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和七情六欲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06-26 05: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五脏六腑和七情六欲的关系

中医理论中讲五脏主五志,人体情绪变化对应各个脏腑的功能状况,每个脏器对应哪些情绪呢? 本文将一一给您介绍

心主喜,喜散气,不可过度

许多心脏不好的人群,遇到特别高兴的事,哈哈一笑就离开了,因喜则气散,过于高兴的时候,耗散心气,高兴是件高兴事,但是过度的高兴,也未必是件好事。 肝主怒,肝不好爱发脾气

多数女性在月经前后容易发脾气。这是因女性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当女性来月经的时候,血往下行了,血行于下,而气浮于上,气血不平衡,气有余便是火,因此,月经前后女性爱发脾气。女性在月经来的前后,要注意调养自己的情绪,不要过怒和郁闷。过怒和郁闷都不符合正常的生理状态,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疾病。

脾主思,思虑过多伤脾胃

脾主思就是说过度忧虑的人的脾胃就会出现问题。经常用脑的人群,他们的脾胃功能都比较差。因为饭后,气血运行于胃,助于消化。如思虑则会运行于脑部,时间长了则会影响脾胃功能。 肺主悲,过悲则伤肺

过度悲伤,总是哭可导致肺脏疾病。经临床总结,肺脏疾病患者多会爱哭,肺和悲这个情绪直接相关联。

肾主恐,恐则肾气散

肾主恐,恐跟肾有直接的关系。常常会说把谁吓的“屁滚尿流”,这句话是由一定道理的。因为肾控制二便,当一个人过度恐惧的时候,肾气就散了,肾的固摄功能就差了,肾的固摄功能一差,大小便就失禁了。

中医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变化和人的五脏是休戚相关的。因此,一个人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会更久的留住自己的健康。

一、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互为辩证)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

有密切关系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在整个病程中,情绪的改变可使病情发生明显的变化如癫病多由情志所伤,忧郁伤肝,肝气郁结,损伤于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迷蒙心神,不能自主而成狂病多由恼怒悲愤,伤及肝胆,不得宣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结为痰火,痰火上扰,蒙蔽心窍,神志逆乱而发可见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直接伤及脏腑:七情过激可影响脏腑之活动而产生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如喜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七情过激虽可伤及五脏,但与心肝的关系尤为密切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集中的表现,又必须接受心的统一主宰,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肝失疏泄,气机紊乱又是情志疾病发病机制的关键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为害,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如过度惊喜损伤心脏,可导致心神不安而心悸、失眠、烦躁、惊慌不安、神志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出现哭笑无常、言语不休、狂躁妄动等症郁怒不解则伤肝,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出现胁肋胀痛、性情急躁、善太息,或咽中似有物梗阻,或因气滞血瘀而致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症瘕等或因暴怒引起肝气上逆,损及血脉,血随气逆,发生大呕血或晕厥若思虑过度,损伤于脾,使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七情所伤,心、肝、脾功能失调,可单独发病,也常相互影响,相兼为害,如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郁怒不解、肝脾不调等等

此外,喜、怒、忧、思、恐等情志活动失调,能够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郁而化火,出现烦躁、易怒、失眠、面赤、口苦,以及吐血、衄血等属于火的表现,称之为“五志化火”情志失调又可导致“六郁”为病,即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生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换言之,由气郁可致血郁、痰郁、湿郁、食郁为病

3.影响脏腑气机:“百病皆生于气”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气,即七情七情之外,加之以寒热,称为九气气贵冲和,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气出入有序,升降有常,周流一身,循环无端,而无病若七情变化,五志过极而发,则气机失调,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 七情致郁,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七情不舒,气机郁结,气滞而血瘀,气郁而聚湿生痰,化火伤阴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变病多端

七情损伤,使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不同的情志变化,其气机逆乱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怒则气上:气上,气机上逆之意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性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但如暴怒,则反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甚者呕血或昏厥肝气横逆,亦可犯脾而致腹胀、飧泄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样若克胃则可出现呃逆、呕吐等由于肝肾同源,怒不仅伤肝,还能伤肾肾伤精衰,则现恐惧、健忘、腰脊软等症肝为五脏之贼,故肝气疏泄失常可影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导致多种病变

喜则气缓:气缓,心气弛缓之意喜为心之志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暴喜伤心,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乱等

悲则气消:气消,肺气消耗之意悲忧为肺之志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到心、肝、脾等多脏的病变如耗伤肺气,使气弱消减,***消沉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等

悲忧伤肝,肝伤则精神错乱,甚至筋脉挛急、胁肋不舒等悲哀过度,还可使心气内伤,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悲忧伤脾则三焦气机滞塞,运化无权,可现脘腹胀满、四肢痿弱等

思则气结:气结,脾气郁结之意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怔

忡、失眠、健忘、多梦等

恐则气下:气下,精气下陷之意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过于***,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痿等症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

