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
更新时间:2024-03-26 21: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质量:表述环境优劣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环境质量包括综合环境质量和各要素的环境质量。例如:城市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表征环境质量优劣或变化趋势常用环境参数表征:
如:pH、COD、DO、有毒有害化学元素浓度、农药含量、细菌菌群数等 三、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根据不同环境要素,环境容量又分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和土壤环境容量。 环境影响的特征: 有利影响、有害影响; 显著影响、潜在影响; 短期影响、长期影响; 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
原发性的环境影响、继发性的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的时空分布; ??
环境影响评价
按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
现状评价、影响评价、回顾评价(后评价)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
20世纪中叶,环境污染由局部扩大到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人们意识到不能无节制开发利用环境,要尊重自然规律,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 1950年代初,核设施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影响开始了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1960年代,英国总结出环境影响评价“三关键”即关键因素、关键途径、关键居民区 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1月1日施行,随后瑞典(1970)、加拿大(1973)、澳大利亚(1974)、德国(1976)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立法目的: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类别、范围及评价要求:
第7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的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第八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草案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4、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行政法规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问题的若干意见》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证书管理办法》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权限问题的通知》等等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三、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技术规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评技术导则-总则
环境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大气、噪声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等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地方规范
特殊行业相关技术规范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
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 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
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 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
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要求
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
五、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具有法律强制性
纳入基本的建设程序
评价对象偏重工程项目
分类管理
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一、环境标准的定义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
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 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环境标准体系
1、环境标准体系定义
体系:在一定系统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环境标准体系:各种不同环境标准依其性质功能及其间客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即构成了环境标准体系。
2、环境标准体系结构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国家级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以及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保护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体系 地方环境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保护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保 护行业标准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毒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是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做的统一规定(是指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试验方法、检验方法、生产方法、操作方法等所做的统一规定)。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在环境管理中起着特别的:作用可用来评价分析仪器、鉴别其灵敏度;评价分析者的技术,使操作技术规范化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代码)、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所做的统一规定。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还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包括: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监测技术、环境区划、规划的技术要求、规范、导则等等) (2)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近年来为控制环境质量的恶化趋势,一些地方将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地方环境标准。 分为: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DB):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出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出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出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能够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3)标准之间的关系 国标与地标的关系
