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长寿綦江等七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七校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精品

更新时间:2023-04-29 08: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①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②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

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③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

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唐人古体,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改编)A.古体诗在唐代生命力并不强,因为此时出现了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劲的近体诗。

B.古体诗在唐代能够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方向发展,既和唐代社会生活的扩展、人的思想感情复杂化有关,也和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有关。

C.唐人古体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开拓,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摒弃了汉魏六朝诗歌抒情写景的写作方式。

D.唐人古体在音律上继承了近体诗,有的声律和谐、对仗工整,有的则有意走上反律化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主要从表现范围和音节声律两个方面论述了古体诗在唐代发生的新变。

B.文章论述古人对唐人古体的不同看法,说明了一味地贬低唐人古体,实在有失偏颇。

C.文章先说古体诗的特点和唐人古体的新变,目的是为了讨论唐代五七言古体诗的差别。

D.文章采用对比、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唐人古体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与韵律感之间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改编)A.唐人古体在形式上与过去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不同,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B.五言古体安详舒缓,七言古体发扬蹈厉,因此,五言古体更宜叙事,而七言古体更宜抒情。

C.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在与音乐的结合上走向不同道路,根本在字数不同导致的节奏、韵调不同。

D.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琅琅上口,发扬蹈厉,铿锵成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路边有个剃头匠

杜卫东

这位剃头匠,个子不高、五十岁上下,摊位紧邻街心公园的旁门。按说位置不错,可是据我每天散步时观察,他的生意最为清淡,供顾客等候坐的三只小凳子基本上没有派上过用场,甚至还出现过旁边儿的剃头匠借用的情况。我印象中,他最标志性的姿势是,坐在椅子上两脚搭着一只木凳,面无表情,两眼微闭。不过,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只要不是狂风突至、暴雨倾盆,他总是以这种姿势耐心地等待顾客光临,直到夜色如一团水墨洇开,一点儿一点

儿把他湮没。

唯一的一次反常,是他急赤白脸地追上了一个老头儿,说,您给我的这五块钱是假钞。老头儿不以为然,说怎么可能,五块钱的票子也造假,犯得上吗?剃头匠怕他不换,晃晃手中的纸币,有点气急败坏,您看看,您看看,多薄!麻烦您给换一张吧,谢谢您了!

就是那时候,我冒出了一个想法:做他的主顾。

我注意观察过了,这个剃头匠理出的发型虽然传统,但是比较符合我的审美趣味。

剃头匠讷于言,每次理发你不说话他不言声,偶有问答也是简单地应对。剃完头他会看着镜子里的我问,行吗?我说行,他便解下我的白围裙用手一抖,脸扭向一旁,等着付钱。钱给了,他的嘴角会向上咧一下,似笑非笑,然后把新收的钱和先前收的钱摞在一起数一遍,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只有这时,他木然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丝欣慰的神色。

有一次我找他理发,他不在。旁边的剃头匠告诉我,他去街心公园的大排档吃饭了,如果你不急,就等一会儿;如果急,就由我来。那天下午我正好有一个活动,非去不可,等不及了,就由旁边的剃头匠代劳。

我有一搭无一搭地问:为什么他的生意那么清淡,你的生意这么好?我觉得他手艺也不孬啊。这位剃头匠说,其实这人特别厚道!那天一个老太太剪头,把钱包落下了,他连拉链都没打开,愣是等到晚上八点老太太找回来。

这位兄弟还告诉我,剃头匠有一个儿子,今年高考落榜,准备复读。剃头匠要负担儿子复读的费用,还要为儿子的将来做些积累,所以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平时的午饭就是一张烙饼,偶尔吃一碗牛肉面便是改善伙食了。但是他过得并不快乐,因为儿子和他不亲,耻于说老爸是个路边剃头匠,这让他有点失落和伤心。

我听了却心头一动,在对剃头匠寄予同情的同时又顿生敬意。

没想到,与世无争的剃头匠有一次险些和客人动了手。

那天散步,我目睹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剃头匠干完了一个活儿,解下客人的白围裙,照例用手抖了抖上面的头发茬,然后等着付钱。可是那位客人用手胡噜胡噜头,对着镜子左照右照,脸上渐露愠怒之色,嘿,嘿,你这给我剃的是什么玩意儿呀,跟狗啃的似的!

