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abbs)
更新时间:2024-07-04 07: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春秋 三国 南 宋
史前―夏―商―周―― ―秦―汉――魏―晋――――北-隋-唐-五代-辽――元-明-清
战国 朝 金
原始 奴隶社会 封建(前) 封建(中) 封建(晚)
一、原始社会: (六、七千年前 ~ 公元21世纪)
隧人氏: “用火的开始”
天然洞穴(周口店)==>最早的居住遗址 有巢氏: “住屋开始”
“上者营窟,下者为巢” “构木为巢,冬窟夏庐”
伏羲氏: “渔猎之始” 6 1 8 “结绳记事” 7 3 5 建立“数字“概念 2 9 6 三阶幻方 “均衡为美”
神农氏: “农业之始”
(稳定) 中国文化纷争时 轩辕氏: “华夏之始” 龙凤图腾 1、建筑类型:
◆ 住宅 ◆ 祭祀建筑 ◆ 神庙 2、建筑结构:
① 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巢居 “构木为巢” ② 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半穴居<――人工穴居<――天然洞穴
◆ 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屋顶往往也是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 3、建筑材料:
◆ 木、泥
◆ 泥土经火烧陶化以防潮
◆ 仰韶时期出现白灰面,仰韶晚期已有使用(甘肃秦安大地湾大
房子)
◆ 白灰抹面(室内墙面和地面)普遍使用龙山时期 ◆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土坯砖
4、建筑实例:
①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 六、七千年前 ◆ 干阑式建筑
◆ 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
② 陕西临潼姜寨村遗址 ◆ 仰韶时期
◆ 居住区的住房共5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 其他小房子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 ③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 仰韶时期
◆ 分三个区域: 南――居住区 北――墓葬区 东――制陶窑区
④ 郑州大河村F1-4遗址 ◆ 仰韶时期
◆ 分隔成几个房间
⑤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 ◆ 仰韶时期
◆ 白灰抹面、大空间、大跨度
⑥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 ◆ “吕”字形平面
◆ 一夫一妻制,面积缩小,面积分工,私密性加强 ◆ 材料:出现石灰面的广泛使用(防潮)
⑦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 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
⑧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始社会祭坛遗址 ◆ 莎木佳祭坛 ◆ 阿善祭坛
二、奴隶社会: (BC21世纪 ~ 前476年)
1、夏: (BC21世纪 ~ BC16世纪) ◆ 夏之前,尧舜之“禅让”制
大禹传子不传贤,制国制家不分
使中国文化较早地脱离神性(神境削弱) ◆ 祖先崇拜:代替了图腾,神的崇拜
◆ 九鼎:在观念上有神权下降,人的地位提高的倾向
2、商: (BC16世纪 ~ BC11世纪) 开始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① 城市、宫殿:
◆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商代宫殿遗址) ? “华夏第一殿”
? 夯土台8cm高,区别高低上下层的方式
? 封闭庭院、廊院,“庭院格局”突出“门”和“堂”; 土木结合“茅茨土阶”形态
? 永定柱造
? 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
?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走向定型 ◆ 郑州商城:最早的城市遗址
◆ 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 ◆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羡 道:
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 天子级用四出“羡道”
诸侯只可以用南北两出“羡道”
② 特 点: 夯土高台
廊院建筑群
3、西 周: (BC11世纪 ~ BC771年)
① 城 市:
◆ 只有天子与诸侯才可造成,规模按等级来定
◆ 西周,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之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者就是“僭 越”
◆ 西周都城丰、镐
② 建 筑:
◆ 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 我国已知最早、最早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最早发现的二进组群,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格局,第一次出现的用“屏”建筑,迄今已知最早的用瓦建筑)
? 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常的厢房,将庭院围城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可环绕。 (过渡)
? 已采用了瓦 “茅茨土阶” ―――→ “瓦屋” ? 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 湖北圻春西周干阑建筑遗址
? 反映了西周时期的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
③ 建筑材料:
◆ 瓦的发明
◆ 三合土抹面(白灰 + 砂 + 黄泥),平整光滑 ◆ “今毁”上有柱斗、坐斗的形象
4、春 秋: (BC770 ~ BC476)
铁器和耕牛的使用 鲁班(公输般)(春秋鲁国人)
① 特 点:
◆ 瓦的普遍使用,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 高台宫室(台榭)的出现 ◆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
( 城堑有水称为“池”,无水称为“隍” )
台榭建筑 —— 大体量的夯土台与小体量的木构廊屋的结合体,它反映
出当时在防卫上和审美上需要高大建筑;而木构技术水平尚难达到,不得不通过阶梯形的夯土台支承、联系,取得庞大的规模,显赫的形象。 (高台榭、美宫室)
但,夯土工作量繁重,夯土台体自身占去很大的结构面积,在空间使用和技术经济上都有很大局限。
② 实 例:
◆ 春秋时期秦国宗庙遗址(陕西凤翔马家庄) ? 由门、堂和东西厢组成的四合院 ? 夯土墙、夯土台基、散水 ◆ 陕西凤翔春秋时期秦国陵园区 ? 隍壕做防卫
三、封建社会前期: ( 战国 ~ 南北朝 ) (BC475 ~ AD589)
1、战 国: (BC475 ~ BC221)
① 城 市:
◆ 宫城在大城之外一侧: ? 齐临淄:大城西南角有小城,夯土台高达14m ? 燕大都:东、西两城,东部为宫城 ? 赵邯郸:宫城在大城西南角 ? 韩故都:
◆ 宫城在大城之内: ? 阖闾大城: ? 鲁国曲阜:
② 实 例:
◆ 齐临淄遗址
◆ 秦咸阳1号宫殿遗址
?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环包以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方法。
③ 建筑材料:
◆ 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朱色的做法 ◆ 装修用的砖出现,创造大块空心砖
2、秦: (BC221 ~ AD207)
◆ 秦都咸阳,摒弃传统的城郭之制,建造许多离宫、别馆 ◆ 秦始皇陵
3、汉: (BC206 ~ AD220)
① 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主要表现:
? 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类型: ◆ 皇家建筑:宫殿、陵墓、苑囿 ◆ 礼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 ◆ 居住建筑:乌壁、第宅、中小住宅
◆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出现了佛教建筑 ? 木构架出现两种主要形式: 抬梁式、穿斗式
斗拱悬挑机能正迅速发展,斗拱形式多样(处于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 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的盛行和兴起 ? 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② 成熟的木架建筑:
? 迭梁式和穿斗式的形成:
◆ 迭梁式 —— 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再架短梁的木构架。
◆ 穿斗式 —— 柱头承檩,并有穿枋连接柱子的木构架。 ? 斗拱已经普遍使用
? 屋顶形式多样(悬山、庑殿、攒尖、歇山、囤顶) ? 大空间的建筑技术尚未解决 ③ 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的发展:
◆ 西汉创造了楔形的有楔的砖 ◆ 筒拱及穹隆在墓中使用
◆ 石建筑在西汉,尤其在东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④ 实 例:
? 山东沂南汉墓(东汉末年至三国) ◆ 梁柱结构、石梁板
◆ 构件表面琢磨精细、对缝严密 ?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 洛阳白马寺(汉明帝)
“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东汉传入中国
4、三国、晋、南北朝: (206 ~ 589) ① 主要建筑类型: ? 佛 寺:
◆ 塔为主,置于佛寺中央、佛殿为辅——塔院式 ◆ 北魏佛寺以永宁寺为最大(洛阳) ? 佛 塔:
我国最早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北魏,砖、密檐塔) ? 石 窟: 最早的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 三 种:◆ 塔院型(支提窟):以塔为中心
◆ 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佛殿 ◆ 僧院型(毗诃罗):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
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一僧打坐
② 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兴起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兴盛 ?一方面,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
?一方面,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从而促进自然式山水园林兴盛 ③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 ④ 石刻方面技术进一步提高
⑤ “胡坐”的传入,中国家具以适应席地坐的矮足开始向适应垂足坐的高足型转变,引发了中国建筑空间和室内景观的嬗变。
⑥ 实 例:
◆ 南京梁萧景墓墓表 ◆ 河北定兴北齐石柱
舍宅为寺:
佛教传入初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的空间
布局,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原因。
四、封建社会中期:(隋 ~ 宋) (581 ~ 1279) 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1、 隋: (581 ~ 618)
① 隋大兴城: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 ② 河北赵县安济桥:李春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可增加泄洪能力,提高 大桥安全性;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高达37米,减轻桥自重, 减少山洪对桥身冲击力。其砌筑方法新颖,施工修理方便。(桥长54米, 高7.23米)
③ 建筑设计上,采用图纸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 宇文恺 用1/100比例尺制“明堂”图
2、唐: (618 ~ 907) ◆ 特 点:
①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 唐长安城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 ? 唐长安城影响了渤海国东京城, 影响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市)
②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 大明宫的布局和唐乾陵的布局
③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 唐朝已有了用材制度,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并富有艺术性,斗拱的装饰效果很好(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和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 出现“都料”,这一名称一直到元朝仍在沿用。建筑技术分工、技术管理都有进展 ⑤ 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结构 ⑥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开朗,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从总体、单体到局部都显现有机的联系。 ? 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统一
3、五 代: (907 ~ 960) ——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 主要继承唐代传统
4、宋: (960 ~ 1279)
①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变化
◆ 废除里坊制,并形成街巷制,开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桥梁都有新发展
② 木构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有利于建筑技术发展)