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综合性排放标准(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如: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体系的体系要素
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环境基础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基础。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构成环境标准体系的支持系统。
(3)环境质量标准与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环境质量一般分等级,与环境功能区类别相对应。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严格,低功能
区环境质量要求宽松一些。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 功能区分类:二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农村地区; 标准分级:三级
一类区 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 执行二级标准
第四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1、水体污染定义
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使水的感观性状(色、嗅、味、透明度)、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组成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功能的现象。 p60 2、水体污染源的含义和分类 水体污染源: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指向水体排入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按污染物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水体天然污染源:自然界自行向水体释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人为污染源:由人类活动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对象。 (1)点污染源 生活污水 工业污水
(2)非点污染源 水体污染物有 P65 二、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的概念和过程
水体自净:水体通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收纳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恢复的过程。
、 水体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概述:
物理过程:只对水中污染物存在位置变化产生作用,而不对其性质变化产生作用。包括:移流(推流、对流)、扩散(紊动扩散、离散等)、沉降或再悬浮,以上作用通常称为稀释混合。 化学过程:水中污染物在不同化学反应过程下,其污染物性质发生变化,包括:氧化还原、中和、分解化合、溶解或再析出、混凝及吸附等
生物过程:在水中生物作用下,性质或存在位置(状态)发生变化。好氧、光合作用 2、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
对流: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物质随水流的运动。可以在横向、垂向、纵向发生对流。在河流中,主要是沿河流纵向的对流,河流的流量和流速是表征对流作用的重要参数。
横向混合:横向扩散指由于水流中的紊动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物质的混合,通常横向扩散系数表示。在横向混合区内,对流和横向扩散混合是最重要的,有时纵向混合也不能忽略。 纵向混合:纵向离散是由于主流在横、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上的溶解态或颗粒态质量的分散混合,通常用纵向离散系数表示。 3、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
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水,一般是含有各种污染物的淡水。它的密度都比海水小,入海后一面与海水混合而稀释,一面在海面向四周扩展。 污染物好氧生化过程p67 污染物的混合和衰减模型
1、完全混合模型(零维)p71 适用条件:
河流是稳态的,定常排放
污染物在整个河段内均匀混合。
废水的污染物为持久性物质,不分解也不沉淀 河流无支流和其他排污口进入 2、一维水质模型 适用条件: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非持久性污染物 (3)河流为恒定流 (4)废水连续稳定排
例一个改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为0.15m3/s,苯酚浓度为30ug/L,河流流量为5.5m3/s,流速为0.3m/s,苯酚的背景浓度为0.5ug/L,苯酚的降解系数K=0.2d-1,纵向弥散系数Ex=10m2/s,求:排放点下游10km处的苯酚浓度。 解:计算起始点处完全混合后的初始浓度
0.3?100004(0.2?86400)10) C0?1.28exp[(1?1?)]?1.19ug/l22?100.3
忽略纵向弥散
3、二维稳态混合模型: 岸边排放 ?cpQpuy2u(2B?y)2???C(x ,y)?Ch?exp(?)?exp[?]??4Mx4Mx2H?Mxu??yyy??
非岸边排放
0.15?30?5.5?0.5C0??1.28ug/l5.5?0.50.2?10000C?1.28exp(?)?1.19ug/L0.3?86400
? cpQpuy2u(2a?y)2u(2B?2a??C(x,y)? Ch?)?exp[?]?exp[??exp(?4Myx4Myx4Myx2H?Myxu??
其中:H,平均水深;B,河流宽度;a:排放口与岸边的距离; My:横向混合系数;u:平均流速;ch:上游来水浓度; 完全混合距离的计算
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经过混合过程段,达到完全混合(断面 任一点的浓度介于平均浓度的95%-105%之间)。此时:
(0.4B?0.6a)Bu
L? (0.058H?0.0065B)gHI
B:河流宽度,a:排放口距近岸的距离,H:河流平均水深, I:河床坡度 4、S-P模型p75
适用条件;
(1)河流充分混合段(2)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3)河流为恒定流动(4)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5)河流中耗氧由BOD衰减引起,河流中溶解氧来自大气复 氧,且均满足一级反应 dC??K1C dt
dD?K1L?K2D
dt
xC ?C0exp(?K1)86400u
K1C0xx ?D[exp(?K1)?exp(?K2)]K2?K186400u86400u
x ?D0exp(?K2)86400u
86400uKD0K2?K1X c?ln[2(1?)]K2?K1K1C0K1
C0?(cpQp?chQh)/(Qp?Qh)
D0?(DpQp?DhQh)/(Qp?Qh)
一个拟建工厂,将废水排入一条比较清洁的河流。河流的BOD5的浓度为2.0mg/l,溶解氧浓度为8.0mg/l,平均水温为20℃,流量为14m3/s;排放的工业废水, BOD5的浓度为800mg/l,水温为20℃,流量3.5 m3/s,废水排放前经过处理使得溶解氧浓度达到4.0 mg/l;假定废水与河水在排放口迅速混合,该河段平均水深达0.8m,河宽为15.0m,参数K1(20 ℃ )=0.23d-1,K2(20 ℃ )=0.18d-1若河流的溶解氧标准为5.0 mg/l,计算工厂排
y)2??]???c出废水的最高允许BOD5。
解:混合后的流量 Q=14+3.5=17.5m3/s
河流的流速 V=17.5/(0.8*15)=1.46m/s 起始溶解氧 O0=(8*14+4*3.5)/17.5=7.2mg/l 20 ℃饱和溶解氧 Os=468/(31.6+20)=9.07mg/l D0=9.07-7.2=1.87mg/l 最大允许氧亏值 Dmax=9.07-5.0=4.07mg/l 继续计算——作业
、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 动态:
w0?cpQp?w0?cpQp?
