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如何面对母亲的突然病逝

更新时间:2023-04-20 16: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毛泽东如何面对母亲的突然病逝

毛泽民见哥哥这样伤悲,便劝毛泽东说:“哥,你也不要过于伤心了。你不知道,娘老子在临终时,一直在呼唤着你的名字,说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一掬笑容何处寻”

母亲的逝世,对毛泽东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尽管他一直相信生生死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但他一听说母亲病故时,却根本不相信这一切。他不相信死神会真的降临到自己母亲身上。然而,这不是别人的杜撰,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毛泽东只有尊重这一事实。

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他又是组织各驱张代表团到各地宣传的具体事宜,又是准备驱张的宣传资料,真正是忙得不亦乐乎。正在这时,他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

此时的毛泽东并不住宿舍,只有他的小弟毛泽覃在毛泽东那间小房子里看书。毛泽覃从家乡来送信的人手中拿到信后,忍不住哭了起来。他顾不得招呼来送信的人坐下,就立即拿着信朝湖南省学生联合会跑去。

毛泽东这时正在准备驱张材料。毛泽覃气喘嘘嘘地哭着把家里来信交给哥哥。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他和省学联的另一位负责人讲了几句后,就带着小弟回到住地。

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他怎么也不相信母亲会这么快就离开人世了。因为前两个月,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刚送回去不到两个月,怎么就离我们而去了。一时间,毛泽东呆若木鸡,站在房子里一动也不动。

“润之,你还在发什么愣?还不快收拾东西回去,不然就来不及了!”来送信的堂兄的催促声,才使毛泽东惊醒过来。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

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

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

毛泽民见哥哥这样伤悲,便劝毛泽东说:“哥,你也不要过于伤心了。你不知道,娘老子在临终时,一直在呼唤着你的名字,说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弟弟这么一说,更使毛泽东心如刀绞。

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两副挽联,一幅贴在大门口:

春风南岸留晖远;(以春风、春晖为喻,借春之长青,颂扬了母亲的德泽长留人间,令儿孙永世难忘;) 秋雨韶山洒泪多。(以韶山秋雨来比喻毛泽东及兄弟们的悲哀泪之多,表达了母爱之深沉和儿子哀思之无穷。)

纵观全联,想象驰骋,神思巧运,用词精当,对仗工整,哀恻动人。母子情深,跃然纸上。

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在病危中不见长子在身旁时,那种呼唤儿子、想念儿子、关怀儿子的动人场面,诉说了毛泽东作为长子未能报答母亲恩泽的感慨;)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抒发了母亲终生信佛但不能长生的无限惋惜之情,追忆了慈母的形象和从此难见母亲音容笑貌的绵绵深情和无限悲痛之意。)

挽联表达了毛泽东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第二天,也是母亲出殡的日子,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全篇记述了母亲的养育深恩和盛德高风,字里行间凝结着母慈子孝的真诚情义,也深深地追忆了母亲平生对他的养育之恩,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更表现出了毛泽东面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死亡的那种悲痛的心情。

【译诗】

我深切哀悼我的母亲,

她突然之间就过世了。

她享年五十三岁,

曾生下过七个子女。

七子中只剩下三个,

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

其余的未能养育成活,

他们是二个女儿三个男儿。

养育我们三个兄弟,

母亲真是历经艰辛。

身体受到损害与磨难,

并因此染上疾病。

母亲此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

全部是一部伤心史。

我也不忍全都写出来,

只待我慢慢和缓地吐露。

今天我要说的,

只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她盛大的德性,

一个是她的隐痛或抱恨。

我母亲的高尚风格,

首先予以推举的是博爱。

无论远近亲疏之人,

她全都庇养照料。

她慈祥而富于同情心,

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她的关爱所到之处,

其本质就是真诚。

她从不说谎话,

也不存有半点欺人之心。

她天性严洁端正,

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

她生前亲手操办的事情,

全部有条有理。

她头脑精确缜密,

处理事情合情合理。

做事也没有什么失算了的,

任何事她都能明察秋毫。

她清洁干净的风尚,

传遍了亲戚邻里。

她一尘不染,

外表与内心始终如一。

她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 这是做人的大节。

整个看她的人格,

宛如在我头上照耀。

她隐痛抱恨的地方,

就是处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最后。 有志向未能舒展,

有希求未能获得。

母亲精神上的痛苦,

以这点最为突出。

这究竟怪天呢还是怪人?

悲痛得连大地也塌陷了一角。

其次她抱憾的是儿女们,

要把他们养育成人。

兄弟三人就像还未成熟的果实, 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间。

她在病中拉着亲人的手,

内心酸楚愁肠百结。

她呼唤着儿子们,

各自务必要作好人。

然后母亲所关怀的,

就是至爱亲朋们。

有的平时有恩于我家,

有的却劳累病苦。

无论大小亲朋远友,

都有待于报答周济。

总结这一切叙述,

都是盛德所辉映着的。

我会禀受母亲的诚恳,

效法她而不违背她。

至于母亲的抱恨,

我定要加以弥补。

铭心刻骨记住这些,

心里绝不忘怀。

如同春日的朝晖与云霞。

何时才能回报母亲呢?

要以精卫填海的雄心。

悲哉我的母亲,

母亲终究不会死的。

躯体虽然毁灭,

灵魂却万古常青。

只要我活着一天,

那么每一天都会报母亲之恩。 只要我活着一天,

都将陪伴在母亲身旁。 今日说得太长了,

其实时间却很短暂。

因此这篇祭文只能提纲挈领, 就主要方面简单陈述母亲的事迹。 此时在家中祭奠,

就聊敬你一杯酒吧。

以后对母亲的陈述,

将随着日月增长而增长。 请享用祭品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ci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