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省著名初中学校学习考察活动的考察报告

更新时间:2023-12-12 15:49:01 阅读量: 工作报告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关于赴福建部分学校学习考察报告

关于赴福建部分学校学习考察报告

仙游现代中学 黄江闽

2015年6月,我们校长培训班学员相继到闽侯一中、福州二中、建宁一中、三明一中等学校进行考察学习。考察团成员与几所学校的校长进行了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此次考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闽侯一中

闽侯一中创建于1902年,历史久远,人才辈出。以优质的办学质量享誉省内外,进入新世纪,更焕发勃勃生机。如今已拥有36个高中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是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校园共占地面积132.6亩,位于昙石山麓、闽侯江滨路畔的新校园,校园环境优美,拥有配备精良的多媒体教室、高标准的实验室和语音教室和精巧别致的食堂和学生公寓,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学校以分层次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打造了岁岁骄人的高考成绩。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和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摘金夺银。

(二)福州二中 福州第二中学位于福州市乌山风景区北麓、全国著名的古民居建筑群三坊七巷之光禄坊,是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福建省首批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国家首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福建省青少年道德建设研究试验学校,福州市唯一一所武警国防生生源基地。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建宁一中

建宁一中始创于1940年,1981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93年被评为省二级达标学校。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1937人,寄宿生946人。

(四)三明一中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创办于1945年, 1996年成为省一级达标学校, 2003年成为省首批示范性高中。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母校,中科院王乃彦院士是名誉校长。学校占地面积100亩,是一所集绿化、美化、香化和诗化为一体的现代化花园式学校。

学校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整体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已成为办学特色。高中学科奥赛誉满省内外,获过2块国际金牌,8人进入国家集训队,4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二、主要收获

(一)高品位建设,特色化发展。有特色的学校不一定是成功的学校,而成功的学校一定是有特色的学校。

福州二中以“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为办学思想,坚持“立足课堂,关注质量,学生成才,教师成名”的办学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从理论、技术和实践三个不同层面进行研究探索。注重学习,打造精品,不断积累,加强储备,自觉反思,扩大影响。在加强常规性教研组建设的基础上,提升为发展性教研组建设,直至完成示范性教研组建设,以形成教研组长效发展的机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设了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学生职业心理档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报效社会。通过学校每个教职员工的努力,用心去育心,用情去育人,用有效的方法去育德,努力培养出更健康、更优秀、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世纪人才。

建宁一中校园广植花草树木,四季花香鸟语,环境优美整洁,恬静宜人,拥有“花园式学校”的美誉。

三明一中作为一所山区学校,在68年的办学历程中,总结了成功的办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特别是高中拔尖学生的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三明市高中教育的排头兵,起到了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应有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为了追求高中拔尖学生的培养这一办学特色,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办学领导小组,经过纵览全局,认真审视,明确了从名师队伍、学科奥赛和科研改革三方面来凸显办学特色的思路。

(二)打造“名师队伍”,为拔尖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三明一中制定了《三明一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抓师德、抓教育科研、抓教改实验为主要培养途径,提出学校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实施方案、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等,通过各项具体措施,不断推动全体教师的发展成长,推进“名师工程”建设,促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成名甚至成家,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名师队伍,为拔尖学生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1、以 “百师访千家”活动为载体,加强师德教育,开展教育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的学习研究,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素养。

2、完善制度,规范建设

(1)实施“师带徒”制度。每年根据教师具体情况,在教师自主结合和选择搭配的形式上,定下相应的责任目标,做到权利与义务、责任与目标都明确,定期进行师徒结对情况汇报,最后对师徒结对的成效进行评选和表彰。

(2)形成终身学习制度。对教师学习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每学期自主学习1—3本教育专著,全校每两周进行一次常规教研活动集中学习,每学期引进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学习。

(3)推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制度。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在激励机制中发现

