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4-05-07 17: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

1.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 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 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 响的环境要素。

3. 限制因子 在诸多生态因子中,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 等的关键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4.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的元素决定 着植物的产量。

5. 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 (或质)不足或过多时,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 至灭绝。这一概念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

6. 适应 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 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 适合度 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繁殖成功机会大小的尺度和指标。 8. 基因型 是个体的遗传组成

9. 表型 是各个有机体,它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10. 生态幅 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称为生态幅。

11. 趋同适应(生活型) 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环境中,受到某种主 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12. 趋异适应(生态型)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产生了不 同的适应方式,而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

13. 光合有效辐射 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 量成为光合有效辐射。

14. 光补偿点 当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15. 光饱和点 当光合产物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16. 光周期 每天光照与黑夜交替称为一个光周期。 17. 光周期类型

18. 长日照植物:较长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的植物,日照短于一定长度则不能开 花或推迟开花。又称为短夜植物。

19. 短日照植物:较短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的植物,日照超过一定长度便不能开 花或推迟开花。又称为长夜植物。

20. 中日照植物:花芽形成需要中等日照的植物。

21. 日中性植物:完成开花和其他生命史阶段与日照长度无关的植物。 22. 温度系数 温度每升高10℃,生长或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 23. 温周期 植物适应温度节律性变化的现象。

24. 积温 表示热量条件的指标,用来说明生物各生长发育阶段和整个生育期所

需要的热量条件。

25. 物候 生物长期适应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的变化,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发育

节律谓之物候。

26. 湿润度 年降水量与潜在蒸发量之比称为湿润度。

W=P/E W为湿润度;P为年均降雨量;E为潜在蒸发量

27. 干燥度 指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K=(0.16 ∑t)/r K为干燥度; 0.16为换算系数; ∑t 为日平均温度≥ 10oC稳定期的积温;r为同期内的降 雨量

28. 干扰 生态系统中不规则的或多变的或不经常出现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 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的因素。 29. 地形 指地球表面的外貌形态特征。 30. 应压木 应压木也称偏宽年轮,是指针叶树在倾斜或弯曲的树干和枝条下方, 在受压部位的断面上,一部分年轮和晚材特别宽的现象。

31. 应拉木 阔叶树在倾斜或弯曲树干和枝条的上方受拉部位的断面上,一部分 年轮明显偏宽的现象,称为应拉木。应拉木材色较浅或浅淡,髓心偏向一边或偏 离不大。

32. 种群 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3. 种群分布格局 指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分布的方式。 34. 自疏现象

35. 生态对策 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抉择。 36. R对策 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 37. K对策 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

38. 群落 是由一定区系组成、一致生境条件和一致外貌的植物组合。

39. 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他们通常 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 大的种

40. 建群种 优势层(指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41. 丰富度 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

42. 多度 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的多少。

43. 盖度 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44.相对盖度 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为相对盖度。 45. 频度 指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46. 相对频度 某一树种的 频度与所有树种的频度总和的商乘以100。 47. 重要值 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IV = RD + RA + RF 48. 高斯(GAUSE)假说 49. 生态位

50. 原生演替 从原生裸地(极端条件)开始的演替。 51. 次生演替 从次生裸地(中生条件)开始的演替。 52. 进展演替 群落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53. 逆行演替 群落由高级阶段退回低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54. R- C- S-对策

55. 杂草对策(ruderal strategy)在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中的选择

以短的寿命,高的相对生长率,高的种子产量为特征。在资源匮乏时,能 压缩营养部分的分配,增加生殖部分的分配,保证大量种子的产生。 56. 竞争对策(competitive strategy)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的选择

有利的环境中,常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不利条件下,可通过营养器官的调 节来适应生境的变化。

57. 耐逆境对策(stress-tolerant strategy)在资源胁迫生境中的选择

多属于寿命长,生长慢,营养物质循环慢,开花既不繁多又不规则的常绿植物。

58. 生态系统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 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 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2