◆ 北宋《营造法式》 李诫 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 北宋初 《木经》 喻皓 (五代)
③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组合多变) ④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 唐:多采用板门与直棂窗
◆ 宋:大量使用格子窗、格子门、阑槛勾窗
◆ 唐: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色为主——明快端庄
◆ 宋:“五彩遍装”青绿两色为主的“碾玉装”和“青绿迭晕棱间装饰” ——华丽(解绿装、丹粉刷饰) ◆ 唐:平 为主
◆ 宋:平 & 藻井为主
⑤ 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 仍以佛塔为主,其次桥梁(泉州万安桥(北宋)长540米,石梁1米长) ◆ 我国最早的琉璃塔: 河南开封佑国寺塔
◆ 我国最大的石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
⑥ 园林兴盛,出现了大体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5、辽: (907 ~ 1125) 金 (1115 ~ 1234) ① 辽 (907 ~ 1125)
◆ 主要保留唐代建筑手法
◆ 我国现存的唯一木塔,古代木构高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② 金 (1115 ~ 1234)
◆ 沿袭辽之传统,又受到宋之影响,色彩与装饰更加富丽 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1279 ~ 1911) (元、明、清) 1、 元: (1279~ 1368) ① 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 喇嘛教(藏传佛教)的发展
◆ 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 泥泊尔工匠 阿尼哥设计 ② 减柱造:
抽去若干柱子 ◆ 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正殿 ③ 斗拱结构作用减退
◆ 元代壁画典型: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内
2、明: (1368 ~ 1644)
苏 州 —— 丝织业中心 松 江 —— 棉织业中心 景德镇 —— 瓷器制造中心 芜 湖 —— 染业中心 遵 化 —— 冶铁中心 ①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 硬山建筑应用
◆ 无梁建筑的应用(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明中叶)
砖 细 —— 砖做细的简称
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②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更为广泛
③ 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 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 柱头斗拱不起结构作用,昂为纯装饰构件
◆ 柱网规则严谨,柱子不采用“生起”做法,取消“侧脚” 生 起——向四角逐柱升高形成 侧 脚——檐柱柱头向内倾斜形成
( 《鲁班营造正式》木工行业术书 )
④ 建筑群布置更为成熟
⑤ 私家园林发达 ( 《园冶》 计成 ) ⑥ 宫式建筑装饰:彩画、装修日趋定型化 ⑦ 明代家具文明于世
⑧ 风水在明代达极盛
3、清: (1644 ~ 1911) 大体因袭明代传统 ① 园林达到极盛
② 喇嘛教建筑兴盛 ( 西藏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③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④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 《工程做法》——雍正十二年颁行的,由工部编著,列出27种单体建筑大木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瓦作、石作、铜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做了规定。 ◆ 样式雷——在样式房(建筑设计)供役时间最长的雷氏家族 烫 样——模型的叫法 算 房——主管预算 工程做法——工程说明书
⑤ 建筑技艺仍有创新
◆ 水湿压弯法: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
◆ 对接与包镶法:用两根以上圆木对接,外面再用若干长条木楞镶包起来,并用铁钉、铁箍固结,形成大直径的长柱
第二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一、概 述:
1、“城市”的基本含义:
◆ “城市”这一概念包括“城”和“市”两个方面的重要内
容,“城”侧重于“城墙”、“城壕”等防御性功能;“市”侧重于“商品交换”的经济性功能。从时间上考虑,前者的出现早于后者,因此,在商品交换之前出现的一些史前古城,严格地讲只能成为“城”或“城池”,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远古城池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是在“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 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 古代城市一般均有城郭之制,都城制设三道城濠,由内至外分别为宫城(大内)、皇城(内城)和外城(郭)。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在城门处设置“瓮城”,城墙上设置“马面”。就筑城技术而言,最古老的城墙是夯土城墙和版筑城墙的做法,晋代之后出现了砖包夯土墙和砖砌城墙的做法。中国古代城池多为方形,理想的城市平面模式。
◆ 陪都制:我国古代的都城制度,除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之外,往往还建置有陪都。先秦时期陪都制已经形成,此时,一般是于都城制之外只设一处,从而形成“两都制”的格局,后世多有效仿。另外,在中国古代陪都制中还有多都的现象,但往往仍以其中某一个陪都为主。换言之,两都制一直是陪都制的主流。
3、各时期城市形态四阶段:
① 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 城垣夯土筑成 ◆ 技术较原始 ② 里坊制确立时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 由吏卒和市专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 城市总体布局较自由,形式多样 ③ 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 重城——指子城与大城 ④ 开放式街市期:(相当于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4、城市制:
① 商、周:
城市意味着国家,受封建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的城市规模
② 战国:自行建城
③ 秦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君县制,并基本上沿袭下来 5、城市选址:
“相土尝水”
① 解决水源问题(引用水,供应苑囿和漕运) ② 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要求 ③ 风水上的要求 6、筑城办法:
① 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
② 唐以后:砖化夯土墙
◆ 城门洞结构,早期多用木过梁7,以后砖拱门洞开始逐步推广
瓮 城 —— 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为了加强城门防御能力
敌台/马面 —— 城墙上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从侧面射击功城的敌人
7、城市布局结构: ① 城郭之制: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保护国君;郡,看守人民;一 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 城——子城、内城、城阙 郭——罗城、外城、国城
◆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 皇城或内城 外城(郭)
◆ 明代南京和北京则有四道城墙
② 《 周礼?考工记 》 —— 最早的中国城市理论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只有鲁国都城接近这种制度) 解 释:
? 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
路宽九条车轨,左面为祖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各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
? 它表明当时的城市规划已涉及城市布局、规模,城门街
道分布,主要建筑分区位置局部用地指标,以及不同等级城市的等差标准。充分反映出当时城市规划和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并对以后中国都城形成宫城居中的方格网街道布局模式有深远影响。
③ 城市布局:
◆ 帝王宫廷总是都城主体 ◆ 居住形式:
从春秋到隋唐实行“里坊制”
北宋开始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局形式 ◆ 市:
唐以前集中设市,由市令管理,城外郊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
市“,宋以后出现商业街和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 ◆ 娱乐场所:
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外风景区 宋以后有单独的娱乐场所(瓦斯) ④ 城市道路系统:
◆ 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
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商代起总结 并确立了这条建筑布置经验。
◆ 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
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应用 ⑤ 都城绿化:道路绿化、道路“彩化” ⑥ 市政设施建设:
◆ 防 火:
? 宋东京汴梁,专门设立消防队,砖砌望火楼 ? 设钟楼、鼓楼 ◆ 排 水:
? 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 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成明沟 ? 宋东京利用河道排水,春秋时苏州建城考虑河道
排水,清代北京
? “沟董”专事内城沟渠疏浚挑挖。
沟 董 —— 清代北京沟渠疏浚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称为“沟董”,并绘有详尽的北京内城沟渠图。
⑦ 都城规模大:
◆ 隋大兴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
8、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古城
◆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若加上杭州、安阳则为七大古都)
◆ 中国历代都城规模大小顺序是:① 隋唐长安 ② 北魏洛阳 ③ 明清北京
④ 元大都 ⑤ 隋唐洛阳 ⑥ 明南京
⑦ 汉长安
◆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有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
二、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1、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特点:
① 灵活性:规模及形制不再受周礼的约束,各诸侯城往往违制而建、规模庞大,
且城市形状多不规整。
② 城、郭功能分区明确:城——为政治活动中心 郭——为经济活动中心。
③ 经济性加强:各功能分区规划用地比例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性用地增多,
政治性用地减少。
④ 注重防御性: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城防建设,甚至出现长城。 ⑤ 贵族生活品质提高:高台之风盛行,争相建制离宫别馆。
⑥ 城市文化的继承:并未完全抛弃周礼王城规划制度,仍以变通的形式体现以宫
为中心,突出中轴,前朝后市的城市特点。
2、“经天纬地“的秦汉帝都
① 秦代都城规划主要特色:
? “大咸阳规划”:以咸阳为主体,进而扩展为京畿制度的城郊系统,把环
绕咸阳城围畿二百里内的二百多座宫观组织起来,形成 宏伟的帝都模式
? 打破传统集中封闭的城郭形制,以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外郭,既强化了京
城外围的防御能力,又活跃了城郊经济。
? 城市格局: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结合地理、历史条件,形成渭南、渭北两
个综合区,同时借咸阳宫中轴线及渭南、渭北两区浑然一体地 组织起来。
? 运用“体象天地”的观念部署城市:以渭水象征银河天汉,各宫比拟天体
星座,用复道、甬道及桥梁为联系手段将各宫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体,形 成以咸阳宫为中心的宫城群(天宫意象) ? 宫苑发达:大造;离宫别苑
② 汉承秦京畿之制,城市规划建设有如下特点:汉长安
? 良好的环境条件:山环水抱,“八水绕长安”,自然环境好。
? 继承秦制,实行大长安城市区域规划,既京城与京畿相、结合的规划,形成
京城为核心的城市群,为封建社会京畿规划奠定了基础,进一步革新了旧有的营国制度传统。
? “强干弱枝”强制迁富豪家聚居城郊帝陵周围,形成七座“陵邑”,形成所 谓“七星伴月”的宏伟格局,也形成京城、陵邑和郊县的三级结构。
? 京城采用扩建模式: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
明光宫、建章宫,形成不完全规则的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
? 城内各宫分区布置,打破“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及“前朝后寝”等的传 统手法,形式分散而自由,宫苑式园林化的布局手法特征明显
? 宫的比重大:城内面积大部分被宫殿区占据,民居的闾里应在外城中 ? 集中的商业区:长安设九市(基本属于“前朝后寝”格局),城内四市城外 五市,构成了长安城的庞大商业区
? 宏观分区概念:城市周围经济性分区偏于城北(结合渭北的陵邑),政治性