人才、培养人才,让优质的教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让广大教师看到发展的方向。

3、搭建平台,展示风采

(1)“333”校本研修。每位教师每周参加1次学科教研组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至少做一次教研主题发言;开设校级及以上公开课,撰写优秀教学设计或有质量的教学案例,参加听课议课活动;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每个备课组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主题进行一个校级课题研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完成1篇教学论文或质量较高的经验总结;每周选择一节课较详细的写一篇教学后记,或每节课后较简洁的、有所突出地写教学反思;每学年读一本教学专著或教育论著,并且每学期撰写1篇2000字以上的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2)青年教师培养“369”工程。按青年教师“三年合格、六年骨干、九年特色”的培养目标,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紧迫感,有效地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在既定时段内熟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掌握学科教学原理和方法,达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较高水平,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3)青年教师五优评选。从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板书五个方面,提升教师的基本功,激发起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推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4)骨干教师示范课。各学科每学期都安排一位高级职称教师(或是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成员、教研组长等)开设一堂示范课,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听课评课,展示骨干教师的风采,推动青年教师教学的自我完善与升格。

(5)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参与研究。充分利用省基础教育网上培训、名师网上授课、省市级教师专业培训等机会,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深造;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选派组织优秀教师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参与闽西南五市(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三明)教育交流合作工作,开展教育科研、专家讲学、考察培训、师生互访等活动。

(6)用课题促进教学。确立一批在国家、省、市、校立项的辅助课题和普及课题,形成一个主导课题覆盖下的“教学科研、德育科研与其他科研多头并进、部省市级课题多层分工协作”人人参与的网格化课题研究格局,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支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

4、打造名师,以点带面,形成教师队伍的整体合力。学校特别注重名师建设,积极参与三明市“名师工作室”建设,也在筹建本校各学科组“名师工作室”,打造名师群体,争创一流团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师资培养上,实行学科“竞赛教练组”负责制,注重传承。

5、评价制度多元化。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大力推行多元评价制度,以评价促发展,在教师中引发竞争力。尽可能地让每一位教师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工作中有自信心、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打造“学科奥赛”,为拔尖学生的成长构建平台

三明一中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校情又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拔尖学生培养方法,即通过学科奥赛这一平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与知识厚度,为拔尖学生未来的更高成长奠定根基。

1、加强竞赛优秀辅导老师的培养

学校为使主要竞赛老师能达到指导全国决赛的辅导水平,不定期地选送主要辅导老师参加全国、省级的学科竞赛辅导班或大学相关内容的进修学习(因为很多竞赛内容是考查大学知识),并聘请国内知名的竞赛辅导老师(如国家队教练)为师生讲学,开阔师生视野。每年暑假都选派学科竞赛辅导教师到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专业培训。与三明学院结成“结对”学校,输送学科竞赛特色教师兼任高等院校兼职教授。校内辅导教师也大力发扬“传、帮、带”的良好传统,辅导教师形成一支业精心齐的团队。

2、做好竞赛苗子学生的选拔与辅导

(1)认真选才,抓早抓实。作为一所高级中学,我校从初中开始就到各县区去选拔竞赛的苗子,成立一个初中奥赛班,安排他们周末时间和寒暑假到三明一中进行竞赛内容的系统学习,同时,选入奥赛班的学生能直接保送三明一中。

(2)强化培训,提升能力。每学期利用寒暑假,组织部分拔尖学生到福州、厦门等地的重点院校,甚至到省外知名高校参加“奥赛”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培训,让学生能更加全面地学习前沿知识理论和深入开展实验操作。

(3)重点培养,个别辅导。对少数特别拔尖的苗子学生采用“导师制”,导师“一带一”或“一带二”。新高一暑期,对每一位学生培养人选进行专业发展诊断,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高中阶段进行全程跟踪、个别辅导。

3、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学校每年都从全市10个县(市、区)中招收一部分有学科特长的优秀学生,组建成“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验班实施“5321”培养方案,“5”是指具有特色拔尖学生培养优势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5个领域。“3”是指为每一个拔尖学生制定三年为周期的培养方案;“2” 是指每个学科组至少选聘2名首席导师和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1”; 是指每个学科都与一所我省高校或科研单位的重点实验室建立联系,构建与高校对接联合培养机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技前沿,为学生在将来高校的科研创新研究打好基础。

4、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奥赛工作,每学期都会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学科奥赛实行绿色通道。各学科都有专门的一至二间的学习教室,并且都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竞赛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借阅各类参考书,并可随时查阅电子图书。对参加学科奥赛的困难学生,还提供专门的助学金和奖学金。

