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更新时间:2024-07-01 18: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古书的标点问题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三节 古书的标点
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
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
基本要求。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 (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例如: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
这样标点,第一句是讲得通的,但是第二句就讲不通了。原来,“相与”两字是上一个句子的“脚”,给安到第二个句子的“头”上来了。“相与”的“相”,就是贾谊《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的“相”,是表示单方面的动作的。“与”是“给予”,“相与”等于说“给你”,标点者对于“相与”的意义不清楚,所以误把它和下一句连在一起,使得下一句讲不通了。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韩愈:《柳
子厚墓志铭》)
这句话正确的标点应是“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顾藉”是“爱惜”的意思。韩愈这几句话是含蓄地批评柳宗元年轻时参加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认为柳宗元这样做是不爱惜自己的名誉。标点者没有弄清“顾藉”的词义,把它连到下一句去了,结果使下一句无法讲通。
类似这样的标点错误,其实是不难避免的。因为象“相与夫街谈巷说”、“顾藉自谓功业可立就”之类的句子,显而易见是讲不通的。哪里讲不通,哪里就可能有标点错误。“顾藉”和“自谓功业可立就”连在一起怎么讲?恐怕标点者自己就不清楚。这就不妨去查查有关的工具书。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就有“顾藉”条:“顾藉,犹言顾惜或照顾也。”弄懂了“顾藉”的意思,就可以把错误的标点改正过来。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所谓符合情理,是指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理相合,还要与上下文的情理相合。否则,标点就有问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把句子点破了,有时似乎讲得通,但是与情理不合。二是没有把句子点破,但对句子间得关系理解不正确,因而标点不对,也与情理不合。 先讲第一种情况。例如:
徐羡之起自布衣,??沈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当世倍以此推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九)
这样的标点,就每一句话孤立地看,都能讲通。但仔细一想,就会觉得两句话有问题:一,“颇工弈棋观戏”。我们可以说某人善于下棋,
但不说某人善于“观戏”。二,前面说“颇工弈棋观戏”,后面又说“常若未解”,前后矛盾,而且中间也没有转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标点不正确,把句子点破了。正确的标点是“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两句意思是说;他下棋下得很好,但在看别人下棋时,却好象一点不懂的样子。这正是他“忧喜不见于色”的具体表现。这样标点,就符合情理了。
从上面所举的一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掌握古汉语的词汇,对正确地标点古书有很重要的意义。象“相与”、“顾藉”、“称贽”、“观戏”这些词或词组,如果不了解它们的意义,标点就必然出错。 把不该断开的句子断开了,是标点的错误;把应该断开的句子合成一句,也是标点的错误。下面就是该断而不断的错误,
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卷三十七)
“泉府”是管理钱的政府机构,下面说的是泉府的职责。粗看起来,“收不售与欲得”似乎很好讲,“收”的是“不售”和“欲得”两者。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这样标点出来的句子不符合情理。这几句是讲“泉府之官”在买卖方面起调节作用。“收不售”,把市场上卖不出去的东西收购过来,这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是连“欲得”(想要得到的东西)也收购进来,就不符合情理了。参考《汉书》颜师古的注,可以知道“与”在这里不是连词,而是动词,“给予”的意思。“收”和“与”是一对反义词。应该点成“收不售,与欲得”。意思是卖不出去的东西,泉府收购进来,如果有人想要,官府就卖给他。
这样就合乎情理了。
(三)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和音韵
有的标点错误,是因为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不了解,例如: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
“侨”指公孙侨,即子产,是春秋时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孔颖达在这句话下面作疏时说:“服虔断‘字小之难’以下为义,解云:‘字,养也。言事大国易,养小国难。’”意思是服虔认为应该把“非不能事大”和“字小之难”看作两句。上面的标点,就是按服虔的意见断的句。孔颖达不同意这种断句,他批评服虔说:“然则郑人岂忧养小国乎?尚未能离经辨句,复何须注述大典。”孔颖达的意思是说,服虔这样断句,就成了子产认为事大国易,养小国难,但事实上郑国并不是担心不能养小国。(按:《左传·昭公十六年》载:晋国的大臣韩宣子向郑国要一个玉环,郑国有的臣子认为晋是大国,不能得罪,不如给他算了。子产不同意,说了这一段话。从文意看,子产的意思不是说事大国易,养小国难,而是认为事大字小都不难,担心的是不能按礼节来定国的地位。)而且说,服虔连断句都断错了,怎么还谈得上给《左传》作注!
