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通过版

更新时间:2024-01-30 16: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文件(二)

佛山市南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1月18日佛山市南海区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06~2010年是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我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全面建设富裕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南海在“十一五”时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预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县域前列。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772亿元(2005年数据均为预计数),年均增长15.7%,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经济总量增长预期目标。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95万元(约合8580美

1

元,按8.1:1折算,下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年均增长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9.9亿元,年均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33亿元,年均增长35.3%。

(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取得新成效。三大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7.4:48.1:44.5调整为2005年的3.6:57.5:38.9,表明我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主导作用增强。同时,三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也都取得新进展。农业商品化程度、产业化水平、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形成东部以花卉、苗木为主,中北部以优质稻、蔬菜、禽畜为主,西南部以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为主的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带,万顷洋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区。规模工业带动作用明显,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98.9亿元,年均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38.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7.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4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7.8%。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了以商贸物流、房地产、餐饮、旅游等为主的发展格局。以南海广场、城市广场和“广佛黄金商业走廊”为龙头的东部商业圈加速形成,作为广佛纽带的地位更加突出。

(三)内外源型经济取得新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内源经济继续快速发展。2005年,民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3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7%,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五年新增9个中国名牌产品、4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4件广东省

2

著名商标和46个国家免检产品,大沥成为“中国铝材第一镇”、“中国铝型材产业基地”、“中国有色金属名镇”、“广东省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中国内衣名镇”,西樵成为“中国纺织面料名镇”、“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和“广东省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里水成为“中国袜子名镇”,丹灶成为“中国日用五金之都”和“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升级示范区”。对外招商成效显著,引资数量大幅增加,五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累计13.4亿美元,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至2005年底止全区共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2家,同时,引进了TCL集团、燕京啤酒等国内知名企业。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出口商品、出口市场和出口主体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外贸出口从2000年的13.4亿美元增加至2005年的34.8亿美元,年均增长21.1%。

(四)城市化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心城区和其他镇街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市市政设施日趋完善,城市景观不断改善。区内“珠二环”、佛山“一环”、桂和路、桂丹路、东西部板块路网等重点公路建设改造工程稳步推进,至2005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78公里,公路密度为137.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三山港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内河货运港口。水利工程稳步推进,基本建成以堤防、水船闸、泵站为主的城乡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和水利信息网络体系。环境保护力度继续加大,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电力建设步伐加快,至2005年全区共建有7座22万伏变电站、35座11万伏变电站,1万伏线路

3

776条,总长4900千米。通讯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区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8万门,固定电话81万户,移动电话251万户。

(五)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将全区17个镇街整合为8个镇街,并在镇街下设办事处(管理处),实现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更有利于资源整合,增强镇街的活力与实力。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简政放权,设立行政服务中心,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财政体制改革成绩显著,成立区属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结算中心和镇级财务结算中心,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规范财政管理;实施区、镇两级分税制,加大对镇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健全公有资产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深化公有企业产权改革,公有资产得到有效整合和盘活。推行公有资产及公共财政平行分线管理模式,有效解决公共财产安全问题。全面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多元化市场化运作探索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建立起建设工程、土地、产权、房地产等交易中心,要素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股权固化,加快新型农村股份合作组织的培育,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施农村基本医疗合作保险制度和全征土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补贴制度,完善农村居民社会救助体系,农村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

(六)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科技事业有新进步,成为全国

4

首批20个科技进步示范区之一,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基本建立。2005年,全区信息化综合指数为78.5%,比2000年提升了26.5个百分点。教育事业有新发展,整体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2002年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实施桂花艺术工程,成功举办第六届南海艺术节,地方特色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圆满举行南海第七届运动会。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部镇街均获国家卫生镇称号,并在全省率先构建起覆盖区、镇两级的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就业总体形势平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步。人口与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4.87‰。外事、侨务、宗教、民政、老龄、双拥、档案等其他社会事业也取得新的进步。

(七)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17元,年均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743元,年均增长5.3%。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39亿元,比2000年净增超300亿元。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教育等成为消费热点。2005年末,人均住房面积为40平方米;每百户拥有私人汽车32辆。平均期望寿命达74岁。