5、设立学科奥赛专项资金

学校的财力虽然非常有限,但每年都拿出15万元作为奥赛专项资金,用于师生学习培

训和比赛。另外,还从办公经费中尽量挤出资金补充竞赛所需。

(四)重视整体效应,实现整体优化。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听介绍者多次提到“整体”二字。他们认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及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是客观的、动态的、模糊的整体性管理。他们独具特色的“接力赛”和“拔河赛”,依据是整体论。它的形象解释是:接力赛——从高一到高三,一棒传一棒;拔河赛——全体教师拧成一股绳,把学生往成才的方向拉。

任课循环制是培养教师的重要措施。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教师跟班上,谓之“小循环”;部分教师还实行从初一到高三的“大循环”,叫做“打通关”。(当然,他们也注重传帮带,现有高三教师,从高一带到高三的只占1/3,其余为老教师和第一次教高三的)。这种任课制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习动力长盛不衰。

集体备课制是不老的老招数。不经过集体备课的教案是不能进入课堂的。他们集体备课的程序一般是:面对每一堂新课,年级确定一个老师为“中心发言人”,由他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并设置练习,其他老师则七嘴八舌的予以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共同的教案,所有同一科目的教师一同把它带入课堂。当然,至于教学效果,则通过每个老师的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和课后辅导来实现。

篇二:赴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报告

赴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报告

2008年11月29日,在教育局的安排下,我们一行70余名校长、教师赴江苏洋思中学实地考察学习,参加考察的同志们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蹲点入班听课,像学生一样的虔诚、认真,深入教研组与教师畅谈交流,诚恳谦逊,观摩参观细致入微。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实地蹲点考察学习,由表入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学到了一些真经。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消除了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使今后的教育教学管理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洋思中学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有一个催人奋进的教育理念。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这八个大字,是洋思中学对社会和家长的承诺,也是洋思人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誓言,更是洋思中学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功法宝。试想: 1980年的时候,洋思中学地处江苏泰兴市偏僻的农村荒郊,占地78亩、9名教师(其中大部分是民办教师)、26间简易房、200多名学生的六村联办初中,经过20年的努力拼搏,发展到目前拥有60多个教学班、240多名教师、3700多名学生(其中2100多名是外地的交费生)、占地104亩的现代化初级中学。这个曾被称作“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的农村联办初中,如今已是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示范初中、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是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对此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和宣传,全国各地教育界的同仁纷至沓来,前来参观学习的教育界人士目前已经超过25万人次。在泰兴市已经形成了一种教育文化产业,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践对社会的承诺,洋思中学在办学行为上一直固守着四个坚持。

(一)坚持不选择学生,不挑剔学生。

每年暑期,许多学校(包括一些名校、重点校),早早地拉开了架势,全力以赴大打“生源”战,种种形式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洋思中学却没有只言片语,只在七月上旬眼见人满为患时,才在媒体上登出“招生已满,概不接受”的字样,以免远道涌来的家长们白跑一趟。多年来,凡到洋思来求学的,不管多调皮,不管成绩多差,学校都收下。1998年,洋思中学甚至打算开两个班,专收城区学校不收的所谓“差生”,后来因为难操作才作罢。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洋思人做到了。用该校校长秦培元的话说:“好学生是?宝?,?差生?也是?宝?”。在秦培元看来,“差生”就像一块璞玉,和好学生一样,存在着成“器”的可能。对于教育者来说,不是看“差生”目前的状态(璞),而是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最终使他们成为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美“玉”。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同时,还承担着风险。洋思人为什么敢于这样做?这是因为他们自信。几年前,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好学生留在城里,差学生送到洋思去。洋思好像是“工读学校”似的。洋思的老师听了很不舒服,秦培元听后笑道:大家不要“作气”,应当感到自豪才对。这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小毛病卫生室就能处理,大一点的要送医院,疑难杂症就要看专家门诊。家长之所以把通常认为“教不好”的学生送到洋思,就是因为相信我们能把他们的孩子教好。自信,并非“空穴来风”,洋思人有十几年成功的实践经验,有蔚然成风的爱生传统,有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2001年秋学期,尽管洋思一再扩班,但还是有200多名“特差生”难以进门。这些学生的家长很激动:“我们就相信洋思,来了就不想回去!”“只要收下,给多少钱都愿意!”“你们既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要收我们的孩子!”面对家长殷切期待的目光,洋思领导紧急磋商后决定:全部收下。家长心中有杆秤。曾经被认为“教不好”的孩子在洋思有了长足的进步,家长们打心眼里佩服洋思。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洋思来。