?c???ch?exp(?Kht)?? VKhVKh??
平衡: w0?cpQpc ?VKh
2、湖泊推流衰减模式:
2
d rph p
Φ:混合角度
一、混合系数估值 1、经验公式
一个流量恒定、无河湾的顺直河流、如果河宽很大,而水深相对较浅,其垂直向和横向混合系数估算如下:
*E?aHuZz
*E y?ayHu?c?k?Hr?exp??172800Q????c?? Ex?axHu* *??摩阻流速(剪切流速)u,m/s;u*?gHI ??水力坡度I a计算得ax?5.9x??经验系数,埃尔德理论
二、示踪试验
示踪剂法:示踪剂一般为无机盐或荧光染料或放射性同位素。
方法:将示踪剂瞬时投入河流某断面,在投放点下游断面采样测定不同时间t下示踪的浓度,将C~t变化数据代入下式估算EX
W(x?uxt)2cexp[?] (x,y)?4EtA4?EXtx C浓度,mg/l ??下游断面示踪剂的平均 W??示踪剂质量,g;A??断面面积,m2 um/s;t??时间,sx??平均流速, x——下游断面距投放点的距离,m
5.1 水体污染源调查 (1)点源排放
排放口的平面位置及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排放形式(分散排放还是集中排放) (2)排放数据
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主要的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 3)用排水状况
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量。 (4)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 污水处理情况 5.2 水质监测
常规水质参数:反映评价水体水质的一般状况;
特征水质参数:代表或反映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排放废水的性质。 5.3 地表水体布设水质监测断面及取样点的原则与方法 (1)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在调查范围的两端
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 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等)、 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水处等)、
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 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监测断面 2)取样点的布设 ① 取样垂线的确定
小河 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大、中河
河宽<50m 在监测断面上各距岸边三分之一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应设在有较明显水流处),共设两条取样垂线;
河宽>50m 在监测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离两岸不少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共设3条取样垂线。 特大河
由于河流过宽,监测断面上的取样垂线应适当增加,而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
②垂线上取样水深的确定
水深> 5m 在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点; 1m<水深<5m 在水面下0.5m取一个样,
水深<1m,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m。 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0.3m。
(3)水样的对待
① 三级评价 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每次应将该段内各监测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其它情况每个监测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即在该断面上,各处所取水样混均成一个水样。
② 二级评价 同三级
③ 一级评价 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样。 1、预测范围
地表水预测范围一般与已确定的评价范围一致。 2、预测点
已确定的敏感点;环境现状监测点;水文特征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地、重要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等 3、预测时期
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一、二级评价应预测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的时期环境影响。
三级评价或评价时间较短的二级评价可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期的环境影响。 5)预测模型
河流:完全混合模型、一维模型、二维模型、S-P模型?? 湖泊:完全混合模型、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
第五章空气环境影响评价
一、大气环境污染平p102
自然源:由自然界产生的污染物质向大气排放的源。
人为源:由于人类产生和生活过程而产生的。 人为源又可分为:
(1)按源运动形式分:固定源和移动源。
(2)按人们活动功能分:工业源、生活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3)按污染源形式分:点源(高架源、地面源)、面源、线源和体源 2、大气污染物 (1)颗粒物质
指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体、液体和气溶胶,其中有固体的灰尘、烟尘、烟雾以及液体的云雾和雾滴。其粒径范围在200~0.1um之间,按粒径差异可分为降尘和飘尘。
降尘:粒径大于10u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粒物质。多产于固体破碎、燃烧残余物及研磨粉碎物。
飘尘:粒径小于10um的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物质。由于粒径小,重量轻,在大气中呈悬浮状态,且分布极广。PM10\\PM2.5 2)硫化物
硫常以SO2 和H2S形态进入大气,也有一部分以亚硫酸(盐)微粒形式进入大气。天然源主要是细菌活动产生的H2S,人为源主要来自含硫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炼制以及有色金属
冶炼和硫酸的制造。
危害:易形成酸雨、硫酸雾 (3)碳氧化物
CO和CO2。CO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有毒气体。 CO2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温室气体。 (4)氮氧化物
NO和NO2。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如汽车、飞机、内燃机及工业炉窑的燃烧过程,也来自生产、使用硝酸的过程,如氮肥厂,有机中间体厂,有色及黑金属冶炼厂。 形成光化学烟雾重要物质和消耗臭氧的一个重要因子。 (5)碳氢化合物