二、发展环境与条件

(一)国际环境。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这将为我区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难得的机遇。但是,国际环境复杂多

5

变,围绕资源、市场、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新动向,对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国内环境。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将实现根本性转变,投资方向和结构将优化升级。WTO后过渡期的结束,CEPA的实施,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广佛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将进一步凸现南海优越的区位优势,将为我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国内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竞争愈加激烈,将给我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自身环境和条件。“十五”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南海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过程中铸就的南海人的包容精神、有为精神和龙狮精神,为南海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逐步完善,进一步改善了我区发展的软环境。行政区划的适时调整,有利于在全区范围内整合资源,科学进行产业布局,为我区经济社会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将面临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区内东西部发展不够平衡,西部发展相对滞后;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占工业主导地位的传统产业缺乏上档次的规模企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外源经济比较薄弱,产业集聚水平有待提高;三是粗放

6

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较大制约;四是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五是人力资源比较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六是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待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社会公平以及“三农”等方面还有不少隐忧,社会事业相对滞后。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富裕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实施东西板块、“双轮”驱动、科教人才强区、构建和谐南海四大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提升、城市建设和体制创新的新突破,将南海建设成为广佛都市圈中创业环境宽松、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城区。

(二)发展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基础上,到2007年争取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年力争重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三甲”,2010年经济总量力争比2005年翻一番,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富裕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7

“十一五”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经济实力更强大。“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到2010年,达到15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5250美元,比2005年接近翻一番,年均递增约12.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70亿元,年均增长13%。

——经济结构更优化。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集群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将我区建设成为生产力布局合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珠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百亿元企业。服务业在制造业强劲增长的支撑下加快发展,将南海建成珠三角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末,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三大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57:41。

——城镇格局更合理。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镇环境更加优美。纳入佛山市中心组团的桂城更具城市魅力,罗村初步完成由城镇向现代城区的转变;狮山组团、大沥组团新城区基本建成;西樵新旧城区融为一体,成为南海西南部的中心城镇;九江、里水、丹灶加快城区建设步伐。到2010年,力争一半以上的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现代化与自然历史风貌和谐结合的组团式城镇发展格局。

8

——科教文化更繁荣。创建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文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到2010年,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到2010年,达到65%以上;医疗体制改革显著加快,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项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体育保持全国县(区)先进地位;特色旅游有新发展;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创建出一批文化品牌。

——生态环境更美好。西江干流等主要水道和饮用水源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佛山水道等污染严重河段及内河涌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功能区质量要求。城镇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酸雨频率明显下降。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工业固体废物处臵利用率达95%以上,工业废气治理达标率为90%。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7.9%,森林覆盖率达到1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人民生活更富足。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城乡居民的低收入面明显缩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3‰以内。

——社会发展更和谐。东西部协调发展,差距缩小;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覆盖全社会的社会

9

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行政、农村、社会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就;城乡更加开放稳定,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有序有效,社会秩序更加良好;扶助弱势群体,善待外来人员,全社会形成和睦相助、友爱向善的良好氛围。

(三)发展战略 1、东西板块发展战略

继续实施东西板块发展战略,并对其内涵进行充实和完善,不仅用来指导产业发展,而且用来指导城市化进程。即东部板块以城市化为主线,积极主动承接广州的辐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西部板块以工业化为主线,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集聚,并以此拉动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西部板块城市化进程。

通过实施东西板块发展战略,将东部的桂城、罗村、大沥建成都市型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环境优美的居住地,同时,强化桂城作为南海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将里水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将西部的狮山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省内重要的高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及产学研居为一体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城区,将西樵建成珠三角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区域性的中心城镇、纺织名镇,将九江建成区域性的服装与物流基地,将丹灶建成“五金之都”、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与狮山

10

隔江相望宜工宜商宜游宜居的后花园。

2、“双轮”驱动战略

提升民营经济与加快发展外源经济并举,是建设经济强区的必由之路。在继续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形成民营经济发展强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外源经济的发展,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外源经济的拉动作用,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科教人才强区战略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提升南海的综合竞争力,必须继续实施科教人才强区战略,更加突出科技、教育、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推进教育现代化,构筑人才高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4、构建和谐社会战略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必须以人为本,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扩大就业,有效解决农民、弱势群体、公共安全等重大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诚信体系,致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社会稳定。