59. 生物量 是指单位面积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kg/m)

60. 生产力 生态系统中一定空间内的生物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有机物质积累 的速率称为生产力。

61. 自养生物。以无机化合物为营养进行生活、繁殖的生物

62. 异养生物.异养生物指的是那些只能将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能 量和碳的来源,将这些有机物摄入体内,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 存能量的生物。不能自身合成有机物,需要吃或者寄生与其他生物 63. 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类型

64. 地球化学循环 是指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化学元素的交换。

65. 生物地化循环 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化学元素的交换,其空间范围一般不大, 植物在系统内就地吸收养分,又通过落叶等归还到同一地方。

66. 生物化学循环 是指养分在生物体内的再分配,植物不只单靠根和叶吸收养 分满足其高、径和根的生长,同时还会将贮存在植物体内的养分转移到需要养分 的部位。

1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内涵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各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生态因子中的主导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作用并非都是等价的,总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相应发生变化

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直接生态因子是生态因子直接作用于生物体,如生物间的寄生、共生等。间接生态因子是通过其他直接生态因子间接作用于生物体。

生态因子的阶段性: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生物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同一生态因子对一种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起的生态作用是不同的, 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对生物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子缺失会造成生物的死亡,这是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但某一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或补偿,结果仍可以得到相似的生态效应,这是生态因子的可调剂性或补偿作用。

2生物适应的意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是生物环境相互制 约、相互影响的过程,它保证了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生物种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是个体数量的增加,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繁殖速度快;其次是能扩大分布区,个体数量增多,密度增加,动物会逐渐向邻区迁移,并在新的地区生活繁衍;第三是物种的分化,动物对新的生存条件逐渐适应而产生遗传变异,这些变异积累发展的过程使一个种开始逐渐分化。

3太阳辐射(光谱、辐射强度和时间)的生态效益

光照度的生态效益

(1)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充足的光照时植物获得净生产量的必要条件,植物 必须通过光合作用生产足够 的糖类以弥补呼吸作用的消耗。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他生态因子 保持恒定时,生产和呼吸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平衡就主要决定于光照度。

(2)对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森林中的树种实生苗的高生长,通常随着光强的 提高而增加。林下的光照度,

依树种组成、林分密度、郁闭度和当地太阳辐射而变。光照度还影响树木成花结 实,较高的光照度使树木 的结实量增加。光照度影响果实颜色的花青素含量,增加光照有利于果实的成熟。 强光照有利于提高农产 品的产量和质量。

(3)与动物的行为:很多动物的活动都和光照度有密切关系。自然条件下动物 每天开始的活动通常由光照

度决定。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形态分化也对光强有一定反应。 光谱成分的生态作用

紫外线:破坏细胞分裂和生长素抑制生长;破坏生物键进而破坏生物组织,引起 突变。

红外线:增热效应,促进植物茎的延长生长,有利于种子和孢子萌发,提高植物体的温度,并且其特性可用于科学监测。 (感知更长波段的遥感器,可探知病虫害)

对植物形态的作用 短波光,如蓝紫光、紫外线,能抑制植物的伸长生长,而使植物形成矮粗的形态。 紫外线能促进花青素的形成。

波长短于290nm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伤害作用,被大气O3层吸收。

长波光,如红光、红外线,有促进延长生长的作用(启动植物倾向于高生长,植 物间的相互感应)。

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物的影响

当使短波光占优势并增多氮素营养时,促使碳素朝向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当提高光强度并使长波光占优势时,碳素向糖类的转变的过程加强,从而促进糖 类的合成。

时间变化的生态效益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 4温度对植物分布的限制机理 5森林调节水循环的途径

(1)冠层对降水的再分配和林冠截流

林内雨量=滴落量(drip)+茎流量(Stem flow)+穿透雨量(Through fall) 林外雨量:在连续降雨的一段时间内,林冠上部或旷地雨量。 树冠截留雨量=林外雨量-林内雨量

