内具有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比重。衡量文化教育结构的指标主要有三个:文盲率、就学率、大学教育普及率 4、家庭结构

? 指社区内不同类型家庭比重的变化

5、在业人口的行业和职业结构

? 在业人口的行业结构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同行业的人口占全部在业人口的比重。它反映了在业人口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中的数量分布状况,既是人口经济指标,也是反映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

? 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口与全部在业人口的比重,反映一个社区在业人口的社会分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五、制约社区人口结构发展的因素 1、生物学因素

? 出生性别比 ? 年龄增长 ? 性别死亡差异

2、生态环境因素

? 一个社区的人口地域结构必然受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社会经济因素

? 这包括生产力、技术、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文化、宗教等

第三节 社区人口分布与变迁

一、社区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及测量 1、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

? 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 ? 人口分布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按照人口行政区划进行分类;二是按照人口居住地类型并考虑各地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进行分类

? 人口再分布的方法:一是扩散型的人口再分布;二是内聚型人口再分布

2、人口分布的测量

⑴人口密度 D=P/A (中国人口密度)

? 人口密度是指某一时点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⑵人口集中系数 C=1/2 ∑│Pi?Si│

? 人口集中系数是反映人口相对于土地的分布均匀程度的指标

⑶城市化指标

?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为:城市化水平=某地区城市人口数/该地区总人口数 (二)影响社区人口分布的因素

1、人类所处自然环境状况决定人口分布的基本轮廓 2、任何一种人口分布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人口分布 4、人口过程的方方面面影响人口分布 5、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人口分布 (二)影响社区人口分布的因素

1、人类所处自然环境状况决定人口分布的基本轮廓

2、任何一种人口分布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人口分布 4、人口过程的方方面面影响人口分布 5、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人口分布 二、社区人口变动

? 人口变动的形式: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1、人口的自然变动是由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变动 2、人口的机械变动是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 机械变动有两种情况: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3、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在社会有机体中的组成状况的变动 三、社区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与测量 1、人口迁移的含义

?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理位置的变更,又称为人口的机械变动,这种迁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人口迁移的类型

? 根据人口迁移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区内人口迁移和区际人口迁移 ? 根据迁移人口的居住时间长短,可分为永久性人口迁移和非永久性人口迁移(暂时性人口迁移)

? 根据迁移人口的主体差异,可分为农村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迁移 ? 根据迁移人口的方式,可分为自愿性人口迁移、强制性人口迁移和有计划的人口迁移

? 根据迁移人口的原因,可分为政治性人口迁移、经济性人口迁移和社会性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的测量

? 测量人口迁移的指标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种

⑴绝对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迁出人口数、迁入人口数、总迁移人口数(迁出人口数+迁入人口数)、净迁移人口数(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

⑵相对指标是指迁入率、迁出率、总迁移率和净迁移率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四、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

? 所谓的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 ? 近代城市发展的动力直接源于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 ?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1840年,但一直发展缓慢 ? 新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特殊曲折的过程。

2、制约城市化的因素

? 城市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但归根结底

是受生产方式的制约

3、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战略

? 所谓城市化战略,就是城市化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⑴小城镇模式 ⑵中等城市模式

⑶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 第四节 社区人口质量

一、人口质量的基本概念与测量 (一)人口质量的基本概念

? 人口质量或称人口素质,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和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主要包括:

1、身体素质

? 指人口群体的身体健康水平及大脑机能状况。

2、科学文化素质

? 指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3、思想道德素质

? 指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及其实践

(二)人口质量的测量 1、人口质量的直接指标

? 平均预期寿命 ? 残疾人口所占比重 ? 青少年身体发育指标 ? 教育水平指标 ? 死因指标 ? 长寿水平

2、人口质量的间接指标

? 医疗卫生和保健的普及程度 ? 人口食物构成和营养状况指标 ? 人均住房面积 ? 人均住房面积

? 体育运动事业的普及程度 ? 环境监测状况及污染指数

? 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 ? 图书、报刊出版发型量 ? 广播、电视覆盖率等

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17.5 17 16.5 16 15.5 15 14.5

