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更新时间:2024-04-23 12: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摘要]采用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498名初中、高中开展了调查,探讨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及对应特点。结果发现:总体上,中学生性别角色分布以双性化、未分化为主,传统的单一性别占主导让位于非单一性别,双性化与未分化成为青少年性别发展主要趋势。单一性别随年龄平稳发展,未分化在高二期间达到最高值。未分化、双性化随青春期的动荡变化。性别角色发展不再受性别限制,中学女生性别角色发展优于男生。 [关键词] 性别角色 双性化 未分化

一、引言

Carroll和Wolpe为性别角色所下的定义: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传统的性别角色观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一个连续体的两极,个体的性别角色类型只能是男性化和女性化中的一种,而不能同时拥有两种特质。并且,早期研究假设个体行为越符合自身的生理性别,他(她)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1]。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学者相应的提出了转化模式:童年期和青春期的个体会严格遵守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从未分化发展到自身性别一致的性别角色类型,随着年龄增长个体性别角色观念不再刻板,变得更加容易接受自身或他人的异性特质,因此,成年期双性化成为性别角色继续发展的主要趋势[2]。

家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第五阶段青少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认同感和防止角色混淆,体验着忠实的实现。在儿童时代的社会角色,如女儿、儿子、朋友和学生之上又加上了新的角色——伙伴中的“头儿”、男朋友、女朋友、运动员、学科兴趣爱好者等等。这些新角色必须逐渐加入到旧角色中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自我认同。反之,则可能产生角色混淆,即所谓“不务正业”、“迷失自我”[3]。青少年的性别是随生物因素的确立而明确的,而性别角色则是后天形成的。性别角色认同顺利,青少年将获得对自我的积极印象,尊重他人与自己的性别,形成健康的两性交往心态与择偶观念。

近年来我国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发展迅速。如李少梅 [4]、钱铭怡等 [5]、刘电芝等 [6],结果表明近10 年来,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单性化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双性化未分化比例呈同步增

长趋势。如张萍调查发现,大学生性别角色男、女正性量表得分与安全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双性化个体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其它3种类型个体[7]。程亚华研究表明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存在性别差异,双性化个体与未分化个体相比具有更高的坚韧性人格[8]。蔡华俭等研究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中发现,同时具有男性化特质与女性化特质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最高[9]。

综上,随年龄发展,单性化比例减少,双性化比例增多,但是这一结论是否也能应用于研究对象是中学生的群体?从已有研究发现,取样多为大学生及社会成年群体,缺乏对中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取样,若进一步考察中学生群体,将有更多性别角色发展变化的重要信息;此外对于一个引入的人格概念,在定义上没有相应的重新界定[2],测量工具也缺乏本土化的设想及应用,BSRI和CSRI的使用年限也值得商榷。尤其是新的社会背景,已经远远不同于90年代及世纪初的社会、文化氛围了,青少年的性别角色观念正在发生不同以往的变化[10]。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校高中、初中五个年段各2个班级,发放问卷540份,回收问卷523份,删除5项以上未作答及累积相似题目15题以上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98份,有效回收率92.2%,男生216人,女生272人,高中157人,初中341人。高三因面临高考,未纳入此次研究范围。

(二)研究工具

采用最新的、由刘电芝编制的本土化性别角色量表CSRI-50,该量表由三个分量表组成:男性量表(16个项目),女性量表(16个项目),中性量表(18个项目)中性量表不计分,起干扰作用[2]。施测时,被试在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7个等级上评定量表中形容词符合自己的程度,依次计1分至7分。男性和女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0.89和0.86,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80。按男性化分量表得分(M)和女性分量表得分(F)的中位数(男性4.8分,女性 5.0分)将性别角色分为四类:未分化,M<4.8,F<5.0;女性化,M<4.8,F≥ 5.0;男性化,M≥4.8,F<5.0;双性化,M≥4.8,F≥5.0。