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二、大气扩散过程
第二节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及污染气象调查分析
1、污染因子的筛选
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进行筛选。 首先: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 其次:评价区内已经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一般污染因子数不宜多于5个。 2、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 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1、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
收集评价区内及界外区各例行大气监测点的近三年监测资料。
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
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 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项目、监测布点原则、监测制度及结果统计分析 (1)监测项目:筛选出的污染因子作为监测因子
(2)监测布点: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的原则布点。一级评价,监测点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不少于6个,三级评价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2~4个。
(3)监测制度 一级评价不少于二期,二级评价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做二期;三级评价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4)监测结果分析 ①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
②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
染源排放的关系。
③ 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二、污染气象调查分析
1、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
根据气象台距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距离以及二者在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条件方面的差异确定气象台的气象资料的使用价值 、常规气象资料的调查时期的要求
一级评价 至少应获取最近三年的常规气象资料
二、三级评价至少应获取最近一年的常规气象资料 3、地面气象资料与高空气象资料调查内容 (1)地面气象资料
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包括:
①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 ②年、季(期)风玫瑰图
③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
④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
⑤年、季(期)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级大气稳定度的联合频率及年、季(期)的各级大气稳定度的出现频率。
二、三级评价至少应进行②和⑤ (2)、高空气象资料
如果符合可直接使用的气象台资料有高空探空资料,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酌情调查下述距该气象台地面1500m高度下的风和气温资料 ①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②年、季(期)的规定时间的逆温层 ③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 ④日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
。。。。。。 。。。。。。
三、环境保护对策
制定的环境保护对策应力求减轻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质量的不良影响,并使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达到统一。
环境保护对策的内容,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改变原燃料结构; b.改进生产工艺;
c.对重点污染源加强环保治理(应提出具体治理方案); d.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
e.重点污染源的合理烟囱高度选择; f.无组织排放的控制途径;
g.区域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 h.当地土地的合理利用或调整;
i.厂区及评价区的绿化,必要时可提出防护林带的设置方案;
j.环境监测大纲的建议,包括监测项目、监测布点方案、监测制度的确定、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要点等;
k.关于生产管理制度的建议。
第六章固废环境影响评价
固体废物: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的物品、物质。 二、固体废物分类
1、按污染特性可分:一般废物、危险废物。
2、按来源可分:城市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和农业固体废物。 一、污染物的释放方式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堆放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物、粉尘随风飞扬,污染大气环境。
微生物分解有机固废,释放出有害气体,毒气或恶臭,污染地区性空气。
焚烧法处理固废,空气净化装置效率不高或缺乏,引起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 2、对水环境的影响
固废弃置于水体中,直接污染水质,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影响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固废倾倒缩减江河湖有效面积,降低排洪和灌溉能力有所。 陆地堆放和填埋场产生渗滤液污染地表和地下水。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废物堆放,其中有害成分容易污染土壤。
工业固废特别是有害固废经过风化、雨雪淋溶、地表径流的侵蚀,产生高温和有毒液体渗入土壤,能杀害土壤中的微生物,改变土壤的性质和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导致草木不生。