18人均住房面积系列1年份3、人口质量的综合衡量指标 ⑴PQLI指数,即生命质量指数 PQLI=(A+B+C)/3

A为婴儿死亡率指数、B为一岁时预期寿命指数 C为成人识字率

⑵美国社会健康学会指标(ASHA) ASHA=ABCD/EF

A为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B为就业率、C为文化普及率、D是平均寿命指数、E是出生率、F婴儿死亡率

⑶人类发展指数(HDI)

? 由联合国开发署提出,是衡量世界各国或地区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统一尺度,由三组指标组成:平均预期寿命、承认识字率、按购买力平均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二、人口数量与质量

(一)几种人口发展的理论 1、人口转变论

? 以西欧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对人口不同发展阶段作描述性说明的理论,代表人物: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和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

? 兰德里把人口发展分为三阶段:原始阶段、中期阶段、现代阶段

? 诺特斯坦把人口转变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以前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进一步工业化阶段、完全工业化阶段 2、适度人口论

? 适度人口是指最适宜、最有利的人口数量、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人口素质。这一概念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提出

? 英国经济学家坎南?爱德文是“适度人口论”德奠基人

3、零值增长人口论

? 所谓零值增长是指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零。 ? 该理论是麦都斯于1972年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

4、粮食安全线危机论

?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于1994年提出的人口、粮食增长观

(二)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 人口质量和数量相互促进 ? 人口质量和数量相互制约

? 人口质量与数量之间存在着替代转换关系

三、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2、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 自然因素,即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及人的生理条件 ? 社会因素,即社会的生产力、生长关系和上层建筑

3、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 主观因素,即个人的主观努力

? 客观因素,即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环境、机遇等。

四、提高社区人口质量的途径

1、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础 2、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事业

? 提高人口质量的核心是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在教育

3、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4、加强优生科学研究,发展社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重视环境保护 第五节 人口与社区发展

一、人口在社区发展中的地位 1、人口是社区发展的承担者

? 劳动人口是生产力的主体 ? 全部人口是生产关系的承担者 ? 上层建筑通过人口的行为来实现

2、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3、社会经济活动是人口的群体活动 二、社区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影响 1、社区经济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2、社区经济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3、社区经济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4、社区经济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第六章 社区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 社区资源的性质

社区资源是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切资源的统称,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化资源等。

一、自然资源的内涵、特点及种类

社区的重要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利用的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及在一定幅度的空间中的自然物。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⑴土地类型多种多样;⑵绝对数量大;⑶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地

二、自然资源的性质

1、自然资源自身的自然属性和可利用的社会属性 2、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3、自然资源分布的广泛性和不平衡性 4、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

5、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

第二节 社区资源的分布与变化对社区的影响 一、社区资源的特点

1、矿厂资源的分布与变化对社区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分布对社区形成的影响

因矿产资源衰竭对矿业社区的影响及不利因素 2、矿业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把握矿业生命周期,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展 转变依托自然资源求发展的思维定式

加强矿业城市发展的区际联系,提高城市外向度

以企业为结构调整的主体,提高企业和矿业的经济效益 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影响 1、城市土地高效率的使用及影响 城市土地使用后,越变越精密

快速城市化的结果使得郊区的土地利用率更高 2、农村社区农田变为工业区的影响 增加乡村社区居民就业的机会

对乡村社区环境及发展有不利影响:对农作物的污染及其他伤害;破坏生活环境 第三节 社区环境因素的性质与构成

社区环境是指社区所辖的地域周围的境况,分为广义的社区环境和狭义的社区环境 一、社区环境的性质与构成

可以按照相对位置、与中心城区的距离、所在环境的性质等划分为不同的社区 二、社区位置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城镇的四种类型:商业城镇、交通镇、旅游镇、卫星镇 1、社区相关方位的影响

不同方位的社区表示其所属的区域位置不同,也代表其他自然条件的不同 2、与城市距离的影响

根据与主要城市距离的远近,可分为:中心社区、卫星城区、近郊社区及偏远乡村社区等 社区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所受中心城市支配、控制及影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三、气温对社区的影响