惊则气乱:气乱是指心气紊乱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惊与恐不同,自知者为恐,不知者为惊惊能动心,亦可损伤肝胆,使心胆乱,而致神志昏乱,或影响胎儿,造成先天性癫痫

4.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异常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如眩晕患者,因阴虚阳亢,肝阳偏亢,若遇恼怒,可使肝阳暴张,气血并走于上,出现眩晕欲仆,甚则突然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发为中风

总之,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人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通过有关脏腑的机能,才能反映情志的变化故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为病,内伤五脏,主要是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致病的至于所伤何脏,有常有变七情生于五脏,又各伤对应之脏,如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此其常但有时一种情志变化也能伤及几脏,如悲可伤肺、伤肝等,几种情志又同伤一脏,如喜、惊均可伤心,此其变临床应根据具体的表现,作具体分析,不能机械地对待 二、饮食失宜

饮食是健康的基本条件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

正常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之气血阴阳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饮食失宜,常是导致许多疾病的原因饮食物主要依靠脾胃消化吸收,如饮食失宜,首先可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其次,还能生热、生痰、生湿,产生种种病变,成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饮食失宜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为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一)饮食不节

饮食贵在有节进食定量、定时谓之饮食有节 1.饥饱失常: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均可发生疾病明显低于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称为过饥;明显超过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称为过饱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终致气血衰少气血不足,则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易于继发其他病症反之,暴饮暴食,过饱,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可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故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

饥饱失常,在小儿尤为多见,因其脾胃较成人为弱,食滞日久,可以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以聚湿、生痰婴幼儿食滞日久还可以出现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面黄饥瘦等症,称之为“疳积”成人如果久食过量,还常阻滞肠胃经脉的气血运行,发生下利、便血,痔疮等过食肥甘厚味,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

总之,不宜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宜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生积聚;渴饮过多,则聚湿生痰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饮食不节还能改变病情,故有“食复”之说,如在热性病中,疾病初愈,脾胃尚虚,饮食过量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常常导致食滞化热,与余热相合,使热邪久羁而引起疾病复发或迁延时日

饮食无时:按固定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则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水谷精微化生有序,并有条不紊地输布全身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三餐,“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若饮食无时,亦可损伤脾胃,而变生他病 (二)饮食偏嗜

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若饮食偏嗜或膳食结构失宜,或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

1.种类偏嗜:饮食种类合理搭配,膳食结构合理,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人的膳食结构应该谷、肉、果、菜齐全,且以谷类为主,肉类为副,蔬菜为充,水果为助,调配合理,根据需要,兼而取之,才有益于健康若结构不适,调配不宜,有所偏嗜,则味有所偏,脏有偏胜,从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如过嗜酵酿之晶,则导致水饮积聚;过嗜瓜果乳酥,则水湿内生,发为肿满泻利

2.寒热偏嗜:饮食宜寒温适中,否则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酿成痔疮

3.五味偏嗜: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资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酸人肝,苦人心,甘人脾,辛入肺,咸人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之可以按五脏间相克关系传变,损伤他脏而发生疾病如多食咸味的东西,会使血脉凝滞,面色失去光泽;多食苦味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食辛味的东西,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的东西,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东西,则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此外,嗜好太过,可致营养不全,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而殃及脏腑为病例如,脚气病、夜盲症、瘿瘤等都是五味偏嗜的结果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要偏嗜,病时应注意饮食宜忌,食与病变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反之,疾病就会加重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三)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会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等,临床表现为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若蛔虫窜进胆道,;还可出现上腹部剧痛、时发时止,吐蛔,四肢厥冷的蛔厥证若进食***变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常出现腹痛、吐泻,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三、劳逸

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正常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只有比较长时间的过度劳累,或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或房劳过度,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才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一)过劳

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1.劳力过度:劳力过度主要指较长时期的不适当的活动和超过体力所能负担的过度劳力劳力过度可以损伤内脏功能,致使脏气虚少,可出现少气无力、四肢困倦、懒于语言、精神疲惫、形体消瘦等,即所谓“劳则气耗”

2.劳神过度:劳神过度指思虑劳神过度劳神过度可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甚则耗气伤血,使脏腑功能减弱,正气亏虚,乃至积劳成疾

3.房劳过度: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正常的性生活,一般不损伤身体,但房劳过度会耗伤肾精,可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或男子遗精滑泄、性功能减退,甚或阳痿 (二)过逸

过逸是指过度安逸不劳动,又不运动,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筋骨柔脆,脾胃呆滞,体弱神倦,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还可继发其他疾病 大怒大悲皆伤身 精神内伤成知识分子致癌主因

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一项专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知识分子群体较高的癌症发病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专家认为,长期脑力劳动过度,过度忧虑、过度思索,情态失调,成为这一群体患上癌症的主要原因 情态失调引发癌症