(二)坚持“三清”运动不放松

“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很难。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否则,课上留下一大堆问题,课后再怎么努力,时间、精力也不够用,“日日清”清不了,“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习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习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测试,小组内成员都互相帮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堂堂清不了的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背诵段落,一一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其“清”。

在堂堂清、日日清的基础上他们实施的是“周周清”。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单周验收数学,双周验收英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验收英语时,只凭课本,让接受验收的学生把两周所教的单词逐一朗读,逐一听写,错一个就在课本上那个单词旁边做上记号。验收数学时,也是凭课本,让被验收的学生逐一讲书上的概念、例题、习题,验收完,在表上填写正确率。“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现在,“三清”已内化为洋思的一种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自觉主动,“清”不了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

(三)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到洋思中学来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教不好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学校甚至是倒数第一。

2001年,洋思初一收了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120分的学生,有几十名还是个位数;初二收了200多名插班生,其中也有几十名学习成绩是个位数的学生。即使是对这样的学生,洋思也没有丧失可以教好的信心。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个“锦囊”:

之一: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2001年他们将初一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200分的学生,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平均分到两个分校20个班级,并分别与分校长、班主任签定“目标教育责任状”,定期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情况进行验收,优者奖,劣者罚。 之二: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

之三: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以炽热的情感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和同学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在洋思,我们听到了许许多多“教不好的学生”转变的故事。1997届一位姓凌的学生在原来的学校是公认的“三不两打”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接受老师教育,打游戏机、打架。转进洋思一个月后,“三打两不”的恶习全改了。他告诉爷爷,在洋思找不到不学习的学生,想打架找不到打架的人。毕业时,他以610分的高分考入了省重点中学。

2000届一学生,上小学时数学成绩常常是个位数,进洋思后,进步很快,一年后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思想品德也很好,养成了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家中给他的10元零花钱,几个月未舍得动一分。

“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自然水涨船高。在洋思,我们随手翻看了初一英语最近一次检测,初一20个班,1000多名学生,多数都是100分,没有一个90分以下的;最好的班与最差的班平均分相差还不到一分。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学校”。

(四)坚持把生活当作一门课程来施教

秦培元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好学生,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求知,生活是一本书,生活也是一门课程。

秦培元所说的生活课程,是在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引导、训练、管理,使之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活动。具体内容涉及吃饭、睡觉、洗衣、洗澡、整理衣物、管理财务、交际交往等方方面面。

在洋思中学的生活区,随处可见“学会吃饭”、“学会睡觉”、“学会洗澡”等标语,

在洋思考察时,我们看到了学生吃午饭的情景:11点15分,下课铃响后,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就餐顺序,不同年级的学生分时段走出教室,有秩序地走进餐厅,等本桌的8名同学都到齐了,方才坐下,其中的值日生负责分饭、分菜。楼上楼下2000多名学生同时用餐,听不到任何喧哗,没有人乱跑乱蹿。20分钟左右,所有学生全部吃完,并将餐桌、碗筷洗刷干净。我们注意到,不少餐桌上都有一只插着绢花的精巧小花瓶。司务长告诉我们,那是文明餐桌的标志。文明餐桌有4条标准:1、分菜公平,2、桌面整洁,3、无剩饭剩菜,4,不讲闲话。要求分菜时,学会关心人,先人后己,不厚此薄彼;吃饭时,先多吃饭少吃菜,再少吃饭多吃菜,最后喝汤,保证不剩一粒米。洋思的学生大多是寄宿生。早晨起身铃响后,先醒的同学必须叫醒同室其他同学,然后上铺的同学先整理床铺,后到水池上洗漱,下铺的学生则反之。这样,2000多名学生20分钟之内都能保证整理好床铺,洗漱完毕,准时到操