气温一方面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另一方面还通过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而间接影响 1、气温对社区自然景观和区位结构的影响 2、气温对于社会文化模式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3、气温对于社会组织的影响

气温宜于居住的地方容易形成密集的社区 气温对于学校组织与制度的影响极大 气温对于社区的文化层面也有广泛的影响 4、气温对于住、行的影响

社区中的建筑式样与材料受气温的影响比较明显 社区居民的出行方面也会受到气温的影响 5、气温对人情绪和态度的影响 四、地势与地形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1、地理位置(空间位置、区位位置)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2、地形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3、地貌类型对社区的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五、雨量与风性对社区的影响 1、雨、水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水是所有生物和人类的生命之源 水是农业的命脉

雨、水对社区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社区的空间布局也要考虑水位状况 2、风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社区居民生活的许多方面受风的影响巨大,尤其是乡村社区居民的农、鱼、盐民的生产活动所受影响最大

城市建筑也要考虑风的因素 “狭管风”问题

第四节 社区环境的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与社区生态

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

社区生态平衡是指在社区较小的范围内,社区成员如何合理布局产业,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从而达到社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社区生态平衡的破坏

1、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大规模的把自然生态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与损坏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 大量取用生物圈的各种资源

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 2、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农业生长的气候条件在日益变化 生态的破坏引起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生态的破坏使农业生态链受到损害,影响农业收成 三、实现社区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1、实现生态平衡要求两种态度: 尊重自然的态度

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态度 2、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

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采取由生物、工程和耕作技术组成的综合性措施;将合理的政策制度化

第五 社区规划与生态平衡

一、社区规划的内涵

社区规划也称为社区计划或者社区设计,是以社区为单位制定的规划,又称社区发展规划。 社区规划的内容:社区现状分析、社区发展目标、社区发展要素、社区发展条件 社区规划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全社区的总规划、各部门规划 二、社区规划与生态平衡

(一)合理的社区规划在于社区居民与社区资源的和谐 社区居民与社区资源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居民对社区资源的影响和作用;社区资源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与反作用

(二)合理规划在于社区居民与社区建筑的和谐 强调社区整体规划 设计生态建筑

充分考虑社区的周边环境

第七章 社区的组织与管理体制

现代社区与传统社区所不同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现代社区中具有相当复杂的组织体系

兴安社区组织机构:党支部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居民代表大会

社区组织机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党支部。其中党支部下设书记1名、党务干事1名、兼职支委2名、共有党员159名,党小组6个;社区办公室下设专职干部5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党务干事1名、专职委员1名,另设兼职委员2名,其他工作人员4名。社区现设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劳动保障站、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站、社区市民学校、社区体育健身活动中心、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中心、社区捐助接收站等服务机构。

一、组织的基本要素与定义 (一)组织的基本要素 1.组织特定的目标 2.组织有稳定的人员 3.组织有特定的结构

4.组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5.组织有一定的物质设施 (二)组织的定义

组织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和一定资源并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群体 二、组织的功能 1.内部功能

是指一个组织对其内部成员个人和群体所发挥的作用 2.外部功能

指一个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可能对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能为外部社会所作的贡献。 ⑴提供社会所需的产品 ⑵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

一、现代组织结构的基本特点

韦伯将现代组织内部结构的特点概括为“科层制”组织结构

在科层体制下,组织行为不再是由个人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而是某种角色之间互动的结果。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会受到其扮演角色的影响或制约

科层组织还体现了分权与集权的关系 二、组织的分类

1.按正规化程度分,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的特征:(1)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存在稳定的秩序,人员流动性小,权责结构清晰。(2)专业化分工。 (3)对不同观念层次的协调。 (4)拥有法定的领导权威。(5)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体系。(6)职位的可取代性。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没有共同的组织目标。 2)没有明确的组织制度和规定 。(3)成员和形式不稳定

2、组织的功能和活动内容,组织可以分: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娱乐休闲组织

3、按组织的基本性质划分,可以把组织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4、按组织的基本目标,可以把组织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组合 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 以营利为目标 国有企业 私人或集体企业 不以营利为目标 国家及政府行政机构,以及政府的社会服务机构 非营利机构