分区偏于城西、城南(结合苑囿),居住区的分布原则是“仕者近宫、工商 近市”
? 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城市、园林有机结合,并结合园林规划综合解决城
市蓄水和漕运等问题
? 城南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⑴ 基础设施完备:有发达的水运系统(天然水系和人工漕运)、陆路交通系统
(干道、驰道),并完善了秦代以来的邮驿系统。
3、曹魏邺城:
① 三国时期
② 规模:3087 X 2205 M2
③ 古代都城建设从邺城开始有一定之规,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④ 平面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
⑤ “┯”字形主干道,中轴线明确 ⑥ 里坊制——标志 4、北魏洛阳:
◆ 特 点:
① 文化性格:以汉文化为指导思想进行城市规划,突出洛都为全国政治中心
的主导功能
② 经济地位:充实洛都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
③ 环境特征: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山环水抱,环境适宜。
④ 城市结构:采用了传统的宫城、皇城及外郭的三级结构,城郭功能分区明
确,各区功能按类聚结,有机结合。(如“里”与“市”的有机搭配)
⑤ 严整的布局:择中立宫,前堂后寝,左租右社,宫城前的东西大街和南北
大街道路严整,强化轴线。
⑥ 里坊制:外城区的组织结构是划分严整的里坊,是曹魏邺城里坊制的继承 和发扬。
⑦ 商业城:废弃“后市”之制,根据里坊主要分布于皇城东西两侧的特点布
置了对内的东市和西市,在外城正南设置了对外的四通市,形成了“三市制”的集中市制,分工明确,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南朝建康:
① 按地形布置结果形成了不规则布局。
② 精心选址: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龙盘虎踞”之称。
③ 皇城、宫城及外郭结构明确,宫城、皇城是规则的矩形,外郭形态自由,与周 围自然环境相协调。
④ “择中立宫”:城市南北主轴明确,宫城偏于皇城北部,棉朝后寝,皇城南设
左租右社,沿袭市中轴对称,这些特点反映着《考工记》王城图的影响。
⑤ 官署多沿宫城南御街两侧布置,一直延伸到皇城外的太庙和太社,皇城南部东
西两侧更有东府城和西州城,强化了中轴对成的格局。
⑥ 扬弃“面朝后市”的做法,根据实际需要在皇城南北分散地布置了南市、西口
市、盐市和北市。
⑦ 处于同自然地形相呼应的目的,外城中里坊的划分可能采取了自由式的街巷布
置,而不同于曹邺城的棋盘式格局。
⑧ 外城内多寺庙、豪宅、别墅以及公共风景区,城市面貌丰富。 6、唐长安(隋大兴)
① 高颖和宇文恺二人负责隋大兴修建。
②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它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经典代表。 ③ 长安平面长矩形,道路网“幷”字形,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整中轴对称的里仿制
城市,棋盘格状,形成规整的路网和里坊,道路十分宽阔;宫城、皇城集中于 内城,在规划中以重城、宫城长宽为模数;采用东西二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 向坊内开门,实行宵禁;唐代在城北修建了大明宫,使城市增加了不对称因素, 并与城外北部的皇家苑囿遥相呼应,隋唐时期佛教建筑兴盛,故城中佛教建筑 颇多,城东南有曲江池、芙蓉院,是著名的公共风景园林。
④ 里坊制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沙 堤 —— 长安街道虽然宽,但全市吐露,大雨后泥泞不堪,上朝都得停止,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一段路面铺沙子,称为“沙堤”。
里坊制 —— 春秋至隋唐实行的城市布局形式,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及衙署处于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市”环以高墙,设里门、市门,由吏
卒市令管理,全城宵禁。
7、北宋东京:(开封)
①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② 中国古代都城局部的转折点
③ 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坊有机的结合,形成遍布全城的商业网,取消宵禁制度,形成繁华的不夜之城,城市面貌更趋人性化,公共活动频繁
④ 由州扩建为都城,原州城变为皇城,又在外面加建外城,形成三级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三重城墙,城内河道众多,供水便利,漕运发达,三重水系(五仗河、汴河、蔡河)
⑤ 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而是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城市管理上的创新:望火楼、惠民药局;适应了生产及生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以往的都城规划有很大的不同
⑥ 因主体部分沿用旧城结构,沿街为市,沿巷作居,开敞式街巷布局 ⑦ 城内及城周有发达的皇家园林
⑧ 经济性功能增强,城市中经济性分区的类别增多、面积增大 8、明清北京城:(元大都)
◆ 元大都规划、建设特色:
① 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② 形成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三重城墙) ③ 对河湖水系特别关注(三重水系)
西山昌平泉水——海子、金水河——供应宫城、通会河、连运河——漕运可直达皇城
④ 规整的街巷布局,南北向街道贯穿全城,东西向街道受居中皇城和积水潭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
⑤ 开发了两个系统的河湖水系
⑥ 突出都城壮观景象,城市布局严谨,道路整齐方正,井然有序 ⑦ 不规则水系与规则道路网对比 ◆ 明清北京城:
① 明北京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建设,北退5里,南进1里,凸字形城墙;其北部、西部及东北为阴山山脉及余脉,可作为天然屏障,有很理想的环境条件
② 城市供水、排水系统被破坏,并且宫城位于全城中心位置,东西交通不便,清北京规模与布局没有改变和扩充,主要是营建苑囿和宫殿,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
③ 在城市整体布局方面是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但规模更加宏伟,气度更加严整,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强调。其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考工记》营国制度与历代都城规划传统的集大成者。
④ 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个中形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权势
⑤ 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相结合,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四个(城北鼓楼、东四牌楼、
西四牌楼、城南正阳门外),其余的则按不同的行业分类散布在各个巷坊内
⑥ 清代在西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建置了大量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 总之,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它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之大成,不仅在城市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而且城市引水、排水等工程方面都有突出设计。 9、明南京:
① 功能分区明确:
皇城区——城东
居民和商业区——城南 军事区——城西北
② 注重城墙建设,四重城墙,外墙围合极其自然的形态城门共13座,都设有瓮城,聚宝三山,通济三门有“三重瓮城”(即四道城门)
10、南宋平江府:(苏州) ① 双棋盘格式水路交通网络 ② 双层护城河
第三章 宫 殿
◆ 我国现知的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 ◆ 商代为开创宫殿形制的时期
一、中国宫殿建筑发展四阶段:
①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② 盛行高台宫室阶段
③ 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④ 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 “三朝五门”—— 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
子诸侯皆三朝”。又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阁入”,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有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 “左祖右社”—— 明初宫殿比拟古制,在宫城之前东西 两侧置太庙及社稷坛
“左者”人道所亲,故立祖庙于王宫之左 “右者”地道之尊,故立国社王宫之右
二、 古代宫殿形制演变:
? 早 期:前朝后寝(由前堂后室演化而来) ? 春秋战国:高台建筑观
? 西 汉:宫殿分为几区,主殿中央用于大朝,两侧用于常
朝
? 晋、南北朝:东西堂制,三朝
? 隋:继承北周,三朝五门,东西堂制至隋结束 ? 唐: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宫阙制,大花园 ? 宋:御街千步廊制度,工字殿,广场
? 元:千步廊金水桥,工字殿,石桥,棂星门 ? 明、清: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二室 三、实 例: 1、唐大明宫:(东内) ◆ 成就和特点:
① 选址良好: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式爽皑,俯临全城。
具有良好的风水意境和景观视线
② 规模宏大: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
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
③ 基本格局: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 “前朝后寝”,在丹凤门内顺置含元、宣政和紫宸3座大殿为三朝。宣政门北面是围绕太液池布置灵活自由的园林化内廷居寝区
④ 宏伟的单体建筑: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
化。如主殿含元殿哟感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 ⑤ 完善的建筑群空间:空间组合处理趋于成熟,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
法,加强了主体建筑的表现。如含元殿利用的突起 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 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威严壮丽的宫廷气氛
⑥ 建筑艺术风格:气魄宏伟、严整健朗、朴素真实,艺术加工和结构相统
一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于装饰要求的现象
含元殿:所依据的承天门形制(隋)是门阕,因此建立翔鸾,栖凤两阁,全组建筑形成“П”形平面,这一形式,直接影响五代洛阳五凤楼,宋东京宣德门和明清故宫午门,阕和主体建筑自此相联系而不各自分立。 11 开间 2、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由:
“大清门(低、小)—→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方形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方形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
在达到主殿太和殿前需经过1600余米长的轴线及高低大小不同的“五门五院”以衬托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威严,其他内廷和外朝两侧的附属建筑与庭院相对降低减小,以突出“三殿为中心”的皇权象征。
◆ 故宫建筑在布局上的主要特点——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左祖右神,中轴对称,前宫后苑
① 明清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完成 于永乐十八年。“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 ② 布局上对前朝各个时期优秀做法形制集达成者 唐:后花园;三朝五门 宋元:千步廊;金水桥
明:后面对应山头,三朝二宫
③ 与北京城的关系:故宫位于北京城之中央,符合周礼王城规划“择中立宫”思想。 ④ 总体格局:与北京故宫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而建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了《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布局原则建造的。紫禁城前部东侧(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西侧(右面)是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前面为朝会之所,后面为内廷宫苑。景山矗立在紫禁城被,犹如天然屏障
⑤ 轴线法则:宫殿建筑沿南北向的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左右严格对称布置。 这条轴心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体现了帝王权力设计思想。
⑥ 空间序列:沿主轴线以连续的、对称的、尺度丰富变换的封闭式庭院空间,形 成逐步展开的空间序列,并以此突出主要殿宇. 太清门到乾清宫,形成八个院落,三个高潮。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深远的空间。
⑦ “三朝五门”之制:外朝的主体部分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构成三朝,其南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及太和门形成所谓“五门”,作为前导空间。宫城中轴线上有五个主要的门,依次为天安门,端门,午门,乾清门,神武门,其左右为东西华门.以乾清门为界,南半部为前朝,北半部为后廷.