四、主要任务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二、三、一”产业发展序列,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基础、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城郊型农业不断优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1、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全面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加快南海经济发展,工业仍然是关键。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和提升产业集群。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工业格局。

优化行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一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我区的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壮大以铝型材和五金为主的金属加工业、纺织服装业、建筑材料业和家用电器业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巩固并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二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抓住国家和我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产业重型化的趋势,结合我区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基础,重点发展输变配电设备、建陶机械、铝材机械、纺织机械、塑料机械、包装印刷机械、数控机床等行业,并使其成为我区新的支柱产业。抓住汽车工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特别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和韩国现代汽车落户广州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汽车制造和汽车零配件业。三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光电产品等先导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南海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

12

力。

优化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严格按照东西板块发展战略的要求,东部板块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对部分传统工业实行搬迁转移或淘汰,着重发展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西部板块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将西部工业做强做大。大力推进集约型工业园区建设,以产业关联链条为纽带,加快产业向园区聚集的步伐,使园区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高规格建设南海科技工业园、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西樵纺织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再生金属物流加工基地、中国日用五金之都产业基地,力争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并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增强我区工业发展的承载力。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把握住我区和周边地区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所带来的机遇,坚持内向型服务业与外向型服务业并举的方针,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推动我区服务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拓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和改造提升家电、家具、纺织服装、有色金属材料、五金制品、汽车、汽车配件等专业市场。形成四大商圈(桂城商圈、大沥商圈、狮山商圈和西樵商圈)、城镇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服务网络有机联系的商业布局体系。培育和引进一批有特色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

13

流,将三山国际物流园和九江港口物流基地打造成为南海两大现代物流基地。整合开发展馆资源,扩大专业会展规模,做大做强专业会展业。

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促进社区服务业向产业化、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我区名山、名人效应,以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拓展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康体旅游和宗教旅游,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强化整体规划,合理调控土地供给,大力开拓房地产金融业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引导酒店餐饮业向特色经营、品牌经营、集聚经营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娱乐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

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引进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科技研发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规范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信用社)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信用担保机构。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开发步伐,普及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

3、推进现代城郊型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按照“适应市场、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效益”的原则,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和外向型农业,重点发展水产、花卉和蔬菜等现代化城郊型农业。发展和完善和顺万顷洋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农业示范园区

14

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增加值;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建设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

(二)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适度超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加大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我区投资发展的硬件环境和人居环境。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完善东部路网,加快西部路网建设,配合“珠二环”和佛山“一环”建设,切实加强东西板块间及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广州路网的衔接,进一步加快轨道、运输站场、港口及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布局,全面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初步形成区内运输网络、对外运输通道和港站枢纽相互衔接、结构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

加快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完善电力规划,加快电源、电网建设步伐,加紧建设坚强、可靠的受端主干电网,同时加强和完善区内的各级电网结构,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可靠性及供电质量,重点配合城市规划和工业园区布局,确保中心城区和大型工业区供电,形成安全可靠、技术先进、适度超前的电力保障体系。积极建设和连通各镇街的燃气管网,加快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管道网络建设。建设布局合理、保障有力的成品油仓储和加油站

15

服务网络体系。推广优质能源,支持洁净煤的使用,在燃煤发电机组和燃油工业锅炉推广使用水煤浆等高能源技术,清洁能源使用率有大幅提高。

加快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互联互通,加大部门、镇(街)村、社区的信息网络建设力度,2010年全区的宽带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保持信息基础设施在全国的领先水平。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整治辖区内西江、北江干支流河道的重要险段,加强对重要堤围的加固达标建设,新建多个排涝功能较强的排灌站,加快未达标水库的除险加固。通过一系列的工程建设,使我区水利设施防御洪水和排涝灌溉的能力大大增强。

(三)大力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

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提高城区现代化水平,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有效提高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实现由传统的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向以组团城市和中心城镇为主的现代发展模式转变。