篇三:赴江苏洋思中学学习的考察报告

赴江苏洋思中学学习的考察报告

在杨思中学学习考察期间,我们首先听取了江苏省泰州市洋思教育研究所倪高扬关于《学洋思,学什么?学洋思,怎么学?》的洋思教育研究报告,然后又听取了江苏省课改专家王力耕《从洋思模式谈新课改下的教改与创新—教必须有效(课堂教学四变三结合)》的专题报告,最后亲自到洋思中学进行现场观摩。通过学习考察,我们不得不为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洋思中学领导和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洋思中学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以及洋思中学严格科学的精细管理所折服。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洋思中学的确堪称我国一颗璀璨的东方教育明珠。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一、洋思中学的过去和现在

洋思中学曾是一所初级中学,创办于1980年(校址在农村),当时只有5个教学班,13名教职工(其中一名公办教师,4名民办教师,8名代课教师),用2.4万元,盖了26间简易平房,设备几乎全无,课桌椅全是借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洋思中学已从默默无闻到闻名遐迩:2000年起实行国有民营,面向全国招生;2002年被评审为“中国名校”;2005年8月投资1.7亿元迁址进泰兴城。现有教学班65个,教职工382名,学生3800余名。目前,洋思中学已产生了惊人的办学效应,出现了“四多”现象:

1、外来择校的学生多。洋思中学许多学生来自外地,遍及27个省市。这些学生的家长都是慕名而来的。

2、宣传报道的媒体多。有《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育研究》等国家权威报刊相继报道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洋思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后撰写了相关文章进行报道,轰动了教育界。

3、参观学习的人数多。据洋思中学的领导介绍,来洋思中学参观学习者每天有几百人。有时一个教室内听课人超过百人,教室内容纳不下,听课者只能站在教室外走廊旁听。

4、学校创收的经费多。由于外地学生多,学校收取的赞助费多,仅收取外来参观学习的门票费每天约1万元,一年要数百万。

二、洋思中学的基本经验

洋思中学为什么敢于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中学为什么能一路走红,经久不衰?我们认为,主要是洋思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实在而有效的学校管理经验,并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1、坚守一种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一走进洋思中学,我们便立即发现在洋思中学的教学楼上,镶嵌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8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洋思中学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办学理念。洋思中学领导和教师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个教师都有责任把学生教好;适当的方法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好。他们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洋思人把“吃苦就是享福”作为座右铭。他们不选择学生,不挑剔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从起始年级抓起,从起始学科抓起,从新生入校的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所有的教师工作非常严谨,他们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高效率快节奏,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为了学生,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无怨无悔。这种吃苦精神,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2、用心营造一种有效的育人环境

一走进洋思中学,我们立即被它的校园文化所吸引:一个整体的规划,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勇于进取的文化氛围,校园广场、教学楼、学生宿舍与食堂,到处都是一尘不染,

窗明几净。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诸如“要向大的目标走去,就得从小的目标开始”、“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随处可见;爱迪生、罗素、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苏霍姆林斯基、孔子、鲁迅、郭沫若、钱伟长等巨人都成了学校的教育者,其谆谆教诲,不绝于耳,构成了强大的教育场。小广场上的雕塑体现着现代学校的教育理念,“勤奋南路”、“创新北路”等路名,诠释着学校的文化内涵。“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就能解决什么问题”等一些人性化、激励性的标语极富感染力。最有特色的是洋思独出心裁的“横梁文化”。初中语文古诗词必背篇目内容如“曾经沧桑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俱怀速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初中英语全部单词如“motherland”(祖国)、“garder”(花园)、“hard”(刻苦)、“succeed”(成就),“八荣八耻”等内容悬于通前直后的 120米四层连廊及饭堂的横梁上。“镜子文化”也只有洋思人想得出,144根坚柱四周无不镶嵌着透明的镜子,镜子上镌刻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入,而是不会学习的入”“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弱者坐待机会,强者制造机会”等上千条积极进取的语句——这让全校师生,也包括参观的我们,走到哪,既能看到自己的外表,学做一个端端正正的人,更能不断得到启示,获得新的认识。洋思的独特“文化”造就了洋思超然的质量、神奇的发展、深远的影响。整个校园内花团锦簇,绿草成荫,树木葱茏,清香四溢,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极为和谐,为师生工作、学习创设了一个文明向上、竞争和谐的良好环境。具体的说:洋思中学就好比一个大泡菜坛子,各色各样的学生在这个大泡菜坛子三年之后最终都会泡成同一种“味道”:思想品德好、行为习惯好、学习习惯好、身体素质好、文化成绩好。