⑧ 礼乐相成:故宫的建筑多遵循轴线对称法则,突出君权神权;“前朝后寝”、“左文右武”的布局又符合封建伦理纲要的要求,这些都是“礼”的反映。此外,故宫中还有形状自由迂曲的金水河,以及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乾隆花园等布局相对自由的建筑空间,形成“乐”的一面,而这种“礼乐相成”的思想表达了儒家治世的理想境界。 ⑨ 对比手法:为了突出主体建筑,故宫建筑群的设计中运用了多种对比手法。如天安门、午门、太和殿等夹注前宽阔的庭院尺度与内廷居寝建筑小尺度空间的对比;主体建筑与次要建筑开间进深、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台基形式等多方面的对比。尺度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
⑩ 象征手法:有建筑单体的象征以建筑小品等不同层次的象征手法。前者如内 廷之乾清宫象征天,坤宁宫象征地,东西六宫象征十二星辰,形 成附会北极星及紫微垣的喻意;后者如太和殿外丹陛上下陈列的 鼎式炉、铜龟、铜鹤,既是举行典礼时点燃松柏和檀香的用具, 也是象征江山永固的陈设品。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首先 体现了阴阳两极(外朝,阳,阳数1,2,5,7,9.内廷,阴,2, 4,6,8,10).
◆ 故宫建设成功之点:
(1) 中轴对称:主体对称,实则灵活;次轴线与主轴线平行; (2) 院落空间:太清门到乾清宫,形成八个院落,三个高潮; (3) 建筑尺度:大典用处,高大宽阔;起居场所,尺度宜人;
(4) 房屋等级: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钻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
单檐攒尖,悬山、硬山、卷棚等;
(5) 装修色彩:尊者金、黄,次则赤、绿、青、兰、黑、灰;
(6) 技术设施:金水河,(防卫,排水,防火用),八十口井,火道地面, ? 太和殿:
① 十一间,重檐庑殿,面阔11间,进深5间(最高形制,最尊规格) ② 它和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 ③ 皇宫一律用黄色琉璃瓦,是明代开始的规矩
④ 供天子登基颁布重要政令,元旦及冬至大朝会及皇帝庆寿等活动之用 ⑤ 恰当安排了殿庭的辅助建筑和陈列小品
? 午 门:——“压倒性的壮丽和令人呼吸为之屏息的美” 采用门阕合一的形式,在城座上建立一组建筑,紫禁城的正门,平面“凹”字形,其形制是从隋唐以来的宫阙逐渐演变的。下部墩台高12米,正中开3门,两侧各开1掖门,俗称“明三暗五”(中门,皇帝专用;东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门,供宗室王公出入)。巨大的、三面环抱的午门形象造成压倒一切的、及为威慑里的深严气氛。
3、宋朝宫殿形制:
第四章 坛 庙
◆ 坛 庙:主要指天 坛、社稷坛、太 庙 ◆ 今所见之祭祀形制为明代制度
一、坛庙三类型:
1、祭祀自然:
① 天坛:祭天,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 ② 社稷坛: 土地之神
社——五土之神 稷——五谷之神
③ 山川神:从汉代起逐渐形成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祭
五 岳: 五 镇:
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 东镇沂山(山东沂州) 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庙) 西镇吴山(陕西陇州) 南岳衡山(河南衡山南岳庙) 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 北岳恒山(山西浑源和河北曲阳) 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镇) 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 中镇霍山(山西霍县)
四 海: 四 渎:
东 海(山东莱阳) 江 渎(四川成都)
北 海(山海关) 淮 渎(河南唐县) 南 海(广东番禺) 河 渎(山西永济) 西 海(山西永济) 济 渎(河南济源)
明 堂——中国古代重要建筑物之一,其用途是皇帝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以说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2、祭祀祖先:
? 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 宗庙:(家庙、影堂、池堂)在住宅之东,所谓“左庙右寝”
◆ 庙有两种形制: 一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奉一祖先
二是,在一座建筑中设有7室或9室,每室奉一神主
3、先贤祠庙:
? 孔庙:(文庙)
? 汉代起,就建立孔庙于孔丘故居鲁城阙里;唐代始,全国范围建孔庙
? 现存曲阜孔庙的规模为宋代奠基
? 泮池、棂星门、大成殿、月台(舞乐用)
二、实 例:
1、天 坛:
一、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
1 时 间: 创于明初,天地合祭,清代改为祭天,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和故宫同时修建。
2 位 置: 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与先农坛隔街相对.也是京城中轴线的东面,内城的南郊.这既合乎古制,又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建筑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由于全区遍植柏树,为散落其中的建筑群提供了隔绝人寰的树木静米谧的气氛。
3 规 制: 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占地共4000亩,外墙垣东西约为1725米,南北为1650.3米.内坛墙东西1043.2米,南北1228米.共有坛墙两重.内坛也是北圆南方(分两组祭坛,郊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配殿)。正门在西,其余均不设门。 4 天坛的建筑包括:
a.圜丘组群:圜丘坛,皇穹宇
( 圜丘,主体建筑由三层台基组成,祈天用.圜丘坛,采用三层露天圆台.皇穹宇,放先祖牌位.)
b.祈年殿组群:祈祷丰收用的,布局是模糊空间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c.斋宫: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斋之所.有壕沟,围墙等防御设施的固定住所. d.丹陛桥(361×29米).
e.神乐署:神乐乐队的长期住所. 牺牲所:饲养牺牲品的场所.