二、污染物的迁移途径 固废不是环境介质,但常常是多种污染成分存在的终态而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处理、处置管理不当,污染成分就会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通常,工业、矿业等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会形成化学物质型污染。人畜粪便和有机垃圾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和繁殖场,形成病原体型污染,其污染途径与化学污染物类似。 一、固废处理处置
1、固废处理处置原则 (1)“3化原则”: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无害化是根本,减量化是关键,资源化是方向。
无害化:经各种处理后,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环节。
减量化:通过适宜手段,使固废的容积降到最低值。如采用破碎和压实,压缩比可达5~10. 资源化:采取工艺技术,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故也有人将固体废物说成是“再生资源”或‘二次资源’。广义的资源化包括物质回收、物资转换和能量转换三个部分。 (2)3R原则
Reduce(减少产生) 、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 (3)3C原则
Clean(避免产生)、Cycle(在利用)、Control(再循环) 2、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主要方法
卫生填埋 堆肥 焚烧
一、焚烧处置固体废弃物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
固废焚烧过程中,主要关注焚烧产生的烟气和残渣对环境的影响。
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粒状污染物(①废物中不可燃物、②部分无机盐类在高温下氧化而排出,在炉外凝结成粒状物,③未燃烧完全而产生的碳颗粒与煤烟) 焚烧产生的酸性气体(SO2,HCl,HF等) 焚烧所产生的氮氧化物
废物中所含重金属物质,高温焚烧后部分残留于灰渣中,部分在高温下气化挥发进入烟气。 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垃圾渗滤液对地表水污染,以及防渗层破坏后对地下水的影响。 填埋场产生的气体对大气的污染 (无组织排放可能产生燃烧爆炸) 垃圾运输及填埋场作业产生的噪声 填埋场孳生的害虫等可能传染疾病
填埋场堆体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如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三、生活垃圾填埋场环评主要工作内容 1、场址选择评价
2、自然、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工程污染因素分析 4、施工期影响评价
5、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污染防治措施 9、环境经济损益评价 10、其他评价项目
第七章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一、噪声源及分类
1、环境噪声: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噪声源:产生噪声的发生源。 3、分类:
按产生的来源可分为:工厂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按产生的机理可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按噪声源辐射特性及传播距离可分:点源、线源、面源和体源。 二、环境噪声的影响
1、听力损伤
2、对睡眠干扰
3、对交谈、工作思考的干扰 三、噪声基本评价量 1、声功率、声强和声压 声功率(W):单位时间声源所发出的总声能量,W 声强(I):单位时间声波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是声能量,w/m2 声压(P):由于声波存在而引起空气压力增值,单位:Pa,N/m2 2、分贝、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
(1)分贝:两个相同物理量之比取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10。 N=10lgA1/A0 (2)声功率级: LW=10lgW/W0 (3)声强级: LI=10lgI/I0 (4)声压级: LP=10lgP2/P02 =20lgP/P0
3、噪声级相加
分贝的相加一定要按能量相加,求合成的声压级L1+2
(1)因L1=20lgP1/P0 ,L2= 20lgP2/P0 ,运用对数换算得:P1=P010L1/20,P2=P010L2/20 (2)合成声压P1+2,按能量相加则( P1+2 )2 = P12+ P22 即( P1+2 )2 = P02( 10L1/10 +10L2/10 ) (3)按声压级的定义合成的声压级为: L1+2= 20lgP1+2/P0 = 10lg(P1+2/P0)2 即: L1+2=10Lg ( 10L1/10 +10L2/10 )
三、环境噪声评价量 1、A声级
为了模拟人耳对声音的反应,在噪声测量仪器中安装一个滤波器,这个滤波器通常称为计权网络,被A网络计权的声压级称为A声级。A声级与人耳对噪声强度和频率的感觉最相近。 2、等效连续A声级
考虑了某一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级值去表示
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3、昼夜等效声级:考虑了噪声在夜间对人影响更为严重,将夜间噪声进行增加10db加权处理后,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得出:
4、统计噪声级
某点噪声级有较大波动时,用于描述该点噪声变化状况的统计物理量,一般用L10, L50, L90表示。
L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L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值 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背景值 1、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 2、线声源随距离的衰减值 2、空气吸收衰减 3、声屏障引起的衰减 4、附加衰减 5、反射效应
声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一、工作等级的划分
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包括:
按投资额划分拟建项目规模(大、中、小型建设项目) 噪声源种类及数量
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
受拟建项目噪声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二、评价工作范围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对包含多个呈现点声源性质的拟建项目,该项目边界外200米内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二、三级评价范围可适当缩小。 对于呈线声源性质的拟建项目,线声源两侧各200米评价范围一般可满足一级评价要求。二、三级评价范围可适当缩小。
