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趋利避害是人的基本规律

更新时间:2023-07-23 23:1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趋利避害是人各种行为的基本出发点,人的各种行为都是趋利避害的外在表现。趋利避害可以解释人的各种学习行为的本质目的,通过人学习的本质目的,可以解释学生对学习表现出的排斥、逆反、规避和厌烦学习的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原因,也可以为教师教学的合理、高效与否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已有趋利避害理论和人们生活实践活动中几种趋利避害形式的进一步归纳,表明趋利避害是人的基本规律。

论趋利避害是人的基本规律

摘要:趋利避害是人各种行为的基本出发点,人的各种行为都是趋利避害的外在表现。趋利避害可以解释人的各种学习行为的本质目的,通过人学习的本质目的,可以解释学生对学习表现出的排斥、逆反、规避和厌烦学习的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原因,也可以为教师教学的合理、高效与否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已有趋利避害理论和人们生活实践活动中几种趋利避害形式的进一步归纳,表明趋利避害是人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趋利避害基本规律行为方向行为目的趋利避害形式

前言:对趋利避害最早的总结,出现于汉朝。汉·霍谞《奏记大将军梁商》:“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这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在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中,都有对趋利避害各自理论上的解释。“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生物本能,只有满足活和避免死亡两种条件,生存才得以实现。其也是人性的本能,这种本能是生物与生俱来的,也是生物不断向高级进化的保证。是人行为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但是在有关的解释中,大都将趋利避害和畏死乐生结合起来,对趋利避害进行解释。畏死乐生是表明人有求生和畏惧死亡的本能,是人趋利避害行为的出发点。而趋利避害是人生存行为的方向,是求得生存相对优越的条件,而排斥生存相对的恶劣的条件。因此畏死乐生与趋利避害具有内涵上明显的区别,表明相应理论对趋利避害解释上的模糊。上述理论也都是从生命的本能出发,来解释趋利避害的。而人类社会独有而区别于其它客观物质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和意识化的表现,也就是人的规律表现。

虽然人们从生活和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理论,也都一定程度的解释了趋利避害是人行为的出发点,但是都并没有将其与人广泛的行为活动的方向、目的、方法、对象统一对应解释。没有特别强调,其是普遍的人的行为方向和目的的基本规律,也也没有表明人类社会独有而区别于其它生命形态所特有的趋利避害的表现。

1.趋利避害是人行为方向和目的的基本规律

人的各种行为都有相对应的目的。而人的各种行为方向的目的及方法,也都是指向对象的,各个科学理论,都有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其方法和目的都是指向对象的。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消费活动,也是指向对象的。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也是描述和解释对象的。

水的流动(运动)方向,是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科学的治水,以此规律为基本条件。电子的定向移动(运动)形成电流。电器时代直至今日的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此规律

趋利避害是人各种行为的基本出发点,人的各种行为都是趋利避害的外在表现。趋利避害可以解释人的各种学习行为的本质目的,通过人学习的本质目的,可以解释学生对学习表现出的排斥、逆反、规避和厌烦学习的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原因,也可以为教师教学的合理、高效与否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已有趋利避害理论和人们生活实践活动中几种趋利避害形式的进一步归纳,表明趋利避害是人的基本规律。

为基本条件。而人的行为方向和目的的基本规律是趋利避害的。也就是人从对自身生存相对的不适应、不利、恶劣、有害等的对象和环境中,朝着对自身生存的适应、有利和优越的对象和环境为方向不断的行为及活动的。

个体通过对造成身心不适、无益、不利、有害对象的排斥和规避,而同时对身心适应、有益、有利对象的维持与求得,来实现自身优越化的生活(生存活动)及发展的。发展是优越化的程度持续增加的一种量化表现。

人的各种行为方向和目的的基本规律,都是趋利避害的各种表现。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组织、社会、民族、国家、还是人类的整体,其运动和发展的方向都反映了趋利避害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人的天性、本性、本能,还是意识能动性,反映了趋利避害的本质。无论是人外显的行为方向和目的,还是心理内隐的“行为和目的”,都是趋利避害本质的各种外在及内在的表现,都遵循此规律的约束。个体的知觉、思维甚至意识。也是在接收到身体内外各种刺激的感觉信息后,以驱利避害为指令,根据刺激后的利与害的感觉和相应刺激的对象,去剖析利害,并为自身活动的方向,提供相对清晰的目的、目标和高效的方法,使行为高效的求得或者是排斥相应的对象与环境。任意的个体、群体、社会等任意的活动,其在身心的方向、目的、目标及其指向的对象和环境,都是反映趋利避害基本规律的各种表现。