一、社区党组织 1.社区党组织的定义

是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在社区之中成立的、以全体党员为组织对象的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 2.社区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3.社区党组织的管理对象和工作职责 管理对象

街道党工委的职责

居民区党支部的主要职责

二、社区的政府派出机构 1、街道办事处的历史回顾 2、街道办事处的组织结构 ⑴指导协调类机构 ⑵办事机构

⑶与街道党工委的区别

3、街道办事处的职责与职能 4、我国街道办事处的现状 5、我国街道办事处的发展趋势 三、居民委员会

1、居民委员会的定义

居民委员会是指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由全体居民或者代表选举产生的具体承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监督、运行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2、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历史回顾 3、居民委员会改制与制度建设 改制的核心和特征是选举 4、居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

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5~9人组成 5、居民委员会的职责和任务 四、社区中介组织

1、社区中介组织的含义和分类

含义:以社区居民为成员,以社区地域为活动范围,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主成立或参加的,介于社区主体组织和居民个体之间的组织。

分类:一是活动类,其特点是以休闲或文化娱乐为主;二是权益类,其目的在于合法权益的表达和维护;三是服务类,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2、社区中介组织的特征:

民间性、自主性、志愿性、群众性 五、其他组织 1、物业管理公司 2、业主委员会 3、社区志愿者组织 4、社区自治组织: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 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

社区居委会下设的工作委员会 居民小组

门栋长、义务关照员 一、什么事社区管理 1、社区管理的基本概念 所谓社区管理,是指政府和社区组织依据相关的法律对社区居民的公共行为和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实施管理。

广义的社区管理是整个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既包括社区组织和居民对自身事务的管理,也包括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狭义的社区管理是指社区组织对其社区居民的公共行为和社区内部公共事务的管理

2、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

⑴社区管理包含了对人的管理,即对社区居民和社区内各种组织的公共行为的管理 公共行为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个人或组织直接影响他人或环境的行为;一是在其生活或业务活动中对其他人(或组织)产生影响的行为 个人或组织的公共行为有正向或负向的区分 对人的行为的管理包括有形管理和无形管理 对人的管理还包括对人际关系的调节

⑵社区管理还包括对事的管理,即对社区中各种公共事务的管理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主要是如何高效率地位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并且公平地再社区居民中分配公共资源

⑶社区管理还需要承担一些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二、社区管理的体制与组织体系

1、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而言,社区管理主要有几种模式:居民自治模式、政府负责模式、政府与社会分工合作模式

2、社区管理体制是由相应的组织来体现的 村民自治管理组织(村民委员会) 居民代表大会 居民委员会 社区党支部

三、社区管理的机制与手段

1、政府行政管理和居民自治管理 2、依法管理

3、民主管理和居民参与 4、管理与服务

5、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第八章 社区工作方法

一、社区工作的含义、特点 (一)社区工作的含义 1.克莱默等人的观点 2.甘炳光等人的观点 3.白秀雄定义

社区社会工作的定义:(英国)

社区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社区成员确定其需要或目标,鼓起其行动的意愿与信心,协助其寻求各种资源,采取行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社区组织的定义:城市社区;美国人 社区发展的定义:乡村社区;联合国

主要区别:工作对象不同,它们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没有本质区别 (二)社区工作的专业特点 1.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结构取向 2.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 3.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4.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二、社区工作的目标和实践原则

(一)社区工作目标的分类 (二)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 1.推动社区居民参与

2.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3.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4.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三)社区工作的实践原则 1.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2.尊重社区自决 3.强调社区参与

4.坚持社区行动过程的理性原则 三、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 以社区居民的需要为前提; 以社区的共同发展为依归; 民主参与远胜于寡头决策; 协同合作远胜于孤立无缘。 四、社区社会工作的历史

英美社区睦邻运动时期(1870-1917)