3、坚持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洋思中学的教学质量之所以高,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为了优化课堂教学,他们进行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成功实践,这是“洋思经验”的精髓所在。

所谓“先学后教”就是:开始上课时,老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教师的责任是认真谋划好学生自学的全过程,创造学生自学的环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教,针对学生的问题展开,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

“当堂训练”就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一般不少于15分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做到“小步走”、“问题设置和试题设计梯度明显、清晰”,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洋思中学要求作业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他们认为作业留在课外不能保证质量,学生的课外作业多,对于巩固知识与技能、提高能力没有好处;作业留在课外,会降低课堂教学质量,会助长教师"满堂灌"的不良风气;作业留在课外,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剥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的空间。

另外,洋思中学有一个特殊的观念,每堂课要从始考到终,以"考"促学,让学生始终保持紧张的状态,像中考、高考那样对待每一节课。课堂分成若干个板块,每个板块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看书、查资料、讨论、思考都有时间要求,如看书三分钟后回答问题,讨论四分钟后作练习,六分钟后背诵课文,三分钟做完以下习题。有错及时纠

正,难题及时解答,重点及时强化。这样知识落实,反馈迅速,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过程兴奋积极,课堂效率高。

4、实施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三清”活动

为了教好“难教”的学生,洋思中学坚持搞“三清”活动。所谓“三清”,即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就是要求学生向每天要质量,向每周要质量,向每月要质量,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一着不让,一天不松。这样的道理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做下去,那实在不是一般的难。

“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需要周末留下来“清”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洋思就像一个巨大的染缸,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到了这里,很快就知道该怎么做怎么学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清”过程中,思想教育时时渗透,学生在扎扎实实学好知识的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意志也得到培养,全面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5、推行一种有效的学法模式:“兵教兵”战术

“兵”教“兵”,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这种战术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具体的做法就是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兵教兵”不仅用在课堂上,更多的则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这样下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帮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优秀学生的提高。优秀学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教学”相长,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6、课堂中用不中看

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所以,凡是真心诚意地前往洋思中学取经的人都会深入课堂观摩教学实况。我们兴致勃勃地涌进课堂,大失所望地发现洋思中学教师的课并不怎样:精彩处不多,高潮处少见。课始教师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自学,暴露问题后,教师点拨释疑,学生再练习,当堂完成作业。在“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这一环节,他们始终注意练习的内容主要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练习的形式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作辅导,只注意检查纠正学生练习中的不良习惯。

细究起来这课不正是我们课改追求的境界么。这种教学结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使教师变前台“演员”为幕后“导演”,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紧张,学到了知识、学到了能力、学到了方法,这种课充满了生活般的互动交流,突破了那种教师讲得尽善尽美,学生蛰伏于教师权威而被动、压抑的惯例,那种只重视“双基”却淡漠基本品质养成的惯例,那种单向授受几无反馈调节的惯例,那种学生在课堂上只吸收不消化留待课后承受负担的惯例。

7、引入一种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承包责任制

洋思中学将承包制引入了学校管理,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建立责任体系,以灵活的机制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承包制的形式下,育人责任层层落实。校长负责全部工作的争创一流,包括德育工作创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育达标、学校安全稳定、青年教师培养等;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保证学生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优秀率达标,负责“后进生”转化和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食堂工作人员要保证食物安全卫生、菜谱科学合理,使师生准时吃到热菜热饭、菜肴烹制味美可口;宿舍管理人员要保证宿舍、浴室内无打闹、欺负小同学、失窃等现象,让学生按时作息。

承包制极大地激励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发扬。他们正确处理了学校这个“大家”和个人“小家”的关系,以自己的形象、精神、爱心、贡献感染人、鼓舞人、凝聚人,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有力的战斗团队。为了教好每一位学生,洋思中学没有一个教师搞有偿家教,他们人人爱岗敬业、个个奋发向上。这就是洋思中学不断进取、发展的力量所在。

8、完善一种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务本求实的校本培训制

洋思中学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历看,原洋思中学的师资水平较低,近几年由于充实了大量的新教师,虽然学历构成有所改善,但如何使这些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快适应洋思中学的教育教学,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为此,他们高度重视校本师训,力促全体教师尽快成功。