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以城镇路网和环境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镇交通运营和管理效率。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强城镇景观建设,提升南海城市形象。创新城镇管理方式,切实提高城市管

16

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水平,推进城镇管理现代化。建立健全与城镇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土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深入推进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市场化多元化,拓宽城市建设的资金渠道。

走集约城镇化道路。加强城镇规划,调整城镇功能,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组团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东部板块采取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均衡化的空间发展策略,通过农村改造,引导城镇生活方式向乡村地区渗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西部板块则采取农村人口“异地城镇化”和“主动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集中化的空间发展策略,引导农村人口逐步向几个主要的中心城镇集中,形成集中化的城镇发展地区。增加对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农村规划建设与管理,努力转变农民旧的思想观念,扎实稳妥地推进农村旧村改造工作。

(四)强化民营经济发展优势,提升外源型经济发展水平 做强做大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外源经济,内强外拓,形成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发展格局。

做强做大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各个行业和领域要尽可能向民营经济开放。继续实施“扶优扶强扶大战略”和“品牌战略”,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南海发展的原动力和竞争力。积极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增强南海经济发展的活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导向作用,推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水平,从根本

17

上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引导民营经济“嫁接外资”,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服务民营经济的发展。

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实施利用外源资金多元化策略,优化引资结构,积极引入汽配、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精密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外源资金,并加大连锁零售业、物流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关联度大、带动力强、产业链和供应链长的核心项目和龙头企业,争取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在我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形成“华南市场,南海制造”的格局。

提升外贸出口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坚持以质取胜,实施科技兴贸、名牌带动战略,加大建材、五金、服装、家电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大力扩大一般贸易出口,促进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建立和完善预警和应诉机制,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以建设全国首批科技进步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

18

平。

完善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立足“专业镇”经济的行业特点,重点加强铝型材及有色金属业、纺织服装业、五金制造业、玩具制鞋业等我区优势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这些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扶持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南海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在桂城设立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器,作为南海承接广州技术辐射的桥头堡,为新创业公司提供配套环境良好、服务优越的创业基地;在狮山建立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基地,发挥南海科技工业园优势,提高科技的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完善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的作用;重点支持一批技术经纪、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交易、技术产权交易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区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当年地方财政的增长速度;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事业,进一步加强科技与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19

加强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继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主要行业建立起行业性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专利产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域的建设通过验收。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增强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逐步构建节约型社会。切实推进集约用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强化土地用途管理,严格执行用地定额标准和土地投资强度指标。根据生产力布局的需要,打破地域界限,实行集中连片开发、统筹使用指标,积极保障符合供地条件的建设项目尤其是重点项目的用地。大力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开展能源利用检测工作,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装备,推动清洁生产。鼓励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对有色金属加工、建筑陶瓷等行业的资源消耗管理。引导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服务业。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体系,发展和支持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促进水

20

资源的重复利用。大力支持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广东西樵纺织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科技力量投向循环经济和绿色科技,构建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增强民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切实加强治污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污染项目上马,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推进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工业和服务业废水的防治,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强禽畜养殖业的环境监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内河涌的治理,加强水源保护。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火电厂脱硫除尘,逐步使用水煤浆、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或替代能源,对建筑陶瓷业、纺织业等重点行业实施全面脱硫除尘,严格执行机动车废气排放标准。加强对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自然生态建设。搞好生态林区建设,加强宜林荒山的造林绿化,落实区域生态体系中的绿心和廊道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进一步调整林种结构,逐渐将单一林种调整改造为生态效益显著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抓好西樵山山体滑坡整治工程。加强农田、鱼塘标准化建设,重视保护基塘湿地生态系统,

21

加强对生态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我区处于水网地带的自然地理和景观环境优势,加大滨河绿带建设。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加大区、镇两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理顺教育投入机制,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整合教育资源,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动地方高等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到2010年,全面实现普及12年义务教育,逐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中级以上职业技能教育及地方高等教育,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比较完善的终生教育体系,教育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

发展人才事业。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创业干事的体制和机制,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收、使用三个环节,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我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保证。创新人才政策,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构建包容不同语言文化、地域文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才环境。