二.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为表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天坛建筑的核心特色
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有一套完整的宗法礼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人们相信“天”是至高无尚的主宰。天坛就是为现实帝王与天的特殊关系而修建的,为了能表达天坛建筑的这一特性,天坛在设计意匠上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具体表现为“形”、“色”以及“数”的象征。
1“形”的象征:既表现为建筑基址的整体平面形状,也表现为各种建筑单体的平面形
状。天坛基址平面接近方形,但两重墙北端的角均做成圆弧形,这是 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就单体而言,天坛建筑群中 的主要建筑物,如:圜丘、祈年殿及皇穹宇等,平面皆为圆形,屋顶 形式则是为圆攒尖,这些都是以平面和空间造型来象征“天”的意象 的。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 量。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创造崇天的境界.提 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 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
2“色”的象征:如明代祈谷坛祈年殿的三重檐攒尖顶的上、中、下檐分别用青、黄、 绿色琉璃瓦以象征天、地与万物。清重建时将三檐均用蓝色琉璃瓦, 只取其象征“天”的意象。再如另外一个单体建筑皇穹宇亦为蓝色琉 璃瓦攒尖顶,有同样的寓意。用纯净色彩表现天(蓝色)。
3“数”的象征:这一手法运用得最为广泛。天坛的主要建筑中,圜丘与祈年殿是主体。
圜丘坛的设计在采用数字上均符合“阳数”,中国古代以奇数为阳数又 称“天数”,其中九为“极阳数”。坛的上层直径为当时计量单位营造
尺1×9丈=9丈,中层直径3×5丈=15丈,地层直径3×7丈=21丈, 全符合阳数。台阶、栏杆的数量均取九的倍数。坛面用艾叶青石,中 心是一圆石,圆心外有九环扇面形石块,每环的石块亦为九的倍数。 即,9×1,9×2,9×3……9×9。中层、下层也是如此。除了坛面外,台 阶、栏杆所用的石块也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九重天的象征。
祈年殿为三重台三重檐金色宝顶蓝色琉璃瓦攒尖圆殿,檐柱12根
(12时辰)承下檐,金柱12根(12月)承中檐,同时两者又是24节 气, 加上井口柱4根(四季)承上檐,这样就为28星宿。结构布局合 理。它的造型由层层收进的屋檐、攒尖顶构成的外观给人一种强烈向上 与天接近的感觉。它的室内空间很高、彩画绚丽,东西配殿各九间,有 矮墙围成院落,也是应阳数之极数。
三、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 1 中轴线布局
2 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 ① 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孤兀 ② 地位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
③ 主建筑与环境
④ 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出生与天接近之感, ⑤ 除建筑外,遍植柏林,使建筑落于绿色之中, ⑥ 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祈年殿、皇穹宇)
⑦ 建筑尺度:天坛虽为祭天之所,却未象西方建筑那样一味地追求超大的建筑尺度,而是按照“百尺为形”的原则进行控制,即使是最高的祈年殿,绝对高度也不过38米。然而,由于祈年门的欲扬先抑手法、三层台基的烘托积极层层渐收的三重檐攒尖顶的视错觉,使祈年殿获得了气势恢弘的尺度感和视觉效果。
四、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
绿化的大量运用和建筑的数量和体量上的少来充分体现“天”.通过主轴线来 控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有的节省, “无”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
? 祈年殿:
? 平面正圆形,上为三重檐圆形攒尖顶,外檐柱12根(十二应一周之数)
? 依据原形:谷地祭祀建筑——明堂
? 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柱枋隔扇为朱红色,三重青色琉璃瓦檐,色调纯净,造型庄重典雅 ? 圜 丘:
? 坛三层
? 四周绕以圆形平面和方形平面 墙各一重,高度不过一米余
2、太 庙:
昭穆之法:古代太庙制度,父曰昭,子曰穆;始祖神主居中,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昭居做,穆居右
3、社稷坛:
(明初为太社,太稷两坛)
社稷坛享殿明初永乐迁都北京时所建,为现存坛庙建筑最古老的一座.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坛和两座面阔五间的殿;坛三层,上铺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五土”;社属阴,建筑“坐北朝南”格局,“左祖右社”布局
4、曲阜孔庙:
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孔庙
孔庙特殊系统:泮池、“万仞宫墙”照壁、“金声玉震”牌坊、棂星门、 奎文阁、大成殿、杏坛等
5、太原晋祠:
① 晋 祠:
? 全祠依山傍皇,风景优美,具有园林风味 ? 圣母殿为祠内建筑主体
? 古人称池塘“圆者池也,方者日沼”
“鱼沼飞梁”——是指方形沼池及其上架设的十字形桥,这种飞梁,桥身伸展如翼,架空若飞,形制独特
② 圣母殿:
? 圣母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实例 ? 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
? 坐西朝东,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环绕深1间的回
廊,即,“副阶周匝”形式,重檐歇山顶
? 结构为殿堂型构架单槽形式,为加深前廊,其构架做了减柱处理
? 大殿柱身有显著的侧脚、生起,尤以上檐为甚,檐口和屋脊
呈柔和曲线(北宋建筑风格)
? 大殿斗拱用材很大,形制灵活多样
? 殿内中央设高大神龛,内供圣母邑姜主像
? 砌上明造,使用叉手及托脚,昂式华拱 ——此式构件最早 实例。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
第五章 陵 墓
? 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先例 ? 埋葬制是人之初伴随“魂灵观”的出现而诞生的
一、陵园组成:(地上、地下)
1、“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地上陵墓)
? 方上:秦汉 夯土垒上:以人工夯土建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为方上。
方 上——即“帝王陵墓起方形截锥体陵台,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 以山为陵:唐乾陵,围以正方的神墙,四周辟神门 ① 省工 ② 防盗 ③ 以自然方法营造气氛
? 明清以后,地面建筑越来越脱离早期神怡,自然走向人工化,宝城宝顶出现(圆形)。
◆ 长陵位于长陵宝城前方,其下部用砖石砌筑的方形墩台,称为“方城” 其上部用砖砌重檐歇山顶牌楼,称为“明楼” ◆ 长陵的方城明楼与宝城宝顶直接相接,是一种不带“哑巴院”的做法
◆ 宝城呈不规则圆形,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南北纵深266米,东西横宽307.5
米,其内的封土坟丘称为“宝顶”,地宫即在封土之下。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楼式建筑,下为砖石砌筑的方形城台,上为其上部用砖砌重檐歇山顶牌楼,即明楼。楼中立庙隘碑。此式始建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为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2、地下:
? 竖穴:
小穴 —→ 土穴木板墓室,以木板柏合好 ———→ 木椁 室(所有面均有木头),先做一个大棺材,再把装人棺 材放进去———→砖石发券(皇堂) ← ∣
? 横穴:始于汉代,盛于唐代“以山为穴” —— 砖石发券 ← ◆黄肠题凑: 黄肠——柏木芯 题 ——头 也 凑 ——聚 也
黄肠题凑——汉代帝王用短木方(方约30cm,长约90cm)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
3、陵园建筑:
? 祭祀建筑:寝殿、献殿 ——→ 棱恩殿、隆恩殿、享殿 ? 神 道:石像生、牌坊、门阙等
★ 汉代砖拱技术特色:? 砖型多样,除空心砖、条砖外,还有各种楔形砖,企口砖,呈现出制砖技术方面活跃的创造力 ? 发展无模架施工(墓顶砖做成 的断面)
二、实 例:
1、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2、秦始皇陵: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
? 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周围有陵墙二道绕
3、汉 陵:
? 各陵有享殿,形成后世“下宫”制度 ? 山东沂南石墓(东汉末年)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东汉)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东汉) 南京梁萧景墓墓表
4、六朝陵墓:
? 南京梁萧景墓墓表
5、唐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 ? 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
? 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 陵园整体模拟唐长安格局
? 气象磅礴、善于利用自然、善于融合环境 ? 柏城:(见于文字制度则始于唐代) ? 地下墓室仍为“前堂后寝”之制
6、宋朝巩县宋永昭陵: ? (北)宋朝陵制:
◆ 上宫:
① 正方形平面的神墙围绕,四面各辟神门,门外各有门狮一对 ② 中央为陵台,方截锥体夯土,其地下深处为地宫(“皇堂”) 上宫南神门处为入口引导部分。
◆ 下宫:① 陵园管理人员,供祭区 ② 按风水说规定在上宫西北 ? 北宋为保持古代方上陵制的最后期,宋代是陵制的转折时期
? 南宋:下宫——献殿(祭祀行礼处)和***屋(墓室)“攒宫”( 上宫 ) ↓ ↓ ↓
棱恩殿————明方城明楼和宝城地宫(明清)