美国社区基金会、社区理事会及联合会时期(1917-1935) 社区组织与社区福利时期(1935-1955) 1935年,《社会安全法案》颁布

1939年,《莱恩报告》标志着社区组织成为专业方法 专业发展及社区发展时期(1955至今) 1955年,联合国《社会进步经由社区发展》 一、地区发展模式

(一)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 (二)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 1.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2.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 3.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4.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三)地区发展模式的实践策略 1.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2.团结邻里 3.社区教育

4.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5.社区参与

(四)地区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1.使能者 2.教育者 3.中介者

(五)地区发展模式评价 1.优点

(1)营造良好的社区气氛

(2)提高居民的能力 (3)推进社区民主 (4)切合中国文化传统 2.缺陷

(1)无法解决整体资源分配不均及制度不合理所产生的社区问题 (2)调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不足

(3)民主参与可能导致的成本高而效率低 二、社会策划模式

(一)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假设

1.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要达成社区变迁,必须依靠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 2.社会策划模式崇尚理性的力量

3.社会策划模式假设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 (二)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 1.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2.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 3.注重由上而下的改变 4.指向社区未来变化

(三)社会策划模式的实践策略 1.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2.分析环境和形势

3.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 4.界定和分析问题 5.确定需要

6.建立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 7.列出、比较并选择可行方案 8.测试方案 9.执行方案 10评估结果

(四)社会工作者在社会策划模式中的角色 1.技术专家 2.方案实施者

(五)社会策划模式评价 1.优点

(1)保证服务质量 (2)较有效率 2.缺陷

(1)居民参与率低

(2)如果社会工作者不能恰当地运用社会策划方法,有可能使得服务对象对所提供的服务的依赖性上升,可能导致被动民众群体的出现。 三、社区照顾模式

(一)社区照顾模式产生的背景 1.对大型机构照顾的反思 2.对“正常化”的强调

(二)社区照顾模式的特点

1.协助服务对象正常嘚融入社区 2.强调社区责任

3.强调非正规照顾的作用 4.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

(三)社区照顾模式的实践策略 1.在社区照顾 2.由社区照顾 3.对社区照顾

(四)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照顾中的角色 1.治疗者

2.辅导者和教育者 3.经纪人 4.倡议者 5.顾问

(五)社区照顾模式评价 1.优点

(1)对服务对象人性化的关怀

(2)动员普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照顾 (3)尝到了社区层面服务的综合化 2.缺陷

(1)资源及权力下放可能引发的政府责任与角色问题 (2)社区资源状况可能不符合社区照顾的要求 (3)激励机制问题

(4)非正规照顾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5)社区对有困难人士的排斥和歧视问题 特点 实施策略 地区发⑴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⑵通过⑴促进居民的个人发展; 展模式 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⑵团结邻里;⑶社区教育 新整合;⑶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⑷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超过任务目标;⑷特别重视居民的参⑸社区参与 与 社会策⑴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划模式 ⑵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 ⑶注重由上而下的改变 ⑷指向社区未来变化 ⑴了解组织的使命和目标⑵分析环境和形式⑶自我评估⑷界定和分析问题⑸确定需要⑹确定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标准⑺寻找、比较并选择好的方案⑻测试方案⑼执行方案⑽评估结果 ⑴在社区照顾 ⑵由社区照顾 ⑶对社区照顾 社区照⑴协助服务对象正常融入社区 顾模式 ⑵强调社区的责任 ⑶非正规照顾是重要因素 ⑷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 社区工作一般而言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工作阶段: 准备阶段、启动阶段、巩固阶段和评估阶段

社区各阶段的工作要求:

一、准备阶段

(一)了解社区状况、进行社区分析 1.社区基本情况分析 (1)社区的地理环境 (2)社区内的人口状况 (3)社区内的资源 (4)社区内的权力结构 (5)社区的文化特色 2.社区需求分析

需求类型:⑴规范性需求⑵感觉性需要⑶表达性需要⑷比较 方法:(1)访问法(2)社区普查 3.社区资源分析

(二)准备阶段的工作要求 1.确定主要任务和行动方案 2.确定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 3.社会服务结构做好自己的准备 二、启动阶段的工作要求 1.行动方针和主要任务 2.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 3.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实现 4.注意事项