拟建机场,主要飞行跑道两端各15km,侧向2km的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二、三级评价范围可适当缩小。 基本要求和方法
项目建设前环境噪声现状。
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评价标准,评述建设项目施工、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状况(以敏感区域或敏感点为主)。
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包括受超标和不超标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分析建设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或主要原因。
分析建设项目的选址、设备布置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 为了使建设项目的噪声达标,评价必须提出需要增加的、适用于评价工程的噪声防治对策,并分析其经济、技术的可行性。
提出针对该建设项目的有关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噪声防治对策应该考虑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和从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两个环节。 1、 从声源上降低噪声:是指将发声大的设备改造成发声小的或不发声的设备,其方法包括: (1)改进机械设计以降低噪声,如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选用发声小的材料来制造机件,改进设备结构和形状、改进传动装置以及选用已有的低噪声设备都可以降低声源的噪声。 (2)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以降低噪声,如用压力式打桩机代替柴油打桩机,反铆接改为焊接,液压代替锻压等。
(3)维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因设备运转不正常时噪声往往增高。
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是一种常用的噪声防治手段,以使噪声敏感区达标为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设计原则,使高噪声敏感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
(2)利用自然地形物(如位于噪声源和噪声敏感区之间的山丘、土坡、地堑、围墙等)降低噪声。
(3)合理布局噪声敏感区中的建筑物功能和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即把非噪声敏感建筑或非噪声敏感房间靠近或朝向噪声源。
(4)采取声学控制措施,例如对声源采用消声、隔振和减振措施、在传播途径上增设吸声、隔声等措施。
3、 通过评价提出的噪声防治对策,必须符合针对性、具体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原则。
第八章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具有以下特点:
占地面积大,一般占地面积均在1km2以上。 性质复杂,一般一个开发区涉及多种行业。
管理层次较多,除有专门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外,每个开发项目一般均有独立的法人。 不确定因素多,许多开发区初期仅具有开发性质,但具体的开发项目往往不确定。 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
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目的:通过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完善区域开发建设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意义:1、从宏观角度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以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2、可为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筛选提供决策依据。
3、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从而有助于制定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规划和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促进区域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4、可以作为单项入园项目的审批依据和区域内单项工程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减少单项环评的工作内容,也使单项环评兼顾宏观特征。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基本相同,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正式工作阶段 报告书编写阶段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1、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 3、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4、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5、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 6、拟订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
1、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在分析所有区域开发活动的基础上,预测与评价开发活动对大气、水、噪声、社会及生态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为制定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治环境污染提供依据。 2、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
从开发区的性质或发展方向出发,分析其与所在地区或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是否一致。