2.趋利避害的几种表现:

在趋利避害中,其中利:反映的是对人的身心适应、健康有益、生活条件和物质财富有利、自主选择的有利、自我和社会实现价值有益的表现。而“害”与其相反,是对人的身心不适应,对健康、自主选择、自我实现价值、物质利益和社会实现价值不利和有负面影响的表现。

2.1趋利的多选一的表现:

在趋利避害中,当一个人面对多种有利而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程度最高的有利要素而规避程度较低的有利要素。例如:一名小学生在小升初的时候,由于成绩非常突出,很多初中学校都想招收,那么家长会帮他选择一所教学成绩最高的学校。一名大学毕业生选择几个公司的招聘邀约的时候,会选择认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公司。或者一名适龄的青年在被多名异性追求的情况下,也会选择认为最适合自己的一位。

2.2避害的多选一的表现:

对于多种有害而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会选择有害程度最低的要素,而规避有害程度高的条件。例如:在治网瘾学校中,如果学生不学习、不守学校规则,就要体罚。如果学生不接受体罚,甚至是对抗体罚。就会被强制电击“治疗”,接受身心更痛苦的惩罚。通过伤害加强,来迫使其被动选择对自己身心不适程度最低的因素。这与在古代的学堂中,如果学生顽皮不学习的话,老师就要拿戒尺打手板是同理。只是惩戒形式、工具和伤害程度不同而已。

趋利避害是人各种行为的基本出发点,人的各种行为都是趋利避害的外在表现。趋利避害可以解释人的各种学习行为的本质目的,通过人学习的本质目的,可以解释学生对学习表现出的排斥、逆反、规避和厌烦学习的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原因,也可以为教师教学的合理、高效与否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已有趋利避害理论和人们生活实践活动中几种趋利避害形式的进一步归纳,表明趋利避害是人的基本规律。

这种方法就是典型的加强伤害或者可以称为伤害唤醒增强的方式。迫使学生选择不适应程度相对较低的机械化学习的条件,来规避伤害更强的打手板、电击、或者被惩罚关禁闭、不许玩游戏、减少零用钱、棍棒、挨打、甚至对其心理的冷嘲热讽等等身心惩罚的方式。例如:用严刑不断增强的方法迫使俘虏说出情报等。

2.3利弊交换的表现:

用较大的有益回报预期、承诺和奖励回报,来使其接受相对不适应、不利要素的选择。如通过考试获得好成绩,就奖励电脑、手机等。通过获得好成绩,会获得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回报的奖励预期和实际的奖赏回报。例如取得好成绩,自然会获得家长、老师、学校和周围同学的表扬、钦佩和更高程度的尊重等。例如:对俘虏许以高利厚禄来使其在心理上缴械投降,说出情报。

2.4无益即为不利:当一个人的行为过程和结果,让其不能感受到身心的有益回报时,那么他就会认为这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无意义的,或者是投入的时间和回报是无效果的。这也是对自己身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是轻度的害,而害是高程度的不利。

2.5趋利避害的低投入高回报的表现:

人们对于趋利的投入,都希望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回报,使有利的回报程度最大化。而对于避害,是希望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有害程度最小化或有害程度为零的效果。

例如:假设一名学生投入在六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强度相等的时候,一段时间考试后,这名学生在六门课程上的成绩,却是有高有低的。那么这时候,学生就会有意识甚至是无意识的,对成绩高的课程的学习投入更多,以从此门课程获得更高的分数。甚至对此课程高年级的知识内容也有学习的积极表现。而对分数低的其它课程,就会逐渐的减少投入。这是形成学生独有而区别于其他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表现的一个原因。这也是形成偏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通常都是予以一定程度的“矫正”。

2.6趋利避害的利他行为,当一个人将自己的趋利避害的本质目的建立在其他人的趋利避害之上。例如子女、亲人甚至是国家等。那么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利他心理和行为。如希望子女、亲人、国家好,那么个人才会好,如公益活动、爱家、爱子女等行为表现。如子女、亲人、国家面临困境时,会个人承担更多的困境,而使亲人、国家承担少些等。

可见,根据上述来看,趋利避害是人行为活动方向和目的的基本规律,而人的各种行为,诸如各种认识、学习、劳动生存、消费生活等活动,其都反映了趋利避害的本质,都是趋利避害基本规律的丰富的形式表现。

作者:程显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ck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