发展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

22

化产业,加强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以文化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事业繁荣。深入挖掘我区名人、狮艺、武术、龙舟、粤曲等丰富而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积极创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做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保护工作,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岭南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建设好南海文化中心、演艺中心、博物馆、美术馆、数字档案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形成以出版印刷业、媒体传播业为支柱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创作更多的优秀文化精品。

发展卫生与人口计生事业。继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科技水平,强化为民医德,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医院现代化建设,区、镇两级公立医院全面完成现代化医院评审。积极探索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和多种模式办医院的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完成国家中医先进区的创建工作,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并举的新路子,积极创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完善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机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发展体育事业。继续保持南海体育在佛山及全国同类地区的领先地位。建立和完善体育组织,加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加快

23

发展体育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各级学校、体育传统学校(网点校)建设,分阶段实施“千人苗子,百人尖子”培训计划,促进我区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弘扬南海龙舟、南狮品牌,打造黄飞鸿特色体育。

(八)切实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努力构建和谐南海 以人的发展和需求为根本,以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公平、打造诚信南海、构建文明法治社会为重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促进就业。建立稳定的政府就业投入机制,改善就业和自主创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的政策。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与培训制度,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岗位适应能力、就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土地的农村居民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推进企业年金制度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多层次医疗要求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的机制。完善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与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逐步并轨。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好的社会保

24

障。做好双拥、优抚安臵和残疾人工作。

保障公共安全。加大政府对保障社会安全的投入,加快建立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快速反应、联合行动的公共安全应急联动平台。切实加强社会治安工作,加快建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体系,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治安防范网络,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维护南海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防控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加强动植物检疫防疫工作。加强储备粮管理,确保粮食安全。切实做好食品、药品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质量安全工作。完善各行业安全强制规范和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高危行业的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促进社会公平。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力度,依法查处违法用工行为,积极化解劳动争议,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打造诚信南海。积极推动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以道德为支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诚信南海”。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信用管理系统,建立政府决策信用、执行信用、监督信用和商务信用,提高政府公信度。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运行模式,搭建符合南海实际的个人信用体系。

构建文明法治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守“以人为本”

25

的精神文明发展观,以弘扬南海精神、构建和谐南海为主题和动力,以促进城乡融合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努力打造外来人口在南海的精神家园、拓宽非公经济精神文明建设为新领域,以深入创建文明城区、文明村镇(街)、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为载体,再创南海精神文明建设新业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继续推进村(居)民自治,推行和完善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进我区依法行政工作,建设法治政府。

(九)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和环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职能,全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市场监督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规范经济调节职能。进一步实行社会管理服务重心下移,充实基层政府的职能,逐步建立合理分权的区、镇街政府架构。深化公共服务机构的改革,综合设臵管理部门,抓好直接面对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建设,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最大限度地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程序。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机制。完善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26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我区区级财政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的步伐,强化财政预算的硬约束。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政府采购监督,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全面推进预算改革,逐步建立起绩效预算与零基预算相融合的预算方法体系,探索建立一套与部门绩效预算相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按照权力和责任相一致、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完善区镇“见税分成”方案。加大对政府债务的规范管理,建立财政风险基金和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依法建立清晰的集体资产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理顺和规范镇街财政体制,合理确定农村社会管理支出的负担,精简机构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大力推进镇街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机制。理顺农村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关系,打破当前农村“几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实现分权治理。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大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留用”补偿制度,妥善安臵被征地农民。

完善市场体系。调整全区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布局,

27

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地方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扶持各类技术市场发展。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规范土地市场管理,提升土地市场管理水平。促进市场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破除垄断,打击欺诈,保护知识产权,维护物价稳定。

深化公有企业改革。继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公有企业改制、重组,积极推进公有困难企业依法关闭破产;加强公有资产监管,防止公有资产流失。

五、重大工程

“十一五”期间,我区将实施八大建设工程,争取落实72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额为1047.66亿元(不含轨道交通建设投资额),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交通运输工程