影响植被截留量的因素:树种、林冠结构、年龄、密度。 影响茎流的因素:树种形态、树皮粗糙度等。 (2)枯落物吸附和入渗土壤

降水向土壤中渗透的过程,称为入渗。

林地土壤结构好,孔隙度大,地表枯落物覆盖保护土壤不受雨滴的冲击。 (3)蒸发散

土壤水经森林植被蒸腾和林地地面蒸发而进入大气的作用,包含蒸腾和蒸发两个 过程。

森林的蒸腾量大于草地、农田作物。

影响森林蒸腾量的因素: 树种、叶量、气候状况等。 (4) 地表径流

森林可以显著减少地表径流的原因:林内死地被物能吸收大量降水,减少径流。 森林土壤疏松、孔隙多、富含有机质和腐殖质,水分容易被吸收和入渗。地表径流受树干、下木、活地被物和死地被物的阻挡,流动缓慢,有利于被土壤吸收和入渗。

6森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生态效益

物理性质:土壤母质决定和影响着土壤性状,影响森林树种的优势程度。 土层厚度经常是决定植被尤其是森林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土壤水分、养分的贮藏和植物根系分布的范围。影响林木的生长和森林组成结构。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关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土壤水 根系利用、运输介质、生命活动、调节土温、化学反应 土壤空气 土壤的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与土壤水共同填充土壤孔隙

土壤温度 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有很大影响。影响植物的吸水力和水分在土壤中的粘滞性。 化学性质:

土壤酸碱度 影响养分有效性、微生物活动、根系生理活动等。 土壤养分两种表现形式:无机元素和有机质。土壤中无机元素七种大量元素和六种微量元素对任何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植物所必需的元素比例适当,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7森林调节大气二氧化碳的机制及对策

1 森林碳汇(I) 1)绿色植物吸收; 2)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2 森林碳源(O) 毁林导致林木和土壤中的碳被释放。 3 森林碳汇功能的发挥(I > O)

1)造林(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agroforestry) 和促进现有森林的生长; 2)阻止毁林,减少对森林的破坏,保存现有的植被减少库的损失。 8地形要素(坡向、坡位等)的生态效应 坡向(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

南坡的植被多是喜温、喜光、耐旱树种,北坡则是多是耐寒、耐阴、喜湿种类,一般在早春,南坡的植被开始萌动也早于北坡的植被,但低纬度地区,南北坡生境的差异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减少,甚至消失。水分保证下,一般说树木的生长南坡优于北坡;水分缺乏,南坡树木生长比北坡差。同一树种和森林类型的垂直分布在北坡常低于南坡。

坡度(六个等级:平坡 缓坡 斜坡 陡坡 急坡 险坡) 坡度越大水分流失愈严重,土壤受侵蚀的可能性愈大,结果使土壤变得浅薄而贫瘠。

坡位(山脊 上坡 中坡 下坡 山麓)

在阳坡,从山脊到山麓,坡面上所获得的阳光不断减少,水分和养分不断增加,整个生境像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喜肥沃湿润的树种分布于坡的下部,而耐瘠薄干旱的树种则分布于山脊和山坡。 海拔高度

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的植被。愈往高处则北方的、较耐寒的成分就逐渐增加,到达一定高度后,由于温度太低,风力太大,不宜树木生长,成为树木分布的上界,即高山数码线, 沟谷宽度(宽谷 峡谷)

宽谷的通风和光照条件良好,峡谷则较阴凉、湿润 9我国境内高大山脉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我国地处季风气候区,一些东西走向的山脉,能阻止暖气团北山及冷气团南下,因此在山北冷气团受阻而聚集,在山南暖气团被抬升冷却致雨,形成了山北干冷、山南湿热的不同气候区,并在植被特征和群落结构上反映出来。这类山脉在我国北有天山和阴山,中有昆仑山和秦岭,南有南岭,它们是我国气候上和植被上的重要天然界限。

