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拟写通报(教案)

更新时间:2024-01-26 08: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秘书公文写作与实训》教案

课程名称 适用对象 授课类型 秘书公文写作与实训 中职学生 理论课 该课主要面向文秘专业,现教学对象为中职学生。中职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兴趣高,动手能力强,可塑性高,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对理论性学习积极性不高,应用文写作技能更是欠缺,学习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同学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有畏难情绪。因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法很重要。 1.知识目标: 识记通报的种类、功能及特点,掌握通报写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 能仿照例文拟写通报,通过例文能正确分辨出通报的类型 3.情感目标: 感受不同通报的感情色彩;激发运用公文写作这一特殊手段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课题名称 课时数 学习拟写通报 1课时(40分钟) 学情分析 【重点】通报的基本格式及写作要求;通报的写作思路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1. 记忆课本知识内容,对教材基本揽熟于心; 课前准备 2. 网上收集一些通报案例,以丰富课堂教学; 【难点】如何使学生掌握通报的写作格式以及学会运用通报的写作思路 【教法分析】情景导入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 【学法分析】讨论法、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2006年5月13日中午,前进轮胎厂单位职工何X在单身职工宿舍电炉烧水,水未开时遇厂突然停电,后何X未将插头拔出便离开宿舍上班了。下午4:00来电,电炉烘烤旁边的写字台达两个小时之久,致使写字台着火,蔓延至窗户,烧毁三开窗户一扇,写字台一张,幸亏厂里工人及时发现,才避免造成更大的火灾。为此,厂里对何X记行政大过处分一次,并责令按价赔偿火灾造成的损失,扣发第二季” (PPT课件播放) 导入新课 度奖金。(3分钟) 思考:这段材料应该拟写哪一种公文? 提出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为这段材料拟写一篇合适的公文 教学过程分析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通知这一文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接下来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区学习。 一、 通报的概念 通报是一种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的知照性公文。属于下行文。 【教师活动】对定义进一步剖析,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记忆 【学生活动】了解定义的起源,并加以记忆 (1分钟) 讲授新课 二、通报的分类 (17分钟) 按照通报的内容及其目的分为三类: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 【学生活动】首先快速浏览案例提取关键信息,试着自行给案例分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钟) 【教师活动】结合课本的3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把知识目标具体化。 1.表彰性通报:主要用来表彰先进,介绍单位或个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以学习先进,见贤思齐,改进与推动工作。 2.批评性通报:用于批评后进,纠正错误,打击歪风,指出有关单位或个人存在的错误事项,提出解决办法或处理意见。 3.情况通报:用于传达上级重要精神,沟通信息,互通情况,以推动本单位或全局工作。 (2分钟)

三、通报的特点 通报具有告知广泛、客观真实、行文及时、正面引导的特点。 【学生活动】快速从案例2-13中找出反映通报四大特点的句子或段落 【教师活动】结合案例对通报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指出通报的作用: “对下级和有关方面的指导作用重于指挥作用,主要起倡导、警戒、启发、教育和沟通情况的作用”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并易于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2分钟) 四、通报的写作要领 通报一般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署名与发文时间组成。 2. 标题 【教师活动】(标题举例)四种写法: A 通报(文种) (适用于粘贴在单位内部以示警告或者表扬的文书) B 发文机关+文种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通报” C 事由+文种 “关于对某某处分决定的通报” D 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指导,在课本案例P37-42 例文标题上分别标出三个要素(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1分钟) 2.主送机关 【教师活动】由于通报发文范围较广,因此主送机关通常采用统称的方法概括标明收文机关名称。 (进一步阐述主送机关的写作思路)通报的主送情况有两种:一是行文对象有专指的,要写上主送机关,即“发文级别偏高、内容较为重要的通报要写主送机关和落款”;二是通报有普发性的,即可不标主送机关。 (1分钟) 3.正文 正文是通报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不同类别的通报有不同写法