上海市胸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廖美琳教授告诉记者,一些外部环境影响很容易加大正常人诱发癌症的几率一些病人并没有遗传因素,但因受到亲人死亡等打击,也会患上肺癌,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课题

中医专家认为,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过劳、过逸极易导致现代医学的癌症、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各种情况表明当今的中壮年知识分子主要死于这些疾病,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内伤病是知识分子的头号杀手知识分子内伤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长期的精神压力,脑

力劳动过度,体育运动太少

美国一家医院调查了500名肠病患者,因情绪不好而致病的占71%情态失调与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虽然七情六欲无法避免,但是专家指出,预防这类疾病远比预防肌体器质性的病变容易知识分子要做到保证有规律的睡眠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肌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睡眠正常,即使有时七情太过,通过良好的睡眠,身体得以休息,也不容易导致脏腑气血紊乱如果工作紧张或情志失调,又不注意有规律地睡眠,很容易就导致失眠,进入七情失调——失眠——七情更加失调——失眠更加严重的恶性循环 外因比遗传更易诱发癌症

著名肿瘤病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认为,世界上新的研究发现,虽然肿瘤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人体内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从总体上来看,外部因素对某些肿瘤的发生更为重要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很好地控制七情六欲,也许是降低目前这一人群癌症高发的一个有效途径 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

七情六欲: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七情:中医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六欲:后人又将六欲总结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

五脏六腑: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七情六欲和五脏六腑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喜、怒、忧、思、恐为五志,五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异常的精神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故养生者,应注意调节情志,因为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易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受损。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即可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晕、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民间常俗说“吓死人”,就是因为恐则气下。

中医有“七情”致病亦治病之说。何谓“七情”?为什么“七情”能够导致疾病和治疗疾病?其中医原理是什么?情志养生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从本期开始,我们邀请江苏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薛明新、陈四清为读者解答这些问题。他们将以中医“七情”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身心医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为大家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产生的生理、病理基础,以及情志失调对人体的危害。他们将结合古今中外大量生动有趣的病案实例,证明情志养生的重要性,介绍调节情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详细介绍常见身心疾病的防治方法。希望能为广大读者了解、应用情志养生方法提供依据和参

谋。

情志与情绪是同一范畴的概念,属于人的精神活动。它是指人们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引起的心理状态,即个体受客观事物刺激后所作出的一种内心反应。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7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统称“七情”。作为情志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情志活动是正常生理表现

《读医随笔》指出,“喜怒思忧恐,本乎天命,人而无此,谓之大痴,其性死矣”。所谓“七情六欲,人之常情”,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后,感觉轻松愉快高兴,而失去亲人则会痛苦和悲伤,对敌人的挑衅则愤怒难忍,遇到危急可能引起震惊与恐惧,这些都是任何一个有灵性的人的正常反应。

情志活动是一种主观体验

不同的刺激,可以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而同一种刺激,由于境遇和心情的不同,在不同的人也能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所谓“我哭豺狼笑”,即是同一种结果所造成的敌我双方截然相反的反应。

情志活动表现形式常相似

研究表明,虽然种族不同、肤色不同、饮食文化习惯各异,但人类表现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却惊人地相似。例如愤怒时,身体直立、胸部挺起、紧握拳头、鼻孔张大、咬牙切齿等。表达友善的微笑,表达厌恶的皱眉等,别人一望便知。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情绪愉快时,人的眼球活动增加,主动与周围的目光接触;抑郁时,眼球的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均减少,而且回避与周围目光交接;紧张状态下,眼球活动增加,而视野范围缩小,密切注视着周围环境瞬间的变化。正因为表情动作具有生物学根源,所以基本的喜怒悲怨等原始情绪在全人类都是相似的。

情志活动可造成一定生理变化

无论是良性的,还是不良的情绪,均可通过内分泌腺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瞳孔扩大、呼吸加速、血压升高、血糖增加、不思饮食、面红目赤,甚则出现“毛骨悚然”、“怒发冲冠”等。正因为如此,当外来的精神刺激突然强烈或持久不除,使得七情过激,超过心理活动的许可范围,就成为致病因素,所以“七情”也称为精神致病因素。中医认为,五脏生五志,即喜(惊)为心志,思为脾志,怒为肝志,恐为肾志,悲(忧)为肺志。如若“七情”太过,则引起相应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紊乱,即过喜(惊)伤心,过思伤脾,过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悲(忧)伤肺,以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忧)则气消等。 总之,“七情”是人体的正常情志活动,但如若七情过激,则成为人的一个致病因素。如《医醇(腾字去马加贝)义》所说:“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致和,尚何伤之有?惟未事而先忘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无时不在喜怒忧思之境

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虽欲不伤,庸可得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bw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