剃头匠一脸茫然,他瞅瞅刚刚理完的头,嘟囔一句:这活儿没毛病呀。

怎么没毛病呀!客人六十来岁,一看就是属于那种爱占小便宜的人。

大家前后左右围观评价着那位老兄的脑袋,纷纷摇头:这不是剃的挺好看的吗?有剃头匠的同伴过来调解,说这份活儿就少收点钱。

少收点钱就行啦,我这脑袋怎么出门呀?那位老兄佯装不干,以攻为守。

剃头匠也不干:他凭什么少给钱呀,我这活儿干得有毛病吗?

那位老兄急了:嘿,你还来劲了?说着上前去揪剃头匠的领子,你看看我这鬓角,谁让你去这么短的。

这时,围观的人群中一个年轻后生挤出来,横在了两人中间,怒斥一声:你放开手,不准欺负他!

这后生我认识。那天散步时突遇暴雨,我和他在一处房檐下避雨,闲聊中知道他老家在河北农村,来北京打些零工,在街心公园的儿童游乐场收门票,一天六十元,给家里减轻点负担。想来他是下班经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那位老兄愣了一下,便问:嘿,你算哪一出儿,管什么闲事?年轻后生双拳紧握、怒目而视:我告诉你,他是我爸爸!

我听了,心头怦然一动,不由看了一眼年轻人身后的剃头匠。只见刚才还沮丧委屈的这位兄弟,脸颊微红,在夕阳的映照下,双眼竟泛起一层泪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改编)A.“一团水墨洇开”运用比喻手法,“一点儿一点儿”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夜色慢慢加浓的景象。

B.“我”是小说的线索,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通过我的视角呈现出来。

C.“我”选择做剃头匠的主顾,除了因为他理出的发型传统,比较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还有我对他生意冷淡的同情。

D.“我”与另一个剃头匠的聊天内容反映了主人公的善良,这消除了“我”对他的歧视,使“我”对他产生敬意。

5.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1)只有这时,他木然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丝欣慰的神色。(2分)

(2)脸颊微红,在夕阳的映照下,双眼竟泛起一层泪光。(2分)

6.前文写剃头匠的儿子“耻于说老爸是个路边剃头匠”,而后文却写他说“我告诉你,他是我爸爸”,小说这样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7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最近,公安部门打掉了一个以“解冻民族资产”为幌子、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这一事件再次将诈骗问题放到了舆论聚光灯之下。

事实上,老年人屡屡成为各种骗局的受害者,并不是一句“容易上当”就能解释的,而是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原因。某保健品传销组织的员工培训手册,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颇有启发意义:一是老年人对死亡有恐惧,二是老年人爱贪小便宜,三是老年人缺乏倾诉对象,四是老年人大多有老年病。种种心理诉求驱使之下,让老人更容易被那些空头许诺的骗局所迷惑。

“最好的孝顺,是让父母赶上这个时代。”父母一辈,大多成长于物质不够丰富的时代,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可能很难扭转。而时代又变化太快,各种信息泥沙俱下,仅靠父辈过去

的人生经验已很难做到游刃有余。面对那些对谣言和骗局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的父母,为人子女者,不仅应该帮他们正本清源,更应该帮助他们保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一个空巢老人感慨,推销保健品的人竟能做到每天8小时陪伴,逢年过节都嘘寒问暖的,我说比亲儿子还亲,儿子就跟我生气,我觉得儿子不理解我,就一定要买。这个反面事例说明,有时候上当受骗不仅是一个知识判断的问题,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问题。身为子女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普及、理性的说服,更需要给予父母更多温情的陪伴、亲情的依偎,才能防止老人在“情感营销“面前束手就擒。别等到父母的养老钱都被骗光,才后悔自己平时与父母的交流太少,对老人的关爱不够,让骗子们有了可乘之机。

要应对银发社会的“精准诈骗”问题,政府角色也不能缺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已达10.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增至2.6亿。那些为老人设置的精准骗局,正是瞅准了银发市场这块“唐僧肉”。政府部门如果能一手严厉惩处各种诈骗团伙、不良企业,一手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质量,就能引导企业以正确的方式打开银发市场的商机,既能让老人安享晚年,也能挖掘老龄化冲击下的发展新机遇。

材料二:

“作为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放假三天到七天不等,为什么偏偏重阳节不放假呢?”在2016年重阳节到来之际,湖南岳阳籍作家张一一呼吁将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设为国家法定假日并放假三天。其实早在1989年,中国政府就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但是这一节日并没有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张一一的呼吁,引发网络热议,得到不少年轻网友支持点赞。有人说:“国庆节刚放假七天,如果重阳节接着放假三天,那就有十天假期,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外求学和务工的游子而言,又多了一次回家陪伴父母家人的机会。”不过中年网友对此持不同意见:“尽孝也并不一定非得在重阳节放假方能体现。只要大家心中有孝,每天都是孝亲节;而如果心中无爱,即使每天放假,老人也不会感受到丝毫孝心。”

(摘自《新华网》2016年10月8日,有删改)7.下列关于银发诈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改编)

A.此类针对老年人的诈骗行为在当前社会不断发生,屡试不爽,已经成为诈骗分子谋取不义之财的主要手段之一。

B.银发诈骗的盛行反映了老年人关注健康、畏惧死亡等心理,也和他们缺乏子女有效的陪护关爱、精神空虚的生活状况有关。

C.一方面老年人缺乏防范意识,子女关爱不够,另一方面政府角色的缺位,是银发诈骗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

D.我国老龄人口逐年增加,时代的快速发展,老人多数思想僵化,让银发诈骗成了社会的必然。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改编)A.材料一中一些老人明知是诈骗陷阱,却依然上当,从一个侧面折射了空巢老人的精神寄托严重匮乏的实际状况,同时也说明了老人对子女的不满。

B.材料一中说“政府部门如果能保障消费质量,就能引导企业以正确的方式打开银发市

场”,这说明银发市场没有错,错的是借银发市场进行诈骗。

C.两则材料都提到老人需要子女陪护关爱的问题。材料一中子女是忽略了父母的精神需求,材料二则表现子女因假期太少无法有更多机会陪伴的无奈。

D.材料二针对重阳节是否应该放假的问题,年轻人与中年人意见不一,说明对对待老人的态度上,年轻的子女更强调表象,中年人更注重实际。

E.子女对父母不仅需要理性的说服,更需要感情的温暖和生活上的陪伴,这是金钱所无法代替的。

9.结合两则材料,政府在保障老年人权益方面怎样做到“角色不缺位”?请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溥杨溥,字弘济,石首人。永乐初,侍皇太子为洗马

..

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编类以献。太子大悦。久之,以丧归。时太子监国,命起视事。十二年,东宫遣使迎帝迟,帝怒。下法司鞫,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溥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仁宗即位,释出狱,擢翰林学士。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命溥掌阁事,亲授阁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

英宗初立,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

,召英国公张辅及士奇、荣、溥、尚书胡濙入。

...

谕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怆。太后复顾帝曰:“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是时,王振尚未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称“三杨”。以居第目士奇曰“西

曰南郡,因号为“南杨”。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杨”,荣曰“东杨”,而溥尝自署郡望

..

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比荣、士奇相继卒,在阁者马愉、高谷、曹

鼐皆后进望轻。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官其孙寿尚宝司丞。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六杨士奇·杨荣(曾孙旦)·杨溥·马愉》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

B.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

C.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

D.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A.洗马:本作“先马”,汉沿秦置,为东宫官署,太子出则为前导。晋时改掌图籍。隋改名为司经居洗马。

B.西向立: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东向西,最卑是坐西向东。

C.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

D.赠:古代个别官员去世后,皇帝会为已死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一个荣耀性的官职,并不授予实质性的官职。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杨溥善于教化引导太子。担任太子洗马时,太子称赞张释之贤德,杨溥说这依赖汉文帝宽厚仁慈,趁机搜集文帝的事迹献上。

B.杨溥身处险境也勤学不辍。因为太子派遣使者迎接皇帝迟缓,杨溥也受到连累,被抓下狱危在旦夕,被系十年却把经史及诸子的书读了好几遍。

C.杨溥忠心耿耿深得仁宗皇帝重用。仁宗即位后非常感念杨溥的忠心,任命他掌管弘文阁事务、亲授阁印,并多次向身边人提及。

D.杨溥孤立无援不得已让王振专权用事。杨荣、杨士奇相继离世后,在阁的官员马愉、高谷、曹鼐等人都很年轻、注重名望为人轻浮,孤立了杨溥让王振得以专权。

13.下列教材中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3分)(原创)

A.《六国论》“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翻译: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死,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

B.《伶官传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翻译: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豪壮极了。

C.《祭十二郎文》“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翻译:作长远打算,不如往西边回到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d3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