7、明 陵:(明清陵墓定制明孝陵开始) ? 明孝陵:(南京)
分两端:前段——部分
后段——轴线南北向,正对主峰(钟山),依次为大红门、棱恩门、棱恩殿(下为隧道穿等)宝城(圆形)当于宫或攒宫地宫在宝城下
? 十三陵:(北京)
① 以天寿山为屏障,北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势环抱 ② 总体布局特色:
◆ 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居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 整个陵区的入口起点,是山口处一座五间石牌坊,正遥对天寿主峰
◆ 自南往北,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象生到龙凤门(相当棂星门)为十三陵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单独设 置石象生、碑亭之类。
◆ 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各单独陵墓的空间变化 也很丰富 ? 长 陵:(十三陵最宏伟的)明成祖
① 布局:
陵园由墙垣包绕,其前方的方门三孔
入门庭院内设神吊炉,北为棱恩门(五间歇山殿|) 入门为棱恩殿(九间重檐庑殿),过棱恩殿为宝城前院
方城明楼前设五供石,明楼实际是碑亭,不是享殿上宫献殿取消 ② 上宫献殿自长陵开始取消,祭祀集中于下宫、上下宫喝而为一 ③ 自明代以后,不再见方上陵体,宝城皆为圆形 ④ 清陵完全继承明陵制度
宝顶宝城——明代孝陵首创,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为“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且用城垣包绕称为“方城”,南侧建方城明楼。
8、清 陵:
◆ 仿照明朝 ◆ 总体布局:
? 总入口:棂星门、神道石象生、碑亭及华表 ? 各陵:(不单独用石象生),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大殿(隆恩殿)及左右配殿;石平桥、月台、花门(琉璃门)五供(宝瓶一对,香炉一对,海山居中)、平桥、礓礤;方城(上立碑亭)月牙城(后为哑巴院)、宝城(陵山封土)及其周围罗圈城 ◆ 河北易县清昌陵: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月牙墙”或称小院为“哑巴院”,而正对方城之墙称为“月牙城”
9、王建墓:
? 五代前蜀国,成都城西
? 特点:① 前、中、后三室结构相同,惟尺度差别,使墓室结构容易衔接
② 采用肋拱可减少模架,简化施工
③ 墓室地面标高与室外地面相近,几乎是平地起坟,而不深入地下,非常罕见
10、岳飞墓:
第六章 住 宅
? 《礼记》一书,记载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制度
住宅大门为三间,中央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上方为堂,为生活起居,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的左右为厢、堂后为寝
一、概 述:
1、早期聚落两大特征:
? 以适应地缘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 ? 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2、汉代住宅形制:
? 继承传统的庭院式(三合院,L形住房和围墙形成的“口”字形院,前后两院形成的“日”字形院)
? 创建新制——坞壁
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
隋唐五代:住宅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
宋 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五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形成标准的四合院
明清两代:
北方,四合院为代表,按照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 南方,封闭式院落,沿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一定正南北
大型住宅,中、左、右三组纵列院落组群,宅后或宅左或宅右建造花园 创造了一种适宜居住的城市住宅生活环境
二、实 例: 1、北京四合院:
? 平面及建筑组成
? 特 点:
① 有明显的中轴线
② 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垂花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 门的位置,脊檩下(广亮大门)、檐檩下、墙上 ③ 防风沙、防干扰和噪音,较安静 ④ 院是交流场所,但缺乏私密性 ⑤ 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
⑥ 纵深的、严整对称的组群布局,以居中的内院为主体;纵深轴线在 这里既是起居生活的行为主线,也是建筑时空的观赏动线
⑦ 过程要素为:正方(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
倒座(会 客、书房)大门、耳房、后罩(小姐居)抄手游廊,构成模式为一明两暗、一正两厢,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为:“正房 + 耳房”
⑧ 北京四合院素朴、实用,色彩亦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然而,在规则中,仍
体现出它和北京城相通的尊卑分明、秩序井然和雍容大度的气质。
总之,整个四合院展示出官式风范的中和之美,欠缺了乡土建筑率真、活泼;严整有余而洒脱不足。
前堂后寝——北京四合院厅堂常见的有过厅、客厅、花厅,厅房;院多安置在第二、三进,与后面的正房院构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垂花门——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连珠等富丽木雕。屋顶用勾连搭。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门。 2、徽州民居: ? 历史背景:
① 商人赚钱后回家建房
② 儒商居多,讲究伦理道德,贞节牌坊、祠堂
③ 棠越选址,符合风水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 ? 特 点:
① 按风水选择村址
② 建筑以楼层为主,明中叶以前,底层低,上层高,祭祖在楼上,以后则反之 ③ 重雅,装饰性强(白墙灰瓦),两重性,自然美与雕琢美 ④ 冬瓜梁结构体系(穿斗式,梁截面冬瓜形) ⑤ 五岳朝天、四水落地 ∣ ∣ ← →
⑥ 防 火:排烟处理较好 防 火:封火山墙
排 水:四水落地,天井内设排水沟 排 烟:陶土管
? 徽州民居平面形式
? 徽州天井院主要特点:
① 以毗连的,带楼层的正房、两厢房围合成“三合天井院”基本单元 ② 天井面积不大,但发挥很大效能 ③ 穿斗式构架,周边高墙维护
④ 外观尺度近人,比例和谐,清新秀逸
乌头门——两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横木上常安明板,柱头染成黑色;此门用于官邸之前(柱头多有纹刻),俗称“棂星门”
封火山墙——中国南方民居的一种山墙,作齿形,夹接屋顶而且高于屋顶。又称为“封火山墙、马头门”。可以保护屋顶不受大风吹坏。一旦邻居失火,也可以封火而免遭殃及。
3、云南一颗印住宅:
? 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
观,称“~”
? 游春:正房常为楼房,下有前廊称“游春” ? 宫楼:上下皆有廊称“宫楼”
? 跑马楼:正、耳、倒、各处皆有楼,且均有前廊,于是楼上各廊相接,环形无阻,称“跑马楼”
? 金包银:外墙内土墙
◆ 三间四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 ◆ 明三暗五:正房三间加暗室二间
◆ 主要特点:
① 正房、耳房毗连,多为“三间两耳“、”三间四耳“
② 正房、耳房高两层,占地小,适合人口稠密,用地紧 张之需求
③ 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 典型格局:三间四耳倒八尺
④ 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
称“大厦”, 耳房腰檐和门廊挑檐称“下厦”
① 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破顶 ② 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
③ 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活,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4、窑洞住宅: ? 结构与类型:
① 靠崖窗:开敞式 有天然崖面
?直接依山靠崖挖掘横洞,所需挖方少,施工方便
?平面布局紧凑,窑房,楼梯位置安排恰当,空间层次丰富,外观质朴自然
② 地坑院:下沉式
?又称天井院,洞子院,天井窑
?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挖竖穴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挖窑洞的方式 ?竖穴 + 横穴
③ 锢 窑:(砖砌)
?在地面上人工建筑为拱顶的房子
?用土坯、砖石砌筑出拱形洞屋,然后再覆盖土掩盖 分土基窑洞和砖石窑洞两种 ?四面灵空、灵活布置
? 窑洞住宅优、缺点: ① 优 点:
? 一土多用,经济,就地取材(砖木材料投入量少,造价低)
? 节 能(主体结构用的不需烧结的原装黄土,节省燃料能源,窑洞冬暖夏凉,
也节省采暖能源)
? 防火、防噪音,维持地面绿化方面较好 ? 溶入自然没有触目外显的建筑体量 ② 缺 点:
? 潮湿 ? 空气不流通
? 排水问题 ? 安全性、持久性差(地震)
? 空间组合受限 ? 施工周期长(地坑院5~6年) ? 应用与改善: ① 前后院(但占地多) ② 用砖加固临水面 ③ 加通风孔
生土建筑 —— 以没有烧结过的原土为材料做的建筑 ? 窑洞
? 夯土建筑
(土里加石子、树筋、灰,再夯之) 福 建
? 土坯砖(战备砖)
5、福建土楼:(夯土建筑)
——“南北兼得、因地制宜”——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
? 土 楼: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
以祠堂为中心,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 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向心的聚居,表现强烈的向心性、内聚性 ? 技术创造:
① 出于防卫要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 ② 地处南方,注意防晒