(1)表彰性通报 【教师活动】结合例文2-11、2-12进行教学分析: ①叙述先进事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迹、怎么做及其结果(这一部分用来介绍先进人物或集体的行动及其效果。表达时使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只要将事实讲清楚即可,不能展开绘声绘色的描绘,篇幅也不可过长); ②对先进事迹进行分析、评议,指出其典型意义,或概括主要经验(这部分主要采用议论的写法,但并不要求有严谨的推理论证。注意文字的精炼); ③提出表彰决定(这部分写由什么会议或什么机构作出决定,给予表彰对象以怎样的表彰和奖励); ④提出希望和学习号召(这是表彰通报必须要有的结尾部分,用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分钟) (2)批评性通报 【教师活动】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分析: ①叙述事故或错误事实的经过情况、时间、地点、事故及其后果等; ②对事故进行分析评议,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指出事故的性质及其危害; ③提出处分决定; ④引申出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有的放矢地提出希望和要求。 (2分钟) 【问题导疑】对比表彰性通报与批评性通报,它们相似的正文基本结构是什么? 【学生活动】快速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1.介绍先进事迹或错误事实 2.对事实进行简短评议 3.提出希望号召或要求 4.表彰决定或惩罚决定、整治措施 (2分钟) 【设计意图】再度赏析案例,在理解表彰性通报与批评性通报相似的同时,加深对两类通报的基本结构写作的记忆。 (3)情况通报

【教师活动】结合例文2-13或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分析: ①概括叙述情况; ②分析情况; ③针对情况提出希望和要求(有时省略)。 (2分钟) (4)标明生效标志:在落款处加盖发文机关印章,或写明发文机关名称 (5)发文时间:用汉字标写发文的年、月、日。 【教师活动】列举几个发文时间标识,让学生判断正误 【学生活动】判断发文时间标识正误,并加以修正 (1分钟) 例文评改:请指出下面这则通报的错误 表彰通报 各市属企业单位: 市第三化工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贯彻《安全生产条例》,建立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实现全年生产无事故,成 巩固练习为全市第一个安全生产年企业。为此,政府决定对市第三化工厂通报表彰。 (16分钟) 红江市人民政府 2006年1月20日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选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6分钟) 【教师活动】点评讲解,给出参考答案: 1.标题不规范。应由事由加文种组成。 2.表彰事项不具体。文中只写“政府决定对市第二化工厂通报表彰”,具体奖励是什么呢?没有下文,应该按照先精神奖励 后物质奖励的原则,写明。 3.未写明是哪一年实现的,影响了本文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4.正文内容残缺,应补上号召和要求

5.标点不当“事故”后的句号应该为逗号,以免割断其内在的联系。 6.发文机关应写全称 7.成文时间用汉字书写,无印章 8.缺主题词 关于对市第二化工厂时实现安全生产年的表彰通报 各市属企业单位: 市第二化工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贯彻《安全生产条例》,建立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2003年实现全年无生产事故,成为我市第一个安全生产年优秀企业。为此,市政府决定对市第二化工厂给予通报表扬,并将给锦旗一面,奖金xxxx元。 市政府号召全市各企业以第二环工厂为榜样,层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扎扎实实抓好安全生产,争创安全生产年企业,把我市安全生产推上一个新台阶。 红江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六年一月二十日 (10分钟) 归纳小结(3分钟) 写作思路: 表彰性通报:事例 → 分析、评议 → 决定 → 希望号召 批评性通报:事故 → 处分决定 → 教训 → 希望、要求 情况通报:概括 → 分析 → 希望、要求 注意事项:1.注意时效性。要抓住时机,及时将先进典型或经验推广出去,对反面典型予以揭露,引起警戒,或对某些重大事项和重 要情况予以通报,以起到交流情况、信息,指导工作的作用。 2.注意指导性。不是事无巨细都要发通报,而是那些对工作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事项,即典型事例、典型情况。 3.注意真实性。实事求是。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通报有哪三类? 学生: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 教师:好,下面我们对通报的写作思路及其注意事项做最后的总结

根据所给材料拟写通报,下节课上交: 作业安排“2006年5月13日中午,前进轮胎厂单位职工何X在单身职工宿舍电炉烧水,水未开时遇厂突然停电,后何X未将插头拔出便离开(1分钟) 宿舍上班了。下午4:00来电,电炉烘烤旁边的写字台达两个小时之久,致使写字台着火,蔓延至窗户,烧毁三开窗户一扇,写字台一张,幸亏厂里工人及时发现,才避免造成更大的火灾。为此,厂里对何X记行政大过处分一次,并责令按价赔偿火灾造成的损失,扣发第二季度奖金。” 类型:表彰性、批评性、情况 通 特点:告知广泛、客观真实、行文及时、正面引导 板书设计 写作要领: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署名、发文机关 告 表彰性通报:事例——分析、评议——决定——希望号召 写作思路 批评性通报:事故——处分决定——教训——希望、要求 情况通报:概括——分析——希望、要求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bz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