(1)注重教师的提高和发展。他们认为提高了老师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因此他们主要通过假期的培训让教师学业务理论,学习下学期的内容。互相听课评课、确立教法模式、加强师德方面的教育。强化教师的自我和整体的提高,不让不过关的老师进课堂。

(2)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他们个人相对水平并不高,但能够群策群力、集群体智慧、集体备课、不走形式、重研讨、落实到位。推行师徒制,让新教师一上讲台就能胜任教学工作,少走弯路,使学生少受损失。同时学校给师傅发带徒费、给师傅适当减少工作量、搞“师徒捆绑式考核”使教师间的合作式教学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优化了教师队伍。

(3)强调教师的三个对话,即与学生对话、与同行对话、与专家对话。应该说,洋思中学既是学生发展的摇篮,也是老师成长的基地。

三、洋思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

1、一个好的校长才能办出一所好的学校。洋思中学是同蔡林森校长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蔡林森就没有洋思中学的今天。蔡校长是一个思路严谨、善于思考、善于提炼的思想者,是一个善于贯彻和坚持的优秀管理者。他的办学思想和管理措施来源于他的亲身实践经验,从经验到思想再到管理,一切都显得如此自然,有严密的逻辑美。例如,在自己一双儿女从最初的“失败”到后来的“成功”中体验到:自己的孩子能教好,别人的孩子能教不好?再提炼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办学思想,给学校带来强大的生命力。一个校长,自己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的定位,不能从学校实际出发,今天学这样,明天学那样,最终只能是“四不像”,一事无成。可贵的是,蔡校长不仅有思想,而且能贯彻下去,特别是能持之以恒。他能兼收并蓄,学校的教学模式包涵许多大家已知的教育理念或模式,如目标教学模式,而且能体现最新的新课程理念。点子不多,贵在鲜明;变化不多,贵在坚守。最重要的是人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有事业追求,需要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蔡校长在办学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饱尝了巨大的艰辛。所以,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在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事业追求的影响下形成的学校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是学校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我们常常羡慕江浙人的富有,却忽略了他们的异乎寻常的勤劳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2、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减轻课业负担。目前,我们认为我县绝大部分农村中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三是每个学校都有大量后进生,许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束手无策,甚至放弃不管,放任自流。而洋思中学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每堂课教师讲授一般不超过10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好多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到洋思来都变好了。所以,我们认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我们相信:“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课堂教学,但学生不动不是好课堂。”

3、加强对师生的养成教育对学校管理非常重要。洋思中学以完备严谨的管理模式作保障,不仅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而且抓教师的养成教育。洋思中学蔡校长说:“管理,是用外在的约束教育人;教育是用内在思想管理人。洋思中学以改革开路,用责任制治校,并充分发挥管理的育人功能,使学校管理步入民主、科学、严密的轨道。学校在公有民营的体制下,把“包”字请进学校,在学校运作过程中层层落实,实现了人人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因此,我们认为:学校的管理,实际上是养成教育,不能小看。要治理好一所学校,不是一套管理制度就可以,而需要一个外在的约束教育,也需要内在思想管理人。

4、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心中必须要时刻“装”着后进生。洋思人坚守一个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们是这样说的,更可贵的是他们也是这样坚持做的。从各班最后一名后进生抓起,抓好初一起始年级。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校坚持不分快慢班,把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与优生同桌,便于“兵”教”“兵”。教师上课的起点是后进生,辅导的重点也是后进生,课堂作业也优先批阅。学校实施后进生验收制度,查到问题及时纠正,真正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

5、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和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晋级等务必紧密结合,认真挂钩,方可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并举得成功。从洋思中学二十多年所走过的历程,有一个经验告诉我们:一所学校在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惟有充分调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并用比较刚性的考核制度作保障,方可举得最后的成功。不然的话,只能是昙花一现,半途而废。

6、学校要持续发展,教学理念要紧跟时代,教学改革应持之以恒。从洋思中学二十多年所走过的历程,进一步告诉我们:一所学校惟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与时俱进,才能在改革的洪流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 洋思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敢为天下先,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课改真谛,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为我县,为我们自己所在的学校吹响新课程改革的强劲号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cl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