这两种意见哪一种对呢?孔颖达的意见是对的,从语法上看,“字小之难”不能成句。特别把前后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无礼以定其位之患”是宾语前置的格式,“患”是动词,“无礼以定其位”是宾语,“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而“不能事大字小之难”的结构也是一样,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例如: 原文: 逐 之 ,三周华不注 。(《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常见的错误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 (1)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第三节 古文的翻译
一、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例如:
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托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
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 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
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1、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例如: 《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有的人把“方七百里”译成“方圆七百里”,这就错了。这儿的“方”,是“见方”的意思,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而“方圆”则指周长。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有的人把“吾得兄事之”译成“我要像哥哥一样侍奉他”,这是不准确的。“兄”在原句中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译成“像哥哥一样”,表义就可能产生分歧:刘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还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二字不可少。 2、达
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例如: 《战国策·赵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有的人把这句话译成:“鄂侯争这件事很急、辩这件事很急,所以就把鄂侯作成了干肉。”这个译文,基本上做到了“信”,因为它对每个词的翻译和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基本正确;但没有做到“达”,因为译文在表达上还不很规范。“争之急”、“辨之疾”中的“争”、“辨”是动词谓语,“之”是宾语,“急”、“疾”是补语。这种句型,翻译时最好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争之急、辨之疾”是同义复用,可合在一起译成“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脯”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故脯鄂侯”应译成“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3、雅
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对于一般人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三、翻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今译的情况极其复杂,这儿仅从如何处理几个重要的具体问题角度,谈一些基本方法。
1、紧扣原文字词,努力做到使原文中每一个字词(特别是实词)都在译文中得到落实,尽可能地不要漏译。凡能一句对一句,一字对一字地翻译的地方,应尽量按原文句式对译。例如: 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欤?”
【译文一:这样看来,进朝当官也忧愁,退居江湖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译文二:当官也忧愁,下野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 译文一做到了字字落实,对应翻译;译文二漏译了“是”、“然”和“欤”,明显失当。 又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译文一:先前,我曾经夹杂在下大夫的行列里,陪伴外朝的官吏发一些微不足道的议论。】(注意:“常”通“尝”。)
【译文二:以前,我也曾经当过官,在朝廷上发表过一些小小的议论。】 译文一紧扣了原文字句,一一对应加以翻译,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译文二的理解正确,但没有紧扣字词翻译,原文的语意未能全面表达。 再如: 《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一:君子讨厌那种回避说“想做某件事”却必定要为那件事找个托辞的态度。】 【译文二:君子讨厌那种人,他们想做某件事,不公开说“想做”,却一定要为自己找一个借口。】
译文一紧扣原文字句,字字落实地译成了现代汉语;译文二是意译,因而原文中有的词在译文中不落实。
2、古汉语中的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经常省略,在译文中要根据“表达通畅明白”的要求,予以补足。有时,还要根据表达的要求,适当地在译文中添加一些词语。例如: 陶渊明《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一:桃花源里的人看见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上酒、杀了鸡、做好饭招待他。】
【译文二:看见了捕鱼的人,就很奇怪,问来的地方。全都回答了他们。就邀请回家,摆酒、杀鸡、做饭。】
译文一根据上下文意,补足了省略的成分,表意清楚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律。译文二死扣原文字句,虽然做到了字字落实,但由于未能补出省略了的成分,因而表意不够清楚。 又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译文一:齐国的使臣到(魏国的首都)大梁来,孙膑就用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臣,向他进行游说。齐国使臣认为孙膑有杰出的才能,就偷偷地载了他,和他一起回到齐国。】
【译文二:齐国的使臣到大梁来,孙膑就以受刑犯人秘密拜见,游说齐使。齐使认为有特殊才能,偷偷车载一起回齐国。】 译文一补足了原文省略的成分,并根据现代的表达习惯,把“说齐使”译成“向他进行游说”(如译成“游说齐国使臣”也可以。但由于前面的译文是“秘密拜见齐国使臣”,所以改译成