(三)研究步骤

依据当代中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当的量表,进行小规模施测后,中学生基

本能理解问卷、完成题目,因此本研究保留了原问卷的所有题目。正式施测前对主试进行相关培训,明确测验目的和指导语。主试为课题组成员及心理专业教师,施测时间20分钟,团体实测,统一收回问卷。 (四)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群体性别角色总体分布

如图1所示,在所有被试中,未分化与双性化比例较为接近,各占到36.9%、36.7%,传统的单一性别类型所占比例较少,男性化为13.9%,女性化最少,仅有12.4%。统计考察表明,四种性别类型具有显著差异(χ2(3,498)=112.04,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除女性化与男性化、未分化与双性化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项都有显著差异。

性别分类双性化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 图1 中学生性别角色总体分布

(二)中学生各年段性别角色分布

初中双性化比例最高,达到39.7%,未分化紧随其后为36.5%。单一化性别比例较低,女性化11.5%、男性化12.4%。高中阶段未分化比例最高,达到38.0%,双性化比例有所下降为30.4%,单一性别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年级段间差异不显著。

表1 各年段性别角色分布及差异比较

初中 高中

未分化 36.5% 38.0%

女性化 11.5% 14.6%

男性化 12.4% 17.1%

双性化 39.7% 30.4%

(三)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趋势

进一步分析四种性别角色类型随年级而变化的趋势。如图2所示,未分化与双性化在五个年级段中均占有较高比例,仅是双性化在高二突降。年级间差异显著(χ2(12,498)=27.120,p<0.01)。与之对应的单一性别呈现出相对稳定发展的趋势。未分化与双性化走势分别经历了两个拐点,呈现对应的剪刀差走势。未分化在经历了初一的高峰期,在初二、初三、高一明显回落,在高二又达到了较高水平。双性化发展呈现了与未分化对应的趋势,头尾偏低,中间年段达到最高比例。两种单一性别也呈现了类似的交互式剪刀差发展走势。分别经历了起伏阶段,在高二达到了相近的比例。

表3 各年级性别角色分布

年级 未分化 女性化 男性化 双性化

初一 44.3 18.0 9.8 27.9

初二 34.5 8.2 16.0 41.2

初三 35.3 14.1 5.9 44.7

高一 33.8 10.4 14.3 41.6

高二 42.0 18.5 19.8 19.8

图2 中学生性别角色年级变化趋势

(四)不同性别中学生性别角色分布

如表2所示,中学男生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未分化、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中学女生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不同性别中学生性别角色分类差异显著(χ2(3,498)=10.293,p<0.05)。

表4 不同性别中学生性别角色分布的差异比较

类别 男 女 总 四、讨论

(一)双性化与未分化成为青少年性别发展主要趋势

未分化与双性化成为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类型,占据绝大比例,传统的单一性别比例急速下降,尤其是女性化比例,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都是较低的。这一变化趋势,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无论是传统的单一发展模式还是转化模式,都透露出一个信息,双性化比例会随着个体的年龄,也即社会经验的丰富而增多,只有如此,个体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调和不同社会角色,顺应社会发展要求[11]。这一推论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得到验证,但本研究无疑向我们展示,双性化发展的主导趋势,已经从青少年阶段开始,而非成人阶段。

未分化发展一直占据较高水平,甚至在某些年级超过了双性化的比例。以往研究普遍认为未分化是最差的性别角色类型,心理健康水平最差[12]。在我国的文化、教育背景下,传统观念上的重男轻女思想与新近的女权思潮,使得教育界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以及相应的性别行为莫衷一是[13]。加上当今一些非主流的思想,为青少年树立了不恰当的角色模仿榜样,引发青少年对正确性别观念的判断愈加的模糊与不确定,导致了未分化人数迅速上升此判断未分化类型就是危险的、难适应的性别类型。

(二)单一性别随年龄平稳发展,未分化、双性化随青春期的动荡进化 从性别角色类型的年级走势来看,单一化性别以较低的比例稳定发展,男性化与女性化比例呈现了交互式增长,在高二时达到了相近的水平。对于中学生而言,认识自己的性别不是难事,而发展与性别相适应的行为、心理特点,却是需

[14]