③ 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空间开敞通透,有利于空气流通 ④ 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即利防卫,有宜人用 ⑤ 选址注重风水,并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习惯
① 圆形土楼: ② 方形土楼:
6、四川山地住宅:
① 灵活、自由(随地形变化)、经济便利 ② 穿斗式结构体系,抗风性能好
? 所用的木料直径较小(常为枋木)不多用梁,而用柱以承檩椽;柱较密,成排架,构架的稳定全赖柱间穿插的枋木
③ 敞开外露,多外廊,深出檐,窗口开孔大 ④ 院坎三合院 ⑤ 吊脚楼
7、西藏碉楼:
① 外墙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楼层用土面层
即,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再铺一层细树枝,其下再铺20cm的拍实土层,屋顶
也为拍实土层,厚30cm
② 碉房民居3种形式:
◆ 实体式:依山而建,高3层 ◆ 天井式:布局紧凑,造型严整
◆ 廊院式:主房前接建一圈廊子或廊屋,围合成或大或小的廊院
8、傣族干阑式住宅:
◆ 主要用于潮湿的山水或水域 ◆ 作 用:
① 避免贴地潮湿 ② 有利于楼面通风 ③ 防避虫兽侵害 ④ 便于防洪排涝
9、苏州住宅:
? 手法多样,多数有园林、典雅、纤丽和精致 ? 主要体现在“轩“的作法
轩 ——? 由于房屋高大,外面为整屋面,而里被划分为两个内顶面,使室内高度不至过高
? 进入正式房前有一个相当于廊的顶部做法,以解决房过 高大后起到空间分隔作用 10、新疆“阿以旺”:
? 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也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
? 特 点:
① 外墙普遍不开窗,屋顶均为平顶,空间组合不受外墙和屋顶的牵制,平面布局灵活,纵横自由延伸
② 以阿以旺为中心,通过天窗采光,是全宅最亮、装饰最讲究的房间
③ 居室分夏室(外室)、冬室(内室),夏室面积大,靠近阿以旺,通风采光好,冬室面积小,很封闭靠屋顶则开小洞通风 ④ 空间组合没明确的轴线和对称要求,无规定的朝向,居室布置灵活无上房、下房;正房、偏房之别
⑤ 常在宅内设“阿克赛乃”,即将部分屋顶敞开,形成局部露天的房间,类似闭合的室内天井院
⑥ 结构为木柱,梁枋加斜撑承重,铺密椽平顶
11、蒙疆毡包:
① 搭建方便,构造简单、轻便
② 毡内地面为防潮湿,铺沙一寸或铺干粪一层,上再铺皮垫、毛毡
③ “金银包”——由于高原地区多风,故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或夯土建筑,或用外砖内土,称“~” ④ 骨架3种构件组成:
? 栅栏墙架:用木条作成斜格状网架,可拉开也可合拢
? 顶 圈:木制的直径约1~1.5M的圆圈,圈上钻一列孔眼,圈内凸起两对或三对弯杆,使顶圈呈穹隆状 ? 撑 杆:
一端弯成弧形的细木杆,长约2~3m
第七章 宗教建筑
一、佛教寺庙:
1、起 源:
?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正式传入中国
? 洛阳白马寺,中国史载最早的平面,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汉明帝时期
2、佛教本土化: (四大佛山)
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萨道场) 浙江普陀山 (观音菩萨道场) 安徽九华山 (地藏菩萨道场) 四川峨眉山 (普贤菩萨道场)
3、佛教寺院的构成:
? 汉 代: 以塔为中心的庭院,塔院
? 南北朝: 以佛殿为主
多进庭院布局“舍宅为寺”“前塔后殿”
? 唐 代: 寺塔并列
? 以塔为中心逐步较为以楼阁为中心的转型期
? 双塔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
舍宅为寺:——佛教传入初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的空间布局,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原因。
◆ 钟 楼:出现于晚唐,立于南北轴线东侧 ◆ 鼓 楼:出现与明中叶,立于钟楼对应西侧 ◆ 罗汉堂:田字形,最早见于五代 ◆ 转轮藏:创于南朝,遗物以宋代最早 ◆ 戒 坛:宋代开始
? 宋 代:寺庙形制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 明 代:形成标准的寺庙形制
4、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
? 主要特征:
① 面阔7间 进深8架椽, 单檐四阿顶,屋面坡度平缓,举高约1/4.77;斗拱宏大,约为柱高1/2;出檐深远,出挑3.96m ② 台基低矮,内外两圈柱,柱高相等 —— “金厢斗底槽“ 采用三角形屋架与圈梁结构的结合(更利于抗震、抗风)
③ 圆直柱,上端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斗拱作用发挥最完善
④ 脊槫径下不施侏儒柱,而仅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孤例,上下平槫,下用托脚,天花用平闇
⑤ 门窗用直棂窗,吻为鸱尾,没有仙人走兽 ⑥ 大殿外观间接、稳健、恢宏
色彩简单,屋顶用灰瓦,斗拱层和柱子用红色,之间用白色,基座用金色
? 剖面特点:
① 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
② 分明栿,草栿两层.(明清称梁,唐宋称栿) ③ 运用了叉手托脚 ? 立面特点:
① 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边上越高,每个高起2寸. ② 正脊--典型的凹曲线(明清为直线).垂脊平直,平缓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
③ 五个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小. ④ 没有仙人走兽.
⑤ 屋顶较扁,檐口微翘.单檐四阿顶.(明清称庑殿顶) ⑥ 升起(生起),有侧脚,外槽向内倾斜89.5度 ⑦ 斗拱肥硕. ⑧ 出檐深远.
? 内部空间处理:
① 空间层次丰富,从室内看,明栿在下,平闇在上,衬托着明栿层次多,丰富.
② 尺度把握较好,平闇的格子很小,对比之下感觉室内空间的尺度很大. ③ 空间比例严谨,内槽柱子与平闇围合成了一个趋近于正方形的空间. ④ 斗拱制作灵活,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有下昂(双杪双下昂),内转改为偷心造(不设横拱)即插拱内槽柱子内侧为七铺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圆光罩很占地方,设横拱则放不下,故全部采用偷心造,很灵活.
明 伏——与草伏相对而言,指天花下的梁,宋代明伏常做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草 伏——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伏,是和天花下的明伏相对而言的。
5、河北正定隆兴寺(宋)——始建于隋朝 ? 建筑群体的代表作 单体屋面变化多 ? 是现存宋代佛寺建筑典型实例
? 摩尼殿:
① 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
② 大殿呈四出抱厦形式,殿身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7间,上覆重檐九脊(歇山)顶
③ 大殿属殿堂型构架,为金厢斗底槽加副阶周匝
④ 斗拱尺度硕大,分布疏朗,殿身,副阶和抱厦斗拱外转均为五铺作
⑤ 引人注目的是补间铺作添加450斜拱,是已知宋代建筑中用斜拱最早实例 ⑥ 檐柱也有侧脚及生起,阑额上已用普拍枋
⑦ 除四面抱厦有门窗外,仅拱眼壁略通光线,所以殿内采光及通风均欠良好
? 转轮藏殿:
? 叉柱造(上下层柱子交接处) ? 曲梁
转轮藏 —— 庑藏佛教经书于八角形经框中,上支于梁架,下 于地面。推之可动。佛教徒认为转动此柜可获得和念经同样的功德。经柜装修华美,顶上常饰以天宫楼阁;并专建一殿,以容此经柜,称为“转轮藏殿”。
6、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元)
① 山门面阔3间,进深2间6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下出雨搭 ② 构架为殿堂型分心槽 ③ 构架特点:
减柱造: 前列仅用明间的两根内柱,后列仅用4根内柱,整座大殿只用内柱6根 斜 梁: 斜梁下端置于檐柱斗拱上,上端搁于大内额上,其上置檩
7、山西大同善化寺(辽金)
① 总平面轴线为南北向,由南至北 ② 门窗装修很细致
③ 用斜拱
8、天津蓟县独乐寺(辽代) ? 山 门:
① 面阔3间;进深2间4椽;单檐四阿顶;举高约1/4 ② 分心槽,叉手、托脚梁架
③ 出挑深远,斗拱雄大,台基较矮
④ 整体建筑形象雄健、壮观,庄严稳固的气氛
? 观音阁:
① 面阔5间,进深4间8椽,殿堂形构架建筑
② 外观二层,腰檐平坐、内部三层,屋顶九脊殿式样 ③ 上下层柱的交接用叉柱造,上层和夹层檐柱较底层檐柱收进约半个柱径,在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施以 ④ 斜撑(同佛宫寺释迦塔)
⑤ 台基低矮,宽大,整坐建筑形象稳定、端庄、雄健、舒展,没有竣严神秘的感觉而带来亲切,易于接近的以为 ⑥ 尺度处理严禁
⑦ 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并有侧脚
9、西藏布达拉宫(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
? 组 成:
山脚下——“ 雪”政府机构、监狱、作坊、马厩等 ① 白宫:佛侣学校,诵经堂、扎康(喇嘛居住) ② 红宫:佛堂,历世***灵塔殿 ? 艺术成就:
① 不对称的平、立面,群体靠错动的体量和山岩起伏,“之”字
形踏步,扶手是锯齿形
② 硕大的体量拔地而起,取用居民雕镂形式,墙体很大收分 ? 竖向构图,有箭窗
③ “虚根” + 白宫错动的白台,以烘托红宫 ④ 红宫点名其宗教内涵红色、金色(表现圣洁) ⑤ 雄伟、壮丽、粗广、神圣,极强的艺术震撼力 ⑥ 外观13层,实际仅9层
10、南禅寺大殿(唐)
①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李家庄
② 寺区周围山峦环抱,寺址规模不大,居高临下,排水畅通
③ 体量不大,殿深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
通面阔11.75m通进深10m
④ 整体结构十分简练
⑤ 殿内无柱,仅殿身四周施檐柱12根,柱子均有显著“侧脚”、“生起”
⑥ 外观简洁,立面设计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按照2:3:2的比例划分空间
⑦ 屋顶为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屋面坡度为1 : 5.15 ⑧ 以舒展的屋顶、简洁的屋身,雄劲的气度表现出唐代建筑豪爽之美
11、河北承德外八庙(清)