计划投入264.03亿元,其中交通路网工程项目投资250.05亿元,港口码头及客运站场项目投资13.98亿元。

公路交通建设。主要项目:省、市投资的有珠二环高速南海段、广肇高速南海段、大南高速南海段、广明高速南海段、广三高速东延线、佛山“一环”南海段及其东线北延线等新建工程,桂和路、桂丹路拓宽改造工程(辅路部分由我区投资)等;区投资的有东西三线、南北五线等主干公路新建工程,东部商业板块路网工程,西部工业板块路网工程,三山大道改建、樵丹路路面

28

改造工程等路桥建设项目。

客运站场建设。重点建设南海客运枢纽站、狮山汽车站、九江客运站、丹灶客运站等7个客运站场。

港口建设。以港口资源整合为主线,重点进行三山港二期续建、三期扩建和九江码头项目建设,同时加强和顺、小塘等码头建设。

轨道交通建设。全力配合做好广佛地铁、武广客运专线以及广珠、广茂铁路建设。

(二)能源供应工程

计划投入64.35亿元,其中电源建设投资22.15亿元,电网建设38.79亿元,液化天然气工程建设3.41亿元。

电源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包括南海发电一厂2×300MW燃煤机组扩建工程、龙光集团1×150MW热电联产燃水煤浆机组技改项目等。

电网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包括罗洞50万伏输变电扩建工程、8座22万伏变电站新建工程、32座11万伏变电站新建工程、4座11万伏变电站扩建工程。

液化天然气工程。建设高压、中压输送管网139.6公里,工艺站场8座。

(三)水利建设工程

计划投入50.25亿元。着力构建水利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抓好北江大堤、佛山大堤、樵桑联围等

29

路堤结合工程,北村、水口等泵站枢纽建设工程,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等项目建设。

(四)生态环保工程

计划投入37.57亿元。主要包括南海环保发电厂二期建设工程、镇街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西部板块垃圾处理中转系统项目、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内河涌综合整治工程等。

(五)城市建设工程

计划投入92.48亿元。主要包括东区城市路网工程,大沥城区建设工程,狮山新城区建设工程,南海第二水厂第三期扩建工程等。

(六)产业基地及项目工程

计划投入491.12亿元,其中产业基地(园区)项目100.54亿元,产业项目390.58亿元。

工业基地。建设完善南海科技工业园、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西樵纺织产业基地等。

物流基地。重点推进三山国际物流园区、九江港口物流基地建设。

农业基地。完善和顺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重大项目。主要有TFT-LCD液晶显示器产业项目、本田汽车变速箱制造项目、生物制药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等工业项目;桂城中轴线五星级酒店及商业水城项目、大沥贸易物流项目、大沥城市商业项目、南海西部(狮山)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九江金属

30

材料市场项目、里水美景水库开发项目、东风水库旅游度假区开发项目、南国桃园旅游资源整合项目、西樵山旅游度假区景点及配套设施项目等服务业项目。

(七)自主创新工程

计划投入5.8亿元。主要包括大沥产业创新建设工程、丹灶日用五金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项目、汽车及零配件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程等。

(八)文教卫生工程

计划投资约42.06亿元,其中文化项目8亿元,教育项目26.26亿元,卫生项目7.8亿元。

文化。加快南海西部群众文体活动中心、南方报业传媒基地等项目建设。

教育。主要包括佛山科技学院建设、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暨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扩建整合、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设和中小学改造等项目。

卫生。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海妇幼保健院新住院大楼和南海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建设等项目。

31

材料市场项目、里水美景水库开发项目、东风水库旅游度假区开发项目、南国桃园旅游资源整合项目、西樵山旅游度假区景点及配套设施项目等服务业项目。

(七)自主创新工程

计划投入5.8亿元。主要包括大沥产业创新建设工程、丹灶日用五金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项目、汽车及零配件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程等。

(八)文教卫生工程

计划投资约42.06亿元,其中文化项目8亿元,教育项目26.26亿元,卫生项目7.8亿元。

文化。加快南海西部群众文体活动中心、南方报业传媒基地等项目建设。

教育。主要包括佛山科技学院建设、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暨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扩建整合、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设和中小学改造等项目。

卫生。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海妇幼保健院新住院大楼和南海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建设等项目。

3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dm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