“向他进行游说”更好);还在“以刑徒”的译文中添加“的身份”,使表达更通顺。译文二由于完全照字面直译,未能添补适当的词语,显得生涩。 再如: 《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译文:到郑庄公继承王位(做了国君),姜氏就替他(指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死在那里,(不宜给他,)其他地方一定听从(您的)吩咐。”】 在这段译文中,由于添加了一些词语(加点处),就使上下文意、逻辑关系显得明确;如果把加点的词语全都拿掉,则译文在表意方面就差得多。 3 有些古汉语词句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说法,无法一字一字地对应翻译,或照字面翻译后显得呆滞生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意译的方法,译出其大意。例如: 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译文:当我从心中取出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认识,而把它们倾注到手上写成文章时,我只是务必排除世人用惯了的陈词滥语,那真是极其艰难的事啊!】 “戛戛乎”即“戛戛然”,形容词,用以表现韩愈写文章时,为了排除陈言、力求创新而冥思苦索、绞尽脑汁、极其艰难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同它对应的词,因此只能意译“戛戛乎其难哉”一句,通过程度副词“极其”表现其难。 又如: 《战国策·赵策》:“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託之。’” 【译文: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他(舒祺)年纪小,我还是希望在自己死前把他托付给您。”】
“填沟壑”是古人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意思是自己死后无人理葬,尸体被扔到山沟里。如果这句话照字面直译成“我希望趁自己还没有填山沟就把他托付给你”,就令人费解,不如以“死”意译。 再如: 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一: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不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谁掌握了知识道理,谁就可以作老师。】
【译文二: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译文一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按大意翻译,显得明白易懂;译文二把这句话照字面硬译,就显得呆板费解。
4 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和句式,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和表达习惯来表述。 ① 主谓倒装句,一般译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的句型。例如: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的不聪明也太过分啦!】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老百姓说我吝啬真是太合适了!】
② 宾语前置句,一般译成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的形式。例如: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缚者曷为者也?”(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译文:那个被捆缚的人是干什么的?】 《左传·成公三年》:“子归,何以报我?”(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译文:你回国后,用什么来报答我?】 《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译文:您如果使用武力,(那么,)楚国将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很多,但没有用它们的地方。】
《左传·宣公二年》:“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否定句中用“莫”,代词宾语前置。)
【译文:赵盾正要(进宫)劝谏晋灵公,士季说:“您劝谏君王如果谏言不被他采纳,就没有人跟着接替您了。”】 《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动词的宾语前置,用“是”复指) 【译文:难道是为了我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动词的宾语前置,用“之”复指) 【译文:父母亲只是担忧他生病。】 《左传·成公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介词的宾语前置,用“之”复指) 【译文:刘康公是由我国穆姬所生的。】
③ 某些作补语的介词结构,要译成状语。例如: 《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表工具)
【译文: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字叫蒙鸠,它们用羽毛制建窝巢,而用毛发来编织它。】 《左传·僖公五年》:“师还,馆于虞。”(表地点) 【译文:晋国军队返回,在虞国住宿。】 《战国策·齐策》:“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表对象,表比较)
【译文: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妾害怕我,我的宾客想要对我有所要求,他们都以为我比徐公漂亮。】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表对象)
【译文:项伯就连夜驰马到沛公的军队驻地去,悄悄地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起逃离。】
④ 有些双宾语句(动词一般不表示“赠告”义)中的间接宾语(即近宾语),往往要译成介词结构,并放在动词之前。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译文:赵盾让灵辄吃尽了食物,并且给他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把它们放在口袋里,送给了他。】
《左传·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 【译文:上天生下人民并为他们确立了君王。】 贾谊《论积贮疏》:“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译文:古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田,就有人因此而遭受饥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有人因此而遭受寒冷。”】
⑤ 有些“动——宾——补”的句式,要把宾语译成介词结构,并放到动词前面,因为现代汉语中的补语一般紧接在动词后面,中间不能插进宾语。例如: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译文:张巡、许远这两个人这样贤能,他们对这件事情考虑得十分周到啊。”】
5 对古汉语中某些特有的修辞方式,翻译时,要对用词或句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现代的习惯说法。
① “并提”一般要分开翻译。例如: 《汉书·景帝纪》:“封故御史大夫周荷、周昌孙、子为列侯。” 【译文:封先前的御史大夫周荷的孙子和周昌的儿子为列侯。】 《史记·淮阴侯列传》:“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译文:大夫文种和范蠡使已经灭亡了的越国复生,使勾践成就霸业,立了大功,成了美名,
但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出逃。】
② “互文”一般要将省略的内容补齐了翻译。例如: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译文:烟雾般的水气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河水和岸边的沙地,夜晚客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酒店)的地方。】 杜甫《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译文:没听说唐王朝像夏、商、西周一样衰亡,是因为在事变过程中,朝廷自己诛杀了像祸国的妹喜、妲己、褒姒一样的宠妃杨贵妃。】
