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殡葬改革的发展

更新时间:2023-06-07 19: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农村殡葬改革的发展

  【摘 要】殡葬是对死者的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方式,从古至今,经过几千年的时代演进,殡葬形式也因时因地而不同,农村地区多以土葬为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形式与现今的社会发展呈现一定的不匹配,土葬的一些问题和弊端逐渐显露,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农村殡葬形式的改革刻不容缓,文章以国家殡葬改革条例为指导,从农村殡葬的现状、殡葬改革的必要性、殡葬改革的具体措施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探寻农村殡葬形式改革提供建议,希望能够推动农村殡葬改革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殡葬改革;现状及问题;建议

  当今社会,殡葬业发展产业化、系统化,人们不禁感叹对“亡人”的经营也是一门宏观的学问,这个被称作“为夕阳人服务的朝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而对殡葬的改革,尤其是在农村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障碍,需要党和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台相应的政策,也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殡葬改革的提出与发展

  二、殡葬改革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环保的社会,而环保社会的建设需要各方面共同的配合与努力。殡葬改革是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土葬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葬,这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而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分别作为条件和基础是总布局有机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殡葬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环保社会的建设。

  (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即“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要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而“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居住区内土壤、淡水、林草和生物种类等自然条件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延续与生产活动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条件”。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有水葬、土葬、崖葬等葬法,汉族地区则普遍实行土葬,目前,尤其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仍旧采用土葬方式,这种方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很大,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木材做棺材,长此以往,具有防沙固土、美化环境功
能的树木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损失,破坏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大量祭奠用品的使用(如冥钱的燃烧)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因此,对以往殡葬方式进行改革,摒弃传统的、对环境有害的殡葬方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农村殡葬改

革面临的问题

  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我国部分地区已经采取多种生态殡葬方式,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旧采取传统的土葬方式,改革缓慢,而其他类型的殡葬形式,例如树葬、风藏等在农村地区极少出现,少数地区采取火葬方式。总之,殡葬改革在农村地区的推行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改革推行缓慢

  村民们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一方面,仍旧相信“灵魂不死”、“生死轮回”,认为人死了之后他的灵魂还存在,从老一辈人口中经常念叨的“亡人托梦”以及佳节寿诞给祖先、亡人敬酒烧冥钱等行为就可看出“灵魂不死”的观念在其心中已根深蒂固,代代相传影响着后来人;另一方面,为了顾及面子,村民们往往厚葬亡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地位或者宣扬自己的孝心,邻里乡亲攀高比低在所难免。由于这些传统观念以及攀比心理的影响,人们往往不惜重金隆重举行葬礼,让已故之人“入土为安”,使得土葬“深入人心”,其他方式难以被接受,导致改革缓慢。

  (二)宣传力度小,推广面窄

  虽然国务院在1997年出台了《殡葬管理条例》,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政策,但农村地区对政策的了解甚少,例如关于殡葬改革的有关政策,改革的意义,殡葬的相关知识诸如此类信息,人们知之甚少,宣传力度小或宣传不到位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例如有的地方政府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强烈的改革紧迫感,自由放任。另外,当人们不能及时从改革中得到切身利益时,政策的推行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补贴奖励政策的缺乏使得改革在农村地区成效不大,困难重重。

  (三)殡葬方式单一,基础设施缺乏

  虽然现在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殡葬方式,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运用,人们依然青睐土葬。即使有的地方逐渐接受了火葬或者其他殡葬方式,“但是,一方面政府没有规划出公墓和祠堂用地,况且建设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政府对把棺材埋在祖坟里和良田里的行为不去追究,所以,公墓和祠堂也就是一个“空中楼阁”,土葬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殡葬方式依然被广泛采用。
四、关于农村殡葬改革的建议

  殡葬改革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各级政府既要抓重点,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也要分清主次逐个击破。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是根本,制度政策是依据,领导示范宣传是辅助,殡葬方式多样化是条件。

  (一)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要使

得殡葬改革在农村地区顺利推行,根本上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对传统的“灵魂不死”、“入土为安”的看法,“近代思想家论证灵魂不死,把个人的灵魂与群体和国家联系了起来,他们达到灵魂不死的“秘诀”在于用群体,社会和国家之体载我之灵魂”。而要做到这一点,具体而言,就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知识宣讲,开展公益活动,推广相关政策,宣扬辩证唯物主义无神论,邀请相关专家为村民们解答疑惑。笔者认为,观念的转变是最核心也是最困难的,况且“灵魂不死”“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数千年,早已根深蒂固,对其转变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观念的转变在时间上要持续长久,在力度上要加强,达到变被动屈服为主动顺从的目标。

  (二)完善相关制度,建立补贴机制

  制度是依据是保障,是强有力的引导与规范,相关制度的完善使得改革有迹可循。虽然国家,政府已经出台了改革的有关政策,但是在这些政策下人民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并没有达到使人们主动迎合的状态,若想变被动为主动,则要让改革为人民带来及时的看得见的利益,一个较有效方法便是建立补贴机制,对主动放弃传统的、污染环境的殡葬方式转而采取绿色生态殡葬方式的村民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奖励。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已经采用了补贴的政策,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实行。长期的补贴政策也会起到宣传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改革中,使人们自觉自愿配合改革,变被动为主动,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三)发挥领导示范作用,加强宣传力度

  领导的示范辅以强有力的宣传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当一项政策出台后,群众的眼睛都注视着各级领导干部,看他们对政策的应合度,各级干部应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应当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施强有力的领导,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切忌怕这怕那,抓一阵松一阵”,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村民获取信息渠道有限,对外交流少,就更会以村干部的反应作为衡量改革对自己利弊程度的标准,因此,领导的示范作用更为重要。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力度,要把殡葬改革深入人
心,让人们了解改革的意义,知道政策的提出与实施,自觉自愿为改革献力,为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做贡献。

  (四)推广多种生态殡葬方式,实现殡葬多样化

  殡葬多样化是推进改革的有利条件。当村民们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土葬方式后,若不了解其他的殡葬方式,遇到

丧事时就会迷茫无所适从,因此,必须要给他们提供多种殡葬方式,而不仅仅是火葬,让他们了解不同方式的优缺点,可以自主选择。目前,村民对一些其他类型的殡葬方式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虽然《殡葬管理条例》第二条殡葬管理的方针:“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明确了火葬是殡葬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条件不具备,缺乏相关基础设备,推行火葬有一定的难度,且火葬并不是一种绿色生态的殡葬方式,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就我国目前的火化水平来说,一具遗体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 CO 、 CO2 、 N H3 、 H2S 、SO2 等”。

  因此,其他类型的丧葬方式也可以推广到农村殡葬改革中,丰富殡葬方式,推动改革发展。例如现在流行的花坛葬,还有树葬、海葬、壁葬、草坪葬,总的来说,这些殡葬方式相对比较生态环保,节约资源。

  五、结语

  殡葬改革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党员干部的示范,也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所以我国的殡葬改革事业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要引导群众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无神论,并贯穿到殡葬改革的工作中。同时也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改革中,形成生态和谐、节约环保的殡葬管理态势。

  参考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殡葬改革50年可圈可点[J].社会福利,2006(6).

  [3] 周敬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6.

  [4] 张清东,谭江月.环境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73

  [5] 周敬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8

  [6] 武峥,刘宾.新农村殡葬改革问题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12(7).

  [7] 魏义霞.死亡哲学:灵魂不死的历史追溯与深层思考[J].北方论丛,1998(3).

  [8] 周苏,程昌富.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农村殡葬改革工作[J].社会福利,2008(12).

  [9] 国务院令第628号,殡葬管理条例[S].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dh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