未分化 女性化 男性化 双性化

40.3%(87) 7.9%(17) 16.7%(36) 35.2%(76) 34.4%(97) 16.0%(45) 11.7%(33) 37.9%(107) 36.9%(184) 12.4%(62) 13.9%(69) 36.7%(183)

,但是,也不能就

要不断注意的,尤其是初中阶段,男女生之间会经历一个疏远期[15],如果出现了与自身生物性别不相适应的行为、心理表现,就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另类关注与排斥,从而在学生的心理发展上留下阴影。因此,在性别教育中需引导学生关注、识别与性别相符的行为、心理特点,认识、了解异性的相应行为表现,进而学会接纳自我、尊重异性,与异性友好相处。

双性化随年级出现了不断增加的趋势,在高二年达到了最低值。而未分化却呈现出与之完全相反的走势。国外有学者指出,青春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的发展,相应的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态度也变得灵活,他们发现规则只是一种社会习俗,在某些情境中出现与性别不符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不会像儿童期刻板的将自己人格特质向同性别归属。除认知方面所起的潜在影响外,另一个对性别角色发展有着疾风暴雨般影响的就是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此时不仅要处理生理发育带来的各种冲击,还要应对一系列的社会发展任务,如升学、就业,并且要特别处理好自我发展的同一性问题[2],中学阶段的个体还缺乏稳定一致的自我认识,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困惑。高二正是这一时期各种问题最集中表现的时期,文理分科、升学、就业压力临近、情感风暴[16],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各类逆反反应来对抗高压的学习氛围,一部分学生则以相对温和、退缩的表现来适应当前的学习、发展要求,双性化与单一性别比例接近,未分化则达到最高。

(三)性别角色发展不再受限性别

中学女生的双性化比例要高于男生,未分化比例低于男生,女生男性化比例达到了11%,高于男生女性化比例,男生未分化比例高达40.3%。目前有观点认为,双性化为优势性别,未分化为劣势性别,在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程度上,前者要明显优于后者。也有观点认为男性化是更为进化良好的性别角色类型,男性的力量感、操控感都更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17]。依据两种观点,中学女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优于男生。形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多年的生育政策,女孩比例偏高,教育与教养方式无形中偏向了“女孩优势”,即女生更加适应学习、考试要求,同时女孩自律性较强,更能积极的投入各类学习与竞争中,女孩的性别角色中融入了异性性别的积极特点[13][18]。此外,无论是青春期还是自我意识发展,男孩都要慢于女孩,女孩有更多的机会与时间体验、学习积极的性别角色性格、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1] 杨炯,胡怀林,俞乐笑.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

[2] 龚茜.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 社会心理科学,2011, 26(121):335-342.

[3] 阚洪波,何雅敏.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 的启示[J]. 沈阳大学学报,2008,20(6):96-100.

[4] 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48-152.

[5] 钱铭怡,等.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0,(1). [6] 刘电芝,等.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9, (12):41-46.

[7] 张萍,毕重增.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 2010,18(3):350-353.

[8] 程亚华.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坚韧性人格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

31(10):1176-1177.

[9] 蔡华俭.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基于中国大学生的检验[J].心 理学报,2008,40(4):474-486.

[10] 李雪凝.大众媒介对青少年性别角色认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从“伪娘” 现象谈起[J].新闻世界,2008,208-209.

[11] 李楠.性别角色的性化程度概念及研究[J].文史研究,2008,2,76-77. [12] 宋丽丽,邹萍.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综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3,87-88.

[13] 刘艺.中国女性性别角色文化对女性心理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8,31, 224-225.

[14] 钱洁.谁建构了中学生的性别世界—中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及其社会化 机制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3,32-34.

[15] 欧晓霞.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1, 28-30.

[16] 吴文菊,赵玉东.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学报,2007,5,151-153.

[17] 范丽恒.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1.

[18]吕红平.性别文化与性别平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7, 32(1):1-4.

(思明区2012年教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年度论文征集和评选活动优秀论文三等奖;收录在思明区优秀教育教学论文汇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c8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