3、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开发区的各种功能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环境的不同质量要求出发,结合开发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开发区的各种功能或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4、开发区规模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通过分析开发区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特征,特别是分析开发区自然、社会环境因素中的限制因子,进而分析开发区环境对开发活动强度和规模的可承受力。 5、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 根据区域土地的不同生态、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对不同土地利用的固有适宜性,分析开发区内各类土地利用安排的合理性。 6、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
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是开发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保证,主要内容包括: 开发区环境管理方针
开发区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 开发区环境管理规划方案 开发区环境监控系统的规划等
环境容量:是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环境容量的大小与该环境的社会功能、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特征、污染物性质以及环境的字净能力等相关因素有关。
通常所说的环境容量是指在确定的环境目标值下,区域环境所能够容纳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法,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并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物允许的污染物的排放量。
目前总量控制分类方法总体上有两种形式: 指令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即国家和地方按照一定原则在一定时期内所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所作的分析工作主要是如何在总指标范围内确定各小区域的合理分担率。 环境容量约束下的总量控制 主要环境保护对策
当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较低,或区域环境敏感性较高时,应考虑选址的大规模、大范围调整。
当选址临近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地、重要和敏感的居住地,或周围环境中有重大污染源并对区域选址产生不利影响以及某类环境指标严重超标且难以短时期改善时,要建议提出调整;一般情况下,开发区边界应与外部较敏感地域保持一定的空间防护距离。 开发区内各功能区除满足相互的影响最小,并留有充足的空间防护距离外,还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各产业间的合理连接,以及适应建立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布局条件来考虑开发区布局的调整。
规模调整包括经济规模和土地开发规模的调整;在拟定规模的调整建议时应考虑开发区的最终规模和阶段性发展目标。
当开发区发展目标受外部环境影响时,在不能进行选址调整时,要提出对区外环境污染控制进行调整的计划方案,并建议将此计划纳入到开发区总体规划中。 开发区内各功能区除满足相互的影响最小,并留有充足的空间防护距离外,还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各产业间的合理连接,以及适应建立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布局条件来考虑开发区布局的调整。
对典型工业行业,可根据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原理从原料输入、工艺流程、产品使用等进行分析,提出替代方案与减缓措施。
固体废物影响的减缓措施重点是固体废物的集中收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
对可能导致对生态环境功能有显著影响的开发区规划,应根据生态影响特征制定可行的生态建设方案。
2主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从改变能源系统及能源转换技术方面进行分析。重点是煤的集中转换以及煤的集中转换技术的多方案比较。
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重点考虑污水集中处理、深度处理与回用系统,以及废水排放的优化布局和排放方式的选择。
对典型工业行业,可根据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原理从原料输入、工艺流程、产品使用等进行分析,提出替代方案与减缓措施。
固体废物影响的减缓措施重点是固体废物的集中收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
对可能导致对生态环境功能有显著影响的开发区规划,应根据生态影响特征制定可行的生态建设方案。
正在阅读:
环境影响评价03-26
仪器分析ICP实验讲义04-20
大学生自我介绍精选02-24
大学英语听力教程上册unit9原文及答案11-29
视频会议系统01-17
2015信息技术总复习12-28
2011年企业节能自查报告 - 图文06-13
化工安全技术3-405-12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第一课时08-1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评价
- 环境
- 影响
- 2011年专升本试题
- 江苏省苏州市2016届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二)含答案解析
- 长征胜利82周年党课讲稿(从红军长征历程看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
- 中考数学压轴题(五)平移问题
- 海湾GST-DJ6327B Y 联网器安装使用说明书V1.02
- 2017届九年级英语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测试题 - 图文
- 2015年上海市会考考点知识归类整理
- 2015年房地产经纪人考试模拟试题答题技巧分享每日一讲(10月2日
-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 在乡土主题活动中发现
- 2019年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Lesson 10 First second third学案
- 五年级下(5-8)单测题石湖英语
- 遗传复习题附答案
- C语言实现单链表逆置
- 理化组开题报告
- 小额贷款公司档案管理制度--16.01.13
-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及解决途径
- 屯溪幼儿园幼儿园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施方案
- 开发成本 明细科目
- 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1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