三、启动阶段的工作要求 1.行动方针和主要任务 2.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 3.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实现 4.这一阶段的注意事项 四、评估阶段的工作要求 1. 主要任务

2.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 3.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实现 4. 注意事项

一、社区组织技巧

(一)社会团体和组织的建立 1.接触居民的技巧

2. 界定团体和组织的目标

性需要

3.建立团体和组织的结构

(二)社区团体和组织的维持和发展 1、目标、策略及结构的调整 2、内部沟通模式的建立 3、成员和骨干的训练 4、危机及问题成员的处理 二、社区教育技巧

(一)知识和资料的传播

1、宣传教育的过程:确定目标、符合宣传对象特点

2、宣传的手法:采用有吸引力的手法、信息明确,目标具体、重复信息、多媒体推广、正面宣传和负面宣传 (二)动员群众 1、直接接触途径 2、间接解除途径

3、选择动员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4、说服群众参与的技巧

三、发展社区支持网络的技巧 (一)网络分析 网络形态 网络功能

(二)发展自助小组的技巧 联结 鼓励

体验式学习 朋辈榜样 正面强化 组织活动

(三)发展志愿者的技巧 主动邀请,由近及远 建立平等合作关系 提供参与和成长的机会

明确方向、提供资源、回应需要、多加鼓励 四、行政技巧 (一)策略技巧 1、策略规划

第一步,先采取“头脑风暴”方法让规划小组成员提出各种想到的策略

第二步,运用符合性、可接受性、可行性三个指标去评估上一阶段提出的各个策略,删除那些明显不可能的策略

第三步,就保留下来的策略,通过SWOT分析法逐一分析事件该策略的可能性 2、方案计划 (1)Why (2)What (3)When (4)Where

(5)Who (6)Whom (7)How

(8)How much (9)If?then

(二)发展社区关系的技巧 1、了解组织的运作 2、分析组织间的关系 交换关系 权力依赖关系 授权式关系

3、组织间交往的准则 4、与组织接触的技巧

社区建设模式比较

当前我国学术届对社区建设模式的分类:

1、认为目前我国社区建设基本模式大体有三种:

? 上海模式,也叫准政府模式,社区基本定位在街道一级

? 青岛模式,也叫社区服务延伸型,区、街道、居委会各为社区,特点是赋予社区更

多的管理职能和服务内容

? 沈阳模式,在科学合理的调整社区规模的基础上,构建社区民主自治为基本特征的

社区管理体制

2、认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验阶段所出现的众多模式,大致分成两类:典型模式和基本模式

3、全国26各国家级社区建设实验区和100多个省级实验区中,四种模式影响最大:

? 沈阳模式 ? 上海模式 ? 青岛模式 ? 江汉模式

4、认为自从1999年民政部开展“社区建设实验区”以来,主要有三种典型

? 行政主导型模式 ? 半行政半自治模式 ? 自治模式

一、社区管理与上海模式:

1、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 2、发展阶段:

? 1986~1991,以开展社区服务为主要举措:1986年上海市召开首次街道工作会议,拉

开新时期城市社区工作的序幕

? 1991~1995,以创文明小区为主要举措 ? 1995~2000,以理顺社区的组织体制为主

? 2000年至今,以建立健全社区民主自治制度为主

3、基本做法:

? 坚持党的领导,将加强社区建设与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 ? 完善政府支持

? 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 拓展专业服务

? 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有序推进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 4、特色

? 以街道办事处辖区界定为“社区”的社区建设体制 ? 社区建设以社区党建为核心 ? 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高度统一

二、街居一体青岛模式 1、发展阶段

? 1986至20世纪90年代初,倡导社区服务阶段: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民政服务和

便民利民服务

? 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8年,社区建设理论探索和试点阶段 ? 1998年至今,社区建设普遍推广和深入发展阶段 2、基本经验

? “一把手工程” ? 抓两个重点:

社区服务: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大体系、四级网络

社区组织建设:党组织建设、自治组织建设、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

? 推进三项改革:改革创新街道体制、改革社区居委会干部制度、改革社区服务运行

机制

? 坚持四个结合:社区建设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

设的结合

3、特色:

? 把“社区”界定在居委会层面 ? 青岛市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 着重抓社区功能建设:第一,着眼于“便民、利民”,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第二,

着眼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强公共管理功能;第三,着眼于保障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增强社会稳定功能;第四,着眼于提高居民群众文明素质,增强社区文化教育功能;第五,着眼于改革发展的需要,增强社区保障功能 ? 重视社区建设理论学习和研究 三、自治社区与沈阳模式 1、基本内容

? 科学定位社区(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居委会) ? 合理调整社区 ? 建立社区组织:

社区居民成员(代表)大会——决策层 社区居民委员会——执行层 社区协商委员会——议事层 社区党组织

? 坚持民主自治 ? 注重社区党建 ? 立足服务居民 2、特色

? 把社区定位在街道办事处辖区与居委会驻地之间 ? 以社区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 以民主自治为主体工程 ? 鲜明的政治性 四、文明社区和镇江模式

1993年,中共镇江市委、市府提出开展“创文明社区,建文明城市”活动,镇江市社区建设由此兴起。 1、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3年5月至1994年9月,起步阶段

以社区服务为宗旨,以社区教育为途径,做好“五个结合” 第二阶段:1994年10月到1998年2月,纵深发展阶段 社区综合建设

第三阶段:1998年3月到1999年11月,相对停滞阶段 第四阶段:1999年12月到2002年3月,重新腾飞阶段 第五阶段:2002年4月至今,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2、基本内容:

? 以文明社区为目标 ? 以社区服务为宗旨

? 做好“五个结合”:同精神文明、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第

三产业、村、居委会的建设结合

? 做好“三个提高”:人的素质、生活质量、社区文明程度 ? 做好“一个协调” 3、特点:

? 城乡一体化的社区建设模式 ? “马鞍形”的发展过程

? 不断调整和充实具体内容的社区建设模式 ? 以“文明社区”为目标的社区建设模式 五、社区服务与天津模式

天津模式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1、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以开展社区服务为契机,社区建设在深化改革中起步 ? 第二阶段:以加强城市建设为助力,社区建设在良好基础上发展 ? 第三阶段:以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为标志,社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 第四阶段:以“试验区”活动为先导,社区建设迈开新步伐

? 第五阶段:以中央两办23号文件为指针,社区建设进一步掀起新高潮 2、特点:

? 坚持当地群众路线 ? 坚持以社区服务为龙头

? 坚持大力开展志愿者社会服务活动 3、基本经验

? 坚持“一切为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宗旨,是实施社区建设唯一正确的思想

基础

? 坚持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是实施社区建设的切实可行的基本途径 ?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实施社区建设的根本保证

? 坚持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实施社区建设

的重要原则。

六、新型社区和北京模式

“北京模式”是以北京西城区为主体的社区建设模式 1、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社区建设的初始阶段 ? 第二阶段:社区建设的科学实验阶段

? 第三阶段:以中办发[2000]23号文件为标志,西城区社区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和提高

的新阶段

2、特点

? “自治社区”建设与功能社区建设相结合 ? 社区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相结合 七、组织体系与南京模式

主要是“鼓楼模式”,是我国社区建设典型的一种模式 1、形成与发展阶段

? 1995年4月到1999年1月,起步阶段 ? 1999年2月到2001年7月,大发展阶段 ? 2001年7月至今,社区建设深化与提高阶段 2、内容:

? “二四六八”

? 观念先行,以服务社区为导向,以构建二级社区组织为突破口,发挥街道主体作用,

建设服务社区的社区建设模式。核心是从街区走向社区。

八、体制创新与江汉模式 1、发展阶段

? 近期社区培育阶段 ? 中期社区发展阶段 ? 远期社区自治完善阶段 2、主要内容

? 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政府部门的关系,明确职责,保障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 ? 以体制创新为重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 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 责任到人,监督到人 3、特点:

? 社区建设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

? 理论与实践结合事“江汉模式”的又一显著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dz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