如南岭山脉由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山地组成,北来的冷气团常常受阻于岭北。这样南岭以南地区作物能越冬,可以发展某些热带植物,具有热带环境的特点;南岭以北热带作物不能越冬,具有亚热带环境的特点。 10风的类型及防风林的防风原理

风的类型:季风 干热风 台风 水陆风、山谷风、焚风 寒露风 防风林的防风原理

防风林带对风的影响与其结构所决定的疏透度有关。紧密结构的林带,纵断面很少透风,疏透度极小。背风面,近林带边缘处风速降低最大,随后逐渐恢复到旷野风速。故林分背后降低风速明显,但防风范围较小。通风结构林带,林带较窄,树冠不透风,风从下部穿过,背风面的林带边缘附近,风速降低较小,但随后风速缓慢恢复,减风效应距离较远。 11火的类型及火发生条件

按火烧森林的部位划分地表火、林冠火和地下火

地表火:火沿林地表面蔓延,以烧毁死地被物和林下植物为主,也能烧伤林木干 基和露出的根系。 地下火:林地腐殖质层或泥炭层中燃烧的火灾。地表只有烟雾,基本见不到火焰。 燃烧条件:可燃物 氧气 和一定温度 12火的生态效应

13种群分布格局的成因

14logistic模型与指数增长模型 15raunkiaer的生活型系统 生活型的分类,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1905)创立的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他以温度和湿度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度过不良季节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的基础,具体的就是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以及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其中,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的更新芽位于距地表25cm以上,如乔木、灌木和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草本等;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的更新芽不高出地表25cm,多为小灌

木、半灌木(茎仅下部木质化)或草本;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在生长不利季节,地上部分全部死亡,更新芽位于地面,被土壤或残落物保护;地下芽植物(Geophytes)的更新芽埋在地表以下或位于水体中;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在不良季节,地上、地下器官全部死亡,以种子形式度过不良季节(图13-2)。 16森林群落中植物物种重要值的计算 IV = RD + RA + RF

RD 相对优势度,某一层次中某一物种可测的指标(如基面积)与该层次该指标 的总和的商乘以100。

RA 相对多度,该物种个体数与该层次该指标的总和的商乘以100。 RF 相对频度,某一树种的 频度与所有树种的频度总和的商乘以100 17旱生演替系列和水生演替系列

旱生演替序列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等干旱基质上,最后形成森林群落,包括以 下各个阶段:

地衣群落——苔藓群落——旱生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从水体发生的原生演替称为水生演替序列,所经历的顺序构成原生水生演替序 列。一般包括下列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浮水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木本植物阶段

18进展演替的基本特征

1)土壤的肥力水平提高;2)土地利用面积增加;3)结构复杂化;4)生产力提 高;5)演替速度变慢;6)物种多样性增加;7)对环境的修饰作用加强;8)群 落中生化。

19举例说明演替发生的基本原因

20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

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包括两个方面,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纬度的差异产生热量的差异,形成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造成森林分布呈现地带性。我国东部森林区从北到南:大兴安岭针叶林带、小兴安岭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带、华北落叶阔叶林带、华中落叶和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华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带。

经度的差异产生水分的差异,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造成植被分布的地带性。我国存在明显的等雨线(400mm), 呈现为东部森林区和西部草原区。 21举例说明垂直地带性的基本特点

植被随海拔的增高而产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以纬度为基础,垂直带谱的基带为该山体所在地区的水平地带性的植被。

天山 长白山

22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对应关系

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不同:1)变化的空间范围;2)仅外貌表现出对应关系,但物种组成存在明显不同。

23举例说明《中国植被》中植物的划分依据、分类单位及分类原则 24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内涵

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并且在系统的内部,能流导致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 25森林净初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bx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