③ “借代(代称)”一般要译成所称代的对象。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译文:是因为肥美的食品不能满足嘴巴的需要吗?是因为又轻又暖的衣服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译文: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如果再过这样长的时间出嫁,那我就要进棺材了。】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和孩子都心情愉悦自在快乐。】
④ “引用”(特别是用典)要译成明白的语言。例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
【译文:我即使怀有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宝贵的才能,德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可以拿这个作为荣耀。】
6、有些古代的专有名词,如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人名、年号、族名、典章制度名称、度量衡名称等,以及一些常用的名词如“君子”、“小人”、“天子”、“大臣”、“将军”等,可以直接沿用,不必翻译。
7、译文要力求反映原文的语气神情和语言风格。 ① 语气词要尽量翻译,并运用恰当的现代词语表达,以便比较充分地表现原文的语气神情。例如,“其”的译法就有多种: 1) 表强烈的反问语气: 《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谓,通“为”) 【译文: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难道还可以来个第二次吗?】 2) 表委婉的祈使语气: 《左传·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译文: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您还是到水边去询问这件事吧!】 3) 表较强硬的祈使语气: 《庄子·人间世》:“子其有以语我来!” 【译文:你要把情况告诉我!】 4) 表测度语气: 《左传·成公三年》:“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 【译文:楚共王送别知罃时说:“你大概很恨我吧?”】
② 排比句句式整齐,有较强的气势,译文要力求表现这种语言风格。例如: 《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讲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具勇力的人不会畏惧。】 司马迁《报任安书》:“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译文: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智慧的凭信;爱怜别人并乐于施舍,是仁的开端;拿取和
给予合宜适当,是义的标志;对待耻辱的态度,是对勇敢与否的判断;树立流传后世的美名,是德行的最高准则。】
③ 对偶句式具有对称美,语言紧凑生动,译文也应尽量用对偶句式(两句字数要相同,力争对仗)表现其风格特色。例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译文:勇士为了解自己的人用力,妇女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译文:我小时候就缺少不受羁绊的高远材质,长成后又没有乡党邻里的赞誉之词。】 ④ 比喻和夸张具有形象、生动、鲜明、易懂的特点,译文应照原文直译。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陈涉长叹道:“燕子和麻雀哪里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啊!”】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郑玄笺:“小船曰刀。”刀,后作“舠”。) 【译文:谁说河面宽广,竟然容纳不下一条小船。】 等等。
8 要防止用现代的时髦词语去翻译古代的名词。 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 古代的职官名称,不可以用与之相当的现代官名去翻译。例如: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刘)备并力逆(曹)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左右督”即“左右都督”,相当于现代的正副总司令,但不可以用“正副总司令”去翻译;“赞军校尉”相当于现代的“参谋长”,也不可以用“参谋长”去翻译。 这类古代的职官名称,不必翻译。
② 古代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些名词术语,也不宜用现代名词去翻译。例如; “士”、“儒”、“儒生”等词,不要译成“知识分子”;“劳心者”、“劳力者”(《孟子?滕文公上》)不要译成“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体力劳动者”(或“劳动人民”、“劳苦大众”),等等。 上面,我们对翻译的标准和主要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了搞好古文今译,需要很好地理解古汉语关于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以及音韵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民俗、地理、社会等背景,真正读懂、读通古代的文章,掌握适当的翻译技巧,提高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并不断地进行训练。只有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有关知识,反复琢磨,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翻译的技能,逐步做到“信”、“达”、“雅”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古汉语学习中,对古文今译一定要高度重视,勤于实践。
正在阅读: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07-01
知识共享方式对团队创造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团队学习能力的调节效应09-03
MBTI职业性格测试06-01
时间都去哪了作文(精选7篇)03-31
口号标语之怎样修改端口号12-20
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选择03-2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古书
- 标点
- 翻译
- 航空订票系统
- 2014二建施工管理模拟试题2
- 跨文化交际整理版
- 学院2012年上半年创先争优总结
- 2012-2013-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卷A
- 新零售不仅仅只有“流量”,还有“留量”
- 初中数学篇目索引(20081-12)
- 课题注重解题反思,开发解题智慧结题报告
- 某集团内部仓储与运输需求分析
- 论文 - 图文
- 五年级语文课外知识竞赛试题
- 公共练习题库简答案例(二)
- 初中修改病句练习题
- 01网页设计概要
- VB程序改错40题含答案
- 2019年中国工程机械租赁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目录
- 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建功标兵候选人和(1)
- 第2课时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课堂达标
- 00185-商品流通概论-全国2012年04月-自学考试-真题及答案
- 中国古典园林复习提纲(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