◆ 普陀宗乘庙: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外八庙——在承德避暑山庄外,东、北两面的丘陵起伏地段,康熙乾隆年间先后建造了12座大型喇嘛教寺院,其中9座由藩院设8个管理机构分管,泛称“~”。其目的是为了笼络蒙藏民族的上层分子,因此,除了溥仁寺和殊像寺外,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或模仿蒙、藏民族建筑形式。
? 总平面大到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山门、碑亭、五塔门及琉璃牌坊,按中轴排列
中部:沿曲道登山,两侧有小白台和喇嘛塔多处 后部:自大红台后起,为全庙主体 ? 大红台:
? 由三组外绕高楼,内为庭院的建筑组群 [(中)大红台群楼 + 万佛阁(西) + 戏台( 东)]
? 大红台高25m,面阔60余米,墙体有明显收分,台上重点布置了几座重檐和单檐的殿阁,使外观更增加了变化
? 这组建筑布局模仿了布达拉宫造型上达到一定效果
? 它从总体局部,单体建筑到细部装饰都反映出藏式、汉式建筑的融合,大量使用了高台、平顶、后墙,梯形窗套,镏金铜瓦等藏式建筑要素,虽在整合中存在着牵强之处,不足之处,但不失为一次大规模的,重要的成功尝试。
二、塔: 1、类 型:
? 按材料分: ① 木 塔:(早期)
? 木塔实例以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最早(辽) ? 完全用木的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② 砖、石、砖石、琉璃(属砖石塔)(宋以后)
?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为最早的双层塔壁砖塔 ? 河南开封的佑国寺塔为最早的琉璃塔(宋) ?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最早的砖塔 ③ 砖木混合塔(唐、五代) ? 塔心用砖石
? 外面用木,如平坐 ? 杭州保椒塔
④ 金 属:铜、铁塔 点缀
? 按形式和结构类型分: ① 楼阁式塔:盛于南北朝、唐、宋
? 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出现最早,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之主流, 塔的平面唐以前是方形、五代起八角,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 早期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砖塔,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刚度欠强,后改 用双层塔壁,并增加固措施,使塔身强度增加
? 材料由木——砖木混合——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宋之后绝迹 ◆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行架筒体木结构
? 中国现存唯一木塔,世界最高木塔 H=67.3m ◆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
? 砖木混合,筒套筒结构,八角形 ◆ 苏州报恩寺塔(南宋)
? 砖木混合,筒套筒结构 ◆ 泉州开元寺(南宋)
? 双石塔,镇国塔、仁寿塔 ? 我国规模最大之石塔 ◆ 西安大雁塔(唐)
双套筒结构——塔有内外两环塔壁,内环围成塔心室,外环与内环间为回廊,廊中布置登塔阶梯,楼板用砖石发券作成抗震,结构的刚性强,稳定性增强. ② 密檐塔:盛于辽金时期,砖石材料 底层较低上施密檐5~15层
◆ 最早的密檐塔,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12边形塔的孤例 单筒结构 ◆ 西安小雁塔(唐)
◆ 山西灵丘县觉山寺塔(辽) ③ 单层塔:
大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塔,平面方、圆、六角、八角 ◆ 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隋)四边形
◆ 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唐)最早的八边形塔、砖 ◆ 河南安阳宝山寺北齐双石塔(北齐) ④ 喇嘛塔:
内地始见于元代、(明代塔身变瘦,清代又添耀光门) ◆ 北京妙应寺塔(元) 阿尼哥(尼泊尔)设计 ◆ 五台山大塔寺塔(清) ⑤ 金刚宝塔:
仅见于明、清二代
高台上建塔
◆ 北京大正觉寺塔(明) ◆ 西黄寺塔(清) ⑥ 变 体:
花塔、过街塔等 ◆ 居庸关过街塔 ⑦ 云南傣族小乘佛塔:
外观较细高而清透,极富当地民族风格,塔多单建
2、塔的作用:
① 供 佛:经书、舍利函 ② 墓 塔:
③ 僚望料敌 河北定县(北宋)料敌塔 84m (平元寺) ④ 标 志,导航引渡,六和塔
⑤ 风 水(文峰、文昌、文兴塔)立于县城东南角 ⑥ 城关过街塔:居庸关过街塔
副阶周匝 —— 宋式名称,在建筑主体之外再加一圈回廊(柱廊),这种建筑形式叫“~”。多用于大殿,宝塔等比较庄严的建筑。在早商建筑中早有出现。 3、实 例:
?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
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国内现存最古的木塔,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 我国现存唯一木塔,楼阁式塔,珩架式筒体结构
◆ 平面八边形、副阶周匝,金厢斗底槽、高9层(明五、暗层四层) ◆ 斜向支撑(同独乐寺观音阁)叉柱造
◆ 递收(楼层递收,挑檐递收)各层设平座及走廊 ◆ 其结构措施有:
① 八角形平面,其作用可减小风力.
② 套筒式结构,内外两圈柱,底层檐柱外设有回廊,即《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内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大殿的"金箱斗底槽".
③ 殿阁型构架,9个柱网层,9个铺作层,1个屋架,每个铺作层都象圈梁一样. ④ 高宽比合理,67.31/30 ~ 1/2 ⑤ 收分合理,内柱1-5层对齐,6、7层内错半个柱径,8、9层再内错半个柱径.外层每层都内错半个柱径,在外观上形成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
⑥ 暗层的处理,结构上增加了柱梁之间的斜向支撑,使塔的刚度大大增强. ⑦ 底层加厚墙体,底层的内外两圈柱都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 ⑧ 楼梯处理很独到,分散布置避免纵向断裂. ⑨ 门窗上加斜撑,也增加了整体的刚度.
⑩ 荷载方面,高大的建筑用小构件,每层柱子不高,空间跨度小,但数量多,可使荷载分散,减轻自重,大的构件均在一层.
其立面造型上雄壮而华丽,采用了60多种斗拱,繁多的构件为结构所需,构筑了华
丽的外形,尺度很大,所以同时又是雄壮的.
评价:当时的砖塔为先进的结构形式,采用木结构是落后的,从历史发展上说是落后的,但由于使用木材得体得法,是木结构中的精品,文物价值很高.
叉柱造 —— 上一层柱的中心线下开槽,叉在下一层的斗拱或梁上 上下柱中心线位移半个柱径,使上层内收。 缺点:
① 柱角开口,影响柱体强度
② 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 优点:
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缠柱造 —— 它是下层柱端增加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结构外观稳妥, 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
?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 ① 平面八角形
② 塔体分外壁、回廊、塔心壁、塔心室数部 (底层原有副阶周匝已被毁) ③ 高7层,逐层内收
④ 塔心壁八角形,四面开门正对外壁塔门 ⑤ 楼阁式砖石塔中,双层塔壁为此塔最早
⑥ 塔身逐层向内收进,塔刹与砖平坐已不存,线高约47M ⑦ 塔内枋用“七朱八白”走道天花用菱角牙子、如意头,拱眼壁 用套钱纹、写生花等。装饰内容颇为丰富。
? 苏州报恩寺塔(南宋)
① 平面八角形、高9层、木外廊砖塔身 “双套筒”式砖砌结构
② 塔身外壁四面开门,门侧用慊柱,塔心用瓜愣柱及圆梭柱,柱下有 ③ 底层副阶宽大,舒展,塔身,腰檐逐层内收 形成优美的曲线形外轮廓
?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① 位于开元寺大殿前,东塔:名镇国塔——高48M;西塔:名仁寿塔——高44M ② 创于唐末五代,南宋改为石建
③ 平面八角形,高5层,下施具石阶及勾阑之八边形台座
?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
① 塔下有八角形台座三重 ② 塔身平面八角形,高9层,底层建有回廊,每层八面均开圆拱门,塔室为方形
③ 此塔在当时被誉为世界建筑七大奇迹之一(被毁于太平天国之役)
正在阅读:
中建史(abbs)07-04
干货丨德国学历认证办理流程及所需资料详解01-07
清晨的雨作文300字06-26
基于FreescaleHCS12系列单片机的结晶器振动控制系统 - PID算法实现-精品11-10
黑龙江省尚志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英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人教新目标版 - 图文01-07
铝包殷钢芯(超)耐热铝合金绞线技术参数11-04
小清新养眼背景图片02-10
大学有机复习提纲11-07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1 国家财政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08-2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中建
- abbs
- 急诊科护士培训计划
- 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附答案)
- 金版新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 模块质量评估试
- 2011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
- 阅胸片
-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三
- 孤儿学生帮扶计划
- 农户IPM技术采纳行为及其效果分析 - 基于安徽省水稻种植户调研数
- 2014内蒙古通辽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
- 中学生玩网络游戏现状调查报告
- 中国梦(900字)作文
- 转载:奇妙的汉字 汉字拆字戏解(精校WORD版)
- 汽车车牌识别系统毕业论文(带外文翻译)
- 《冰灯》的拼音注释
- 四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专项练习342
- 关于城投公司转型发展的思考?
- 关于开展2011年春季设备大检查、大整修工作的通知
- 电大2011届秋季英语I(2)
- 肛痈教学查房2016年
- (学生素质规范教育)文明要从小事做起 - 手插口袋打招呼是不礼